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024-07-31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精选7篇)

篇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一、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随着交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交换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愈发突出。特别是买方市场形成并成为常态以后,信用交易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商品交换关系也更多地表现为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进一步完善这个体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从近几年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信用环境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经济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一些经济利益主体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乘市场发育不成熟和市场体制不健全之机,肆意扰乱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特别是近些年来,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骗汇、非法集资、恶意合同违约、故意拖欠债务等违法犯罪现象严重。即使在不违法的界限内,也存在着大量失信违约现象。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失信现象,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经济进入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的程度越来越深,信用缺失的问题不解决,将干扰我国的对外开放,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所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必须着力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近几年先后部署并开展了一系列打击走私、偷逃骗税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出台和修订了一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权责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和执法体系,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有效地遏制了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蔓延的势头。两年多来的专项整治斗争,着力解决的是市场领域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强、行政组织推动、依靠社会力量联合实施等特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必须看到,专项整治是一种事后解决矛盾的办法,为治本创造了良好氛围,但很难根除滋生经济秩序混乱的社会土壤,整顿过后秩序混乱的现象还有可能复生。中央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治本主要是指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度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建设就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形成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抓好关键环节,建设长效机制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规范诚信的社会机制,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它对于失信行为具有记录、揭露、预警和惩戒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遏制市场交易当事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造成一种“违规失信,处处制约;诚实守信,路路畅通”的社会氛围,使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诚实守信者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和保障,从而有力地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注重抓好以下关键环节。完善社会信用法律。立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运行规则,以及政府部门的公共信用服务和监管等,用法律加以规范,使关系社会信用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利于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目前,我国协调交易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已有不少,但社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还有空白,应当抓紧建设,逐步完善。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道德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支撑,主要依靠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信念、文化习俗和社会舆论来维持,从对人的人格、品质塑造和社会评价上形成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力。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把诚实守信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社会信用体系覆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务、信息等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的体系。社会信用缺失,严重损害中华民族明礼诚信的道德传统,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亵渎。因此,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道德为支撑,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诚信的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使社会成员树立诚信方面的道德意识,重视他人和社会对自身信誉的评价,增强对各类失信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誉从信来,人无信难立,企无信难兴。我们要通过诚信道德这个支撑力量,使我国的信用体系形成最广泛的社会自律机制和道德评判机制,引导和约束经济活动主体守信践诺,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而健全的信用体系则是产权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市场主体才会产生追求长期经济利益的动力,事事处处讲信用、树信誉;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才能保护产权不受侵犯,保障产权的合理收益。抓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公开政府信用信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政府各部门,包括有政府背景的特殊企业和公用事业单位,掌握着大量管理对象的信用信息。目前这些信息主要用来为内部监管服务,很少向社会提供。

篇2: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赋予一般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以特有的经济内涵;同时,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也要以一般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为依托。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机制缺损,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信用机制扭曲,会降低市场的有序性,从而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因而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应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道德是人们的自身行为和人际交往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公认并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传统文化习惯。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可以对社会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社会自律机制。信用关系是产权制度的延伸,明晰产权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前提。产权明晰,可以使经济主体意识到只有讲信用、积信誉,才能保证自身长远利益的实现,由此增强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经济主体间的产权关系,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体系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提供代表国家权威的强制性保障。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用法律上的严格他律,促进道德上的自律;可以通过防范和惩治经济主体的不当行为,保证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商业化运作,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有效的失信慑止机制;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增加国内信用机构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加强产权制度建设。产权制度建设要遵循两条原则,其一是有效性,其二是经济性。有效性要求产权制度必须被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遵从,经济性则是指产权制度建设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制定及维护它的成本。(二)重视实行严格责任。法律与利益的矛盾,可以归结为安全与灵活的矛盾。商事活动虽要求灵活、迅捷,但如离开了交易的安全性,此种灵活和迅捷也就丧失了意义。因此,维护交易安全构成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商法上对于交易安全之维护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于商事交易条件采取严格责任主义之统制。严格责任主义,即从事商事交易行为的人应承担的责任更为严格。(三)建立信用信息查询与披露制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商事信用同样呈现出高度信息化和公示化的特征。信用信息的量化和公开,为信用的快速传递、识别和判定提供了便利,有效地降低和削弱了市场交易风险,顺应了现代商业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首先,信息的量化为信用的快速传递、识别和判定提供了条件。其次,信用量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商事信用信息对他人的公开的过程,信用信息的公开,意味着商事信用信息已不再是他人不能问津纯粹的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再次,信用信息的公示既是信用信息量化的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四)国家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由政府牵头指导,然后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这项工程应该也必须落在政府身上。政府就是要解决和承担社会性、系统性,一个单位和一个群体及个人不能解决的事情。由政府牵头,但并不一定必须由政府具体运作。在政府牵头下,必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委托和指定一些中介公司操作。而这些中介公司必须是独立法人,最好是民营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政府在指定和委托时,在一个地区最好不要只委托一家中介公司,而要委托至少两家以上公司。若委托一家公司就容易形成垄断,如

篇3:和谐社会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探析

“人无信而不立”, 诚实信用历来被古人视为安身立命的基本道德准则。“言而无信”是小人行径, 为君子所不齿。然时至今日, 人人投入市场经济洪流, 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 成为许多人的行为动机与终极目标。为了赢利, 惘顾诚信, 泯灭良知, 损人利己, 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每天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天花乱坠的广告, 各路明星代言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我们眼花缭乱, 无所适从。“百草减肥茶”摇身一变, 搭上神秘的西藏成了“藏秘排油茶”, 大肆虚假宣传之后, 成就了销售神话;成本五六十块的铝合金锅, 一番包装, 成了拥有数十项国际国内专利的“胡师傅”无油烟锅, 价格扶摇直上599元……举不胜举的看上去、听上去很美的商品, 熟悉的明星代言, 到最后不过是精心编造的谎言与陷阱。

言之凿凿, 无一实话;言之确确, 无一可信。企业的诚信、媒体的诚信、个人的诚信, 在金钱面前化为乌有。我们的市场充斥着唯利是图、弥天大谎成家常便饭的商家, 更有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助纣为虐, 结果是每个消费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依然很难躲过重重谎言编制的陷阱, 全然不知到底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如此这般信用存在严重危机的市场不是健康的市场, 也不是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 更不是和谐社会所期盼的市场。那我们该如何重现一言九鼎的诚信社会?

二、诚实信用原则之重识

诚实信用这样一个古老的道德准则,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何我们要从法律的视角去审视它, 重新认识它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乃至建立经济和谐社会的意义?笔者以为, 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因素之一。

市场经济中, 每一个主体都试图通过交易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而公平交易、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诉求。然契约是否公正, 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取决于一个前提, 即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以及双方信息的准确提供, 但实际上, 由于诸多的制约因素, 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是常态, 交易中的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 往往导致交易天平的严重失衡。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与专业技术含量的提高, 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反而越发突出, 作为买方, 对于产品的选择判断, 主要依赖卖方所提供的信息。这时, 市场的公平交易, 依赖于人们合作的诚意和对自身信用的珍视。信任, 成为了交易实现的道德基础, 也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手段。

但, 或许正如哈特在谈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的时候所说, 人的脆弱性, 法律和道德的共同要求, 就大部分来说, 并不是由提供积极的服务, 而是由消极克制构成的。这种克制通常是以作为禁令的否定形式来表达的[1]。“人们确实可能从不同的动机出发来服从, ……另一方面, 无论是对长期利益的了解, 或者是意志的力量或善良, 都不是所有人同样具有的……”[2]正因为道德约束的脆弱性, 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实信用, 不可能仅靠道德倡导来实现, 甚至仅停留在法律原则层面上的诚实信用原则, 面对诚信缺失的市场, 也有些苍白无力。笔者认为, 当务之急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建立必将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此意义上, 市场是道德的市场, 信用体系是关联着社会秩序的问题。而我们对此的理解, 首先从对诚实信用本身的理解开始。

诚实, 是道德规范的要求, 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以诚实信用为经营基本原则和理念, 遵守职业道德, 提倡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正直良心等道德准则, 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企业和个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信用, 则主要是指社会应该建立起一个刚性的信用约束机制, 依靠一整套完整的信用管理机制与应用技术, 来达到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目的[3]。

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4]在于:

第一,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诚实信用原则的目的, 在于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必须抱着善意、诚实、不欺诈的主观心理状态对待他方当事人, 尊重他方利益, 以对待自己事务之注意对待他方事务, 保证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不得损人利己, 在不损害他方当事人利益的前提下, 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可看出, 它是对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提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实信用原则已成为一切市场活动当事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第二, 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诚实信用原则是商品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一经立法者规定为法律规范之后, 即获得了法律的效力, 上升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

第三, 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在于授予法院以自由裁量权。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极为概括抽象, 其内涵和外延具有不确定性, 是法律中的“弹性条款”, 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这实质上是以模糊规定或不确定性规定的方式, 把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交给法官, 使法官的司法活动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5]。一方面该原则是法院解释契约、解释其他意思表示, 从而干预生活, 调整当事人利益冲突的依据和指导原则;另一方面也是法院演进法律、填补法律漏洞的依据和指导原则[6]。

三、市场信用体系之建构

要建立一个诚信的市场,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仅凭借道德自律或法律的原则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建立全面客观的市场信用监督体系, 才是现实有效的办法。这一点, 国外经验可资借鉴。

(一) 国外市场诚信体系之经验[7]

第一, 由商业性信用机构组成信用局而形成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其代表国家—美国, 其信用制度包括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级制度、信用预警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等, 美国的企业、征信公司、追账公司等从盈利目的出发, 形成全美信用管理协会等著名商业性征信公司为主体的美国信用管理体系。

第二, 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代表国家—日本, 有“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管理中心”、邮购系统的“CIC”以及消费系统的“全国信用信息联合会”, 其信息来源主要通过会员提供客户的贷款情况、账户和信用卡使用等情况, 供会员信息共享。

第三, 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代表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该系统是由政府出资, 建立全国数据库的网络系统, 信息主要是供银行内部使用, 服务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

(二) 我国市场诚信体系之建构

借鉴国外经验, 立足本国实际, 笔者认为, 我国应建立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 对企业、媒体广告、个人进行有效的信用监督。

第一, 建立全面的企业信用监督体系。

目前, 我国银行体系内部已建立了企业的信贷记录, 并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共享, 减少放贷风险的同时, 也促使企业信守贷款协议, 按时还贷, 否则, 无论在哪个金融机构, 该企业都很难申请到新的贷款。但是, 这一小范围的信用监督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企业信用的要求。

众多的欺诈, 始于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从对产品的虚假宣传到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表、虚构巨额交易欺骗股东等等行为, 我们不难看出, 正是缺乏全面有效的企业信用监督体系, 才导致有的企业肆意欺诈、为所欲为。

建立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 为每一个企业建立信用档案, 根据其经营、纳税、履行债务等情况, 对其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定信用等级,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为了及时、有效掌握企业的信用状况, 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应及时将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披露给信用评价机构, 如经营中存在欺诈、偷逃税款、长时间欠贷不还、发布虚假广告等行为, 以便于信用评价机构客观公正的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在对各类企业的信用监督中, 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特别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真实性的监管, 对于发布虚假财务报告、虚构重大交易等欺诈行为, 应作为永久信用瑕疵记录, 并给予最低信用等级;同时, 主管部门对其予以有效制裁, 才能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保护广大股民的利益。

由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对企业信用进行权威的评定,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的信用等级, 对于维护市场和谐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使社会公众了解该企业的信用状况, 作为选择交易对象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 对企业本身也是积极的督促, 使企业注重维护自己的信誉, 诚信经营, 从而使“信者走遍天下, 失信者寸步难行”。

第二, 建立媒体广告信用体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广告无孔不入, 已经深刻影响着每个人、每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有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 无所不用其极, 利用广告夸大宣传, 虚构事实欺骗社会公众, 是其常用的办法。

笔者认为, 虚假广告之所以会大行其道, 屡禁不止, 与发布广告的媒体信用缺失密切相关。发布广告的媒体只顾获取广告费, 对广告内容疏于审查, 甚至根本不审查, 给广告费就行;而等到东窗事发, 撤了广告了事, 对于虚假广告的媒体责任的疏于追究或是无关痛痒的罚款了事, 根本无法制止虚假广告之嚣张?因为, 在巨额广告费的诱惑面前, 那点小小的罚款根本无济于事。

基于现状, 一方面建立媒体广告信用体系, 由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根据媒体所发布广告的真实性情况, 予以媒体广告信用度评级, 并予以公告, 使那些发布严重失实的虚假广告的媒体, 失信于社会公众, 诚信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 也不在这样的媒体发布广告。如此一来, 媒体为了自己的信誉与生存, 必然会加强对广告的审查, 不会轻易冒险发布虚假广告, 因为这将攸关其是否能在市场上立足。另一方面, 对发布虚假广告的媒体, 不仅要进行行政处罚, 还应课以民事责任, 例如, 对因虚假广告造成的消费者的损失, 应由制作虚假广告的厂商承担赔偿责任, 而发布虚假广告的媒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第三,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由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全面记载个人信用状况, 如重大考试信用记录、金融信用记录等, 并据此综合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作为能否获得相关金融服务的依据, 同时还可以作为招工、入学 (研究生教育) 等的品行参考。目前, 虽然银行系统已建立个人金融信用记录, 作为银行为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参考与风险预计, 但其仅仅是个人金融信用, 并不能反映个人综合信用状况。因此, 由独立的信用评价机构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包括金融信用、考试信用、交易信用等, 综合评价个人信用等级十分必要。

对于恶意透支、恶意欠贷、骗保、重大考试作弊、欺诈等行为, 应对个人信用作瑕疵记录, 并且信用记录有重大瑕疵者, 如曾有诈骗等犯罪行为的, 应当禁止其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 如会计、律师、国家公务员等。唯有把个人信用与其个人的前途发展与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 真正形成“人无信而不立”的氛围, 才能促使每个人注重自己的信用, 才能真正使“诚信至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信念。

对于社会公众人物, 如各类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 更应加强他们的个人信用监督。作为公众人物, 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影响力, 他们代言的产品, 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那么, 应当把他们所作的代言, 视为对产品宣传的民事担保, 若系虚假宣传, 则该代言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唯有如此, 才能促使他们更加爱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与信誉, 慎重做产品代言, 而不是全凭商家信口开河, 赚取代言费了事。唯有如此, 才能改变漫天虚假广告, 明星大腕云集的情形。在产品代言问题上谨言慎行, 也是公众人物不辜负社会大众信任的基本责任。

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设立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 对企业、媒体广告、个人分别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是笔者针对市场诚信缺失提出的建构市场信用体系的一点粗浅想法。信用体系的建立, 对每一个主体信用度的客观评介, 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操作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信用体系的建立, 必将促使诚信成为市场主体的基本行为准则, 以形成秩序良好、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哈特.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1.第1版.190.

[2]哈特.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1.第1版.193.

[3]陈平.诚信原则与市场经济规范.学术探索.2006, (5) :137.

[4]梁慧星.诚实信用原则与翻洞补充.民商法论丛 (第二卷) .法律出版社, 1994.69-73.

[5]项志友.诚实信用原则与市场经济.贵州法学论坛第二届文集.247-248.

[6]张俊浩.民法学原理 (修订第三版) 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6.

篇4: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议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规则和道德信用基础上的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我国尚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形成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框架尚待时日,而当前各行为主体的信用危机打乱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困扰了社会的投资和个人消费,制约了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经营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当前的信用危机已经成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消极因素,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作用,直接破坏着社会的法制基础,影响着社会的安全稳定,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

1.中国转型期缺乏信用意识的体制设计的不良诱导。我国目前对行为主体缺乏信用风险评价机制,信用等级难以区别,诚实守信的行为主体无法受到鼓励而获得额外的收益,其守信的收益不显著。相反,失信的行为主体损失有限,失信者获得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对失信行为主体随意性很大的所谓处置或“重罚”实际变成了“鼓励”。守信得不偿失,守信效应沉寂;失信有利可图,失信效应被激活。这种缺乏信用意识的体制设计必将或正在危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使信用机制恶性贬值。

2.目前市场行为主体在权衡业绩和信用方面经济与文化价值取向的扭曲失衡。在缺乏信用意识的体制环境中,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基层政府)在内的市场行为主体急功近利,忽视了对丧失信用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后果的认识;以为市场经济就是赢利圈钱,就是挣更多的钱而置信用、信誉等文化价值而不顾。个人、企业面对巨额利益即使毁坏商誉也敢铤而走险,基层政府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即使有损国家利益和形象也敢护假、护短而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信用朝阳产业的培植

主动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市场经济要求,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市场规则,我国应该建立系统完备的信用制度,将“信用”作为朝阳产:业加以积极培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半世纪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我国应该怎样培植信用产业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信用的法制支持。要从社会环境上培植信用产业,创建社会信用制度,必须完善信用方面的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个人、企业、政府)的信用记录,其信息资源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公安等单位和部门,大部分信息为各单位内部拥有,不对外开放。国家应该尽快出台规范的法律法规,给信用信息资源的开放予以明确的界定,从而为创建资信公司提供基本条件——为开展信用数据的采集、使用等业务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据。

要从执法环节上引导信用产业,加强对信用朝阳产业的培植,树立政府信用的良好形象。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市场法制规则下的法治经济。我国政府在执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维护市场规则的实施和规范,另一方面要恪守执政党“三个代表”的宗旨,维护政府在人民中的信用,促使各行为主体自觉形成遵守信用的意识。可见,在执法环节方面,政府的信用对信用产业的培植影响极大,具有相当的引导作用。

篇5: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主力军。

《决定》提出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管体系,在这个监管体系中行政执法起主要作用,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主力军。上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在2001年考察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时就强调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概括起来说,就是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这一概括准确地表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力军的作用来源于:

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综合职能管理部门。

市场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市场准入、退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所有这三个领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都承担重要的职责。市场准入、退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政策的制定,以及对主体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进行核准登记的职责。市场竞争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职责,包括对商标、广告、合同以及企业信用的管理。市场交易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管理的职责。综合性的管理职责决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既管市场主体准入又管主体行为。

市场主体准入是市场秩序管理的源头,保证合格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直接影响到规范市场秩序。市场主体的登记信息又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管理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的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分级分类管理等管理方式的改革,都是在登记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市场主体准入管理与主体行为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身份信息是工商管理的基础,同样也是实现行业管理的基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向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放开企业身份信息,为加强行业管理提供支持,正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有一种意见,将所有的行政许可包括市场主体准入拿出来,由一个单独的部门承担,以提高办事效率。需要强调的是,市场主体准入不是简单的备案登记,准入条件的设置要兼顾便捷准入和规范市场秩序,即要实现科学准入。科学准入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及市场秩序状况对准入政策适时进行调整。如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代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因其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责任比较大,应该实行无限责任,就是从有利于规范市场

秩序出发对中介机构设置的准入条件。其次,为保证进入市场的主体规范,必须要有相应的检查,如对经营场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金)的检查,以及强制严重违法主体退出市场等,离开监督检查,市场主体准入设置的条件将成为虚设。而目前登记与检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承担,有利于登记与管理的衔接。另外,市场主体身份信息是市场监管的基础,如果将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与管理分开,分别由不同的单位承担,至少在当前不仅会影响科学准入的推进,延缓规范退出的实现,而且将会削弱管理的有效性。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一支专业化的执法队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基层设有工商所,作为工商分局的派出机构直接承担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任务。仅北京就有152个工商所,5000余名工商干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条件有能力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在短时间内对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进行大范围的检查和清理,对严重的违法经济行为做出快速反应。正因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具有这么一支专业化的执法队伍,行业管理部门在进行行业专项整治时,往往要借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力量,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同行动。正因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这么一支专业化执法队伍,维护市场秩序的主力军作用无可替代。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具有较强的执法独立性。

政府部门要有效和公正地履行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职能,必须保证其独立性。只有具有独立性才能不受各种外界压力的影响,以法律为依据严格执法,特别是在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地方保护仍很严重的情况下,保证执法部门独立性尤其重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实行了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具有了比较强的独立性,为发挥维护市场秩序的主力军作用创造了条件。

5、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与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通过不断的改革和不懈的努力,因地区和行业封锁造成的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正在被打破,全国统一的市场正在形成;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扩大,经营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行业界限被弱化,市场日益呈现为多样性和整体性。而与之对应的市场管理却仍在沿袭以行业管理为主的条条管理模式,必然产生不协调,直接表现为政府部门职能交叉,对市场管理领域人为进行分割,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形成管理合力,管理存在漏洞,管理效率不高。还表现为政府部门的执法能力与职责不一致,一方面,一些行业管理部门有管理职责,但是执法队伍人员少,执法力量不足;另一方面,综合管理部门有一支专业化的执法队伍,管理职责却不明确,执法队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解决办法

一是行业管理部门市场检查的职能,逐步向有执法能力的综合管理部门转移,充分发挥综合管理部门综合执法的效能,使现有专业化执法队伍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加强执法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市场管理要深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执法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如《公司法》规定,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在一定时间内禁止担任新企业的负责人。要落实这一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登记注册时,就要及时对新注册企业负责人的身份

信息进行核对,防止利用虚假信息进行注册,这就需要能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信息实现共享。又如对“网吧”的管理,只要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将电信部门网络接入信息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很容易将黑“网吧”找出来加以取缔。可以说实现执法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是提高市场管理有效性最便于操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段。为了避开商业秘密等法律还不明确的问题,便于操作,执法部门可以将管理信息分为向社会公示信息和执法部门共享信息两类,分对象开放。推进执法部门间信息共享必须由政府牵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应该将执法部门实现信息公开和部门间信息共享,作为政府对所属部门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

三是实现行政执法与司法的协作和有效衔接。

篇6: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就业促进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规定,近年来,我们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紧扣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主线,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功能完善、规范高效、群众满意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

一、人力资源服务与市场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市逐渐形成市、镇、村以及职业中介机构四个层面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各项管理制度已基本落实到位。据统计,自2008年至今,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共举办124场交流洽谈会,有6404家进入市场招聘,提供各类岗位223021个,求职登记90883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3578人,占求职人数的69.96%;通过镇、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共收集提供各类岗位219922个,求职登记75438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7763人,占求职人数的89.83%;全市尚有25家社会办职业中介机构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有益补充,2008年至今,共为11037家次用人单位提供服务,提供各类岗位111516个,帮助32746人找到工作岗位,职业中介机构的设立许可、审验、日常管理与检查等制度已基本确立并得到了较好落实。

二、主要举措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我市在2004年就已制定了“一体两翼、逐步推开”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建设规划,即以中心城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以东、西两个大城镇为两翼,有条件的镇(街道)建立区域性市场逐步推开,形成了覆盖城乡、制度完善、服务下移、规范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中心市场建设,市人力资源交流中心总建筑面积17118平方米,于2006年3月28日开工,于2007年12月竣工并验收合格,2008年3月21日式投入使用,市人力资源交流中心一楼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2700平方米,配备有大型电子显示屏、触摸屏、信息栏等先进设备,能同时容纳100多家用人单位进场参加交流;二是以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等“六到位”为工作目标,抓实抓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已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有市场、主要乡镇有网点、街道社区有窗口”,目前,我市20个镇(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所,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65名,335个社区(村)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118人,专职人员总计500人。三是依托党政信息网与宁波基层劳动保障信息网,将全市20个镇(街道),287个村和48个社区联成一体,实现信息实时发布、动态更新与高度共享。

(二)打造人力资源服务组合式平台,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1、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一是定期举办中国

慈溪“长三角”技术工人大型招聘暨校企合作洽谈会,以有效满足我市企业转型升级对技工的迫切需求,建立起长效技工培训与引进机制,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二是充分利用上级部门创 2 造的各种机会,组织企业参加由省、市组织的各类校企对接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企业已与全国各地近550所重点职技院校建立了联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达3100余份,引进各类职技院校毕业生1.6万余人,掌握了近275万的潜在中高级技能人才资源。

2、扎实推进省际劳务合作平台。结合各省实际,与省外劳动就业部门建立紧密型与松散型劳务协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目前已与安徽怀远、四川合江建立了紧密型劳务协作关系,与四川南溪、河南民权、辽宁法库等10几个劳务输出地建立了松散型劳务协作关系,总计已与17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来慈劳动力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

3、打造突破时空局限的网络平台。一是对“慈溪就业网”进行了全新改版,增设了网上视频招聘、招聘会在线申报、百强企业展示等功能模块,网上视频招聘系统,更是打破时空限制,大大节约了双方对接成本;二是创建企业QQ交流群,充分利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建立起规模型以上企业人事交流群,促进企业与政府之间及时有效地交流信息;三是利用“慈溪就业网”的辐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做到依法用工、规范用工。

4、完善涵盖全市的企业用工监测平台。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及137家重点企业动态监控制度,努力将更多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纳入到监测平台中来,立足于规模型以上企业,把关注触角延伸至我市中小企业。

(三)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管理力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1、严格执行设立许可制度。根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要求,明确申办条件和申报资料,按照行政审批规定程序严格把关,实行高起点的准入制度,确保拥有经营持久力,从源头上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管理。

2、加强日常管理与检查。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职业中介机构服从市就业管理服务处和所属镇(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所双重指导与管理,并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如公安、工商、城管、物价等的监督检查。同时,每季度开展一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坚决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打击非法职介活动,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3、实施职业中介机构年审制度。对依法取得职业中介许可的职业中介机构,在加强日常管理与检查的基础上,实施审验。对审验合格的职业中介机构换发许可证;对于发现有违规行为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于年审不合格的按规定予以注销。

4、建立起台帐和报表上报制度。统一使用规范的各类表格,建立起用工登记、求职登记、职业介绍、供需分析等日常台帐,并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定期向劳动保障部门据实填报业务报表和汇报工作情况。

5、建立职介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与例会制度。一是坚持职介工作人员持职业介绍资格证书上岗制度,组织人员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二是要求职介机构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组织职介工作人员参加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同时推广单机版职介软件应用;三是通过例会对职业介绍机构工作人员开展政策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强用工指导和就业指导,切实转变供需双方用工和 4 就业观念。

一是加强对用工企业的用工指导,引导企业调整用工标准,适当放宽年龄、性别、地域、经验等限制,在可行情况下,适当提高待遇标准;同时,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用工管理经验,帮助企业制订用工计划,做好用工预测,规范用工行为,建立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求职人员的就业指导,帮助求职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减少盲目流动、跳槽现象的发生。通过职业指导,促使企业从业人员队伍相对稳定,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三是搞好调查,征询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召开企业人事干部座谈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和用工计划,听取合理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定期地对求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求职人员思想动态、就业期望、流动原因等,以更好地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提供全方面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大环境尚不够规范与成熟。一是市场大环境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签订率仍有待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全,劳动者权益仍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用工管理理念较为陈旧,主要表现为对技术工人即蓝领这类人力资源的引进、管理与开发工作不够重视,很多企业未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造成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不够规范和专业,甚至于较为混乱,企业在招聘方式、招聘方法和招聘途径上单一,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劳动力流失率较大。

(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虽已初步建立,但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仍占主导,重文凭轻技能现象较 5 为普遍,本地新成长劳动力一般都希望坐办公室,操作计算机才是好工作,才是体面的职业,而较为忽视或轻视一线操作性职业或工种。

(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未充分发挥对人力资源配置作用。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社会办职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一体两翼、三级联动就业服务体系已初步成形,宁波市就业管理服务系统覆盖城乡,已全面开通运转。但就总体而言,就业服务机构尚未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新版“慈溪就业网”处在聚集社会影响力阶段,社会办中介机构补充作用也日渐薄弱,许多中介机构业务单

一、服务质量差、专业素质低,已跟不上当前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步伐。

(四)培训机构需要加快发展。当前我市培训机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还是无法满足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培训机构存在规模小、设备少、师资力量缺乏等不足,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开展高技能方面的培训,并且在运作与管理上也亟待规范。

四、下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督促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与引进。一是继续执行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注意做好整顿、服务两手并举,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环境规范有序、良性健康;二是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加大人才培训与引进的同时,通过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等方式,力求留人留心。

(二)引进与扶持社会办中介机构,开发广义人力资源服务内涵。充分发挥社会办中介对人力资源配置和开发的补充作用,6 加大引进与扶持力度,大力开发多层面的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如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设计人员招聘、培训与发展、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和岗位设置等服务内容,满足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进、管理和开发的需求。

(三)进一步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扶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培训的重视和投入,根据调查和研究,确定一批开展我市急需工种的定点培训机构,对定点培训机构要进行严格把关与认定,进行统一职业技能鉴定,无论是本地劳动力还是外来劳动力,对于考核合格取得证书的人员,对培训费用进行全额或部分补贴,同时实现与企业的对接,确保培训就业率。

(四)进一步加强劳务协作和校企对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在每年年初进行企业用工调查与预测,下拨专款用于组织部分企业赴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和学校开设招聘专场,邀请省内外劳务协作基地或职技学校来我市参加劳务对接,签订合作协议,开拓劳务引进源头,直接引进我市需要的各类人力资源。同时,努力提高新版“慈溪就业网”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视频招聘系统开展一系列线上校企对接活动,创新模式,节约成本。

篇7: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形成之后, 已经运转了好多年了, 已经越过60花甲了, 已经快70年, 好长时间了, 时移世易, 变法亦异。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 绝对不能采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循规蹈矩、因循守旧、陈规陋俗的习惯与规定, 来对待发展变化了世界, 自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建立并实施以来, 已经发生了诸多金融与经济危机, 特别是当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 又一次暴露出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一系列严重缺陷及其诸多弊端。特别是20世纪最后10年, 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最为深重灾难的影响, 导致新兴市场化国家的经济接二连三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 国际金融体系在金融与经济全球的进程中, 已经变得空前和十分的脆弱。并且美国用美元双重货币的霸主地位身份, 坐收渔利, 坐享其成。美国人在世界各个角落到处敛财的秘诀妙方, 就是在老、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下, 凭借美元的霸权地位, 操控一切, 大搞阴谋, 发动金融超限战争, 一次次地导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金融与经济深受其害。害人害己, 在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中, 美国也付出了代价。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在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 在帝国主义阶段及其全球化的进程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 积极倡导和推行全球化战略, 采用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等战略措施, 把新兴化市场国家, 把发展中国家, 把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一齐带进美国早已设计好的陷阱之中, 使有些国家越陷越深, 而不可自拔。本课题力主强力推进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 彻底改革。从时间而言, 不是短期与长期之争的问题, 而是十分紧迫的事件。面对客观现实与未来发展, 必须彻底改革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 责任重于泰山, 刻不容缓。世界各国、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 都应强烈呼吁, 都应强烈要求, 并且由联合国组织, 或另行组织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委员会, 世界各国参与, 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对世界金融体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建立起新的国际金融框架体系和国际金融新秩序。

当一种事物, 包括体制与制度等形成并取得公认的合法地位之后, 即使是其自身弊端有多么大, 要让其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都是很困难的。只有彻底地变革, 彻底地革命, 才能够得到解决。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不是修修补补, 而是要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修修补补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修修补补只能使老问题解决不了, 新的问题又会积累得更多, 矛盾会进一步激化。长期以来,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国际社会组织、政府官员、专家学者, 对于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问题, 自始至终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主张“长期论”者认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是长期的, 甚至是遥远的, 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长期论”者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理由的目的, 实际上是意在永远维持美元独享全球经济增长铸币税好处的零和霸权地位。而“短期论”者则主张:应当彻底摒弃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 也就是采取推倒重来的办法, 构建好国际金融新秩序。有的人认为:“短期论”严重脱离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实际现状, 而根本无法操作。但是, 本课题组成员并不这样认为, 见于美元霸权给世界金融与经济带来的一次次的灾难, 彻底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 是当务之急, 刻不容缓。只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有强大的经济势力做后盾, 尽管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问题很多, 但其他国家也无能为力变革。面对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 而应积极主动对其进行彻底改革。这其实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是符合世界金融与经济发展朝流的。

2建立健全科学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刻不容缓

在2008年11月15日, 美国华盛顿G20国领导人第一次金融峰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即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并且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

2009年4月2日, 在英国伦敦20国集团 (G20) 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讲话, 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政策主张和原则立场, 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 淋漓尽致地暴露出了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全方位的缺陷与弊端。因而有的专家学者指出:由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乏力, 缺乏科学性, 因而导致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无序而无度地扩张;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等方面的秩序和纪律的弱化与无序;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偏颇与畸形等。加之, 在每次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中, 国际金融体系救助与救治危机的机制显得狭隘, 甚至失灵。从国际金融体系本身而言, 都将增多和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因素。事实上国际金融体系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都在弱化与锐减的下行通道中, 这样, 反而对每次金融与经济危机频繁暴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见于这种状况, 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胡锦涛总书记在G20国伦敦峰上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就进一步证明具有代表性、适用性、科学性、前瞩性。

因而本课题力主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改革与胡锦涛提出的方略是一致的。

一是彻底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与制度体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国际监管体系的新思路: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 完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 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机制, 提高早期应对能力。这就给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具体的改革项目。因为从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暴漏出了IMF在协调各国的金融活动、履行全球金融监管、保障世界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秩序和稳定性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都很有限。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已成为当务之急, 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

二是彻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通常主要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3个方面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就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及其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与惯例。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弊端, 是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 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 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推行老、新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的必然性, 也有其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与弊端决定的必然性。与此同时, 在美元霸权地位的主导下, 也是美国过度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弊端, 钻空子, 投机获取巨大利益的必然结果。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完善国际货币体系, 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 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 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

吴晓求还主张:在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进程中, 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有利于透明度原则的会计准则, 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彻底改革国际金融机构。胡锦涛在G20国伦敦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国际金融机构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救治;发挥金融稳定论坛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加强和改善对各方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完善国际货币体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6个方面的内容, 都是以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息息相关的, 特别是其中的4项内容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直接的关系。因而许多专家学者认为, 应把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重点, 放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机制、体制与制度上。并且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是, 首先需要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开始。因为国际金融机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载体, 其只能是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3大职能:维持固定汇率制、协助成员国干预市场汇率波动;监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给发生严重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 帮助其执行调整计划;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账户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 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汇兑限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前两项职能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只剩下最后一种职能。无数事实反复证明: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建立在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上的, 已经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要求, 见于这种情况, 本课题力主彻底改革国际金融机构, 从而真正构建好公平、公正、健康、合理、高效、科学的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制度体系及其新秩序。

四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步伐。有关资料表明, 目前美元占世界货币的68%左右, 主要在西半球美洲地区、阿拉伯海湾地区、东亚地区、以及前三类地区有贸易往来与联系的国家等4个重要地区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这种由美元一统天下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弊端不言而喻。国际社会应积极地、理直气壮地呼吁并建议, 让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其他相关世界组织, 或另行组织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委员会, 与世界各国政府协商, 共同成立新的国际金融货币基金组织, 即由美元、人民币、欧元、日元“四边”多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这是吴晓求等专家学者提出的设想与主张。他们还提出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本课题同意“四边”体系。“四边”体系更有实力, 更加稳固, 更有制衡作用。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是世界金融与经济更好发展的需要与要求, 是更好地防范、应对、救治金融与经济危机频发的需要与要求。吴晓求等人认为:“单极货币体系是没有制衡力的。这种缺乏制衡的单极货币体系, 必然使风险内生于其中, 从而势必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1) 吴晓求进一步指出:“建立具有制衡机制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内在要求。在重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 中国应发挥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作用。当前,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实际财富水平是不相称的。按现行汇率计算, 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 (GDP) 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 进出口贸易规模全球第三, 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工作。”2) “人民币成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元, 势必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贸易规模和结构、国际收支状况、金融市场规模和结构、资本流动等产生全面影响。作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组织部分, 首先必须是国际贸易结算通用或选择性货币, 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货币, 为此, 就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使其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 例如到2010年底, 成为完全可兑换、交易的货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的基本前提。从不完全兑换到完全可兑换, 是一国汇率机制改革所能做到的。而从可兑换货币到国际储备性货币, 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体现货币发行国经济规模、经济竞争力、良好预期及其经济社会文明、法治的水平。一国货币的国际化, 对货币发行国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会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 其中, 最为明显的就是, 货币发行国的资本流动和贸易结构会有明显变化, 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且结构必须均衡。在享有世界‘铸币税’权益的同时, 也将使本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市场化、更加国际化、更加透明。”一国货币成为世界性的国际通用货币, 不只是一国的文明, 而且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标志。总之, 许多专家学呼吁:要不断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改革和完善国际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和完善评级机构的行为准则, 真正形成覆盖全球市场统一的财务监管标准, 加大全球资本的流动监测力度, 特别关注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风险提示, 增强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尽快启动国际货币组织和世界银行现行的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 提高新兴市场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加大力度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国际金融危机救助体系, 不断提高国际金融组织履行职责能力, 与此同时, 不断促进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变革与格局调整, 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转移, 使国际金融新秩序得到重建。

摘要:任何体制与制度, 都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体制与制度, 都有其时效性及其空间与时间性。有人说, 世界经济秩序为世界人口的20%而运转, 为少数人服务, 把余下的80%排挤在外, 并侮辱和贬低他们。这难道是正常的吗?为此, 对不正常及不科学的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亟待改革, 建立健全科学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刻不容缓。

上一篇:古筝说明文中学生优秀作文20下一篇:工作个人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