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2024-07-07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精选8篇)

篇1: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学习心得

近期,我行组织全体员工集中学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提高了我行干部员工法律合规和谨慎经营意识,这次培训我感触颇深。结合我们实际的业务,以下是我的个人体会:

一、把金融安全工作放在金融工作的首要位置考虑。

银行业作为一个涉及面广,风险度高的行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利益密不可分。银行业经营出现风险,存款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人民正常生活,因此,我们要牢记客户利益,坚持遵守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高度中适应行业的依法合规经营,严格要求自己。

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现状与依法合规的差距

1、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淡薄。本人觉得加强学习对增强合规经营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没有规矩何成方圆”,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己的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的能力。

2、合规执行力不够。虽然每年都开展制度落实情况和制度执行力的检查,但是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日常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走过场、睁一眼闭一眼,重者轻罚轻者免罚等等现象,从而助长了不合规经营的歪风。

3、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快速发张,新增了很多业务品种,在各项新业务开展初期,难免在各项业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设置上存在一些不足。

三、推进合法合规经营的切入点

1、注重培育合规文化。合规文化建设是合规经营的基础,要以德阳银行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契机,组织全体员工加强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和准则,使全体员工树立合法合规经营的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要以银监会推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贷款新规为契机,对现行的规章制度的漏洞和问题,继续进行细化、充实和完善。

3、要增强合规执行力、形成依法合规的良好习惯。要结合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和贷款风险季度排查,就“依法办事、合规经营”进行深入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切不可再有“走过场”的想法,该处理及处理,已维护制度的严肃性。通过增强合规执行力,营造“合规为荣、违规为耻”的气氛,培养每一位员工依法办事、合规经营的习惯,最终让合规经营成为每一位员工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

四、坚持稳健经营和质量至上的经营原则,夯实我行的发展基础。按照银行业先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行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奔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在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重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资产质量状况,维护国家和社会的金融稳定。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没有质量的发展是不稳固、不健康和不扎实的发展,只能给后续的发展带来隐患和困难,质量是发展的基石和前提,发展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发展的整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五、在业务发展方面,商业银行要大力拓展对公业务,积极开展对大企业、大机构的营销工作,向他们提供最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要继续加大对德阳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对私业务,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个人理财等领域的新品种,充分跳动民间和个人在储蓄、消费和投资方面的积极性,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流金融服务的同时,引导和激发客户对我们银行的信任度和信赖度。

六、建立学习法律法规的长效和考核机制,做到学习法律法规时刻不放松。

要组织员工定期不定期地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定的学习,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等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加强全体员工的依法合规意识。

通过此次学习活动,使我找准了工作立足点,增强了合规办理和合规经营意识,通过对相关制度的深入学习,对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识别和控制业务上的各种风险增强能力,积极规范操作行为和消除风险隐患,增强维护商业银行利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都起到了极大作用。

篇2: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内容摘要 民间资本对促进银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改进银行公司治理作用极大,但欠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入股银行机构仍存在进入渠道狭窄、合格投资者缺乏、投资人难以发挥作用等问题,需要继续作好鼓励引导和监管。本文对**市民间资本入股银行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最后提出了

建议。

关键词 民间资本;问题;建议

近年来,在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以及培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中,监管部门重视引进民间资本对促进银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改进银行公司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或得一定成效。但欠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入股银行机构仍存在进入渠道狭窄、合格投资者缺乏、投资人难以发挥作用等问题,需要继续作好鼓励引导和监管跟进。

1民间资本入股银行机构基本情况

截止**年9月末,**辖内共有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其中城市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联社4家,村镇银行3家。实收资本总额15.18亿元,较**年末增加7.3亿元,增幅为92.64%。其中民间资本**亿元,占实收资本总额的53 %,较2010年末增加4.39亿元,增幅为**%。具体分布如下: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企业持股18 户**亿元,自然人持股748户1.20亿元,合计持股额占总股本的**%;4家农村信用联社的民营企业持股89户**亿元,自然人持股14214户2.98亿元,合计持股额占总股本的96.71%;3家村镇银行民营企业持股9户0.41亿元,自然人持股27户1.11亿元,合计持股额占总股本的80%。民间资本入股上述三类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呈现不同特点:城市商业银行股本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地方财政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民间资本占比较少且构成分散,最大一户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只有3.55%,无代表民间资本的股份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份在农村信用联社股本结构中占绝对比重,近年来各家联社按照监管要求进行股权改造,一是将原有的资格股全部转化为投资股;二是坚持新增入股资金起点要求,新增自然人股单户额度在40万元至60万元以上,新增法人股单户额度在100万元至120万元以上,其中吸收持股比例达到总股本5%以上的民间资本法人股东有6户(盘县联社※户、钟山联社※户、水城联社※户),股金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多种原因,民间资本入股农村信用社至今实质上还只是“股金分红参与者”和“关联贷款申请人”的角色,并未真正获得决策和监督“发言权”,对完善法人治理和解决“内部人控制”作用十分有限。辖内3家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在组建过程中合理引导股权设置,除主发起银行20%最大股份以外,其余80%民间资本股份相对集中,并吸纳进入决策、监督和执行机制,投资人有效参与和主导法人治理,资本“话语权”得到较好保障。

2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民间资本入股银行机构渠道还比较狭窄。**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银监会又出台了《实施意见》,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实行政策鼓励,但实际上欠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入股银行的渠道还是比较狭窄的,主要是由于法人银行机构类型单一,数量较少,有的机构对吸纳民间资本并不积极。以**为例,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城商行、农信联社和村镇银行。各农信联社虽然把民营企业和自然人作为主要募股对象,但募股额度少,同时部分联社管控风险能力不强,个别联社不良贷款占比过高,以及普遍存在的投资者缺乏“话语权”问题,民间投资进入比较审慎。民间资本对投资入股村镇银行一直高度关注,但因为组建指标有限、资本额度较小、进入门槛偏高等问题,大量民间资金隔着“玻璃门”看得见却进不来,全市3家村镇银行吸纳的**亿元民间投资中,本地资金只有0.45亿元。城商行资本金规模较大,近年来增资扩股也较多,但原有大股东为了保持相对控股地位,把募股对象主要限定为地方财政和国有控股企业,民间资本进入不多。

第二,符合监管要求的民企法人投资者比较稀缺,优化股权结构受到限制。积极引导股权向法人股东集中,逐步形成以法人股为主体的股东结构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目标。根据监管法规要求,合格的法人股东应具备连续两年盈利、净资产比例在30%以上、不得以信贷资金入股等条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欠发达地区符合条件又愿意入股农信社的民企很难寻找。在实施股权改造工作中,监管部门要求应最大程度吸引法人企业入股,辖内农信联社也多方努力,但最终新增法人股比例仍然不到一半,股东分散、主要以自然人为主的股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由于辖内产业构成单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入股银行的民企结构也比较单一,农村信用社增扩的6家入股比例在5%以

上的民企股东中,有5家是煤炭企业。没有战略投资者性质的资金入股,没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几乎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入股。

第三,民间资本大量投资农村信用社但在经营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在我省农信社现行管理体制下,省联社发挥了绝对行政管理职能,县联社领导班子选配、考核、评价以及员工录用、分配办法等其他许多重大决策完全是

省联社说了算,县联社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架构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理事长需要向上负责的是省联社而不是投资者,县级联社更像是省联社的分支机构而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受管理体制以及权益诉求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制约,尽管包括民企在内的民间资本参股农信社比例已经达到了95%以上,但除了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以及能够为自身实业扩张提供一定融资便利外,股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难调动,对解决农信社内部人控制、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以及管控化解风险推动作用不大。相反,个别进入联社理事会的老板股东可能会通过信贷融资而产生关联交易风险。思考与建议

第一,大力促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培育一大批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档次、行业多元化、具有一定战略经营意识的民企主体是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入股银行机构的前提。基层监管部门要积极宣传有关鼓励性准入政策,各类法人银行机构在增资扩股时都要对民间资本开放门户,要深入细致进行募股推介,大力吸引符合条件的民企包括区域外优质民企参股地方法人银行机构。

第二,继续强力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前期股权改造初步解决了资格股转换和增资扩股问题,对集中与优化股权有帮助但作用不明显。当前应继续强力推动县联社组建为农商行,以组建农商行为契机,彻底改造现有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解决民间资本权重巨大而“话语权”薄弱的问题。上级监管部门应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敦促省联社逐步淡出行政管理职能,规范履职方式,把独立企业法人应具备的所有管理决策权归还给县联社(农商行)。

篇3: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机构,征信监管

随着2006年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并顺利实现全国联网, 从信贷征信起步,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尤其是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将两大征信系统统称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并将其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地位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对于规范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 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引导征信业健康发展,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征信体系建设,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一支骨干力量;在自觉运用征信建设成果方面, 它们也是相对活跃并且最为稳定的群体。加强征信业监管, 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 努力做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日益成为“重头戏”。

一、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征信业务现状

截至2013年底, 山西省征信系统已接入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累计24家, 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合作金融机构。山西省企业征信系统共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通查询用户2585个, 2013年累计查询次数59万次;个人征信系统共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通查询用户3271个, 2013年累计查询次数183万次。2013年, 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查询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批准企业信贷业务申请26759笔, 涉及金额3453.31亿元, 拒绝有潜在风险的企业信贷业务申请939笔, 涉及金额205.4亿;批准个人信贷业务申请346842笔, 涉及金额243.95亿元, 拒绝有潜在风险的个人贷款申请11041笔, 涉及金额5.14亿元。

目前, 山西省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已确定征信业务牵头部门, 且全部为风险管理部门或授信管理部门, 征信系统对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山西省辖内各级人民银行对本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与征信相关的业务活动, 包括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征信数据、从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主体异议等行为, 以及开展征信宣传、落实内外部评级相结合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管。

二、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征信相关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点

(一) 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与操作上的风险加重了征信监管负担

1. 管理意识上的风险。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以来, 对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发挥着重大作用, 但目前, 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征信相关业务过程中, 存在“重运用、轻管理”的情况, 其对于征信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态度, 即损害了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也为自己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具体表现在:牵头部门尚不能切实履行管理和协调职责;征信业务人员流动性过大, 工作衔接不到位, 以太原市为例, 金融机构征信业务人员平均一年更换两次, 人员的频繁流动及工作交接不认真, 导致征信人员对系统功能不熟悉、人员设置及权限分配混乱, 同时, 疏于征信业务培训也是造成征信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的主要原因。

2. 制度执行上的风险。

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建立有关信贷信息报送、查询、使用、异议处理和保障信息安全的内控制度。但实际中, 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征信相关内控制度大都直接转发或直接使用上级行文件, 并未结合本行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导致缺乏具体操作规范;有的机构即使有操作制度, 由于缺乏内部约束机制, 往往执行上也不到位;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未能按照《条例》规定及时调整相关内控制度;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未能按照《条例》要求及时建立针对个人不良信息产生后、报送前告知义务的有关内控制度;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未能根据《条例》要求及时建立有关企业信用报告查询、信用信息报送、异议处理等方面的内控制度。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有制度但内容不完善、表述不规范, 或各部分内容分散, 缺少统一的征信方面的制度。大部分金融机构未建立贷后风险管理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内部授权制度和保证个人信用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在执行查询制度时, 存在查询时未登记、漏登记、错登记等问题, 有些金融机构甚至按照总行征信中心反馈的收费明细制作查询登记簿;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2013年3月15日后修订补充的征信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未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备。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信息查询和相关授权制度未能落实到人, 导致了征信系统信息使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隐患。

3. 操作上的风险。

目前, 操作风险和系统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征信管理的薄弱环节, 其中, 系统风险主要表现为《征信业管理条例》出台后, 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系统的“滞后”性, 如提供不良信息应事先告知信息主体,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仍停留在欠款短信提醒, 而对于不良信息采集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之前, 电话银行等客服系统尚不支持, 未做到事先告知, 影响客户的合法权益。操作风险主要包括违规查询引发的风险、异议处理不当引发的风险等, 具体表现:一是无授权查询, 如:查询借款人配偶、担保人或企业法人、出资人的个人信用报告未取得当事人的书面授权;查询关联企业信用报告未取得关联企业书面授权。二是查询行为不规范, 如:先查询, 后授权, 身份证复印件无效;一次授权多次查询;查询用户在业务操作中随意选择查询原因;查询授权书要素填写不准确。三是未妥善保管授权书, 如:将拒贷客户的查询授权书及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退还客户;书面授权书未存档, 随意散存于客户经理手中。四是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例如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其设立的村镇银行开设查询用户, 或向公积金中心提供客户信用报告未取得客户书面授权。这些违规查询行为的存在, 使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信息被泄漏、盗用和滥用的风险隐患增加, 极易引发信息安全和法律风险。

(二) 征信监管机构履职困境弱化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征信监管的效力

1. 监管依据: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

《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出台解决了征信管理工作管理制度依据层级较低的问题, 但对于征信业管理的相关规定比较原则, 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 容易给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可乘之机, 如: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组织开展的《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中, 将“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内控制度建设及其报备情况”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 检查发现部分金融机构确实存在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未向人民银行报备等情况, 但由于《条例》中没有针对该项的相关责任追究, 使处罚陷入了尴尬境地。又如:《条例》对于越权查询、超范围查询等的规定都较原则, 实际工作中, 对授权人未填写授权日期、查询日期先于授权日期等情况的定性有待进一步明确。

2. 监管理念:

侧重于秉持“服务型管理”。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提供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宣传教育, 着力创造宽松经营环境为主, 相比较之下, 现场检查较少,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的严厉惩处更少, 非现场监管也存在疏漏、偏软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征信监管的权威性, 削弱了监管效能。

3. 监管执行:

缺乏统一认定标准。投诉处理作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受理信息主体投诉, 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难点:一是在依法对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调查时, 这种调查是仅限于对被投诉机构程序合规、合法性的调查, 还是对事实本身的调查?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的《征信投诉办理规程》规定:“投诉事项已通过司法等途径受理或处理,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不予受理。”这是否意味着司法判决银行业金融机构败诉, 但其拒不更正信息时, 信息主体不能再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投诉?

《条例》相关条款执行一是《条例》规定“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贷信息”, 但如果“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违反了该项义务, 该如何处理?尚无统一处罚标准。二是《条例》第四十一条、四十二条是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提供者或查询机构法律责任的规定, 其中“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具体标准不明确, 在执行时可能埋下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隐患。

三、政策建议

(一) 制定监管规范, 加快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相关配套制度

人民银行应加紧对《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细化, 使其更有操作性。尽快填补对信用评级业务监管的空白, 对信用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式、作业方法、服务对象、监管重点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加快制定《企业征信业务管理规定》, 明确企业征信业务的相关具体要求。应尽快出台《个人征信业务管理规定》, 对个人信用信息保护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进行明确。

(二) 创新监管手段, 最终实现征信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落实

一方面, 在不断改善征信监管的信息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征信业务操作的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使其不仅能够对日常普通的征信业务操作风险给予及时、全面预警, 而且, 对于创新型业务以及由传统业务衍生出的数据信息风险能够迅速反应, 亮起红灯;同时根据确定的征信监管规范, 积极构建上下联网的征信监管系统, 完善丰富征信监管数据库信息, 为推进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 在监管方式多元化方面做文章。通过增加非现场监管频率, 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征信业务内控制度备案制度、健全相关制度备案后的更新机制、缩短报告征信业务开展情况及用户管理情况的周期等;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质量现场测试结果, 酌情调整现场监测频率和数量;通过增加现场检查次数, 强化商业银行对征信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贯彻, 最终实现商业银行对相关制度的自觉落实;通过建立重点监管对象制度, 将存在严重违反《条例》等征信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被大量投诉、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核对一致率较低等情况的金融机构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待所列情形消除后, 取消对其重点监管。

(三) 强化监管队伍, 提高监管水平

征信监管人员的配备、监管队伍的素质, 直接决定着监管工作质量。为满足征信监管对队伍素质的需求, 人民银行总行需进一步重视并加大对征信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 培育既熟练掌握征信业务, 又精通行政执法程序的复合型征信专业人才;基层征信监管机构应设法盘活内部人才, 将责任心强、真正具有征信业务专长的人员安排在征信监管岗位。同时, 通过现场检查演练、联合执法检查等方式, 在实践中促其逐渐提高监管工作水平。

(四) 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监管合力

篇4: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的价格由市场主体以供求关系来决定,政府不再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直接管制,而是把利率交由市场决定。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的金融抑制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是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利率管制的市场上,利率会受到人为压低,使得资金需求远大于资金供给,此时,大量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无法从市场上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另一方面,过低的实际利率使得企业积累货币资本积极性下降,导致资本的增长缓慢,经济增长受限。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系统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受到扭曲,而放开对金融资产的价格尤其是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得金融资产价格真实反映供求关系,是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市场化、消除金融抑制、促进经济的增长的关键手段。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总体上来看,我们的改革路径是:先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然后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种渐进式的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利率市场化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资金对风险和机会成本的考量更加全面,由此可能带来短时期内的投资规模下降,但投资收益和回报率大为改善。经济增长方式也会由先前的粗放型、低效率投资规模拉动向精细化、高效率投资收益驱动转变。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引导资金投向具有潜在高增长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科技行业和企业,有利于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促进经济市场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此外,利率市场化能够增加实际存款及投资的收益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以内需拉动的转变。

其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理论告诉我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有四个重要条件,分别是:利率市场化、基于市场的有弹性的汇率机制、离岸市场的发展、资本项目的开放。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确定一个合理的基准利率,而合理的、基于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可以推动构建合理的弹性汇率形成机制,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资金的真实的供求关系能够得到准确地反映和衡量,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能得到优化配置,资金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下的利率趋升的预期,使得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逐步萎缩,而以股票、债券、信托、票据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则会得到较快发展。此外,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共同推进,可以平缓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国际资本大规模频繁的套利活动,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降低系统性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可以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项根本性变革,随着这一变革的不断推进,必将对银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存贷利差将缩小,这将会直接冲击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构成较大的盈利压力;第二,为抢占现存的高度同质化的市场,银行间的价格战加剧,竞争激烈,资产利润率将显著下降;第三,旧的机制下形成的低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合理会导致较大的经营风险;第四,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衡量成本和收益的难度加大,对产品进行错误的定价风险增加;第五,管理人才与技术工具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后的市场;第六,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创新能力跟不上利率市场化步伐,满足不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对于资产管理、存贷款利率定价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尚不完善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讲,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转型,是目前最为严峻的挑战。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的银行业将面临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提高综合化经营的能力的考验,毋庸置疑,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而中小型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商业银行需要由依赖净息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向“轻资产”型业务模式转变,开拓非息业务,加大中间业务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服务创新,加深综合化经营程度;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银行业务与渠道创新,探索服务新模式,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

可以预见,一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将逐步被边缘化,甚至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而另外一部分商业银行则能通过抓住机遇、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提高管理和创新能力、增强客户服务水平脱颖而出,分享市场发展的盛宴。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对于银行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如何平衡市场、风险和收益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息差收窄、定价机制调整、产品创新、综合化经营、战略转型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们的银行业,特别是出于风口浪尖的商业银行,要努力实现综合化经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此外,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全球化经营,分散区域性和周期性风险。总之,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下,银行业应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增强自身竞争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功完成转型。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2年.

[2]屈庆.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资产负债及债券收益率变动.申银万国研究报告.2013年.

篇5: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为认真贯彻落实开展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专项治理工作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梳理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加大自查自纠力度。保持专项治理的高压态势,以促进合规稳健发展。现就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为了有效开展工作并取得实效,成立“不规范经营”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组织: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设在稽核监察部,主任:,成员:。

二、召开动员大会,认真贯彻部署专项治理工作 在2012年2月17日前召开专项治理工作分析讨论会,一是传达《全国银行业系统整治不规范问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二学习《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文件精神,三是结合会议精神及通知要求,全面落实专项治理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业务发展部要严格按照 贷款“七不准”规定进行自查,认真梳理信贷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利率定价;财务会计部要按照核心业务系统收费标准及其他收费标准逐项进行自查梳理,认真查找收费依据是否符合国相关部规定;风险管理与法律事务部要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和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一是要从查源头、查程序、查行为入手,二是从经营计划和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定入手,是否存在不切实际的快增长、高指标问题,校正经营导向,从源头上堵截经营管理决策和网点及员工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要通过自查,凡是与专项整治工作有冲突的经营管理行为,一律取消。此项工作要在2月底完成。

四、加强正面宣传,建立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 一是联社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办公室按照名录管理、统一定价、公开透明的原则,要对贷款“七不准”规定和我旗联社各项业务收费价目名录,在联社网站上统一公布和通过全辖网点视频联播及网点公示栏进行公布。进一步明确收费标准,公开收费的透明度,此项工作在2月底完成。二是建立健全举报和投诉机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要在全辖营业网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举报电话:.五、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上报

联社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办公室要按照专项治理工作的自查及梳理情况,及时汇总于3月15日前上报市银监分局监管一科和监管办事处。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整理工作。

(二)认真做好自查整改工作,不得做过场,敷衍应付。

(三)注意工作方法,有效开展工作。

篇6: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摘 要:商业银行与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不同、收益与风险偏好不同,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内生的合作需求与可能。本文主要讨论了银行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双边合作机制。

关键词: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小企业信贷

一、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及与其他机构合作的意义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和利润空间的市场,积极寻找和培育高品质的中小企业,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商业银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有可能为银行打开一片新天地,实现银企双赢。如今,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潜在价值。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后,在争夺大客户的同时,眼光也开始瞄向我国的中小企业。然而,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更高,而中小企业是风险最高的企业群体;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固定收益投资工具,现有的贷款金融工具使商业银行没办法分享中小企业高成长收益。

所以,如何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享中小企业高成长收益是问题的关键。商业银行与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不同、收益与风险偏好不同,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内生的合作需求与可能。

二、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

银行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对于解决高风险高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过高具有重要意义。风险投资机构专注于高科技行业,具有技术评估优势,能对贷款需求方的科技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银行与其合作,可更加科学地评估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还本付息能力。通过合作,银行还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和监督成本,参与分享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收益,从而使风险与收益相称。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而言,银行贷款则可以增大所投资企业的财务杠杆,提高其股权投资收益率。

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和风险投资基金VC两种。对于获得PE/VC投资的中小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因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股权投资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并使其拥有更多的资产,从而降低了贷款的风险。外部资金的注入还向银行传递了关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前景和赢利能力的信息。对于银行来说,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很难从其披露的信息中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PE/VC作为直接投资者,通过其向企业提供管理和加强监督,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就可以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诚信调查成本和监督成本。对于PE/VC,通过发掘一些高成长、高收益的中小企业,并参与公司经营和监督,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管理,可为其向银行提供良好的资信证明,有利于消除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模式,常见的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合作指银行发放贷款给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纵向合作就是银行直接贷款给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再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著名的硅谷银行模式就是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成功的典型。当前国内一些银行也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浦东发展银行与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财务顾问+托管”;招商银行联手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等机构的“财务顾问+多元化融资服务”;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惠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发展与中科智PE投资基金的一体化金融合作[1]。

三、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

由于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信用能力不足,难以按照传统途径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如果引入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则可以产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之间分配,有利于银行防范贷款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在接手每笔担保贷款业务前,担保公司都要对所担保项目进行调查、评审,这对银行来说相当于风险审查的前置,既可以帮助银行筛选项目降低银行的成本,还可以为银行提供一些风险提示[2]。

2006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我国逐渐趋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几年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融资担保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担保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合作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地位不对等,银行的强势地位影响了合作。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放大倍数不够,使融资担保服务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在贷款项目的共同监管上,大多数担保机构也无法和协作银行达成风险共担协议,银行只设定义务,而没有实质性的配合。

所以,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应与担保机构共同承担风险。就监管部门而言,要防止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应该创新风险分散机制。比如,可以建立再担保制度和贷款保险制度来分散风险,以及通过反担保制度来降低担保机构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合作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风险高。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保险贷款业务是一个对策。

对于银行来说,保险贷款既分担了自身的风险,又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并且保险贷款这一担保方式与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相比,在发生贷款损失后,更容易从第二还款来源收回贷款。对保险公司来说,贷款信用保险为保险公司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有效途径,开展贷款信用保险业务可以使保险公司的产品多样化,同时也可以拓宽自身的业务规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间接地告诉银行自己的资金状况及信用状况,从而有利于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被保险企业的信用评级。所以,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银、保合作不仅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还可以扩展银行和保险机构的业务规模,实现三方共赢[3]。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在我国已有实例。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联手向中小企业推出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是在全国范围内由省市级保险主体和银行主体合作开展中小企业保证保险业务的首次尝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中小企业融资,出口商在中国信保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并将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融资,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中国信保根据相关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中小企业融资银行的业务。

五、路衢模式为代表的多边合作

银行可与多个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利用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优势共同为中小企业融资。如银行、担保和保险,银行,担保(或保险)、租赁三方互动机制;银行,担保、保险、VC/PE的多方互动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创造的“路衢模式”中,以债权信托基金为平台,银行、担保、信托、风险投资进行合作,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高效率的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在该模式中,银行以理财产品形式出售信托凭证,实际上是利用了自身网点优势,在多方合作中提供销售渠道。如此,银行在不承担信贷风险的情况下,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是一个值得大力发展的业务。

(一)基本运作模式

由牵头的专业机构作为信托顾问,负责运营,发起信托计划。信托公司负责信托发行,商业银行任信托管理,以银行理财产品形式对外发行,利息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产品可以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或私下转让。所发行的信托产品由政府财政资金(或专项引导基金)、社会一般公众资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共同认购,所募集资金投向经过筛选的参与计划的企业。

(二)风险和收益分配

财政投入的资金,需要还本,但是不要求利息回报。

政府、银行和一般社会公众资金由担保公司提供全额担保。风险投资机构以“劣后”方式认购,可以获得远高于社会公众投资者所获利息率,但是没有担保,如果基金投资失败,此部分资金将首先承担项目的风险损失。此外,在产品设计上引入股权质押和期权。当筹资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债务时,将以部分股权偿还债务;在满足触发条件时,风险投资可以入股筹资企业。

参考文献:

篇7: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即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性担保公司须经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原则,在与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客户业务往来中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并遵守合同的约定。

然而,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与不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下,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悄然萌发,在与企业、银行也金融机构等客户的业务往来中也未完全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致使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风险的原因

(一)信贷管制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下发《银担合作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致力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长期稳定合作。银监会认为仅仅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无法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再当前社会环境下发挥政策合力的作用,《融资性担保机制的规范意见》的出台,使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更有了政策保障。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存在便利用法规与文件的空子,杂乱无章的生存。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人员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利益关系,如银行信贷人员存在在融资性担保公司兼职的情况;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亲属及其他关系人投资入股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业务合作;更有甚者协助担保机构高息揽储、谋取不正当利益。例如2011年6月厦门某融资担保公司巨额坏账案件的出现,牵扯一系列以融资担保公司和当地银行为主体的高利贷链条,更有银行副行长充当地下金融掮客,致使巨额资金流失。

银行业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片面完成任务,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对担保机构的管理责任没有完全发挥。信贷人员懒散的工作态度,过于相信经过资质考核的国有担保公司,认为不需要监测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及管理层动态信息,贷前审查不到位,致使不能实时全面的监测担保机构。在合作过程中也没有按照信贷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和执行。

(三)与银行合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截留、挪用担保贷款的情况。融资担保公司不仅进行银行业贷款担保,甚至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及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有些融资担保公司也仅仅是注册的“皮包公司”但由于监管留于形式,担保机构杂草丛生,事实上没有明确的监管。例如:2012年2月华鼎担保公司涉嫌骗取贷款被立案侦查,导致其担保的中小企业400余家无法偿还贷款,百余家面临破产,危及社会金融秩序。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贷款业务的风险种类

(一)外部风险。融资性担保贷款的外部风险主要是客户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既包括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又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与担保公司恶意串通骗取贷款;借款人将贷款挪作他用;担保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实收资本金不实、结构不合理;担保公司经营范围不限于贷款担保,更有甚者发放“高利贷”,从事非法违规活动等等。

在银行业务实际中,融资性担保公司常需要存入一定额度的保证金,但部分担保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借款公司的贷款提出部分作为保证金存入银行保证金账户,如此一来,担保公司未动一分一厘,既收取了借款公司的担保手续费,又在银行保证金账户存入足以使银行信任的保证金数额,事实上降低了担保公司的代偿责任,增加了企业的还贷负担。如某担保公司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借款人将贷款的百分之二十作为保证金存入担保公司的保证金账户,担保公司法定代表人携款出逃后,借款人对自己的贷款产生抵触情绪,要求只归还百分之八十,其余百分之二十由保证金偿还。但保证金账户因涉及经济案件被法院查封,保证金无法用于偿还该笔贷款,致使银行的资金面临损失的巨大风险。尽管上述行为在各融资担保管理规定中明文禁止,但担保公司为利益钻空子,最终破坏了金融秩序。

(二)内部风险。首先,贷款审批制度不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存在不落实信贷审批条件,贷前调查留于形式;贷中调查审查忽视对第一还款来源调查,过于相信第二还款来源,而第二还款来源又多被融资性担保公司转嫁保证金,掩盖了信贷风险;贷后检查不到位,过于相信担保公司的代偿能力。照顾人情,发放贷款时手续、材料不真实,加大了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加剧了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其次,银行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吃老本,不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有的员工主观故意或过失不当操作或未尽调查职责致使贷款可能受到损失的风险;有的员工不仅不学习法律法规,甚至连本单位的规章规定都不是很清楚,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再次,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一些信贷人员存在利己思想、拜金主义等道德风险,这些败坏工作和社会风气的思想不去除,信贷风险中的各种风险都将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厦门某融资担保公司的案例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信贷人员及各主任负责人道德风险的存在,带来的金融资金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性担保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法经营。开展授信业务,应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求,要重视融资性担保风险防控工作,严格执行严格贯彻执行七部委下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管理指引》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一是严格贷前审查担保机构的资质,明确规定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必须是实缴资本。当前对于融资性担保贷款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贷款审查的制度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除了对借款人资信、经营、偿债能力等情况进行调查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质、背景、担保能力等,落实审查责任,各级银行机构对审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二是加强贷中审查,认真落实贷款核保管理,及时审查担保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代偿情况、关联贷款及其他足以危害贷款安全的重大事项,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三是做好贷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银行要加强对担保公司的贷后管理,监控其代偿能力,以预测其代偿能力的变化,按期对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做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关于融资性担保机构转嫁保证金的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依法严格要求担保公司在制定银行开设专门的保证金账户。在双方签订独立的保证合同后,发放贷款前按约定足额存入保证金账户。对转嫁保证金的行为予以禁止。鉴于保证金的优先受偿权在遇到经济或刑事案件时得不到保障,在办理具体业务时,银行业机构应当在合同中注明保证金的质押条款,或者双方签订书面的《保证金质押合同》,明确保证金账户的要素及账户内资金的质押性质,将保证金转化成质押或者完善其他第二还款来源,从法律上为优先受偿权提供保障。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全面审查融资性担保贷款的风险因素。根据借款人的经营规模、业务特征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循环周期等要素测算其运营资金需求,综合考虑借款人现金流、负债、还款能力。认真审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及时了解担保公司资产、负债及对外担保情况,对担保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明确各级信贷部门的职责,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应当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部门,监控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情况及其他关联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准确及时掌握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信息和风险状况,防范风险出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及时快速保全本机构的资产。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激励工作人员提高业务素质,防范职业风险和道德风险。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不尽完善合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内部实力才能更有效的防范风险。在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一些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完成贷款任务放低贷款发放的条件,调低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门槛。更有甚者,违反上级相关规定开办融资性担保业务。种种道德风险的存在,提示着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职业和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在日常工作之余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学习,促使信贷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修养;对于一些吃老本的信贷人员,要督促其不断更新其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俱进,与当前的政策法规俱进,各银行业机构应当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学习规章制度,让信贷人员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制度的执行力低下问题是员工道德素质的又一体现,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规章制度的出台便如同虚设,因此要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信贷政策及操作规程,加大道德风险形成的难度。制定严厉的惩罚机制,使信贷人员不敢触犯道德底线。让每一笔融资性担保贷款的发放都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让每一个信贷人员对自己发放的贷款都做到心中有数,为自己发放的贷款承担风险和责任。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融资性担保贷款逃废给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确保银行业稳健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融资性担保贷款的风险,认真审查担保公司担保资格,加强对担保公司的检查,对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密切关注,及时了解担保公司的资产、负债及对外担保情况和关联情况,制定完善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现借款人有不还款倾向时,在确保贷款不被挪用的前提下,做实第二还款来源保障贷款安全,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防范风险。同时完善内部监管体制和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从内部操作中杜绝风险的发生。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资管大时代的银行同业业务、投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公司业务跨界创新实务培训

2014年08月16-17日 ? 北京

第一讲 债券市场发展、转型及对资管合作的金融机会

第二讲 资管大时代的银行金融市场和投行业务创新及同业合作实务 机构资金-优质项目-金融资源“精准整合”对接会 第三讲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创新模式与转型探索

第四讲 监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同业及金融市场业务转型发展探讨

篇8: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清分设备以中小型清分机为主

九江市13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配备清分机407 台。其中,仅1 家机构,即现金回笼量最大的工商银行在其现金营运中心装有一台3 机位的“华夏聚龙”中型清分机,其余406 台均为小型清分机,分属11 个品牌,23 种型号。

2、清分模式以分散式自主清分为主

九江市13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仅九江市建设银行、九江市中国银行2 家机构采取了驻场式外包清分模式,其余11 家机构采取的均是分散式自主清分模式。自主清分主要包括现金整点中心清分及各网点柜台清分2 种形式。九江市邮政储蓄银行、九江市农业银行、九江市农村信用社3 家机构在市区及辖内各县均建有现金整点中心,在现金收付量较大的网点,均配备小型清分机,由各网点自主清分,清分点可谓点多面广,详见表1。

(单位:张)

3、回笼款中大、小券别假币含量呈一升一降反向变化趋势

对回笼款中发现的假币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全额清分工作开展后,100 元、50 元券等大面额货币的假币量呈下降趋势,20 元、10 元、5 元等小面额货币的假币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0 元券与20 元券。2015 年九江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回笼款中发现198 张10 元券假币,是2014 年10 元券假币量的3.4 倍。2014 年回笼款中未发现20 元券假币,2015 年发现67 张,20 元券的假币量在所有券别中位居第二,详见图1。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全额清分工作开展两年半以来,九江市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得到有效提升,回笼款假币浓度明显下降。但离假币“零容忍”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中小型清分设备识假能力有限

对九江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较大的4 个品牌的现钞清分设备抽查测试,发现小型清分机识假挑残能力偏低、稳定性不强、性能不完善,导致清分质量难以保证。调查中用12 张真假拼凑币、14 张伪造光变油墨的变造币进行测试,发现每种机型在识别假币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伪造光变油墨的变造币识别能力最强的是光荣500 及光荣600,但识别率仅为93%,不能满足假币“零容忍”的要求。对12 张真假拼凑币,有4 种机型识别率能达100,但仍有4 种机型不能全部识出,且最低识别率仅为67%,详见表2。

2、分散式自主清分模式清分质量偏低

选择九江市现金收付量较大的8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2014 年、2015 年回笼款的假币浓度进行比较,发现采取外包式集中清分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假币浓度最低。这2 家机构所有网点的现金,均由第三方机构集中清分,其中清分设备及场地由银行提供,清分人员由第三方机构提供。分散式自主清分因设备维护工作量大、清分流程不规范、风险点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使清分质量难以保证。九江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回笼款假币浓度显示,清分点数量与假币浓度正相关,详见图2。

(单位:张数的百万分比)

3、清分人员队伍有待加强

由于现金清分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是一项边缘化的业务。清分人员队伍亟待加强,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清分人员素质偏低。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现金清分业务的很多是业务技能过时、专业知识落后的老员工,识假能力有限,难以从可疑币中有效挑出假币。二是清分人员配备不足。九江市邮政储蓄银行、九江市农业银行、九江市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现金整点中心的清分人员多由管库人员兼任,网点清分由柜台人员在业务空闲时承担,业务繁忙或回笼旺季时,只对大面额现金进行清分现象,小面额货币或整洁度差、纸张绵软等容易卡机的现金,往往用点验钞机清点后直接上缴。

三、相关建议及措施

1、规范清分机具行业标准

目前,九江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使用的清分机具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日本光荣为代表的进口品牌,从识假挑残能力、稳定性等方面来看,此类品牌是目前清分机市场当之无愧的王者。二是以辽宁聚龙、中钞信达为代表的国产主流品牌,此类品牌属于国产清分机的第一梯队,技术上能满足全额清分工作的要求。三是以南京速必得、中智融通、上海古鳌等为代表的三线品牌及低端设备厂商,这些厂商原以生产点验钞机、ATM机为主,快速切入清分机市场后,在技术和服务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目前九江地区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清分设备均由其上级行统一集中采购,大多以进口品牌和国内主流品牌为主,而地方性法人机构,如农村信用社、邮政金融网点,配备的大多是三线品牌或贴标设备。

2、加强清分人员管理培训

一是要充实清分人员队伍,数量上要与本行的业务量相匹配;选择一部分文化素质高、有工作激情的年轻人充实到清分队伍,提高清分人员的文化素质与工作热情。二是不定期组织清分人员培训学习,使其熟练掌握设备性能及全额清分工作要求,实现流程化操作,提高清分效率与质量。三是对清分人员的识别假币能力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假币特征,及时组织清分人员参加反假货币知识考试,未通过考试的,不得聘为清分人员。

3、推进现金清分社会化

现金是一种标准化程度很高的物品,非常适合进行集中化处理。现金清分社会化可实现人员、设备等资源的集约化使用,能较好地解决中小型清分机识假能力偏低,现金清分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有利于早日告别目前现金清分“各家各户小生产”的落后模式,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同时,应积极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手段,组建跨银行的社会化现金清分体系,采取更开放、更经济的社会化的形式开展现金清分,实施中国版NCS计划(英国2004 年开始实行的“现钞流通计划”,Note Circulation Scheme,简称NCS)。最终将现金清分职责彻底的从银行剥离出来,交给专业化社会组织,使银行从现金清分义务的被动担负者变为现金清分服务的主动使用者。因此,推动现金清分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发展是反假货币工作取得新突破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施勇兵:对内蒙古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清分业务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北方金融,2014(11).

上一篇:2023、2024年南宁中考全A+排名下一篇:大学生读后感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