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管理培训小结

2024-06-29

国学与管理培训小结(共8篇)

篇1:国学与管理培训小结

《国学与管理》培训小结

2012年x月x日下午,xx举办了2012年首次培训,自己感觉受益匪浅。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现为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资深讲师的xxx先生主讲的《国学与管理》分为‚国学是什么‛、‚为什么学国学‛、‚国学学什么‛、‚国学与管理结合的目的‛等几部分。xxx教授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动的介绍,一下午的培训课程使我的收获和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国学是什么

‚大师‛钱穆,曾如此定义‚国学‛:‚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被百度网站列为推荐专家之一的史学家李零尝云:‚我一直说,‘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如果不是中国出了问题,如果不是同‘西学’刻意对比,本来是没有什么‘国学’的。‛这句话,比钱穆说得狠。清末民初之际,恰好是‚国将不国‛的时代,‚国学‛之出现,生逢其时,乃是一种对所谓‚西学‛的反动,含着深刻的自卑,但也有内省的自觉。那么,彼时的‚国学‛,不乏抱残守缺之心,也有内通外往之志,交糅杂储,莫可名状,正是‚一时代的名词‛,仅具 思想史的意义,而无学术史的地位。‚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培训结束后我饶有兴趣的查询‚国学‛一词据查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没有西学,无所谓国学。一直到刘师培先生撰写《国学发微》,‚国学‛一词才成为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

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宝贵的文化资产,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例如,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可惜他们的文化传统是靠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保存的。战争的浩劫,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口耳相传的历史文化很容易中断。因此,印度到现在就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公元三到七世纪印度的许多历史面貌还是从西行取经的中国和尚,如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中知道的。即使有些国家保存了古代文献资料,但也未必能对后代产生影响。因为世界各国的语文,如英文、德文、法文,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语言大约30年一变,所以100年前的英文、法文书籍到了今天,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的。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是要随时代变化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要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种文字,也就是文言文,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表达了思想。中华文化的宝库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古书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所保留下来几千年前的思想,对后人来说没有障碍。通过文言文,后人就能凭借这些经典与前人沟通,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养料。中国的文化传统就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但每一代人也不是墨守成规,总有自己的创造和贡献,使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力就是立足于这些经典之上的,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转化出新的生命力。

然而,‚五四‛运动时,胡适一班人提倡白话文。这本来有益于普及文化,但他们却以废弃文言文为代价。于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再能够使用文言文,基本上就读不懂古书,结果失去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无法再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养料,产生出新的创造活力。相反,只得拾人牙慧,从欧美文化中一麟半爪地讨一点来卖弄。因此,如今提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实际内容的,就是要培养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代人,找回打开这个 上下五千年文化宝库的钥匙,让传统重新成为文化创造的动力。

二、国学学什么

学国学真正深入还需读古书原著。《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书目已在《国学定义及〈四库全书〉》中提到,在此便不再赘叙。

如果要将《四库全书》中书目一一读遍,实在较为困难。所以,近代梁启超先生曾将国学入门书目最低限度列为——经部:《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三、《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国人多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鲜读《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里的观点,提出经济学家和从业人员在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更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其实‚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是一个成熟资本主义必须要有的内涵。亚当〃斯密1776年的《国富论》已经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中国人所熟知。《国富论》就是强调市场经济,强调个人追逐利益的。但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恐怕很少注意到这位市场经济鼻祖虽然是强调个人追求利益,也强调道德。作为市场经济之父,事实上,他是被“市场”严重误读的人。正是无节制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运用,造成市场经济道德血液的稀缺。包括金融危机中的资本主义的贪婪,也包括中国市场经济中的某些矛盾。去读他的《道德情操论》吧。他写的《道德情操论》,是传世之作,影响深远。

令斯密痛心的是,在他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阅读《道德情操论》,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认为‚市场经济与 道德无关‛的人的观念,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其实在斯密那里早就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他认为人有‚自利‛与‚同情‛两种基本情感,《富国论》论人的自利形成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而《道德情操论》则将同情贯穿始终。但在斯密的思想中,‚同情‛却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它存在着双重的‚规定性‛:一是主观个体美德,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成为市场经济中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人文气质与道德精神;一是客观社会伦理关系及其主观情感体验,即彼此均是具有平等自由权利及其主观情感体验的存在者,这也是构建市场经济正义性的方法原则:契约自由、平等互惠、自利利人。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应是与道德相关的,道德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引。只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不是要求个人要具有多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只需要个人自利的同时也保持对他人权利和公共规则的尊重。这种道德也不是只要求个人的德性,而是更注重要求制度的伦理性,即制度对市场经济中个人平等自由权利的保障。

四、当今的中国缺什么

看看如今调侃的中国人幸福的一天:早起,买地沟油炸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上班。中午,在食 堂要一瘦肉精猪肉吃炒农药韭菜和双汇香肠,来碗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开瓶甲醇酒,吃个硫磺馒头。饭后地摊买本盗版小说,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美美的睡上一觉,醒后我们要坚强活下去,因为咱家还没看到祖国统一。毛主席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今变为新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 还有‚有条件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让人不禁要问:当今的中国最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中国最缺的是安全感。——吴敏航 事实确是这样,在‚缺钱‛的欲望里,我们忘记了太多的底线,假药横行,各种毒物食品,太多的残次产品让我们好像都丢掉了掌握自己的能力。我们这样对自己,那些国外品牌也就照猫画虎的也把自己的标准降低很多。这一个好像底线模糊的时代了,也许底线是需要用文字来规定的了,用国家机器强制这些病毒,这个地方的环境才能净化一些吧。

——杨 文

我觉得在中国,我们缺少一种对国人生命的重视。现在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完全不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整个中国充斥着金钱的恶臭。对祖国的未来—— 孩子的不重视,留守儿童,校车事件等还有现在的大学也是盈利组织,虽然我是大学生,但是大学什么都没让我看到,看到的只是势力与尔虞我诈,这些都表明在中国,缺少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的无视。——林云静

缺少一种信仰。——磊 磊

人类从2000年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社会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蒙受因道德堕落和丧失理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痛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面临道德危机。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聚会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须有待在发扬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专家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脚点都在于提升素质、培育文明的实际行动上。由此看来,开展国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传统道德伦理、开启人们的思维智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五、国学教育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礼记〃大学》 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的行为到国家的行为,是一种概念上的上升,也是一种行为上的上升。一句话就是‚只有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一个团体‛。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们如是说:‚国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益处,使他们今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受过良好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仁爱孝道、遵纪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强。孩子们在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会领会到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修身养性,对学习也是种激励。‛

六、感悟南怀瑾先生国学与教育观

几年前看南怀瑾先生的书,对他强调文化重建要从儿童抓起颇有感触。他说,‚像我们这个年龄层,七、八十岁的 人快要死光了,将来要想靠我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把国家民族文化保存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了。‛而三、四十岁的人,从小就没有打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很难担当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这一代没有办法了,只有寄希望于儿童,寄希望于未来。趁我们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老一辈还在,极力培养下一代,把中国文化的薪火传下去,使得命如悬丝、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进而发扬光大。南老师经常动情地说:‚我是看不到小树长成的那一天了,但我相信,小树是一定会成长起来的。‛

儿童读经运动,就是提倡教十五、六岁以前的孩子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也可以包括一小部分佛家的书。南老师说,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其他古书,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尔稍稍讲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可以背。教小孩子背书,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朗读多了,音韵和字义等因素都会逐渐影响读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悟进去,将来长大后的学问就广博了。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但在二十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不再采取朗诵、背 诵的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解。这是受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胡适等人将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为教育前提‛的理念引入国内之后,将背诵经典视为食古不化的传统积弊。他们主张:教材的选编要按照分类化原则,依儿童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教育目标遵循实用原则,儿童生活上有需要才教。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结果儿童教育就变成了‚小猫叫,小狗跳‛。其实,背书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更发达。背诵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详。

南怀瑾对儿童背诵经典的这种看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医师论证说: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计算机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序,程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与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 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1至13岁总是缓慢上升,13岁以后方有长足之发展,18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13岁以前儿童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因此,提倡儿童背诵经典的效果最好。

其实,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让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读经的人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读经儿童‚有口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其实,今天的西方学者也已经注意到中国传统背诵教育 法的优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指出:‚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2000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一种特色。这种积累起来的大资产以供中国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固有的步伐频率,已经被西方所影响,陷入了他们的频率陷阱之中;既然我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那么就要主动用我们的步伐去影响他们的频率。因此我认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让全世界都能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篇2:国学与管理培训小结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一下午课外活动(单周诵读、双周写字),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读经典、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2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语 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学期结束,评选诵读小明星。

二、措施到位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和创作的积极性,学校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经典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举行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

2、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全体师生人文素养。

3、各班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写读书笔记、创编童谣、编写手抄报、编写书籍等活动,并定期举办交流评比。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篇3:国学智慧与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关键词:国学智慧,阴阳哲学,和谐,高校学报,管理

1 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现状与必要性分析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组织、和谐管理是历史的潮流, 时代的要求, 而和谐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和谐的本质是什么, 大至社会, 小至部门, 譬如, 如何进行高校学报和谐管理亦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中国古人的眼光透过八卦图式看到了人、自然和社会共存关系, 并通过易与合的思想过程实现人与世界对话。可以说, 合和易是演化中的和谐。是宇宙和思想的本质。古代中国人往往根据五经之首的《周易》所描述的天地万物的变化中, 去探究事物保持和谐状态的最佳途径。古人认为,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元素相对平衡时, 事物就稳定、协调、健康的运行。阴阳相对平衡主和, 阴阳互根互存, 阴阳至极而换, 此乃宇宙的本原本质。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无一不渗透着这一阴阳哲学, 保留至今最为实用的即为中医的阴阳哲学理论。

运用中国国学智慧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是中国哲学的创新性运用。

现在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和谐, 譬如在学术质量上, 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学生的论文, 评职称的论文, 真正高水平的文章都投向专业杂志或投向国际会议论文集, 被三大索引收录的少, 被引频次低;组稿时大多数还是以自投为主, 约稿少;审稿阶段由于高校学报学科多, 种类杂, 复审效果差;由于学科多, 种类杂导致精品期刊少, 信息量小。

当我们在现实中遭遇某种困境并试图寻找其因及解决方案时, 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历史、投向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典籍, 总想从其中生发出新的动力和方法。新一轮的国学复兴即缘发于此。时下, 顶级名校如北大、清华、复旦及中山大学等都面向管理者开出了自己的国学速成课程。已有诸多论著探讨中国智慧与管理, 许多部门在其中受益。本文运用中国国学智慧——阴阳哲学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是中国哲学在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的创新性运用, 为解决高校学报内部存在诸多的不和谐提供解决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2 国学智慧——阴阳哲学与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2.1 阴阳概念

阴阳哲学即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元素组成, 阴阳相对平衡时, 事物就稳定、协调、健康的运行, 阴阳相对平衡主和, 阴阳互根互存, 阴阳至极而换,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2.2 阴与阳的关系

阴阳互存:阴阳都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得更好为前提, 所谓孤阴不生, 孤阳不长, 阴阳可分, 以至无穷。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类, 而任何事物中的阴或阳又可进一步分为下层次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转化:阴或阳到了极高的程序, 就向反面转化, 所谓物极必反。

2.3 阴阳哲学的运用

阴阳哲学在现代生活中最为实用的就是中国国粹——中医。中医认为:人体从生到死, 处处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只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即“阴平阳秘, 其神乃至。”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阴阳相对平衡关系被破坏, 就会因阴阳偏盛或偏衰而发生疾病。

2.4 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的阴阳划分

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阴阳有别, 不能互相代替。阴阳同层次同范畴, 不同范畴的内容不能构成阴阳关系, 不同层次的阴阳不能凑成一对来分析。

质量管理中的阴阳划分随目的而分, 也随目的而转, 同一事物, 在此目的中为阳, 如果管理目的相反, 它可能转化为阴, 阴阳无限可分。

将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划分为阴阳两个相对面后, 似乎纷繁复杂的事物突然变得明确, 变得简单了, 很容易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避免了在管理中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 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该如何处理学报质量管理问题, 从而达以标本兼治的目的。

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阴阳划分图如图1所示。

3 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对策

3.1 编辑、印刷质量对策

高校学报质量可分为学术质量与编辑、印刷质量两大块, 具体如图1所示。学术质量高, 编辑、印刷质量差, 语言逻辑前后不一, 符号混乱, 外观不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难以输入有关检查系统, 会影响整个期刊的质量。学术质量不高, 编辑、印刷质量再好, 也只不过是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学术质量为阳, 编辑质量为阴。编辑质量分为编辑加工 (为阳) , 主编定稿控制 (为阴) 。印刷质量又分为印刷生产 (阳) 和检验 (阴) 两大部分, 生产、检验控制互为阳阴。而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学报质量方面阴盛阳衰,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编辑加工质量上, 学术质量却上不去。

3.2 选题对策

在学术质量方面, 选题、组稿和审稿是几个关键环节。选题是学术质量的前提, 学报在这方面尤显不足。选题分为选题原则 (阳) 和内容计划 (阴) 两部分。

选题原则方面, 信息量大为阳, 信息量少、信息量杂为阴, 在我国, 高校学报多数为综合性学术期刊, 学科多、内容杂、信息量相当少, 存在严重阴盛阳衰, 极端不和谐, 这也是限制高校学报发展的瓶颈, 对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这样解决:

扩大信息量, 办精品期刊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否则将会导致阴极阳衰, 最终阴阳分离, 学报成为高校沉重负担, 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选题内容计划方面, 集思广益为阳, 编委会审核为阴。集思广益时, 由于我国的特殊文化, 人们总是 (1) 由于屈从于有权威人士提出的意见, 从而抑制个别创新性意见的发表; (2) 避免枪打出头鸟, 总是在别人说出意见后再评头品足; (3) 担心意见说错, 受人批评; (4) 担心自己说的话伤及他人, 怕影响人际关系。所以这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太好, 我们可以先由专门人士收集资料, 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先开会讨论, 禁止批评, 自由思考, 各抒己见, 追求数量, 可以补充、借鉴。在收集好意见后, 再次开会讨论, 这次是编委会专家对前一次会议的意见尽量地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 一阴一阳, 协调平衡, 最后选出最新最前沿的研究。

集思广益又分为阅读、参加科技和国际会议 (阳) 和读者反馈信息 (阴) 两部分, 高校学报在这两方面也尤显不足。对此, 我们可以专门增加“策划编辑”岗位, 由专人负责。

3.3 组稿对策

如何组到优秀、前沿的稿件也是保证学报学术质量的关键。对此, 我们可将组稿分为参加学术会议、组织专题座谈、约稿, 此为阳, 自由投稿为阴, 自由投稿保证来稿数量和来稿多样化, 专门组稿创建精品期刊, 而现在大多学报都是自由投稿, 亦呈现阴盛阳衰的现象。要解决此问题, 我们可作如下构想。在市场上, 大多数企业为迎接价格战, 拼命降价, 有些企业入不敷出被价格战淘汰, 有些企业却以第二品牌来迎接价格战, 却保留第一品牌, 面对高端客户 (为阳) , 创建第二品牌, 而对价格跳水竞争 (阴) , 结果一阴一阳, 相互平衡, 使企业走出困境, 事业蒸蒸日上, 再有, 就如我国现代化总设计师小平同志, 以特区 (为阳) 拉动内地经济 (为阴) , 一阴一阳, 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共同构建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 对于我国高校学报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学报都可以按一定比例征收外稿, 而这些外稿或由选题后经专人组稿而来, 或由控制自由投稿而来, 总之一般录用的都是学术水平高的文章, 我们可以加大投入人力、加大投入资金, 如增加稿费、不收版面费, 吸引某学科优秀外稿, 即学科走到国家、国际前列的外稿或本校稿件, 集中于每年中的固定一期或两期, 再将这一两期期刊办为学科精品, 走在国家学科的前列, 我们就不愁稿源, 不愁被引频次, 还可以此争取SCI、EI的收录, 以这一两期作为高校的学术窗口, 进而进行对外交流。想要发展, 必须有正确的投入, 这应该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选择, 可有效解决真正高水平文章投向专业杂志或投向国际会议论文集的问题。

3.4 审稿对策

在审稿方面, 现在许多大学编辑都是由主编或编辑初审, 专家外审 (为阳) , 编委会复审 (为阴) , 以编委会复审监督初审、外审的执行情况, 有效遏制方便评职称, 学位论文发表的现象。由于高校学报学科多、杂, 复审效果差, 在这方面为阳盛阴衰, 导致关系文章得不到有效控制。我们应该加大对复审的投入, 以保证审稿质量, 从而提高期刊稿件质量的信誉, 从本质上解决学校领导对硕士、博士、教师做出的在本学校学报发表的文章超过若干篇便不计入考核之列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鞠强.和谐管理本质、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篇4:国学与管理

国学与国学热

“国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中学”到“国粹”,再到“国故”,再到“国学”这一过程。“国学”又有古义、今义与广义、狭义之分。“国学”的最早意义是“由国家设立的学校”,目前比较公认的意义是“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广义的国学涵盖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内容,其中,“经”是我们的精神,“史”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子”是我們的思想与智慧,“集”是我们的情怀。狭义的国学则指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不过迄今为止,“国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广泛接受的定义,这导致“国学”简直成了随处可贴的膏药。不合时宜地滥用,恐怕不是国学之福。

在搜集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将它们大概分成四大类:认为国学并不存在的“国学虚无论”;认为国学确实存在的“国学存在论”;认为国学具有很多益处的“国学有用论”;认为国学存在很多害处的“国学有害论”(详见附文《21人纵论国学》)。国学热的起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我国经济发展后恢复文化自觉(费孝通提出的概念)和自信、提升话语权(法国大哲学家福柯说过,话语和权力是关联着的)、增强民族认同感(博兰尼称之为“支援意识”)的需要;对文化冲突中的文化霸权(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概念)进行抗争、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汉语学界和儒学圈的形成也促进了国学的兴起。

◎ 培养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大棋局》一书中,提出大国或强国有四条标准: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战略与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学者吉尔(Bates Gill)在《中国“软实力”的源泉和局限》一文中也提出:文化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 社会浮躁期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归属感的向往。当今社会存在着物质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冷漠化倾向、躁动化倾向、无责任化倾向、浮夸化与虚假化倾向等六大病态心理。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100万人自杀未遂,寻求精神安顿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不少人想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对人生终极问题和人性本身看法的启示。

◎ 开掘传统、古为今用,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的需要。成中英教授认为,经济发展到最后,就成为一套需要文化支撑的理念经济。经济只是手段,文化、道德才是目标;经济发展要用文化来软化,柔化它的发展势头,让经济为文化服务,而不是用经济来削减或者消除人类的文化。

◎ 西方管理理论的“水土不服”,使得中国的管理者转而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思想。基于广泛的社会需求以及巨额利益的驱动,大量机构提供国学方面的培训或教育,声称要培养不仅拥有财富,而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新儒商”,这也大大促进了国学的热潮。

国学对管理的借鉴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主要是宏观的治国之学与微观的治生之学,针对企业管理的经验、思想并不多。虽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山不隔理。治国、用兵、民生之中的众多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经营仍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的古代典籍里,论管理哲学的简约、朴素和举重若轻,莫过于《道德经》;论管理谋略的周详、具体和可操作性,莫过于《孙子兵法》;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自我修养,莫过于《论语》;涵盖当今政治学、管理学主要观点与论证方法,统一“势、法、术”,论管理的严格、制度治理的杀伐之气,莫过于《韩非子》。儒家所倡导的德治,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就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我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农抑商的,然而国学中不乏关于商业方面的文化蕴涵,它的精神价值观曾经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人,以至于形成了所谓“儒商”的传统。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商朝据说就是“以商兴国”,秦始皇也曾经为一位女性富商筑台以示褒赏,秦汉以后形成了“工商士民”的阶层结构,汉武帝时的桑弘羊等大臣都出身商人阶层。近代的徽商、浙商、晋商,无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引申到企业管理之中而创造出奇迹的。华为任正非年轻时就是“学毛选标兵”,“中庸思想”是联想柳传志最主要的管理利器,道家的“无为思想”是恩威薛永新树立企业精神、指导企业的经营法宝,蒙牛牛根生则采取的是“财散人聚”的处世之道。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有助于企业家人格魅力的形成。这种人格魅力,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人格魅力的形成,基于深厚的教养、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公益事业的关心,基于真诚,基于爱心。有人格魅力才能让公众产生信任感,这比广告、公关更为重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许不能直接教给企业家如何投资、如何盈利的具体方法,但是能够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教给企业家如何做人,这是包括企业家在内所有的人都可以受益的。

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内,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强权哲学和斗争哲学,这种指导思想只能引起更大的冲突,结局是很危险的。国学的精髓就在于整体性思维,她强调的是变化和变化的规律,这对于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的管理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国学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和为贵,强调天人一体,她是一种贵和的哲学,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她的当代性,甚至是未来性。国学带来的是“治理”,强调的是水的柔性和变通;而西学(相对于国学)带来的是“管理”,代表的是竹子的强硬和严密。国学对于管理有三点启发:以人为先,教化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智;以柔克刚,柔化具体的经营运作;以异避同,激发决策和预测中的直觉与灵感。

国学即哲学,商道即悟道

成中英教授指出,要从哲学的高度去研究国学,国学没有哲学精神就成为死的东西,就变成了国故。张瑞敏也指出,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哲学家。有人以“道、学、艺、技”来涵盖国学的要点:“道”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学”是历史;“艺”是审美;“技”是技巧。国学包含众多的哲理与思辨,具有很强的哲学性、经验性和综合性,对学习者的悟性和灵气要求都很高。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学,必须具有极强的独处、反省、领悟能力。例如《孙子兵法》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千多字,还不如一篇论文的字数多,却可以在不同的学者眼里出现不同的“哈姆雷特”。如果孙子在这本兵书里把所有的情况都解释清楚了,那它也不会流传到现在。经典的意义,应该是精神的意义,而不是知识的意义,经典的无限价值在于“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金圣叹语)。我们保留了许多优秀的典籍,特别是先秦思想典籍的原创性价值和文化深度,并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民族。但是,我们一直不善于通过创造性解读来汲取传统的优秀思想。

西学是应对简单性和必然性的智慧,国学却是应对复杂性和偶然性的智慧,强调的是“以不变应万变”,其中的“不变”就是《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的“道”。以西餐和中餐为例,麦当劳里的汉堡包,在世界不同国家,即使材料来源可能有所差别,但口味一定是一致的。这种同质化为企业之间的竞争甚至企业内部的竞争埋下了隐患。而中餐的菜谱很少有告诉你每种配料放多少量的,最多加上“少许”两字,这是为了针对不同顾客的口味进行调整。要做出真正适合顾客口味的中餐,需要厨师长期的领悟。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可谓天壤之别。这种差异化不仅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大避免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又如,我们有“儒老成医”一说,老中医不仅能够治病,还能治心。按照“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说法,国学确实是大智慧。

管理理论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告诉管理者具体的管理细节,只需要告诉管理者管理的原则就可以了。原则的具体运用需要管理者的“释义”能力。如果管理理论告诉管理者某项经营活动应该做到一二三,而所有的管理者也都按照一二三来做的话,最后的结果往好里说,大家打个平手;往坏里说,大家两败俱伤。管理理论只需要告诉管理者“一”这个“经”就可以了,后面的“二”和“三”这些“权”就要靠管理者来努力领悟了。所谓“持经达权”、“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管理者在符合管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领悟管理的具体情况。主导西学的是分析归纳的还原性理性思维方法,是左脑在起作用;而主导国学的则是综合演绎的系统性感性思维方法,强调开发人的右脑,提高人的直觉判断力。例如,《易经》中的四个关键字“元、亨、利、贞”,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即为“开创”、“互通”、“共赢”、“诚信”。这种“说文解字”式的解释和意义生发,正是“国学”的重要特征。

“参股”还是“控股”

管理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而领导是处理变化问题的。因此,管理的知识,我们可以学习西方;领导的学问,恐怕主要学习国学了。如果说西方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的是管理科学的话,国学中的管理思想告诉我们的则是管理艺术。许多学者将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分开来看,这可能是不恰当的。管理科学是前提,管理艺术是升华。没有管理科学作基础,管理艺术就只能是“瞎猫撞死耗子”;没有管理艺术,管理科学也就成了一种束缚,“死读书不如无书”。例如,中西文化中都有诚信的内容,但中国的诚信主要是一种道德规则—侧重“诚”(真诚),而西方的诚信主要是一种商品交易规则—侧重“信”(信任)。只有以制度为前提,以道德为保障,将制度与道德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持久的诚信。

研究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德国学者的著作被译成其他民族语言的数量列世界第二位,而德国学者将其他民族的著作翻译成德语的数量则列世界第一位。排除掉英语的“語言霸权”影响,德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也最善于创新的民族。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我们也应该首先以虚心的态度全盘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创新。例如,被称为“商儒”的张瑞敏对中国文化和西方管理都极有心得。在他身上,传统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气质,而不是表面的功夫。他不仅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同时更是海纳百川。他对日本的管理,对杰克·韦尔奇的著作都如饥似渴地学习。

“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涩泽荣一素以“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治理企业闻名。日本著名管理学者村山孚也说:“日本企业家为了使企业生存和发展,使用了两个轮子。在生产经营景气时期,使用美国现代管理这个轮子;在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孙子兵法》这个轮子。”在文化素养和指导思想方面,国学只能“控股”而不能“参股”;在具体的经营运作上,国学与西学,谁“控股”,谁“参股”,都是不一定的,这要看具体情境。该谁控股,谁就控股,这是“合理主义”,也正是管理的精髓—“权变”的表现。

“我站在屋内,把窗子打开,让所有的风都进来,但我不会被任何一股风吹走。”(圣雄甘地语)对于国学“入股”管理,我们应该做到既不“数典忘祖”,又能“吐故纳新”,真正做到“东西融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

国学热中暗潮涌动

我们眼下最为关注的不应是国学该不该热,而是国学应该怎样热的问题。目前的国学热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国学”像前些年的MBA一样,成了一些具有猎奇心理的企业家镀金的工具和新的炫耀性消费,“国学班”招收学员“精英化”,收费标准“贵族化”。有人将振兴国学等价于弘扬儒教,或者等价于“读经”。有人将祭孔等国学活动搞得过度庸俗化、商业化和时尚化,实行“文化搭台,利润挂帅”,变了味地复兴,借古人之名发财。有人借助复兴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盲目地抵制和排斥。还有人借复兴国学之名,行封建迷信之实,将尘封的东西都当做了佳酿。这都很可能毁了“国学”这块招牌,也会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国学的普及不能仅靠经院式的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应当多元化,也可以适当地通俗化,但一定要拒绝庸俗化。

篇5: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小结

为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同学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10月10日我校举行一至六年级“国学经典”通读比赛。

活动中,参赛班级都是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各班学生精神风貌饱满,激情飞扬。通过同学们的精彩朗诵,让人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洗礼,感悟到了中华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次活动,有效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了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推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人生之塔不是一砖瓦构建的,需要从现在起日积月累,奠定丰厚的智力背景和人生底蕴。“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诵读中华经典之路上,我校师生必将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争取使每一位孩子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下,切实丰富人文素养,学校进一步创建人本文化的氛围,为学生的明天的幸福人生奠基。

在以后的“国学经典”活动中做到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

每天除了课前2分钟,晨读、早读、读报时间诵读国学文学,学校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或语文兴趣课用于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2、辅导落实

各班级的语文老师为该班的指定的国学经典诵读辅导教师,帮助学生弄懂教材的读音、大意、意境。

3、内容落实

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经典诵读教材及《唐诗》《》《三字经》《弟子规》,做到每天读一个内容,并收集自己喜欢背诵的国学

4、任务落实

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业务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及国学诵读的技术指导,班主作和语文老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5、管理落实

篇6:国学与管理培训小结

特色教育系列活动小结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和传承国学的过程中获得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黄坊中心小学于2014年12月份开展了“弘扬国学文化,提升教育养成”特色教育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手抄报竞赛、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以及评选“践行国学经典先进典型”等。通过本次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我校全体师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篇7:国学与企业管理

培训大纲

课程背景

中国企业要有自己的思想与意识!

随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企业批量进入世界500强,目前的中国企业,已不再满足于照搬照抄、盲目追随西方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

他们迫切需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点、文化底蕴和市场环境的,全新管理体系与实践指导思想。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历久弥新,是我们学习管理智慧和开启人生幸福的金钥匙。巴才林老师在17年经营企业实践经验中曾经运用“美式”“日式”„等管理方法,时间一久出现管理问题:越是管理严格,团队向心力越差,员工的责任心越差;工作氛围积极正面的越少;员工流失率越来越高;2004年在北京听了一堂北京汇通公司胡小林董事长汇报:企业导入《弟子规》管理的课程,收获很大。回到企业就把《弟子规》思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导入企业,企业绩效飞跃提升,使企业管理团队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之能久的最佳姿态,员工流失率也下降„„

巴才林教授为“弟子规--企业版”的实践者和撰稿人之一,凭借深厚国学功底与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相结合,将其升华提高成: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弟子规》--企业版”管理系统,为企业进行管理咨询,为无数企业创造经营管理神话。

解决问题:

1、主管对单位承诺性不够,同事之间沟通不良;

2、由于竞争,同事之间常产生排斥与猜忌;

3、同事之间共识不足,缺少相互欣赏与信任;

4、团队成员合作意识不佳,个人防范心理过强;

5、主管缺乏对单位的归属感,流动频繁;

6、因个人人际关系问题,让情绪干扰工作;

7、管理者流于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主管;

8、主管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收获:

本次培训后企业将拿到以下成果

1. 整体有序导入《弟子规》智慧,聚焦于内在成长

2. 为企业创造一个充满爱心,感恩,包容,激情, 凝聚,进取,积极的企业内环境

3. 在企业内逐步养成向内不断感恩改过,向外不断拓展创新的新习惯

4. 为企业实现本目标计划提供有力保障,令其创造最大绩效

5.使企业的主管层与中层之间及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沟通特别畅通

6.使企业的主管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7.使企业主管及员工能正确面对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学员收获:

1.卸下心理背负的所有包袱,知道主要的、次要的,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2.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发现盲点、认清自我,潜能得以开发;

3.完善心智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4.改变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抱着欣赏、感恩、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5.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使自己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情;

6.极大地提高个人责任感,勇于负责、追求自我快乐成长;

7.自我价值提升,使自己更积极主动、更自发自觉、保持最佳状态;

8.创造能力迸发,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9.降低主管流动率,改善整体表现,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绩效得以提升,;

8.个人领导力、感召力、影响力得到突破性提升;

9.沟通能力提高,人际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工作、生活更快乐;

10.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创造成果;

二.课程大纲

2/1天

50--70人

董事长/总经理/中层/

通过体验式的学习,使参训主管及员工体验到信任、负责任、选择、承诺、双赢、感恩等六大价值观在企业团队中是如何发挥巨大力量的。

参训者在向内发掘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盲点,清晰自己及团队成员的心态每时每刻的位置,并懂得用感恩的心态达成目标

第一部分:国学《弟子规》——孝敬篇

1.“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原意解读与执行力

2.“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原意解读与服从

视频学习:驴子孝

3.“冬则温 夏则凊 亲所好 力为具” 原意解读与心细如丝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故事讲解分享: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原意解读与岗位责任制

5.“居有常 业无变” 原意解读与敬业爱岗,归属感

视频学习:永远不离开公司

6.“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勿以善小

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原意解读与思想道德

7.“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原意解读与向领导提合理化建议

故事分享:孝感动天

8.“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原意解读与尽忠尽职

视频学习:不在恨父母

9.“丧三年 常悲咽 ” 原意解读与经验教训

第二部分:国学《弟子规》——悌睦篇

1、“兄弟睦” 原意解读与同事之间的团结相处

视频学习: 桃园三结义

2、“财物轻,言语忍” 原意解读与厚德载物

3、“长者先,幼者后” 原意解读与礼贤下士

4、“长呼人,即代叫” 原意解读与上传下达

5、“勿见能” 原意解读与韬光养晦

6、“路遇长,疾驱揖” 原意解读与礼仪规范

7、“低不闻,却非宜” 原意解读与沟通能力

视频学习: 17岁秘密

8、“事诸父,如事父” 原意解读与大爱思维

9、“朝起早,夜眠迟” 原意解读与惜时观念

视频学习:死神的账单

10、“晨必盥,兼漱口” 原意解读与健康管理

11、“冠必正,纽必结” 原意解读与外在形象

12、“步从容,立端正” 原意解读与形体礼仪

现场训练:肢体语言

13、“缓揭帘,勿有声” 原意解读与专心、细心、恭敬心。

14、“事勿忙,忙多错” 原意解读与时间管理

现场训练:时间管理

15、“勿畏难,勿轻略” 原意解读与勇于承担

16、“将入门,问孰存” 原意解读与服务素质

互动:“照镜子”游戏

通过“照镜子”使所有学员感悟《弟子规》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亲人、领导、同事、同学、朋友在为我们承担着完全的责任,而自己以前还不自知,总认为生活、工作就是这样。从而悔悟到自己的所有的抱怨、推托、借口、不负责任的内疚。而从这个活动的体验获得一次宝贵的经历,对企业、领导、下属、同事、家人、朋友甚至客户产生感激之情,并激发起自我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多从“归因于内”的以责任者的态度面对,从而真正意识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通过“照镜子游戏”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改正

1.没有感恩之心

2.自以为是,固执,执迷不悟,墨守陈规

3.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建议

4.迷茫空虚,压力大,常常失眠、忧郁、痛苦、孤独

5.没有自信心,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6.没有目标,做事主次不分,注意力不集中,浮躁不安 心神不定

7.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爱、真正感恩

8.在现代企业工作中:怕苦怕累、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粗制滥造、不遵守生产规范、弄虚作

假、欺上瞒下、缺乏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玩弄规章制度、故意违反操作规程、没有全局观念、个人利益至上等。

在《弟子规》理论与游戏体验“立体式”的“修身”改掉以上“毛病”

第三部分:国学《弟子规》------诚信、亲仁篇

1、“凡出言,信为先” 原意解读与诚信管理

2、“话说多,不如少” 原意解读与少说多做

3、“见未真”“知未的” 原意解读与处事态度

现场互动游戏:水的容量

4、“事非宜,勿轻诺” 原意解读与三思而行

5、“不关己,莫闲管” 原意解读与心无旁骛见贤思齐,以人为鉴

6、“闻誉恐,闻过欣” 原意解读与谦卑处世

7、“无心非,名为错”与“过能改,归于无”“是人,皆须爱” 原意解读与250法则

8、“行高者,名自高” 原意解读与人格魅力

9、“己有能”与“人所能”“勿厌故,勿喜新” 原意解读与坚持不懈

10、“人不闲,勿事搅” 原意解读与察言观色

11、“道人善,即是善”“善相劝,德皆建” 原意解读与建设性批评

12、“与宜多,取宜少” 原意解读与付出精神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恩欲报,怨欲忘” 原意解读与感恩的心态

14、“待婢仆”“慈而宽” 原意解读与亲和力

现场训练:领导力和沟通技巧

15、“能亲仁”与“近朱者赤”“不亲仁” 原意解读与“近墨者黑”

互动:“正心杆”游戏

活动目的:

通过《弟子规》理论学习用“正心游戏”实际场景模拟式训练,对比发现

1、过去的工作、生活中学员面对人际关系的困惑、矛盾。

2、发现自我在有意无意中设置了人际关系的屏障。

3、发现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以“对”、“错”的方式面对沟通、交流。

4、发现总是以自我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总是以自己要“赢”为目的甚至耍手段;

5、发现我们过得一点都不轻松,甚至有时候虽然我们“赢”的目的达到了却失去了我们内心一

直以来认为很重要的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

从而使学员领悟以感恩共赢的思考立场扩大人际关系的更大可能性,也深深体会到团队赢的真正原因:包容,感恩。

第四部分:感恩与忠诚

1、感恩是可以培育的视频学习:想起老妈妈

2、感恩于自己的组织

3、努力使自己感恩;

视频学习:鑫秋的故事

4、危难是检验感恩的最佳工具

5、优秀的人格和报恩思想;

视频学习:母亲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忠诚于企业--敬业爱岗;

8、忠诚于企业--集体荣誉至高无上

9、忠诚于企业--维护公司利益

视频学习:水知道答案

互动游戏:真正的感恩

第五部分:结业典礼

企业最高领导发表演讲

篇8:浅谈国学热与中国式企业管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学,企业管理

中国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这其中, 企业越来越壮大, 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主体。为寻求发展, 中国企业经历了解放思想、走出国门, 革除弊制、科学管理等进化过程。时而重视西式管理, 唯MBA理论是从, 时而将孔孟之道、孙子之法、名著之典置于至尊, 涌复古之势。中国企业要实现长足发展, 到底是依倚西方的管理理论, 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智慧?

近几年, “国学热”持续升温, 以易中天、王立群和于丹为代表的国学热, 成为2006年以来中国文化界的特大现象, 《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的狂销和追捧, 大学兴办国学院、社会上各类公益讲座也以国学为主旋律。与此同时, 以曾仕强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式管理”近年渐成热点, 曾氏旋风气势压前几年的“杰克.韦尔奇热”。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被中国的企业家当管理书籍来读了, “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一个好员工”、“王熙凤是一个好领导”等等, 构筑“中国式管理”之山, 欲与西式管理平分天下。

而清华等大学开设的“国学总裁班”将中国式管理推向了崇拜高潮, 应用高潮。对国学热和中国式管理的评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更多的是盲从和幼稚, 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辩证地对待。

首先, 时下的国学热我认为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后必然出现的精神寻根和心灵回归。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的中国社会, 是一个经济高于一切的时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演变在实际的过程中, 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唯经济”社会, 物质利益的力量彰显为社会生活中最大的力量和标准。

这是好事, 也是坏事。好事, 则是因为这是对文革期间政治社会的纠正, 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企业理应为社会重要主体得到实现。不幸, 是对人性和社会的片面纠正, 唯利论、唯金钱论、黄赌毒贪等现象泛滥成灾, 人们精神在物质丰富下表现出空前空虚、无聊, 如芙蓉姐姐现象, 道德的约束力无限削弱, 如地震怪星“范跑跑”。“八荣八耻”所要求的内容其实是很基本道德要求, 但需要一个在国的国家主席来谆谆教诲, 可见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总之, 是物质丰富了, 精神匮乏了。

物质缺少时追求物质, 物质丰富时追求精神, 辩证法为目前的国学热给了很好的注脚。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时所面临的课题。它既说明在社会这个大写的人的精神缺失和小写的人的精神空虚情况下, 背后存在的精神寻根。

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事实上的精神缺失、信仰危机、精神焦虑和心理失衡, 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在的最大危险。为什么要追求物质和财富, 除了满足人们生活的享受外, 物质和财富对于我们究竟还有什么意义?物质和财富的追求到底有没有边界?这些问题的困惑, 使得人们对物质以外要素的思考成为必然, 而这一切只有在物质追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提出,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否则空谈精神是没有意义的。

文革带来的中国文化断根, 使得我们许多人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 一个没有民族文化修养的中国人, 很难算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全球化时代不仅需要的是世界文化和融合, 更需要民族文化的张扬和发挥。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可以没有文化, 也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可以没有文化。当中国企业融入到世界竞争环境中时, 竞争因素中恰恰缺少这种精神气质。

当源自于西方社会的市场主义在中国潇洒走一回时, 当西方的管理技巧被人们在商场上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 人们终于发现, 一切弊端除体制原因, 更在于自身缺“德”, 许多人不仅忽视了自己做人的价值, 也没有看到旁人的价值, 结果引起社会不和谐。

国学是中国的精神遗产,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们不能鄙视, 我们必须发挥其崇高的价值。

国学该怎样热?现实中, 对国学的态度有三种是不适宜的。一是忘却历史不负责任地一讲国学就什么都是好的, 甚至有国学复古的状态。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系统, “国学”早已被历史的决定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命运;但从人文价值系统的重构来看, “国学”又不无“花落春犹在”的意味。二是神秘化的倾向。如对《易经》和道家学说进行神秘化, 看风水的流行、年轻人对算命的热衷等现象, 就是国学神秘化的体现。三是注重皮毛重于内容, 形似神不似。许多书籍和专家抓住一句话大做文章, 断章取义, 夸大其词, 严重误导了受众。

中国商人“言必称德鲁克”到“言必称国学”的转化之快有时也让人瞠目结舌。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是实践在前理论在后, 然而企业的发展光是摸着石子过河总是危险的。

因此, 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对管理理论的渴望和追求, 由于中国企业缺少经验, 因开放而引进的MBA热成为一个奇特的中国现象。MBA热确实让中国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学到了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 但是也存在非理性和浮噪的普遍现象。开始以为西方的管理是灵丹妙药, 结果给自身带来沉重的打击。有企业家认为:“MBA、企业管理等东西我都学过, 但是我觉得这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我系统学习过中西方哲学, 这些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给了我很大启发。为什么我们在生意上会遇到很多问题, 我觉得还是对对方不了解, 归根结底是对中国文化背景不了解。学国学确实能从思想上解决企业的问题。”痛定思痛, 中国古典智慧却给了管理界一个全新的视野空间:易经、孔孟思想、老子思想、孙子兵法......“中国式管理”应运而生。

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国学在管理中的运用。曾仕强认为, “中国式管理很简单, 就是你先把人做好, 然后才能谈管理。”他认为,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这三者的关键都是人, 它们主张有人才有事, 事在人为, 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 合理地解决问题, 而不是凡事“依法办理”。美国式管理强调“我要-我成”, 订立目标, 拿出成果, 十足的实证主义;日本式管理则重视“同生-共荣”, 合力追求团体的荣誉, 不计较个人的荣辱;而中国式管理却是“修己-安人”, 以“怎么样都好”的心情, 以自然的方式自得其乐地顺势行事。

弹性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第二个特征。与西方相比, 中国人“很实际地寓人治于法治”, 人治的色彩更浓, 而人治往往会带来弹性管理。曾仕强认为中国式管理的弹性是由于不确定性和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而产生的。

中国式管理第三个重特征是认为“中庸”合理。将中庸之道奉为“合理主义”, 这样它的真正用意才更清晰。

那么西方管理与中国管理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中国企业该如何驾驭?

首先, 管理是科学, 科学不分国界, 从科学角度看确实不存在中国式管理与西方式管理的区别。所谓管理是科学, 指的是管理本身的内在规律性, 尤其是体现在生产、财务、质量、成本等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上, 则是绝对是科学的, 这样的科学不会因为国界的不同而不同, 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与西方企业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必须补课。因此, 当谈论中国式管理时, 企业绝对不能拿“做人、中庸和弹性”取代管理的科学性, 否则风险巨大。

其次, 管理从来都是讲求“硬管理”与“软管理”的结合。“硬管理”包括制度、流程、标准、量、时间等;"软管理"是指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等。光有硬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是为西方的企业发展阶段所证明了的;而空谈软管理, 没有制度、流程、标准等的保障, 更是缺乏支撑的。

戒除网瘾心病还须心药医

戴伟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摘要: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成为当今的教育难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网瘾的成因以及危害的深刻分析, 得出戒除网瘾必须以教育引导、心理辅导等心理治疗措施为主, 才是最有效手段。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治疗

0 引言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与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的性质越来越为社会有识之士与高校德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广大群众所认识和关注。网络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和显现, 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暴力犯罪、青少年厌倦学业、人格发展不健全、青少年抑郁等。而网络成瘾则是网络心理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网络成瘾指个体不能抵制想上网的冲动, 对网络上的某种或某些行为着迷, , 对上网的时间要求越来越多, 当上网被剥夺后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反应。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德育工作者目前高度关注、重视和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是一种伴随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过度行为方式, 因此, 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方面。

1.1 青少年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弱作为青少

年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追求富有刺激和挑战性的新生事物, 但同时又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青少年学生很容易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青少年期的性意识觉醒、性知识探索和异性交往的需要, 对网络成瘾影响深刻, 众多青少年会受色情网站或色情化电子邮件的挑逗而深陷其中, 结果发展成为色情网络文化的受害者。

1.2 人格特质的影响在认知、情绪、自我意识、动机、潜意识、攻

击性等人格功能方面存在问题的青少年易于成为网瘾患者, 此类青少年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不擅于向别人倾诉自我情感, 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关照和帮助, 就在网上寻找支持和满足, 以致不能自拔。特别是在, 强迫、恐惧、偏执、焦虑、敌对、抑郁性、自卑感、神经质、支配性等具体人格特质方面存在问题的青少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容易成为网瘾患者, 人格缺陷容易诱发网瘾, 又容易与网瘾叠加, 产生协同效应, 即网瘾促使人格裂变, 人格缺陷加深网瘾强度。

1.3 网络环境因素网络自身所具有的通讯、互动、求知、娱乐等

多样化功能, 以及海量信息、方便快捷、匿名安全、自由随意等诸多特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上网的热情。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必备工具, 上网是时代的特征, 大部分家庭都安装了宽带网, 网吧在城市中随处可见, 很多学校也都设立校园网或者宽带网, 这大大方便了青少年上网的便捷性, 网上冲浪已成为青少年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有其正负两面性, 理论上讲应扬长避短, 但事实上由于网络还处在发展阶段, 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许多网站为了吸引上网者, 其内容不仅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内容, 有的还专门研究上网者的心理, 让你欲罢不能。

1.4 社会环境因素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等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保护, 很多青少年缺乏心灵沟通和情感宣泄的场所, 他们不断累积的挫折体验和寻觅新的归属感的需要, 会迫使他们通过网络去向“同病相怜者”倾诉, 获得关注和情感反应, 网络成瘾就会成为相应的替代物。社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与部分执法机关的不作为助长了一些网络经营者的不法行为, 一些商人把网吧设在学校附近, 甚至提供全天候服务, 更有些不法经营者则昧着良心, 私下向青少年提供网上赌博或网络色情服务。

2 网络成瘾的危害

2.1 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上网成瘾者由于过分依赖网络, 放弃思考问题和阅读书刊, 因而文字应用能力较差, 思维出现迟钝。

由于上网挤掉了青少年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使得一些青少年计算机操作非常熟练, 所写文章却错字、病句随处可见, 有的甚至出现不会用笔写字、写文章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加剧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使他们产生心理负担。

还有一些青少年, 由于不能用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沉重的考试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因而往往带着躲避现实的心理选择上网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超脱。结果是恶性循环, 越是逃避, 面对的问题越多。因此, 他们会更加焦虑、不安、心烦, 情绪更加低落, 严重的出现心理障碍。

还有研究显示, 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多巴胺水平升高, 这种化学物质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 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前更为严重。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 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 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不适, 出现食欲不振, 焦躁不安等, 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患, 需要接受深度的心理辅导。

2.2 影响健康人格形成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即虚拟生存。

这种生存方式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彼此不必谋面的人际交往方式, 既有别于人们独立的、封闭的、自由的精神生存方式, 也有别于现实的、面对面的、受到各种制约的社会生存方式。对于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 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虚拟人格, 呈现出双重人格。有的借助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 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 导致人格虚拟, 出现生活幻象, 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2.3 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和冲击。

据调查, 有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对黑客行为并不反对, 甚至支持赞同;对网络色情、欺骗等行为表示无所谓。在现有的互联网上, 发达国家垄断网上资源, 一方面通过网络传播着一些对世界文明进程可以起推动作用的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又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其间, 久而久之, 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对之逐渐产生认同、亲近以至膜拜, 而丢掉在他们头脑中长期积淀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的信任、依赖和自豪, 从而形成观念充突、产生价值观的倾斜。所有这些都说明, 互联网由于它的开放、多元, 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对与错的标准, 价值伦理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 不利于正确观念的形成。

3 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 心病还须心药医

不良性格基础、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消极环境都是网瘾致病的主要因素, 要避免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建设外,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上一篇:建党九十周年征文稿下一篇:2023计量总结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