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景写生心得

2024-07-12

色彩风景写生心得(共6篇)

篇1:色彩风景写生心得

色彩风景写生教案

大千世界,自然景物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加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描绘室外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描绘称为风景画。优秀的风景画,由于情感的传递作用,使人产生回归自然怀抱之感,得到移情的审美效果,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色彩风景写生

一、目的要求:

风景写生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课题,它对于创作构图中的环境表现,以及色彩风景写生课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透视规律与风景写生

2、风景写生的构图

3、风景写生的步骤与要点

三、教学重点:

1、风景写生的色彩表现

2、风景写生中透视规律的运用

3、风景写生中的技法应用

四、教学难点:

1、风景写生的透视规律运用

2、风景写生的情感表现

五、讲课程序: 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自然景物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加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风景写生的透视与构图

以描绘室外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描绘称为风景画。优秀的风景画,由于情感的传递作用,使人产生回归自然怀抱之感,得到移情的审美效果,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风景画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间接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从客观的自然景观到富于艺术感染力的风景画,画家的感情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画家的情感和主观意识,创造与表达风景,画竟境之美的基础,那么风景写生中透视规律和构图法则(形式)的运用,则是表现画家情感和主观意识,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手段之一。

1、透视规律与风景写生

素描造型要求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表现客观物象三度空间的立体性,因此透视规律的运用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表现广阔深邃的自然景观来讲,透视规律更是不可忽视的。

1.1 视点、视平线与景物透视

视点与视平线是确定物象透视缩形变化的基本依据。自然景观所占有的空间较之室内的静物来讲,要广阔深远得多,因此,透视变化也就更为明显、复杂。要准确把握景物的透视,首先,要确定视点及与视点位置等高的视平线。

为了准确把握视平线位置,避免自然景物的遮挡干扰,只要将目光上下移动,当看不到画板上下两个面而只看到画板的一条边时,这条边(线)的高度位置即是视平线位置。

依据透视规律,在视平线以下的物体都是近低远高,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却是近高远低。在风景写生中,视平线愈高,地平面上的景物就看得愈多,给人以宽阔之感;反之视平线愈低,地平面上的景物看得愈少,近处的景物给人的高耸之感。可见视平线不仅是确定景物透视变化的基本依据,而且可以触动的调动这种变化,以充分体现风景写生的构思立意。

1.2 地平线与画面景物透视

在风景写生中,与景物透视密切联系的还有一条线,即地平线,如果我们站在海边或站在一望无垠的广阔平原上,两眼平视远望,远处海平面或地平面与天空交界的那条水平线,就是地平线。

在一般情况下,视平线与地平线是一致的,当视线发生仰俯变化时,视平线与地平线就有了高低上下的差异。俯视时,地平一的位置在视平线的上方,仰视时,地平线的位置在视平线下方。

地平线的高低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构图效果,它是表达作画意图的基线,对画面整体气氛的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画面上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和构思要求,确定地平线的高低位置,以决定构图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讲,采用俯视而将地平线位置放得较高,宜于表现广阔深远的气氛;采用俯视,而将地平线位置放得较高,宜于表现广阔深远的气氛;表达高大高耸的气势,采用平视而将地平线放在习惯的视平线位置,宜于表现和谐、自然的情调。

在构图中,将地平线置于画面1/2的位置,或将地平线横贯画面,容易造成构图的笔板或单调,对比应尽量避免。一般应将地平线确定在画面1-2偏下的位置。对于贯穿画面的长直线则应采用“破”的办法求得起伏变化。

1.3 透视规律的应用

在风景写生中,为了准确表现景物的结构比例和空间距离,必须按照统一的透视比例尺度,确定景物的透视关系。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远近、大小、宽窄的透视缩形变化,即形体透视,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空间的远淡近浓、近实远虚的透视变化,即色彩透视。在风景写生中,强调准确把握景物的透视变化,目的是求得景物的真实感,以更充分表现构思立意,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决不能因此而过分拘泥,以致将风景写生画成建筑透视图。因此,对客观景物透视关系的把握,应依靠敏锐观察力来确定。

2、风景写生的构图

构图是美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是绘画艺术语言的组织形式。在我国传统绘画的“六法”画论中,所谓“经营位置”即是结构图,具体来讲,风景写生的构图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安排和处理景物间的相互关系与位置,将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合成为完整的艺术整体,以加强主题和意境表现的一种画面结构形式。

在风景写生中,构图是表现画面主体与意境的主要手段,构图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决定着一幅风景写生的成效。

2.1 风景构图的方法

作画必须先“立意”,“意”就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意景,所谓“立意”即是构思的意思。因此,构图之前首先要确定画什么?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和意境?这就是风景写生程序的第一步,叫做“取景”。取景的过程,就是确定主题,构思意境的过程。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意思。

面对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不能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要多走走,多看看,熟悉写生环境,感受景物气氛,力求“遍而赏之”,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比较,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的视点感觉,最能表现景物“情趣中心”的角度进行构图。

在风景写生中,当我们面对取景的景观场面时,为了更好地取影构图,可借助于“取影框”,取景框可用硬纸片制作,镂空的方框部分其长宽比例应与画幅基本一致。取景时把取景框或横或竖置于视野之前,通过上下左右远近的移动,可以任意调整取景的部位和范围,直至感到满意时即可构图定稿。

自然景观是丰富的,也是繁杂的,为了取得完美的构图要善于通过取舍、添加,进行调整。因繁杂而影响构图的景物部分,要大胆舍弃;对于易导致画面单调呆板的长直线、平行线,要适当调整以求得疏密、起伏的变化,为了烘托环境气氛增强构思立意的表现,还可以根据构图的需要合理地添加点缀性的人物、动物等等,甚至可以突破空间局限,将某些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迁移,最大限度地突出画面的主题与意境。

为了提高风景写生的构图能力和对客观景物的概括取舍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小构图”练习是十分重要的。

2.2 风景构图的基本形式

风景构图一定要完整、稳定;二是要具有鲜明的形式美感,这是风景构图的基本要求。要善于运用“静物写生”中的构图原理与法则,去取得完整、稳定的构图。对此我们可借助取景框去进行检验。将主体景物放在取景框内十字线交点的周围,可取得趁于对称胜的稳定构图,将主要景物放在景框内两组垂线的任何交点周围,可取得趁于对称性的稳定构图,将主要景物放在取景柜内两组垂线的任何交点周围,可取得趁于均衡的近似黄金分割线的构图。

要善于运用几何形体与形体结构的几何形原理,去把握画面结构和构图的基本形式。画面构图包括了形体的组合、线条的对比、明暗的配置以及画面边框等多种因素。其中,主体形象的轮廓线与线条的趋向,是决定画面构图基本形式的主要因素。

由画面主体形象轮廓线与线条趋向所构成的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一般给人以稳定、沉着、庄重之感垂直线构图可分为仰视与俯视两类。仰视垂直线构图,即线条趋向由下而上并在画面上部空间停住,给人以涨的动感,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势、俯视垂直构图,即线条趋向从画外由上至下,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水平线构图

水平线一般给人以平静、广阔、向左右无限延伸的感觉。

水平线构图呈现安宁、深远、开阔的表现特征,特别是水平线所产生的左右伸延的感觉,往往给人以画外的联想。但是,水平线过分偏低的构图,往往在沉稳与平静之中,又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斜线构图

斜线具有不稳定的趋于动感的表现特征。

斜线构图所表现的动感强弱和运动速度,同斜线的倾斜程度有关。当斜线在画面上构成对角线分割时,即成对角线构图。对角线一般为45度左右的斜线,也是画面最长的线,因此,其中动感表现和形式特征最为鲜明。

S形构图

S形线具有流畅、活泼的表现特征。S型构图往往在弯曲,回转的线条趋向中,给画面带来无穷的意趣。不仅有利于加强景物的呼应关系,并将观者的视线由近及远带入画面空间及意境之中。

起伏线构图

起伏线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起伏线构图线条的起伏变化,不仅可以加强画面的节奏感,而且还通过高低变换的节奏,充分体现出情绪的起伏变化。

三角形构图

正置的等边三角形是所有几何形中最富稳定感的图形,而倒置的三角形却又是最不稳定的,正置的不等边三角形给人的感觉则介于两者之间。

三角形构图具有多种表现特征。一般来讲对称的三角形构图容易缰滞、呆板,处理得当的倒置三角形构图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倾斜的不等边三角形构图因倾斜程度不同,可以表现出趋于动或静的多种形式特征。

十字线构图

水平线与垂直线均有平稳之感,由两者相交构成“十”字线构图更加强了画面的规整与稳定的感觉。呈现出庄重、严肃、安静的形式特征。

风景写生的步骤与要点

人们常说“诗情画意”去赞美那些给人以美的感受的自然风光,可见诗情与画意是密切相联系的。风景写生要做“意在笔先”,首先要去领悟自然风光的诗情,才能执着真情地表现画意,无论是学习写生步骤还是掌握写生要点,都离不开画者的感情因素,对于风景写生尤其如此。

风景写生的步骤

风景写生较之室内写生视野宽阔,景物繁杂,既要立意构思,又要概括取舍,其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在风景写生中必须遵循作画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构思起稿

根据取景、构思的需要,首先确定画面地平线的高低位置和构图基本形式。接着是确定景物位置,简略地画出景物的基本形。

构图起稿的主要任务是“经营位置”确定布局,在这重要的第一步中,一是把握构图基本形式;二是把握透视关系;三是把握景物的主次、前后、疏密的布局变化。

2、画大色调

画大色调要根据景物近、中、远景的空间关系,按照近浓远淡、近实远虚的色彩空间原理划分出三个色调层次,并画出大体的色调关系,为主题意境的表现奠定整体色调气氛。

画大色调要注意整体比较,从远景画起,从浅的色调层次画起,以利于把握由远及近的空间与色调关系。

3、中景刻画

一般来讲中景部分往往是风景写生的重点,即主体部分,中景的色调变化最为丰富,它既可丰富空间层次,也可概括空间层次,它在远景的衬托成近景的掩映下所产生的变化,对画面气氛与意境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着力刻画。

中景的刻画要特别注意整体比较,准确把握近、中、远大块色调的对比关系。

4、近景表现

近景一般却较清晰具体,对比强烈,在色调上深色更浓重、浅色则更明亮,近景的表现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如果以近景为主题,则尽可处理得简略概括一些。

近景的表现无论是简略还是具体,都需准确把握与中、远景的色调对比关系,而使画面空间更为丰富、深远。

5、调整统一

画面的调整统一要从主题与意境表现出发,通过添加求得画面的丰富,通过点缀求得画面的生动,通过近、中、远景色调的加强或减弱以求得空间层次和环境气氛的表现。

风景写生的要点

风景写生的要点体现于景物空间与景物特征的表现,以及风景写生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景物空间

景物空间的表现是风景写生的基本要求,如天空的辽阔、大地的深远、小径的幽长,远山的空邃等等。在画面上由地平线所划分的“天”与“地”的空间,是景物空间表现的基础。抓住大空间就抓住了画面的构图趋势和意境基调,也就是抓住了景物空间的“归缩”。

形体空间与色彩空间仍然是景物空间表现的两个基本要素。在确定好“天”与“地”大空间的基础上,运用透视规律,准确把握处于前后不同空间距离的景物的透视缩形变化,并将其划分为近、中、远景三个空间层次,这是加强景物形体空间感表现的有效方法。

大气中有许多水蒸气和人眼看不见的尘埃微粒,因而会导致透明度降低,使远处景物较之近处景物的清晰度明显降低,明度对比明显减弱,这就是近浓远淡,近强远弱,近实远虚的色彩空间原理。风景写生的空间范围愈大,这种色彩空间现象愈为明显。换句话讲,要加强景物的空间表现,就要依据近景、中景、远景,由近及远地划分出相应的明度层次,使其保持相应的明度对比关系。这也是加强景物空间表现的有效方法。通过路栅栏的透视,近、中、远景物之间重叠遮掩,以及近浓远淡、近实远虚的明度变化和色调变化,表现出深远的空间和意境。

划分景物近、中、远景的明度变化层次,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景物近、中、远景明度层次的划分,要以景物固有的明度关系为依据。由近及远的景物,并非都是由深至浅的明度渐变关系,因此才得以构成

画面色调的丰富变化。因此,要善于依据景物固有的明度关系,通过概括归纳划分明度层次。二是要依据不同的主意境和景物表现的需要,确定明度层次的对比关系。近、中、远景的明度层次并非却是等比关系。在对客观景物的明度层次进行概括归纳时,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意境和景物表现的需要,既可以缩小中、远景明度层次比例,加强与近景明度层次的对比关系,也可以缩小中、近景明度层次比例,加强与远景明度层次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讲,表现欢快明朗的情趣,阳光下的景物,可加强不同空间层次的明度对比关系,表现幽雅含蓄的意境,雨雾中的景物可适当减弱同空间层次的明度对比关系。

景物表现 天空的表现

天空因季节、天气、时间及地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反映于地面景物,并影响和制约着地面景物的变化,对画面气氛的烘托与意境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天空的表现要与地面景物相联系,切记孤立地画天空。由于太阳光对大气层的透射作用,天空的色调与地面景物相比较显得单纯而清淡,为了表现天空的旷远,要充分利用纸色,宁可画得轻些、虚些,而不可过重过实。天空不是一块平面,而立体的有深度的空间。

因此,无论是淡淡的薄云还是密布的阴云,即使无云的天宽,也有透视和明暗层次的变化,要善于观察比较灵活表现,既要注意近、中、远层次变化,又要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

山的表现

画山要注意景物空间的不同层次,远山的表现注意山脉转折起伏的气势,近山的刻画要注意山石质地和起伏向背的结构,所谓“近看取其质,远看取其势”就是这个意思。

天气和时间不同,会给自然景物带来许多变化,阳光下,山有明显的块面转折,石质转折峻峭,土质转折圆浑,而阴雨天,山的起伏转折与质感差异明显减弱,而处在一片朦胧之中,即“远山无树,远水远波”。画山特别是远山,尤要注意整体感的表现。

树的表现

各种树木都有自己的特点。画树一个是要掌握树的生长规律,二是要抓住树冠的基本形体特征。画树要取“势”,即是说要注意把握树的长势。树干的粗细,长短比例,往往表现出树的个性,树枝的疏密、穿插、动势、呼应等关系,往往是最富于“表情”的,树枝与树枝间的穿透空白,树叶尖端的起伏轮廓等,都是表现树的特征和姿态的生动细节,切不可忽视。

画树重要的是画出树的“性格”,松树的庄重肃穆,白杨的坚韧挺拔,柳树的婆娑笔美,都是树的“性格”表现。因此,画树不仅要把握树的自然属性及外形特征,还要善于通过联想赋予树的情感表现。

建筑的表现

建筑及风暴画中常见的形象因素,或作为画中的点缀,或作为写生的主题,都是风景写生训练的重要课题。

建筑作为风景画的主题形象,一是要依据统一的比例尺度,准确把握建筑物的透视变化;二是要抓住建筑物的结构样式以及通过屋顶、门窗、墙饰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如门窗样式、大小、高低等,往往也能反映出时代、地区及功能特征;三是要注意质感表现,高楼大厦与农家小院,砖墙与土墙,瓦房与茅屋等等。不同的质感特征,不同的表现方法,将给画面带来丰富的变化,增加感染力。

建筑作为画面的点缀,则应注意把握特定空间中的比例关系和在特定空间层次中的色调对比关系,虽是“点缀”,但对意境情感的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

表现方法与技巧

风景写生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或以线为主,或以色调为主,或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方法,构成相应表现形式,“情动于衷而发于补”在风景写生中,培养对自然美的“悟”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像把握人的神情动态一样,体会自然景观的“山水灵性”才能真正掌握风景写生的表现语言,得以应手地将构思意境展现于画面。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样的,我们也要力求掌握多种工具、方法和形式。钢笔风景写生

铅笔风景写生可分为以色调为主,以线条为主和色调与线条结合三种表现形式。

钢笔画的色调变化不依赖于自身墨色的深浅,而取决于线条,笔触组织的疏密程度。线条组织愈疏、色调愈浅,线条组织愈密,色调愈深,不同的线条,笔触形式,不同的组织方法,所产生的色调变化呈现不同的表现特征。

钢笔画充分运用纸的“白色”和由线条、笔触组织成的丰富色调,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造型语言,以色调为主的表现形式,对于自然景物的光影变化、环境气氛以及意境情趣等,是极富表现力的。

线条是钢笔画的基本造型语言。钢笔画的线条变化十分丰富,这种变化,一是来自运笔的快慢、轻、重,运笔轻而快,线条就细而急,动笔重而慢,线条就粗而缓,运笔忽轻忽重,忽快忽慢,或稍作抖动,线条还会产生具有情感性的变化;二是来自笔端墨水的饱和程度,饱和则线条饱满、润泽,反之则线条苍劲、枯涩;三是来自笔尖的正侧、背的变化,线条由此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如果将以上三种因素综合运用,其线条变化就更为丰富了。

钢笔画的线条表现与纸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光洁度高的纸面作画,线条流畅、潇洒,在粗糙的纸面作画,线条会出现“沙笔”而更显犹劲,在宣纸上作画,线条则淋漓、润泽。在反复的练习中熟悉了纸的性能,提高对“线”的驾驭能力,必将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线条与色调的结合,会使表现形式有较大的自由性,但是,两者之间一定要和谐、统一。切忌在表现形式上给人的不调合之感。

铅笔、木炭笔风景写生

铅笔风景写生一般多用4B左右的软铅,为了丰富线条粗细与线条形状的变化,可将铅笔芯削成45度斜面,使用时只要调整铅笔与纸面的角度,即可画出各种形式的线条。

铅笔画的色调变化取决于用笔的轻重,铅笔线条组织的疏密可构成不同明暗层次的色调,具有空透感的表现特征。

木炭条质地松软,利用粗细不同的炭条可画出多变的线条,横卧用笔可画出奔放的色调块面,既可呈现清晰的笔触,又可表现渲染的韵味,对于景物气氛和意境表现具有独特的优点。但木炭条的炭粉易脱落,色调不够浓重,很难画得精细。使用木炭条要善于所长避短,注意整体气氛的表现,局部刻画可以与炭精条结合使用。

在铅笔、木炭条风景写生中,不可忘记橡皮(胶泥)、纸笔、软布等辅助工具,画远山、云朵可在画出淡淡线条的基础上用纸笔、软布或手指擦抹,再辅以线条,以表现远山的朦胧和云朵的轻柔。画树株、山石,可先画出基本的明暗色调后,用橡皮,胶泥擦出亮部或某些细节,再进入深入刻画,易于求得整体的统一和细节的生动。

作业:

1、色彩风景写生10幅

2、作业要求:

1、符合透视规律

2、画面构图处理得当

3、色彩表现协调、统一

篇2:色彩风景写生心得

程:场景色彩写生

授课形式:面授、多媒体教学 教

材:整理材料

任课教师:

一 教学目的

风景色彩是色彩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色彩写生能力和认识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风景色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色彩的空间美,增强色彩表现能力,能够进行场景色彩写生与表现。着重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运用水彩画独特的表现语言从大自然的原始魅力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学会用概括的手法,表现繁杂的自然境象,构图简练,色彩整体,并有一定的设计意识,能动的去把握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熟练综合的运用水彩技法来表现不同的景物,画面丰富耐看,每幅画都有明确的色调,格调高雅,有一定的个人特点和追求,为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色彩基础。

二 教学要求

风景色彩写生课不仅仅是技法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眼光和高品味的画风。学会用概括的手法,表现繁杂的自然境象,构图简练,色彩整体,并有一定的设计意识,能动的去把握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熟练综合的运用水彩技法来表现不同的景物,画面丰富耐看,每幅画都有明确的色调,格调高雅,有一定的个人特点和追求,为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色彩基础。

三 教学重点

着重解决画面的构图、色彩色调、表现手段及正常宽松的作画心态。主动的探索水彩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并就不同的境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现,画面画法随意大方,体现出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 教学难点

如何重新组织画面的构图,最本质的反映客观对象的特点,做到去表及里,去粗存精,有目的地强化和再现客观景物的精神面貌。

五 教学方法和手段

写生前先做多媒体课件演示、中外水彩画大师作品欣赏和经典场景画作品欣赏。开始写生后主要采取面授形式,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实际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做到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定时进行学生作业的讲评。尽量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项,充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动脑,勤动手。学习掌握气氛感受、情调表达和意境体现,自觉吸收与借鉴他人成功的表现技巧和艺术处理的经验,逐步掌握按艺术规律来处理和表现自然规律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艺术鉴赏能力和手头表现能力。

六 注意事项

写生前,我对这四周景物和室内场景写生课进行了总体的考虑和布局:突出重点,抓住最主要的问题,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场景色彩写生画的知识。我把这最基本的场景色彩写生入门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绘画心态,放开胆子去作画。放开去画,并不是乱画,不要怕失败,作为学生,画不好,画失败是很正常的。我们要明白一条真理,就是失败的越多,离成功越近,前提是要不断的查找失败的原因,如何去解决和改正。养成轻松愉悦的绘画心态将能对学生今后的绘画生涯及成就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是构图,场景画的构图成败,将直接影响这张画的质量。好的构图是成功的开始,学生在画正稿前最好用速写本多画几幅构图,反复地推敲,选择最佳的一张构图做成正稿。每个景点都有它的特色,如何去把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再现在纸上并不是易事,作为初学者,进行多张小构图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静物、人物或风景画,构图都非常重要,我们应把它放在第一位。同是一个景点,不同的画家去画它,构图必定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构图的美感是多样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构图的差异性其实就是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的具体反映;

第三:是画面色调问题。对初学画水彩的学生来说,我这里强调的是画面大的色调关系。学生最初的色彩训练要求,主要画短期的色彩作业为主,训练学生敏锐的色彩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如要求学生完成多幅这样的色彩训练科目,相同景物、相同的构图,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线去画,学生必须能够区别相同景物不同时间段的色调变化情况。学生画的每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色调,尽量避免习惯用色和色调雷同。当然对初学者而言,这样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通过大量的色彩训练才有可能解决。而教师必须在风景画教学过程中经常地引导、提醒学生注意色彩问题,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有意识地去注意每幅画的色调问题。大自然的色彩丰富异常,千变万化,我们必须学会去把握其主色调,注重大色块的表现,任何细节的变化及丰富,唯有这样你的色彩风景画才能经得起考验和推敲,色彩才有力度;

第四:素描关系在场景色彩写生画中的重要性。画面的构图、结构、空间透视、虚实、黑白灰的对比以及画面整体感的处理,这些无疑和素描能力是分不开的。对初学者而言,除了大的色彩关系之外,大的素描关系的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打个比方说,我们画一个杯子,上面有图案,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虽说很简单,但还是会有少数同学作画的方法步骤不对,他们可能会放弃主体,而认真的去画杯子上的图案,正确的方法却是先把杯子的比例、透视、体块质感等大的关系画出来,最后才画图案。图案这一细节是建立在大的合理的空间体积上的细节,而不是脱离杯子这一“本质”的细节,以此来推,画场景画也是一样的道理。以上谈这四点要求是画场景最基本的要素,把这几项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场景画也就见效了。七 教学内容

。风景画画种分类:中国画,油画,水彩画,(透明水彩画,不透明水彩画)丙稀画等。

本课以水彩为主。

水彩画简述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运用水溶性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水彩画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水彩,另一类是不透明水彩(又称水粉)。两者最大区别在于透明水彩的明暗色阶变化要依靠画纸的底色和颜料的透明度来控制,不需加白色;而不透明水彩需要加入不等量的白色(白粉)来控制色阶的变化。因两者所用颜料的区别和所用技法的不同,画面效果也有明显的区别:水彩画透明而灵动,水粉画则厚实而丰富。这里所介绍的技法主要是指透明水彩技法。与其他画种一样,水彩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不易反复涂改,如果冲洗次数和覆盖次数过多则会失去水彩透明灵动的特性,同时画纸纹理也易遭损坏并产生“脏”、“腻”的感觉,因此在创作大幅水彩作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节 场景画的表现手法

1、水彩、水粉画

2、国画

3、油画

4、素描速写(铅笔钢笔等不同工具表现)

5、丙稀画

第二节 学习风景画的几种方法

1、临摹

2、写生

3、创作方法

4、记忆画

第三节 风景写生的工具材料

1、颜料与纸、笔

2、其他工具(画板、画夹、水桶、抹布、调色盒、喷水壶、工具箱、透明胶、小铁夹等)

第一章 场景色彩写生的方法步骤

第一节,水彩与水粉的不同特点与步骤

一、水彩风景色彩写生写生的特点步骤(详)

1、起稿构图。由于水彩颜料的覆盖性较差,起稿时最好用铅笔,且尽量少用橡皮擦在水彩

纸上反复擦改。如果修改过多,会破坏水彩纸的结构而使纸的表面起毛。铅笔稿要画出构图中的各种关系,安排好画面主次,虚实,明暗,形体结构,透视关系等。阳光下写生,光影的描绘要有明确的部位关系。

2、着色前的准备工作

(1),着色前的思考。在着色前有个观察、思考的过程,如,根据水彩风景写生“由浅到深、“由远到近”的着色程序来计划、安排着色的步骤。即先画哪里,后画哪里,干湿画法的部分,用水的多少,及画面的基本色调等要有所考虑。

(2),还要计划好哪些部分一遍色完成,哪些要多次重叠塑造完成。

3、开始着色

按着色程序,先画天空与远景。景物较复杂时,一般先画天空,再画地面上的中景与近景,这是因为,天空是画面上最远的一层。天空的颜色与各种云彩是一次性画完,尽可能不再进行改动,就可保持深远的感觉,画天空一般用平涂与湿时连接法进行。

4、画中景和近景

画完远景后,就画中景与近景,中景是一张场景画的最主要的部分,是重点塑造和重点表现的部分。近景是起拉大空间层次方面的表现,所以近景要概括,中景细致。在画中景、近景时,要抓住重点部分,全面铺开,构成景物层次之间的对比关系。色彩关系要相互呼应,又要相互对比,控制好整体的色调。对于水彩画面的颜色,要尽可能的一次把颜色画够,第一遍色尽可能的接近对象,对于较繁杂的景物,还是不可避免的要多次重叠完成。要选层次不太复杂的景物来画,上色要注意抓大块颜色的变化,这样便于把握,容易表现。

5、深入刻画、调整完成

这一步重点仍是在中景与近景上,在强调整体关系的前提下调整画上中景、近景的色调与色彩关系,找出有代表性的细节进行描写刻画。刻画中要注意各景物间的层次关系、主次关系以及色彩关系,不可孤立地去描绘单一的物体、或孤立观察单一物体的色彩,应记住,色彩写生,主要是表现对象的色彩关系。局部要有变化,而这变化又要统一在一个整体的色彩关系中。刻画中要处理好部分与总体的关系,要整体地看,整体地比较,看好了想好了再动手修改。水彩风景色彩写生着色(上色)的基本程序

1、由浅到深。因水彩画的工具材料构成的特殊特征,透明、透,它没有用浅色覆盖深色的能力。

2、由远到近。因远的场景会产生一种虚远模糊的感觉,色彩也感觉较单纯,近处场景光色对比强烈,繁杂,主体物是集中在中景和近景上,水彩色没覆盖能力,最后画远处的场景可以说就没法再画上去。

二、水粉的特点步骤(略)

与水彩画的步骤大致相同,只是水彩是透明水彩,水粉画是不透明水彩,水彩的上色是从亮面画到暗面,从浅色画到深色,明度深浅靠水份的多少来调节。而水粉画是从暗部画到亮部,从深色画到浅色,明度深浅靠白色的多少来调节。两者同样要采用干画法和湿画法及干湿结合来表现对象的虚实空间层次关系。

第二节 由天空、远景向近景渐进的方法(室外场景)在表现不同距离的景色时,视距近的景物,明暗色调差别大,色彩对比强烈,景物清晰,色彩偏暖,色彩变化丰富。随着景物的推远,色彩变化逐渐减少,对比逐渐减弱,景物模糊,景物愈远其色彩愈冷,变化愈单纯。

天空的观察与表现: 天空是复杂而多变的。由于大气层和光的作用,天空云层的变化绚丽多姿,不同时刻,不同季节与气候都影响着云层的状态。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随着大气的运动,云层时厚时薄,远近形体有透视差异外,还有明暗层次变化和色彩变化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天空会呈现出上冷下暖、上暗下明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表现天空时,首先要敏锐的捕捉色彩关系,把握云层的形状与透视,落笔要肯定、到位。表现技法上多采取湿画法为主,看准下笔,一气呵成。

由天空、远景向近景渐进的方法:

先从天空画起一次画好,形成整体感,再趁湿画远景,使天边的景物与天空自然衔接,再接着画中景。这样由湿于干,由虚到实的表现,产生较好的空间层次关系。

第三节 从主体景物开始的方法

在示范过程中讲析

第四节 勾轮廓填色的方法(略)

多采用钢笔(铅笔)淡彩法表现

第二章 观察与表现

学习水彩风景色彩写生,首先要学会正确观察色彩的方法。初学者在写生时,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询问老师这个物体是什么色,那个物体是什么色,总是痴痴的盯住对象看,结果无法判断出色彩的准确性。要知道,任何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物与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切色彩都处在一个相对的环境之中。我们观察色彩一定要从把握整体色调入手,把表现的对象置于所处的光源以及环境中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观察,然后,我们再从这整体中将各个局部进行比较,去区分这个局部与那个局部的差别,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画色彩其实就是画色彩关系,这种色彩关系的正确性就是在整体

观察和全面比较的过程中完成的。

第一节 场景的选择

怎样在繁杂的自然中去选取要表现的景物,是场景色彩写生中的首要环节。而在选景的同时,往往会要考虑景物在画面上构图的组织安排,二者联系紧密。选景构图的因素很多,画者要根据不同的取景对象采取不同的构图形式。对庞杂的景物要概括和取舍,提炼那些具有典型性的东西,甚至还可以根据构图的需要,移入或添加一些景物来帮助突出主体,使其更加集中、明朗。一般来讲,初学者不宜选择过于复杂的景物,应从比较简单的一树一木,一山一水入手,以有远、中、近三个层次为佳,其空间色彩变化规律容易把握,构图也好安排,能较完整地表现空间效果。

进行景物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健康审美观指导下,根据艺术美的要求去细心观察,要有利于突出主题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养成时刻注意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发现其自然美的所在;

2)依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其描绘的角度; 3)考虑到作画的条件。场景写生要求景物光线较稳定,画者位置要较固定。另画者的坐位,避雨,遮阳也考虑周到,确保写生作业的完成。

4)可借助于“取景框”来取景,它可以用一张64开的纸,在中间挖一个长方形的小孔就可以,也可用两手来搭成个方形取景,另有相机的也可以用相机来试着取景,便可看到各不同的画面,选取最好的部分描绘到画纸上来。

第二节 如何认识自然的光与色

光色变化的一般规律

风景写生是在室外进行,光色差异很大。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因光源不同所产生的光色变化; 2)因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光色变化;

3)因空间距离的不同所产生的光色变化;

注意要处理好形的透视关系,不然,会影响空间的表现,在写生中,要注意“色彩透视”的问题。基本规律是,近景的色彩对比和明暗较明显,给予其他物体的色彩影响也愈强;离我们距离愈远,则色彩愈弱,其他物体所受的影响也愈弱,甚至某一色调会逐渐改变变另一色调,如近山与远山,近山对比强,色彩层次分明,颜色丰富,且呈现其固有色,若将它对推远到中景,山就不那样清楚了,远山颜色也全变了,本来是绿色的树木,都变成淡紫或淡蓝灰色了。色彩透视的现象,因为空气中存在微粒、水气和灰尘等,产生光的吸收与反射作用。到极远处的地平线上,许多物体固有色都失去它的本来面目,而与天空的色调相近,这说明近色与远色变化是很大的。

4)因气候不同而产生的光色变化

不同的天气形成画面不同的色调,给人以不同的情趣与色彩感觉。晴天,受光部分都偏暖色调,背光和投影部分因受天光的影响而偏冷,反光部分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明暗交界线部分与明部对比强烈,中间色部分主要是呈现固有色;

阴天,受光部一般呈现较冷的色调,背光部因受环境的影响和受光部产生对比,而呈现较暖的色调。风、下雨、雾、雪气候与阴天类似,场景色彩普遍都受环境的影响。写生时要结合实际景物情况,把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同时抓住其特定对象在特定时间、光线、气候、环境下的光色特点来进行描绘。

第三节 干、湿技法

水彩画表现技法多种多样,很多有关书籍都作过详细的诠释,现就自己的经验对两种最基本的、常见的、也就是最难掌握的技法作一些适当的补充与提示。

干画法:是用水调和颜色后,在干纸上着色的一种基本技法。干画法又分干重叠与干连接两种。干重叠是第一遍颜色干透后,再重叠第二遍颜色,要求第二遍颜色比第一遍颜色浓、暗;干连接是在第一遍颜色干后,再在其边缘上并置第二遍颜色,不使边缘扩散。

干画法的特点是:造型坚实有力,表现对象突出,形体肯定,体面转折明确,色彩层次清晰。

干画法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颜色易灰、脏。主要原因是重叠次数太多,每次重叠的颜色都有变化,没有考虑几遍颜色重叠后产生的色彩效果。颜色太多太杂就会浑浊而失去色彩倾向。解决的办法就是:不要过多的重叠色彩,即使重叠也要注意,越是后面的颜色纯度要越高。

2、颜色易板而不透明。主要原因是重叠色彩时颜色过厚,特别是半透明色(如赭石、熟褐等)与不透明颜色(如土黄、土红等)的运用。解决的办法是:重叠颜色时,越到后面要越薄,并且水色饱和度要高。

湿画法:是用水调和颜色后,在湿纸上着色的一种基本技法。湿画法又分湿重叠与湿连接两种。湿重叠是趁第一遍颜色未干时,再重叠第二遍颜色,要求第二遍颜色的含水量比第一遍颜色的含水量要少,而颜色饱和度要高;湿连接是在第一遍颜色未干时,再在其边缘上连接第二遍颜色,使边缘线相互晕化而产生模糊的效果。

湿画法的特点:造型柔和,形体边线模糊,色彩层次含蓄,水色丰润,富于变化。

湿画法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易出现水渍。主要原因是第二遍颜色重叠时,比第一遍颜色水多而色少,把第一遍颜色反而冲开的结果。解决的办法就是:第二遍重叠颜色时宜水少而色多。

2、物体易走形。主要原因是第二遍叠色和接色时水分过多产生流动而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就是:第二遍叠色和接色时与第一遍颜色的水分等量运用,这就要处决于作者的经验去把握水分。

当然,干湿画法在水彩风景写生中不是孤立运用,而是巧妙结合、灵活变通。一般情况如下:

1、铺大色彩关系以湿画法为主,具体塑造以干画法为主;

2、远景以湿画法为主,近景以干画法为主;

3、虚的、次要的部分以湿画法为主,实的、主要的部分以干画法为主;

4、光滑柔软的物体以湿画法为主,坚硬粗糙的物体以干画法为主。

干湿画法是水彩风景写生中最基本的表现技法,是外出写生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的。至于其他一些特殊的技法在这里暂不作专题介绍。

第四节 常见景物的表现方法

1、树的观察与表现

树的表现在场景写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许多场景写生中离不开“树”这个基本原素的表现。画好树,场景写生的问题就解决了不少。画树,必须要了解树的形体结构。不管哪种类型的树,都是由根、干、枝、叶几部分组成,只是由于自身的生长规律,使得树的外形千姿百态。但无论树的外形如何变化多端,都可以把其理解为球形,伞状和圆锥形等几种形态。

在画法上,首先从树冠(即树叶部分)开始,趁湿先画树冠的受光面再连背光面,分组表现出树叶的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树叶分组,大小块面适宜,块面之间适当留出空隙,使其透气具有空间深度。然后添加树枝,顺着树叶块面的空间走势,注意树枝的前后穿插与疏密对比,干湿结合勾枝,与叶浑然一体。最后画树干,树干的表现采用干湿并举的方法,湿画法使树干顺畅灵动,富有生机;干画法使树枝苍劲有力,宜于粗糙质感的表现。无论哪种表现方法,总要表现出树干的体积感及主、支干的空间感。再者,要强调的一点是叶、枝、干的色彩关系要表现正确。由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树的色彩变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多变的色彩关系。树丛的表现主要抓住大的层次关系,通过色彩对比,明暗深浅对比去把握树的主次与虚实,这样就能避免紊乱、拥挤和呆板的现象。

2、山石的观察与表现

山石的表现是水彩风景画中常见的自然景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是反映出山的多姿面貌。山越远,颜色越冷,边线越模糊,体积越弱。反之则颜色越暖,边线越清晰,体积感越强。远山上方颜色深,下方颜色淡。

画山,首先注意山体走势和远近层次的明暗、色彩关系。趁天空颜色未干时,连接远山山峰的颜色并表现山脚的色彩。近山先画山脚的颜色,用重颜色连山峰与远山脚,这样色彩衔接自然,就能达到层次分明的空间效果。

画石,中国画有“石分三面”之说,也就是立体的去表现石头。先看准大体色彩关系,趁湿铺色。在塑造体积时,以干画法为主,辅以湿画法。湿画法表现石头的背光部则虚,干画法表现石头的受光部则实。体块的转折要干画,就能表现石头坚硬的质感。画石头应象画静物一样的去表现。

3、水的观察与表现

水无色透明,主要是反映天光或水被污染的颜色。又因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水的形态与色彩也随之不断变化。

水的形态概括为二种:即平静水与流动水。

平静水表面如镜,直接反映天光与环境颜色,天光、环境颜色表现为景物的倒影。映衬在水面的倒影一般比景物的色彩、明暗要灰暗、偏冷些。表现平静水时,宜采用湿画法,把实景与倒影连起来画,能较好控制整体。

流动水波澜起伏,水色跳跃,倒影支离。水流湍急则倒影全无。表现时,宜顺水流势用笔,加强流动感,水波纹的处理应找出其规律,概括出特定形态去表现;山泉、瀑布的表现要抓住流动的气势。“白哗哗”往下淌的水要靠周围环境的深色来烘托。飞溅的水花则可留白。

4、建筑物的观察与表现

建筑物也是场景画中重要的表现内容,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的整体。建筑物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是无论何种形式,我们观察时都必须从整体出发,多注意建筑物与自然景物之间相互的色彩关系与空间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形体差异、层次变化,不要孤立的去看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表现时也要从整体入手,先用湿画法表现整个建筑物的大体色彩关系。待干后,再从大色块逐步向小色块过渡,一层层去塑造局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门、窗、瓦的塑造不要死抠,要有色彩变化和虚实处理,否则会死板而缺乏生气。

5、点景人物的表现

场景画中的人物点缀可以增加画面的生活情趣,活跃画面的气氛,平衡构图,呼应色彩。但点缀不当,就会适得其反,破坏画面原有的协调效果。所以,我们在点景人物的处理上应反复琢磨和推敲,做到“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画好点景人物要特别注意人物与景物之间的正确比例,人物的准确造型,动态的生动活泼,位置的恰当安排。点缀人物时,可画完景物后根据画面需要再添加人物,或起稿时就有完整的构思。一般点景人物的表现是先画人物动态,后点人物头部。当然点景人物的表现总是以烘托景物气氛为宗旨,人物应处在画面的中、远景为宜,人物点缀只要抓住大的体块关系就行,不要过多的塑造和夸大,以免喧宾夺主。

第四章 写生中常遇到的问题

第一节 构图上应注意的问题

场景画的构图 构图,它涉及到画者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修养,反映其概括取舍和组织画面的能力,也是场景

画写生成败的重要因素。场景构图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明确主题,分清主次;

2)明确远、中、近三个层次的关系,妥善安排地平线的位置。风景画应具 备远、中、近景三个层次,在进行相应构图时,要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主体物般放在中景上,远景要虚,地平线一般很少放在画面的二分之一处;

3)概括与取舍。自然景物十分繁琐,概括与取舍有利于突出画面主体物; 4)构图要注意对比、均衡、统一与变化等美学法则。

第二节 灰、花、脏、生等问题

因为初学者对色彩缺少正确的认识,或色彩表现技法上不熟练,所以常常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颜色脏、灰

脏:调色时混色太多,易脏。注意调色不宜太杂,能用一个颜色画的,就不要用两种颜色,更不能用三种颜色;画面重叠颜色时也不宜过多,一次能画好的也不要二次或三次去完成;再者,任何颜色一笔画过都很漂亮,反复涂抹就脏。

灰:画面缺乏色彩的明度对比;两种颜色不要等量混合,特别是对比色混合。注意拉开色彩的明暗层次,混色要有倾向。

2、颜色生、假

生:用色单一,不调和颜色,直接用原装颜料。注意调配其它颜色使之协调。

假:用色不真实,注意看色、调色与画色三步的统一协调,一个环节不准则失真。

3、颜色花、生

花:用色太多种类,没有统一起来,生:用色太纯,没有调配就上画面,4、颜色焦、厚

焦:用色干枯且没有冷暖对比,特别是使用土黄、土红、赭石、熟褐之类的颜色。注意保持适度的水分;使画面色彩形成冷暖对比。

厚:用色反复叠加覆盖,造成厚而浮的感觉,失去水彩画的透明特性,也易失去色感。注意水彩颜色只能是重颜色盖亮颜色,反之不能。再者,一次性用色不宜过厚,水色调配要饱和适中。

5、不敢用色

初学者过分注意色彩的透明与洁净,生怕画脏,画灰,以致不敢用色,特别是重颜色,结果造成画面苍白无力。这就需要初学者在弄懂色彩规律之后,大胆的去调配色彩,不要顾及太多。作为训练就不要怕失败,只有在失败中去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掌握用色的技能技巧。第三节 色调问题

色调的控制与把握

色调是画面色彩的一种倾向。场景的色调是受地域、气候、季节等环境影响的,而光源色、固有色,又是形成景物色调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影响,形成景物的色彩关系和基本色调。

地域反映固有色的特征,茫茫戈壁与浩瀚大海,干涩的黄土高坡与滋润的江南平原等,体现出不同地域景物的不同色调。气候反映光源色的特征,阴、晴、雨、雪对自然景物影响是改变色调的主要因素。晴空万里则明而暖;阴云密布则暗而冷;细雨绵绵则灰而冷;大雪纷纷则明而冷等等,都会呈现出不同气候的不同色调。季节也是改变自然景物色调的又一重要因素。春季,大地复苏,鹅黄嫩绿;夏季,阳光充足,绿茵浓郁;秋季,天高气爽,金光灿灿;冬季,天寒地冻,白雪皑皑等等。但是,无论哪一种因素对自然景物的影响如何,都只是反映景物色调变化的一般规律。然而,自然景物是复杂多变的,对景物进行描绘的关键还在于具体而深入的观察,抓住主要的色彩关系,把握大体色彩,采用适当的表现手法,以此控制好色调,避免程式化,单调化和杂乱无章的表现。在画好室外场景的同时,室内场景也就得心应手了。因为室内场景的色彩关系没有室外那么复杂。

作业的布置:

1、室外场景写生,4K纸,3幅。

2、室内场景写生,4K纸,5幅。

3、画数张小色稿。

篇3:色彩与色彩风景写生

优秀的风景画都体现和流露出大自然和艺术家的真情实感, 是艺术家在写生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观察、感悟将自己的感情。理念与大自然中的美好现实相统一的结果。是艺术家将自然的真实转化为艺术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一、风景画的发展概况

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 早期的风景画是描写象征性风景, 作品中没有透视法则, 景物完全是平面展开的。这在早期的古代埃及和中国古代墓穴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都有很多象征性风景的经典范例。

到了希腊时期 (公元前3年——前146年) , 风景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而不是独立的。同时由于当时宗教统治, 主宰艺术的是神的世界。这时为数很少的风景画是作为宗教配景画而存在, 这一时期描写理想性的风景。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在宗教、神话和人物画的背景上, 开始强化风景的地位。这一时期也由于油画的发明和风行, 使风景画的描写趋于精细、准确、画家的追求肖似自然的真实描写。

从16世纪开始, 风景画有了较大的发展, 并成为独立的题材。尼德兰画家布鲁盖尔在以现实为师的基础上, 对风景画也有了新的建树。“努力表达尼德兰自然景色稀有的特点和一定季节的特点。”以及“始终把积极活动着的人物形象插入风景画里而使之更富于社会意义, 也是他情感的真实流露。他的作品《暴风雨》 (1567年作) 是欧洲最早描写海洋的风景画, 因此人们说“布鲁盖尔可以称尼德兰的民主主义风景画的真正创始人。”

十九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形式使得风景画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也就有了真实意义上的对景写生。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以柯罗所倡导的“面向自然, 对景写生”为创作原则。他们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直接写生;在大自然中捕捉灿烂的色调, 表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创造生动而真实的作品。其主要代表画家有:让·巴蒂斯特·相罗 (1796——1875) 泰奥多尔·卢梭 (1812——1867) 纳西斯·维吉尔·狄亚兹 (1808——1876) 裘里·杜伯勒 (1811——1889) 康斯坦·特罗荣 (1810——1865)

“在风景画上, 柯罗不但是巴比松画派画家的灵魂, 而且对印象派画家也起着滋育的作用”。

19世纪印象派的画家们不再以表现事物的内容为其主要旨意, 而是关注在艺术形式上的“光”于“色”, 把“光”作为绘画的主角, 认为“色”是“光”的产物。物体的色彩是根据光的照射而产生的;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 受不同光的支配而有各种不同的色彩。为了追求光的效果, 他们只能把画架放在野外, 从事户外写生。他们对于自然光线的各种变化也表现的越来越精妙。印象派因为对自然光线的追求发展出了色彩分析法, 注重光与色的关系, 渐渐地忽视了对物体的细节和质感、空间感、重量感的描写。

从19世纪末的新印象派, 后印象派开始风景画脱离了写生的范畴, 画家们重视自己个性和感情的表现。画家们从自然中选取线、形、色彩来构筑画面, 为了追求风格的独特采取变形、变色、色块构成了多种手法, 是风景画呈现出许多新的面貌。

20世纪以后世界画坛由于文化艺术的多元化, 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勇于创新不断寻找新的表现方法。历史造就了人们欣赏自然美的天性, 风景画还会顺应人们的审美需要不断地发展下去。

二、光、色与色彩风景写生

画家对光、色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过程, 风景画写生尤其如此。大自然中万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光, 不同气候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现象, 他们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反应, 画家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 用心灵去拥抱大自然, 才能达到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大千世界在光的作用下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景象, 光和色是不能分的, 世上有五色的光, 但没有无光的色。色彩是经过光照之后才能显现, 由于光作用于视觉, 才使我们有各种颜色和感觉。光与色对风景写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巴比松画派, 由于是对景写生表现大自然的景色, 在法国被称之为“自然主义画派”。显然这种称谓未能揭示巴比松画派作品的本质。而且往往会与只求形式上的酷似而忽略其内容本质描写的“自然主义”艺术相混淆。所以我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要去分析其本质。

泰奥多尔·卢梭 (1812——1867) 早年就在巴黎附近的农村写生, 并研究了17世纪荷兰和19世纪初叶英国的风景画。他曾两次饱览了诺曼底的风光, 海洋天空的光线更使他眼界大开。后又定居于巴比松, 出入枫丹白露森林, 潜心于风景画创作。他的作品结构严谨, 更加确立了空间亮度, 因此他成了令人向往的艺术大师和一代风景画的榜样。

印象派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 (1840——1926) 他专注于对光与色的效果的实验, 他用丰富的绘画技法表现他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光与色的完美结合。当他把画架支在户外时为了描绘风景在一定时间内光的效果, 他需要在光线变化时停下画笔, 所以他的作品画的很快, 他常常是在光线天气变化时更换画布, 这样他就有很多系列的组画, 这些组画完美的诠释了不同时刻, 不同光线下色彩的变化, 如《干草堆》《鲁昂教堂》《池塘睡莲》等组画。莫奈作画极其注重最初的感受到的光与色的印象, 所以他写生时“一开始就带几块画布, 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换着使用画布。这就是莫奈的画法。”莫奈对光的变化以近乎科学的准确性进行有规律的观察, 追求微妙的色彩层次的变化。他把印象派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色彩在印象派的作品中已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他们就色彩看色彩, 色彩不再为形所框死, 形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当然学习前人不能生吞活剥, 而是兼收并蓄, 融会贯通。

三、色彩写生的意境表达

风景画光与色是基础, 那么意境则是风景画的灵魂。“意境”生成的基础是情感。在写生中观察生活, 从对事物的表象认识到对事物景色的情感上的提升是画家观察生活鉴赏力的过程, 也是绘画能力提高的过程, 有了这种过程, 才能使生活中的现实转化为作品中的“意境”, 艺术的情感与形式美才能得到有效结合。所谓“意”则是绘画作品的主体情感, 理想的主观体现, 而“境”则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

“意境”是画者于大自然心灵的对话, 是画者面对大自然与之交流的情感表现。在大自然中美无处不在自然美、形式美、造型美、质感美、色彩美等等。每位艺术家都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透入到自然中, 去感受景物、去寻找景物的情趣, 使景物中本无情趣的事物在艺术家情感的作用下得到抒发、提升与扩散, 从而使自然中平淡的景物散发出情感的色彩。

王国维说“一切写景、皆是写情”, 自然现实的景观是没有情的, 现实中的事物是平凡的、普通的, 艺术家要用艺术的眼

艺术与文化交融的时尚奢侈品——陶瓷首饰

李典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当今全球人们对奢侈品不再是单单对价格与价值的追求, 随着绿色、艺术、复古风潮的兴起, 人们开始从单纯的物质美转换到对精神美的升华。由于陶瓷首饰拥有坚硬、不易氧化等稳定原素, 陶瓷首饰也开始代替传统珠宝首饰, 成为人们对奢侈品的新追求。陶瓷首饰便理所当让成为时尚界最热门的话题。它精湛的工艺, 辉煌的文化成就, 无论在哪个时代,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关键词:陶瓷首饰;奢侈品;民族文化

一、陶瓷首饰是悠久的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象征

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11世纪的商代, 是我国最先发现可以用泥在火煅烧创造出陶。东汉时期, 就已经是陶、瓷共盛的时代。陶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瑰宝。英文中“陶瓷”便是小写的“china”。陶瓷, 历经千年岁月, 生于中国, 长成于中国, 继承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文化与风采。陶瓷艺术不仅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 更有着极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当今世界人们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 不再需要制造物品本身的材质有多么的昂贵。在一些高层次人群中, 追求制造奢侈品本身材料的贵贱, 已然变成了没有艺术修养、没有品味的表现。当今上流社会的人们追求的是服饰与首饰协调搭配所产生的美。所以, 首饰的搭配性与其本身的文化成为了第一要素。

利用精湛的陶瓷工艺, 加上艺术家对于“美”的认知与艺术造诣所雕琢成的陶瓷首饰, 成为了当今人们对时尚奢侈品的追求。对于那些用昂贵材料所打造的奢侈品, 陶瓷首饰显得更加新颖脱俗, 更加体现了佩戴者的品味。

时尚与岁月共舞, 陶瓷首饰能把它的的历史底蕴与时尚元素结合, 更能唤醒人类最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那容易被打破的美丽定格, 更令我们值得去珍惜和发扬。

二、陶瓷首饰具有独特、珍奇的特点

“物以稀为贵”, 当今市场, 更加注重奢侈品的定制性与低调。把简单的东西变的不简单, 平凡的东西做的特别。陶瓷首饰正好符合了人们的最求。陶瓷首饰在制作过程中, 有居多可变因素和偶然性, 每一件陶瓷首饰都有它与生俱来的特点与美。首先, 陶瓷首饰的色彩可谓五花八门, 不同的颜色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不一样的影响与作用, 不同的颜色表达了不同的意境。佩戴不同的陶瓷首饰,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韵味。

陶瓷首饰通过改变颜色、材料与运用不同制作工艺都能打破常规, 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陶瓷首饰的颜色丰富, 比如唐三彩, 宋朝时期的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的经典釉色, 青花等, 都是在其他材料上无法体现的美丽效果。陶瓷首饰的釉对它的颜色起着主要作用。釉在火的煅烧中而发生化学变化, 所产生的色彩变化远比传统首饰的色彩更丰富独特, 艺术感十足。所以在陶瓷首饰中不易找到相同颜色的作品, 这就是陶瓷首饰的釉色窑变产生的独特魅力!

陶瓷首饰不仅在颜色的选择上具有传统首饰材料没有的色彩魅力, 并且在它的艺术形态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例如瓷珠、瓷块配饰, 没有经过上釉的陶质首饰, 珐琅彩等。艺术家们

光去寻找、去发现, 并以一种艺术的语言加以表现, 把现实中平凡的、普通的景物赋予情感, 使它成为有情有景的典型形象。这样才能表现出大自然的美, 即便是一颗小树、一个草屋、一座小山、一条小溪都会成为一件件情景交融的艺术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要在继承先辈经验的同时, 坚持不懈的走自己的路, 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创作素材, 特别追求陶瓷首饰的成型、材料、装饰技巧的浑然天成, 达到自然美与人为装饰成为一体, 能让人们在有限的材料与方法中找到无限美, 使“美”变不再单调乏味。

三、陶瓷首饰是绿色环保奢侈品

陶瓷首饰的原材料主要有陶泥、瓷泥、紫砂泥等, 主要成分是天然岩石风化分解而成的粘土, 这些原材料中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 陶瓷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等均具有保健作用。常温下所发射的红外线对人体的健康有益, 并且它所发出红外线与人体自身产生的红外线基本吻合, 在佩戴陶瓷首饰的时候, 人体与陶瓷首饰所发射出的红外线会有共振现象。

此外, 制作陶瓷首饰的原材料大多都比较容易得到。不会像使用传统材料所制成的奢侈品那样, 光彩的背后存在着诸多“不光彩”的阴影。例如:电影《血钻》中所说的那样, 每一颗光彩夺目的钻石背后可能会令成百上千的人失去生命;美丽的象牙制品和动物皮毛背后, 都会有残忍的血腥;精致的金银首饰的背后可能会有着淘金者的血泪。而陶瓷首饰, 完全是利用艺术家的双手, 把普普通通的泥变成令人叹为观止的首饰, 没有暴力与血腥, 更能激发出人体自身单纯对美的最求!

四、陶瓷首饰关系中国陶瓷艺术的崛起

时间上说, 现代陶艺在我国的开始时间并没有准确的时间, 大约开始是在19世纪50年代, 我国的陶艺家才开始慢慢尝试着在传统的古典陶艺中走出来, 但因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前并没有现代陶艺中所倡导的开放与自由的意识, 因此这个时期我国现代陶艺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

直到80年代, 美籍华人艺术家李茂宗在访问大陆的时候, 在国内的部分艺术院校开展了一系列学术讲座, 并和国内的一些陶艺家进行交流, 重点介绍了美国与台湾的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陶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陶艺界才第一次用审视的眼光看自身, 才对固有的陶艺观念产生了动摇。

90年代初, 我国现代陶艺终于逐渐的“活”了过来, 一批有着深厚陶艺功底和丰富经验的艺术家也逐渐涌现出来。今天, 我国仍然有着大批的现代陶瓷艺术家, 他们也逐渐组成了一支专业的陶艺创作队伍。90年代末, 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呈现出迅猛之势, 陶艺展会与陶艺交流也此起彼伏。而陶瓷首饰, 作为传统艺术中的时尚, 更能激发年轻人对与陶瓷艺术美的呼声, 陶瓷首饰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

结束语

“水火既济而土合”, 正是点出了陶瓷首饰所带来的美。陶瓷首饰将中国古代首饰艺术的精湛、浪漫、民族、温润演绎的凌厉尽致。最时尚的就是最传统的, 它融汇了东西方的文化艺术为一身, 融民族与世界为一体。它以行云流水、斑斓夺目、五彩缤纷的颜色;色彩瑰丽、造型独特、意境美妙的形态;得到了各国时尚之都人民的追捧。将它佩戴于您的指间犹如宝石般闪耀璀璨;挂于颈部犹如美石宝玉般莹润大方。陶瓷首饰不同的形态, 不同的色彩, 展示了水与火融合般的魅力, 佩戴它甚至还有你意想不到的魅力意境!

是身边平淡无奇的日常所见, 善于发现他们的内在的美, 以一位艺术家的责任赋予他们艺术美。

参考文献

[1]李浴.《西方美术史纲》.

篇4:色彩风景画写生

关键词:风景画;构图;色彩;空间

19世纪开始,画家往往直接面对风景写生,许多优秀的风景画都是通过写生完成的,更加真实地通过观察画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这种捕捉再现式的绘画方式在19世纪的法国印象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由于物理学家牛顿利用三棱镜发现了光谱,人们对色彩有了新的认识,画家们狂热地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据说画家莫奈在野外写生的时候为了追求光线色彩的精确,每天只画七分钟的时间。当我们在博物馆里观赏一百多年前的作品时,会发现那些最鲜活生动的瞬间被定格在画布上,那些乡村的天地,不同时间的教堂、高山、风景、鲜花等等,无不令人无限向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直接的、即兴式的绘画方式也正是风景写生的魅力所在。

有的学生认为写生就是做色彩练习,写生千篇一律,几十张画像一张画,是天、地、树、景的简单罗列,失去自己的感受也就失去了绘画艺术最重要的东西。好的风景写生也是作品,所以要有作品意识,重感受,敢于表现自己的感受,这才可能画好一幅画。

一、画好风景画的方法

1.画面的构图

画面的构图也就是景物的选择,对初涉风景写生的同学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构图散乱,就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表现在一幅画里,这是非常忌讳的,艺术作品贵在有精彩闪光的东西,其余都是配角,如果画面都是主角显然是杂乱的,在选景时应尽量集中,最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在构图的时候要突出你想表现的东西;再者,构图的时候,画面内在线的构成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经营构成画面内在结构的大线条之间的关系,这决定了画面整体的旋律,也就是构成画面的纵横之势。由此可以引申出具象绘画中的抽象因素,实际是点线面,黑白色块在起作用,这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所以,画画前考虑的问题首先是黑白灰的关系,其次才是色彩,当然也有相反的说法,但这个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亨利·摩尔说过,现在不是色盲多,而是行盲多。形的美是色彩美的前提。

2.畫面的色彩

写生对训练色彩是很有效的,通过这种捕捉式的训练方式,我们很快会对色彩敏感起来。首先画好色彩要把握画面的色调,色彩调子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光线对色调形成发挥的作用很大,就连物体本身固有色和物体受环境影响的条件色对色调的形成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色彩作品中它的形成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需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把握画面色调的形成。我们在写生的时候掌握运用好冷暖颜色,比如阳光下的景物,受光面是暖的,背光面和阴影相对就是冷的,而在阴天的时候受光面是冷的,背光面和阴影就是暖的,当然还要靠观察,同样是阳光,光线的强度在不同的时间段色彩倾向都有不同,早上、中午、黄昏的色调是不同的。

3.画面的空间

学生在学习之前的色彩静物时就一直在努力地理解空间,做出空间,那么在风景写生中,我们看到的空间更远了,更广阔了,难度也增加了,但是只有通过空间的深远才能表现大自然的深层和博大,比如表现道路必须要表现出道路的远近距离,相互遮挡推移的关系,无限延伸的感觉,这是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但真正能够做到却是有难度的。

二、风景画的作画步骤

风景色彩写生的作画方法须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普遍规律。

1.起稿构图

构图也被称为布局章法,要根据主题思想和取材的需要,立意布局,将要表现的对象的形象及色彩、明暗、轮廓、形状加以适当的组织、安排、处理,构成协调完整的艺术画面。用铅笔起稿或用颜色直接简略起稿,对画面可作适当的取舍与调整,要注意安排好画面形体构成关系,处理好色调与色彩的搭配关系,处理形体的点线面的节奏与旋律以及空间透视、主次强弱、虚实疏密对比关系,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和秩序感。为大色调打基础,确定地平线、主体物的位置以及相关景物之间的远近、左右关系,注意透视变化,集中解决大的基本形特点,位置、透视等形的问题,还要特别注意抓取景物的特点。

2.铺大色调

这一步是关键步骤,注意画面色彩构成关系,具体处理色彩构成形体的冷暖、明度、纯度、虚实强弱、色彩空间、透视关系。确定物体的空间、明暗、冷暖的大色调关系,用透明薄画法、湿画法由远及近地概括交代景物大的形体结构,注意表现天空、水面与主体物的大色彩关系,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铺大色要抓住画面的大色调,统一整体的气氛,把握住天、地、物大的色彩关系,画左顾右,画上顾下,画小而顾大,把握整体的联系统一。

3.深入刻画

塑造形体时在整体表现的基础上,拉开近景、中景的空间关系、色彩对比关系、主次关系和虚实关系,运用水粉风景画的多种表现技法,如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使画面逐步充实丰满起来。遵循先湿后干、先深后亮、先薄后厚、先远后近、先大后小、先主后次的原则。

4.整体调整

在阶段作品完成之前,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协调审视和精心归纳,纠正不协调的地方。神与刻画阶段容易顾此失彼,所以要通过调整来删减、削弱喧宾夺主的细节,充实加强画面的整体关系。

以上是风景写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东西还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形成自己的作画方式和语言。

篇5:《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改革

一、设计类专业开设色彩风景写生课程的意义

众所周知,自印象派出现以后的几百年来,写生色彩一直是掌握色彩科学知识、把握色彩创作过程的最佳方式,印象派的色彩就是启蒙的设计色彩。色彩风景写生作为一门必修的色彩写生基础课,是学生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对训练学生色彩感觉、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认识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被许多高校艺术课程教育广泛接受,一直作为整个设计色彩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色彩风景写生是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是培养合格美术设计人才专业技能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的复杂的教学系统。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视风景色彩的训练,对于学生色彩能力的提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二、设计类专业开设色彩风景写生课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国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视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很多院校进行基础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也同时暴露了如下一些问题。

色彩风景写生在整体教学中并未有明确的位置和教学目的,盲目的将其作为基础教学实践的一个补充。

艺术设计专业一般将色彩风景写生做为实践课程,安排一周到两周的学习,选择典型的写生基地,或是园林景区做为写生地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只是把它做为设计色彩课程的一个实践补充,而不是做为一门独立的设计基础课来对待。在教学中,任课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目的和积极性也自然不明确,因而导致风景写生课成了学生纪律涣散的旅游观光课。没有明确的实践目的,学生搞不懂出外写生和他们的专业关联度是什么,自然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变成了玩乐。行政领导不重视,培养计划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实施工作。

从第一点问题不难看出,教学目的的不明确根源就在培养计划制定之时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行政领导对写生课的重视和理解程度。例如:行政领导是非专业,或是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待写生课程,只一味关注学生团体是从理解出发,作品的效果是什么样子。

三、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改革的思路

1教学计划定位要准确

艺术设计专业从行政领导到专业教师在最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即明确色彩风景写生的地位,它不是设计基础课程的补充与附属,不是可有可无。它是几百年前自印象派开始就做为学习设计色彩的必修课程。行政领导在考虑学生整理外安全的同时,更加应该重视的是课程教学计划的定位。任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吸收有经验教师的写生教学经验,听取专业课教师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要求,在教研活动中反复讨论,制定完善的教学执行计划。通过多轮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逐步将色彩风景写生的定位变得清晰准确。

2教学目的明确

首先要明确色彩风景写生的教学目的,那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大量的写生练习,使学生掌握风景写生的一般方法和规律。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上都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内涵,要突出“设计”,把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中美的元素运用到各自的专业设计中。写生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掌握写生的技法和步骤。难点是如何综合加工自然界的景物,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加以组合,成为一幅完美的画面。

3明确完整的写生活动过程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写生实践,调整展览。

前期准备阶段。色彩风景写生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一般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静物写生基础,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临摹优秀作品,通过对优秀作品,特别是大师作品的临摹。目的是学习别人的画面处理手法,感受大师的绘画风格,达到放开眼界,博采众长,丰富表现技法的结果。当然,临摹要有目的性的开始,盲目的,不假思索的临摹,只能适得其反。指导学生正确的对待临摹,让学生带着自己在写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作品临摹。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指导学生写生的方法步骤,同时欣赏中外优秀的风景写生作品。

实践阶段。在色彩风景写生实践阶段,教师先带领学生熟悉写生环境,了解写生基地的相关背景,包括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对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积累设计原始素材有着重要的基础意义。在进行色彩风景写生前,应先进行一些风景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掌握构图取景、透视关系变化等绘画前期的能力。特别是大场面的构图有一定的难度,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小场景的特写描绘,这样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不要拘泥于素描中光影的立体变化,以平面构成形式来表现自然,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在速写中用各种线条各种形式平面地表现自然景物,运用线条的密集、疏散来表现空间关系。整个写生期间

可采取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方式。集中训练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取景构图,把握整个画面的色彩关系,经过集中训练后学生基本掌握写生技法时就可以进行分散训练。在分散训练中学生可根据充分发挥个性,采用不同的技法表现景色,充分表现个人的创作激情。

调整展览期。在写生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成,使作品更具概括性,更成熟和完整。习作展览是学生写生活动的总结环节,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览,更是鼓舞学生创作信心,培养学生有强烈的荣誉感。

4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表现能力。色彩风景写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第一要整体观察,整体观察不同季节、时间、地域的色调,整体的观察大的色彩关系,从物体的固有色,到光源色和环境色同时观察给景物带来的变化,注意色彩的冷暖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要让学生逐渐从绘画思维向设计思维转变,从光影与空间中走出来,追求平面、简洁、含蓄、夸张、变形和抽象,用色彩构成知识来丰富画面,让学生对画面组织和控制更要有理性,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写生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实践课程。有一点要十分明确的就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引领者,而学生在此时处于一个主体的状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从具体的专业方向出发动手操作。同时,在写生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写生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写生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紧密结合,就是把基础的捕捉色彩、设计色彩的通车与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结合起来,根据专业不同,突出写生课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能力。如室内外环境设计专业表现手法以水彩淡彩为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捕捉自然界中的装饰色彩,最后以绘画语言用水粉、丙稀颜料表现景色,一般采取厚画法,平涂勾线。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写生技法,可以借鉴印象派大师的作品,用点彩的形式表现自然景物,注重表达色彩的色调,表现景物的意境。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运用各种技法表现的作品,既增加自己的创作激情和兴趣,又增强了创作的自信心。在整个写生实践中,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写生创作,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篇6:美术色彩风景画写生的步骤与方法

风景画的写生方法和静物写生方法大体一样,可先从画面最重的颜色开始画起,也可先从大面积的颜色开始,只要动笔前对整个画面有一种设想,就可大胆落笔开始作画。

1.—起稿:一般用群青色起稿,首先在画面上确定地平线的位置,然后根据地平线的透视安排好景物的前后关系,将主要物体的轮廓线确定下来,并将景物的明暗交界线和投影的位置都大体画出来,这时可用单色画出景物的大体明暗关系,用色要稀薄,用笔要大胆。

2.涂大色调:首先要把整个画面的色调确定下来,先从面积最大的色块开始画起,也可从最深的色块画起,按从大色块到小色块的顺序依次将画面的颜色铺满.色彩的概括和简化是画好这一步的关键。铺大色调的同时注意画面黑、白、灰色块的安排。

3.深入刻画:可以从画面的趣味中心开始,即从中景画起.逐渐扩展至画圃的四周。这一步要使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增加有趣的细节,但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主次虚实关系。在画细节的色彩时一定不要忘了整体的色彩关系。

4.调整完成:刻画完局部后审视一下整个画面,先看画面的整体色调是否已表现出来。趣味中心是否精彩。画面的近、中、远三个层次是否明确。色彩感、空间感表现得如何,如果这一切都表现得较好,这幅画就算完成了。

上一篇:《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测试卷及答案下一篇:阿里三板斧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