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2024-07-19

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共14篇)

篇1: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9月24日,又来参加“阅读教学”教研活动,记忆中,这是第三次有关“阅读教学”的教研活动了,来授课的人也是越来越有来头,从普通老师到特级教师,对于来听课和学习的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

这三节课的共同点是:

一、基本上都落实了学讲计划的精神,先学后教,给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的自学、互学,教学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退到了后面,给足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主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深刻,有新意,教学程序设计巧妙,环环相扣,条理清晰。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教师指导到位。

三、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在上课前都注重课堂管理,采用交谈,夸赞、鼓励性的话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亲切柔和,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及时中肯。

这三节课体现了三种不同的风格:

第一节宋颖老师执教的《桂花雨》,就如宋老师给人的春风化雨般的感觉一样,温柔舒适,亲切柔和,真有如沐春风般的感觉。尤其是指导朗读很有特色,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指导朗读赞美桂花之香时,创设了四种情景让学生读,当桂花落在额头、鼻尖、衣袖、全身不同的情况下对桂花的赞美。再如理解“缠”时,又创设了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缠”着妈妈问啥时摇桂花的情景,让学生朗读体会。最动情的地方是配乐朗读和电影般的情景再现似回读。宋老师选的配乐曲温婉动听,听了确实令人动情,加之宋老师高超的朗诵水平,确实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到了怀念故乡之情。宋老师还联系了最后一句中怀念儿时摇桂花的情景,运用配乐的方式回读文章的第三节摇桂花的句子,再现了这一情景,真如电影回放一样,听这节课令人很感动。

第二节是张赛清老师执教的绘本课《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很干净利索,没有过多嗦语言,点拨适处、适时、适度。她执教的对象时六年级的学生,因为是借班上课,一开始学生是原生态的,貌似“不太配合”,但是张老师都能灵活应对。我感觉张老师这节课的目标指向是两个,一是理解故事的内涵,要有爱,生活才有意义。而是学写这个故事的结构,创造新的故事。我感觉张老师的设计很巧妙,她的步骤大概是这样的:1、这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有过一百万个主人,猫死后,主人痛苦,猫却没哭,为什么?2、你在想象他会遇到什么的主人,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仿照格式编写故事。(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初步认识到猫不喜欢这些生活。)3、猫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环节又让学生发挥想象,多数学生描述的是自由的生活)4、猫确实是自由了,他称为了一只野猫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读绘本。5、猫为什么又想呆着小白猫身边了,不想自由了?他其实想要的真正的.生活是什么?6、介绍作者,理解作者的“小白猫”的象征意义。(张老师在这里把“白猫”的象征意义一点一点扩大,又一点点收回到三句话。(我感觉还可以收的更小,就是“追求”.)从教学步骤和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无需多言,适可而止地点拨,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完成教学目标了,这就很成功了。

第三节课是邳州的名师宋飞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这一课可以说是大家手笔,大家风范。课型的定位是群文共读课。课文是二年级学过的,但执教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宋老师的大气磅薄在于不但融汇了诸如文言文音韵、汉字的字义解读、神话故事的叙事模式等知识,而且她在授课时语言抑扬顿挫,激情澎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故事传达的“英雄”精神,这一节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份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餐。宋老师设计的巧妙,场面宏大,因为穿插了太多的内容,让人听了有点找不到重点,但我感觉这也许就是亮点,因为,这是“群文”赏读,总有一点能让你收获。

无论是温婉抒情,抑或是干净清爽,还是大气磅礴,我感觉都是值得学习的,能取百家自成一派,那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篇2: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狮寨镇中心小学

全丽清

阳春三月,2014年梧州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比赛于3月27日至28日在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举行。我非常荣幸成为观摩者观看,学习了比赛和点评的整个过程。参赛者的魅力、对课堂的把握,对课文的分析体会让我感触良多。

回顾比赛历程,此次活动有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彩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我,无疑也是醒醐灌顶。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第一次如此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课堂的问题,更明白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这次的优质课比赛的整体情况来看,我觉得有许多突出之处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就说说我的体会:

第一,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葡萄沟》这一课,参赛者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老师以猜字谜的形式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这很适合低年段的教学,老师还注意到了纠正学生读音,形近字的区分,“密、蜜”,一个是葡萄叶子很茂密,一个是葡萄的味道甜蜜。老师抓住这两个形近字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借机引导。在《画家与牧童》一课教学生字时,老师采用齐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游戏中读,写字练习;这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就很容易引起他们 对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第二,教师底蕴深、素质好,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美,提升审美能力。这次活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课堂上激情四射的表现力。《“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老师用自己的朗诵让学生感受王熙凤各种的性格特点,《乡下人家》老师用自己的朗诵带着学生去看乡下的美丽景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老师用视频和画面让学生体会德国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生命 生命》老师先让学生听心跳的声音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晏子使楚》老师以读帯讲,读品悟,让学生感悟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以及晏子的巧妙回答。在每一节课上都能看出,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底。以及老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机智突破,对学生回答的巧妙评价,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又扎实,真正成为师生和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

第三,追求语文的实效性。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听说的语文课要凸现实效性。在评课中,周颖老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各年段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课时目标要明确,点面结合,取舍适度。课堂上应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心中要装八个字: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莫飞老师也说到:“老师对教材理解要透彻,明白教什么?要先学后道相信学生有自学 的能力。”语文,应该让学生用看的、用想的、用听的方法营造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享受,在享受中学到知识。比如:《七颗钻石》这课,先让学生观看大地干裂、树木干枯动物焦渴的图片体会水的可贵,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再体会,再读。学习中还穿插着默读、示范读、分角色读等,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恰当的运用课堂评价。恰当的课堂评价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就像一位魔术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拯救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这些参赛教师在课堂中总能恰如其分的评价孩子们:“有进步!” “能读得再深情点吗?” “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 而不是一味的说“你真棒!” 让我们从中领悟到要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言,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

篇3:在阅读教学中贯穿习作学习活动

一、在整组意识观照下进行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设计

我们习惯的单元习作指导常是一两节课的事情,殊不知,完整的习作指导过程其实是一次以写作为核心的集阅读思考、资料收集、交流修正为一体的过程性学习,而不应是就一篇指导一篇的方式。所以,要把习作学习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转变备课时的指导思想与思维方式,根据本单元习作话题和年段习作能力目标,通组阅读课文,从习作主题、题材选择、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多个角度寻找本次习作可整合与借鉴之处,以在习作学习活动时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是素材积累。习作源于生活,要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而小学生处于无意观察、无意识记、无意选择的心理阶段,往往对生活中的物、景、事熟视无睹,这就出现了习作时学生无话可说,储备空虚的现象。如果教师基于整组教学来关注习作话题,就会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习作内容。随之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把单元习作列入学习计划中,有意识关注阅读,关注生活,为习作准备丰富多样的题材。如“观察家乡的鸟———白鹭”是在学完《翠鸟》一课后,观察家乡的一种鸟;“观察人民路延伸段道路中间的大樟树”是在学完《路旁的橡树》后进行观察;“了解家乡的长河变化”是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了解长河的今昔变化。

二是习作准备。习作准备主要指向谋篇布局与表达方式,是结合阅读提示的习作导向。“整组阅读背景下的习作准备”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本组习作教学目标,然后以本组阅读材料为载体,统筹安排,分步突破习作重难点。如,如何抓住特点描写鸟类的生活习性,怎样用前后对比方式写家乡的一处景点等,在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指导可以是仿写一个片段,也可以是口头交流。

三是课堂指导。就是在原来习作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侧重于本组阅读材料的联系,帮助学生在阅读与习作之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换。也就是在前期阅读教学中对习作能力重难点分散指导的基础上,师生在习作课中把这些零散的点重新整理,或是回顾重点句段的表达方式,或是重温谋篇布局的技法……进一步落实本次习作内容和写作方法,然后在指导、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习作。如果之前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写过相关的片段,学生也可以进一步整理先前的习作片段,加上开头和结尾,在段落连接上进行润色后顺利成文,由此减轻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

二、在有效策略引领下开展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

(一)目标导向,统筹考虑

贯穿于整组阅读教学的过程性习作学习活动,既要有小学阶段同类文章写作的系统观,又要有单元作文的整体观。因此,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在系统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各阶段习作任务。

如关于写“人”的话题,小学阶段三至五年级的要求如图 1:

有了上述系统性的习作能力目标,教师就可以准确定位某一组习作的具体要求,既承接之前年段习作要求,又不一步到位拔高要求,然后把单元习作目标细化成若干个能力训练点,分点落实在阅读教学的习作活动中,逐步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有序递增。

(二)阅读悟法,指向写作

学生的阅读活动,其实也是写作的学习,我们要改变已有的阅读教学思维模式,从教“写什么”向教“怎么写”转变。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学习活动:

习作话题:校园的一处景物

习作要求:选一处熟悉的景物,仔细观察,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习作导向:

《桂林山水》第2、3自然段对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写极其经典,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描写了山水特点,同时还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这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质量是个很好的学习材料。因此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后,学着运用排比方式写了“花、草、竹子……”熟悉的事物,如果能用上比喻更好。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照游览顺 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来写,全文脉络清晰。这一行文方式可以借鉴到本组习作中,按照游览路线来安排写作材料。

《七月的天山》一课学习两点。一是写作顺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二是对于原始森林和两岸野花的描写十分细腻。师生可以从语言角度一起赏读:你觉得哪一处写得很美,说说感受与理由。随后仿写片段,内容从熟悉的景物中选,如学校中的紫藤架,半山坡的红枫叶,海边的沙滩……

在谋篇布局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的写作顺序,突破“按一定顺序写”的要求;在描写重点景物(事物)中借鉴《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的描写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写具体。阅读教学完成了,写作学习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有效链接,体现整合

阅读与写作的链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如图2,可以有素材积累、内容拓宽、主题深化、文体特征、表达特色、语言风格等。学生以学写片段为主,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习作技法。

(四)兴趣为先,着眼发展

我们改变以往在成篇习作中刻意提示写作方法的教学模式,分点渗透,降低成篇习作难点。在阅读课中先读懂“写什么”,再循序渐进讨论“怎么写”,然后紧紧把握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或提供内容,或选择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进行模仿与迁移。因为有写法引路,再加上写一段话,学生压力不大,于是写作也变得欣欣然了。学生有了习作过程性的体验活动,有了素材积累的学习阶段,写作也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

篇4: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高中英语教材编写的重点主要落在阅读材料选编和课程设置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占的课时最多,值得思考的是,虽然在这方面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却相对缓慢。高中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已满足不了目前课程和高考英语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如:“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浅显的文学作品并获取主要信息、摘录要点;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等……” 近几年高考阅读也侧重考查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即抓文章主旨大意,借助细节、分析、概括、归纳、推断、文章寓意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传统阅读教学,那种无视语篇分析、阅读思维训练,见木不见林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再符合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研究与发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已是众心所向,大势所趋。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近二十年来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教育部在最新的《国家英语课堂标准》中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人教版高中新教材(2003版)也是基于任务型教学的指导思想编写的。为了紧跟先进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也为了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我把任务型教学应用于阅读课程实践中。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教学,依据,原则,总结和反思

一、常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足

常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有提问式阅读教学模式,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和讨论式阅读教学模式。

这几种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时有各自的优点,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以上几种模式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开始研究并尝试构建任务型阅读活动教学模式。

二、任务型阅读活动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依据

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是博众家教法之长,同时吸收了最新的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以R•M•加涅等所著的《教学设计原理》为理论依据,以阅读课堂学习任务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综合活动教学模式。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教学若从帮助(facilitate)学习的角度出发,必然把我们的关注点集中到学习者预期学习结果达成的活动过程。

三,任务型教学中的几个原则:

1.作为教师的我,虽然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参与者,有时也不妨做一个旁观者。我必须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和他们一起去完成教学任务,有时甚至把部分或全部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

2.任务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和要求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在“学”(Learn),而主要是在“做”(Do),即通过具体任务的实施来达到语言活动(主要是运用,其次才是学习)的目的。

3.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环节中最主要的环节是阅读,这种阅读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积极主动的阅读,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的阅读,围绕中心有重点的阅读,为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閱读能力而进行的尝试性阅读。

4.课堂活动要多样化,即有pair wrok,又有group work和class work,即师生问答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占的比重最大,最好能形成争论和辩论,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5.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达到这一主旨要贯穿在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课后的总结和反思

总体上讲,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实施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

1.任务明确,目标确立得当,基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寓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为一体,实现了信息探寻资料掌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体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和下达,师生协同努力、兴趣高涨、几乎人人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发挥。而且还改变了以往英语阅读课纯粹是语言活动的旧习,把文化研究和语言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师生间资源共享和多向互动。自从我开始新课程教学以来,我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在高中课本第一册(下) 第18单元 “New Zealand”的教学中,我就和学生们一起查找和阅读了不少有关新西兰的很多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信息全都写进了我们的集体博客。在充分利用新兴电子媒体的同时,我们也仍然让传统信息载体书刊杂志继续发挥作用。最近我把自己近年来收集的有一定时代特色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五十多本读物,分发到学生手中进行漂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他们提高自学的兴趣、能力和文化素养。

3.准备充分,形式多样,活动量充足,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效率机理得到了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活动的“重头戏”在于交互活动。在pair work,group work和class work 等活动形式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为了完成任务而协作沟通,在沟通中各方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和学习策略,调动一切知识和技能去寻求沟通,即完成了任务,又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水平。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和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任务型课堂中,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独立思考能力弱,依赖意识强,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设计任务,提高任务活动的参与率,值得我们去探索、总结。

2、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难以把握。比如,任务的梯度、难易,任务间的衔接等问题。

3、完成一项大型的任务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如何在时间的分配上更趋于合理化,也是需要探讨的地方。

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尽可能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面临真实的个人选择,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行真实的人际交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给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R•M•加德纳,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DavidNunan1989,DesigningTasksfortheCommunicativeClassroom,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韩刚、王蓉:《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准备》,《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2004年,第1期,第1-6页。

篇5: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通过深入学习市委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作风建设等,相关办法规定后,对开展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就如何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确保目标任务克期完成,有效推动了市里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更加坚定了信心。主要体会:

一、必须提高认识

要充分认识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是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每位干部职工都要围绕市委政府、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务必站在政治高度,跳出临沧看临沧、立足云南看临沧、放眼全国看临沧、融入世界看临沧,牢固树立“发展环境就是政治环境,抓软环境建设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凝集人心、用发展破解难题、用发展创建事业”上来。

二、必须加强作风建设

为服务发展大局,必须更新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怕负责任、怕担风险,得过且过、浑天度日的思想观念,切实有效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推诿扯皮、失职渎职,以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涉及服务发展的各部门必须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对基层、企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盯

篇6:许市中学学习新课堂教学模式心得

彭龙璋

我们银田中学是湘潭的一所普通乡镇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在我们这里相对还比较落后。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老师还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我们也希望走进新课程,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3月24日,我随学校组织的的骨干教师10余人,来到了教学改革比较前卫的君山区许市中学学习参观。看了许市中学课堂教学后,我们感受很深。我个人认为他们的亮点在:

1、把原本庄严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学习园地。学生可以随意或分组合向坐,教室四周都有黑板。老师可站在任意地方讲课,学生人人都有合作伙伴和上黑板练习表演的机会。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空间,使课堂不再呆板,学生不再拘束。师生互动、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上课成了一个集体娱乐活动,同时学生厌学情绪也会消失。

2、老师教学反馈及时。每堂课或每单元老师都自觉的反馈教学的成功与否,并向学校、向学生展示。学生也自觉的向学校、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彼此间变成了朋友关系。

3、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随时可调教比较先进的优质课。学校建有资料库,老师基本上是

电子备课,集中了大家的智慧,选择了最佳教案。

4、校园文化氛围浓。几乎每堵墙都建有宣传窗,教室外边到处有黑板,学生可随时展示自己所学或探讨有关问题。学生可把对每位老师的评价随时写在版栏上。

篇7: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阅读可以获得许多知识,获得能力。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美国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力几乎每一科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阅读是教学的核心。学校里好多的知识都是阅读来解决的。读书时人生最大幸福,作为语文老师,自己要喜欢读书,要带领班上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终身以书为侣的习惯。阅读教学究竟怎么教。大对数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构建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是,课程标准也仅仅是时代的产物。课程标准有目标、有理念、有建议,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理性的反思。近日,学习了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的《儿童阅读与阅读教学》的专题报告。大有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引发了我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深入反思。

改革阅读教学首先要改革阅读教学的内容,也就是先要解决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我们的语文课程结构,重新审视我们传统阅读教学的教材,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都几十年了,但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死守一本教科书,不敢越以文本为例的教学一步。崔老师说要大力推进儿童阅读,实现儿童阅读的课程化。培养孩子对广博读物的阅读兴趣;推进儿童阅读应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推进儿童阅读改革,培养兴趣,教给方法,从读到写。要开设儿童阅读课,大量读。课内培养兴趣,课内习得读法,课外大量阅读。希望儿童阅读能课程化、普及化。举例了深圳南山区后海小学读书课程抓得好,体现了儿童阅读的课程化。他们做了以下这些课型:(1)图画书的导读课(2)童诗阅读课(同时鼓励儿童创编童诗)(3)桥梁书阅读课(介乎纯文字书与童话书之间的书)(4)经典阅读分享课(如读《三国》,品曹操)(5)好书推介课(6)全学科都进行阅读,如英语阅读、数学阅读、科普阅读等推荐在教学中不同的型式推广儿童阅读。还介绍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阅读课外阅读,如:多种学科的阅读课,一篇带一篇,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方法等。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多阅读,就要整合教材。整组教材来学,整组教材来教。崔老师还谈到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制定空泛。二是教学目标的越位和缺位现象。深入的谈了各年级在阅读教学主要抓的内容。低年段一是重在识字,学词,写字训练。二是进行初步的正确的朗读训练,指导读正确。三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四是积累语言。中年段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重点是词、句、段的训练提高词语的理解,加强段的练习,加强朗读训练默读,略读课文初知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段重点是句、段、篇的训练。一是词句的教学,体会词句含义的特点,二是比较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四是学习浏览,培养浏览的能力。各年级做好各年级的事,相互呼应,阅读教学一定会提高。

最后崔老师提出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改进阅读教学,一方面大力改进课堂阅读教学,实现由内容分析的教学向策略指导的教学的美丽转身;大力推进儿童阅读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8: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一、充分的研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要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对文本内涵的探讨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 “对问题的探讨, 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这一要求强调阅读教学应立足于文本, 让课堂教学真正地走进文本。而在课堂文本解读教学实践中, 尊重人本, 忽视文本;远离文本, 架空分析;漠视文本, 以连带讲等现象, 比比皆是。

例如: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熟悉文本的情况下, 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内容品读, 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势必造成“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结果, 也会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养成。有的教师虽然让学生先把文本过一遍, 但并没有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这必然导致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出现肤浅、庸俗化现象。还有的教师虽然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却忽视甚至架空文本, 置文本的基本内涵于不顾, 走向与文意完全背离的解读极端。没有与文字充分接触, 就无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无法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偏离文本。从这点意义上来说, 充分地研读文本是保证学生个性化解读质量的前提条件, 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支点。

二、流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课的指导思想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精辟概括。对于阅读与背诵的重要性, 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 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尝。

例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自主阅读, 反复地吟咏, 而纯粹地靠教师的讲解, 那么学生获得的感知也必将是“淡淡的”, 教师们的努力也是徒劳的。所以说, 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这样:先让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文本, “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合适的语气、语调, 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质疑问难、交流共享, 从而使教与学达到内在的和谐,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三、深入的思考是阅读教学的阶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学习的起点, 而思考的程度如何, 则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水平的高与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先训练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的思考。古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的阅读, 学生只能获得单纯语言的积累, 却无法得到高层次的收获, 也就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 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首先, 应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 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在“自主、合作”的名号下, 有的教师充当起纯粹的“牧羊人”, 让学生先自主思考, 再合作讨论, 形成你来我往的所谓“互动”。实际上, 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毕竟还很薄弱, 对文本的阅读会很肤浅, 而且每个人的感悟不一, 所思考的问题也会呈多元的、丰富的状态。虽然这样的课常会显得很热闹,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但教学目标却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学生也失去更系统的、更合理的训练。所以说, 朗读是学生自己要独立完成的, 而思考则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解读方向和解读任务, 并安排合理的、具体的时间, “引导学生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 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 以达到学习目的”。

四、修养的提高是阅读教学的境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屈原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 文天祥永垂不朽的民族气概, 鲁迅刚正不阿的完美人格……都在课本中熠熠生辉, 孕育着无数志士仁人。

我们在分析文本时, 应教会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 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从这个意义上看, 语文教育者的肩上既承担着授业的责任, 同时也担当着传道的使命!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

篇9: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今年有机会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又阅读了余老师《〈大自然的语言〉创新教学设计》、《〈故宫博物院〉创新教学设计》《〈苏州园林〉创新教学设计》等一系列说明文的教学设计,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对说明文的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于是在进行八年级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时效仿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下面就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为例,总结我对说明文有效学习活动的探索和尝试。

板块一:语言积累——挖掘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在学生的印象里,说明文的语言枯燥无味,无法激发阅读兴趣,这样的意识阻碍了进一步的深层阅读。“语言积累”板块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高雅语汇在说明文中的大量使用,找出并品析、揣摩这些语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长虹卧波”写出了石拱桥外形优美,“惟妙惟肖”写出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千姿百态,“巧妙绝伦”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独特。《苏州园林》中“盘曲嶙峋”写出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也着眼于画意。“自出心裁”一次写出了作者对园林设计师们因地制宜设计的由衷赞赏。《故宫博物院》中的四字词语更是丰富,“龙凤流云”“青松翠柏”“亭台楼阁”等恰如其分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恢宏壮丽。

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展“美词大搜寻”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并品析这些美词,感受说明文的语言规范、庄重、简洁、雅致的特点。所有的课文都是典范的语言教材,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将学生的语言积累做到实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积累了丰富的典雅语汇,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们发现说明文不再面目可憎反而妙趣横生了。

板块二:段式分析——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抓手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有其自身的写作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段式分析学习板块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发现说明文的写作规律。“所谓段式,就是段落的写作构思模式,就是段落的展开模式,也可以说是段落的结构模式。品味文章的‘段式,既是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的启迪。”(《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段式分析入手进而把握文脉,这是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让学生感知说明文严谨有序的写作结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文中最常用的一种写段模式:说明+举例。

再如《苏州园林》中第四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描述。

在这个板块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说明文典型的段式结构如:说明+观感,说明+评赞,分解说明,总分说明等。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渐熟悉并初步掌握了说明文基本的段式结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每一段的段式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结构脉络,学生对说明文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有了初步的感知,提高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板块三:类文阅读——拓展说明文阅读空间

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仅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很难切实掌握这种文体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广泛的阅读能延伸课堂学习的效果,提高说明文阅读的素养。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选材精当,与教材结合紧密,是很好的拓展阅读资源。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后可延伸阅读梁衡的《晋祠》、叶圣陶的《假山》、陈从周的《中国园林散记》,引导学生比较四篇文章在介绍名胜古迹时写法上的差异。学习了《故宫博物院》后可拓展阅读林徽因的《故宫三大殿》,与《故宫博物院》里介绍“三大殿”的文字相比,由于作者林徽因是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她写作此文的着眼点与《故宫博物院》的作者不同,更侧重介绍“三大殿”在建筑结构上呈现出来的特点,如具体说明太和殿的横阔与进深,“三大殿”各自的殿顶式样,“三大殿”各自的修建时间等,对于殿内的装饰则一笔带过,不多费笔墨。

再如学习《说‘屏》的同时欣赏姚伟钧的《中国古代的茶具》,比较两篇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的不同目的。

板块四:读写结合——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板块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每教一篇说明文,都可以结合阅读活动设计适宜的写作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说明结构的把握,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多重功效。

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关于太和殿介绍的语段段式:“说明+描述”。可以设计让学生以“我们的校园”或自己居住的社区为介绍对象,学写生动的说明语段,尝试由开始部分的简洁说明紧接着生动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模仿借鉴文中的段式结构,并在写作成果交流中及时评点优劣。又如在分析《桥之美》中作者写到桥在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美时用到了。“说明+观感”。“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有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介绍一个景点或者一件工艺品。

这样从课文出发,依托阅读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实效性强,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

以上是学习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初步尝试,老师和学生的收获颇多,但是教学创新之处尚少。力争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的教学实践中能研读文本,积极探索设计更为有效的学生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篇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发布者:邓永强 发布时间: 6/12/2011 PM 5:33:4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12月,我参加了2011年广东韶关市义务教育教师全员培训(第三期)。听了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老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全过程。

王爱东校长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介绍:

1、什么是阅读;

2、阅读行为的描述;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4、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

5、实用;

6、文学文本(名家名篇)文本教学策略。

本课程突出特点在于,把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分为实用文本和文学文本两类,分别就实用文本和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到底需要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进行具体的介绍。对于文学文本的教学策略,核心观点是:文学文本的教学要摒弃琐碎的分析和讲解,要淡化语言文字训练功能,重点做好两方面的教学:一是给孩子一颗诗心。让孩子品读文本、感悟文本,走进诗情画意的文本,陶醉于文本,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语感。二是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经典文本,走进一个个名家、一本本名著,让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走进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我重点谈谈其中点心得体会

一、告诉什么是阅读

阅读也就是吸收;筛选与思考;领会—获取—认识;构建意义的全过程。

二、她对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所以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阅读始终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低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阅读的基础阶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①激发阅读兴趣;②培养朗读能力;③落实字词句训练;④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

2、中年级的阅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重点要求:①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③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④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⑤突出段落训练。

3、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具体的指标是:①学会预习课文,养成预习的习惯;②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③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④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⑤学习浏览,拓展阅读。

三、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

举例分析不同版本教材(以人教版、北师大版重点分析)选文类型、主题建构、知识要求等不同特色,指出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背后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体现语文课程思想的不同侧重。

文选类文本教材的独特教育价值,(根据我国国情)不同选文体现的不同理念必须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呈现;而语文教学内容不同于语文教材内容,它是在对语文教材内容“筛选”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求老师做到“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辩证统一,既要“尊重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不能偏离文本,但又不能完全依照文本,要做到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辩证统一。

解读小语文本,可以分为文章体(实用文)文本和文学文本。文章体(实用文)文本教学思想内涵主要是促进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丰富学生的客观知识。而文学文本(名家名篇)教学重视思想内容分析,也不能忽视人物情感的体验,语言风格的欣赏,经典片段的赏析,重在情感熏陶和积累。如《三打白骨精》、《将相和》、《草船借箭》等从经典名著中节选的故事,更要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拓展到对原著的欣赏,可以通过读书会等活动交流读书心得、赏析精彩片段,关键是在读书和讨论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净化灵魂,提高和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汲取人类精神文化的营养。而不成为“迷信”者。

篇11:小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会上,特级教师z首先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析,从虞老师的报告中,我知道了在解读文本时,要认知冲突设置的准确性,关注文本中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解读文本的方法是厚薄法,即将文本细读,读厚些;将文本读薄,学会舍本。在解读文本时,要先把文本读厚,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料整合进来,丰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读厚的基础上,又要将文本读薄,懂得合理取舍,课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一听就明白,这是智慧的体现。

z老师做了《阅读设计的原则》的报告,我明确了阅读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武老师又对每一原则做了详细的诠释,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平庸的教师是叙述;良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生命的发展质量,而不是知识。从陈长泉老师《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及其实施途径》的报告中。我又明白了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标准是“读有所得,得之快乐。”

如何才能实现读有所得呢?首先要明确目标,即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明确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夯实语言文字,做到几点:加强预习,交给孩子预习的方法;品味语言;领悟写法;激发思维;适当拓展;练就听说读写的能力;认真读书,加强朗读的指导;指导学法,如:识字之法,解词之法,读书之法,读写结合之法,课前预习之法等。怎样做到得之快乐呢?也要做到几点:创设最佳氛围即要精心设计环节,优化教学语言,了解尊重学生;适时适度激励;佐以信息技术。

在会上,我们还观摩了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示范课。虞老师的《祖父的园子》,武老师的《七律长征》,王老师的《称赞》,李老师的《江雪》,支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课精彩纷呈,轻松幽默,特别是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感受颇深。虽然支老师已经是古稀之年,但是他依然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课堂上是那么平和、从容,没有华丽的课件,仅凭一支粉笔仍可以把语文课演绎得如此精彩,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由表达,把课堂真正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正如支老师自己所说的,“宁可牺牲课堂上所谓的精彩,也要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学语文,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2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吸取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篇12:新课标之自主阅读教学学习心得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之悦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那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1. 课内引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立足课内,带动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为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因素。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学校开设了读报课,我经常以读报课读报为切入口,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读报是一项花费少、受益大、教育意义深的课外阅读活动。根据要求,学生多数已订阅一报一刊,如《中国儿童报》、《中国少年报》、《拼音报》、《小学生学习报》、《未来作家报》等,这些报刊版面新颖,内容丰富,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学生可从报中获取大量的社会知识和各种信息,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故事引趣。小学生最爱听有趣动人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欲知后事,请自读全文。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3.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 开展读书活动。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之后,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了。例:①阅读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片段自悟、欣赏,与同学交流;②阅读表演课,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故事用表演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读书活动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孩子喜欢的一种形式。

二。 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之会读

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获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

课内外结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在课内阅读中教给学生读书“六字诀”,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2)查。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同时又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1)抄读法。每读一篇优美短小的文章,先把它抄录下来,然后反复诵读;或者一边抄一边读,抄好了校对时又读几遍。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抄读中博览群书,能帮助记忆和加深理解,打好语言文字基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2)精读法。在一段时间内,选择几篇从思想内容到内容表现都比较完美的作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符号,都要弄懂弄透,细细品味。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3)浏览法,又叫略读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对于一些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的文章,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对于自己还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广博,知其大意,拓宽知识面。(4)跳读法。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此外,还有快速读法、做卡片读法等。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推荐好课外读物,使之有选择地读

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而课外读物又是良莠并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健康、体裁多样、语言生动活泼、深浅适度的读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选择读物要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关。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结合教材,指导选择课外读物。比如结合夏明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课文,推荐阅读有关革命回忆录、故事和革命题材小说《红岩》等;结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赤壁之战》等课文就推荐阅读有关的历史故事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又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选》《世界优秀童话故事》等,学了《王献之练字》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等。

2. 选择读物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

3. 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的需要。

四、组织各种活动,检查阅读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总结阅读的收获,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查。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

篇13:市“阅读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一、积极进行课堂语文教学备课改革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改革备课制度和方法, 探索“语文主题学习”备课模式, 设计行之有效的、能够发展学生个性的开放性教案, 确定备课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注重差异。如山东省青州市普通镇 (以下简称“我镇”) 普通小学教师依照“345教学模式”, 在备课上确定了“三环节”, 体现了教师上好一堂语文主题课的指导思想及主次矛盾。

(1) 熟读教材内容。教师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 自我确定本班的教学目标, 了解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敢于取舍。

(2) 了解分析学生。敢于把课堂让给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 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差异性原则, 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 (如:合作探究课、阅读写作课等)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 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性学习, 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多元化”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

“多元化”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在我镇蓬勃开展, 形成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格局, 各校教师推出了适合本校及学生的教学模式, 以“自主互助学习课”和“单元整合教学法”为主题展开活动。如邵庄小学针对“语文主题学习”中故事性较强、学生容易理解的文章教给学生“读书鲸吞法”, 给学生一定时间, 静心读书, 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复述出来。教师主要检查学生三方面的内容: (1) 是否能完成自学提示上的内容; (2) 对文章大意是否理解, 是否做了读书记录; (3) 读过的文章是否有收获。每周定期上读书汇报课, 课上学生可以汇报读书感悟收获, 展示精彩段落, 交流写作方法等。对生字较多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的文章及课文中的优秀段落, 教给学生“蚕食读书法”, 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读书, 将课文中好词佳句及不认识的字词勾画出来, 具体是这样做的: (1) 要求学生在读书时, 必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 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圈点, 给学生规定符号, 如:生字用“○”, 好词用“_”, 好句用“”, 重点词用着重号标出。

符号明确了, 孩子就不会盲从了。又如普通小学李娟老师让每位同学准备两个本子:一本摘抄, 一本日记, 学生将优美的段落、名言警句、新鲜的事例分门别类地整理在“摘抄”中, 这样积少成多, 形成作文材料库, 时常翻阅, 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收获。但是对于不同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习惯及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分成雄鹰、雏鹰两个组, 对于雄鹰组的要求是最高的, 词句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雏鹰组则只要积累到一定数量的词语即可, 不搞“一刀切”。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挫伤学生读书的热情, 背离我们搞好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

三、利用当地教育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拓展“语文主题学习”

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 以“语文主题学习”为轴心开发第二课堂。将当地的风俗人情、历史典故、传统故事、郊游活动纳入学生语文主题学习活动课外探究的范围。如山东省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把不会“说话”的校园、教室的墙壁、走廊变成了知识的海洋, 使每一个角落“活”了起来, 学生们走到“孝”图边, 津津乐道地品味着其中的滋味;走廊的壁画、教室里名人的诗文让学生感受到美;“邵庄山水”的画面凸显了地方的魅力……同学们边谈论边记录, 把它们变成了美妙的语言, 讲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书写出一篇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又如把“语文主题学习”中关于春天的文章和实际相结合, 组织学生春游, 到田野、郊外去欣赏春天的美景、观察春天的变化, 写一写、说一说对春天的感受。这其中有的可以独立完成, 有的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 有的还可以与家人一起完成, 然后再进行图画展示、花叶画欣赏、读书卡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之中, 享受属于春天的快乐, 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丽, 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激发他们对“语文主题学习”内容的感悟。

篇14: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实施情况报告

一.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背景因素

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设计,基于以下三方面背景因素:

1、“讲”“练”常规手段失效,教学现状逼迫我另寻出路。

多年来,语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被指为误尽苍生,可以说是处境艰难。眼见许多语文教师舍“读”取“讲”,以“讲”为中心,挤占学生读书时间去精批细讲一篇篇课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减弱甚至丧失,收效甚微反响不好;眼见许多教师舍“读”取“练”,以“练”为中心,挤占学生读书时间运用题海战术做大量练习来提高成绩的教学实践低效、痛苦、有害。既然这两种常规教学手段失效,这两条道路走不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转换一下思路,从学生自主阅读这一角度寻找新路呢?

2、对经典阅读作用意义的认识和把握,激励我进行这一探索。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这些语文学习经验之谈,强调的是一本书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自然可以理解书中内容含义;强调的是学生读书多了,会有丰厚积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无心插柳柳成荫”“得来全不费工夫”。基于这些道理,古人才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主张。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读万卷书”,正是主张学生们读尽可能多的书。

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与大师对话,以大师为师;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解放思想,穿越时空,超越自我,享受人生快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在积淀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会有效提高语文成绩。对经典阅读作用意义的这一认识和把握,激励我大胆探索新路径。

3、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支持我进行这一探索。

语文学科日益被边缘化的现状,令每一个语文人内心无限苍凉,也激励着无数语文人投身探索改革的大潮。新课程理念关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精神,从语文教学现实层面支持我进行这一探索。

二.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具体设计

基于学生学习现实和长远发展所需能力考虑,我从两方面设计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经典抄评,经典阅读。这一学习活动预设两个学习目标:提高汉字书写水准,接受人文素养熏陶。

1、经典抄评的具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这一学习活动取得应有效果,我要求学生把经典抄评作业本作为永久性学习档案保存收藏,并对经典抄评这一学习活动进行如下具体设计,提出相应明确的要求:

班集体统一购置经典抄评本,本子前面预留两页以备将来制作目录使用;每页纸左边三分之二用于抄写古诗文读本中班级统一选定的经典文段,右边三分之一用于对所抄写经典文段自主评点,抄、评内容之间折一竖线分开;抄写文段用蓝色笔迹,自主评点用红色笔迹;抄写必须工整清晰,排版规范,书体美观,提倡认真读帖临摹,形成自己喜欢的书写风格;人人参与,互帮互学,认真投入,严格要求自己,确保两年内写得一笔好字;评点要求有感而发,内容充实,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坚持每天五分钟经典抄评雷打不动,不允许一曝十寒一天集中完成几天的经典抄评学习任务。

2、经典阅读的具体规划设计:

为了便于指导和交流,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在《论语》《孟子》《老子》《史记》四部推荐经典中进行。具体设计要求如下:

坚持每天二十分钟经典阅读日日不辍,一学年至少研读一部经典名著或者若干篇经典文章;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每次阅读必留下批注评点或赏析文字;坚持每周六语文活动课上经典导读课,结合具体文本引导大家学会批注评点或赏析;坚持每月一次读书报告交流会,同学之间交流经典阅读感悟,交换经典阅读信息。

三.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确保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扎实高效,学期之初,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实施之前我用专门时间做好学生的思想鼓动工作,结合人生发展社会需要阐明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重大意义;讲清这一学习活动的具体要求,发动全体同学酝酿制定经典阅读学习活动检查评价的标准和规则;大家推选两位同学担任经典抄评部部长和经典阅读部部长,共同拟定部长的职责和要求。实施过程中各位负责同学定时检查、作出记录;树立典型、矫正偏差;老师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教给方法、指引路子。

具体说来,经典抄评部部长负责经典抄评活动的检查、记录、数据处理考核评价工作。具体职责要求有:购置、收发经典抄评本;选择确定每天抄评内容并在教室黑板上公布;每周检查一次经典抄评作业本,依据评价规则公正评价作业等级并如实记录;每月组织一次班级书法竞赛,选择书写美观的同学交流书写经验供大家借鉴,共同提高。经典抄评作业评价规则是:字迹书写清楚工整,排列整齐美观,评点认真深刻为A等;字迹马虎,评点少为B等;字迹潦草,评点过少为C等;字迹脏乱,没有评点为D等。

经典阅读部部长负责课外经典阅读活动的检查、记录、数据处理考核评价工作。具体职责有:确定每周阅读进度,提出阅读要求;每两周检查统计同学们阅读书目、阅读质量和阅读进度一次;依据评价规则,公正评定每个人经典阅读情况所属等级并如实记录;每月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交流阅读感悟,交换阅读信息,引导同学们学会读书,品尝经典阅读的快乐。经典阅读学习活动检查评价规则是:每天坚持阅读经典15~20分钟,每2周检查一次;认真完成约定阅读进度,批注认真为A级;完成阅读进度三分之二以上,有一定批注为B级;完成阅读进度三分之一以上,批注简单肤浅为C级;不阅读不批注的D级。

四.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

高一学年,按照上述设计要求,组织实施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实施开展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的班级,同学们语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初步显现,具体表现在:

1、经典阅读成为语文学科常规学习活动,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明显增加,用于做练习题的时间明显减少,学习负担明显减轻,经典阅读兴趣和语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2、经典抄评作业渐趋规范美观,汉字书写水平明显提升,作业和试卷的卷面书写质量明显提高;

3、人文素养得到一定提升,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在写作上形成一定优势;语文学科考试成绩稳定提升。

五.开展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学年来的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活动设计目标,这将激励我继续进行这一探索。回顾走过的探索路程,为了更加卓有成效的开展经典阅读学习活动,我觉得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需要统一思想,扩大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气氛。

去年我只是在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各班学生学习信息互有交流,因为没有统一思想,个别班级开展这一活动不能形成气候,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习活动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如果整个年级、整所学校乃至更大区域内就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达成共识,统一口径,系统设计,形成气候相互促进,那么这一学习活动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需要时间保证,确保经典阅读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学段整体而言,高一年级课标上的课程门类多达十多门,每门课程都要占用一定时间。学科内部看来,语文涉及课本、读本的学习,涉及基础练习的处理,涉及各个知识点能力点的应对学习,也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在时间分配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从时间上给经典阅读学习活动提供保证,需要教师、年级组乃至学校通盘考虑,统筹谋划。上一学年,我自己经常是割舍课堂课文讲授时间、割舍作业练习时间来让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如果能够从人的终身发展持续发展这一高度看待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压缩一些不必要耗费太多的时间,用来开展经典阅读学习活动,确保这一活动能够落到实处,取得更佳效果,这于学生、学科、学校、社会都会有丰厚的回报。

3、需要改进设计,更加科学高效。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离不开阅读学习活动,尤其是能够震撼心灵的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在人生画卷将要展开的青年初期,正是高效吸纳优秀文明成果塑造自己思想性格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学生终身持续发展需要来看,经典阅读学习活动实在是青少年所有学习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学习活动。

鉴于这一学习活动只是个人行为,必然存在许多不完备的地方。因此,如果大家集思广益,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提供、阅读方法的研究掌握、阅读时间阅读场所的有效保障、阅读效果的检测评定、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等等方面认真研究,对这一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这一学习活动必将会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产生更为显著的教育教学效益。

庞仁甫,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上一篇:竞选班长的演讲稿例文下一篇:回顾过去展望作文6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