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终极版

2024-05-31

马原复习资料终极版(通用6篇)

篇1:马原复习资料终极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陈宣明老师

一.辩证唯物论。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P27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2.世界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原的,即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世界的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具体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唯心论、宗教神学、二元论根本对立,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3.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然: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社会历史:社会实践特别 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可能);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从意思的作用来看: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4.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表现了主体的选择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能够对在思维中构建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人通过实践活动,以意识为指导,把观点中的模型、蓝图变成客观现实,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我的传统医学、现代科学都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积极认识和利用规律。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该注意一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6.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 定的历史条件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联系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二.唯物辩证法。包括: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矛盾性;矛盾运动是事物永恒发展的推动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类世界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人类世界的根本方法。

1.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矛盾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孤立的观点。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直接间接、内部外部、必然偶然、本质与非本质)

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对事物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条件可以被对立改变,改变和创造条件需要尊重客观规律。

5)结合: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古今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把握发展进程中的相互联系。

2.矛盾运动是事物永恒发展的推动力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同一性对发展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 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有规律地向着对立面转化。

2)斗争性对发展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3)同一性和斗争性互相影响,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的地位不同。4)也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的发展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4.对立统一是人类世界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基本规律中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人类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a)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b)按其本质来说,唯物辩证法具有批判的革命精神。c)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如分析矛盾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杨胜良老师与白玉国老师 三.1.第一章第一节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P26-28 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分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与发展。

1)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2.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P103 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 要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3.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生态评判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人化,自然界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自然史成为人类史的一部分。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是资本的逐利本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问题造成的,是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发的危机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化为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的两大特征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克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培养一种生态理性,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稳定共处。

四.1、第二章第二节“价值及其特性”P80-86页。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如经济领域中某项活动是否具有效益。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各种价值关系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1)客观性。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其三,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2)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主体及其需要不同而不同。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3)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4)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2、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1)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实践作为人类有目的的物质活动,一方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并通过这样的认识去把握真理;另一方面有要求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只有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a)科学精神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崇尚理性思维,以严谨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

b)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c)我们大学生应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3、价值主观主义的错误(夸大主体性、否认客观性)

1)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但是,这并不说明价值评价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单纯的夸大价值评价的主体性,否认其客观性是错误的。2)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书本P87。两个标准,一个是客观规律,一个是人民。

李欣老师

五.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的五种职能、特点及现实应用。

1.价值形式的演变

在原始公社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交换发生非常偶然,只要发生交换就有价值表现的问题。由于价值的表现纯属偶然,所以这个阶段称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出现,一种物品经常的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种其它物品表现出来。对于一种物品的价值可由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以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的这种情况称之为总和扩大的价值形态。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产生了用来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的物品价值称为一般价值形式。当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时称之为货币价值形式。2.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3.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4.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因此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5.通胀与通缩

通胀是指国家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通缩是指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引起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下跌的现象。

6.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价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商品的标价。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消费者在商店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纪念币。

4)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5)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是是足值的金和银,且没有铸币的地域性区分。

特点和现实应用理解一下吧。举例子。

六.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并会举例。1.内容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2.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不停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3.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分配比例。最终达到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客观要求。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迫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企业,收入较高,而生产 条件差、技术水平低下的则可能无利可图甚至破产。最终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4.消极的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举例就是价格波动,比如猪价受需求推动暴涨,然后扩张产能后又回归价值。

傅丽芬老师

七.资本积累理论,包括定义,积累的原因,积累的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区别,及积累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1.定义

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叫做资本积累。2.积累的原因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2)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3.积累的两种方式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两种方式。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越多,资本积聚的规模就越大,个别资本总额就越大。

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别资本独立的行为,而后者是多个个别资本结合的行为。4.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1)从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言,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带来更多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具体的:从制度上鼓励现有员工创新,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创新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等)

2)从资本积聚的角度而言,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

3)从资本集中的角度而言,有“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和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其中前一种方式是指企业并购,后一种方式是指股份制。通过这些办法都可以促进企业的资本积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扩大。

八.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两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及它们的区别及如何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分析。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1)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总公式(G-W-G’)与价值规律的矛盾。3)货币转化为资本 2.剩余价值的生产

1)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的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2)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以为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的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在资产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3)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也为确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联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初期,绝对。后期相对。5.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的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

2)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具有周期性,这也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篇2:马原复习资料终极版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新的社会阶层?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有关。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例如,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转,离不开以服务、沟通、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能的各种中介组织,提供就业、广告、公关、信息、咨询、家政、劳务、房地产等服务的服务性中介组织便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遂应运而生。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例如,由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大批被分流出来的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其中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索出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综上所述,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如何看待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对于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们众说纷纭。有一些人对新的社会阶层不理解,有偏见,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异己”、“另类”,这些人将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往往同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腐蚀领导干部、败坏社会风气等丑恶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确,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当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现象。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也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我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案例二:全球化

(1)我们的生活被全球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而经济的全球化则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以及资本的全球化。而对于经济的全球化,人们也各执一词,有人认为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交流,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机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不断加强使得世界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也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发达国家来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重新调整生产分工,进一步扩张市场规模,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一国,可以不通过扩大与海外的贸易、投资联系,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现持续显著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但是,经济的全球化也存在着自身的阴暗面,经济全球化也绝不是平衡发展的,到现阶段为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剪刀差。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同样也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和“游戏规则”。而根据调查发现,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的发展更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对我国也是一种挑战。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是利弊参半,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各国的一种考验,如何在全球化的步伐中进步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研究。

(2)面对全球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我们应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

(二)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尽快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三)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生产力的分配也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大的动态的调整,我国必须做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四)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机制

加紧修补和完善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的法制环境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五)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当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区域合作,注重加强与APEC的经贸联系。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应该采取切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平等。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三:公有制

(1)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而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也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其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再者,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最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和必须的。作用: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水平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

1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强大。

(2)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正处于攻坚阶段,面临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对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内维护国家统一的形势下,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把国确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在于企业,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刻益,也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真正走上速度较快、效益较好、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必要性则体现在,如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了“自然发育”的特点: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虽然公有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人类的大脑不是计算机编出来的程序,有他的劣根性和惰性,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就助长了这种劣根性,造成了大家靠领导,领导靠国家,谁也不肯出力,企业怎么发展,怎么和别人竞争。这些都给国企带来了冲击,所以改革的必要性也日益加强。

案例四

电影票房与文化追求

(1)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电影产业正在蓬勃的发展,但是与国际标准接轨仍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电影业想要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跨出自己的局限圈,不能盲目的只追求票房的高低,也应注重文化的表达,与世界主流接轨的同时,保留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立场,不能在与国际的对抗中,迷失自己。电影业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要时刻审视自己的立场,在一味的追求经济票房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到后续的影响。如今国际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激烈,中国电影业想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树立起自己的电影品牌。同样,中国电影业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方式,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不论是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是中国的电影制片人,都应该担负起这面文化大旗,多一些创新,涌现出一批年轻化的制片人,把中国的电影业推向世界。

(2)我们为什么要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该如何进行文化建设?

第一,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政治以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开辟新的领域;文化建设以政治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文化是繁荣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受用的主体。

第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文化反映着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使世界绚丽多彩。

第五,文化产品就其大多数而言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与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

第六,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第七,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八,文化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机所系。

第九,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总是同落后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第十,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方法: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的,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恩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

育、科学、文化建设。

案例五

5·13越南打砸中资企业事件

(1)该怎样处理与邻国的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国际形势正在进一步复杂化。我们应看到我国安全环境既有积极好转的一面,也有消极恶化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与崛起仍面临长期而艰巨任务,需长期保持头脑清醒并作出艰苦努力。解决好周边的问题,既需要谨慎克制,也需要勇于面对。这就要求外交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应坚持“斗智斗勇不斗气”,用更高的智慧、更巧妙的手段及时加以解决,以最有效地维持中国的利益,加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和平发展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中国是个大国,实力又处于迅速增强之中,周边“事多”很正常,只有遇事不怕事,才会使自己占据主动。解决好周边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好周边的难题,难题解决好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只有妥善解决好周边的难题,才能巩固并不断增强良好的国际信誉,才能真正树立起地区大国应有的威信。有了这样的威信,一些小问题就不会演变成大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中国的和平发展过程中,周边将会不断出现一些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难度也将不断加大。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中国来说,可能意味着政治智慧的考验,而对亚洲乃至于整个世界来说,则会增进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理解。

(2)国家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从总体上说,“经济安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经济主权保持独立。二是自然环境能够得到合理保护,正常的资源需求得到稳定供给,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国家内部社会矛盾缓和,政治安定,经济基础稳定与持续增长。四是社会总供求大致平衡,经济结构协调合理,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五是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相对有利,不存在对国家政治经济构成直接威胁,经济发展的进程能够经受国际经济动

荡的冲击。六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七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国家经济安全不仅体现在微观方面的国民、企业与中观行业的竞争力,而且更重要的反映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集中体现在货币与财政政策独立有效运用。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才能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关系。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符合国际经贸规则、惯例的保护措施,保护本国的产业、市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案例六:社保:人们最期望公平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导致的?

问题:

一、制度不统一;

二、统筹层次低;

三、覆盖范围小;

四、资金管理隐患大;

五、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原因:

第一,我们在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当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但是,由于几十年以来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过分突出效率优先,使我们在真正基于公平、正义、共享核心价值追求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分歧。

第二,责任不清。这是影响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不清。二是政府责任跟社会、企业、个人责任的边界不清晰。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责任不清。

第三,立法滞后。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都奉行立法先行,通过制定各种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来确定制度,然后加以实施。而我们走的是一条渐进改革、试点先行的道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先试验,把试验的经验总结起来再行推广,在长期试验过程中才开始重视立法。但试点期过长必然损害制度的健康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亦属高昂。

第四,现行的制度有效性不高。现在的每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它直接损害了制度的有效性。

第五,政府财政投入偏低。西欧、北欧的福利国家,财政至少有50%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即使是美国的财政也有约三分之一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我国香港地区的财政有50%由卫生福利局与教育统筹局使用,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公共财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国去年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的比重还不到13%。

(2)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谓的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实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解我国的社会矛盾。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社会的广大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保障,就像一个稳定器,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格局,强者吞掉了弱者的一部分生存空间,社会就应该承担起这部分弱者的生存问题,而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最好最快能解决这一问题的保障性措施。也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为市场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此外,也只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才能切实的加快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总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越是发展,收入分配就越是多样化,收入差距也会逐渐拉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越是重要。

案例七:人大否决检察长任命意义重大

(1)谈谈对此事的看法。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检查机关作为一个国家行使法律和维护法律秩序的部门,而检察长更是这个部门最重要的职位,在任命的时候受到这么多的制约和程序。这在我看来,我觉得这个情况既有着它好的方面,也有着不好的方面。首先就是关于受制于地方领导,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一些检查长在遇到一些疑难后,会考虑到向地方的领导请示,然后再做出判断,也有可能在地方领导的干预下,检察长做出的判决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检察机关的决断就会在公正上遭受质疑,也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形象。但是,同样的是,检察长的认命受到双重制约,从这些意义来说,湖南省有关方面否决下一级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命,意义重大。它传递出的信息,将有助于提高检察机关的司法独立意识。人大否决政府任命,理论上说,合情合理也合法,所以我认为,人大对官员任命说“不”,非但不是坏事,相比于我们已经听惯了的“不给政府添乱”那种“正确的误区”与无意识,地方人大否决权的动用,特别是否决的有效,折射的是社会政治的进步。

(2)你认为如何尽快加强我们民主政治建设。

深化政治体质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然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制约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法制是符合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法制,任何地方和部门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5)依法行政。各级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努力为人民服务。

(6)司法公正。我国的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行使独立的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7)违法必究。公民、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法律,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追究。

案例八:分配制度

(1)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分配制度主要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分析我国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

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我们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其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其它还有按资分配(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参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如三资企业和私营业主的利润收入、个人存款利息、购买股票债券的股息红利,租金等),按经营成果分配(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最终收益量所进行的分配。它包括经营性劳动收入和风险收入),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是指国家企业和社会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协调发展而实行的一种分配。它包括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鼓励性收入、救济性收入)等。多种分配方式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按劳分配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说决定于市场效益;而市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生产要素“活”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显现出来。由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并不占主体地位,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也极小。

案例九:城乡一体化

(1)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巨大、发展不协调、严重失衡,尤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突出,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相继推行并不断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自由迁移和就业范围不断拓宽,城乡、工农之间的产品要素交换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明显,“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解决“三农”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对农村的剥夺,造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发展后劲不足,阻碍了整个现代化进程;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难以进行,农村不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得以提出,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在此时代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得以提出。

(2)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战略路径。

意义: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建设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

(五)中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

(八)新型城镇化将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

战略路径:

(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二)通过培育和发展能辐射全国性的重点城市群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

(四)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发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

案例十: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重要性和可能性?

重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另外,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目前,在以和平为主题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可能性:

1)基础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2)发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纪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2)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重点:

以人为本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原因:

一、从必要性来说:

1、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

二、从意义上来说:

1、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2、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3、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案例十一:中小企业

(1)各地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说明什么现象?

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项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局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和政策的支持。而.目前,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企业群体,对发展我国的知识经济,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迫切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都进行了商业化改革,但是仍然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国家要求扶持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再一个,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稳定。

(2)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1、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3、非公有制经济是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

4、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增长率,对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较为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过去几年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

3、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4、非公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我们尽管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平等竞争、厉行法治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案例十二:抗日神剧(1)抗日神剧充斥银幕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原因:

抗战神剧充斥银屏,根源在于近些年来影视创作禁忌禁区太多,一部分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担心会激化社会矛盾,在投资人和导演看来,抗战剧透出爱国主义之色,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行政审查通得过,黄金时间撑得住。于是成了影视生产的主要通道,最后弄成一哄而上。抗日神剧的出现根本源于创作资源的匮乏,军旅题材、宫廷题材、婆媳生活剧等成功后,大量的跟风作品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韩剧、港剧、台剧等冲击大陆市场后,内地剧作数量不及质量的现实反衬国内影视剧创作的不规范,一部反映历史的《1942》显得太过沉重,而喜剧《人在囧图之泰囧》却意外获得了票房大胜,再看美国人拍摄战争题材剧的严谨,文化定位才是其根本原因。

负面影响:

翻开抗战的历史,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死亡50余万,而造成了2000多万中国人的死亡,而战场上中日士兵的死亡比是6:1,这段沉痛的历史无法让国人忘怀,这类剧作不但改写了历史,更将偶像、情爱等元素加了进去,对青少年历史观养成是极大的影响。电视剧虽然不是教科书,但也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抗日神剧的存在会影响青年一代的中国人,根本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以为战争很好玩,以为取得胜利很容易,随心所欲地看待战争。其实,战争一点也不好玩,这种脱离真实、过度幽默的战争片看多了,年轻人会以为打仗很容易,那么,当战争真的来临时,他们是否真的有勇气去拿枪上前线呢?

(2)我国文化建设应支持怎样的方针?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三)文化软实力能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

(四)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应怎样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既要建立在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基础之上,更要有和谐文化的支撑。首先,建设和谐文化,要在全社会更加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形成一定主流风尚,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精神。

案例十三:台湾问题

(1)我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与前提。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台湾独立”,这是中国一贯的原则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染指台湾。基本原则是“一个中国”,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方法。

(2)如何理解台湾问题是中美发展解决的关键。

由于美国的态度历来对台湾当局起决定作用,“台独”分子的步伐也会根据美国的态度而定:美国反对,“台独”分子就会后退;美国不置可否,或默许、纵容,“台独”分子就会前进。粉碎“台独”阴谋,实现和平统一,主要是中美之间较量的结果,而不是和台湾当局。因此,把握美国的脉搏,对台湾问题的处理及彻底解决至关重要。美国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对中国,美国目前采取的是一种既拉拢又制约的政策。对台湾问题,美国认为维持台海两岸现状,对美国最有利:一方面,不影响其反恐大局;另一方面又可以长久地牵制中国。而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从长计议也未尝不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台湾在经济和生活水平方面的优势逐步丧失,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将越来越深,民众中希望统一的情绪也会越来越强烈。届时,台湾回归将是水到渠成的事。“台独”分子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在“台独”还有一定市场时宣布独立,否则连尝试的机会都不会再有。而中美关系的根本矛盾是中国的崛起会打破由美国控制的世界旧秩序从而损害美国的利益,但是台湾问题是美国手里一颗不可多得的战略棋子。所以,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就难免围绕着台湾问题来进行了。台湾问题,不会永不休止的影响中美关系,解决台湾问题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而且中美关系的大趋势是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这不仅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发展的利益。

案例十四:腐败

(1)如何认识腐败可能给党的肌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党风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而腐败的存在必定严重损害党风。腐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权谋私,反映到思想作风上,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不思进取、专营私利;反映到工作作风上,就是搞形式主义、虚假政绩;反映到领导作风上,就是搞官僚主义、任人唯亲;反映到生活作风上,就是贪图享受、腐化堕落。这就必然严重损害党风,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腐败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和谐文化建设。从文化意义上看,腐败是对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否定,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否定,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腐败分子把以权谋私作为价值取向,一切从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出发,完全颠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腐败的存在,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信念信心,破坏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影响和谐文化建设。

腐败,不仅改变着一个人的心态健康,也改变着一个国家社会政治面貌的形象,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高,而面对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对送礼受礼这种似乎合法的腐败现象必须及时纠正、规范,长此下去,连正常工作也会受到阻碍。社会歪风邪气的嚣张,必伤及社会人们的心态健康,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兴衰,民族的道德和自尊,国民的人格标准。

(2)怎样正确认识我国反腐斗争的形式。

对于反腐斗争,我们要辩证全面地看待。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形势,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又要看到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反腐倡廉任重道远;既要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又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相信党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自身的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求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消极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水火不相容的。党反对腐败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明显的,这个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我们反腐败的教育、监督、制度、改革、纠风、惩治,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反腐败斗争,我们首先是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逐步成型了,就是我们强调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这样一个战略方针。另外就是我们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我们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领域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够完善,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这就导致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一些腐败案件,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腐败案件,影响非常恶劣。还有就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还有奢侈浪费、挥霍奢侈等问题,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还是非常不满意。对我们党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了期待。

篇3:马原复习资料终极版

关键词:东邪西毒·终极版,王家卫,思想内蕴,光影色彩

一、娓娓道来的都市寓言

(一)情节散乱,线索单纯

影片叙事采用了倒叙结构。大漠中的日蚀开启了《东邪西毒》的故事,与其说讲述的是“东邪西毒”的故事,不如说是“西毒”欧阳峰耿耿于怀的自己的经历,以及他在自我放逐过程中听闻的他人的故事。王家卫用全景特写两极镜头的切换,加以磅礴雄浑的背景音乐、刻意放缓的镜头节奏,事隔经年,欧阳峰和黄药师在沙漠的萧瑟风声中对峙,二人凝重又若有所思,为观众创造了武侠式的、具有东方情韵的悬念。

随后,欧阳峰的独白交代了背景、时间、地点与人物,又通过欧阳峰的思考、回忆和讲述,将“去故事化”的看似散乱琐碎的情节,顺理成章地集合起来,形散而神聚。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总是在王家卫的影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线索作用,也是这些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的独白,令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性显露无疑。《东邪西毒》一般无二,它的时空是可替代的,影片里江湖中人的生活窘境和精神困顿一如都市现代人,精神上没有寄托,情感中没有出口,逃避躲藏、迷茫失措,在碰碰撞撞中寻找着最终的释然和豁达。独白的娓娓讲述,令观众更好理解剧情,欧阳峰仿佛是一个向观众袒开胸怀的人物,表达着自己隐秘的自卑与思念、嫉妒与遗憾。观众的观影过程仿佛是聆听好友倾诉的过程,感同身受地体会着他的苦闷抑郁和沧桑凄凉。

(二)众多人物,渊源复杂

电影以欧阳峰(张国荣)为最主要人物,引出昔日相恋却赌气嫁与大哥的大嫂(张曼玉)、帮助大嫂每年来探听他消息的旧友黄药师(梁家辉)、深爱黄药师却被伤害到精神分裂的燕国公主慕容嫣(林青霞)、黄药师的好友盲剑客(梁朝伟)以及同时爱着盲剑客和黄药师的盲剑客之妻桃花(刘嘉玲)、一直等待帮助的孝女(杨采妮)、赤脚刀客洪七(张学友)。

《东邪西毒》里的角色引用了武侠小说的人物名字,江湖气息扑面而来。这种设置不仅仅是对电影“武侠”标签及类别的呼应,还将江湖的混乱与秩序、无奈辛酸与爱恨情仇融于现实,更融于人心。所有人带着自己的故事一一登场,各自独立,篇幅有限,却在每个举手投足和晦暗眼神中讲述了自己内心的波涛汹涌。影片终了,所有的角色被串联起来,形成以欧阳峰为主干的脉络清晰、错综复杂的树状人物关系结构,至此,角色的塑造更加有灵、有血、有肉,似老酒,后劲勃发、余韵悠长。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亦善亦恶,既非绝对善者,亦非绝对恶者。如欧阳峰,他对往事追悔留恋,对大嫂一往情深,但他经营的酒肆却是一个接待仇恨、夺人性命的血腥无情之地,因为孝女不能付出相应的钱财,也不愿轻易献出自己,他眼看着她一日一日在大漠里苦苦地哀求、等候却丝毫不为所动;再如黄药师,倜傥骄傲、自由洒脱,却囚困在对欧阳峰与其大嫂的感情中,处于被嫉妒和欲望遮蔽的蒙昧和异化里,伤害了慕容嫣、桃花、盲剑客等很多人,寄托于醉生梦死,可仍是忆难以忆、忘不能忘。《东邪西毒》里的人性善恶只是相对而言,从而使人性善恶的标准遭到质疑和否定。实质上,“混乱”背后有条缕分明的相对主义界定,而全局性的质疑则体现出王家卫对人性变化不定的深刻认知。

二、省思人性的思想之美

(一)禅宗意味的思想传达

《东邪西毒》与王家卫的其他电影一样,主题意蕴从不开门见山,甚至都不平铺直叙。影片中所讲的故事、讲故事的结构方式、神秘主义色彩浓厚的人物,甚至貌似随意的道具布景,都是王家卫讲故事、说心情的棋子,棋落局定。观众跟随他的步履,不紧不慢、不骄不躁,在脑海中缓缓铺陈出迷人的想象世界。这个世界是禅宗的,灵动高藐,有很强的神秘化倾向,浸润着道家哲学的虚无意味。

虚无在《东邪西毒》里是环境的清虚之境,是人心的荒诞无稽,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的痛苦和幸福,更是饱受折磨的人们对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的追求,对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的追求。

影片的大漠是一片无涯的虚幻净土,承载着经过和逗留于此的所有人的爱恨嗔痴,欲承其痛,却难承其重。电影开篇便是苍黄的色调,在这片耀眼的苍黄中,山峦、酒肆、人脸甚至人心似乎也都变得苍黄而哀伤。大漠蔓延无尽的虚无之美是整部电影的底色,配合光影变化与镜头运动,将虚无、悲哀的要素发挥到了极致。这种虚无感,从表面上看是背景的洁净、人心的虚无和人情的淡漠,仔细推敲,更像满是红尘烦恼的世俗人“心斋”的历程,想“致虚静,宁静笃”,即妄图摆脱欲望、感情的影响和困扰,见道、得道、体道,忘记并解脱,却总是徒劳,直至心结解除,方得最后的释然。

(二)意而不言的人性救渡

“Ashes of Time”,这是电影的英文译名——《时间之余烬》。在自我放逐的荒芜大漠中,在心灵无尽的空虚和寂寞里,人要怎样与自己、与他人、与往事和平共处?王家卫给出的答案是“放下”。大嫂死后,欧阳峰饮尽她给的醉生梦死酒,“以前看见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我现在已经不想知道了。”他终于肯面对曾经发生的一切,眼看酒肆在熊熊大火中燃烧后,毅然起身回到白驼山。故事结束了,痛苦也好、幸福也罢,他终归告别了无根的没有归属感与历史感的大漠,重回自己的烟火人间。《东邪西毒》中的每个个体都在天涯行旅中追索自我,在失去自我、感受自我、找寻自我的过程中痛苦、失望、挣扎、反抗,寻求着自己精神家园的大门,这是电影对人性的深入探测,也是个体的人性救渡。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人性的觉醒。《东邪西毒》原定为一部迎合市场的奇幻武打、功夫喜剧,但王家卫放弃了这条路。在这部电影中,王家卫以古喻今,以江湖比人心,在描写欧阳峰企图超越现实,在形而上的世界中寻求解脱的过程中,描绘出了都市人爱恨纠葛中的偏狭愚痴,空梦一场的虚妄不实,他们精神悬空、灵魂游移。这种对现实人性的观照,针针见血,直击观众内心,更能引发共鸣。

三、精雕细琢的影像语言

(一)精致细腻的场景设计

《东邪西毒·终极版》(2009)与《东邪西毒》(1994)相比,电影构图更加随心随性。

首先,从画框内的构成要素看,在主体、陪体和背景的关系上,打破了主体在画面的安排上要明确、突出、被强化并引人注意的通用规律,而是突出围绕主体配置且与它关联呼应的陪体和背景的地位,因而在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烘托气氛和情调方面更胜一筹。其次,几处倾斜构图格外引人注意:地平线是歪斜的,站着的人也随着失衡,且出现在边缘或下方位置,人物是被环境排挤的,隐喻着他们情绪的疏离、心境的焦虑与命运的坎坷。同时,倾斜的构图是对观众审美习惯的颠覆,带来一种新奇的视觉体验。

场景设计相较老版也更显用心,很是精致讲究。苍凉的沙漠上伫立着酒肆,大漠孤烟、西风瘦马,色彩更加浓重,光影更加迷离,风起兮而云飞扬的苍凉意境被刻画得极尽唯美。大漠无涯的荒凉感与人物的内心和影片的主题暗合,人物出现的时候,远景常用俯仰镜头,平拍镜头则常用特写或近景景别,淋漓尽致地表达着每个人的孤独和重重心事。此外,光影流转的鸟笼、若隐若现的纱幔、人物凝望与等待的窗口、缓慢跌落并逐渐熄灭的烛火,这些意蕴深厚的意象符号,无一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是一种隐喻,表达着影片的言外之意,书写着其对爱情与生命的独特感受和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二)华美绮丽的光影色彩

王家卫电影的光影和色彩运用总是独树一帜,他打破了传统的电影美学原则,别出心裁,从而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

《东邪西毒》里的光是流动的,流水般自由洒脱的光在场景中跳跃,投射在人物身上,有利于特定场景整体氛围的渲染,也给予人物更强大的表现力,进而展现和塑造人物的情感、性格。光线有明显的暗示和隐喻功能,它的每一次流转和变换,都能引起观众的情绪波动和浮想联翩。影片中的鸟笼,将光影分割在人物的脸上,闪烁而过、飘忽不定,使整个场景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梦幻色彩。破碎的光斑洒落在慕容嫣的脸颊上,映衬出她受伤的内心以及分裂的精神;洒在欧阳锋的面部时,映衬了他内心的孤单绝望和无限期的等待。再如盲剑客之妻桃花的出场,人在马上,马在水里,人脸明亮朦胧,整体影调却又模糊低硬。暧昧的笛声仿佛与暗影浮动的水光一起流淌,同样流淌的还有桃花悸动的心绪和情欲。

黄色是《东邪西毒》的色彩基调,这种通常被我们视为温暖和煦的暖色调,在影片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单调、荒凉、沉重和孤独。黄色是一种隐喻,它是大地的颜色,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在这片黄色的大地上游移不定,欧阳锋、黄药师、盲剑客被封锁在沙漠中,没有归宿;在广阔的大地上,所有人都是渺小的。人物的设置也与其命运走向有着强烈的互文关系:欧阳峰和黄药师是黄色,是与整体色彩基调相呼应的故事主线;大嫂是热烈燃烧的红色,代表着逝去却永不磨灭、难以忘怀的爱情;无名武士是幽深阴冷的玄黑,暗示着他内心的绝望与凄惨的命运;慕容嫣最终归于白色,代表的既是挣脱烦恼的清净,也是一无所有的绝望。

四、小结

《东邪西毒·终极版》作为《东邪西毒》的修复重映版,是王家卫作者化电影的代表作之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角,造就了独有的韵致,也将深邃的主题思想表达得含蓄深长。本文提及的影片叙事、镜头画面所传达的思想内蕴与场景设计、光影应用、色彩选择等影像的呈现,只不过是太仓稊米,但必定能带给探究王家卫和《东邪西毒·终极版》的后来学者一定的启示意义,也期许以后会出现更多的相关研究,为中国的电影理论和电影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捷音.在若即若离之间寻找真实[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篇4:战争机器:终极版

《战争机器:终极版》收录了全部的DLC以及19个多人地图、角色、概念图、漫画等内容,重制版在光影,场景上的进步都非常明显,人物面部细节做得也更为精致。重制版《战争机器:终极版》将支持4K、DX12,没有限制的刷新率,购买的玩家还可以获得《战争机器4》Beta试玩资格,目前《战争机器:终极版》已开启公测,为期一周,预定2015年8月25发售。

近日,开发商就向我们公布了这次的《战争机器:终极版》的重制细节,一起来看看吧。游戏的采用全新的动作捕捉,重制所有过场动画,唯一不变的是游戏里的台词,并且还是会找原来的配音演员,只是相隔十年效果也未必还原得出。制作商还表示,为了游戏的还原度,他们不会乘此借鉴《战争机器》2代和3代的玩法,例如,将倒地的队友复回复不需要从掩体中站起来,倒地之后也无法再匍匐移动。PC版会有5个专属任务,但不是独立的形式,而是穿插到主线流程中。另外,多人对战的19个DLC地图和3张经典的旧地图也都会收录其中。

篇5:马原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的特殊性

8、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9、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0、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应用

1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构成要素

12、社会基本矛盾

13、商品的概念及二因素

14、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15、价值规律的内容

16、资本有机构成的内容

17、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18、剩余价值转化形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借贷利息

1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原因

20、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21、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

2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

2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5、对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解

二、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3、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及其启示意义。

4、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5、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6、辩证否定观。

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8、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9、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等。

10、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干洗原理。

11、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狭义和广义内涵。

1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对象和目的。

1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1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以及如何深化这一理论。

16、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及其辩证关系。

篇6:马原复习资料终极版

1、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思想内容: ①描写性苦闷

②描写生的苦闷(零余人、多余人)

③描写社会的苦闷,反应当时青年彷徨、苦闷的时代病 ④反映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艺术特色:

①自我的写真(个人的痛苦折射出一个时代同辈人的痛苦)②感伤的抒情揭示一种时代病,具有感伤美和病态美 ③性心理的直率大胆描写,跨越了中国古典史 ④结构散文化

⑤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互相交融 郁达夫有关作品:

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作《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银灰色的死》……

2、鲁迅的《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重点是《阿Q正传》中精神胜利法的概念和内容。

①鲁迅《呐喊》里面的作品:

《故乡》、《社戏》、《**》、《狂人日记》、《端午节》、《药》、《明天》、《白光》、《孔乙己》、《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 ②《彷徨》里面的作品: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1、健忘

(2、欺软怕强

(3、自轻自贱

(4、妄自尊大

(5、自欺欺人

(6、麻木不仁

(7、粉饰落后 “精神胜利法”:遭受压迫与不幸的人在头脑中产生的解脱的幻想,以言语的胜利来掩盖显示中的失败和侮辱,从而减轻自身的痛苦,忘记痛苦,如同掩耳盗铃的自我欺骗、自我麻痹。

3、郭沫若(一般性要点)的《女神》

(1、郭沫若“鲁迅死后的另一面旗子”,《女神》开一代诗风的神话奠基之作

(2、《女神》的思想情感:

A、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我”是赋予时代精神伟大的自我 B、充满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凤凰涅槃》思想内容: A、象征中国的新生 B、象征中华民族的新生 C、象征作者个人的新生

(4、泛神思想与《女神》的艺术表现力 A、壮阔性 B、奇异性 C、飞动性

(5、《女神》自由诗体形式的艺术不足 A、艺术水平表现不平衡

B、惠特曼式的,对西方诗的模仿

C、极其粗暴,缺少深意的挖掘,很多都是表面的感叹

4、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

(1、由较多的社会内容转向更多的个人情怀

(2、早期诗歌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3、早年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2、韵律和谐,赋予音乐美(3、章法整治,灵活多样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5、闻一多(一般性了解)

(1、闻一多新月诗派代表人物,现代诗圣

(2、闻一多现代格派诗的两大美学原则 A、理性节制情感

B、和谐与均齐(节的均称,句的均齐)

(3、诗歌风格:典厉、沉郁

(4、缺点:过分注重外形,损害了诗情的表达

理论贡献:诗歌创作贡献

6、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构成了细密、悠远、浑圆的特点(3、构思缜密、精巧,脉络清晰

补充:朱自清的散文观

不沉醉于周作人似的言志派,也不满于纯粹的幽默派,他主张散文创作严格面对现实人生

记实性散文,从现实性出发

7、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的成名作)

(1、莎菲女士的形象和意义:(,莎菲女士其实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 和一致性”高度统一的一位女性)A、善良果断却又刁蛮任性 B、坚强自立却又苦闷沉沦 C、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 D、愤世嫉俗而又彷徨人生 E、热爱生命却又悲观绝望(2、小说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 莎菲女士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3、小说在结构上也有独特性;全文用散文式的日记体裁写成,行文舒缓流畅,一气呵成

8、穆时英一般性了解。

答:穆时英,中国现代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笔名伐扬、匿名子等。(1930年)发表小说《咱们的世界》、《黑旋风》;1932年出版小说集《南 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后又出版《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

9、施蛰存一般性了解。

答:施蛰存,原名施德普,字蛰存,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1932年起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 的代表。

PS: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在20世纪30年代步其后尘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既是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冲击的一种反馈,又是20世纪3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的结果。

10、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

答:吴荪甫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1)民族工业资本家,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而他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2)3)4)5)

11、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答: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末路英雄形象。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果断,不满足做一个投机商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性格浮躁。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他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12、巴金《家》中高觉新形象分析。

答: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家》中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首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13、沈从文中《边城》中翠翠、傩送两人的形象分析。

答:翠翠:第一,翠翠具有显现出特征的性格。一方面,翠翠有着和当地人一样的淳朴和自然,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渴望;另一方面,翠翠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并没有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对二老傩送的爱。

第二,翠翠具有显示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既有反抗叛逆、日渐成熟的进步之心,又有纯真善良、美丽朝气的少女之心。

第三,翠翠具有显示出灵魂深度的性格,应该说,翠翠是那个时代女性渴望自由的爱情与婚姻却又受到文化的一种压抑的矛盾心理的代表。

第四,翠翠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在翠翠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一生坎坷却又对理想人生充满向往的沈从文,这使翠翠的形象更加真挚感人

傩送: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 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14、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名篇。

答: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 “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同样,在《乐园鸟》中,作者的矛盾的、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怀疑和追问,也是通过“乐园鸟”等意象来表现的。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寻梦者》和《乐园鸟》两首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但显然同民歌不同,表达的思想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现代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绪的表达是清楚的,但追求中的疲倦和感伤又是迷惘的、朦胧的、含蓄的,这种既明朗又迷惘的风格,正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矛盾的心绪。

15、曹禺《雷雨》。①多重主题。②艺术特色。③繁漪形象分析。曹禺的《雷雨》:损不足以奉有余(重点掌握)创作主题:乱伦悲剧,多重主题 ①多重主题:  社会悲剧说  阶级分析论  命运悲剧说  苦夏的氛围

 基督教影响下的原罪与救赎  浓厚的忏悔意识 三重人性犯罪: 家庭乱伦

主仆乱伦

兄妹伦伦 ②艺术特色

 戏剧矛盾高度集中

 它构思了一种匠心独具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  情节纠葛的内心矛盾

 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具潜台词 ③繁漪形象分析

 她是资产阶级新女性(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文弱,明慧) 具有反抗精神,但反抗的不彻底  具有觉醒意识和忘我的追求  异化的自我和毁灭的结局

16、萧红一般性了解。《生死场》

1、创作背景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表现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

2、艺术特色

 蒙太奇式的篇章结构  绘画式的写景方式  自然主义的叙事格调  悲剧性的环境氛围  散文式的小说创作模式

3、人物形象分析 二里半:

懦弱的性格

冷漠的态度

终于惊醒走向革命之路、女人的命运: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繁殖,乱七八糟的死亡

4、三个奴隶的命运  穷人是富人的奴隶  女人是男人的奴隶  孩子是大人的奴隶

17、钱钟书《围城》的多重主题。

①社会批判小说,唯物主义反映论,深入写实的一面,揭露和讽刺社会的病态和弊病,反应抗战情景;

②表现知识分子的彷徨空虚和宿命意向论 ③理想的爱情都是奢望,婚姻就是适合;

④存在主义来揭示人类的空虚和孤独,他人即地狱 ⑤文化角度:文化评判

⑥揭示人类的生存困境:不断地从一个有形无形的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

18、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①内容上不关心时代主题,写的都是琐屑人生、饮食男女,流露出冷漠和琐屑的人生态度;

②喜欢用参差对照的方法些人生,小说基调冷艳、苍凉 ③雅俗共赏

④语言华丽雅致,意象丰富,对语言的颜色、情调、意蕴有独到的见解 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①可爱、泼辣而且美丽

②贪财、门户错配变得放肆、尖刻、粗俗

③性欲的压抑、为钱舍情、身心受煎熬变得自私、庸俗、尖刻、琐碎。④情欲的彻底失望,促使她完全变态,变成刻薄、冷酷、恶毒、残忍的魔女。由被人吃变为主动吃人 19、8部红色经典小说。熟悉主人公。重点是《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青春之歌》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20、莫言《红高粱》①生命意识(1、取材。

2、草莽英雄的想象。

3、红高粱的象征。)②余占鳌形象分析。红高粱的生命意识: ①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②对生命爱欲的追求 ③对生命自由的向往 余占鳌的人物形象

①在原生态的人物刻画中呼唤人性之美 ②独立不羁的品格及反抗意识的觉醒 ③顽强的生存意识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21、高晓声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以冷峻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冶炼独到厚重的艺术史笔 ②以情节为依托,重在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③以叙述带描写的独特文体

④畅达幽默,酸甜相揉,意蕴丰厚的语言风格

22、张承志《心灵史》的思想内容。

在中国人信仰危机越过临界点之后开始协作的一部关于人的信仰的大叔。冷静客观描述了回教的一个支教的历史,为捍卫自己民族信仰的神圣,面对绝世的饥饿,面对暴政、面对思维、面对一切以排异除邪的名义发动的弹压,两百年来忍辱负重,历经苦难,甚至不惜牺牲五十万人的生命,以维护民族的生息繁衍和信仰的神圣纯洁,作者以激情和理性并重的语言,写出了这个受尽苦难的民族最终将苦难踩在脚底的那种圆满、充实、尊严和巨大的欢悦,字里行间显露出透彻的解悟、坚实的信念和升华的精神。

23、陈忠实《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分析。

答:白嘉轩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现的第一个人物,也是读完整部小说之后,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之一。小说从他的青年一直写到晚年,我们说白嘉轩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丝毫也不为过。在小说中,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既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四老爷、冯老兰、钱文贵等地主形象,也不同于闰土、朱老忠、梁生宝等农民形象。我们无法用好坏、善恶、正负来评价他,更无法用阶级的眼光分析他。正是在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物独阿特的个性。

白嘉轩是一个有着多重文化内涵的复杂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和多重性。他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换地迁坟、种植鸦片、兴办学堂送子女进学堂读书,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文化宽厚仁爱勤俭自律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他是仁义好德正直开明的绅士,他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依附权贵,清静自守,远离是非纷争。表现的是一种超出常人的意志力与使命感坚守白家的社会地位,他的行动都是为白家的生存着想。

作为一个以维持封建礼教的族长,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力,他是祠堂内众人拥戴的有形的执法者,是伦理道德观念最具权威的监督者,他在族中乡民的社会心理具有一种不怒自威的心理畏惧,这也是作为族长的政治魅力与风范,在现代社会也同 样重要。他的言谈举止具有示范性与感召力。他的要求与感召构成乡间的宗法力量,维系着 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秩序。

相对的,他又是时刻算计明争暗斗的豪狠角色,他心计过人巧取豪夺,设计换地滴水不露,广种鸦片聚敛财富,和鹿子霖明争暗斗,处处维护自己利益和名声。他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违反封建礼教的人痛下杀手,毫无人性。以封建卫道士自居,但却在私下里干着借嗣求种的勾当。他在竭力维护宗法制度存在、家族利益的同时,又奇特而微妙地与现实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

24、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分析。

1、王琦瑶是上海弄堂典型的女儿,她追求时尚,对未来充满想象,并为之努力的她的生命中有一种韧性,不甘于平庸生活的寂寞,她追求各种时尚的元素,过着精致的生活。

1.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2.聪明而富有心机 3.软弱与坚强并存

25、贾平凹《废都》中庄之蝶的形象分析。

他既有传统文人的随性与清高,又是多情风流的浪子,同时还有着小市民的自私与市侩。

一、随性与清高的文人。庄之蝶是大作家,无需忧虑物质生活,然而像许多传统文人一样,他并不十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生活排场。牛月清为他打制戒指时,他却有几分不悦地说是胡折腾。庄之蝶完全是一个清高的文人形象,他对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十分厌恶反感,一旦触及他作为文人的底线。他宁愿输掉官司,甚至是自己的声誉。

二、多情的风流浪子。自古才子多情,但是庄之蝶的多情却是一种泛滥、放荡的形象。

三、自私的小市民。庄之蝶是个文人,但在社会经济大变革,追求金钱、权利、名誉成为社会风尚,庄不免受到世俗的影响。

总的:庄之蝶的一生映射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迷茫和消极颓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他的多重形象正是社会、个人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他的精神上多重矛盾交织在一起,并不独立,他的文人特质造就了他的敏感多情,风流浪荡,他的自私市侩里又残留着文人的清高。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个性形象,笼罩着一层厚重的、始终无法褪却的消极颓废色彩,像西京城里布满了青苔和虫蚁的断壁残垣,让人觉得悲凄苍凉。

26、池莉《烦恼人生》一般性了解。

主题: 小说通过轧钢厂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十分详尽地展现了当代普通工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不尽的烦恼:狭小的住房,微薄的工资,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处境,每天上班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拥挤的公共汽车和轮渡,被人诬陷、被领导批评的烦心事,等等;描写了他在这重重困境中的挣扎、奋斗和心理感受,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生存的困境和无尽的人生烦恼。

艺术特色:

一、关注日常生活。在作品中看不到重大事件和历史风云的变幻,只有我们天天都可以遇到的生活琐事:吃饭、挤公共汽车、上班、照顾孩子、给老人祝寿等等。小说真切细腻地描摹了主人公印家厚一天的日常生活及烦恼的心理状态,让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审视自己的生存境遇,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

二、平易通俗的语言。池莉为了真切地展示生活的世态、人情,运用世俗化的平易的语言,注意语言的本真彩色,不回避粗俗,使小说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显现出独有的情趣。比如,在轮渡上工人之间的对话:“去蛋!什么体力脑力”,“中听有屁用!人家周继红,小丫头片子,就凭一个斤斗往水里一栽,一块金牌……”几句生动有趣的粗言俗语把普通工人豁达、质朴的性格勾勒得十分清楚、真切。小说中,印家厚与妻子的对话同样充满了浓重的生活情趣。

三、生活流式的叙述形态。现实生活本来就具有的节奏性、随意性和多变性,为生活流的技巧运用提供了展示日常生活之美的可能性。池莉凭借自己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虚构能力,把现实生活秩序打碎后按照特定的艺术规律重新组合,建立起了一个“仿真想象”(池莉语)的生活空间。比如,印家厚早晨排队洗漱、上厕所的生活细节,既突出了因狭窄、拥挤的住房条件,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又保留了现实生活得快节奏、随机缘的原生态;公共汽车上的拥挤和争吵,既反映了城市交通的超负荷与人们紧张的心理,又透露出生活流程自身的节奏性和偶发性,还增加了读者阅读的亲切感。

27、三个朦胧诗人。①北岛《回答》

作品原文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是诗人北岛1976年创作的一首朦胧诗,它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回答》是对诗人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那个荒谬、罪恶现实社会进行披露、怀疑和挑战。

②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原诗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①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②;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③、流岚⑤、虹霓④。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原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穷,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独辟蹊径,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选取大量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以蒙太奇的方式剪辑组合成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之以舒缓深沉的节奏,唱出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款款深情。

③顾城《一代人》《远与近》 作品原文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词语注释

一代人:指在文革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人。黑夜:暗指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政治运动。

作品鉴赏

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诗歌原文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 城

评析鉴赏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28、散文。巴金《随想录》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散文佳作,以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成为佳作。特点:

(1)作品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有对文革的深沉反思、有对亲人故友的追思缅怀、有对纯洁美好人情的赞美、有对自己某些思想失误的严厉解剖、有对文学教育以及社会问题的评论和探索、有对国际间友好往来的书写。)(2)讲真话、诉真情。

(3)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上一篇:宣讲员事迹材料下一篇:一千零一夜《第二个僧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