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2024-07-20

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共8篇)

篇1: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2、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发展思路,掀起新一轮大办工业的热潮。要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县财政安排5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全力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六峰工业园区二期工程,加快二十铺、磐安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在渭河川道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工业集中区和产业聚集区。针对入园企业少、层次低、关联度不强的问题,既要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入园发展,又要健全完善园区准入制度,科学确定准入门槛,有选择地引进项目,真正把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节能环保的企业引入园区。同时对入园企业要加强管理,强化服务,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尽早发挥效益。要积极配合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建设,全力支持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达产达标,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要紧紧抓住国家金融政策倾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加快建筑建材、电力能源、化工颜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更新换代,促其发展壮大,提高整体竞争力;支持辣椒制品、麻编橡胶、塑料编织、建材装饰等县内民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要积极挖掘民间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鼓励产业大户和经济能人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兴办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3、以改善基础条件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甘谷历史上就有经商的传统,自古以来就是商旅重镇。我们要始终坚持“商贸活县”战略不动摇,着力发展壮大以商贸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要尽快启动建设中国供销甘谷物流园,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退市还路”和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改造提升城区综合市场,完善农村集贸市场,新发展一批农产品产地市场,逐步形成以物流园区为龙头、城区综合市场为骨干、乡镇集贸市场为支撑、农村便民市场为节点的市场网络体系,促进本地农产品出县跨省销售、外地工业品进乡入村交流,真正把甘谷建成陇东南规模较大的商品集散地。积极发展和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活跃商品流通。要加强市场管理,倡导诚信经营,重点抓好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市场流通监管,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要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信、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全面落实家电、农机、摩托车、小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不断扩大住房、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消费市场,确保社会消费稳定增长。要紧紧抓住省市发展大旅游的良好机遇,发挥好县财政安排2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大像山4A级旅游景点创建力度,加快大像山公园、古坡生态旅游长廊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升“A”、旅游宾馆饭店增“星”、农家乐服务创“优” 工作,全力打造大像山、古风台、姜维墓、古坡草原等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全县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4、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发展后劲。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是加快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是破解制约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措施。我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抓项目、争投资对推动跨越式发展尤为重要。全县上下一定要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抢抓国家一系列政策机遇,全力以赴争投资、上项目,为加快发展积蓄后劲。一要全力争取项目。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份额意识,充分发挥优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百计争取一些大项目、好项目。明年,要重点争取以渭河干流堤防、灌渠改造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城乡交通、市场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等为重点的一大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为此,有关部门要及早着手,深入调研论证,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争取成功、早日建设。二要精心实施项目。要继续坚持县级干部包抓项目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要严格落实工程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强化项目监管,确保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渭河堤防及南北滨河路延伸工程、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重点新建续建项目高标准、高质量规范建设。通过大力实施各类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促进城乡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三要积极储备项目。各部门、各乡镇要认真研究国家宏

观政策和投资导向,紧盯国家和省上的投资重点,既抓“高、大、新”项目,又抓“短、平、快”项目,认真筛选、论证、储备一批涵盖领域广阔、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一旦机遇来临,确保能够及时拿得出、报得上、争得来。

整顿环境做承诺

按照“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的要求,黔西县根据贵州省委的安排部署,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成立黔西县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5名副县级实职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负责全县重大项目的审定、招商引资推介、招商引资及项目包装经费的审定、奖励表彰等事宜。

同时,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推行行政问责、绩效管理、服务承诺、首问责任等制度,以作风建设保障发展,以环境建设促进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制定万名领导大帮促的台账,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帮助建立联系重点企业或重大项目30个。

围绕“办事手续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办事成本最低”的目标,黔西县还组织77个县直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在黔西县电视台、黔西廉政建设网向群众进行了办公事项的公开承诺。截至目前,全县77个县直部门公开承诺事项318条,深受群众欢迎。

建设园区抓项目

黔西县编制有33平方公里的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基地和17平方公里的黔西县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积极实施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循环型发展、大项目引领”的发展模式。作为黔西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黔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地处黔西县城东面,距县城4.5公里,总规划面积22.15平方公里,由电力产业功能区、煤化工板块功能区、建材板块功能区、矿山机械加工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物流功能区以及预留用地板块等七个功能板块构成,总计划投资969860万元,控制性详规正在编制中。目前,该园区已入驻企业11家,完成投资602940万元,解决了1500人就业。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基地总投资69137.1万元,也已引进项目17个。

黔西县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落实县几大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督促企业搞好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帮助协调解决具体困难。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并下设投资开发营运公司,以独立法人加强对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开发,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参与土地及项目开发。通过生产要素整合、配置,吸引银行、企业、社会资金以市场化方式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对各类社会资金在工业园区投资基础设施及标准化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功能性、基础性项目,政府还将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篇2: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签发时间: 2009-06-2

2鸡东县经济计划局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我县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委、县政府狠抓思想解放,确立了“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采用政策引导(“看得见”的手)、市场推动(“看不见”的手)的措施,加速了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选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完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是今后县域经济科学、稳定、高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县域经济 煤焦化工产业 非煤产业

按照县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近,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就“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抓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作中,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中央十六大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全县即进入了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强县”、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至2008年末,全县生产总值实现5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在三次产业增加值中,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加工产业增长比例最大,达到20.2亿元,增幅14.6%。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5.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

2.1%,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做法:

(一)强化领导,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社会化系统工程

县委十届二次全会即提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总体思路,并责成经济计划局牵头制定《鸡东县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势资源转化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理念,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煤炭、煤电化工、非煤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和医药药材六大产业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品优化升级,促进鸡东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到2010年,煤炭产业装备能力、标准化作业水平和单井的建设规模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趋于合理;煤电化工产业进一步壮大,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非煤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医药药材产业,改变单纯依赖煤炭产业的局面。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2%。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35%。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全县工业生产能耗降低10%,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至此,全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有规划、有目标、组织到位、措施到位、领导到位的系统工程。

(二)谋划煤化工园区发展,推进以煤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强县”战略

鸡东县是以煤兴县的资源县,原字号、粗加工的传统产业已经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不转变陈旧的发展方式,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开展煤化工园区筹建的调研、专家咨询论证、可行性研究和环评工作,责成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园区建设方案,现园区已经被省环保局批准为省级煤化工生态示范园区。园区近期计划招商引资20亿元,建设重点项目7个;远期计划投资198亿元,基本建成“五大产业循环链”的总体框架;建成以煤炭开发为源头、煤炭深加工、精加工为主产业链的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型企业集群,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税收实现15亿元,利润实现26亿元。届时,鸡东县基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2008年,进入园区的6个煤化工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1亿元。

(三)实施重点项目推进战略,加快县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国家宏观政策,结合我县的实际,提出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把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转移到以新型工业化项目为引领、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降低各类资源开发、初加工项目比重,在大力建设以技术进步为依托、资源深加工新型工业项目的同时,努力发展农副、畜禽、北药、山产品深加工等循环经济项目。由于思路清楚,使我县重点项目工作发生了由为抓GDP而抓重点项目,向为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抓重点项目的转变。2008年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实施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1项,当年完成投资3.28亿元。其中10个项目竣工,可增加工业化生产能力:粗苯5000吨,供热30万平方米,洗煤185万吨,水泥20万吨、钼精粉700吨;达产达效可新增销售收入9.5亿元,新增税收1.1亿元。2009年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9个,计划投资35.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5亿元。项目达产达效后可新增销售收入66.8亿元,新增税收6.8亿元;其中新型工业化项目11项,计划投资32.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91.9%。以上项目达产达效后,我县煤电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四)认真研究、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县委、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制定了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推进机制,2008年落实对上争资项目79项,到位资金3.18亿元(全口径),其中,大型新型工业化项目有省发改委核准的北方焦化公司60万吨焦炉技改项目、批复的鸡东县中心城区污水治理一期工程项目,省经委核准的宝泰隆焦化公司98万吨焦化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省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2557万元。

(五)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工作,融通域外资金支持新型工业化项目的发展

2008年全县引资项目30个,实现国内全口径到位资金3.6亿元,外资58万美元,为新

型工业化项目的建设筹集了必要的发展资金。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应树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观念;观念不更新,工作难以开展。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无工不富”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选择。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工业化落后,欠发达就欠在工业的发展上。我县确立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以“工业强县”的战略,无疑是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十二分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坚持不懈的抓好招商引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近几年,我县坚持招商引资,通过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累计已招商引资达13余亿元。域外资金的进入,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而且还激活了域内资金达7亿多元,激励企业扩大再生产投资10余亿元,工业经济资产总量达30余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因地制宜,实施重点项目推进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结合县域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我们选择了投资额度较大、具有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市场的作用力和政策的推动力最优结合,产生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联合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积极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全县重点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对重点项目实施最优化的公共服务,提高了重点项目的建设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近3年来,投产的重点项目累计新增工业产能达15亿元。

(四)构筑平台,统筹城乡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走新型工业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基本内容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但这一个降低,一个提高却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而县域经济恰是农村经济、工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地区。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县实施了鸡东煤化工业园区战略,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于,以园区发展促进园区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煤化工工业区建设、市场建设一体化发展,最终把园区建设成为煤化工为支撑的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生活城市化的现代小城市;通过园区建设努力实现1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和城市居民。园区发展思路,明确了我县新农村、小城镇、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蓝图,也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我县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尤其是招商引资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比,需要进一步提升;存在体制机制不活,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二是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实施的煤化工园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战略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资金紧缺、市场疲软,使工业经济的增幅受到影响,这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县域经济构成了明显的制约因素。

三是县域优势发挥不够,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优、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是项目建设进展不快,拉动作用不明显。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

按照县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科学发展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下步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选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1、加快推进鸡东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增强园区集聚效应。要加快建立健全园区管理体制、公共服务机制,制定园区运行规则和优惠政策,优化园区环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入园投资兴业。加速园区产业集聚,尽快形成企业集群,增强集聚效应。园区建设要按照生态工业理念,不断扩大园区企业规模,形成煤—焦—电(电石)—化—建材生态工业链条。近期,重点推进宝泰隆焦化公司120万吨干熄焦、240万吨洗煤、15万吨甲醇、5万千瓦发电项目,北方焦化公司100万吨焦化、260万吨洗煤、热电联产和华鑫塑料公司30万吨PVC树脂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园区经济要实现总产值35亿元,利税10亿元。

2、加快煤炭资源的整合,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水平。按照市场推动、政府引导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速现有煤矿企业实施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的产权并购、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结合煤矿安全技改工程的实施,提升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标准化作业,确保安全生产。到2010年,全县完成整合改造矿井工作,矿井总设计生产能力达到868万吨,计划实际生产能力达到550万吨以上,煤炭产业年产值达到13亿元,利税3亿元。

3、加快煤电化工产业的发展步伐,实现煤炭资源的精深加工。抓住我省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遇,依托我县煤炭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煤电化工产业,实现原煤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支持战略投资人开发永庆等四大煤田,建设井工矿一体化项目,逐步提高原煤加工转化和精深加工能力,延长煤化工产业链,形成以煤化工园区为载体的煤电化工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县煤电化工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利税5亿元。

4、加快非煤矿产资源的开发,使之尽快形成支柱产业。以钼矿、铂钯矿、岩金矿、萤石矿、硅藻土矿、膨润土矿勘探、开发、加工为重点,发展非煤矿产资源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尽快使非煤矿产资源实现精深加工,并成为我县财政的支柱产业。要积极抓好已建成投产的金场沟钼矿和松见研磨材公司碳化硅微粉项目,使其尽快达产达效,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到2010年,矿产资源加工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

5、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产业升级。充分利用我县优质水稻、万寿菊、蓖麻种植基地的优势和林区山区发展名贵中药材的优势,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综合效益。要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整合我县水稻加工企业,组建以产权为纽带、民营资本控股、出资多元化、产加销一体化省级龙头企业集团,形成年加工20万吨有机食品的能力。依托山东诸城莲春天然色素有限公司加快年产1000吨万寿菊黄色素项目建设,扩大万寿菊种植面积,推进万寿菊产业提档升级,使万寿菊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加财政税收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福顺祥粮油公司5万吨蓖麻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一条龙发展。利用我县畜牧养殖业的优势,积极引进客商投资建设畜禽屠宰深加工项目,形成畜禽养、加、销型产业链,促进畜牧养殖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到2010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利税2亿元。

6、加快新型建材业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废钢渣、矿渣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培植新型建材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大力推进年产100万吨钢渣水泥项目、粉煤灰建设年产5000万块粉煤灰砖和空心陶粒砌块项目。积极支持鸡西市南方彩钢保温板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30万平方米彩钢压型板、5000吨钢结构、2万立方米保温材料项目,促进其加快建设,带动塑钢门窗等相关建材发展。研究利用矿渣资源开发新型建材产品,减少矿渣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到2010年建材业年产值达到2亿元,年利税3500万元。

7、加快中药材开发步伐,推进制药工业发展。依托我县林区、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参、穿山龙、刺五加、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的基地化种植,使其形成产业化,力争2010年建成年加工5万吨中药材生产线项目。积极推进新医圣制药公司发展,将益脑宁品牌做大做强,加快北虫草系列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到2010年,医药药材工业年产值达到1亿元,利税3000万元。

8、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积极扶持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到2010年,全县轻纺、机械等加工制造业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000万元。

(二)完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发展的市场环境。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是世界500强在我县投资兴业。优化环境,为国内外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氛围。围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破解重大项目用地、融资等方面制约因素。优化政务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采取有力措施,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推进煤炭企业的市场化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的整体规模和装备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力度,用5年时间在煤炭、煤电化工、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医药药材等产业中培育一批规模化、管理好、竞争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3、加强资源保护,优化资源配置。要加大对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资源,在发展中保护资源。坚决查处和打击私挖乱采国家资源的违法行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改变我县资源开发利用的粗放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节能降耗工作。在煤炭、矿产资源开发加工、煤化工等行业实行低资源消耗、环保式开发,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抓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鼓励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4、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增强企业活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激励民营企业股权向多元化、社会化、开放型现代公司体制发展。加快民营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市场化资本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做大做强。力争到2010年有5户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引导和协助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完善公司各项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引导和扶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合资合作,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效益。

5、加大争取国家和金融部门的扶持力度。一是抓住国家、省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有利时机,引导和支持企业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开发新项目和新产品。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财政贴息、省融资平台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帮助企业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资金。二是要加强政银企合作。建立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项目,争取信贷资金支持,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三是加大县财政对企业技改、新产品开发资金的扶持力度。按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企业实行技术进步奖励,扶持企业发展。四是要建立政府扶持重点项目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工业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审批等前期工作。

来源:

篇3: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一条崭新道路

所谓新型工业化,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缘于传统工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首先, 我国城镇化率于1996年超过30%, 进入了加速城镇化的阶段。但传统工业带来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导致耕地到2010年有可能接近0.8亩的警戒线。其次,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耗大幅上升, 一方面带来了较高的环境、资源压力;另一方面使我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石油进口大国, 世界经济一有风吹草动, 就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安全。第三, 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会超过14亿, 若按照发达国家的道路发展, 我们的单位国土面积要承受的污染强度将比发达国家高四倍。而且, 发达国家的环境好转并非完全是由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他们将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比发达国家脆弱, 走发达国家的老路, 很可能导致我们的生态系统崩溃。因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带动工业化迅速发展;要求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 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要求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的无端浪费和过量消耗;要求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文明生产的生产方式, 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 加强环境和生态的建设与保护, 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建设相协调;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突出条件, 提高经济竞争力, 并妥善解决工业化进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不断增加就业。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如果说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 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提高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效率为核心, 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与环境成本发展经济,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 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 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 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 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表现在: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 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 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三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 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 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 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 扩大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这些要求恰是循环经济的一般特征, 是循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一种效果。不仅如此, 循环经济还强调对生产与生活的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强调工业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可以说,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发展形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 才能使新型工业化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 我国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理论和实践证明, 按循环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兼顾企业层面的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企业链网间的中循环, 以及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为此,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积极促进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 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 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企业的清洁生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环节, 也是实现企业层面的小循环的重要措施。

目前, 清洁生产要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 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的管理, 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面和中小企业覆盖率, 全面促进清洁生产。结合开发区建设, 出台企业入园清洁生产标准, 促进区内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2、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以开发区为重点建设生态工业园, 是实现经济的中层次循环的重要措施, 也是推进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各有关部门应互相协调, 加强对园区生态化建设的指导、组织和协调, 争取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 示范成功后向全国开发区推广经验。现有工业园区中, 一些工业园区已有一定基础, 可进行改造试点。其他规划中的工业开发区、新建园区, 要直接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同时, 要促进其他工业开发区的生态化基础建设, 为创建生态工业园创造条件。

3、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化。

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是社会层次的大循环, 也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目前, 中国每年产生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 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十分丰富, 政府业已着手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两大产业链。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 再生资源下游处理和再生加工环节发展滞后, 影响资源回收利用。国家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 可采取以下游处理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拉动式”发展模式, 落实若干重点领域示范项目, 促进再生资源产业的形成。目前, 各职能部门应相互配合, 着力推进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以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环境建设, 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通过支持废纸再生、废旧家电处理、再生建材、家具再制造、汽车拆解等一批重点示范项目, 发挥政策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二) 制定配套措施。为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1、建立健全有关法律, 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从战略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循环经济法,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方针、主体、权利和义务等作出原则规定。要从专业的角度,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特定生产、消费活动主体,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明确它们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2、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 在制定以后的中长期规划时, 把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 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 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各省市应当在普遍开展循环经济区域试点的基础上, 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3、在政策层面上, 要建立消费拉动、

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首先, 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 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其次, 要在政府采购中, 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 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第三, 要通过政策调整, 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 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 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 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 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4、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 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 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 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 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 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5、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用科学的考核评价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GDP等主要经济指标是衡量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尺度, 也成为影响他们行为的重要导向器。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用科学的考核评价引导他们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带头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改变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和劳动保护的评价方法, 采取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经济核算方式, 综合考核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情况, 以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干部政绩。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缘于传统工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而提出的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和高级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通过企业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建设和废弃物再利用等途径实现, 它还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去落实。

篇4: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85-01

一、两化融合工作的必要性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二、两化融合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重、特大恶性事故频发,不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煤矿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煤炭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是我国落后的采煤工艺和监管手段所导致的,进一步提高煤炭信息自动化程度,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矿井机械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建设是山西省“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实施的重点工程。为了全面提升煤矿的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矿井,在两化融合的建设过程中,全省部分煤矿开展了“矿井机械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纳入了重点工作进行推进。督促煤矿企业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奠定基础。

三、由于山西省长期以来倚重能源和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信息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两化融合长期以来的得不到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基建矿井多:太原市保留的51座煤矿中48座为基本建设矿井,由于这些矿井开采历史较长,在做初步设计时未能考虑到信息化建设方面内容,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导致信息化建设处于一个边规划边整改的两难困境,增加了煤矿对计划外建设资金的投入。

(二)基础差:兼并重组前,各级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不是很具体,大多数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安全监控、产量监控、人员管理等上级管理部门强制安装系统的基础上,不能及时有效的将新的信息化手段应用到煤矿全面的经营管理中。

(三)任务重:太原市大部分煤矿已进入建设期,并有个别矿井陆续申请投产验收,在联合试运转前,除省、市政府要求的紧急避险“六大系统”外,还需按照要求开展调度室和信息监控系统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因此,信息化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四)安全隐患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多数煤矿是由原来的小矿整合而来,矿井资料缺乏或者不健全,部分矿井对周边水文地质条件还不是很明晰。对此,在建设过程中煤矿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周边地质条件和本矿古空区的监控,尤其是对甲烷、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监测,以及周边积水、火区的掌握。

(五)人员素质低:由于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煤矿常期处于粗放式的管理已形成惯,加之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速度较快,信息化建设工作经常处于升级更新状态,煤矿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造成相关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无法组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队伍来开展这项工作。

四、两化融合监管措施

两化融合的本质是材料、能源、信息三种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综合、协调、高效利用和均衡优化,我们应该加快创新步伐,由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建设矿井在矿建过程中严格对照国家、省、市相关标准开展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融合。根据六省煤炭厅制订《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应用,在完成机械化开采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两化融合建设内容,进一步推进煤矿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工作。

(一)建立信息化建设标准。要科学制订信息化建设标准,对信息化的建设流程和建设方式方法以及后期维护升级作出科学规定,合理规划和建设信息化各项子系统,逐渐完善矿井上下的信息化系统,带动煤矿工业的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各级煤炭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

(二)把信息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和日常检查的重点内容,制定信息化考核管理办法,将信息化建设进度和质量计入绩效考核项目,定期开展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估,并按照考核评估结果优化信息化系统,搭建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煤矿投产验收、复工复产验收、生产许可证办理和年检等依据;

(三)加大煤炭信息化融合。在煤炭专网现有的9项子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将综合自动化、井下工业视频、顶板离层等实时数据联网监测,建立畅通的信息流,对矿井安全生产实施有效的管理,促进信息化和生产过程的融合过程。

(四)加强对两化融合的领导和组织。成立两化工作领导组,加强和完善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各项部署和安排,对信息化的建设、维护、更新作出工作计划,积极推动两化工作顺利开展。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责任到人,明确职责和工作思路,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五)开展两化培训工作。适时举办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班,通过理论教学、实际操演、现场观摩等形式促进两化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及时充电,了解信息化的前沿科学技术,更好得为实际生产作出贡献,为两化工作顺利完成提高人才支持。

篇5: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园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永兴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全县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为主题,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模式为指导,以园区的基础建设为中心,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现了园区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有入园企业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 家,企业从业人数达4658人。初步形成以稀贵金属精深加工和电子信息等两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新材料、工艺礼品、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为辅助产业的工业发展体系。

二、园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园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一是雄风、意水、元泰、意兴等企业稀贵金属精深加工生产保持稳定地增长态势;二是腾浦隆、亿诚、群兴、麦香全等企业的正常生产,是园区经济效益增长的有利保障;三是雄风氧化铋生产线、拓鑫电子开关生产线和腾达数据线生产线的相继投产,为园区经济增加了新的增长极。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22.3%。

(二)项目建设保持快速推进。今年以来,园区项目建设厚积薄发、竞相并进,新建续建项目总数达到19个,总投资达73.65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3.52亿元,已完成投资8.51亿元。全面启动了晶讯光电、意水集团、润兴服装、华创产业园、龙达产业园、拓鑫电子、昱炫高科、永兴照明、兴业五金、众和科技、华大农业、华赋科技、服务平台区、示范园市政道路二期、标准厂房建设、迈特科技、朝阳金属、元泰应用材料等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园区完成永安公路一期、晶讯大道延伸段等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二是晶讯光电建设完成二期厂房10440平方米;三是拓鑫电子完成10000平方米的厂房和4500平方米的生活配套设施主体工程建设;四是龙达产业园内永兴照明、众和科技等2个项目已启动建设,润兴服装、宏强灯饰等2个项目已完成土地摘牌程序,奥格家具、朝阳金属、和胜五金等3个项目正在进行土地挂牌出让程序。

(三)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势头。今年以来,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一是华创产业园和拓鑫电子通过产业带动和标准厂房出租引进腾达电子、鹏浩塑胶电子等3家企业;二是龙达产业园与宏强灯饰、奥格家具、朝阳金属、和胜五金等4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问题。一是园区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园区征地拆迁、土地报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但是自身还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园区的开发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是土地收入返还、银行贷款和政府财政投入。按照我县现行的招商引资政策,工业项目注重其经济发展的长远效益,土地亏本提供给企业,每亩工业用地亏损6万元左右;银行贷款已全部投入建设,每年还本付息也需一定资金;政府财政紧张,财政投入杯水车薪,难以满足需要。资金紧缺问题严重影响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开展。目前,园区龙达产业园、华赋科技等企业的287亩土地报批缺口资金达3000万元;永安公路拓宽二期工程等市政工程土地征地、报批缺口资金约1000万元;银行利息缺口资金约1000万元。二是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当前,随着园区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资金需求量日益增长,资金短缺、融资筹资难已成为园区大部分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二)建设用地问题。一是园区储备土地严重不足。园区要发展,土地储备是关键。目前园区现有储备土地约500亩已全部签给龙达产业园,除此外,园区再无剩余储备土地,而来园区考察洽谈的项目接二连三,但园区没有较成熟土地提供给入园企业参考,给园区招商造成一定的难度,如再不储备一定的土地,园区将没有发展空间。二是用地指标受到限制。目前园区每年的用地指标约400亩左右,而园区一家上规模企业用地就可能突破这个指标,严重影响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三)园区工业化问题。园区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企业总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含量较低。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园区82%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开展技术开发和能力扩张,导致技术质量和产品质量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拉大,影响产业市场运行水平。二是规模效益相对较低。园区72%的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生产能力不强,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特别是带动性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多数,缺乏一批亿级的基地型、龙头型、旗舰型大企业作支撑,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只是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园区70%的企业以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较弱,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单一,产业链不长,未形成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产业升级难度大。

(四)园区功能问题。虽然省、市、县各级政府赋予了园区一定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但园区在行政审批权限上无自主权,园区的项目建设发展行政审批受制于县财政、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征地拆迁工作受制于地方政府,使得园区的建设规划调整、项目建设及报建审批、项目落户等审批环节多,关口多,极不适应园区先行先试和自主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大力抓好项目建设。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服务平台区建设项目和示范园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力度,全力完成园区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尽快启动规划总面积37亩、建筑占地面积24642平方米、总建设面积44447.4平方米的龙达产业园生活配套服务区的建设。

另一方面强化企业项目建设。一是加快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今年要建成投产3-5个项目。着重抓好意水集团、润兴服装、华创产业园、龙达产业园、拓鑫电子、昱炫高科、永兴照明、兴业五金、众和科技、华大农业、华赋科技等项目的协调服务,确保产业项目保持强劲态势;抓紧抓好元泰应用材料高浓度冶炼废水处理中心和晶讯光电液晶显示屏第二线生产线试生产准备工作,力争在今年低正式投产。二是抓紧对已签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动工兴建。

(二)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区位、交通、设施良好、低成本优势,通过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方式,从产业配套和延伸出发,着力承接科技含量高、环境承载压力小、带动作用强、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项目,从而进一步增强园区产业集聚水平。

篇6: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推进工业化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生产力,工业化过程不可逾越,但信息化可使其进程大大缩短。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主要标志,以工业化为后盾,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并以此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业制造技术和产品水平,并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但可以缩短工业化的过程。英国实现工业化大约用了20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而韩国后来居上,只用了30多年。事实上,韩国就是紧紧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以信息技术来促进工业化的。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临猗县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要立足赶超,加快发展,必须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必须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的矛盾,必须解决日益突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二、正确认识临猗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现状

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本地转移;面向居民消费,重点发展通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形成以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服务业。第三,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引导和扶持。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资金启动、技术支持、典型示范和舆论宣传等方式,帮助企业克服信息化过程中的阻力、惰性和盲目性。

第四,要优化企业信息化的支撑环境。首先,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只有互联网在临猗发展了,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企业信息化才有基础。其次,要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和培训手段,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劳动者信息化技能。再次,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上网,实行网上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透明度,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最后,要加强信息化的统筹管理,通过落实政策法规,突出安全性和法制管理,使全县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篇7: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进程

思想的解放,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期待发展的话题,其对加速推动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的解放决不能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的关键环节,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加速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六盘水市作为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及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发展的地区,走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十二五期间我们工作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从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紧紧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有利时机,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我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和推动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阶段。当前,六盘水市面对农民收入不高、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工业化、城镇化率不高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问题、各种纠纷,说到底就是发展慢的问题。加速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当下六盘水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正因为我们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有这样那样的疑虑和问题,才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次、更深的程度、更远的谋略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市情,找出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逐步消除发展瓶颈,以思想的大解放,体制的大创新,环境的大优化,促进大开放、大发展;才需要我们正确分析市情,寻找差距,树立强烈危机意识,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主动融入毕水兴、成渝等经济圈的开放开发,搭载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等区域,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贸易,激活我们发展动力!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任何困难都不能成为我们不思进取、裹足不前的借口和理由。要树立不进则退,发展慢了也是后退的观念,坚决不为压力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为艰难所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谱写六盘水发展新篇章。

背景决定方向,阶段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品质。只有在抓好两者的结合、融合上下功夫,才能为经济快速发展搭载成长空间。实现工业化离不开加快城镇化,实现城镇化也需要加快工业化,两者之间必须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支撑,适度超前的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六盘水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在扩大总量、做强基础、调优结构上下功夫,在建设经济、人口、生态、文明城镇化上下功夫,两者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篇8: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 对企业家的界定。

“企业家”一词源于16世纪初的法语, 最初是指率领军队远征的人, 后来泛指敢于冒险并承担风险的人。直至18世纪中叶, “企业家”被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龙首次运用到经济理论中, 在《商业概览》一书中坎蒂龙将企业家定义为按照不固定价格买卖商品的人, 同时指出企业家职能是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此后, 西方学者对企业家的涵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萨伊是最早赋予企业家突出地位的经济学家, 他将生产要素的结合者称为企业家;马歇尔、奈特认为企业家是风险的承担者;熊彼特指出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创新;科斯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诠释企业家;彭罗斯借鉴企业组织来考察企业家, 用企业家服务概括企业家作用;卡森则定义企业家是专门就稀缺资源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我国学者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重视企业家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召开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使企业家相关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逐步成为我国制定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周叔莲认为具有企业精神, 善于经营管理使之兴旺发达的人叫企业家, 或者说, 用创新精神来经营管理企业使之兴旺的人叫企业家;张维迎指出企业家是承担经营风险, 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并取得经营收入的人格代表;周其仁强调企业家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 企业真正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 而非物质资本。

综上, 西方学者对企业家认识的角度各不相同, 我国学者大多也只是结合自身改革的实际, 沿用了西方已有的理论模式, 有关企业家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从整体来说,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企业家则是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与存亡, 是整个企业的灵魂。因此笔者认为, 企业家应该是一个统筹全局的一般性概念, 泛指那些专门对稀缺资源进行整合并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具体来说, 企业家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首先, 企业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要素;其次, 企业家是以经营管理规模以上企业为职业, 对企业拥有实际支配权, 其战略决策对企业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再次, 企业家能够将自身人力资本与企业物质资本结合在一起, 对企业生产性活动和交易性活动进行判断性决策, 并承担相应风险;此外, 企业家能够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效结合;最后, 企业家应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企业家应有的素质与精神,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还要具备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分析判断、组织协调等能力。

(二) 企业家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现代西方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 认为企业家是拥有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报酬递增特殊能力的企业职员。企业家才能是众多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 是企业效率的创造者,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组织实施者, 更是工业化进程的推动者, 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认为, 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发动因素之一。

1、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

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 是影响企业兴衰与存亡的决定性力量,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首先, 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行为决定着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在激烈竞争中, 能高瞻远瞩, 适时制定出相应战略目标、方针政策的企业家, 能引导企业健康成长、蓬勃发展, 否则企业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其次, 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理念, 是企业脱颖而出的无形动力。

2、企业强则国家强。

企业的绩效关系到企业职工的收入、股东的分红、国家的税收。如果企业经营有方, 不仅为国家直接创税, 个人收入也会随消费、投资等领域再次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相反, 企业经营惨淡,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利益受损。在当今世界, 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 已经成为衡量该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 企业的实力雄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强盛的表现。

3、企业家与市场经济。

企业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于他的市场决策活动, 即发现市场, 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 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此外, 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占据有利地位, 往往会通过寻找更为有效的投入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销售渠道等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其天生所具有的这种冒险创新精神以及开拓能力, 是促使经济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转换的主要动力。

二、我国企业家成长环境分析

企业家是推动工业化的中坚力量, 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要素。但目前在我国, 真正的企业家却屈指可数, 其深层原因就在于缺少优良的成长环境。企业家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并逐步走向成功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家行为除受自身素质影响之外, 还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处外部环境所约束, 而成长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家队伍能否迅速壮大。在现实中, 不同制度环境下企业家的成长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相对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成长环境而言, 我国企业家成长环境不够健全, 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 (上) 》综合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企业经营者对成长环境各个方面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 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文化舆论和法律环境等方面的缺陷导致企业家供给不足。

(一) 新旧体制的转轨。

我国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大背景, 是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病, 诸如市场发育残缺、经济意识薄弱、法律法规匮乏、卖方市场严重等问题威胁到现代企业家的成长。这种弊病极易诱导新生的企业经营者不是依靠学习创新获取企业竞争力, 而是依靠钻空子找靠山病态发展企业。扭曲的成长环境致使经营者产生寻租思想, 限制了其技术品牌观念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既不能为优秀的企业家提供发展平台, 还直接导致企业经营者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家, 竞争意识和创新素质必然先天缺失。

(二) 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

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偏激和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如, 狭隘的封建小农意识将谋利看作是一种越礼违纪的不耻行为;“商而优则仕”使中国商人始终没能跳出从商为官、为官致富这一怪圈, 因而也就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中庸之道导致墨守成规, 使社会缺少冒险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计划经济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虽具备形式上响亮的口号, 实质上仍未完全摆脱自然经济下群体至上价值观。这些以崇尚经验、寻找依赖、惧怕风险为内容的守旧文化观念, 与企业家健康成长所崇尚的自由竞争、鼓励创新相背离, 对自信、热情、进取等企业家精神品质的形成, 特别是对企业家独特个性、创新品质的生长, 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 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

法律是企业家成长的保障, 政策是企业家行为的向导。在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由于对企业家不够重视, 法律保护不到位, 政策导向不稳定, 成为企业家成长的瓶颈障碍。正如张维迎举例指出, 比尔·盖茨的重要行程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就排定了, 而我国很多企业家的行程往往事到眼前还有诸多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往往被大量难以预测的短期事件所左右,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法制环境和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营造“育人”环境, 加速工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经济成功的基本标志之一是实现了工业化, 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必须有一批有魄力、有胆识、有远大经济眼光的企业家, 经营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 工业化才能顺利实现, 经济才能迅速腾飞。相对发达国家, 我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面对不断开放的全球经济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刻不容缓。

(一) 加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家产生于市场经济, 我国企业家成长缓慢最大的环境因素就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因此, 造就现代企业家队伍, 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企业家成长提供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首先, 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让企业家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次, 应放宽市场准入, 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家都能进入市场, 自由平等竞争。同时,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 以保护竞争、反对垄断、维护企业正当权益为宗旨,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使企业家能够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中迅速成长。

(二)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塑造企业家社会声誉。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 首先要剔除传统的平均主义、官本位思想, 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培养不畏冒险、勇于创新的意识, 树立企业家是现代社会一种崇高职业的观念。同时, 还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 大力宣传企业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企业的重大贡献;宣传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改革精神、竞争精神、进取精神、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引导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尊重、支持企业家的氛围, 强化争当企业创业者的价值取向。

(三) 完善法律政策环境。

法律制度的保护与约束也是企业家成长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首先, 必须通过制定并实行一整套完善的企业家法律制度, 确立企业家的核心地位, 规范企业家的经营行为, 明确企业家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使企业家能依法自主经营, 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大胆开展工作。同时, 对法律规范的政策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如稳定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政策、稳定收入分配政策、稳定干部人事政策等, 让企业家不再为政策环境的改变而左右为难。

(四)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企业家在社会上是一种稀缺的人力资本, 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 企业家是一种风险资本, 也需要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方面能够全面挖掘企业家潜能, 最大限度地激励其不断开拓创新,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能够很好地约束企业家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问题, 使企业所有者利益得到很好的保护。经营者激励通常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 经营者约束则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只有实现激励与约束的良好匹配, 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企业家才能健康成长, 其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四、小结

企业家是对稀缺资源进行整合并作出判断的决策者,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并且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发展而成长, 在工业化进程中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是工业化不可或缺的发动因素。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大国, 企业家队伍却极其匮乏, 探其原因在于缺少一个适应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氛围。企业家成长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家的成长, 更能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能否顺利实现。因此, 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 企业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 他的成长是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 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实现优良的企业家成长环境还需一定的时间, 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 (修订版)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2.

[2]严浩仁.企业家成长环境和培育机制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7.

上一篇:课间操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谈学习现代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