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外国诗歌

2024-07-30

经典外国诗歌(共9篇)

篇1:经典外国诗歌

Buses, street cars, steel stream of traffic: steer clear.

一朵花当街绽放!

巴士车,有轨电车,钢铁的车河,它们从远处经过。

A flower, still pale, has fooled the police,

it’s breaking through the asphalt.

一朵花,尽管还有些黯淡,在躲避警察,

它正在穿透沥青。

Let’s have complete silence, halt all business.

I swear that a flower has been born.

请你们安静下来,停下手里的生意,

我保证,有朵花生长了出来。

Its color is uncertain

It’s not showing its petals

Its name isn’t in the books

It is ugly. But it really is a flower

它的颜色毫不起眼。

它的花瓣还未绽放。

它的名字书中没有记载。

它很丑。但它千真万确是一朵花。

I sit down on the ground of the nation’s capital at five in the afternoon,

and fondle with my fingers this precarious form

下午五点钟,我坐在一国之都的地面上。

我缓慢地把手伸向这尚未明朗的形状。

It is ugly. But it is a flower.

It broke the asphalt, the tedium, the disgust and the hatred.

它很丑。但它是一朵花。

它冲破了沥青生长,冲破了世俗,谎言,与仇恨。

篇2:经典外国诗歌

要造就一片草原,

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等待一小时,太久

等待一小时,太久——

如果爱,恰巧在那以后——

等待一万年,不长——

如果,终于有爱作为报偿。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

这就有了我们一对!可是别声张!

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

做个,显要人物,好不无聊!

像个青蛙,向仰慕的泥沼在——

整个六月,把个人的姓名

聒噪—何等招摇!

我能,多给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只野蜂——

我能,多给些,什么

既然我献给女王的——

也不过是鲜花一束?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屋我若和你同在一起,

暴风雨夜就是

豪奢的喜悦!

风,无能为力——

心,已在港内——

罗盘,不必,

海图,不必

泛舟在伊甸园——

啊,海

但愿我能,今夜,

泊在你的水域

我从未见过荒原

我从未见过荒原——

我从未见过海洋——

却知道石楠*的形态

知道波浪的模样。

我从未和上帝交谈

从未访问过天堂——

却知道天堂的位置

仿佛有图在手上。

石楠,常绿灌木,

毛长在盆瘠的荒原。

★ 外国文学名著书单

★ 江苏高考必读文学名著

★ 西方文学名著

★ 文学名著《红岩》读后感

★ 文学名著的读后感心得

★ 外国抒情诗

★ 外国现代诗歌

★ 外国民间故事精选

★ 外国诗歌大全

篇3:经典外国诗歌

人类不断地创造着灿烂的文化, 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的生命能量很快或慢慢地消耗殆尽, 有的却长期焕发着生机, 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和时间的筛选, 大浪淘沙, 成为精华和经典。它们的“生命比它们自己的时代延续得还要长”[1], 又是“我们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2]。的确, 经典来自人类的灵魂, 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正因为经典的生命比它们自己的时代延续得还要长, 又是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 那么经典特别是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高校学生眼中就又有另外一种形象:距离遥远的、老成持重的、严肃古板的甚至的是生硬的, 确实, 外国与中国, 历史与当下, 隔了两层, 就像是两条平行线, 似乎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作为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近西方文学经典, 从而真正体悟西方文学经典, 以下笔者用三个教学个案加以详细说明。

二、《圣经》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中国人, 我们知道《论语》在中国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正如李泽厚所言:“儒学 (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 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 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3]。在中国, 不管识字还是不识字的, 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平民百姓, 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论语》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 已代代相传, 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了。所以, 它不仅是精英文化、大传统, 同时也与民俗文化、小传统紧密相联。这样, 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就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我们知道, 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两大基石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 (主要是《圣经》) 共同演绎了过去的西方文明史, 并继续在现当代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化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圣经》 (包括《新约》和《旧约》) 不仅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文, 它还是一部文学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不了解《圣经》,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西方文化。但在中国, 《圣经》的影响似乎与我们本土的《论语》相距甚远, 不可同日而语, 并且, 《圣经》的文字干巴巴的, 连个形容词都少有, 教师怎么去引导学生走近《圣经》呢?实际上, 《圣经》并不仅仅属于西方, 《圣经》译本的种类、它的销售量居世界首位。《圣经》全书现已被翻译成两千多种文字, 而且译本的语种数还在不断增加。两千多年来, 《圣经》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的文明, 影响着它传到之处的文化, 早在公元635年, 聂斯脫利派传教士就把基督教带到了中国, 当时称为景教, 由于历史的原因, 特别是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基督教在中国被视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或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而遭到抵制,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圣经》也已经渗透、融化到当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是我们忘记与《圣经》的关联而已。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 并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也就是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 但这仅仅是相对意义的“有教无类”, 孔子还是要分类别的, 分什么类别呢?分男女类别, 孔子没有一位女学生, 而我们今天的女学生和男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共同接受教育。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 基督徒显然是实践两性同时接受教育的先锋。基督教一开始就平等接受男女进入这个圈子, 也平等要求双方学习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知识, 因此无论男女在洗礼和成为教会成员之前, 都平等接受了教理问答教学。这一点在《圣经》中也体现得特别鲜明:不管是在登山宝训这样的公开场合, 还是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家里, 耶稣对男女都一视同仁, 因此, 即使基督教会在坚持两性同等教育的实践中屡遭失败, 但从没有完全放弃。“毋庸置疑, 男女同等受教育是耶稣基督积极影响的另一个结果”[4]。当然也是《圣经》影响的一个结果, 所以, 有学者认为:耶稣的降生是妇女历史的转折点。另外, 耶稣每当讲到婚姻或描述婚姻时, 总是一夫一妻。他说:“因此, 人要离开父母, 与妻子连合, 二人成为一体。”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9:5》 (For this reason a man shall leave his father and mother and be joined to his wife, and the two shall become one flesh.) 注意, 原文中“妻子”一词使用了单数;耶稣还说如果跟从他, 这个人必须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弟兄、姐妹、妻子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4:26》) ;原文为:“人到我这里来, 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 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 (Whoever comes to me and does not hat father and mother, wife and children, brothers and sisters, yes, and even life itself, cannot be my disciple.) 注意, 其中“妻子”一词他还是没有使用复数。耶稣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观与他对妇女的高度尊重相映成辉, 因为一夫多妻自始至终欺压妇女。值得注意的是, 《圣经•新约》中提到的无论是婚姻还是婚姻生活, 一夫一妻制是所设定的婚姻的惟一形式。实际上, 生活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人, 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圣经》像《论语》一样影响着你, 或者说你受惠于《圣经》, 今天遍及全球的孤儿院、养老院以及医院、大学, 这些机构最初都是由基督教会创办管理的, 当然也是《圣经》影响的体现。教师如果在讲解《圣经》之前先提醒学生关注《圣经》在当下中国的影响, 那么使学生对《圣经》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这样就为下面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也打消了学生对《圣经》的隔膜。

三、以教材为基础但不照本宣科

威廉•莎士比亚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 英国的民族诗人, 由于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而被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在文学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语言、形式和想象的水平上, 莎士比亚的力量都是无与伦比的”[5]。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 表演次数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从理论上说, 看到莎士比亚处于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家排行榜之首, 应该说是不会使人感到意外的。但在讲解莎士比亚时, 教师常常发现中国学生实际的阅读感受和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当然这其中有翻译的问题, 也有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单薄等主客观原因, 但教师还是可以找到切入点来让中国学生对莎士比亚心悦诚服的。18世纪末, 意大利戏剧家卡罗•葛齐公开宣布:世界上只能有36种剧情, 不可能再多了。20世纪初, 法国的乔治•普尔梯曾引证上千部戏剧和小说, 不得不承认:“36”是不可超越的这36种剧情是:“求告、援救、复仇、骨肉的报复、逋逃、灾祸不幸、革命、壮举、绑劫、释迷、取求、骨肉间的仇视、骨肉间的争竞、奸杀、疯狂、鲁莽、无意中恋爱的罪恶、为主义牺牲自己无意中伤残骨肉、为了骨肉而牺牲自己、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心须牺牲所爱的人、两个不同势力的争竞、奸淫、恋爱的罪恶……”[6]。在莎士比亚38部戏剧中几乎包括了上述绝大部分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甚至在一部作品里就并存着几种剧情模式。如《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不幸、释迷、野心、恋爱被阻误会和悔恨等, 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竞争、不幸、恋爱被阻、冒险、过失和悔恨等。中国学生也看过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以及戏剧, 不论是武侠还是穿越, 也不论是惊悚还是悬疑, 思考一下自己所有看过的这些其中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是不是没有超过“36”种?是不是都在有意或无意中重复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早已出现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教师在寻找类似的切入点时当然可以按照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来组织, 也可以完全脱离教材寻找新的能连接莎士比亚以及他的戏剧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 这样, 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关联,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意识到, 每部文学经典讲述的故事是独特的, 但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体验和共享的普世价值, 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本相有洞见, 使每位阅读它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

四、影像:解读原著的良好媒介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发展, 视觉产品与传统的文学, 特别是经典文学之间的交融、相互影响也日渐广泛与深入。据统计, 在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奖项中, 近70%的影片并不是来自单纯的电影剧本, 而是源于文学作品本身。在电影的平均制作预算达到三千至四千万美元的今天, 投资一部建立在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之上的电影, 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商业考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 (除了诗歌外) 几乎都曾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有的甚至是多次。看从文字改编成了的影像既快又省力, 还有人去看原著吗?影像作品是否在争夺阅读文字的读者呢?实际上, 正在热播或上映的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像作品时, 也正是读者购买原著的高峰时期, 也就是说, 技术观视手段的发展和丰足趋势, 让人们能够以更多的方式来了解文学作品, 文学与影像更多的是互补而非对立。2012年, 导演了《赎罪》、《傲慢与偏见》的英国导演乔•怀特再次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搬上了银幕, 使我们看到了乔•怀特对这部巨著的解读, 有的学生看了这部电影, 认为裘德•洛扮演的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很让人同情, 于是她对卡列宁这个似乎不怎么引人注意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反复阅读原著, 发现国内外国文学教科书和大多数学者对卡列宁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仍存在表面化、情绪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对《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细读的基础上, 她对卡列宁的人格特征进行举例分析, 并考察其心理辩证发展的过程, 继而又重点分析卡列宁与安娜婚姻失败的原因, 最后, 简析卡列宁形象多义性的成因以及传统评论存在的问题, 这样, 她写了一篇一万五千多字的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确, 《安娜•卡列尼娜》虽然牢固地扎根在其时代和地域, 但没有受时空的限制, 正如作者托尔斯泰追寻历史和人性更重大的真理一样。如此看来, 教师不用过分担心学生只看影像不看原著, 影像有可能成为学生深入研读原著的一个良好的媒介, 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字经典的时候也应尽可能地寻找到类似这样的媒介, 从而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 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外国文学经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联, 摒弃照本宣科和老生常谈, 打破外国文学经典与中国当下表面上的隔膜, 努力寻找走近外国文学经典的恰当媒介和桥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才能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加纳罗, 特尔玛·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舒予, 吴珊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06

[2]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11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前言.三联书店, 2004:1

[4]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汪晓丹, 赵巍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57

[5]丹尼尔·S·伯特.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M].夏侯炳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1

篇4:外国诗歌课堂教学探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篇目长期以来不受广大师生重视,对于外国诗歌的分析解读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有效的文本阅读,师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讨论。在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运用诵读、比较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收到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入选篇目特点分析

我们以近年来的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入选的外国诗歌篇目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所涉及的作者华兹华斯、普希金、莱蒙托夫、惠特曼、裴多菲等多为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布莱克的《老虎》、波德莱尔的《信天翁》、里尔克的《豹——在巴黎植物园》等同为西方咏物诗的名篇,带有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只不过扩充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阵营,《西风颂》的作者雪莱、《秋颂》的作者济慈都是19世纪英国天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19世纪广受欢迎的英美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的《不是死,是爱》和艾米丽·狄金森的《你无法扑灭一种火》同样充满了浪漫情调和生活哲理。而波德莱尔的《应和》、兰波的《元音》和魏尔伦的《秋歌》都是19世纪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名篇,瓦雷里的《石榴》、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叶芝的《当你老了》、艾略特的《窗前晨景》以及庞德的短诗《刘彻》,又都属于20世纪前期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的经典篇目,俄国流亡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黑马》同样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色彩的咏物诗。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入选篇目的分析,其实不难发现,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是最为主要的两种诗歌风格,就题材而言,咏物诗颇受重视。如何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呢?兹选取两首英美浪漫主义和意象派的诗歌名篇——华兹华斯的《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和庞德的《刘彻》——作为案例来探析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

二、走近华兹华斯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创作于19世纪初的一首抒情短诗,原作无题,后世为了便于标识,一般直接以该诗的首行诗句为题,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方平则另取《水仙花》作为诗题,倒也恰如其分。显而易见,英国湖滨地区生长的水仙花是这首诗的吟咏对象。在华兹华斯妹妹多萝西的日记里,记述了1802年4月15日这一天,华兹华斯兄妹在林中郊游时发现了在树丛掩映下的沿湖岸边盛开着犹如狭长的彩带一般的水仙花,竟然有整条乡村大道那么宽阔。“每当微风掠过湖面,它们就似乎在开怀大笑。”诗人显然沉浸在这片花木和湖水装扮而成的自然美景之中,并最终写下了这首浪漫主义诗歌名篇。

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之后,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英国湖畔派诗人的创作主张有所了解,那就是强调诗歌应该充满想象力,返归自然。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湖滨风景,然后思考这样的问题:华兹华斯是以怎样的视角(俯瞰大地)来观察水仙花的,为什么要将自身幻化成天空中的“一朵云”。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意象,“一朵云”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天性和追求,“独自漫游”或者说孤独地游荡,其中又有何深意。应该说这些紧扣诗歌开篇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人的心境和理想:试图远离尘嚣,挣脱世俗的羁绊,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阅读诗歌不可轻易错过细节,为什么诗人初见金黄色的水仙时,使用了“忽然间”这样的词语进行修饰,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不经意之间的物我相遇,流露出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当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列举陶渊明或王维等中国古代田园诗人的名作,与华兹华斯的这首浪漫主义诗歌名篇来进行比较对照。

诗人将茂密的水仙花丛比作连绵不断的夜晚繁星和频频点头、舞姿婀娜的少女,充满了浪漫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和随处可见的自然风景进行联想和描摹,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诗歌创作,补充阅读华兹华斯的其他名篇,例如《孤独的收割女》《苏珊的冥想》等。

针对外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采用诵读式诗歌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明确的诵读要求,在课堂上可以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和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不能变为毫无目的性地集体朗读,应该让学生带着感情融入到诗人营造的风景和精神氛围之中。考虑到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不妨将诗歌的译作和英文进行对照阅读,还可以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下,采用播放背景音乐、风景视频或显示图片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理解庞德

1914年出版的《意象派选集》收入了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六首诗,其中有几首是取材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改写之作,包括《九歌·山鬼》、班婕妤的《怨歌行》和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庞德是通过赫伯特·翟尔思的《中国文学史》(1910)最初读到了这些汉诗的英译,值得注意的是,庞德采用了自由诗体进行了大胆地改写,放弃了翟尔思颇为浓艳抽象的双行韵。我们不妨将《刘彻》这首意象派短诗和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对照阅读:

刘 彻

庞德

绸裙的窸瑟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赵毅衡译)

落叶哀蝉曲

刘彻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

显而易见,庞德这首短诗的前四行还能依稀辨认出对汉武帝原作化用的痕迹,只不过画面的运动感更强烈。罗袂、玉墀、虚房、重扃等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有的意象,在20世纪初美国诗人庞德的笔下得到了生动地再现。和原诗营造出的清冷寂寞的氛围相比,庞德的改写十分大胆,“窸瑟”“飘落”“飞旋”“堆积”等动态的词语仿佛一组从宫闱深院渐次扫过的镜头,让这首诗都变得鲜活了起来。原作的结尾两行是无限感伤的,流露出对亡姬李夫人的伤悼和怀念,在庞德看来,过分的抒情性会使诗歌变得华而不实,应该避免抽象地直抒胸臆,摆脱对韵律和词藻本身的依赖,所以庞德大胆地摒弃了原诗的结尾,转而采用英美意象派诗歌里常见的“意象并置”的手法,她“睡在下面”,连同“我心中的欢乐”,一起深埋在落叶的下面,这样的情感表达显然更为含蓄,和原诗结尾的感叹相比,更为具象化。

庞德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行“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不仅另起构成了单独的段落,还与上文里描写过的落叶静静地堆积的画面形成了一种意象的并置,起到了叠加映衬的审美效果,可谓神来之笔。汉武帝原诗里并无这样的文字画面,完全出自庞德的想象和刻意描摹,“落叶依于重扃”和“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显然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重扃有掩闭着的重重门户之意,在中国古诗文里也可特指墓门,而庞德笔下出现的则是“门槛”,这显然不是什么误译,而是一种创造性地改造,“粘”这样的词语下得贴切传神,显出了一种现代诗独有的艺术张力,通过这片孤零零的潮湿的树叶,庞德精确地捕捉到了主人公刘彻的“心之未宁”,这种寂寞不安的感受被一个特写的景物镜头给放大了,今人读起来也不再有历史的距离感。

庞德没有采用《落叶哀蝉曲》这样的原题,而是直接以汉武帝的名讳刘彻来命名,试图将一个遥远陌生的历史人物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内心痛楚的普通人来对待。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行从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意象派诗歌的“门槛”。作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分支,它反对浮华的风格和抽象地抒情,追求诗歌语言的凝练,提倡自由诗体,具有散文化和具象化的特征。针对如此不无难度和门槛的外国现代派诗歌,课堂教学当中简单地采用诵读法和创设情境法,恐怕不得要领,难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核。和19世纪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不同,现代派诗歌往往更为晦涩难懂,甚至支离破碎,只有采用比较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才能一窥究竟。以庞德的《刘彻》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照注释,尝试着将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翻译成白话文,最好能摆脱韵律的束缚,不去刻意地凑韵,充分感受自由体新诗内在的节奏感。

课堂上教师可以简介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主张,例如庞德在给友人哈丽特·蒙罗的书信里强调写诗既要凝练,也应该像口语化的散文那样,不必拐弯抹角,力求“客观,再客观,然后是表现客观”。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意象并置”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不妨举出庞德的另一首杰作《地铁站台》为例:“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赵毅衡译)这首意象派短诗仅有两行,灵感来自于1911年庞德走出巴黎地铁站时突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一张张美丽陌生的面孔,从而引发的奇妙联想。这首诗起初写了整整三十行,最终精简为区区两行。不能片面地把鲜艳的“花瓣”理解为这些眼前闪过的脸庞的比喻,事实上,这种“意象并置”、叠加映衬的手法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随处可见,例如崔护《题都城南庄》里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再如将两组名词不加连缀地直接并置,构成“列锦对”,更是不胜枚举: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庞德的诗歌创作深受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古诗词拉近学生对于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内心距离。这种比较式的教学法既可以是相同题材或背景的中外诗歌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例如庞德的《刘彻》和《地铁车站》,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和《秋风辞》,这种比较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对于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而言,除了原作和译文相互比较,还可以针对同一首诗歌的不同中译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诗歌的本来面目,诗人北岛的读诗随笔集《时间的玫瑰》即是这样的范例。

庞德的诗歌向来难译,一首《地铁车站》的中译多达数十种,《刘彻》一诗内地诗歌选本多采用赵毅衡译文,和台湾翻译家叶维廉的译文颇为不同,不妨举出叶译:“罗袂沙沙声已断/玉墀上尘埃飘动/不闻足音,叶子——/急卷成堆,躺在那里/而他的心上人在下面://一块湿叶粘着,在门槛上。”显而易见,叶先生的译文更为古雅,一字未动地沿用了汉武帝原诗里出现的两个意象——“罗袂”和“玉墀”,似乎更为忠实于原作,“不闻足音”、“急卷成堆”这样的词句,比起赵毅衡译文里的“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似乎也更为凝练。然而,此前我们已经评介过庞德这首改写之作的创作背景、主张和风格,知道了庞德坚决反对袭用原文、反对文绉绉的书面语,甚至反对使用倒装句,那么,回过头来再读叶译,就会感到雅致有余,灵动不足,“而他的心上人在下面”(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凭空多出了一层转折,“一块湿叶粘着,在门槛上”(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更是拆碎了完整的句式。对照此前括号里所引用的庞德原诗的最后两行,赵毅衡的译文明显更胜一筹。

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课堂教学尤为适用。我们可以将《刘彻》的英文原作和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一并提供给学生,让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尝试着翻译或改写。师生不仅可以对同一首诗歌的内容、主题、意象、技法等展开广泛深入地探讨,各抒己见,相互激发,进行多元解读,更要鼓励独立思考,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诗无达诂,何况是隔着语言面纱的外国现代诗歌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成课外研究小组,明确分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也可以把补充阅读的文字材料发放给学生,或通过网站链接、资源共享的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

注释

①钱理群、洪子诚主编:《诗歌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曹文轩主编:《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西川点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黄杲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④赵毅衡编:《美国现代诗选》,赵毅衡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⑤庞德等:《众树歌唱——欧美现代诗100首》,叶维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5:外国经典爱情诗歌

在孤寂的夜晚

你举着空空荡荡的头颅

沿着我荒凉的额

去敲那远山的暮钟

曙光的降临

你那藏得不深的爱情

一半在惊怖中逃逸

另一半还残留在体内,作最深的垂死挣扎

它就像是一只落水的鸟,翅翼无力的拍打着水面

——心里充满了生的希望,爱的幸福

挣扎,挣扎

突然窜上了天空

——又迷乱的落了下来

挣扎,再挣扎

终于慢慢地昂起了头颅

——用尽一生的精力,窜上了天空

过了好久,好久

它转了个弯

篇6:外国诗歌励志经典

成功是什么?

笑口常开,爱心永在,

赢得智者的尊重,

孩子们的爱戴;

博得真诚的认可,

容忍损友的背叛;

欣赏美好的东西,

发现别人的可爱。

学会无私地奉献,

给世界增添光彩:

要么培育出健康的孩子,

要么留下花园一块,

亦或是改善社会条件;

尽情娱乐、笑得畅快,

把欢乐的歌唱起来;

甚至知道一个生命活得自在,

因为你的一路走来……

篇7:外国经典诗歌励志

我觉得风从四方吹来,我必须忍耐,

我下面的一切都还没有动静:

门依然轻轻关闭,烟囱里还没有声音;

窗子还没有颤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了风暴而且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

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

篇8:经典外国诗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规定了5个系列的选修课程, 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学校按照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 有选择的设计模块, 开设选修课。”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14种选修教材供学校和老师选择。目前, 湖北省主要开设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课及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纵观全国各课改地区, 开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学校较少,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课程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 难度相对较大;

(二) 与之相衔接的必修课本几乎没有, 学生缺乏阅读基础;

(三) 新高考难以考察这一模块内容, 应试性不强。

笔者以为, 这三点阻碍《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开设的原因恰恰是它应该被开设的理由。以下, 笔者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等几方面简要地谈谈对《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的理解。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设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系列”, 与它同属于一个系列的选修教材还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 有了《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这个系列才真正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对本系列的要求中写道:“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 没有比较就没有个性, 对外国诗歌散文的了解既是增加阅读广度的需求, 更是加深对中国诗歌散文理解的重要参照。

2、比较文学视野

20世纪初, 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引入中国, 这些作品和理论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随后, “比较文学”诞生。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3)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了解外国文学有利于形成更广阔的世界视野, 同时也能够在对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本国文学。所以, 学习外国文学, 特别是外国诗歌散文对中国学生来说非常必要。

3、与必修教材和其他选修教材的联系

必修教材五本共65篇文章, 外国文学只有11篇, 占17%。其中, 外国诗歌一篇也没有, 外国随笔散文仅有两篇, 仅占3%。这种基础性阅读的缺失亟待选修教材进行补充, 否则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将不完整。对于外国文学, 学生普遍比较陌生, 稍微有所接触的也仅仅是每一册必修教材后“名著导读”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等长篇小说。但, 没有对外国诗歌的基本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现代新诗, 没有对外国散文的初步感悟就不能切实深入外国文学的世界。例如, 必修1中《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就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雨巷》是魏尔伦的《秋歌》和晚唐李商隐诗风的完美融合。

本书所选篇目的作者要么是声名赫赫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或政治家, 要么是大家不太熟悉但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些作家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了解它们对语文学习的全面性来说非常必要。

二.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

1、指导思想

语文出版社的隆林先生在谈到教材编写时说, 选修教材具有“基础性、拓展性和选择性” (4) 的特点。《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前言中说, 学习本书, “一方面, 可以借此了解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 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 可以在于经典、大师的对话中, 丰富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受。”由于外国文学是翻译文本, 在语言文字上的基础知识较少, 因此, 这一册选修教材更侧重于拓展性的把握, 但基础性的诗歌知识以及叙事、写人散文的写作技巧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这册教材的学习非常注重“比较文学”方法的应用。比较诗歌与散文的差别, 更明确两种文体的特性;比较中外同类作品的差别, 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在比较中思考探究将是本书学习的重点。

2、内容构成

本书分为“诗歌欣赏”和“散文欣赏”两个部分。

诗歌四个单元是按照内容与形式来编排的。第一单元“诗歌是跳舞, 散文是走路”在比较中确立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第二单元“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主要研究的是抒情类诗歌;第三单元“像闻玫瑰花一样闻到思想”则探讨了诗歌中思想表达的特殊方式;第四单元“寻找文字的炼金术”则带领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了解风格独特的现代派诗歌。四个单元在层层深入, 互为补充,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散文四个单元基本是按照内容来编排的。分别研究的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自然散文与哲理散文。

3、单元结构

一个单元之内分为四个部分。首先, 用“导言”介绍整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然后, 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两到三篇“讲读”课文, 在文本中理解“导言”内容;接着, 安排了两到三篇“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选择, 用多样化的方式体现自主能动性, 在自读过程中辅助使用单元末在“思考与探究”中给出的问题, 作为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向。

用“导言”指导学习, 用“讲读”课文加深对“导言”的理解, 用“自主阅读”开拓视野, 增强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这是选修教材的基本单元结构, 但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不一样之处在于, 每篇文章之后编者并没有给出若干题目或要求背诵, 而是给出了一段“导读”, 引导学生理解, 这是与外国诗歌散文的翻译特性和中外文化差异相适应的。

三.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选修课本同样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目标, 只不过更看重“知识的整体性和整合性”, “能力的审美性和探究性”。 (5)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独特性, 理解诗歌情感和思想表达的特点将比要求学生背诵几首外国诗歌更有意义。对“思考和探究”部分的重视将成为能力目标的重要体现。

(2) 过程和方法:关注过程, 就是关注隐性的目标, 长远的目标, 将培养“语文素养”而不是应付高考作为选修课的追求。在选修教材的授课中, 教师可以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不在乎哪一篇课文知识点的掌握, 而重视以文本为基础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是选修课最大的价值所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 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动力或激励力量。” (6) 中外文化虽然存在差异, 但从“人”这个层面来说, 中外文化又是相通的。高洁的灵魂、闪光的精神是没有国界的, 在阅读中与经典、大师对话, 享受心灵与心灵穿越时空的交流, 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教材处理

选修与必修不同, 文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例子, 学生学习的是思想, 锻炼的是能力, 而并不局限于文本本身。加上本书要在9周左右时间上完, 时间有限, 需要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 创意组合。例如, 可以开放“讲读”部分的某一篇为“自主阅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理论来源于华兹华斯, 可以引入他的诗歌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第四单元学习艾略特诗歌之后, 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对《荒原》进行研究性学习。

3、教学设计

选修教材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单元整体结构。

首先, 教师主讲“导言”部分, 结合学生在必修课程中或已经学过的选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厘清部分概念和知识点, 例如, 如果之前已经学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 则可温故知新, 沟通中外文学对“诗歌”含义的理解;然后, 精讲一到两篇“讲读”作品, 在教学设计中由浅入深, 逐步放开问题讨论, 让学生半自主地来学习, 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接着,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选择本单元感兴趣的篇目进行讲解, 一节课可进行两首诗歌或一篇散文, 教师重在方法引导, 培养学生兴趣, 引起问题探究;最后, 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可用作业或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课下延伸。每个单元4到5个课时。另外, 诗歌和散文部分可就各自综合知识类的的一到两个问题进行几次有准备的全班讨论课, 可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4、评价机制

选修课程的评价与必修课不同, 很难完全通过书面测试来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为了体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建议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现在已经有部分学校开始试行, 取得了一定效果。

“选修模块的学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 (占60—80%) , 一是形成性评价 (占20—40%) 。各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7) 书面测试可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设置文本选做题, 以适应选修课学习多样化的特点。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最终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心得、汇报讲课等形式呈现, 小组活动将采取组员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量。

选修课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有助于学生形成世界视野, 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学, 开设很有必要。其教材内容和结构有自己的特点, 教师要全面分析把握, 合理取舍安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注意单元整体性, 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最终评价应注意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 力争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

选修课的深入推进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历程, 这条路任重道远, 笔者所谈仅是自己的一点看法, 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8月, 4页。

②同上, 10页。

③钱钟书, 钱钟书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

④隆林, 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 语文建设, 2007年5月

⑤欧阳芬、吴子兴, 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11月。

⑥刘贞福, 谈“语文素养”, 语文建设, 2003年4月。

篇9:经典外国影片的经典英语台词

1.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2.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蠢人做蠢事。(傻人有傻福)

3. 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4. Jenny and I a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我和珍妮形影不离。

5. Have you given any thought to your future?

你有没有为将来打算过呢?

6. You just stay away from me please.

求你离开我。

7. If you are ever in trouble, don’t try to be brave, just run, just run away. 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

8. 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 它让我如鱼得水。

9. 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一件事。

10. I was messed up for a long time. 这些年我一塌糊涂。

11. 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

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

狮子王 The Lion King

1. Everything you see exists together in a delicate balance.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

2. I laugh in the face of danger.

越危险就越合我心意。

3. I’m only brave when I have to be. Being brave doesn’t mean you go looking for trouble. 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勇敢,勇敢并不代表你要到处闯祸。

4. When the world turns its back on you, you turn your back on the world. 如果这个世界对你不理不睬,你也可以这样对待它。

5. It’s like you are back from the dead. 好像你是死而复生似的。

6. You can’t change the past. 过去的事是不可以改变的。

7. Yes, the past can hurt. But I think you can either run from it or learn from it.

对,过去是痛楚的,但我认为你要么可以逃避,要么可以向它学习。

8. This is my kingdom. If I don’t fight for it, who will?

这是我的国土,我不为她而战斗,谁为呢?

9. Why should I believe you? Everything you ever told me was a lie.

我为何要相信你?你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话。

10. I’ll make it up to you, I promise. 我会补偿你的,我保证。

飘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 Land i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worth working for, worth fighting for, worth dying for. Because it’s the only thing that lasts.

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 为之战斗, 为之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

2. I wish I could be more like you.

我要像你一样就好了。

3. Whatever comes, I’ll love you, just as I do now. Until I die.

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像现在一样爱你,直到永远。

4. I think it’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

我认为纸上谈兵没什么作用。

5. Sir, you’re no gentleman. And you miss are no lady.

先生,你可真不是个君子,小姐,你也不是什么淑女。

6. I never give anything without expecting something in return. I always get paid. 我做任何事不过是为了有所回报,我总要得到报酬。

7. In spite of you and me and the whole silly world going to pieces around us, I love you. 哪怕是世界末日我都会爱着你。

8. I love you more than I’ve ever loved any woman. And I’ve waited longer for you than I’ve waited for any woman. 此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9. If I have to lie, steal, cheat or kill, as God a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即使让我撒谎,去偷,去骗,去杀人,上帝作证,我再也不要挨饿了。

10. Now I find myself in a world which for me is worse than death. A world in which there is no place for me.

现在我发现自己活在一个比死还要痛苦的世界,一个无我容身之处的世界。

11. You’re throwing away happiness with both hands. And reaching out for something that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你把自己的幸福拱手相让,去追求一些根本不会让你幸福的东西。

12. Home. I’ll go home. And I’ll think of some way to get him back.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家,我要回家。我要想办法让他回来。不管怎样,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Titanic《泰坦尼克》

Jack: You must do me this honor…promise me you will survive…that you will never give up…no matter what happens…no matter how hopeless… promise me now, and never let go of that promise.

Rose: I promise.

Jack: Never let go.

Rose: I promise. I will never let go, Jack. I’ll never let go.

杰克:我还有……还有一个心愿,你……你……必须答应我要活下去,不……不能绝望,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有多艰难……快答应我,罗丝……答应我,一定做到,一定做到……

罗丝:我答应你……杰克……一定做到……一定……

上一篇:2010年十大国内国际财经新闻下一篇:提升服务质量构建文明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