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合同风险防范

2024-07-30

银行金融合同风险防范(精选8篇)

篇1:银行金融合同风险防范

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银行金融案件频发,经营效率降低,管理难度加大。而大多数管理者的精力投入到了查案办案之中,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健康发展。实际上,多数案件都是因为核算体制落后,内控力度不足和会计工作人员业务风险意识防范淡薄等原因造成的。而且,从整体看,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不是单个点上的问题,而是这个银行系统结构化,系统化的问题。

一、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通过一定的计量方法,对银行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提供有效信息给使用者。会计活动作为银行业务平台,与绝大多数风险都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银行风险就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总的来说,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信用风险、业务风险、财务风险、违规风险等。

1、业务风险,主要是在核算业务中,由于核算方法不准确、核算程序不规范引发风险。还有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吸收高成本资金、呆账、坏账或者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有误、应收利息计提标准不合理等都会引发金融风险。

2、财务风险,由资本充足率下降引发的财务风险原因有很多。外部原因主要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资本市场遭遇到相当严重的打击,资本筹集出现了困难,企业盈利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有所下降,造成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另一方面由资本充足率不足引发的财务风险也与银行自身的一些失误经营积累不良资产有关,同时也与银行自身的会计活动密切相关,部分银行甚至将会计作为调节手段,不顾会计谨慎性、真实性原则,通过违规会计操作以达到规定标准这些都将给银行带来财务风险。以上因素都导致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降低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3、违规风险,引发违规风险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人员违规操作引发的风险,金融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员工自己或家人投资股市、基金或实业,可能会出现亏损或参与一些违法行为,这些因素都会引发违规操作的风险,这也是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主要方面。其次是由于信贷流程关键环节的人员不尽职、人情贷款、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引发担保公司进行非法融资,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放大了信用风险,增加了经营成本,由于没有及时获得客户的风险预警,导致客户经理无法立即对企业风险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三是部分非法担保公司与企业客户经理暗中勾结,进行利益平分,这样的做法将会损害银行的整体利益。

二、防范银行金融风险的建议

1、努力提高的风险防范意识

思想上的防范意识是最重要的,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我国银行业可以吸取到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银行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一定要真正建立起来。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利润,降低贷款的标准或条件,进而增强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银行领导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掌握员工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员工对工作、业务以及自身问题的态度变化,引导、纠正员工的行为,进而从根源上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受人民币升值等原因的影响,我国金融资产中,房地产、股票等价格上涨较快,因此,住房贷款和住房抵押消费贷款随之也增长很快,这就很容易出现银行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的行为。一旦市场形势改变,就会对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银行业要十分重视市场开拓中出现的各类风险,通过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和银行操作制度的学习,健全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规范职业道德和业务操作,让员工知道自我约束,促进员工自发形成行为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全力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从长远来看,在银行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必须首先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机制。它包含银行自身和各级政府多方面的因素。对于银行自身来说,银行应制定严格的会计制度,各部门必须按照规定在统一的时间里分项目上报各种财务报表,根据财务会计分析的要求,通过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流动比率、杠杆比率四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获得对企业财务真实、全面的了解面,对具体业务时,应该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社会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进行分析,掌握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准确把握贷款企业兴衰的脉搏,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掌握借款人的基本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根据资本充足率等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标以及相应的指标权数,计算出各业务的综合得分值。根据得分值的高低将各业务分别评定为A、B、C、D、E五个等级。凡被评为D、E两个的即被视为有问题,银行应当根据风险防范预测,对部门及其人员提出预警。通过这一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防患于未然,在根源上降低银行风险的发生。另外还要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重要程度不同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通过岗位设置、账务核对、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确保向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充分、准确、及时。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必须定期听取金融情况汇报,分析金融运行情况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长远的角度研究风险防范和措施。还必须制定紧急预案,根据当地的既定条件和实际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化解预案,有效组织应付突发事件。

3、加强银行内部控制

首先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在全行各个层面营造一种“内部控制文化”,尤其是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约束,通过自己的言行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其次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明确各单位的权利和责任,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程序,用以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银行业务中的风险,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银行高级管理层必对于银行的内控制度负总的责任,有义务定期检查银行的经营情况,了解银行各项业务的经营风险,明确可以接受的风险程度的范围,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有必要的措施能够识别风险,并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银行稽核(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的指导组织和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内部控制的综合管理,检查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业务提出意见和建议。银行的各个平行部门要提高对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互相配合,发挥出不同部门对内控制的整体合力,以此提高全行内控水平。下级部门要对上级部门负责,认真落实各项内控制度,上级要积极为下级落实内控制度提供保障。最后,注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让大家充分了解各自在内控制度中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加强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在刚刚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之后,防范银行金融风险是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当然,金融问题是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有些问题表面上看是金融问题,但其根源并不在金融领域。要从根源上消除诱发金融风险的各种因素,除银行自身的不断完善外,还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金融安全。

篇2:银行金融合同风险防范

如今银行案件防控风险形式日益严峻,各种案件屡发不止,不仅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还对客户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迫害。所以在分行领导的组织下我们认真学习了银行案件防控文件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也深刻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下面就我这次的培训学习心得做以下汇报:

通过这次学习银行案件的形式主要有:

一、押钞车接送库时,不法分子利用押运员不注意时抢劫库箱。

二、中午及下班,客户较少时实行劫持客户抢劫。

三、周末值班人员及临柜人员较少时发生的抢劫。

四、夜间不法分子对自动存取款机实行的盗窃,破坏,偷取客户信息及客户在存钱或取钱时实施的抢劫。

面对日益猖獗的不法分子及各种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银行的资金安全及控制各种金融风险是我们银行职员必须要背负的责任。为了让我们的银行长久的经营下去,下面我就内控建设和风险防范做一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制度是们做一切事情的准绳,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就没有统一的做法,大家就会自由散漫,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进而在面对各种银行案件突发时,没有一个正确的流程去处理该案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银行应该制定一个正确、有效、可行的制度。而且要对该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严密性做一个正确的评价,制定和完善覆盖所有机构和业务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有章可循,又规可依。

二、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

当有了制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确保触犯了制度时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违规制度的处罚制度,做到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制定详细的责任追究方法,对领导责任人,办案责任人,连带责任人都有明确的规定。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制度,防范案件及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同过对各种银行案件发生视屏的观摩学习,可以看到银行员工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案件主要发生在那些防控风险意识薄弱,心里素质不强,领导管理不严的金融机构。而那些风险意识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分析和判断能力之高的金融机构可以防止案件发生于未然。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落实责任后,更要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把风险防范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上,提高员工在突发事件上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篇3:银行金融合同风险防范

一、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风险隐患

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金融海啸”已使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不断加大。一是管理模式滞后。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 我国大部分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实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差距。二是风险认识不足。一些银行管理者不注意掌握分析信息以避免风险, 整体上降低了我国银行机构对风险的警觉度。三是区域差异明显。因为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银行的资产、负债有很大的差距, 而且质量也有显著差别, 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就不平衡。银行业的和谐发展仍需要付出努力。

二、积极应对的策略选择

1. 审慎开展金融创新

要确保用于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的质量, 防止系统性风险。创新过程中, 一方面要防止金融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这一途径得到放大;另一方面, 要不断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让创新和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 以有效提高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同时, 还要认真总结金融创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2. 加快信用制度建设的步伐

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 其完善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美国信用制度的弊端是诱发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当维系金融新产品得以延续的条件发生变化时, 由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风险便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发不可收拾。实践证明, 信用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尤其是对仍处于建设初期的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来说, 更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等用心呵护。加快出台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严厉的信用处罚机制和科学的信用监控预警系统等制度, 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为管理和评估各方面信用提供有效信息。

3.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监管效率

目前, 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银行业的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形成能够横跨证券、保险、银行各行业的大监管体系。在我国越来越清晰的综合经营趋势下, 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与目标监管转变, 努力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现象, 以增强应付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同时, 要特别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当前我国真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 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 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 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 从总体上提高监管体系的时效性。就短期来说, 要加强目前“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 确保监管同步进行, 监督效率同时显现。此外, 要保持审慎监管, 加强行业规范, 对透明度提出严格要求, 防范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

4. 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金融危机预警体系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游资等投机性资本逐渐成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 其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流动成为导致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发生的潜在不利因素。因此, 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对国际资本的投机行为进行提前预警, 保证国际资本自由有序的流动, 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安全。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金融体制、法律制度, 监管环境差异性较大, 因此, 需要国际金融组织来推动各经济体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建立国际间的信息和数据共享制度, 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5. 加快制定金融危机管理法规, 建立政府主导的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篇4: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

但是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体制转轨背景中得以发展的,在法制不健全和中央银行监管弱化的情况下,作为以货币特种商品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着某种财产损失的可能,从非银行金融机构诞生之日起,就与风险相伴随,而且不断积累并逐步凸现。与银行机构相比,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可供选择的应急手段有限,再加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危机的可能性和实际频率要远高于银行机构。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城乡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由于片面追求资产规模和利润,违规事件屡有发生,相当一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已出现资不抵债,有些发生支付困难,面临破产。可见,如何正确认识我国非银行机构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风险,正确分析这些风险的危害和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潜在风险,化解现实风险,已成为非银行机构健康发展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非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原因

1.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规范的资金流动是形成经济风险的根源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主要受到利益动机的驱使,对基础产业和生产领域投入资金比重过小,而相当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等非基础产业和高风险领域。同时,业务违规问题也时有发生。尽管中央《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及每一项具体业务都有明文规定,但各类机构明知故犯钻政策空子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以信托存贷款名义从事一般性贷款业务,以拆借名义做短期贷款业务,公开或变相提高利率,透支,或挪用客户资金自营、拆借、投资,以回购、返售名义买空卖空,以贷揽保,以寿险准备金赔付损失险,向股份制企业贷款、返售证券,争取股票承销业务,联手操纵市场,虚买虚卖或自买自卖,制造虚假价格信息等等。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形成了潜在的经济风险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规定的业务和资金来源范围内从事经营,已不能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机构违规经营,应付日常周转和扩张的需要,这部分非规范资金以前主要是采取“同业拆借”方式,整顿金融秩序后,国家银行违章拆借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近几年以来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获得资金,仍利用各种方式(如證券回购)从银行拆入资金。这些资金,或被投入股票市场,或被长期投资、或被占压在房地产上,在短期内很难收回,有些则已变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国债回购市场中资金逾期和坏账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原有三角债之外,又添加了新的“金融三角债”。

3.备付率严重不足,资产质量低下问题突出

与商业银行相比,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更低,据调查,2001年9月份平均备付率只有3%,比资产比例管理要求低4个百分点,有的信托投资公司备付率还不足1%,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城乡信用社资金质量问题较突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严重程度更是超过城市信用社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不到7%,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同样不足,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则比信托投资公司更低,大量的不良贷款也使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变差,城乡信用社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亏损,少数信用社出现了支付困难和资不抵债的情况。

4.短期信贷资金投入长期资本市场导致新经济风险

在改革过程中,金融业务在不断开拓,金融市场在逐步发展,但同时,由于经验不足,监管力度不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很不规范,尤其在涉足新领域时很容易产生新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以短期信贷资金投入长期资本市场所致,一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固其持有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金融风险就会很快暴露出来,而由于直接开展这类业务的主要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本身规模较小,因而容易使风险集中爆发。

造成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的利率双轨制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创造了前提条件,而混业经营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扩张的重要原因。如银行办证券帐户、回购返售证券、透支或协议借款;信托投资公司主要经营的不是信托业务,而是商业银行的存放款业务,以及大量的证券与房地产投资业务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势必使国家银行资金向系统外大量泄漏,支撑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的扩张。同时,由于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软约束和近年国家银行存款扩大及其规模控制的强化,使得国家银行的一部分暂时闲置资金能够通过比较隐蔽的渠道向系统外流动。目前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靠利率双轨制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金融风险的现实情况,采取一些标本兼治的措施,抓紧处理好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暴露的局部风险,防止出现地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使当前的金融风险得以化解。

1,坚决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特别是实行证券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分业经营管理。

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如果参与证券业务,容易将客户的储蓄短期资金用作证券长期投资,一方面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投资一旦得手,商业银行支付给客户有限的存款利息后的所有剩余收入都归银行的股东所有;另一方面,如果证券投资失败,绝大部分的损失由所有的存户或银行保险公司来承担。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预期的损失有限而预期的收益无限,必然会使银行大量地经营高风险的证券投资业务,不仅与储户利益相悖,又容易在利益的追逐下,人为地造成股市暴涨暴跌,如果证券公司参与了商业银行业务,开展证券抵押贷款,也容易使客户有限的资金进行多倍的证券交易,既人为地造就了股票市场虚涨的水份,造成虚假繁荣现象,也容易在股票暴涨暴跌中出现信用链断裂,造成金融动荡,出现金融危机。因此,应严格走证券业与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道路。

2.中央银行要把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否全面健全内部稽核制度作为其进一步拓展业务的重要考核依据。

经验证明,不强化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稽核监督在内的整个金融监管,就不可能健全金融微观运行机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因为缺乏必要的约束,金融秩序必然混乱.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和存贷款内控制度。凡是会计制度不健全,甚至造假账,搞“两本帐”,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中央银行要把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内容,要善于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领域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大的缺陷问题,发现潜在的风险苗头,及时予以解决,以最大限度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避免重大损失。

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按规定提取呆滞准备金,对于呆滞金提取比例和冲销办法,也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改革.此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应严格地把税后利润的大部分用于公积金(包括信贷资金,发展基金),防止搞“分光吃净”的短期行为。

3.对经营效益不好或存在巨额亏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走兼并破产的路子。

银行的倒闭、兼并和合并是银行发展中极为正常的现象,有竞争才有发展,有竞争就有银行的倒闭、兼并和合并.银行的兼并和合并既可以挽救破产的银行,又可以促进资本的集中,提高金融资产的效率.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切实化解现实的金融风险.通过兼并方式,把经营状况不好,问题较多的金融机构并入经营良好的金融机构通过整顿方式,对资产不抵债,风险较大,尚可挽救的金融机构,重新注入资本,或冲销一定数量的债务使其起死回生,这是让金融机构的股东、债权人共同承担经营责任,一起化解风险共同努力的一种方法.通过撤销、关闭方式,结束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的金融机构不使其风险继续影响经济生活。对极少数个别资不抵债,无法挽救的金融机构要实行破产。

4.发展新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专业化住房押贷机构、提供消费信贷的财务公司或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等。

住房贷款机构、消费信贷机构的建立不仅有助于解决居民住宅紧张的问题,也有助于消除市场和经济的波动。同时以证卷业、信托业在整个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位置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并且积极推动投资公司,持股公司、风险投资机构、房地产抵押机构、消费信贷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尤其把发展养老基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相结合,在完善人寿保险的同时,建立以各种基金构成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同时,对业已发展起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其相应机构一一邮政储蓄所,不应只视为吸收储蓄存款和信贷资金来源的单位,也应与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合并考虑.

5.加强中央银行对全融机构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增加金融机构的外部约束,严格分业经营。

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调整业务范围,平衡资金来源和运用关系,以防止混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依法实施对非铱行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市场退出管理。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要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其资本充足串。

务必把金融监管,防止金融风险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完善金融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将整个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要把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系统性监管和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内部稽核、管理结合起来,遥步建立起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自我约束基础上的严密。严格的金融监控系统。

篇5: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当前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银行金融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银行金融风险。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有些借贷方甚至有钱还也不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余额数超过20%。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有的高达40%。据调查,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数额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虚盈实亏。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

4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银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的种种风险。股市风险尤为突出,估计目前股市资金约有40000多亿元,有2000多万股民参与炒股。有相当一部分新股民渴望在短期内致富,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盲目投机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乘机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不少外资通过资金拆借纷纷进入股市,加剧了股市波动。部分上市公司乘机配股送股,使个股价格不真实地拔高上扬,给股市波动埋下了隐患。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家计委、人民银行计划内批准发行的企业债券,已经或行将到期。由于企业效益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其中许多债券是由银行金融机构担保或代理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银行金融机构垫付,企业经营风险将转化为银行金融风险。此外,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仍较普遍,大多数到期兑付困难,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5犯罪风险。银行风险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银行金融犯罪案件越多。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遇到“十假”,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企图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

二、当前我国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概括起来说,当前我国的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融资渠道过于集中。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吊帐贷款就是明显的表现。

二是法律制度严重滞后,没有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人们在银行金融活动中的行为。笔者查阅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银行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刑法》中关于银行金融刑事犯罪专章和《商业银行法》等相关金融法律文书,这些法律中只规定了对金融诈骗罪和内部人员违法发放贷款造成严重损失的法律责任追究。还没有哪一部法律规定了对借贷不还、恶意逃废债行为实施法律追究的条文,政法部门的一些同志对此也深有同感。由于缺乏严厉的法律约束,从而客观上让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其逃废银行债务提供了条件和可乘之机。并且由于法律制度严重滞后,造成银行部门收贷、信息手段不硬,说话不响,缺乏可操作的强制措施。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政府部门从狭隘的经济发展观出发,偏袒甚至纵恿一些企业和个人逃废债。一些银行部门的同志反映,如今实在不愿意打官司,因为银行部门一旦对借款人上诉,借款人从此再也不会理睬银行部门收贷收息,你找上门,他说“你们找我干什么,找法院去。”这样就更增加了银行收贷收息的难度和经营成本,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

四是信用法制观念淡薄。一些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对逃废债和借贷不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错误地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是婆婆的奶,大家都吮得。”有人以逃废、侵占银行部门资金为荣,称能从银行贷到款的有手段,贷到款又不还款的有本事。有的人用银行的贷款吃喝玩乐,嫖赌逍遥,购置固定资产和高档豪华用品,将银行的钱据为己有。

三、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对当前出现的各种银行金融风险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决采取一系列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用若干年时间逐步铲除各种银行金融风险的隐患,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银行金融规范化、法制化法制环境。建议人民银行总行提请立法执法机关将恶意逃废债行为纳入犯罪范畴调整,制定《银行贷款法》、《合作银行金融法》,或在《商业银行法》、《刑法》关于银行金融刑事犯罪专章中增加制裁、惩处、打击悬空、逃废、拖欠银行债权行为的法律条款,明确借贷不还,肆意挥霍信贷资金,是侵占、贪污、挪用国家、集体财产的犯法行为,将追究法律刑事责任,以从法律上规范借贷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诉讼时效方面,银行信用也要像个人信用一样,只要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就可以享有永久性的追索权,或者大幅度地放宽诉讼时效,以防止因银行管理上的疏忽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第三,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同时保留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适当增加高流动性资产,大力发展商业票据业务,通过贴现再贴现等来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趋于对称。坚决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一方面是堵,防止银行债权的不正常流失,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地疏导,研究使不良资产流动和化解的办法。彻底清理和回收各商业银行对大规模发放的贷款和私设帐外帐造成的不良贷款,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同时,保持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使信贷资金在银行金融宏观调控下活而有序地运转。

第四,加在股票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与股市监管力度,严密监测股市走向,改善股票二级市场的管理办法,积极防范股市风险,有关部门尤其是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券商、新闻媒介要加大股市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证券监管部门要严密监测股市动态,及时引导股市合理走向。严把股票上市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对股票发行计划管理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和制约机制。要研究和制定防止外资进入股市的有效办法。要严密监视股市动态,加大对市场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对操纵市场行为、透支行为、内幕交易行为要严厉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第五,坚持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要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与少数信托投资公司、人民银行与有关证券公司的脱钩。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对于银行用信贷资金拆借资金买卖股票及其他直接投资,通过占用银行资金买卖股票和用银行资金垫交股票交割清算资金的,一经查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严肃清理、纠正和查处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银行业务等违规行为,取缔非法设立的银行金融机构。

第六,继续查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加强现金和储户帐户的管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谋取个人和团体利益严重的,要严肃查处负责人和经手人员,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银行业务。为了减少现金投放,减少可能引发的违规犯法活动,必须建立大额现金提现备案、审批制。严格储蓄帐户管理,坚决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要按照《贷款通则》要求,检查商业银行对异地存贷款备案制的执行情况。

篇6:银行金融合同风险防范

摘 要:村镇银行是我国基层的金融机构,其主要服务人群是广大的农民,对于发挥市场经济和货币流通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村镇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市场、信用、管理等多方面金融风险的干扰,对其自身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这篇论文侧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希望能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管控

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管控是村镇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村镇银行是我国的基层金融机构,是服务于农民的基础性行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村镇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市场、信用、管理等多方面金融风险的干扰,切实的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其发展大有裨益。我们这篇论文侧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目的在于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不单单是针对于村镇银行而言的,在其他的大型国用银行内部信用风险也是重要的金融风险类型之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人群是农民和社会上的微小企业,而发放贷款是银行主要的经济业务。这是由于缺少必要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估等有效的信用管控措施才致使村镇银行在金融信贷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农民不认账、拖欠贷款的恶劣现象。

(二)经营风险

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认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受到了来自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我国的村镇区域,农业还是作为主导的经济产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以此同时,作为直接金融管理机构的村镇银行也在经营上反映出高风险、低收益的不利特征。在某一区域内新开业的村镇银行会受到各个方面的不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做到盈亏平衡。

(三)市场风险

我们这里讲述的市场风险既包括了市场上的利率风险也包括了同等银行间的市场竞争风险,要区别对待。其一,市场上的利率变化是国家调整经济的一种常见手段,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盈利和业务开展情况。国家经常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数量,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恰好作为货币流通的中转机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市场上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简单的界定为一荣俱荣的关系。另一方面,市场上同类银行的激烈竞争也会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是有限的,而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确实递增的。拿农村信用社来说,两者的服务人群以及市场定位也大致相同。储户选择银行的关键就在于存储风险和存储利率,因此,同等类型之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内部管理风险

村镇银行存在明显的季节特性,在春、秋季节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黄金时期。但在村镇银行内部存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其一,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岗位要求。其二,业务流程及限制形同虚设,缺少必要的管控制度与限制条件。其三,信用政策等必要环节的缺失进一步造成了内部管理制度的薄弱,直接提高了金融风险。

二、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

为了更好的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我们的村镇银行在注册之初就要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政府作为保障,带头进行股份投资。政府的积极参与既是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给其他的小股东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性作用,起到了定心丸的功效。

2、资本开放,积极吸引投资,广泛的吸引当地和异地的投资,注重资金的监管与使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本地的村民和银行中的工作人员作为微小股东,以投资理财的方式吸引其进行资金注入。

3、将注入的资金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做到一定的支持与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地的产业发展会拉动村镇银行的发展与重大。另外,明确各股东的责任,最大限度的使用资金。

(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农民,要想切实的发展与壮大,村镇银行必须要做到业务完善。具体的经营完善模式有以下几点:

1、创新信贷模式,村镇银行要将银行、贷款客户以及担保人三方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三方协议来分解金融风险。另外,为需要贷款的种植户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将龙头企业作为贷款客户的担保人。

2、村镇银行在内部管理上要遵循“股东参与、科学有效、精简干练、制衡协调”的工作原则,明确董事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核心意义。处理好业务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各种监管制度、完善工作环节与流程,在相关业务方面形成有效的制约与协调。

(三)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力度

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措施要建立在自身资金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上,对各项经济业务做好监管。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遵循“监管一切风险与管理,真正实现透明与公开”的原则。对银行内的各项经济业务做好分类与审查,明确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控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风险监管,我们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大基层监管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管控。

(四)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为了实现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市场注入与市场退出环节的完善。在市场准入环节将不符合条件以及会对正常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影响的金融结构裁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村镇金融机构准入标准来给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法律上的规定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的村镇银行实行“刚性”退出机制管理,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五)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利防范金融风险的辅助性措施,村镇银行要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内容是是业务规范化、操作精准化、环节紧密化和相互制约化。

三、结语

金融风险的有效管控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完善,我们通过上述内容简单介绍了关于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希望通过上述内容能切实的实现金融风险监管,推动村镇银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分行)

参考文献:

篇7: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积聚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严重问题,这将会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要将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提到议事日程

1.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看清三个问题:一是新的不良资产产生,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暂时放下包袱,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来,又出现不良率攀升的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已经剥离掉的不良资产不是商业银行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在未得到根除时,新的继续产生,会加大不良资产比重。二是资本充足率较低,抗打击能力不强。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衡量银行经营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资本金补充幅度低于贷款增长幅度,有些银行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的低下,一方面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受到影响,防范能力差;另一方面信誉受到影响,在国际上被视为高风险银行,易导致降低信用等级。三是外部经营环境较差,信用制度缺失。首先,除央企外,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并未走出困境。长期以来企业资本金匮乏、经营效益低下、负债率过高、财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差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其次,是全社会信用制度的缺位,使得一部分贷款人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而整个法治体制对此约束乏力。

2.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认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集中性。大部分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二是隐蔽性和突发性。这次金融危机中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如果经营不善,马上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而国内商业银行破产和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由于商业银行体系庞大,其众多的基层银行经营不善,风险和损失会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会聚集到总行。尽管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这些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也会因链条断裂而突发。三是社会性。目前,我们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很淡薄,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

二、建立有效机制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

1.注重成因分析,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科学有效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看,有以下几种:经济震荡、行政干预、社会冲击、信用畸变、金融投机、治安影响。从银行内部角度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体制连带。原有金融体制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在银行实行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后,原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金融风险。二是经营粗放。由于经营管理思想不当、盲目经营、盲目竞争、高成本、低效益,形成了金融风险。三是工作失误。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办理中判断决策不当或操作走形,致使资产呆滞,债权不落实,酿成了金融风险。四是管理失控。制度松弛、管理混乱,存在着工作漏洞和差错事故,致使债权悬空,资金损失。五是道德风险。金融员工利用职务岗位之便贪污盗窃,以权谋私,造成金融资产损失和流失。

2.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金融法规,使全社会认识金融的职能、地位、作用,理解社会信用的普遍性、目的性和严肃性,形成全社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共识。二是定期分析研究。各级政府要经常听取金融运行情况汇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研究风险防范的长远规划和措施。三是制定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要根据当地的既定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化解预案。四是有效组织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挤兑等金融风险,各级政府要迅速有效地组织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果断处置和及时化解。

3.有效防范风险,多管齐下,努力解决根本问题。风险防范就是要预防和制止目前没有实际发生但存在发生可能性的金融风险。要达到这个目的,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是从社会方面,要维护金融的独立性、稳定性、安全性。各级政府要让金融业按照国家法律确立的地位和赋予的职责,独立自主地经营和运行,减少和消除对商业性金融的行政干预;坚决打击抢劫诈骗银行资金、伪造贩卖假人民币,恶意制造金融谎言,冲击金融机构的严重违法行为。二是从金融方面,要强化法制,严格管理,完善机制。国家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法严格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市场准人、资产质量、经营效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各金融机构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责任制;健全信贷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程序,加强论证,实行审贷分离,搞好贷方跟踪管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实行职工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健全内控机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

4.及时果断化解潜在的风险。对潜在的风险,要抓住“四性”:分析的准确性、责任的明确性、方法的科学性、工作的协同性。要准确找出症结,寻找化解途径,分清风险责任,做到“四能”:能对付、能化小、能收拾、能警后。

三、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问题的关键所在

1.通过产权制度创新,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具体途径可学习企业控股公司制,通过对银行进行公司制改革,理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2.在产权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银行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强所有者对银行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促使银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银行债务人的监督。在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随着国家信用逐渐退出,银行自身的企业信用更加增强,银行债权人对其监督的动力加强。四是股权多样化,减少了单一国有股份下股份不能流通的弊端,无形中带来外部监督。

3.通过各种形式增加银行资本金。建立和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畅通资本筹措渠道,增强资本金实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前内部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广开外部筹资渠道,具体如在财政增加国有银行资金的同时,可考虑通过实行股份出售,发行长期债券等途径有效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

4.努力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且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同国际相统一后,国有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北京]中国金出版社版。

2.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3.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版。

篇8:浅谈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关键词:金融风险,经济安全,世界经济

一、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防范和化解风险是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

(一) 金融风险直面而来, 商业银行首当其冲

1. 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综观我国的金融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以其大量的不良资产首当其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暂时放下包袱, 资产质量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各家银行的不良率虽有所降低, 但幅度很有限, 且近来又出现不良率攀升的现象, 因为已经剥离掉的不良资产只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一部分, 并未得到根除, 新的不良资产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

2. 资本充足率极低, 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不强。

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衡量银行经营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与《巴塞尔协议》中8%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由于资本金补充幅度低于贷款增长幅度, 有些行资本充足率仍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的低下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防范金融能力差;另一方面信誉受到影响, 在国际上被视为高风险银行, 从而降低了信用等级。

3. 外部经营环境恶劣, 且在短期内难有改观。

首先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虽有所改善, 但并未走出困境。长期以来企业的资本金匮乏、经营效益低下、负债率过高、财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差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次, 是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缺位, 使得一部分贷款人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 而整个社会对此约束乏力。借款人有的是没钱还债, 有的是有钱也不还债,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可想而知。

(二) 金融风险的特点决定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

当前我国与商业银行相关的金融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集中性。

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 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 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方式单一, 使金融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

2. 隐蔽性和突出性。

在西方国家, 商业银行若经营不善, 就会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国有银行, 其基层银行经营不善, 各种风险和损失都向上级行层层转嫁, 最后都会聚集到总行。尽管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融风险的爆发, 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 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这些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总有一天会由于某些诱因而突然爆发。

3. 社会性。

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 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 但风险意识还很淡薄, 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一旦金融风险暴露, 特别是到期无力兑付, 就会引起群众不满, 甚至闹事, 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二、建立有效机制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

(一) 注重成因分析, 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科学有效性

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 有以下几种:经济震荡、行政干预、社会冲击、信用畸变、金融投机、治安影响。从银行内部角度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是体制连带。

原有金融体制存在着种种蔽端, 在银行实行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后, 原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金融风险。

2. 经营粗放。

由于经营管理思想不当、盲目经营、盲目竞争、高成本、低效益, 形成了金融风险。

3. 工作失误。

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办理中判断决策不当或操作走形, 致使资产呆滞, 债权不落实, 酿成了金融风险。

4. 管理失控。

制度松驰、管理混乱, 存在着工作漏洞和差错事故, 致使债权悬空, 资金损失。

5. 道德风险。

金融员工利用职务岗位之便贪污盗窃, 以权谋私, 造成金融资产损失和流失。我们应该根据金融风险的这些类型和形成原因, 采取应对措施, 积极防范, 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二) 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机制

1.加强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金融法规, 使全社会认识金融的职能、地位、作用, 理解社会信用的普遍性、目的性和严肃性, 形成全社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共识。

2.定期分析研究。各级政府要经常听取金融运行情况汇报, 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研究风险防范的长远规划和措施。

3.制定紧急预案。各级政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 要根据当地的既定条件和实际情况, 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化解预案。

4.有效组织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挤兑等金融风险, 各级政府要迅速有效地组织各相关部门, 各负其责, 果断处置和及时化解。

(三) 有效防范风险, 多管齐下, 努力解决根本问题

风险防范就是要预防和制止目前没有实际发生但存在发生可能性的金融风险。要达到这个目的, 应从多方面着手。

1. 从社会方面, 要维护金融的独立性、稳定性、安全性。

各级政府要让金融业按照国家法律确立的地位和赋予的职责, 独立自主地经营和运行, 减少和消除对商业性金融的行政干预;坚决制止社会乱办金融、非法融资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坚决打击抢劫诈骗银行资金、伪造贩卖假人民币, 恶意制造金融谎言, 冲击金融机构的严重违法行为。

2. 从金融方面, 要强化法制, 严格管理, 完善机制。

国家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法严格履行金融监管职能, 加强对金融企业市场准入、资产质量、经营效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各金融机构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工作程序, 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责任制;健全信贷运行机制, 完善管理办法, 严格程序, 加强论证, 实行审贷分离, 搞好贷方跟踪管理, 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实行职工激励机制, 严格奖惩制度, 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健全内控机制, 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实施风险预测预警预报制度, 编制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四) 及时化解风险, 迅速果断制止事态扩大

风险的化解, 应该包括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妥善的消化和对突发风险进行有效的抑制, 把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限度。

对潜在的风险, 要抓住“四性”:分析的准确性、责任的明确性、方法的科学性、工作的协同性。

对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问题, 准确判断找出症结, 寻找化解途径, 分清可能发生风险的责任主体和相关责任单位, 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化解潜在的风险问题。

对突发风险, 要做到“四能”:能对付, 能化小, 能收拾, 能警后。

三、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问题的关键所在

银行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金融体系的重大影响, 因为风险虽然是不能被消灭的, 但却是可以分散、甚至转移和控制好的。好的银行制度就在于它能够促使银行系统改进管理, 自我完善, 增强约束, 提高效率, 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一) 通过产权制度创新, 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

具体途径可学习企业控股公司制, 通过对银行进行公司制改革, 理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之间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看, 建行和中国银行已经有计划地开始其股份制改造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 只要保持国家的控制地位, 就不会动摇这些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命脉位置, 反而会增强国家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 在产权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 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银行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资产所有权与银行法人财产权分离以后, 银行可独立运用其法人财产, 避免承担过多的政策性负担。由于股东相互制约, 国家也能像其所有者一样间接行使所有者权力, 不能直接干预银行经营。

2.改善银行治理结构, 提高竞争力。加强所有者对银行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 促使银行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银行债务人的监督力量。因为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 国家信用逐渐退出, 让位于银行自己的企业信用, 银行债务人对其监督的动机会加强。

4. 股权多样化减少了单一国有股份下股份不能流通的蔽端, 这也是从外部加强监督。

(三) 通过各种形式增加银行资本金

建立和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 畅通资本筹措渠道, 增强资本金实力, 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前内部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广开外部筹资渠道, 具体如在财政增加国有银行资金的同时, 可考虑通过实行股份出售, 发行长期债券等途径有效增加银行资本金,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

(四) 努力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 而造假数字, 虚报情况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 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 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且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同国际相统一后, 国有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 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 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应立即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措施, 改革现存金融制度, 把提高透明度当成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 改变国内银行所面临的税收方面的“歧视政策”

逐渐统一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税率, 实行外资银行税收“国民化待遇”, 使国内银行业在税收方面享有公平待遇。

四、做好商业银行内部贷款风险的控制工作, 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就国内来讲, 信贷风险是最大最突出的首要风险, 解决这个风险, 不仅能够缓解金融机构超负荷经营的矛盾, 而且不可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改变负债经营状况, 提高抵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

(一) 强化信贷人员落实, 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项核心业务,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 构建一个严密的组织防范网络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健全风险防范组织机构, 增强风险防范的保障能力, 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贷款审查委员会等, 实行整体联动、相互制约、弱化风险、提高效益的工作机制, 以实现信贷前移, 达到审贷分离, 科学民主决策的目的。

2.严格选人用人制度, 突出人本管理的作用, 严格审查业务人员, 信贷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业务和纪律素质, 实行公开竞聘, 择优录取, 为防范风险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3.加大信贷人员培训力度, 提高业务规范化管理水平。经过对各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全员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 从而提高业务防范的技能。

(二) 强化学习教育落实, 打好风险防范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 以新规则为核心的一系列信贷管理制度的颁布实施, 对树立信贷人员的规则理念, 规范信贷决策和经营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 落实具体操作, 严密风险防范的环节与衔接

主要是把握好四种关系:

1. 把握好执行制度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系。

2. 把握好前后台衔接的关系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3.把握好执行制度与提供服务的关系。

4. 把握好风险防范和业务拓展的关系。

(四) 强化检查监督落实, 突出风险防范的本质要求

1. 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充分保障信贷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加强信贷电子化建设, 有效发挥在线监测的防控作用。

3. 延伸贷后管理, 实施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

(五) 强化基础管理落实, 提升风险防范的保障水平

1. 加强评授信管理, 在准入源头防范信贷风险。

2. 强化转授权管理, 在规范信贷决策行为中防范信贷风险。

3. 注重信贷档案管理, 在完善法律手续中防范信贷风险。

五、充分发挥法规在防范与控制风险中的作用

(一) 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依法规范和加强各项经营管理活动

构建周密的防范风险的规章制度体系, 从制度上消灭产生风险的含糊地带、空白地带。在开办新业务的同时, 要注意做好相应制度的跟进工作。

(二) 主动介入, 全面参与, 将法律风险控制前置

银行法律工作要善于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改变法律工作被动, 后发的服务方式。将风险防范方式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移, 以发挥法律工作的最大作用, 更好地为业务服务, 从而达到既能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 又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 加强诉讼案件的管理, 促进诉讼案件的执行

司法程序是控制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它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对金融机构债权进行确认、保护和执行;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对被犯罪分子侵占的贷款资金予以追赃。这两条途径给金融机构排除收贷障碍, 降低贷款损失提供了强有力的援助。

最后, 还需强调的一点就是, 当前我国的金融问题是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有些问题表现为金融问题, 但其根源并不在金融领域。要彻底消除诱发金融风险的各种因素, 除金融业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制外, 还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毕竟, 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 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完善和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才是从根本上保障金融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作者:徐忠, 云南人民出版1999年版

[2]《中央银行通论》作者:孔祥毅,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者:刘振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葫芦岛金融研究与实践》作者:张冠华, 2003年2月刊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院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在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高二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