客家围屋初中作文

2024-04-27

客家围屋初中作文(精选10篇)

篇1:客家围屋初中作文

春节回广东梅州老家,听叔父说起,老家的围屋因为无人居住和年久失修,一些房间已经开始坍塌。围屋的正面,都被茂盛的竹林遮住,从老家唯一的公路望过去,几乎看不到围屋了。叔父叹道:“也许过不了几年,整个围屋都会倒塌。”

老家的围屋,没有弧形的外围结构,整个围屋方方正正,虽然小而简陋,但它曾经凝聚着一个家族的亲情,承载一个家族共同的回忆。比如父亲、叔父这一代人,从小在围屋长大,感情很好。到了我们这一代,越长大,感情越疏离,但大家至少都曾在属于自己家族的围屋里一起玩耍、聊天,有一份共同的家族情结。的确,围屋里有过许多难忘的时光,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围屋的年味了。

小时候,围屋里还住着七八户家庭,每逢过年,围屋的大门左右,就会贴上用毛笔字书写的红色对联,门里外也是张灯结彩,鞭炮声不断。白天,孩子们在捉迷藏,玩“木头人”,玩得不亦乐乎,但一听到鞭炮声响就会蜂拥而来,在满地厚厚的红色鞭炮屑里像寻宝一样找寻未点燃的鞭炮,一一点爆取乐。

围屋里的年和大部分农村不同之处莫过于赏灯节。在我们梅州兴宁,“赏灯”是为庆祝此前一年家族中添丁而设立的节日。虽然是庆祝添丁,但少部分观念先进的家族也会为添了女孩而过节。各个家族的过节时间并不一样,但一般都在年初七至年初十四之间。我们家族的赏灯节是正月十三。

赏灯节这天,围屋里人声喧嚣,热闹非凡。上午,鞭炮声、锣鼓声不断,舞龙队在围屋中穿梭,家族人员齐聚一堂,见证着围屋的祠堂上挂起一盏象征人丁兴旺的花灯。家族中添了人口的家庭,在围屋里大摆筵席,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享受丰盛的午餐和晚餐。对于小孩们来说,最期待且兴奋的就是晚上。

晚饭后,在大人们的张罗下,各式各样的烟花从围屋的空地上升起、绽放,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偶尔也点燃一些小孩子可以玩的烟花,兴奋地看着它们在夜空中绽放美丽……不过,如果前一年家族中没有增加新的人口,就没有这么隆重的庆祝了。但各个家庭总还是要团聚,点燃几圈鞭炮,一起享用丰盛的饭菜。

赏灯节过后,围屋的人家才算过完年,恢复到日常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家族上一次在围屋里庆祝“赏灯”,已经远在六年前。此后六年间,围屋里的最后两三户人家也先后搬离,住进自家建造的房子。没有人居住的围屋,正在一点一点地“衰老”。

也许,等到了我的下一代,老家的围屋和大家族的观念都不复存在。想到那些在围屋过大年的快乐记忆,就会觉得惋惜,后来人恐怕很难有机会感受到那份快乐了。

篇2:客家围屋初中作文

记得很小的时候,围龙屋里还住着很多人。平时农忙结束,各家各户都会相互窜门,聊聊家常。有什么好吃的食物,都会相互分享。特别是过年过节,犹为热闹,亲戚朋友都会相聚一堂,举杯畅饮。

春节的时候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除旧物,迎新年,杀鸡宰鸭,热闹非凡。那时还有我喜欢吃的各种腊肉和腊肠,挂在池塘边的竹竿上。偶尔会有几只贪吃的猫咪,爬上竹竿,想美美地吃一顿。可惜竹竿太细太小,他们爬到一半就滑下来了,只能坐在地上看着。

晚上,各家各户喜气洋洋,出来放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很快就映满了整个天空。穿着新衣服的小朋友,在围龙屋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欢声笑语很快带进了每一个家庭里面。他们把过年前就买好的擦炮拿出来玩,在这通红的夜色中开始他们最开心的恶作剧。他们偷偷地把擦炮点着,然后悄无声息地放到同伴的脚下,装作若无其事走过去。听到爆炸声和同伴的尖叫声,心里乐开了花。等放完烟花,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打扑克牌,赌点小钱。也只能赌小钱了,因为压岁钱都被父母给收回去了。等过了十二点,点了那辞旧迎新的鞭炮后,问着那火药的味道,才能安然入睡。这一天,是一年中最晚睡觉的一天了,也是最快乐的一天!

第二天一大早爬起来,跑到各家各户的门前,捡起那些还未完全点着的鞭炮,装进塑料袋里面。一般捡完这些鞭炮要一个钟,然后回家吃早餐。吃完早饭后,拿着拜神用的香,把那些捡来的鞭炮一个接着一个点燃,开心得不得了!

如今,围龙屋里的人们都已经各奔东西,分散到世界各地。围龙屋里面现在都是空的,但是人们之间的客家情永远在心中!

篇3:客家围屋旅游开发探讨

一、客家围屋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1. 客家围屋旅游资源开发很不充分

客家围屋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但开发时间短, 开发历史不长, 还处于粗放型的低级开发阶段。客家围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蜚声中外, 直到1991年永定县才成立旅游局, 振成楼楼主林日耕成为永定土楼第一位导游, 开起了土楼风味饭店, 兼营旅游商品和土特产, 推开洪坑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大门。直到2008年, 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永定县的土楼旅游才开始真正热起来。直至现在, 拥有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称号的龙南, 已开发的围屋旅游景点数量依然不多, 还没有一条旅游项目很丰富很成型的围屋旅游线路。许多的围屋资源仍“养在深闺无人识”。

2. 客家围屋旅游客源开拓不够力

客家旅游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全球客家人总数约8000万, 海外客家人高达1000多万, 主要分布于台港澳、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据永定县旅游局统计, 2009年共接待游客216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9.08亿元, 2010年1月~2010年5月共接待游客破100万人次, 旅游收入7.24亿元, 土楼在2010年1月~2010年6月接待游客31.75万人次, 2010年在永定县过夜的旅游人数为34.55万人次, 不到全部游客的六分之一。分析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客家旅游中围屋旅游占有很大的比例, 但游客多为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客。福建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全省接待的一日游游客占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的40.1﹪, 在永定县过夜的游客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比例。2010年, 龙岩市接待入境游客仅2.24万人次, 位列福建省倒数第二名, 与厦门市155万人次相比, 可谓天壤之别。由此, 我们可以认定, 客家旅游中, 京沪江浙及海外旅游发达地区的游客为数不多, 还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另外一个事实也可以佐证, 2008年龙南开展“客家文化年”活动, 并举办了第一届“客家围屋文化节”, 提出一个“龙南人游龙南”的口号, 而且是政府公务员先行垂范。

3. 客家围屋旅游主题不突出, 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单薄

各县市制定旅游规划时, 片面追求点多面广, 以致主题分散。如永定县的旅游曾提出“一城三组团”, 即“客家文化城”、“东部土楼文化旅游组团”、“西部休闲度假旅游组团”、“北部生态农业旅游组团”, 在对外宣传时面面俱到, 而没有特别突出“土楼旅游”品牌。各地在产品开发和线路编排上又未做到规模性开发和综合性开发。游客活动只停留于散点的观赏, 或看振成楼, 或看承启楼, 或看遗经楼。尽管每座土楼、围屋都有其不同的形式、特点, 有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 如果导游不讲究艺术与技巧, 游客就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认为客家围屋就那么回事, 大同小异。另外, 各种民俗节目的表演也流于形式, 场面单薄稀疏, 游客参与度低, 互动娱乐功能不足。

4. 客家围屋旅游管理较为混乱

资源一旦变为商品, 就必然产生许多的利益冲突和纠葛。以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为例。永定县1991年成立旅游局, 1995年下设客家土楼旅游开发公司, 2008年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整个洪坑村作为民俗文化村景点发展旅游, 2011年成为国家5A级景区, 土楼门票由最初的5元一路涨到现在的90元。政府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旅游开发的主导者, 举措不当引起了许多问题。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洪坑村不得建设新房, 已有的水泥洋房也被涂成土黄色, 村民的住房要求被严重压制, 新的安置选址一拖再拖, 竟达十年之久。近年来政府对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不低, 也陆续征收了部分田地用以建设票务中心和停车场所, 但征地补偿费的标准过低又引起村民的很不信任。旅游开发中, 村民对自己的就业、收入又不满意。村民在旅游公司中主要从事清洁、安保工作, 无法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许多村民费心尽力无法考取导游资格证, 质疑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以致许多妇女非法从事无证导游工作, 私设摊点经营商品;而商业经营的限制, 商业摊点的设定, 不时引起村民与旅游公司的激烈冲突与对抗。旅游公司的门票收入在2008年前从未向村民分红, 公司并不主动向村民公开信息, 在村民强烈要求并爆发行动后, 2009年每个村民分红300元, 2010年分红730元。围屋作为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 旅游开发却引起了许多的不和谐。

二、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的原则及对策

1. 加强保护

各文物保护单位应大力宣传古民居古村落保护的重大意义, 提高村民及各级政府官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避免旅游开发性破坏, 制定科学合理规划, 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尽可能保持围屋村落的原貌, 千万避免诸如贴白瓷砖、铺大草坪一类的都市化商业化笑柄。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加大经费投入。许多的围屋有空壳化趋势, 没有什么人居住, 更容易毁坏, 政府要及时征收, 定期检查维护。对损毁严重的围屋及时修缮, 整旧如旧, 无法修复的围屋则原拆原建。对于并非核心重点的围屋, 可改建变更为围屋旅馆, 外观必须保持原貌, 内部则予以现代化宜居性改造, 尤其要改善卫生设施, 增设新卫生间, 厨房及相应的电器设备。

2. 精心开发

制定整体综合开发方案,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针对现在各景点门票高涨, 游客直呼玩不起的现象, 要改变“门票经济”的观念, 提倡餐饮酒店、休闲度假等综合开发和经营管理, 延长旅游产业链, 改进综合服务配套功能, 让游客游有所值。要充分利用围屋这个场所, 穿插祭祖、庙会、民俗展演、手工艺制作等活动, 既能让游客体验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知识性, 也能让游客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 充分感受到旅游的趣味, 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既使游客对围屋全貌有充分的感受, 又让游客可观、可赏、可品、可参与, 全方位体验客家生活, 感悟客家文化魅力。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大大增加游客在景点过夜的机率, 既体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 也体验客家乡村夜景, 游客也不会疲于奔波。如此一来, 客家围屋旅游的档次、水平就得到了质的提升, 旅游收入也成倍增加。

3. 加强宣传, 积极开拓客源

客家围屋旅游的发展, 首先要从战略层面上确定自己的客家文化品牌。以围屋为基本, 以围屋为切入口, 深入挖掘开发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 使客家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等有机融合, 整体呈现, 从而确立自己产品的特异性、差异性, 维持客家文化的整体性。既能有效地吸引非客家旅游人群, 也能使海内外客家人尽享熟悉之感、亲切之情, 内心油然而生返祖归宗、返璞归真之意境, 纠结于心头的寻根问祖之情结得以释然, 从而成为最稳定的潜在客源市场。客家围屋旅游发展, 还要特别重视整合营销传播的战术策略。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为出发点, 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媒体和方法, 如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拍摄电视专题片及《土楼春早》一类的电视剧、利用报刊广告、宣传图片、网络技术、编撰旅游指南、诗词小说、设立客家旅游专列等, 频繁地与消费者沟通, 在消费者脑海中树立围屋旅游的品牌价值。整合营销传播重视消费者, 强调建立消费者数据库, 掌握该区域的人口结构、旅游心理、旅游习性、旅游满意度及媒体传播渠道, 建立维持与个别旅游消费者、与众多旅行社的联系, 并经过长期的互动, 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4. 加强管理, 创新机制

政府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政府的职责是倡导旅游开发, 制定旅游开发战略规划, 有效地监管规范旅游企业行为, 创造维护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现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政府鼓励吸引企业来投资开发, 或者通过股份转让、股权激励等形式改制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公司则鼓励村民以围屋作为资产入股, 或者置换收购、租借围屋,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商业运作管理, 更好地吸引外地旅游开发管理的专业人才, 并充分利用当地土导游,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引进知名旅游品牌入驻合作, 以扩大宣传, 提升形象, 以更专业的手法去开展市场推广。

5. 重视村民利益, 和谐开发

政府发展旅游的根本动因是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既是首要任务, 也有重大意义。只有从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 村民才乐意把自己的围屋作为资源出让, 主动参与到围屋旅游开发中来, 丰富围屋旅游的内容与文化内涵, 如居民家庭的开放、各种民俗活动的表演。围屋的主人是村民, 旅游公司要真正把村民当做主人, 及时主动地与村民沟通, 尽可能吸引安排村民在公司就业, 实现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实践证明, 只有村民安居乐业, 才能增强村民的主人翁精神, 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服务意识, 才能展现客家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客家山歌唱得更加欢快, 民俗表演更有滋味, 才能使游客真正体验到客家文化韵味, 感受到围屋人的纯朴热情。只有和谐的氛围, 才能给游客留下好印象, 景点才会有好口碑, 旅游开发这块蛋糕才能做大, 围屋旅游才能做成当地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围屋旅游品牌的树立, 经济效益的提高, 也更利于围屋的保护, 更利于围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邱国锋.闽粤赣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11) [2]邱国锋.闽粤赣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11)

[3]檀小舒.客家文化与永定土楼旅游资源的深开发[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 [3]檀小舒.客家文化与永定土楼旅游资源的深开发[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

[4]丘昌泰.地方文化产业的转型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台湾桃园经验[A].见:钟文典, 王建周, 王禄平.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丘昌泰.地方文化产业的转型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台湾桃园经验[A].见:钟文典, 王建周, 王禄平.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赣南客家围屋探幽

“围都”声名鹊起

围屋是客家先民们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晋末之乱,中原人举族迁徙,之后每次朝代更迭,战火烽烟,更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南迁。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先是进入鄱阳湖一带,尔后溯赣江而上,往大山屏蔽的赣南、粤北、闽西迁徙和定居。

进入赣粤闽山区的中原人,被 当地土著畲、瑶人视为客人,客家人之称由此而来。客家人在与畲、瑶人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吸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生活是安定的。但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再次动荡 ,赣、粤、闽边区民不聊生,于是山民聚众为“匪”者不少。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有着防御功能的客家人的围屋、围拢屋、土楼便应运而生。

龙南与广东为邻,“匪”盛至极,因而围屋也多如牛毛,围屋一时成了客家人的普遍民居形式。时光过去500余年,如今龙南一县仍残留370余座围屋,那围屋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为全国罕见。2003年,龙南“客家围屋”入选为“赣南现代十景”,同年,龙南县的关西新围、燕翼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以“客家人的围屋”为题向全世界展示了围屋风貌,使得历经了390年岁月沧桑的赣南围屋一下子声名鹊起。

赣南围屋大至上万平方米,内可居数百人,如龙南武当镇的田心围,最多时曾住过900多人,然而小的围屋如龙南县里仁乡的猫柜围,围内仅住一户人家。

赣南围屋主要建于明清时期,现存最早的两座围屋是龙南乌石村的盘石围(约建于明万历年间)和杨村的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五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主任、著名学者片山和俊教授考察赣南围屋后说:“赣南围屋的构造并不复杂,但它的大尺度、大空间、大容量,将居住、城堡、宗教信仰、议事厅和中心广场功能集于一体,如此宏伟多功能的民居为世之罕见,令人震撼!”是的,看了围屋就像读了一本建筑教科书,人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得到许多启发,这种感觉犹如日本人初看古罗马建筑一样,许多日本学者认为“赣南围屋是东方的罗马”。

最富传奇色彩的围屋

方今龙南境内最富传奇色彩的围屋,是关西镇新围村的关西新围。在这座硕大的围屋里,大院风水壁照上花团锦簇的画已经剥落殆尽,但大院前的两对石狮,气势十分了得:那雄狮英姿勃发,一副气吞河山的气势;雌狮则闭合着嘴,一派温柔祥和神态,特别是雌狮身上附着的两只小狮子,更是寄寓意着主人敬重的两位小夫人的一片情意。

传说新围屋的主人名叫徐名均(因排行老四,又称徐老四),他年轻时便从事木竹贩运生意,经商致富后便成了个逍遥之人,钻进了苏州、扬州等地的花花世界。等到钱财散尽,他便带了两位张氏女子回家作二房、三房,过起了平淡日子。后来,两位小夫人竭力劝他重新振作,并以平生积蓄予以资助,受两位小夫人鼓励,徐名均又做起了木排生意。开始,生意做得并不太好,后来却发生了一次奇遇:一日,他从赣州启程时有位青年公子欲搭便船下南昌,但众船家不愿意,只有徐名均天性豪爽,一口应允。此后几日酒肉款待,两人交谈甚欢。不日到达洪城,公子告别,稍后却有轿来请徐名均到巡抚处作客。到得府里,才知乘自己商船者乃是巡抚之子。因为老四旅途中热情款待公子,巡抚甚为感激,叙谈中问到有什么需要帮助,老四说:“木排生意中沿途关卡税收太多,有些烦恼。”巡抚思忖片刻,写一道官文,允老四的“西昌号”木排在江西境内水域三年内免收银税,任意方便。从此老四生意如鱼得水,呼风有风,唤雨有雨,一时间许多排贩纷纷依附老四,搭靠“西昌号”做生意,老四因而大发其财。一年春季,上千条木排在赣江遇洪水散了架,根本无法分清货主是谁,结果全部木材归了徐老四,老四一夜暴富,平白多赚了十数万两银子。中国农民有钱就盖房,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于是老四动用百万巨资,耗时十余载终于建成了这占地一万多平方米、高十多米、厚一米的长方形围屋,这是嘉庆、道光年间在龙南轰动一时的事。

为了感谢两位小夫人的鼓励,老四不动声色地在院子前的母狮上做了些布置,于是便出现了大小三只母狮共瞻天下的情形。今天,新围西门外小花洲地面上遗留的荷池、假山石等痕迹,仍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本来面目该是一座何等典雅的苏州园林呀?!

关西新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个建筑五组并列,前后三进,十四个天井,正中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在这里生动地得到了验证。

寻求新的辉煌

与关西新围共同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村镇的燕翼围,也是座不同凡响的围屋。

燕翼围自公元1650年始建以来,以其高大、坚固、防御功能强之特点名闻天下,如今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和专家学者必到之地。燕翼围呈方形,高15米,长12米,宽32米,面积1368米,房间136间,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住处,四层为战楼,有58个射击口。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二口暗井,一为水井,一为粮库井,平时以土埋之。此围屋因高大易守,因而有“高守围”别称。上世纪40年代,时任江西第四行政公署专员的蒋经国曾在此围住过三日。

在围屋绕廊行走,寻觅往昔的辉煌,可惜古物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被烟火染得乌黑的窗棂、木柱仍在向人们诉说当年人们生活在这里的情景,那推磨用的龙头、清朝的睡床仍然静静地躺在柴屋里。

如今,对杨村人来说,客家围屋或客家建筑及其传说,是给外人看、外人听的,数百年来,这里简单的生活方式已经令他们的心情平静如水,不再有所触动。他们每天都见到许多探寻者,无论你抱着怎样的目的、怀着怎样的热望来看围屋,无论你现在给这里带来几多喧嚣与热闹或回去花费几多笔墨去大书特书这里的神秘与美丽,这里的人一概波纹不兴,一点也引不起激动,因为古老的围屋与客家文化随着岁月流逝而日渐老朽了,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再也不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好在如今燕翼围的人有许多已经觉醒:祖先的荣耀不属于今人,今人的荣耀还得自己创造。于是这儿也涌现了众多经商致富的聪明人,今天,这里有一两万人走出了围屋,涌往广东、浙江、福建等开放地区打工、做生意,更有无数的后生在家乡创业,据说,百万以上家产的人家已有好几十户了!

(本文摄影龚映华)

Circular Houses in Southern Jiangxi

By Gong Wenrui

The circular houses in southern Jiangxi were first built by immigrants known as Hakka people, who were actually refugees fleeing from wars and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central China as early as the last years of the Jin Dynasty (317-420).

篇5:客家围屋导游词

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

客家围屋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罗佳舒,你们可以叫我小罗。很荣幸当今天的导游 ,我们现在乘坐的旅行车是去河源观赏 赣 南客家民居,今天的“ 客家民 包含和谅解。

好的,到了赣南客家民居,希望大家下车时,不要拥挤,让老人和小朋友先下。

让我来介绍一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 也叫围龙屋。它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龙屋占8 亩、10 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篇6: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篇7:龙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历史上自宋代以来,这里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线,迄今除极小析分以外,基本无变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内居民悉为客家人,而漳、潮2州边境有客家人渗透现象。3种典型土楼中,五凤楼主要分布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乡,这里平川面积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区中盛产粮、烟、煤的聚宝盆,与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瘠景象大不相同,应该看到,正是这里的发达经济提供了使五凤楼得以建造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同时因为距离边境冲突地区较远,生存环境相对安宁。故住宅强调尊卑秩序而无须专注于防御,五凤楼总数甚少。方楼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博平岭纵贯其间,宋代至今,为汀、漳2川的区划所在。方楼在3类土楼中数量最多。永定高陂镇649座(其中2座6层),坎市镇1016座(其中1座6层),抚市镇统计暂缺,湖雷镇609座,古竹乡统计暂缺,岐岭乡376座,大溪乡155座,湖坑镇201座(其中6座6层),下洋镇统计暂缺。南靖奎洋乡34座,梅林乡62座,书洋乡230座。

无庸赘言,永定方楼总数占支配份量,撇开分布零散的几个乡镇不计,已有统计数字的6个乡镇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计,则统计暂缺的3个乡共1500座,则永定一县3层以上的方楼总数超过4500座,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另须指出,上述全部方楼的楼主或建造者几乎都是客家人。龙岩适中镇居民属性不明,其通行土话亦非客家话非闽南话,但“适中大楼建筑师来自永定金丰,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适中定居”。南靖县11乡镇中,8个乡镇全为闽南人,只有奎洋、梅林、书洋3乡客家人闽南人混居,而且方楼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则为纯客家人居住县。方楼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过渡区域,这里耕地较少,经济较差,交通不甚便利,历史上匪患械斗多发。因而方楼同五凤楼比,显然秩序感减弱而防御性增强。

篇8:感受客家围屋之美

关键词:深圳;客家;围屋;审美

深圳,一座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大多是耸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的繁华都市形象,但其实深圳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古朴的客家围屋。可惜的是这些客家围屋很多年久失修,有的可能已经消失在深圳城市化的浪潮中了。深圳的客家民居被称为“客家围”,“所谓客家围,是指那种四周封闭,以前门为主要出入口,有些还带有碉楼,用泥土或三合土(泥、灰、沙)夯筑,用泥砖、卵石或青砖砌筑的防御性很强的大型客家屋。”它分布在龙岗、宝安、罗湖等区,主要是集中在龙岗区。深圳龙岗区现存的客家围屋中,规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应当属深圳龙岗的鹤湖新居和大万世居。现以鹤湖新居为例来感受客家围屋的独特魅力。

鹤湖新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同时也是深圳市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它是由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创建的,是罗氏家族发展史的见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经过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建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它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000多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鹤湖新居也被诸多专家学者誉为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的结晶。它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精心的布局,古朴的装饰都不禁让人感叹罗氏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一、审美理念

客家围屋的建造对选址非常看重,也讲究“风水”。他们主要选在靠山、近水、向阳的地方,可见客家人对山、水的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这里的天人合一即指建筑物与天然地形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鹤湖新居的环境构成来看,它与深圳其他的客家围屋的形式相一致。在屋前有一大块长条形的空地,称作禾坪,用来晾晒谷物,禾坪前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称作月池,月池之所以是半圆形的是源于古代的阴阳思想。月池旁有两棵高大榕树,整个环境与高高的围墙一起显得格外壮观。围屋前的半圆形的月池和略呈弧线的后围相互呼应,再加上呈方形的围屋,似乎正表达着客家人天圆地方、阴阳和谐的理念。

不仅是在外部环境上,其在内部空间的布置上也充分地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外部的封闭相反,内部设置了大量天井(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窗),十分地宽敞流畅,既可采光又可通风,营造出宽敞、灵活的居住空间。

正是客家人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影响着客家围屋的形成与发展,他们这种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的理念,创造了与自然融合的原生态环境。

二、形式美

鹤湖新居是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中心是府第式的三堂两横。内外围是分先后建成的,先建内围以及四个碉楼、一个望楼,后建外围以及四个碉楼、一个望楼。内围的平面呈回字形,外围的平面呈梯形。整个建筑的造型犹如一座城堡,因其庞大的规模而更显得气势磅礴。

走入鹤湖新居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写着“武魁”的匾额,据说它是由道光皇帝御赐罗氏家族中兆字辈的武举罗兆魁的。匾额的下方是四扇杉木的屏风门。走过屏风门,一面高大且造型独特的牌楼出现在眼前。牌楼也是客家围屋的典型特征之一。虽然牌楼表面留下了斑驳的岁月的痕迹,但仍然可以看出它曾经进行过精美的装饰。它有灰塑的屋宇、彩绘壁画以及用花岗石雕琢的的两块匾额。正面一块写着“亲仁犹存”,背面一块则写着“聚族于斯”,似乎是在向我们诉说着罗氏家族的发展史。

其空间布局颇具节奏感和对称美的特点。它的大门的入口即为中轴线起点位置,由外往里地沿着这条线走下去,依次有屏风门、牌楼、下天街、祠前厅、前天井、祠中厅、后天井、祠后厅、上天街、内围望楼、后天街、外围龙厅。有节奏地重复天井和天街,体现了空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其余住房和走廊都按中轴线对称地排列且相互关联。用于防御的角楼一共有八座,内围和外围的四个角各设置了一座,而每一座的角楼也都有跑马廊相连。

三、艺术美

围屋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和防御,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客家人仍然追求它的观赏性。因为围屋的规模大小、装饰档次高低也是家族发展兴衰的表现。鹤湖新居规模较大,但总体的装饰风格较为质朴,主要是体现在牌楼、屋檐、挑檐梁等较为显眼的部分,且属祠堂中的装饰最为精美。其装饰手法多以雕刻和灰塑为主,雕刻又有木雕和石雕,不仅雕刻精美,而且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虽然没有华丽多彩的装饰,但其朴实无华的装饰更给人以一种宁静、古朴的感受。

鹤湖新居祠堂内的子孙桁、封檐板、挑檐梁等都是其装饰的重点。子孙桁,又称作灯杆、子孙杆。古人生子谓之添丁,而丁与灯谐音,人们在祠堂的子孙桁上挂上一盏灯,用来上家族中又添一男丁。因此,子孙桁上面一般都刻有象征着子孙昌盛的纹饰及吉祥用语。展出的七根子孙桁上面都刻有龙、凤、花鸟、植物等各种题材的彩色纹饰和客家人常用的吉利用语:富贵长命、百子千孙、福禄寿全、金玉满堂、安康庆泰、荣昌万代的字样,承载着客家人对家族兴旺富足的期盼。

建筑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其风格和形式上,更体现在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中。而客家围屋承载的客家文化,又是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这其中包括了风水文化、宗族文化、“门榜”、“楹联”文化、儒家文化等等。

总的来说,深圳龙岗的鹤湖新居其建筑规模大、气势足,且防御性极强,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其装饰与空间布局也颇具审美性。而客家围屋的审美价值,我觉得它不仅仅体现在独具特色的造型上、丰富的装饰内容和多种多样的装饰手法上,它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见证了客家人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承载着客家人的精神追求。它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崇岳.南粤客家围与中原文化[J].中原文物,2003(03).

[2] 杨宏海.深圳客家民居的移民文化特征[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04).

[3] 杨星星.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4]乔还田.客家人与客家文化.[J].今日民族,2006(01).

[5] 万幼楠.围屋民居与围屋历史.[J].南方文物,1998(02).

[6] 李青.赣南客家围屋的美学分析[D].南昌大学 2011.

[7] 陈亮.鹤湖新居:守望深圳客家[J].中国文化遗产,2012(04).

篇9:介绍客家围屋的导游词

目前,参观客家围屋群,领略客家风貌,已引起海内外众多游客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赣南是客家大本营,现存客家围屋约500座,其中有370多座在龙南县,其余130座分布在大余,定南、全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县。龙南是典型的客家县,又因保存客家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而被誉称为“客家围屋之乡”。

近十多年来,随着客家文化研究和海外客家人寻根问祖热的兴起,作为客家历史和客家文化艺术综合载体的客家围屋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引起国内外研究客家和民居建筑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实地调查,龙南围屋大都建于明末至清末之间。此时由于社会动荡 不安,战事频繁,老百姓没有安全感,远居他乡的客家人为了保护自身以及家庭的安全,设计创建了防御力极强的城堡式民居建筑。龙南县目前存在年代最早的围屋是建于明代万历39年的杨村东水乌石围,建于崇祯年的武当田心围等。

篇10:江西客家围屋的导游词

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最醒目又最有沧桑感的人文景观,应该是那些位于赣南边陲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赣南围屋,全称赣南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龙南镇)、定南县(历市镇)、全南县(城厢镇)、信丰县(嘉定镇)、安远县(欣山镇)、寻乌县(长宁镇)6县境内。 赣南围屋,点缀于青山绿水间,散落于古老的赣南村落,时而婉约时而雄浑,象是一位历经沧桑却温情依旧的千年老人,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驻足惊叹。

上一篇:关于世界作文八年级下一篇:初中周末随笔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