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2024-04-21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共12篇)

篇1: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王翦将兵》阅读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译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②,蒙恬攻寝③,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④。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⑤,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⑥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 ②③④平与、寝、城父:古代地名 ⑤顿舍:停止。 ⑥为:惟。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 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②见谢王翦

7.下面句中加点词“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明

8.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9.王翦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4分)①对,正确 ②道歉

7.(2分) C

8.(2分)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

9.(4分)①当始皇要攻取荆,问需要将兵多少时,李信回答曰:“不过二十万人。”而王翦回答曰:“非六十万不可”,说明王翦是一位老将军,久经沙场,能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很沉稳,有大局观。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国难当头时,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参考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喜欢兵法,侍奉秦王。

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经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终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王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王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足够?”李信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王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行。”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有什么胆怯的.呢!李将军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于是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战胜了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打胜了,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止,结果李信部队被大败,(楚军)攻入两座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逃跑了。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真使秦军受到了侮辱。现在听说楚军每天向西进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我有病疲乏,没有才能了,希望大王另请名将。”秦王再次道歉说:“好了,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行。”秦王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

篇2: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原文: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大破赵,杀赵军,虏赵王迁及其将颜最,遂灭赵。

文言文翻译:

篇3:《乡人至夜话》原文及翻译赏析

《乡人至夜话》原文及翻译赏析1

乡人至夜话

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

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容易便沾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来的乡人虽然不认识但乡音格外熟悉,挑尽寒灯一直交谈至深夜。

故旧去世的消息请你不要再说起,老年人总是容易伤感泪湿衣襟。

注释

凭:请求。

老怀:老年人的心怀。

赏析

李昌祺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九岁成进士,入仕途,居官北京和广西、河南,到六十多岁才告老归家,一生游宦三十多年。古人重乡土。在外地的日子越长,越是怀念故乡,一旦能晤乡人,即使彼此素不相识,也觉得特别亲热,有说不完的话。李昌祺活了七十多岁。当他老年居官异地时,故乡的许多亲朋已经谢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音书梗阻,这些人的消息他无法一一知道;一旦听到故乡来人说起,老人便不禁伤心泪落,不忍卒听。这首小诗写的就是这种心情。诗中“故旧凭君休更说”的“凭”是请求的意思,“凭君”犹言“请你”,唐宋诗词中常用此义。

不忍心听故旧死亡的消息,是老年人共同的心态。一来,人到老年,心多慈软,不能承受这种刺激;二来,故旧飘零,往往勾起老人许多辛酸往事,陷入复杂痛苦的回忆中,容易引起感伤;再则,亲朋一个个死了,他这位幸存者能不想到自己的来日无多吗?对此,年龄越大的人,越发敏感。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具有广泛的典型意义。

但是,有趣的是:故旧死亡的消息老人不忍闻,故乡的近事老人却特别想听,哪怕只是一丘一壑的变迁,一时一事的兴革。诗把这两种心情写得非常生动突出。“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来的这位乡人,尽管老人从不认识,但他那满口乡土语音,老人听来却格外熟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长期在广西、河南游宦,几曾听到过江西吉安人的口音?贺知章说:“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的印记;在天涯异域,听到乡音便倍感亲切,彼此的心自然靠近了,而且有了共同的话题。今晚,这话题是那样富于吸引力,把老人带入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天尽管寒冷,夜尽管深沉,老人却听得津津有味,挑尽寒灯,毫无倦容。诗句对此只作了平静的叙述,我们却借着那“寒灯”的微光,看见了这位老人兴奋的脸色,激动的童心。

于是我们看到:这首小诗揭示了一种有趣的矛盾心态——又是爱听,又是怕听。“爱听”的心情,通过“挑尽寒灯”四字写得盎然欲滴,老人仿佛小孩瞪着大眼,托着腮帮子听人讲故事一样,形象十分鲜明。“怕听”的心情,通过“凭君”二字,也显得深沉迫切,老人的形象又变得皱纹满脸,灯光下老泪纵横。正是这种有趣的矛盾,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形象,使这首小诗充满了喜剧情调。你读着它,将止不住发出幑再一想,又不禁感到凄然。

更值得一提的是:诗写得如此自然浑成,你找不到什么“诗眼”,也找不到什么“警句”,诗人只是叙写了这次夜话的过程,他只是顺着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一己之哀乐,却无意之中表现出了老年人的普遍的心态,勾画出从童心盎然到老怀凄怆的形象变化。诗,真有不可思议的魅力!

《乡人至夜话》原文及翻译赏析2

乡人至夜话 明朝 李昌祺

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

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容易便沾襟。

《乡人至夜话》译文

来的乡人虽然不认识但乡音格外熟悉,挑尽寒灯一直交谈至深夜。

故旧去世的消息请你不要再说起,老年人总是容易伤感泪湿衣襟。

《乡人至夜话》注释

凭:请求。

老怀:老年人的心怀。

《乡人至夜话》赏析

李昌祺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的岁成进士,入仕途,居官北京和广西、河南,的六十多岁才告老归家,一生游宦三十多年。古人重乡土。在外地的日子越长,越是怀念故乡,一旦能晤乡人,即使彼此素不相识,也觉听特别亲热,有说不完的话。李昌祺活了七十多岁。当他老年居官异地时,故乡的许多亲朋已经谢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音书梗阻,之些人的消息他无法一一知道;一旦听的故乡来人说起,老人便不禁伤心泪落,不忍卒听。之首小诗写的就是之种心情。诗中“故旧凭君休更说”的“凭”是请求的意思,“凭君”犹言“请你”,唐宋诗词中常用此义。

不忍心听故旧死亡的消息,是老年人共同的心态。一来,人的老年,心多慈软,不能承受之种刺激;二来,故旧飘零,往往勾起老人许多辛酸往事,陷入复杂痛苦的回忆中,容易引起感伤;再则,亲朋一个个死了,他之位幸存者能不想的自己的来日无多吗?对此,年龄越大的人,越发敏感。因此,之首诗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具有广泛的典型意义。

但是,有趣的是:故旧死亡的消息老人不忍闻,故乡的近事老人却特别想听,哪怕只是一丘一壑的变迁,一时一事的兴革。诗把之两种心情写听非常生动突出。“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通灯的夜深”:来的之位乡人,尽管老人从不认识,但他那满口乡土语音,老人听来却格外熟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长期在广西、河南游宦,几曾听的过江西吉安人的口音?贺知章说:“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的印记;在天涯异域,听的乡音便倍感亲切,彼此的心自然靠近了,而且有了共同的话题。今晚,之话题是那样富于吸引力,把老人带入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天尽管通冷,夜尽管深沉,老人却听听津津有味,挑尽通灯,毫无倦容。诗句对此只作了平静的叙述,我们却借着那“通灯”的微光,看见了之位老人兴奋的脸色,激动的童心。

于是我们看的:之首小诗揭示了一种有趣的矛盾心态——又是爱听,又是怕听。“爱听”的心情,通过“挑尽通灯”四字写听盎然欲滴,老人仿佛小孩瞪着大眼,托着腮帮子听人讲故事一样,形象十分鲜明。“怕听”的心情,通过“凭君”二字,也显听深沉迫切,老人的形象又变听皱纹满脸,灯光下老泪纵横。正是之种有趣的矛盾,之种前后截然不同的形象,使之首小诗充满了喜剧情调。你读着它,将止不住发出幑再一想,又不禁感的凄然。

篇4:韩信主考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原文

宋壬戌科,秦桧之子熹,侄昌时、昌龄,一榜登第。时人愤恨,追问今岁知贡举为谁。一士答曰:“是韩信。”人争辩其非。士笑曰:“若非韩信主考,如何乃取三秦?”

阅读训练

1.加点字词解释

1)登第 ______________ 2) 时___________ 3) 岁 ___________ 4) 知________

5) 为 __________ 6)非 _____________ 7) 若 _____________

2.文中“戌”读作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时人愤恨,追问今岁知贡举为谁。

2)人争辩其非。

4.韩信是___________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_________,关于他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2个)。

参考答案

1.1)考中 2)当时 3)年 4)主持 5)是 6)不对 7)如果

2.Xu一声

3.1)当时的人们很气愤,追问今年是谁主持考试的.

2)人们争相指责他说得不对

4.西汉,军事家,萧何,张良,汉初三杰,萧何月下追韩信,多多益善,兔死狗烹

翻译

南宋壬戌年的科举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熹,侄子秦昌时秦昌龄,同榜考中。当时人们愤恨交加,追问那时的主持考试的是谁。一个读书人说:“是韩信。”人们争相辩论他说的不对。他笑着说:“如果不是韩信,怎么会只取三秦呢?”

注释

(1)科:科举考试

(2)登第:考中

(3)知贡举:主持考试的人

(4)韩信: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5)时:当时

(6)岁:那个时候

(7)为:是

(8)若:如果

(9)非:胡说

【译文】

南宋壬戌年会试,奸相秦桧的儿子秦僖、侄儿秦昌时、秦昌龄,都考中了进士,上了红榜。读书人非常愤恨,纷纷追究当年的主考官是谁。一个读书人说:“是韩信。”大家都斥责他胡说,谁知他却笑道:“如果主考者不是韩信,怎么就取了三秦?‘’(暗含韩信为刘邦夺取三秦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

【文学常识】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 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 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 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篇5: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原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①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③。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④问明帝:“汝意谓⑤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⑥。”元帝异⑦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⑧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⑨?”答曰。“举⑩目见日,不见长安。”

翻译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地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把被外族侵略不得已过江避难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解释

①长安:西安,古都城名,后为国都的统称。旧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

②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③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涕:眼泪

④因:于是

⑤意谓:心里认为。

⑥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⑦异:对…感到诧异

⑧更:再,又。

⑨邪:(yé)同“耶”。

⑩举:抬起。

阅读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元帝问洛下消息

2.潸然流涕()

3.元帝异之

4.更重问之()

二、翻译

1.具以东渡意告之。

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

参考答案

一、1.洛阳2.流泪的样子3.感到很奇怪4.再,重新

二、1.把被外族侵略不得已而过江避难的事告诉了他。2.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篇6: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 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5分)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5分)

参考答案

1.B(原文标点:“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2.C(关于左、右地位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的地位有变化)

3.D(“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错。国子祭酒,因病没上任。高宗即位授他秘书监,未到就去世了)

4.(1)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白若,没有害怕的神色。(得分点:死、危言、泰然各1分,句意2分)

(2)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得分点:诸、莫、宾语前置句式“惟王氏之听”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朴,字先之,虔州兴国人。考取绍圣元年进士,调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特别器重赞许他。调任虔州教授。因曾经说隆祐太后不该废处瑶华宫一事,朝廷下诏审 问他。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自若,没有害怕的神色。随即追回官衔,勒令停职,遇上赦免,排挤他,安排任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己说待罪四十六天,听不到皇帝的声音,对李朴说:“某事难道有利于国家吗?某事难道有利于人民吗?”李朴说:“承旨知道却不说,没有你父亲的风范。”

右司谏陈罐推荐李朴,有旨召他答对,李朴首先说:“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开始出现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来就各执己见,互相排挤攻击,如果今天政事 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又说:“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希望下诏不要拘泥于王氏,就 会英才辈出了。”蔡京讨厌李朴的耿直,其他宰相三次拟定授官,都扣压不下发,重新任命他为虔州教授。(蔡京)又让谏官弹劾李朴是元祐学派,不该任教导儒生 的职务,将他罢免任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说县东产金宝,破坏田地,发掘墓地.李朴到后,请求停止这件事。改任承事郎,临江军清江县知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时就听说了他 的名字,等到登位后,授任李朴著作郎,半年内共升迁五次直到国子祭酒,因病不能上任。高宗登位,授予秘书监,召他速来,未到就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篇7:李景字道兴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平齐之役,颇有力焉,授仪同三司。以平尉迟迥,赐爵平寇县公。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复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还授鄜州刺史。十七年,辽东之役,为马军总管。及还,配事汉王。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大破之。后与上明公扬纪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赐物三千段,授韩州刺史。以事王故,不之官。

仁寿中,检验代州总管。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并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

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五年,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万余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武贲郎将罗艺与景有隙,遂诬景将反。帝遣其子慰谕之曰:“纵人言公窥天阙,据京师,吾无疑也。”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及帝崩于江都,辽西太守邓暠率兵救之,遂归柳城。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轲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选自《隋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恒安,遇突厥来寇

寇:进犯

B.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

工:从事

C.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虞:预料

D.景抚循之,一无离叛

循:安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景“骁勇”的一组是(3分)()

①以平尉迟迥,赐爵平寇县公

②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

③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

④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⑤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⑥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

A.③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景屡立战功,曾率部下救援代州总管韩洪,杀死了很多贼人,被任命为韩州刺史,但最终没有上任。

B.李景在与汉王杨谅部下乔钟葵作战时,虽然以寡敌众,但因上下同心,最终与援军两军合击,大败敌军。

C.李景容貌奇异不凡,骁勇善战,他虽然没有什么才智谋略,但是却凭借忠诚正直为当时的人所赞许。

D.武贲郎将罗艺因为和李景有矛盾,于是诬陷李景将要谋反,但皇上向来信任李景,并没有因此而怀疑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5分)

(2)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5分)

参考答案

4. B【解析】“工”在句中应译作“擅长”“善于”

5. D【解析】①说的是李景因功受封赏。⑤说的是皇帝对李景的赏识。⑥说的是李景的廉洁,这几句都不能表现李景的“骁勇”。

6. C【解析】C项不符合文意,原文中只说“景智略非所长”。

7.(1)高祖惊叹他的健壮勇武,让他袒露上身看了看,说:“凭你的相貌应当身为重臣。”(得分点:“奇”“袒”“相表”各1分,句意2 分,共5分)

(2)皇帝说:“你天生诚实正直,是我倚仗的栋梁啊!”皇帝常常称呼李大将军却不直呼其名,他被皇帝敬重到了这个地步。(得分点:“诚直天然”“名”“见重”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李景容貌奇异不凡,体力过人,长着漂亮的胡须,骁勇善射。平齐之战中,李景立下大功,被授予仪同三司之职。因为平定尉迥叛乱,被赐予平寇县公的爵位。等到高智慧等人在长江以南作乱,李景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随杨素讨伐他们,回来后被任命为鄜州刺史。十七年,辽东战役中,李景担任马军总管。等到回来后,被安排侍奉汉王。高祖惊叹他的健壮勇武,让他袒露上身看了看,说:“凭你的相貌应当身为重臣。”不久李景跟随史万岁在大斤山攻打突厥,大败突厥。后来和上明公杨纪护送义成公主到突厥去,到了恒安,遇到突厥进犯。当时代州总管韩洪被贼人打败,李景率部下几百人去救援。李景力战三日,杀死很多贼人,获赐很多物品,被任命为韩州刺史。因为侍奉汉王的缘故,没有上任。

仁寿年间,任检校代州总管之职。汉王杨谅在并州作乱,李景发兵讨伐他。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双方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射箭,敌军纷纷应弦倒下。杨谅又派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领三万健勇的士兵去攻打李景。李景的将士不过几千人,而且城池因为不坚固,被敌人冲击,相继坍塌。李景一边作战一边修筑城墙,士兵们都殊死战斗,屡挫敌军锋芒。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都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很有谋略,擅长防守之策。过了一个多月,朔州总管杨义臣率领军队来救援,两军合击,大败敌军。

篇8: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原文】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④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 郎君。”卒辇⑤而致之。

【参考译文】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不告诉你。”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注释】

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语:告诉。⑤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亡何:“亡”同“无”,没有 (2)其人亡:亡,死亡

(3)语:告诉 (4)知:了解 (5)致:送还

2.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的原因是:不相信有人寄放千两白银而不立字据,而且他父亲也没有告诉他。

3.这则短文的主题是什么?

篇9: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大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城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僚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指饮酒而醉。②战国时期齐国丑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竟坐得免刑 坐:因为

B.而臣以醉见识 见:被

C.应死者乃斩以徇 徇:示众

D.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 还:又,再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是徐邈“肃清州界”举措的一组是( )(3分)

①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②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篇10: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叡相及。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阅读训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可七八岁

可:大约。

B.号讫衔仲德

讫:完毕。

C.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

济:成就。

D.虎牢、洛阳并不守

并:并且。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懿“沉审,有意略”的一组是(3分)

①与慕容垂战,败

②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

③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

④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

⑤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

⑥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②④⑤

D. 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懿年纪轻轻就与兄长一起起兵,但遭到惨败,与家属失散,被困于大泽中,要不是有骑牛小儿救助,恐怕就此命休矣。

B.王懿投奔了桓玄,却赶上桓玄要谋反,宋武帝了解王懿很有计谋,还很果断,就派他袭击桓玄,结果事情败露,王懿不得不逃走。

C.彦之听说虎牢、洛阳失守,想烧毁船只逃跑,王懿表示反对,不应该在这时丢弃船只逃跑。后来虽然返回到彭城,依然受到牵连而被免官。

D.王懿的威德在彭城很有名,他建立了佛寺,因为他在河北遇险时受到过童子与白狼的恩惠,于是寺内塑成白狼与童子的像,这也体现了他不忘恩惠,懂得感恩的一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

(2)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参考答案:

4. 答案:D

解析:并,一齐,都。

5. 答案:B

解析:①仲德兵败;⑤此为彦之之事;⑥不能体现他的“沉审,有意略”。

6. 答案:B

解析:“宋武帝了解王懿很有计谋,还很果断,就派他袭击桓玄”错,是元仲很有计谋很果断,宋武帝是派元德袭击桓玄的,王懿是仲德。

7.(1)答案:王懿说:“现在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有归乡之心,所以应当以建邺为都城。”武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解析:注意“暴师、经载、归心、深纳”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答案:仲德面带忧色,说:“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

解析:注意“谙、北土、情伪、必堕”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县人。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苻坚战败时,年仅17岁的.王懿与其兄王睿一同发起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前秦军队很快溃败,王懿身负重伤,败逃后与家人失去联系。路经大泽,被困住,无法离开,趴在树林里。有一个穿青衣的小男孩,年龄大约七八岁,骑着牛经过这里,看见仲德吃惊地问:“你吃饭了没有?”仲德说自己很饿,小孩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拿来饭给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有一只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长叫,叫完衔住仲德的衣服,接着就渡河,仲德随之而过,与兄长王睿相会合。

仲德到姑孰投奔桓玄门下。赶上玄桓篡夺政权,仲德拜见辅国将军张畅,谈到国家大事。仲德说:“现在起事,恐怕不足以成就大事。”元德果敢刚毅有计谋,宋武帝很是了解他,把准备推翻桓玄的事告诉了他,派他袭击桓玄。仲德听了他的想法,对元德说:“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事情败露后,元德被桓玄杀了,仲德逃跑了。

武帝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朝中大臣纷纷附和,王懿说;“现在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有归乡之心,所以应当以建邺为都城。”武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元嘉年间,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了,三军都非常高兴,而仲德面带忧色,说:“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各路军队进驻灵昌,魏军在委粟渡口渡河,虎牢、洛阳都失守了。彦之听说二城都陷落了,想烧掉船只逃跑。仲德说:“现在贼兵离我们还有千里之远,滑台还有强壮的军队。如果这时丢弃船只,士卒必会失散。”于是,回军从济南历城步行进发,然后焚掉船只扔了武器,回到彭城。仲德受到牵连被免官。不久和檀道济去营救滑台的守军,直到粮草用尽才回去。自此又丢掉了河南。

篇11: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的原文翻译

原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 ,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侯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阅读试题及答案:

4.不正确的一项

A.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寓:寄居

B. 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 闇夕:昏暗的黄昏

C. 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顿:驻扎

D.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不豫:不高兴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⑵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参考答案

4.D(不豫:病重、病危)

5.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6.B(“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

7.(1) 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关键词“稍”“习”“胆决”“愿”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篇12: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张耀,字灵光,上谷昌平人也。父凤,晋州长史。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解褐给事中,转司徒水曹行参军。义旗建,高祖擢为中军大都督韩轨府长史。及轨除瀛、冀二州刺史,又以耀为轨谘议参军。后为御史所劾,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馀人,唯耀清白独免。征为丞相府仓曹。

显祖嗣事,迁相府掾。天保初,赐爵都亭乡男,摄仓、库二曹事。诸有赐给,常使耀典之。转秘书丞,迁尚书右丞。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帝夜还,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帝驻跸门外久之,催迫甚急。耀以夜深,真伪难辩,须火至面识,门乃可开,于是独出见帝。帝笑曰:“卿欲学郅君章也?”乃使耀前开门,然后入,深嗟赏之,赐以锦采。出为南青州刺史,未之任。肃宗辅政,累迁秘书监。

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咸见亲待,未尝有过。每得禄赐,散之宗族。性节俭率素,车服饮食,取给而已。好读《春秋》,月一遍,时人比之贾梁道。赵彦深尝谓耀曰:“君研寻《左氏》,岂求服虔、杜预之纰缪邪?”耀曰:“何为其然乎?《左氏》之书,备叙言事,恶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几。故厉己温习,非欲诋诃古人之得失也。”天统元年,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帝下座临视,呼数声不应。帝泣曰:“岂失我良臣也!”旬日卒,时年六十三。诏称耀“忠贞平直,温恭廉慎”。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燕州刺史,谥曰贞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少:年少

B.摄仓、库二曹事             摄:兼管

C.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       勒:勒令,约束

D.故厉己温习                厉:严厉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张耀“为官守正谨慎”的一组是(3分)

①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②唯耀清白独免。

③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

④于是独出见帝

⑤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

⑥好读《春秋》,月一遍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高祖树起义旗之时,张耀就曾经担任中军大都督韩轨府的长史,韩轨任瀛州、冀州二州的刺史之后,又让张耀做韩轨的谘议参军。

B.显祖曾经外出时,让张耀留在城中驻守,可是等皇帝夜里回来,张耀故意勒令兵士严加防备,不马上开门,自己好能亲自出城迎接。

C.张耀履行职责恭谨勤勉,不曾有失,侍奉的几代君王都对他亲近优待,而他每当得到俸禄赏赐,便分给宗族的人。

D.张耀讲自己读《左传》是因为《左传》叙事详备,通过读它可以温习前事来勉励自己,不是想要指责古人的得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余人,唯耀清白独免。(3分)

(2)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3分)

参考答案:

2.(3分)D(“厉”通“励”,“激励、勉励”之意)

3.(3分)C(①是张耀年轻时的品行和能力;③是显祖让张耀留守京城的事实;⑥是张耀好学的事情。)

4.  (3分)B(张耀不让开城门是由于天黑看不清来人是谁。)

5.(6分) (1)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左右的人因贪赃之罪触犯刑法的有100多人,只有张耀清白独自得免。 (3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以”、“挂”关键词各1分)

(2)世祖主持朝政,张耀上奏事情,遇到急病,仆倒在皇帝面前。(3分。意思对、语句通畅1分;“临”“奏”关键词各1分)

参考译文:张耀,字灵光,是上谷昌平人。父亲张凤,曾任晋州长史。张耀年少而守正恭谨,很懂得做官的.职责。刚开始做官担任了给事中,又改任司徒水曹行参军。高祖树起义旗之时,提拔张耀担任中军大都督韩轨府的长史。等到韩轨任瀛州、冀州二州的刺史,又让张耀做韩轨的咨议参军。后来韩轨被御史弹弹劾,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左右的人因贪赃之罪触犯刑法的有100多人,只有张耀清白独自得免。征召做丞相府仓曹。

显祖接掌父业时,张耀升任相府掾。北齐天保初年(高洋建立北齐,为文宣帝,即文中显祖),赐给他都亭乡男的爵位,统管仓、库二曹的事务。各种赏赐、供给之事,常让张耀主管。改任秘书丞,又升迁尚书右丞。显祖曾因到近处外出,令张耀在城中驻守。皇帝夜里回来,张耀没有立即开门,勒令兵士严加防备。皇帝在城门外停留了很长时间,催促非常急迫。张耀因为夜深,真伪难辨,要火照到脸上识别,城门才可以打开,于是独自出城去见皇帝。皇帝笑着说:“你想学郅君章吧?”就让张耀前面开门,然后进入城中,非常赞赏他,赐给他锦缎彩帛。出任南青州刺史,没有到任。肃宗辅佐政事,张耀接连升迁任秘书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相关文章:

阳东广雅中学辞职调档手续流程05-01

阳东县举办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04-22

上一篇:北新桥街道社区居委会指定监护人工作程序(条文定稿)下一篇:现实管理思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