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如何填写学情分析

2024-06-25

教案如何填写学情分析(精选6篇)

篇1:教案如何填写学情分析

作者: 加入日期:09-09-20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所以:以后说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的能力要加强。图片要清晰。声音也需要美化,语文教师尤其美丽的语言是一种享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优秀教案

2.《陋室铭》教案

3.陋室铭优质课教案

4.《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5.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6.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7.陋室铭教案及说课稿

8.20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

9.陋室铭教案设计

10.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篇2:教案如何填写学情分析

2017年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 :

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二、导学释疑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过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

接下来请各组小组长一人一句讲解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讲)

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独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巩固归纳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哪可以看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小组内自己总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四、计划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人的一生当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是,越是苦难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荡胸襟和励志情怀!一路走来,我们接触过苏轼被贬但仍“夜游承天寺”,释怀地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龚自珍被迫离开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又一个被贬文人刘禹锡的故事,看看他又经历了什么?

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安排刘禹锡住在偏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请大家读一读:“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刘禹锡搬到城北门的,一间半小房子。因为新居处于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读一读:“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房间。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一篇《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气出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3、全班齐读《陋室铭》,请大家感悟一下刘禹锡要借文章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那么,既然肯定这是一间陋室,作者身居陋室却说“不陋” 原因为何?

明确: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之人——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修身养性

5、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似和陋室没有关系,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用名山名水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名庐名亭及名人名言来类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代入诸葛亮、扬雄、孔子的典故)

联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高洁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

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惟吾德馨”的含义!

6、带着一种崇敬之心,再次朗读《陋室铭》,顺着思路当堂背诵。

7、了解“铭”这种文体 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8、作业:

仿照《陋室铭》,修改《教室铭》,让它成为励志、高雅的`好韵文!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附:“《陋室铭》赏析”课堂反思

之前的教学构思自己是经过“几番斟酌”的,想通过简洁的步骤,利用文本研读上升到理解刘禹锡及像刘禹锡一样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雅人士的精神境界和情怀!

篇3:如何写好课前“学情分析”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备课, “学情分析”是备课的基本环节。在一些数学教学设计中, “学情分析”的表述无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2]。那么, 这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学情分析”的内容又是什么?该如何表达?

一、“学情分析”的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有教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本 (A版) 》的第一章《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学情分析如下:初中阶段学生已直观地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体, 知识经验已经具备;但难以想象稍复杂几何体的空间结构, 所以应该利用实物、模型等, 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引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课堂上, 存在一种分层现象: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既快又好, 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解。若根据以上学情分析进行数学教学, 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分析就是把“学情”这个概念进行分解, 寻找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学情”作为整体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教学[3]。那么, 具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布鲁纳指出:教师在从事知识教学时, 必先配合学生的经验, 将所授教材做适当组织, 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 做适当的安排, 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 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在教材难易安排上, 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太容易学会的教材, 缺少成就感;太艰深难以学会, 又易生失败感;适度的调适才能维持内在的动机[4]。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在课前学情分析中表述出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及不同。以上案例中的教师, 没有对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各方面差异进行表述, 更没有提及该如何针对对这些不同点进行教学。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认知规律、学习风格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并且, 这些因素因人而异, 各有特点。据此, 教师在分析学情时, 就要结合所学内容, 对这些特点分类、分层进行表述。在内容方面, 观察学生, 表述出他们在已有的经验、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的异同, 并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在文字表达方面, 则需多阅读积累, 写作讲究准确用词, 文章的结构格式严谨。

三、在“学情分析”中表述对学生的研究

以上述教师在“二分法”的学情分析中的表述为例, 说明在“学情分析”中该从哪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表述。

(一) 从已有经验方面进行表述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新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的[5]。”学情分析首先应该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从知识经验方面来看, 数学课堂上, 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特别重要。以上分析, 虽然提到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但没有注意到, 这些“已有知识经验”是否是全体学生都已具备, 忽略了“基本初等函数”掌握不佳的学生,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

普遍来说, 一个班的学生, 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层次性, 可以分为优等生, 中等生和后进生。这三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 要具有层次性, 如存在现象: (1) 提问一个差生关于基本初等函数或方程的问题, 顺利答出; (2) 提问三个程度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单调性”均感到陌生。解决策略:若出现第一种情况, 课前巩固环节无需进行;若出现第二种情况, 则还需进行复习环节。

生活经验是人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来源。抽象的知识能够被讲解得越贴近生活, 就越容易被理解。案例中教师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将要遇到的困难, 但在解决策略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方便教学, 学习策略可以修改为: (1) 存在的困难是学生对二分法的步骤较难理解。 (2) 解决策略: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 举出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例子, 如“一条绳子, 对折, 再对折”, 便于学生理解。

(二) 从认知特点方面进行表述

案例中的学情分析缺少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表述。维果茨基认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序言部分的课程基本理念也要求:应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7]。所以在学情分析中, 需要表述出对知识适当的拓展:本节特点:“二分法”的学习为算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二分法”的步骤有什么特点, 如何用符号表示。学习策略:向学生简单介绍算法的概念, 为今后学习做铺垫。

(三) 从学习风格方面进行表述

在数学学习中, 把握知识的关联性、具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反思型和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等, 不同的风格的学生, 在学习中存在很大差异。例如, 场独立型学生喜欢独立思考, 但不容易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场依存型学生能从整体上感知问题, 但易受主观因素干扰。案例中的表述忽略了对学生学习风格的表述。据此进行教学, 会使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 学生得不到适合自己的教学。

由于客观条件和课堂时间的限制, 采取个别教学并不现实。因此, 课前教师需了解班上学生大体分为哪几类, 并在学情分析中写清楚针对每类学生的不同方式: (1) 存在现象:某某, 属于场依存型学生, 某某, 属于场独立型学生; (2) 学习策略:对于场依存型学生多鼓励;对于场独立型应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指导, 引导其注意整个问题的背景。

(四) 从兴趣方面进行表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内部动机。案例中的教师在表述中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考虑。

教师应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 再分析表述:存在现象:部分学生开小差, 觉得该内容枯燥, 不感兴趣。教学策略: (1) 在课堂上, 向学生介绍融合在“二分法”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精妙地揭示了几何与数量间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数学和谐之美, 或结合实际, 举出“绳对折”的例子,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的联系, 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 (2) 与开小差的学生进行“教学对话”, 给他们适度表现自我的机会, 激发兴趣, 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 对学情分析中关于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 学情分析中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本节课主要内容。第二, 预测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情况: (1) 已有经验方面, (2) 认知特点方面, (3) 学习风格方面, (4) 兴趣方面。第三, 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四, 教学策略:根据第二点中六个方面的分析, 对给每类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表述。第五,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给出解决方法。值得注意的是, 整篇学情分析对学生的表述要有预测性, 例如, 可以穿插着对课堂上的氛围的表述:如果氛围比较沉闷, 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若学生过于活泼, 把热情集中在与课堂知识关联不大的事情上, 该怎样扭转他们的注意力等。

四、结束语

正确地表述学情分析, 是为了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全面而准确地表述学生情况, 针对学生的难处对症下药,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序言.

[2]庞玉崑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J]北京教育普教.

[3]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02.

[4][美]布鲁纳.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5]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序言.

篇4:学情分析如何走出现实困境

一、学情分析从“空中楼阁”走向“个体差异”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工作一般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先后相连的两个阶段,这是一个基本的体育教学程序。在把备课成为一种应付学校检查和网络下载的过程后,“学情分析”只是一座“空中楼阁”而已,其实每个课堂上存在大量的个体差异(比其他学科高出几倍),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的身体条件(疾病情况)、运动基础、个性倾向、兴趣特点、特殊群体(弱势、强势)、班级纪律等等,还有更多的琐细情况需要逐渐了解和分析研究。知道这些情况以后,再选择运动内容的难度,怎样化解繁琐技术,调整层次水平,组织分层合作,更需要择取方法和课堂常规,使它们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

当然,在现实条件下,要做到体育课堂上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开展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行政班额限制了它的充分发展,只有理想化状态下才有个别化教育的可能。因此“学情分析”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共同特征”——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个别(巡回)指导的积极意义。集体的重点和难点的了解有利于班级统一教学的整体设计,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需求和差异有利于调整教学方法从而适应个体学习需要,从现实意义上讲,为什么如今强调体育教师的积极巡回指导的呼声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从学生的实际效果看,教师的巡回指导是一种最有效的促进、欣赏和鼓励,至少他们认为教师是具有亲和力的,正在一视同仁地关注他们。

二、学情内涵分析——“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两条腿走路

要在体育教学具体常态层面形成可操作步骤,我们可以把“学情分析”的内涵切分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分析什么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第二层面是“怎样分析这些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的体育常态课堂的特性,把需要了解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区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需要长期加以关注的,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体体质,这些虽然不是新学习的内容组成,但它直接影响到“体能”的最终掌握和提高,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有的学生由于个人的身体条件和体质,而畏惧体育课堂,甚至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影响自尊,丧失持续学习的动机。另一部分是每节课随时都要了解和掌握的,主要是包括接受学习任务之前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还包括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运动技能和合作技能。前者或多或少都被体育教师关注着,哪个学生身体素质好,哪个学生有心脏问题,哪个学生弱不禁风;而后者尤其需要关注,这些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因素长期以来被体育教师忽视了,而这些因素恰恰最具有体育教学价值。

这样,关于“学情分析”内涵的第二个层面,“即怎样了解这些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也就可以转换成一个具体问题来研究:怎样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状况以及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技能。笔者经常通过尝试与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前的测验,比如学习篮球运球,先不“直奔主题”——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巩固评价、实践拓展,而是让学生尝试触球,有的学生甚至是第一次亲密接触,而有的是第二次或者更多次,在场边仔细观察,大致将学生的水平分成几个层次,并寻求一些技术技能骨干,作为组织者和帮扶者,并将“第一次亲密接触者”罗列出来,从基础——球性开始练习。随着学习进程的继续,一个篮球技能单元学习中,共同的特性就逐渐显现,层次和兴趣也随之清晰,有的学生体验到篮球技能带来的快乐,从而触发更多的积极动机;而有的技术技能突破存在一定的限制,更多的是运动基础和身体条件问题,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和状态,这些“中间态”的学生需要我们重点加以扶植,或许有更多的兴趣者就是从这些学生中走出。依照细分出来的学生水平层次群体,重新确定教学起点,调整教学进度,主要把学生分成平均程度的学生、技能困难学生、尖子生三类来分析。找到不同类别学生对后一阶段学习技能的准备状态,把这作为第二单元(篮球)教学的起点。技能困难群以复习巩固第一单元技术为主,调整教学方法,用趣味性的游戏方法(球类游戏),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兴趣和球性,适当加入些新的技能;进度平均组则用“双关”,课堂时间“四六开层”,40%时间接触新内容,60%时间复习与巩固,特别是和新技能相关的基础技能要重点突破;而尖子组则可以“乘风破浪”,前提是要有高标准的技能要求,每堂课要有苛刻的技能目标,不能任其发挥,由其性子,教师要把握方向性问题,更要注重实战。

三、不纯粹是为了“区分”,而是基点之上有目的的提高

这里强调的是区分三类学生只是为了分析与了解的方便,在常态教学形态上不宜把三类学生编成三个小组,实践表明,一个班级的学生并不能“装进”这三个小组。区分三类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教师的心中,并且要随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发展情况而动态流动。实践的做法是将分组多元化,骨干分配化,课前由教师组织骨干开“碰头会”,分组多元是三类学生将模糊性的分布在各组(只有教师和骨干知道),骨干分配造成“技术技能优劣的模糊性”的假象,让技术困难者没有心理压力和自卑感——消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敌意和抵触情绪,骨干的各项工作需要自然而温暖,帮扶积极主动,而不能“以小老师”的态度从高处至低处,一般骨干和这些成员之间有感情(合作)基础,这事先要分析清楚。

这种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甚至无基础)和技能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教师也知道什么是学生会的,什么是学生不会的,在会与不会中找到一个切入点,使教学有了针对性和突破点,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什么体育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会有如此重要的位,它是衡量的指标,更是教师分层的依据,难点突破和整体的进程有很大的关联,而重点的突破则范围更广些,这里有分层达到的效果等,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水平。

四、有效学情分析的核心是“教学难点的确定和控制”

现实常态课中,教学设计有一个栏目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虽然纸上都有体现,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的教师行为则不多见。大家都知道,难点与教学内容(教材)的特点有关,我个人理解一节课的难点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最容易出错(容易往复)的技术动作。确定技术动作的难点要从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准“点”,我称它“踏点”,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的不同而确定“层次难点”,即哪一层面的学生主要难点在哪里,这样分成若干“层次难点”。简单说,一个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有学生难点在“手腕屈腕”,有的在上下肢协调用力,有的在肘关节“外展”和“充分伸直”上。我们目前确定的“难点”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大概是在这一点上,其实想到的只是片面的,不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因此,真正的难点暴露是在课中和课后的反思(收集整理课堂观察的资料),进一步分析教和学的方法,使难点能够在接下去的课堂有所突破。

当然,确定难点在课前应该对所教运动技术进行解剖,仔细分析每一个动作细节,掌握这个动作需要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背景,根据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预设,只能是大致的方向。有些老教师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就比较准确,他能将大部分学生遇到的技术困难找出来,并在课前设计辅助方法和器材,给学生一个递进的梯子,这个难点的确定就比较有意义,但它是积累在课堂中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课前和课后的无数次“踏点”和反思。

谈到教学难度的控制,必须提及“心理负荷”。在常态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负荷,心理负荷有时产生于教师对教学难点理解的偏差。在平时看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总是有这样一个倾向,将技能难点提得高一点(难度系数),这更能显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掌握了较难掌握的技能,也和起点有一个泾渭分明的比较度,因为现在大家都追求“发展”。其实,体育教学中的难点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技能掌握,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必须确准难度、坡度和密度。技术难点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提出的难点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努力的练习都能解决——“最近发展区”左右。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可以为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中的难点提供数量依据。难度PH=1—n/N(N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n表示掌握正确运动技能的人数),PH在0—1之间。但PH为0或接近0,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常解决技术难点,难点的标准定得太低;PH为1或接近1,表明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过技术难点关卡,难点标准定得太高了。比较适宜的PH值应在0.3—0.8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技术难点。

总之,要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能,就要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工作计划,才能有针对性地备课。

篇5:小石潭记教案学情分析

《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教案学情分析吧。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流利地读,理清写作顺序,归纳景物特点,翻译课文。

2.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并从中体会到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以抽签、采访、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桃花源记》,那是多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啊!描绘了那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明确本节课目标:

1.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师生合作,完成目标一。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音勾画不熟悉的字,用斜线画出节奏。

2.请学生根据注释或依靠工具书和同伴帮助,解决刚才勾画出来的生字读音问题。仍然未掌握的,写到展示板上,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个体读、对子互读互听、小组内展示读。注意节奏。

4.各组集体参加全班范围内的朗读竞赛。机会只给三次,激发学生积极争取。每组读完后,请同学点评,教师根据情况,相应评分。

5.全班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完成目标二。

1.思考:从题目来看,“小石潭记”是什么意思?“记”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作文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1)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

2)然后以抽签方式确定各组学生,让其让展示板将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归纳展示。

3.全班学生根据各组展示出来的情况再进行整理。师生共审视,确定最终的答案。学生主动请缨将其板书在大黑板上。学生做笔记。

六、课堂小结:对比目标,总结本节课完成的情况。

七、当堂检测。

1.给带点字注音。

2.给句子划分节奏。

3.完成文章写作顺序导图。

第二课时

一、比赛读课文,看谁读得停顿合理、字音准。(师生共同评价)

二、明确本节课目标:

1.进一步熟悉课文,能结合文中的原句归纳出景物的特点。

2.,在归纳景物特点时,能提出不懂的字词,设法解决。

3.试译课文。

三、探究学习。

1.学生根据目标,以下列思考方式开展独学、对学、群学活动:

1).我从第 段读到 的小石潭。

2).我是从 读出来这个特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3)这一段中,我不明白的字词有 。

2.展示:

各组学生争相自由上台汇报展示各段的学习结果。

对不能理解的字词,在全班集智解决。学生点评,教师适时点拨。

四、当堂检测:

1.完成本文的知识结构图。

2.试译课文。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以柳宗元的《江雪》诗句引入:这些诗句使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答“寒冷”。)你从哪些文字里感觉到寒冷?柳宗元为什么要营造如此寒冷的意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永州八记》的背景。

三、明确目标

1.体会柳宗元在文中的情感变化。

2.学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四、探究学习

思考问题,开展独学、对学和群学探究:

1.你在本文中读出柳宗元怎样的情感变化?你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那些景物描写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五、展示

各组派出一名“记者”,到相邻一组展开采访。受访者必须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作出回答。记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给予评价。

四、教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章中,作者既在写景,也在传情。柳宗元空怀满腔抱负,却被贬永州,内心苦闷忧愁,他想把自己欲将抑郁之情派遣在山水之间却最终无法派遣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当然了,这种遇到打击就抑郁消沉的态度不值得我效仿,但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六、当堂练笔

假如柳宗元在后来的某一天突然得到了皇帝的赦免令,召他即时回京。临行前,他重游小石潭,又会写下怎样的篇章呢?请你试着替他写一写吧。(提示关键词:阳光、翠竹,清风、潭水、游鱼)

学生当堂完成一段写作练习,然后争相朗读展示。

教学心得:

教学这一课,觉得学生很能动起来。分析其原因,有一下几点:

1.每一节课的目标是具体细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学生经过一定行动,能够顺利实现目标。

2.问题预设形式简洁,内容的延伸度大,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而且最后呈现出来的答案各有特色,只要合理,均能成立,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带来成功感。

3.展示形式多样。“朗读课文”以小组集体口头展示为主;归纳景物特点则以抽签定人来书面展示;“体会情感”则以“旋转木马”式的记者采访形式来展示。

4.学练结合,能做到每节课当堂检测所学知识,反馈及时、真实,课堂效率较高。

还需进一步做好的方面:

1.对重点文言字词,要再次进行归纳整理,落到实处。

2.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显得生硬。教师的语言应充满语文特有的“美感”。在点拨、评价环节也要体现激励性、启发性。

3.在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这个方面,做得明显不够。老师怕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有点回避这个问题。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参与太少。

4.练笔的内容,如果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校园景色来写,是否会来得更亲近,更有话可写呢?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篇6: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的教师授课方式的建议,了解学生在该学科的知识储备等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备课本应该做到:备课之前通过学生的座谈或是个别的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详细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学生所需学习的东西,换句话说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通过学生的作业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交流、讨论”等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动态。

学情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可以是分析下面的几个问题:

(1)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学生如果不具备时,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弥补,如果弥补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具备了,应该回忆什么?)

(2)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新课的有关内容,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教师在课堂上要如何点拨和引导才达到较好的效果,如何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明白的是:哪些内容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亮点或学生的兴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案如何填写学情分析】相关文章:

教案学情分析范文05-27

如何了解学生的学情04-08

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08-15

简历如何填写06-09

如何检查教案07-09

如何准备教案09-08

简历如何填写范文05-28

如何填写简历范文05-31

如何填写求职简历07-13

如何填写监理资料07-13

上一篇:打印-四级作文写作要点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我给水果穿衣服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