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感人的故事

2024-07-13

身边感人的故事(共12篇)

篇1:身边感人的故事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特制了一枚最高勋章,要授给一个功劳最大的人。消息传出以后,他的大臣,将军以及国内着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演员都希望得到这一枚奖赏。但是国王却把它授给了一位小学教师。因为无论是科学家,医生,还是国王都曾经受过老师的教育。饮水思源,不能忘本呀!我想现在你一定和我一样找到答案了吧。

记得有一次,那几日我迷上画卡通人物漫画,竟然在李老师上语文课的时候画起来了。我的一举一动被李老师看的一清二楚,李老师非常着急和生气,好像对我很失望。她严肃地对我说:“你应该发现你最近有些反常,成绩有些下降了,这样下去怎么行?”听到了李老师的批评,我真不理解,觉得她太不给情面了。后来,经过老师亲切的教导,我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使我的学习成绩又有了提高。我最终弄明白了李老师的苦心,她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感得了我的敬佩。这使我发现了李老师的又一个特点,对工作尽心尽责,关心学生,关心班里的每一件小事。比如同学的东西丢了,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者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李老师都会帮助我们认真地处理好。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您有蜡烛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粉笔染白了您的乌发,作业熬红了您的双眼,您对我们的情和爱深似大海,高如蓝天。我爱您——老师!

感动,让我泪流满面;感动让我静立不动;感动,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感动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时不时的从我身边飞过,但有一只小鸟却落在我身上一直没有离开过…… 那是我在青岛旅游的一天。我来到蔚蓝的大海边,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灿烂的阳光浴,抬头望着洁白的云,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正当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蔚蓝的大海象小孩子一样说变就变。刚才还风平浪静,转眼间变得波涛汹涌,无情地卷走了一位在石头上玩耍的小男孩。空气不新鲜了,阳光不灿烂了,云不洁白了,整个世界变得灰蒙蒙的。小男孩的母亲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儿来,大喊:“我的孩子,东东,东东……”说着就要跳海救小东东。这时,一位年轻的叔叔脱下鞋,带着救生圈跳进了海里。众人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海面上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闪失。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海面上出现了一个脑袋,那位叔叔把小东东救上来了。东东的妈妈激动地说:“谢谢,谢谢。”可那位叔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石头上爬上来时,已经病倒了。原来,他是做完手术刚出院的病人。就在他上救护车时,还在说:“救人是应该的,赶紧把他送到医院。” 这句话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时刻提醒我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现在,泪六满面的我依然在那里发呆。心里一直不能平静,那只小鸟依然在我身边停留着,直到永远,永远……

在生活中我身边发生的事数不胜数,但几乎无息无声的从我身边溜去了,但其中有一件事让

是它让我感受到老师的爱像母亲的爱那样慈祥,那样温和。

记得上一年级的一个夏天,天气非常热,树上的知了声声叫着,狗也耷拉个头,我也是一副丧失的样子,则麽了,原来是发烧了。妈妈正带着我去医院呢!到了门诊部医生给我开了些药,要想知道我平时最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是药!

星期一,妈妈带我和我的“敌人”——药来到了学校,把我带到了一年级教室门口,老师看见了,叫了我一声:“韩梦来吧!”之后妈妈又对老师说:“李老师我孩子近几天感冒了,请您多多关照。给这是药,下课记得为她哦!”就这样妈妈走了。我们进到屋里,老师让我坐到她身旁,不是的摸摸我的头,看看还烧不。我看着老师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眼睛也模糊了!

在这堂课快要结束时,我突然就的肚子里的东西要向上顶,随后就跑出来了,呕吐在地上一大片,老师看见了不嫌脏,拿起簸箕斗就要处理。下课了,老师又是给我端水又是拆开药包,把药拿出来,喂我吃药。老师还叫我吃药:先把药放进嘴里,再喝一口水就这样药进肚子里了。从此以后我就会喝药了!

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个慈母般的老师,因为她的爱如泉水一样清澈透底,不含任何杂质!

篇2:身边感人的故事

老师们,同学们!

提起任校长,大家一定不陌生,虽然她调到我们学校才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她忙碌的身影一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劲头感人备至。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雷锋精神。

每天,她不是穿梭在教学楼中观看同学们读书学习,就是走进某一个年级听老师的课,同老师谈心,关心老师的成长,心里时时刻刻装着老师和同学们。看到同学们虽然对课外书充满渴望,但学校的阅览室有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时,任校长积极和自治区少工委小干部处的工作人员联系,在最短时间,为同学们办起了班级图书角,解决了同学们读书难的问题。特别是这次宝丰集团为我校捐赠的新桌椅,我们 大多数老师提议不要配给六年级学生使用,因为他们快临近毕业,不好管理,恐怕不会爱护新桌椅,但是任校长坚持要配给六年级学生使用,她说:“相信我们的六年级学生,他们有善良的心灵,有感恩的心,学校在他们即将毕业时,把美好留给这些孩子们,让他们一生回味,也算学校、老师送给他们的毕业礼物。”听了任校长的话,我们被她感动,她真诚热爱学生的心灵是多么高尚啊!不仅仅如此,只要她看到校园任何地方有纸屑、杂物,随时清捡,看到水龙头流水,电灯忘记关,班级们忘记锁,不管多晚,都自己亲手去关住……这些细小的琐事,数不胜数。者不就是雷锋精神的写照吗?

再看看我们六年级的任课教师,为了你们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你们这些孩子未来,苦口婆心的教育,兢兢业业的付出,每天班主任老师进班的第一时间,他们立即给家长打电话,询问你们的情况,生怕你们在上学路上遭遇以外,比计较电话费的多少,就为了同学们的安全着想,可是你们想想,有的学生家长一学期都不会为了自己的孩子给教师主动打一个电话,这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吗,有多少教师带病带病坚持工作,当同学们听到教师嘶哑的声音,看到老师痛苦的表情,试想一下,同学们有几个正真能体会到老师是为了培养你们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啊!你们感动吗?再试想一下,你们的老师在关爱你们的时候,她的孩子又得到了多少关爱那?一天的辛劳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了,哪还有好心情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还早做家务,当你们沉浸在温暖的睡梦中时,可能你们的老师还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为第二天的教学做准备啊!这种无私敬业的精神不也使雷锋精神的写照吗?特别是六二班的赵培老师,自己还是一个需要关心照顾的大孩子,确早早为了你们这些小调皮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可是我们六二班的部分同学还不感谢,故意捣蛋,你们试问自己,对得起赵老师吗?

同学们,再看看你们中间的部分孩子,缺失感恩之心,不但没有被这些精神打动,还肆意破环公物,顶撞老师,翻越校墙,打人骂脏话,甚至在校外偷盗,诈钱等,无视学校的校规校级。

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今天的道德讲堂活动,自我反省,在小学最后的一学期,用你们文明的言行,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为母校播下爱的种子,让文明之花永远绽放!

篇3:身边感人的故事

郑晓亮带领城区供电分局全体员工圆满完成了供 (售) 电能量、线损、电费回收等经济指标和“两会”、高招保电、三夏、浮丘山寿庆文化周、黎阳仓遗址发掘现场直播、党的十八大等重要时期的保电任务。他始终把“保供电保民生”作为行动指南, 在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 以对工作的执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把“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送给了千家万户, 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重要保电亲力亲为

遇到重要保电任务, 郑晓亮总是科学组织、超前谋划、精心安排。在2013年中国 (鹤壁) 民俗文化节期间, 面对艰巨的保电任务, 郑晓亮根据民俗文化节活动安排, 从民俗文化节开幕式、社火表演、居民生活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保电方案, 提前带领有关人员对重要线路和电力设施进行全面巡视检查, 对各家娱乐场所、经营摊位进行安全用电检查, 帮助客户排除用电隐患。在仿古街、社火表演区等重要场所, 他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 确定供电方案, 对配电变压器负荷进行了检测、调试, 对特殊大客户 (工副业) 进行走访, 加强错峰、避峰用电的宣传, 以确保民俗文化节期间广大居民客户的正常生活用电。根据民俗文化节组委会活动安排, 郑晓亮组织保电人员每天都在各重要场所进行现场值班, 确保活动期间担任保电任务的线路设备有专人看护, 随时处理各类应急故障, 全力以赴确保民俗文化节期间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抢修一线身先士卒

“把难事做好, 把小事做细”。为确保线路及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避免故障停电给客户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郑晓亮常常带队对线路设备进行巡视检查, 对各条分支线路进行全面摸底排查, 发现隐患及时消缺, 保证一旦线路设备出现故障, 抢修队伍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组织抢修。2012年12月20日晚10时45分左右, 分局值班室接到客户报修电话:东顺城几家客户没电。当时正值下雪天, 路面已结冰, 郑晓亮二话没说立即带领抢修人员冒雪赶到现场, 发现台区部分客户家中没电, 随即判断是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烧断。经查, 东顺城变因负荷偏大, 低压出线L2相烧断。查出故障点后, 他立即组织进行抢修, 于11时28分排除故障, 恢复正常供电。这只是分局抢修工作的一个片段。在天气恶劣的时候, 他连续几天在分局值班, 指挥抢修人员完成一个又一个抢修任务。

劳模辐射作用显著

2012年, “郑晓亮劳模工作室”挂牌成立, 为弘扬劳模精神、体现劳模价值开辟了新途径, 为员工岗位实践、创新创效搭建了新载体, 为员工奉献企业、成长成才创造了新舞台。郑晓亮把这看成一项荣誉和自豪, 更当成一份压力和责任。他多次召集公司劳动模范、技术专家和先进员工进行研讨和策划, 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特长, 以实际行动, 影响、带动和引领广大员工积极创新, 敢于争先, 在公司上下营造“善于学习、善于创新, 敢于创新、敢于争先”的浓厚氛围, 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技能竞赛等活动, 为分局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形成了“树立一个、培养一批、带动一方、造就一代”的良好局面。

优质服务细致入微

多年来, 郑晓亮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 全面落实“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供电服务方针, 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不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为提高服务质量, 相继修订完善了领导定期走访制度、首问接待制度、客户来信来访接待制度等工作流程, 实现了“内转外不转”;开展了微笑服务、满意服务、超值服务、零障碍服务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 实行收费系统联网极大地缩短了客户缴费时间, 解决了客户缴费难问题;成立了“学雷锋活动小组”, 通过开展电力客户报修、用电常识宣传、义务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等活动, 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 打造了供电优质服务品牌;每月定期开展“走访客户征求意见”活动, 发放《客户征求意见表》, 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设置意见箱等形式, 广泛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 重点查找工作和服务的“短板”并积极完善。在他的带领下, 浚县供电公司城区供电分局先后荣获河南省省“五一劳动奖状”、省级“青年文明号”、国家电网公司“农村供电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河南省优质服务窗口”“河南省电力公司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诸多殊荣。

篇4:20世纪最感人的爱情故事

那是在1942年5月,当时的布朗还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刚刚入伍,就被派到了战况最激烈的北非战场进行作战。而他的对手,则是德军的精锐部队——非洲军团。一天,布朗所在的部队奉命坚守一个阵地,可还没等他们挖好战壕,德军就向他们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年轻的布朗一下子被这惊天动地的场面吓蒙了,从此患上了战争恐惧症。那一战,布朗和他的3000多名战友成了德军的俘虏。布朗早就听说,德军对待战俘的手段十分残忍,心里很是害怕。不过幸好,在一次骚乱中,当德军用机枪向俘虏扫射时,布朗乘机躺下来装死。这一招居然使他在混乱中蒙混过关。等德军离开后,他趁着茫茫的夜色,从死尸中爬起来,逃回了英军阵地,并回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队。可是,从那以后,布朗对战争的恐惧却日益严重。他整天无精打采的,一听到枪炮声就害怕得要死。有一次,他甚至想偷偷逃回英国,同家人团聚。就在布朗快被恐惧症压垮的时候,一本书使他的恐惧症和逃跑欲望奇迹般地消失了。

这天中午,布朗和战友们正在休息。团参谋走了过来,他手里还抱着一大摞书。他边走边喊:“书来了,看书喽。”士兵们立即围了上去。原来,在1942年初,英国出版界发起一个“好书送英雄”的活动,鼓励英国人民将有益于士兵身心健康的书籍通过军事邮路免费赠送给前线的官兵。在这一大摞书中,有间谍小说,有爱情故事,还有优美的散文和爱国人物的传记等。但布朗对这些书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些书都不能消除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感。正在布朗想转身离去时,一本书的标题跃入了他的眼中。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在炮火中如何保持心灵的平衡》。布朗立即将书拿到手中,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这是一本内容丰富、文笔细腻、说理透彻、语气诚恳的好书。作者引用了从古希腊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将近2000年战争中的实例,详细地论述了士兵在面对死亡的恐惧时,如何去消除恐惧,勇敢地面对现实。尤其是书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布朗。这段话是这样写的:“是的,谁都不想死,但是战争却注定要让许多军人死在战场上。当然,究竟轮到谁死,常常是偶然的。炮弹的确不长眼睛。但是,为了英伦三岛不受战火的蹂躏,为了让英国可爱的儿童不再饥饿恐怖,为了慈祥的母亲不再悲痛欲绝,有时祖国需要你死在战场上。即使你死得并不伟大,并不壮烈,死得默默无闻,悄无声息,但在无名英雄纪念碑上也会有你的英灵。你的母亲将会为你感到自豪。"读着读着,布朗的心境渐渐开朗了,对死的恐怖也慢慢消失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升起。

从那以后,这本书便成了布朗的“良师益友”。每当遇到困难时,布朗就会把这本书拿出来读上一读。1942年10月,布朗所在的英国第8集团军在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发起了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布朗因为作战勇敢而被晋升为上尉。一天,在战争的空隙,他又情不自禁地翻开了这本书。这次,他无意中发现,在这本书《序言》的下面,有关于这本书作者的介绍。而让他惊奇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位叫做朱迪丝的年轻姑娘。于是,一个知识丰富、善解人意、美丽动人的姑娘形象,浮现在布朗的脑海中。突然,布朗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给这位姑娘写一封信。说干就干,布朗立即给朱迪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布朗讲述了自己是如何通过阅读这本书消除了对战争的恐惧的,并表达了对朱迪丝的谢意。在寄信时,布朗并不奢望朱迪丝会给他回信。可是,两周以后,布朗就收到了朱迪丝的回信。就这样,两个人开始了信件往来。从那以后,如果有段时间没有接到朱迪丝的来信,布朗就会坐立不安。

1943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洲战争以英军的胜利而告终。此时,布朗已经晋升为少校,他又被派到欧洲战场继续作战。而在此期间,他和朱迪丝的信件往来一直没有中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与日俱增,甚至开始谈情说爱。一天,布朗忍不住写信给心上人,想要一张对方的照片。可是,朱迪丝并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并在回信中这样写道:“如果真的如你过去多次说过的那样,你爱的是我鲜明的个性、突出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那么,你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我的外貌?如果你对我的爱确实真心诚意,即使海枯石烂也不变心,那么我长得美与不美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我长相平平,甚至丑陋不堪,你还会如此热烈地追求我吗?”布朗看完信后,苦笑着,摇了摇头。

1945年5月,战争终于结束了。布朗也晋升为中校。很快,他就要回国了。在回国前,布朗给朱迪丝写了一封信,急切地约她见面。很快,朱迪丝就给他回了一封电报,电报是这样写的:“我们在伦敦地铁一号出口处见面。相认的方法是,你手中拿着我写的那本书,我的胸前将佩戴一朵英国的国花——红玫瑰。不过,我不会先认你,你见到我后,如果觉得我作你的女友不合适,你可以不认我。”

6点的钟声敲响,把布朗从回忆中带回到现实。他焦急地看着路口,盼望着心上人的出现。这时,一个身穿绿色连衣裙的姑娘从从容容地向他走来。她碧眼金发、朱唇皓齿、风度娴雅、绰约多姿,是一位人见人爱的美人。布朗大喜过望。但等到那位姑娘走到他面前后他才发现,对方的胸前并没有佩戴红玫瑰。而这位姑娘也没有看布朗一眼,径直地走了。 布朗定了定神,不由得笑了:心想,这位姑娘并没有戴约定的标志,怎么会是朱迪丝呢?不过,不知为什么,布朗的心中有一种感觉,他的朱迪丝的外貌一定不亚于这个姑娘。

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推移,布朗的心跳也越来越快。突然,他看见一个胸前戴着红玫瑰的女人慢慢地向他走来。这一瞬间,他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他的脑海一片空白!天啊,来的竟然是这样一个女人—— 她的头发稀稀落落的,半边脸呈非常难看的焦黑色,而且她拄着拐杖,只有一条腿,一只胳膊。“怪不得她在信中说我可以不认她。原来是这样。我该怎么办呢?现在不认她还来得及。”布朗的心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不过,经历过无数战火考验的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布朗心想:“不,我不应该这样想。因为这很可能是德国法西斯飞机轰炸造成的罪孽,我的祖国有多少像她一样原本美丽的姑娘,如今被害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甚至被炸死、烧死。我不能给她再增添痛苦了。要知道,她在我最需要她的时候,无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的爱是神圣的,它经过了1000多天战火的洗礼,我要为刚才自私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我没有理由不认她,否则就是卑鄙的。”于是,布朗面带笑容,转过身去,追上那个已经走远的“奇丑无比的女人”,高喊到:“请您等一等。” 说完,他举起手中那本书,并且挥舞了一下,然后温和地对她说:“我是布朗,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您就是朱迪丝吧。我们终于见面了,我非常高兴!我们一起共进晚餐怎么样?” 这个女人听后,略带惊慌地说:“不,您弄错了。我叫范妮。我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5分钟前,刚才在您面前走过的那位穿绿色连衣裙的姑娘,请求我戴上这朵红玫瑰,她要我不要主动认您,如同不认识您一样。只有在您先同我打过招呼,并且对我毫无嫌弃之意时,才可以把真相告诉您。她还让我告诉您,您已经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或许比战争更严酷的考验。现在,她正在对面那家餐馆里等您。”

原来如此!这下,布朗比刚才更加吃惊了,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还是在范妮的提醒下,他才涨红着脸,满怀着奔向天堂的幸福感,向那家餐馆跑去……后来,范妮成了布朗和朱迪丝的好朋友。

1996年5月3日,布朗中校去世了。两天后,他的妻子朱迪丝也溘然长逝。这对一生深深相爱的老人几乎同时离开了人间。在他们的葬礼上,他们生前数十年的好友、白发苍苍的范妮拄着拐杖,在两个人的墓碑前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她讲完后,葬礼现场一片寂静,人们依然沉浸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之中。突然,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纷纷向墓碑致敬,向布朗和朱迪丝感人的爱情故事致敬。

第二天,一个名为“戴红玫瑰的丑女人”的故事刊登在《泰晤士报》上,它讲述的就是布朗和朱迪丝的故事。这个故事引起了全英国的轰动。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不计其数,它甚至成为女性考验恋人的代名词。1999年12月1日,英国爱情故事权威杂志《婚纱与幸福》举办了一个关于“20世纪最感人的爱情故事”的评选活动,结果,布朗和朱迪丝的故事以压倒性的优势名列榜首。

篇5:身边感人的故事作文

这位中年男子便是本地的一位菜农。他家的经济并不富裕,一家人靠卖菜为生。他的妻子见丈夫抱着婴儿回来时,先是吃了一惊,当她听完丈夫的叙说后,便同意收养这可怜的孩子。夫妻俩商量了一下,给孩子取名为“龙女”。从此,龙女幸福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可好景不长,好的名字并没给她带来幸福的命运,就在龙女11岁那年,一次她在放学的路上突然昏倒。龙女的父母得知后,迅速将其送进了医院。

医院办公室里传来了医生和龙女父亲的谈话:

“你的女儿患的是肾功能衰竭症,两个肾的功能不久将会完全丧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要想治好这种病,只有换肾。”

“换肾!?”龙女的父亲惊疑地问,猛然间又急切地说,“换,一定换,我就是要饭也一定给她换上!”

“可医疗费是很昂贵的,大约需要20万元左右。再说这合体的肾又从哪里去找呢?”医生同情而又为难地说。

龙女的父亲急呆了,他没说话,只是沉默,只是流泪。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主动地捐款,来救助龙女。

全市各级领导一边组织了“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一边在媒体上寻找合适的献肾者。这时,山东一位干部来电说,要献出一个肾。人们忧愁的脸上绽开了一丝笑容。

换肾手术成功后,在医务人员悉心护理下,龙女康复很快。龙女知道这一切时,觉得这仿佛是一场梦,一场让她无法置信的梦。可无论如何,在龙女的眼里,她已有了成于上万的父母--那些曾经救助过她的好心人,是他们给了她新的生命。

篇6:我身边感人的故事 2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气吞山河,只是那么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常得近乎琐碎。这就是我们教师的生活写照。

作为佛塔小学的一名教师,我是光荣的,更是自豪的。因为,不止一次,我听到过同行的羡慕;不止一次,我听到过家长的赞誉。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这样的荣誉,这样的赞美,不是来自于一两次优异的考试成绩,不是来自于大大小小的奖牌奖杯,它来自于佛塔小学全体教职工脚踏实地的工作,来自于大家默默耕耘的汗水,来自于大家奉献给学生们的无私爱心,这些凝聚起来,形成了佛塔小学良好的师风,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她的教风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她就是我校心中装着学生的姜梅惠老师。

从早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姜老师的心中便装满了她的学生们。不经意间,你会看见教室里闪过她的身影。那是她在督促昨晚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和写得不规范的学生。她的话语不多,却在举手投足间写满了浓浓的爱。她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学习丝毫不松懈。作业本上,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要求,姜老师都会用红笔细心圈出,直到学生认真订正后才过关;下课了,你经常会看到她在教室里耐心辅导学习有困难学生;放学后,忙完一天教学任务的她仍端坐在电脑前查阅教育教学资料,有时带到办公室里给予培优补差。这样的爱生画面不胜枚举!因为,她的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由于她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她对自己正在上高中的儿子照顾得很少。也许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她是一名称职的老师。她用教师无私的爱照亮了孩子的心灵。每学期末在全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中总是排在前列。

工作中,姜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地认真负责。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校园中,她总是会心的一笑,拉近了与老师间的距离;工作之余,细心的她主动和同年级同学科老师探讨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疲惫的她不顾劳累,加班加点,精心策划每节课如何给学生讲授,只为给学生带来快乐„„她,就是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无怨无悔。

用牺牲般的敬业精神来形容姜老师,丝毫不过分。她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给他人以光亮,给他人以温暖。

再说说她吧,一眼望去中等身材,睿智的目光显得尤为宽厚,在教育管理中,她能够为人师表,以德立身,集中体现了师德修养的基本内涵,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她能够激励我们老师把自觉的师德意识转化为实际的师德行为习惯,这也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朝着努力的方向。

她就是担任我们学校数学组长的秦春兰老师,她从容淡定,从她身上,我却看到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优良品质,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让我为之感动。

首先,她对于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每次学生做完练习题,他除了判阅完,还要认真讲解,以保证每位同学都完全掌握上课遗漏的知识,这种奉献精神真让我敬佩。

其次,她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差生也是循循善诱,从根源上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样,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秦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工作抱有极大热情,对学生尽心尽责的好老师,我要时刻以她为楷模,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往往用它来比喻那些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的教师,可如今要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优秀老师,光靠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必须是位勤于叩响学生心灵大门,巧于走进学生内心,善于引导学生想法的“能工巧匠”。

你再看,那很早就到学校的熊国玉老师已经在教室里开始了个别辅导,课间你又会看到熊老师在和学生倾心交流,他们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熊老师已有二十多年教龄,但是教学上却依然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认真准备,认真备课总结,把她几十年的经验悉心传授给学生。熊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创造出学案与教案整合式教学,着眼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当堂所学知识,及时批改反馈,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还有我们的熊冬山老师,熊老师也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一丝不苟的人。他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总是那么平和安静的伏案工作,学生的一张张小篇子也在闫老师手下圈点勾画。从这些勾画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我时常看着他给学生辅导功课,那么耐心细致,那么不厌其烦。面对一个上学总是迟到,背不下课文,画不完画,作业写得一塌糊涂的学生,没有埋怨,没有责怪。而是深入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当他知道孩子父母离异,性格孤僻之后,给了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从阴暗中走到了阳光下,露出了属于孩子的天真笑容。朋友,说真的,随便在佛塔小学走一走,看一看,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举不胜举。在他们身上没有丝毫倦怠,有的是充满朝气的进取精神,有的是毫不懈怠的敬业精神,他们的精神正是佛塔小学老师敬业进取精神的缩影。

篇7:中考英语作文:身边的感人故事

On a cold morning,while I was buying breakfast,I saw a girl in front of me buying some bread and milk.When the girl was about to leave,she found there was a poor beggar under the tree.He looked so cold and hungry that the girl wanted to help him. So the girl went close to the beggar and offered her food to him.The beggar thanked her happily and the girl went away with a beautiful smile on her face.

At that moment,I was moved.I felt the touch of something bright and friendly.We should learn from her and help the people in need.

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在买早餐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孩在我面前买面包和牛奶。当女孩准备离开时,她发现树下有一个可怜的乞丐。他看起来很那个又冷又饿的女孩想帮他。于是女孩走近乞丐,把食物递给他。乞丐高兴地感谢了她,女孩脸上挂着美丽的笑容离开了。

篇8:身边感人的故事

曹军利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供电分局农电管理中心副主任, 一位在降损路上风雨无阻、寒暑不移的电力人。他始终以躬行者的姿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执著的敬业精神, 在基层辛勤地工作着, 努力推动长安农电的经济指标不断迈上新台阶。

围绕目标紧抓不懈

2013年, 长安供电分局将提升经济指标定为刚性、不可动摇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 曹军利提出农电营销工作以降损为重点, 以高损供电所、高损台区、高损馈路为突破点, 全面开展用电营业秩序整顿活动。辖区内共有1 273个台区, 其中线损在20%以上的台区有388个。面对降损压力, 当很多人开始望而却步的时候, 他以“不走形式、不畏困难、不计条件、只求结果”的坚定信念, 做出了以一天一个台区 (营业普查) 、一周一次分析 (线损分析会) 、一月一个总结 (降损总结) 、一点 (线损降一个点) 一份奖励的降损攻略, 以技术线损为基础, 以管理线损为抓点, 全力以赴打好降损攻坚战。

在制定明确的降损目标后, 曹军利立即组织召开科室班组会议, 围绕如何把线损降下来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加班加点健全机制, 完善制度。在经历了几个日夜的商讨后, 进一步完善了线损管理组织体系, 形成了科室、供电所、员工三级线损管理网络。同时调整分配机制, 严格指标管理, 超奖欠罚, 奖惩分明;完善降损管理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20余种。

每周一早上9时, 是长安供电分局的例会时间, 会议结束后, 雷打不动的就是农电降损周会。不管工作多忙, 曹军利每周都亲自主持, 根据12个高损供电所和农电稽查队汇总好的线损报表和每周开展的营业普查结果, 同时结合各供电所高损台区自身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找出当前降损工作中的不足, 查出影响线损升、降的原因, 列出切实可行的降损工作计划, 同时找出低压线路结构的薄弱环节, 发现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确立各自降损的主攻方向。

曹军利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开展供电所和配电变压器台区同业对标, 按照平原、梁塬浅山及深山对供电所和台区进行分类, 每月例会对各供电所、各台区的指标完成情况, 特别是对线损情况进行分类比较排名, 树立标杆, 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制定对策, 促进管理。

身先士卒寒暑不移

要降损, 营业普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为了解决农电线损的症结, 长安供电分局农电稽查队到各供电所开展用电普查。由于每年的用电高峰都处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天和天寒地冻的三九天, 如果能在这些时段里控制线损的波动, 那么指标下降将会是水到渠成之事。为了加大普查力度, 曹军利在全局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检查小组, 会同农电稽查队开展拉网式用电检查工作。组成反窃电工作小组, 把责任落实到人。同时, 加强供电所人员反窃电知识培训, 提高反窃电整体能力, 将定期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 查总表与查分表、用电表相结合。采取多种分析方法、多种技术手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对窃电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在曹军利经常巡视的388个高损台区线路上, 陪伴他的不是三夏正午毒辣的太阳, 就是数九寒天清冷的月光。入冬后, 天一黑曹军利就带领小组人员从分局出发, 到台区开展用电普查。对于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人们来说, 冬天没有暖气, 取暖设备除了火炉之外就是空调器、电暖气等电器, 因此这个时候是查窃电最好的时机。即使外面天寒地冻、雨骤风急, 即使农村的路面泥泞不平, 他们全然不放在心上, 只是一街一巷地走着, 一表一户地查着, 眼睛始终随着手电光盯着线路、表箱, 却看不到地下的泥水坑, 顾不上衣服被雨水打湿, 脚已踩进水里……在曹军利的带领下, 长安供电分局的农电降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综合线损较2012年同期比较下降1.31个百分点, 为企业增加收入430.9万元。

篇9:身边感人的故事

老汉名叫刘益标。54年前,他和父亲因逃荒从江苏来到河南。生命垂危之际,伊川县一个小村庄上的村民给他一个白蒸馍和一碗菜救了他的命。从此,他铭记这“一饭”之恩,为报答河南人,倾尽所有,饱蘸心血,谱写了一曲感恩的颂歌。

为报“一饭”之恩来河南建农场

1960年8月,刘益标位于江苏邳州的家乡发生洪灾,田地被淹没,房屋被泡塌,庄稼绝收。为了寻条活路,村里的老百姓纷纷外出谋生。刘益标和父亲也坐着火车来到河南洛阳,最后流落到伊川县吕店镇袁庄村,在村头一座破烂的庙里安顿了下来。

村里来了逃难的外乡人,袁庄村的乡亲并没有拿刘益标父子当外人。看他们可怜,当地老乡给他们送粥送菜,让幼小的刘益标心里非常温暖。在挨饿的日子里,有那么一顿饭,救了刘益标的命,让他终生难忘。

1960年9月的一天,父亲外出找活儿干,留下饥肠辘辘的15岁的刘益标一人在庙中。中午时分,刘益标想到村里讨点儿饭吃。走出庙门没几步,他就饿得昏倒在村头的路边。这时,村里一户人家有人外出,发现了躺在路边的刘益标,就把他背回家中。刘益标清楚地记得,这户人家的一位大娘给他拿来一个大大的白蒸馍,还端来一碗菜,菜里竟有几片薄薄的肉片。刘益标几口就干掉了那个大馒头。吃菜里的肉片时,他把肉含到嘴里不舍得下咽。大娘笑着嘱咐他慢慢吃,别噎住了。刘益标一直忘不了饥荒年代里那顿救命的饭,更忘不了那位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好心的大娘,她成了他一生中最想报答的恩人。

靠着吃“百家饭”,刘益标和父亲活了下来。一年后,饥荒逐渐过去了,刘益标和父亲也要回老家了。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与刘益标难分难舍,一个小伙伴难过得哭着说:“标子,这辈子还能见到你不?”刘益标坚定地点点头:“等我长大挣钱了,还会回来看你们的!”

回到家乡后,刘益标上学、工作、成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不管什么时候,他总忘不掉河南那位给她白蒸馍吃的好心的大娘,忘不掉那些纯朴的乡亲以及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伙伴。

利用工作出差机会和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刘益标也曾多次到洛阳寻恩。由于离开河南的时间太长了,当年他还小,只依稀记得袁庄村那座他和父亲栖身的破庙,村庄具体在什么位置却记不起来了,因此一直没有找到他曾经居住过的那个村庄。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报恩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2012年,刘益标前往洛宁上戈镇寻找朋友。在一位老乡家里吃饭时,老乡端出一盘又白又圆的蒸馍,他拿起来咬了一口,竟然与50多年来萦绕在他心头的那个白蒸馍的味道一模一样。瞬间,他泪流满面……当时他就下决心,要留在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边干边打听那个袁庄村。

刘益标发现,上戈镇素有“中原苹果第一乡”的美誉。但由于当地的种植方式比较单一,仅靠种苹果的微薄收入,老百姓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只有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才能使村民致富奔小康。于是,刘益标准备做一名带领村民致富的先行者。2013年1月,刘益标和上戈镇里峪村签订了200亩土地承包协议,建了一座农场,取名为丰泰农场。

农场挂牌那天,镇里的领导也赶来剪彩,村里的百姓都赶来参加了挂牌仪式。仪式上,刘益标激动地宣布:“感谢领导和乡亲们对我的信任,我刘益标一定尽力把农场搞好。将来成规模后,我就把农场捐给当地,以报答50多年前河南人对我的‘一饭之恩!”

为实现愿望顶着压力苦干

刘益标的老伴儿李秋虽然支持丈夫报恩,但不同意他搞农场,怕他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可刘益标却像着了魔似的一趟趟地往河南跑,而且需要很多钱。刘益标的儿子在上海打工,还没有买房,家里存的钱本来是留着给儿子买房用的,可他非要取出来投到农场里。李秋不同意,和丈夫吵了起来。刘益标是个犟脾气,认准的事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老伴儿不拿钱给他,他就写借条,说农场见效益后就还钱。李秋不忍心让丈夫为难,无奈之下只得取钱给他。

上戈镇当地的村民对刘益标这个外地人也持怀疑态度。因为当地常年降水少,老百姓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对于刘益标想引水上山、开辟一个大水池养鱼养鹅的想法,大家都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刘益标不理会别人的闲言碎语,顶着压力按他的思路走。他不仅在山上种植苹果树,还套种了山芋、西瓜、药材。这样,就能以种植促养殖,以养殖反哺种植,充分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

一年下来,刘益标先后投入30多万元,比原来的预算多投了10万多元,实现了引电上山、引水上山的构想,开辟了一个大水池,养上了鱼和鹅。通过一年来对农场的运营,使刘益标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让这块土地焕发生机,仅凭自己的一身干劲是不够的,还得多听取乡亲们的意见。”

刘益标在走访乡亲们时,了解到村里一些人家生活很困难,他就经常自己拿钱买来粮、油发给村里的困难户和五保户。

不图名利只为报答众乡亲

刘益标精心经营农场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当年恩人的寻找。他托人与媒体取得联系,请媒体朋友帮他打听。

2014年4月,一位媒体朋友给刘益标打来电话,说他苦苦寻找的袁庄村终于找到了,而且当年给他白蒸馍的大娘也健在,名叫张范氏,已经95岁了。刘益标听了这个消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天一早就包了一辆面包车前往袁庄村探望恩人。

面包车载着刘益标翻山越岭,终于在一座院子前停下。刘益标提着礼品走进院内,看到一位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精神却很好的老太太坐在院子里等他。刘益标心情激动,放下手里的礼品,快步上前,蹲在大娘面前紧紧地攥着她的手,两眼含泪,动情地说:“张大娘,您老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当年吃您的白馍馍活过来的标子啊!”张大娘抚摸着刘益标的面庞,咧开没牙的嘴,笑着说:“咋能忘呢!你和你爹都是勤快人,给人家干活儿很下力。当年,你们爷儿俩苦呀!”说着说着,老人就抹起了眼泪……

听说刘益标来到村里,当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过来看他。虽然现在他们都是满头华发的老人,样子与当年相差甚远,但伙伴相见,却没有一点儿陌生感,还像当年儿时那样说笑。中午,他们一起喝酒、聊天,畅谈多年来的生活,大家都感慨万千。

临走前,乡亲们都来到村头送刘益标。刘益标对乡亲们表态:“你们都是我的亲弟弟、亲妹妹,我忘不了这里的救命之恩,也忘不了农村的苦日子。等我的农场上了规模,我还要来这里搞农场,带着乡亲们致富,以报答当年大家对我的恩情!”

寻找到恩人后,刘益标隔三岔五都要到袁庄村看望张大娘,跟当年的乡亲们拉拉话。在乡亲们的建议下,刘益标重新制定了2014年的农场运营方案,大量种植西瓜和药材。由于他种的瓜比别人种的瓜熟得晚,在今年卖了个好价钱,每天都有经销商开车来拉货。

刘益标远期的梦想是把这里的山区打造成“花果山”,春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到处是扑鼻的香气,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楼房。等实现梦想,他就把这些全交给乡亲们,自己离开。

一个馒头,铭记了半个世纪;一个承诺,信守了54年。刘益标投入数十万元建农场报“一饭”之恩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2013年11月,刘益标入选“中国好人榜”。

篇10:身边感人的正能量故事

10月9日,蔡甸收费站出口6号道,一辆大货车的大件货物在车道掉落,收费站员工第一时间鼎力相助,受到过往司乘的一致赞许。

当日下午5时许,一辆厢式载重货车从蔡甸所出口6号道下站,“咚——咚——”两声巨响,现场班长连忙上前查看,原来货车里装运的两大件机床受惯性影响摔落车道。货车司机见此情景立马傻了眼——300多公斤重“大个儿”机床上哪去找叉车弄进车厢?班长见此情景,当机立断安排货车司机先把车子开离车道,并迅速在散落的机床后方摆上安全锥,指引后方来车改道出站,接着机动收费员、保安人员及收费工作人员合力将两件机床相继抬离车道,途径司机纷纷点头称赞。

篇11:身边感人的故事

老尹家海参

现金社会推崇学习雷锋,做好人好事,更要从点滴做起,前段时间,在我的身边就发一件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

事情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有一位顾客到柜台购物,显示在柜台前观察商品,顾客开始跟店员之间进行讨价还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顾客最终买到了她所需要的商品,然后包装完之后便带顾客到收款台交钱。交钱回来之后又向该店员询问了一些事情之后便离开了。固还有别的顾客,店员就在顾客走了之后忙别的事情了,等她忙过一阵后在到柜台发现有一个银白色的钱包在这,这名店员立刻想到了是这之前的那位顾客的,随后就在别的同事的监督下开始查到看看有没有什么有效的证件,但经过一番的查找之后并没有看到什么有效的证件,然后就有找了一遍,最后在钱包的夹层里发现了该顾客的商场会员卡。

随后立刻把这件事反应给了领导,然后拿着顾客的会员卡查到了顾客的档案信息,根据顾客的信息给顾客给顾客打电话告诉她钱包落在了柜台,让她到那去取,经过十几分钟的等待之后,顾客终于急匆匆的赶来了,对这名店员表示了非常感谢,虽然钱包里的钱不是很多,但钱包里的信用卡还真不少,顾客说前倒无所谓,但就是银行卡重要,最后顾客说有这样的店员以后购物是一定还来买他的。

我想说的是就是捡到东西以后,不再于顾客有多少钱或是有多少顾客重要证件还是文件,重要的是这种精神,让我们感动希望我们的这种做好人好事的精神要一直传扬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有这种拾金不昧 的精神。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希望所有的国人不要丢失!

篇12:身边感人正能量故事

二战期间,荷兰遭到德国侵略。费尔南德一家因为德国后裔的身份得以逃过德军的伤害。尽管当时他家的经济状况也谈不上富有,但费尔南德却还坚持帮助那些饥饿的逃难者。每天早晨,他都会站在自家门前,有逃难者经过,就上前请求对方帮助他,到自家院子里把一根长木头抬到门口。作为感谢,费尔南德会拿出食物送给逃难者。等逃难者带着食物离开后,他再次站到门口等待下一个逃难者,请他把门口的那根长木头帮忙抬到院子里,同样,费尔南德会拿出食物以示感谢。就这样,一根木头每天反反复复被抬来抬去,费尔南德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饥饿的逃难者。费尔南德逝世一周年后,荷兰郁金香基金会成立,决定为他建一座塑像以示对他的纪念,并在荷兰大力提倡这样的慈善行为。

上一篇:学校老师学生出门证下一篇:初中愤怒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