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欣赏

2024-07-04

唐宋诗词欣赏(精选9篇)

篇1:唐宋诗词欣赏

读《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有感

《历史的化石》是木斋老师写作的一部自传体性质的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木斋老师在文革期间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此书也真实,客观的再现了那段上山下乡运动的全过程。全书以木斋老师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给人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之感,诵读全书,仿佛是在聆听一位老者对往事的追忆。

到目前为止,我读过两本涉及文革的书籍,第一部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另一部是木斋老师的《历史的化石》,看过一部以当年知青运动为题材的电视剧:野丫头。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文革,更加深入的了解文革期间社会历史的大背景。

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详细的记录了文革期间发生在农村,城市广袤天地中的点点滴滴,有关文革期间的极左做法在书中也时有体现,比如:“孙少安作为队长却带领社员扩大自留地而被批判走资本主义路线”,“王满银因贩卖老鼠药而被劳教”,“县委一把手冯世宽为体现又红又专强迫老百姓把谷子地改种高粱”,这些都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怪现象,人民群众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胆战心惊,唯恐遭到政治上的飞来横祸,路遥先生的巨著使人们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透视文革的历史。木斋老师的《历史的化石》以自身经历为原型,详细记录了知青生活得点滴,这一点我在以前是从未涉猎的。之前虽然也听说过“知青”“插队”“上山下乡”等名词,也读过短篇小说《棋王》,但终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或者说是了解的不够深入。木斋老师在书中详细记录了知青的生活,比如书中这样写到:“一直到迁入新居之后,集体户的生活才真正的开始。我们买了一头猪,养了十几只小鸡,俨然是农家居家过日子的样子。谁来做家庭主妇呢?是十个人轮流值日。值日的不上工,留在家中做家务,包括做饭,喂猪,喂鸡,挑水,雨天的时候要想着快点抱些干柴进屋,否则就要断炊”哦!这就是知青的日常生活,木斋老师的描写让我对知青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当然木斋老师在书中也有对少年家庭生活的描述:“即使我们全家辛辛苦苦,日夜防范,青还是被偷,大概是我的责任。有一次我睡着了,醒来发现,猩红的高粱已被齐崭崭的砍了头,我吓呆了,全家人如丧考妣”,在那个贫困,饥饿的年代,粮食何等重要,由此可见一斑!书中关于木斋老师与其父亲激烈对抗的一段描述很是令人震惊,就像书中写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都站在了背叛家庭的立场上,只不过每人背叛的方式各异,采取的行为的激烈程度各异。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本能地挺身而出,去保护自己的父母?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史学问题,难以三言两语道尽”,文革期间强大的政治压力扭曲了人性,歪曲了人理伦常,其历史毒害作用令人震惊,值得反思!木斋老师在书中再三提及“油灯事件”,可见“油灯事件”对木斋老师的影响之深,木斋老师无疑是“油灯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某段时间,尤其是青少年期间缺乏朋友,缺乏交流,缺乏友谊所致。对一个青少年来说,缺乏交流,缺乏友谊的生活是异常孤独和寂寞的,木斋老师的油灯事件似乎在我这里产生了共鸣。

不管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还是木斋老师的《历史的化石》,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其作品本身就带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正像木斋老师在书中写道:“希望我所记载的知青十五年,不仅仅是文化革命和知青运动的化石,还能成为此后人类面对生存绝境可资借鉴的某种历史经验”,他们用自己的如椽大笔记录着特殊时代的点点滴滴,让后人能够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单从这方面说,两位老师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去读的。

篇2:唐宋诗词欣赏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筹笔驿》

作者: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山石》

作者: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苏武庙》

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篇3:唐宋格律诗特点与诗词创作断想

唐宋诗比较,唐朝气势无与伦比,宋代用词精工奇巧,各擅场地。很多诗人极具功力,创作了大量的格律诗,或文字华美,或意境深远,或气神高妙,或简洁流畅,或绮丽婉约,或锦绣清空,或苍凉悲壮,或奇诡流转,或奔放气胜,或沉郁含蓄,或直率雄浑,或清幽英爽,或意微蕴藉 ;气象万千,不一而足,影响深远,一直以来,有诸多著名国际友人以能背诵优秀的唐宋名篇为能事,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诗词爱好者一直在研究、创作着格律诗,可见其不朽的魅力。岁月流转,古往今来,古今语言存在着大量差异,古代诗韵和现在的普通话不一致,学习过程中,辄成障翳,造成误解,如宝镜蒙尘,明月蔽光。

2 关于平仄的要求

要求极其严格,既要对仗,还要合乎格律,工对最佳,要避开重字,此外,律诗必须讲平仄,否则非律诗。

我们以下面的律诗为例。

《年关》(亦舒)

七言律詩押虞韻

半掩重门谢婶姑,稍闲挣得睡工夫。

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长街风过四合院,一榻宽如千里湖。(本联上句三仄尾、失粘)

中平平中仄仄仄,仄仄平中平仄平。

云碧疏帘雨时有,橙香僻巷客偏无。

平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仄仄仄平平。

年关诸事且搁下,日扫墙阴堆果蔬。(本联上句失粘)

平平平仄中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此诗从意境上论,甚佳。亦有聊以卒岁之慵懒。一榻宽如千里湖,极具夸张之笔,字里行间,心宽闲适,享受孤独 ;尾韵可以上邻韵,蔬为“上平六鱼”,此是前面所称“孤雁入群格”,乃诗人不得已而为之者。格律诗诗的一联中,出句对句的平仄相反,即仄对平,平对仄,此谓“对”,否则属于失对 ;相连两联的关系是,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必须一致,即平仄完全吻合,称为“粘”,否则属于“失粘”。当然,格律诗要押平声韵,必然会有不符合粘对要求的地方,不过这是允许的。重中之重者,每句第二字,必须恪守格律规定。我们仔细看这首年关,很明显两处失粘了,且有三仄尾之病。

3 押韵要求

格律诗有严格的押韵要求,比如下面这首诗《七律题照 · 澜》(静云)

波随浪倒路何长,卑陋之归德韵殇。

万里澄流聚溪水,三竿旭日送清霜。

人生易老少休惰,学业虽成老莫狂。

应信当初今夕事,澜平寒枕梦黄粱。

此诗属下平七阳韵,为首句用韵,长、殇、霜、狂、粱皆从此韵中出,两句一押韵,中间不换韵,韵脚不重复押,不过,尾句可用邻韵,称之为“孤雁入群格”,当然,也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首句必须起韵。到了宋代,首句放宽,也可用临韵字,称之为“孤雁出群格”,当然也有条件,就是首句用韵不可以用邻韵,换言之,“孤雁入群格”、“孤雁出群格”只能择一。

4 关于重字

重字是格律诗的大忌,古往今来,皆禁重字,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的《年终总结》,作者在二十八字里面,居然用了十个一字,用笔精炼,格律尚工。

年终总结(齐哲)

一年一度一春节,

一阵炮鸣一阵歇 ;

一得一失还一盼,

一点完美一点缺。

不过,既有重字,就算不得绝句,只能算是古绝了。

5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于初学者,这个口诀简单实用,实际上,不能概括律诗的平仄的调配变化。在平收的诗句里,常常会失误。比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如果不论,用仄,就会犯孤平 ;再者“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用仄,设若使用平,则会出现“平平仄仄平平平”,这种情况,属于古体诗的专用,称为“三平尾”,为格律诗之大忌。关于二四六分明,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根据文字需要,可以易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易为“平平仄平仄”,这样,二四六就造成了不分明的情况,这是合理的,在允许之内,被称为平仄变格。

6 古为今用的基础上,要与时代息息相关

我们来看下面一首诗 :

计划生育好(文如其人)

泱泱华夏人丁旺,地广田贫宝藏稀。

力子箴言惊朝政,寅初理论震京畿。

群娃多罪无福享,一法严明有据依。

国策持恒成效显,黎民足食且丰衣。

我们来看中间的两联,力子对寅初,就是 :邵力子对马寅初,人名相对 ;箴言对理论,名词相对 ;惊对震,动词相对 ;朝政对京畿,名词相对 ;群对一,数量词相对,娃对法,名词对名词 ;多对严,形容词相对 ;罪对明,名词相对 ;无对有,动词相对;福对据,名词相对;享对依,动词相对;可以说,对仗十分严格,属于工对。

除了中间两联对仗外,还有其它形式的对仗,比如颈联对仗,称之为“蜂腰格”,也有是首联的情况,也有颔联的情况,不是绝对的。设若首联对仗,颔联未对,称之为“换柱对”,尾联一般而言不对仗,便于诗人随意收合。

7 古今写格律诗的区别与联系

一首好的格律诗,让人看到的是干干净净,层次分明,突然一个意造的朦胧,像枝干上开出的花朵,读者隔着一层轻纱,欣赏解读她。字句练不好,一眼看到的是毛毛糙糙一窝乱草,里面就算有花朵,也被杂乱的意象掩盖了!炼句、练字,娴熟地使用语言,把枝叶练得干干净净,用今人能够读懂古代语言文字,用现代语言中的能够写入律诗而顺畅的现代语言,使其不出现任何歧义。

时代不同了,文明在发展,科技在腾飞,在创作格律诗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意图,有些现代语言非用不可,诸如飞机、高铁、计算机等等。李白当年步行入川,若是坐着高铁去的,我们不信李白没有诗兴而完全忽略高铁的存在,我们不相信一代诗仙因此江郎才尽。比如,古今皆知的燕子,比拟为飞机,没有什么不可,完全符合中国格律诗创作的逻辑。同理,有些东西作为诗词意象已经过时了,比如,还有诗友动辄就在“酒旗”、“当垆”等词句大用笔墨,显然,时过境迁,那些古代语言已经遭到了淘汰,不适合写入律诗了。

岁月流转,古往今来,古今语言变迁,差异存在着大量差异,古代诗韵和现在的普通话也不相同,欣赏、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辄成障翳,或产生失误。因为语言本身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味按古法的路难以行通,文字构成意象,意象构成意境。读者读诗需从文字中得到最终的意境。所以,创作格律诗,文字的提炼非常重要。不过格律诗应具有时代特征,包括对现代技法的融合,对现代语言的应用。

格律诗有它的魅力和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对格律诗在语言方面进行研究,以俾读者能够解粘而释缚,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以使创作者有法可鉴,有规可随。条析缕陈,笔莫能罄,私人管见,分享同仁。

摘要:在古代诗歌中,唐宋格律诗闻名世界,妇孺皆知,光辉灿烂,其语言极具特色,文字优美简洁,形式独特,格律缜密,工于平仄,讲求押韵,字数严格,对仗奇巧,练字精工,文简义富;本文阐述了格律诗的艺术魅力、平仄、押韵、重字、时代要求等多方面的问题。私人管见,商榷同仁。

篇4:唐宋诗词与人格塑造

唐宋古典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折射出古人的智慧与浪漫情怀,还留给我们后人吟咏不尽的种种滋味,可以说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了厚重的篇章,值得每个中学生拜读学习。

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广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都源于承载了维护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教化之功。唐宋时代应该说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其诗歌意蕴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唐宋诗人描写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有的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无垠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操;有的厌弃官场黑暗,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这些诗歌无疑都可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李白,一代诗仙,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暂且不管是不是真的去弄舟,反正它给自己在落难江湖后设计了一条最洒脱的退路。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者。命运的多舛不仅没有打败他,反而铸就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在苏轼的诗词中窥见一二。其《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满腔热血,让我们领略了他的洒脱、不羁。苏词素以阳刚之气而著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人的生活背景去感悟他的精神风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学习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苏轼词《水调歌头》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赏析时,学生查阅资料可以明白苏轼在自己被贬、与弟久散的双重打击下,却依然能够豁达、乐观,这是何等的积极与顽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当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此外,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深思与感悟能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对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有裨益。在一次次背诵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可以铸就坚韧的意志

唐宋边塞诗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述来批判古代战争的残酷,以及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边塞诗又从另一方面突出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杀敌,以坚韧的意志来克服战争的种种艰辛。这类诗歌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气概与坚韧意志正是当代中学生所缺失的,通过师生间对边塞诗的共同解读,有利于铸就中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展现了战士戍边的气概和壮志殉国的豪情,《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道出了将士们顽强的意志力,不到功成不归家,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耐力正是当下中学生所缺失的。王维在《少年行》其二中豪迈的写道,“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纵使人人知道边塞生活艰辛,但将士仍然坚定的戍守边疆,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非常值得现在的中学生学习。高适《燕歌行》中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李白更在《塞下曲》中喊出“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些诗句鲜明的道出了为国奋勇杀敌的荣誉感,以及在艰难条件下的坚韧意志。

边塞诗独具的矛盾冲突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能够激发其勇往直前的刚毅性格,又引导其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情怀。边塞诗是有灵魂的,它承载了诗人的人格,其悲壮与震撼力必将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起到引导与扶正的作用。热血沸腾的读后感,有利于锻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三、可以丰富生活情趣

中国唐宋诗歌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顽强生命力,是因为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寓情于诗词,借物抒情,诗词体现了丰富的生活情趣。

古人有许多写生活情趣的诗词,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道“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将小儿卧溪剥莲蓬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色调明丽,意境和谐,从中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对美好生活情趣的热爱;陆游在《闲中偶题》中以“花底清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两句为我们勾画了春日品酒、夜间垂钓的闲适生活场景。谈到生活情趣,有一个词人是一定绕不过的,他就是北宋词人苏轼。苏轼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对身边的细微之物和情感有着美好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他的诗词中有许多对日常生活情趣的体现。如《阮郎归·初夏》中“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苏轼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夏日生活美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词人风雅悠闲的生活情趣。

虽然那个时代离我们非常遥远了,但这些优秀诗人所描摹的生活意境、生活情趣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摹的蓝本,特别是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不妨放慢脚步跟着古人一起体验生活中的小情趣,陶冶情操。

四、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学生的培养讲究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先成人,再成才,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一直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古代文人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对高尚道德品质的推崇在他们的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唐宋诗词,可以说颂扬道德品质、体现个人志向的名句不胜枚举: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流传至今,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苏轼《赠刘景文》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有这样一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王安石在《商鞅》中写出“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赞叹商鞅重承诺、讲诚信。唐宋诗词涉及到个人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这些诗词所展现的诗人崇高的人格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endprint

在进行诗词鉴赏时,教师不仅要翻译解释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向学生传达诗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性。这些诗词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在学习时就如同照镜子,可以审视自己的不足,找出身上的缺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有助于培养丰富的情感

好的诗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年,经久不衰,除了其本身语句的优美外,更是因为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感情,这些感情既有爱情、亲情,也有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爱国之情。每当吟咏唱诵时,仿佛被作者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和作者一起感受那些悲欢离合。

提到爱情诗,秦观的《鹊桥仙》独具风采,秦观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正是来源于王维客居异乡时强烈的思乡感情。人生有一志同道合的知己是非常难得的,朋友之情也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而说到友情,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就是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有多深呢?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又情真。忠君报国是许多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士人一生的理想与追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年老体衰的老人卧病在床,却仍不自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学生可以在背诵和思考中深知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学习领悟这些情感丰沛的诗词,徜徉于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里,就像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不仅可以与作者心意相通,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授唐宋诗词是塑造中学生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学习领悟诗词,从中体味许多人生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篇5:唐宋爱情诗词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通:栏;飘飘一作:飘飖)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代·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版本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版本二)

长相思·其一

唐代·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唐代·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代·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通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通: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

雨霖铃·寒蝉凄切

朝代: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

 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解连环》周邦彦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王维

篇6:唐宋诗词

1.《灞上秋居》

年代: 唐 作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2.《游子吟》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年代: 唐 作者: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罗径,昨与故人期。

4.《书边事》

年代: 唐 作者: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5.《春怨》

年代: 唐 作者: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6.《玉京秋·烟水阔》

年代: 宋 作者: 周密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

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

一襟幽事,砌蛩能说。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

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7.《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年代: 宋 作者: 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

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8.《绿头鸭 咏月》

年代: 宋 作者: 晁元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

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

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

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

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

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阴偷移。

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

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9.《千秋岁·数声鶗鴂》

年代: 宋 作者: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10.《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篇7:唐宋诗词赏析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

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与清旷。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我有好几本日记的扉页都题有这首词,也是用来在忧愁烦闷是激励自己的吧,其实这是一种求之难得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一次见一qq好友的签名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又感慨一番。

篇8:唐宋园林诗词文化和园林意境研究

园林诗词以园林花木、楼宇、山水为对象,虽然诗风一贯优雅,但是意象和物境却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唐宋园林诗词意境源于魏晋风流,魏晋园林得意于山水造化,园林诗词风雅朴素。而唐代园林大气矫健,园林营造迎来了全盛期,园林诗词没有了山野之风,反而是恢弘雅丽。宋虽朝政羸弱,园林诗词却靡靡优雅,另辟蹊径。总之,唐宋园林的繁荣局面,促进了园林诗词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人们园居生活体验的加深和文风、画理以及哲学等的变迁,园林诗词的意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诗词和园林中“三境”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以“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来衡量诗词的景、情、意。“三境”中物境偏于表形,情境偏于表情,意境以是二者的结合偏于表意。三境界从表象到涵韵,全面涵盖了诗词中的形和神。园林诗词“三境”与园林组成的元素、内涵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当代风景园林界泰斗孙筱祥先生关于园林的“三境论”[3]——生境、画境和意境的论述和王昌岭的《诗格》的论述能够一一对应,以此三境界来品评园林之美和《诗格》中的三境评述诗词之妙异曲同工。

1.1“生境”和“物境”

园林生境即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生境”是园林诗词“物境”的素材,是诗人的笔下之物,也是诗人托物以言志的物化载体。生境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双重特点。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反映的是生境的自然美;“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反映的是生境的生活美。园林的生境包含物质空间、鲜活的生命体和园居活动。园林诗词中描述的山水、建筑、花木、虫鱼,自然气象中的风雨、霜雪,以及在园林中游走欢娱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皆是园林生境。

1.2“画境”和“情境”

园林画境即为园林显示出的形象美或画理美,园林生境所以能构成画境,主要原因在园林生境的形式颇得画理,能够入画。诗词情境的原理相同,诗词物境若想具有情景,要求物境能够传情表意。物境的传情表意是多方面的,比如表达文人心情志趣、诗画风尚、儒释道哲学等。

1.3 园林“意境”和诗词“意境”

意境源于形,与物象“形神比照”,成于情,飘逸成境界。朱光潜先生在《诗的意境——情趣与意象》中指出“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与‘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2],他认为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

意境乃物外之境,表现多样,情景交融的升华是其中一种类型。除此之外,意境可或是境生象外的外延,或是诗画一体的交融,或是哲学涵韵的表达。不管意境如何表现延展,都离不开表现“景(物)”和作者内在所要表达的“情(理)”。园林诗词的意境,便是“情(理)”和“景(物)”混生下的产物。这里的“景(物)”便是物境,“情(理)”便是情境。

园林意境和园林诗词意境相通。园林有时候直接借助匾额,楹联中的诗词来表达意境。比如拙政园中的扇面亭“与谁同坐轩”,借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点题。孤傲的思想与“拙政园”的意境极其贴切。

2. 唐宋园林诗词意境流变

园林诗词意境的发展,经唐人构创,趋于成熟;宋人研摩,日臻精善。意境随着物境中的“物”象更新,情境中的“情、理”改变而改变。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园林诗词表达“情景交融”和“境生象外”的园林意境时,唐朝宏放的气度和远大的志向逐渐减弱,宋朝更加重视生活的描写和人性的展现。

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诗词,表现的志趣宏远。如王维的《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中的“高馆临澄波,旷然荡心目;澹淡动云天,玲珑映墟曲”,显示出的意境高豪,也代表着自己的远大志向。

中唐和晚唐的园林意境虽然还能继承盛唐余续,但是消沉抑郁了几分,空间意境也不如盛唐的阔远。如刘长卿《过横山顾山人草堂》中的“只见山相掩,谁言路尚通;人来千嶂外,犬吠百花中”。还有释皎然《冬日寻徐氏别业》中的“积雪行深巷,寒山绕故篱”,空间感觉和盛唐的豁达就有差距。

两宋园林诗词体式和意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治的不济和诗人的不得志多半体现在园林诗词的愁苦意境之中。欧阳修《清平乐》中的“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诗中流露出愁苦之情。同样,晏几道《浣溪沙》中的“寻思难值有情人,可怜虚度琐窗春”的寒窗道出凄美之感,这样的诗词在宋词中屡见不鲜。

宋人另辟蹊径,在园林景物的描写中加入更多的理性的思考和主体感情,蕴含了一种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诗词意境。比如宋代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中“梅子留破软齿牙,芭蕉分组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描述了梅子、芭蕉、儿童、柳花等充满生活情调,意趣横生的事物。并将梅子酸牙,夏季日长等事物的理性微妙地表现出来,诗词将这种气定神闲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情趣盎然、淋漓尽致。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浮华、奢靡的生活化的诗词。如葛胜仲《点绛唇》中的“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中借助“藜床”“香篆”“轻雾”来渲染奢靡的生活意境,并将闲适中带有愁苦的意境通过“梦逐芭蕉雨”留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

其二,园林诗词表达园林“诗画一体”意境时,参照“崇简尚意”的画理,宋朝园林诗词和唐代相比更加重视语境留白,给人以想象空间。

园林诗词的“诗画一体”意境的表达,其侧重的是意境的空间意识感。将空灵的园林诗词转变成为可感知的绘画实体,将无形赋予有形。用文字去描述绘画,却能表达园林空间和形体以外的境界。

诗画交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苏轼评价王维的艺术创作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辋川别业”是唐朝有名的郊野别墅园(如图1所示)。别业中山岭高岗,峰岫池沼,林茂花繁。传世的《辋川集》中王维和裴迪所赋园林诗词,便是对于当时景观的描绘。王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颇有诗画一体的意境,寥寥数笔描绘出静谧的竹林深处一处建筑的景象。同出于《辋川集》的王维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晰空灵,诗画一体。

宋朝的画风和文风相互融合交流,给园林诗词的创作增加了一层“崇简尚意”的基调。和唐朝相比,宋词朴素简雅,注重留白和写意。北宋诗人曾公亮《宿甘露僧舍》“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描述甘露寺借景长江,用词简洁意境深远。不仅如此,宋朝园林诗词以书法的形式直接运用到园林的景题、匾联中,起到点题园景,渲染“画境”的作用,园林诗词的画意更浓,情景更甚。

其三,园林诗词表达园林的“哲学意蕴”意境时,相比唐诗的浪漫主义表达,宋朝意境趋于理性的表达和哲学思考,相比唐朝的情韵有所减弱。

唐诗对园林物境倾注和杂糅了个人情感,对于物象本身却很少做主观判断和推理。宋代诗词除了描述园林物境之外,多会表达对物象的分析和看法,发现规律并在理性的指导下去完成诗词意境的创造。宋代诗人在园林诗词中对于理性的探讨,甚至会超越审美层面,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宋词丧失了唐诗的情韵和浪漫主义色彩,多了几分理性和哲学的思考。正如钱钟书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4]

苏轼诗是宋诗中理趣化的意境的代表。他的诗词语意高妙,常在对事物的感悟中阐明事理。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描绘西湖的湖光山色的恰到好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提出西湖之美不分晴雨,恰如西施容妆之美不分浓淡。苏轼以一种物外之人来分析描绘的园林景观,诗词的意境将西湖之美已上升到理性高度。南宋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中的“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暗含诗人对园林中春夏交替进行理性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3. 结语

唐宋园林随着历史变迁,大都湮灭在千年的尘土之中,但是对唐宋园林诗词的研读让我们依稀能够窥见当年的风貌。诗词意境的流变使我们能够感知唐宋先人对园林这一梦想栖居的精神追求和内在理解的变化。唐宋园林虽已消失,但诗词所承载的园林文化却传承至今。对于园林诗词意境的理解,有助于对造园手法和园林历史的寻源探脉,并对当代园林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园林诗词随着文人造园的产生和园居活动的频繁,逐渐形成一支风雅华丽的诗歌种类。唐宋园林诗词在不同时代审美转变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下不断变化。本文通过诗词中“物境、情境、意境”和园林中“生境、画境、意境”的对比,探索园林诗词的“三境”特点。并从“三境”出发,研究唐宋诗词意境流变的物质基础、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阐述园林诗词意境流变的动态变化并剖析其原因。

关键词:唐宋,园林诗词,意境,流变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唐代园林诗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011:6.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4.

[3]孙筱祥.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艺术境界[C].江苏园林名胜.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

篇9:唐宋诗词中的江南

六朝金粉、十丈软红。江南自古便是烟花鼎盛的象征。唐宋诗词中,留下了无数描摹江南风物的名篇。这首柳永的《望海潮》,便是其中代表。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随着此词的传播,金主完颜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从此兴起了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其实完颜亮南下之时,距离柳永写下这篇《望海潮》已有百年了。非说因此词引发了宋金战争,未免有些夸张。但我们仍能从这则轶闻中,看到江南的风物的魅力,哪怕只是纸上描摹,亦让人不得不极尽向往。

除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外,作为六朝旧都,金陵一带还留下了乌衣巷、燕子矶、瓜洲渡、石头城等历史遗迹。也因此,江南在士人眼中,不仅仅是一幅丽日清风的画卷,而有了岁月的厚度。“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那些隐藏于荒烟蔓草间的断壁残垣,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悼古情思。今天,我们仍可追随李白、杜甫、白居易、司空曙、刘禹锡、许浑、王安石等人的脚步,在烟雨萧瑟中寻访六朝古迹。千百年过去,唐宋人所见的旧宫遗碑,今天大多已彻底消失,但我们仍能在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中,重怀古人所怀之古。当我们眺望山河,遐想“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历史旧事,发出“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的感慨时,古今界限便逐渐模糊,眼前的江南,便与卷册中的江南重合了。

此外,唐宋诗词中的江南也是生活化的、充满日常烟火的。“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的美食,“吴娃双舞醉芙蓉”之艳色,“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的异地风情,都令诗词卷册中的江南变得更加亲近,可以触摸。这里是风景胜地,是前朝遗迹,却也充满了人们可以生活、享受其中的世俗情致。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说》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四人相遇,各言心中志向,一人说愿为扬州刺史,一人说愿多积资财,一人说愿骑鹤飞升。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三者之美。可见从六朝以来,扬州等江南胜地便是人们眼中的逍遥乐土。难怪李白在送孟浩然去扬州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最美的季节里去看最美的风景,的确值得羡慕,难怪太白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孤帆远影消失在碧空尽头。

江南虽好,却又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唐都长安,北宋都开封,都与江南有遥远的地理距离。所以唐宋人眼中的江南,又往往与贬谪、归隐或者思乡的意向结合在一起。于是,江南的烟柳繁花,无不染上了感伤的气息。

长庆二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纳,出为杭州刺史。在离开长安去往杭州前,白居易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

诗中提到的“青门”,又称青绮门,位于长安城东面,因颜色为青色而得名。在唐宋诗词中,青门是一道离别之门。它连接着京城与广大东部地区。山东与江南等地文教发达,是考生的主要来源地。入京赶考的举子,一旦落第返乡,大部分便从青门离开。东部也是唐代主要行政区,州郡众多,官员外放去这两个区域任职,也要从青门出发。此外访友、游历、探亲,也多从青门始。当年白居易便在此门,辞别亲故,东游杭州。

走出青门,就告别了长安。在唐人眼中,长安不仅是国之都城,天子居所,还是士人们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舞台。外放或贬斥,都意味着政治生涯的暂时挫折。白居易从青门辞别的,不仅是一座城市,还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便所去之地是风景旖旎的江南,仍不免心生惆怅。更何况,出为杭州刺史时,白居易已51岁。年华老大,前途未卜,有可能终身无法回到京城。“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虽作旷达之语,却难掩其中所蕴含的伤感凄凉。

在白居易之前,也有一位著名诗人怀着相似的心境,从京都走向江南,他便是孟浩然。孟浩然少年时即辞亲远游,曾在洛阳留居三年,谋求出仕无果。之后又到长安应试。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倾服,为之搁笔。诗名已盛,功名却始终未成。应举不第后,孟浩然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辞京南下,漫游吴越,写下了《自洛之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将吴越山水与京洛风尘对举,正是孟浩然当时心境的写照。留居长安与洛阳的日子里,他亦曾为出仕四处奔走,干谒公卿权贵。最终却“书剑两无成”。之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是政治失意的无奈之举,也是一种有意的避世,是对庸碌浮华的京洛生涯的一次逃离,也是对“素质随时染”(杜甫诗)的自我的一种救赎。江南山水烟雨,似乎成为一剂良药,既可涤荡失意者心中的郁积,也洗净在功名场上染上的浮尘。

大部分离开两京,走向江南的唐宋文人,都有与孟、白二人同样的感慨。离路上,吟咏不尽的失意之情。到达江南后,心悬魏阙的他们也无法真正泛舟湖海、辞谢公卿,而是一面借江南烟雨暂洗风尘,一面深深思念着京华,冀望有朝一日重返朝堂。

中唐诗人权德舆云:

春风半,春光遍。柳如丝,花似霰。归心劳梦寐,远目伤游眄。可惜长安无限春,年年空向江南见。(《杂言和常州李员外副使春日戏题十首》)

江南柳如丝、花似霰的春日风光,触动了诗人的情思,想到长安城中曲江飞花、灞桥柳色。可惜这无限春意,却只能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年年相见。思京恋阙之心,形于梦寐、溢于言表。

与此类似的还有宋人毛滂的《临江仙·都城元夕》: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nlc202309011258

诗人身在江南,想象着京城的夜景。宝马雕鞍,鱼龙漫舞。天上与人间、白昼与黑夜的界限都已不再清晰。这里的长安,并非实指,而是都城的代称。诗人回忆的是汴京的上元之夜,但雕轮、宝马等意向,似乎又有意将人们带回开元天宝年间那座极盛的不夜之城。京城火树银花的想象之景与“江南憔悴客”对月独酌的眼前实情对比,一虚一实,一盛一哀,尤显凄凉。在唐宋人的诗歌中,“京城”所指并不固定,也许是长安,也许是洛阳,也许是汴京,但与之对比的,往往是“江南”一地。远隔千里的京城与江南,成为诗人们人生中的两极,对比出繁华与落寞、喧嚣与沉寂。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宋人眼中,江南不仅是烟花鼎盛的扬州,也包括长江以南的更广大区域。在吟咏广义江南的诗歌中,风物仍然清新可喜,但也加入了偏远冷僻的色彩。如张籍《江南行》中言:“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苎。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写出了江南与中原地区迥异的风物人情。而如果再往南,到了柳州一带,景色便更显蛮荒古怪。戴叔伦《过柳州》:“地尽江南戍,山分桂北林。火云三月合,石路九疑深。暗谷随风过,危桥共鸟寻。羁魂愁似绝,不复待猿吟。”唐代南方经济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总体仍较两京地区落后。谪居江南的士人们,对比两京繁华,吟出凄苦之音也是可以理解的了。白居易贬谪九江时曾作《首夏》云:“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唐代疆域广大,九江地区远非边境,将其称为“天末”,似乎有些夸张。更多是诗人政治失意、骨肉分离的境遇造成的。总之,在唐宋人的笔下,江南的形象是复杂的。作为京华的对面,既是可以避世隐居的桃源,也是偏僻凄苦的贬谪之处。苦乐悲喜,更多取决于客居江南者的心情。白居易对江州的评价,一语道破了这种矛盾的心态:“急于兼济者居之,虽一日不乐”,“安于独处者居之,虽终身无闷”。

士人们在离开京华、客居江南时诸多失落,但当回到京城,面对车马喧嚣时,江南又成了心中那一块风光旖旎、远遁尘俗的避世之地,终身魂牵梦绕。

大和元年,白居易56岁,罢苏州刺史,回到洛阳。临行时,他将苏州白莲、青石板等物一起带回,安置于洛阳宅中。也许因为节气变化,白莲花没有开花。白居易写下《种白莲》一诗:“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诗人的语气戏谑而深情:你可知我舍弃了红蕉朱槿,不远万里带你回洛阳。请不要因为恋着江南故乡,迟迟不愿开放。借白莲对江南故土的留恋,写出了自己对吴中岁月的回忆。

两年后,白居易又写下了《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当年亲手种下的柳树,如今不知被何人攀摘。随着时间流逝,对江南的思念之情似乎又更深了一层。

回京(洛阳)十年后,白居易写下了著名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此时白居易已66岁。第二首末尾“何日更重游”,写尽了对江南的思念,也隐约流露出对年华老大的感慨。江南与京洛,有千里之隔,并非轻易可到。对暮年的白居易而言,“何日重游”,已不由自己做主。即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仍能体会、理解诗人的这种无奈,但第三首末句“早晚复相逢”,又打消了疑问,与江南定下了一个笃定的约定:无论早晚,终会相逢。这个无限深情的答复,超越了空间与现实,体现出作者对江南的追忆与眷恋。

白居易晚年留居洛阳履道里宅邸中,似乎并未再到过江南,终究是爽约了,但我们可以想象,在晚年闲居的日子里,那些山寺桂子、春日江水、吴宫芙蓉、杨堤柳岸是怎样一次次入于梦境,和他在虚幻的世界中重聚。这里的江南,似乎已超越了现实意义,成为一处精神故园,让诗人的灵魂能自由栖居于此。

也许,和白居易一样,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最得意曲江春宴、杏园探花,纵马通衢大道。每一处蹄痕都是诗篇,写就睥睨王侯、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

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处江南。梦归处十里芙蓉未老、二十四桥明月依旧。每一声雨打风檐、莺啼花间都在密语,提醒我们曾向五湖烟波许下的契约。

可惜人生总是向往着彼处。

在长安想念江南春光柳色,又在江南想念长安的宫阙台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唐宋诗词欣赏】相关文章:

唐宋诗词05-09

唐宋诗词09-08

唐宋诗词大纲06-15

唐宋诗词经典范文06-01

唐宋诗词王维剖析07-17

唐宋诗词鉴赏05-15

唐宋诗词研究试题05-20

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04-28

吉祥寓意的唐宋诗词08-03

趣说唐宋诗词之最07-12

上一篇:银行分行会计经理岗位责任书下一篇: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