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特点

2024-07-18

数学学科特点(精选10篇)

篇1:数学学科特点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

1.高度抽象性

数学的抽象,在对象上、程度上都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抽象,数学是借助于抽象建立起来并借助于抽象发展的。数学的抽象撇开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仅仅保留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运算、数学推理、数学证明、数学理论的正确性等,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借助于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而只能借助于严密的逻辑方法来实现。

2.严密逻辑性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任何数学结论都必须经过逻辑推理的严格证明才能被承认。逻辑严密也并非数学所独有。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工具,都有它严谨的一面。但数学对逻辑的要求不同于其它科学,因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一种形式化的思想材料。许多数学结果,很难找到具有直观意义的现实原型,往往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研究的。

3.广泛应用性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几乎在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及一切社会领域中都被运用。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数学的这三个显著特点是互相联系的,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逻辑的严密性,同时又保证其广泛的应用性。

篇2:数学学科特点

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是学生现阶段的难点,也是本册书的难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逻辑比较混

乱,不了解写证明题的步骤或者有些同学对证明题有些思路,但是过程不够完善。

2.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区别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定理,更加不能谈及应用和技巧了。

3.那本册书的难点还有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题,绝大多数初中生掌握不好应用题。针对初一家长:

1.虽然学生已经步入初中的大门,但思想仍停留在小学,玩心比较重,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务必要有老师

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2.初一数学对数进行的扩充,引入了负数,这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而且初中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会

举一反三,老师讲一道类型题后学生独立完成各种变式题,因为科目则增多了,学生不适应,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3.本书的重点还有整事的运算,重中之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原因是大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题

意,更不能谈及列方程解应用题了,这需要老师对应用题进行分类处理。

学好初中数学绝不是简单的把定理、公式都记住,勤思好问,多做几道题。比如:(1)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2)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3)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4)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不少,辅导书也看了不少,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习态度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态度暧昧,说不清楚是进取还是退缩,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维持还是改进,他们勤奋学习的决心经常动摇,投入学习的精力也非常有限,思维通常也是被动的、浅层的和粗放的,学习成绩也总是徘徊不前。反之,有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强劲,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向同学、老师求教,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

二是学习方法问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琢磨学习方法,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上课记笔记,下课写作业,机械应付,效果平平;有的同学今天试这种方法、明天试那种方法,“病急乱投医”,从不认真领会学习方法的实质,更不会将多种学习方法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同学对学习方法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比如,什么叫“会了”?是“听懂了”还是“能写了”,或者是“会讲了”?这种带有评价性的体验,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差异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由此可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在平时数学学习的一些习惯与方法。

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二、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三、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篇3:数学学科特点

一、加强研究, 把握复习方向

在高考数学的复习中, 老师一定要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并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力求明了高考数学的命题特点, 从而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每年考试范围都会有所变化, 老师要带领学生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要求, 准确把握增加、减少、强化、弱化的内容, 对重点、难点、热点进行大胆取舍, 要有所侧重,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减少复习的盲目性, 不做无用功.要研究高中数学教材, 研究教学要求.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课标、考纲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关系;重视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二、夯实基础, 构建知识结构

高考命题是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的, 所以复习也一定要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 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 以不变应万变.对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进行分析, 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 不少高考题就是将课本题目进行引申、拓宽和变型, 高考题千变万化, 但无论怎样变化和创新, 都是基本数学问题的组合.所以, 对基本数学问题的认识, 对基本数学问题解法模式的研究, 对基本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理解, 都是数学复习的重点.只有做到以本为本, 才能构建知识结构, 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三、精编试题, 强化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而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只有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才能进行.所以, 在数学各个阶段的复习中, 都要结合具体的问题运用,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对其进行不断的再现和深化, 并逐步内化为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在复习过程中, 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套训练题中, 要使任何一套精心编拟的数学试卷, 均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平时老师注意渗透, 适时讲解, 反复强调, 学生就会熟记于心, 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 考试时就会思如泉涌.当然, 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切不可等到高三复习才进行.

四、重视过程, 提高解题质量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解数学题要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 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与作用, 注意多题一解,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 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学生的解题过程, 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而且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老师要从学生的解题过程中, 懂得如何去帮助一名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五、培养习惯, 增强得分意识

1. 提高做题速度

考试的时间是一定的,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 学生的解题速度至关重要.复习时一定要强化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 每名学生都要有强烈的速度意识, 要学生明确用时多即使做对了也是不行的, 要避免“小题大做”.

2. 提高计算质量

数学高考历来重视学生的运算能力, 近几年虽然试卷的计算量略有降低, 但并没有削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切不可平时用计算器来帮助运算, 到高考时再改用算式来计算, 学生就很不适应, 而且速度慢, 运算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所以, 平时一定要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算式训练, 做到运算要熟练、准确、迅速, 而且运算要与推理相结合, 要合理.

3. 懂得规范表达

高考试题是以中低档题为主, 对于中低档题, 获得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解题思路相对容易, 而如何准确规范地表达就变得重要了, 因此, 在复习中要有书写要求, 对于学生的书写要能交“满分卷”.只有平时训练的高要求, 才能赢得高考的高得分.

篇4:数学学科特点

一、秉持儿童视角,追求有意思的数学教学

儿童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认识事物时也表现出个体差异与年龄特征。数学教学应该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志趣喜好,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适时引入饱含趣味的教学素材,创设有意思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诱发儿童积极思维的兴趣,使得儿童的学习需要得到积蓄,使得课堂中的数学学习能够真正发生。

1.增添情趣,激发主体参与热情

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个活泼的、充满情趣的过程。数学教学,其实并不枯燥也不乏味,而是充满着神奇和诸多情趣。数学教学的情趣,应该是儿童眼中的情趣,或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或是儿童心驰神往的教学场景,抑或是儿童烂若披掌的数学素材。对此,数学教学需要引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引学入胜的情境和施用合宜的方式,以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致。

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中,认识三角形的高是教学重点。如何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将高巧妙而自然地呈现出来?来看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表面看,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其实,每个三角形还隐藏了一些看不见的线段。例如这个三角形。看不见的线段,你能看出来吗?

(出示图1,学生稍作犹豫,随即出示图2)

师:现在呢?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哪不一样?

学生跃跃欲试:不一样。高度不一样!

师:你们所说的高度,就是三角形的高。

(隐去图2)

师:谁来比画一下这条看不见的线段!

(学生指示)

师:你的意思是从哪开始?

学生边指边回答:这个顶点!

师:到哪?

学生边指边回答:这条边!

师:这条边叫顶点的对边。到对边的什么线段?

生:垂直线段。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这是一条怎样的线段。

学生叙述后,教师适时出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对于学生来说,图形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生活中诸如长方形、三角形这样的平面图形随处可见,学生对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都能有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说陌生是因为图形的组成要素等内容,学生通常还不甚知晓。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表面”特征,知道了“3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后,教师打破学生的“已知”思维状态,一句“每个三角形还隐藏了一些看不见的线段”,来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探究需要,诱使学生主动地将思维的触角向“未知”领域“漫溯”。随即在两个三角形“看不见”的线段的比较中,学生直觉地感觉到两个三角形的高不一样,进而发现和描述这条看不见的“高”。这样教学,一方面,既使得高的引出显得奇妙自然,使得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也突出了高与三角形边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使原本乏味的教学环节变得有情趣有滋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

2.臻于意思,提升主体学习认知

数学之于儿童的吸引,不能少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声效,也不能仅止于表面的吸引和外在的感受,还需要重视数学知识本身,注重显现知识内在的文化,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引发儿童积极参与学习,并由此强烈的学习需要,生发强烈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感悟,让儿童感到数学问题饱有意思与存在意义。

就《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来说,可以围绕教学重点,拉长画高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完成画教材中三角形高的练习后,可以进行这样的演绎。

师:根据你画高的经验,如果顶点位置不变,像这样把底边“滑”到这,高的长度怎样?

课件演示:把三角形底沿下面平行线位置左右平移,形成形状不同的但高相等的三角形。

(学生依次判断)

师:如果顶点位置不变,像这样把底拉长,高的位置变不变?

演示:三角形底沿下面平行线位置依次向两边延长。

(学生依次判断)

师:如果这个三角形底上的高是2厘米,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底上的高是?

生:都是2厘米。

师:都同意?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生:把高移到一起比较。

(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如果底的位置不变,顶点在这?高还不变吗?

演示:依次变化顶点的位置。

三角形的高通常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显得比较抽象和呆板。但是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动化”起来,借助移动底边和顶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有意思的判断中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了高的实质和内涵。具体地说,首先平移或延长特定的底边,伴随着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不管底边在什么位置,也不管底边有多长,只要顶点到底边的距离不变,三角形的高都不变”;然后变化顶点的位置而固定底边的位置,在强烈的变化着的“高”的视觉冲击下,认识到“顶点和底边的距离发生变化,高的位置和长短都会发生变化”。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杜绝了枯燥和呆板,增添了趣味和意义,可以让学生感到高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变化的,增加了学生认识对象的空间和体验问题的机会。对三角形的高的属性形成更为丰富的认识和感悟,头脑中也留下丰富的活动表象和数学印记,同时也呈现了钝角和直角三角形中特殊底边上的高的“情形”,这样就为学生画好做了必要的暗示和积累了活动经验。endprint

二、彰显学科特点,追寻有味道的数学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凸显思维的训练是数学教学的表征和要务。数学教学通常讲求问题演绎的条分缕析和规律结论的严谨科学。因而数学教学应该突出表现和着力演绎问题推演的步步深入、规律结论的逐渐完善和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进而彰显数学教学的学科味道和教学价值。

1.凸显思考,凸显学科价值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不管是计算教学、概念教学还是解决问题教学,都需要注重儿童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赋予儿童分析、思考、讨论的机会,来显露儿童真实的数学认知,甚至迸发精彩的思维火花。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给予儿童推理、归纳、概括的时机,以呈现出问题的思维价值和知识的育人能量。

数学教学应该处处体现思考的味道。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练习阶段,教材设计了一道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和底3厘米、高5厘米的三角形”的问题。对此,可以这样教学。

学生按要求画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并说一说你的画法。

(学生展示和说明)

师:想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吗?先画5厘米的底,然后确定3厘米的高找到顶点,这样就连出一个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当然,也可以从这确定一条高,连出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这个三角形符合要求吗?

教师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学生观察和判断。

(出示图3)

师:看看这些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哪?

生:一条直线上。

师:在这条线上任意找一个点,是不是都能连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为什么?

生:是的。因为这些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都是3厘米。

师:既然这样,咱们能画多少个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底是3厘米、高是5厘米的三角形吗?

(学生画)

师:老师画的这个符合要求吗?你们画的跟老师一样吗?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符合要求?

(出示图4)

生:符合要求。因为这些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高都是5厘米。

师:那么你能画一个三角形,既符合这个要求也符合这个要求?怎样画?是个怎样的三角形?

(学生描述后,教师出示图5)

师:你说的是这个三角形吧!看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生: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

师:还可以看成?

生:底是3厘米,高是5厘米。

师:不同的要求,却可以用同样的图形来表示。看来,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求虽然不同,但画出的图形可能相同。

创造性地进行习题教学,可以发掘习题的教学内涵,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平台,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勃发出浓浓的思考味。上述教学片断中,对习题的处理,教师并没有只满足让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致使教学停留在浅显的操作层面,而是对所有符合要求的三角形予以对比,让学生发现“那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与底边连起来都是符合要求的三角形”“符合要求的三角形有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然而对问题的研究到此也没有偃旗息鼓,而是继续往前进发。在让学生掌握画指定要求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思考“能否画一个三角形,既符合前一个要求,也符合后一个要求”。显然,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从操作层面推向了理性思维,继而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画三角形的经验想到“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在一次次的质疑和思考中,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习题彰显出了教学的价值,课堂勃发出了思维的味道。

2.展现逻辑,显现学科内蕴

数学是十分讲究逻辑性的学科。不管是结论的证明、过程的推演,还是知识的呈现、问题的分析,都需要关注问题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数学教学需要显现概念间蕴含的因果关联,需要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儿童感受到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过程,以致能够促进儿童对知识内涵的把握和问题本质的认识。

知识间的联系,既是数学课堂应予以体现的教学内容,也是展现数学逻辑的重要资源。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课尾,不妨如此回顾和延伸。

师: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

师:3个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三角形的3个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生:在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这是顶点的位置关系。想一想,除了研究顶点,三角形还可以研究什么?

生:研究它的角。

师:你的想法很有价值!来看这些用木条做成的角。

(出示图6)

师:你感觉哪组里的三个角可以合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判断后,动画演示。

师:除了顶点和角,还可能研究三角形的什么?

生:3条边有什么关系。

师:想象一下,哪三根木条能首尾相接围成一个三角形?

(出示图7)

(学生猜测后,动画演示)

师:三角形的3个角,三角形的3条边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咱们以后研究!

课已终,但思不止。有内蕴的课尾,不仅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结束,也是学生产生新思考的开始。三角形3个内角和3条边长度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却与本节课中三角形3个顶点位置关系同为三角形特征的组成部分。倘若仅呈现三角形3个顶点的位置关系而不提及角和边的关系,虽然未尝不可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似上述这般进行一节课的收尾教学,适时地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可以再次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学习的兴致盎然,依然议论纷纷,而且能体现数学教学的思考意味,体现数学课堂的教学功能,让学生从一个问题进入另一个问题当中,从“已知”的思维状态又进入了“未知”的思维状态,同时还能彰显教者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智慧把握,显现出三角形顶点、角和边等三方面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韵味十足、意味深长。

总之,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注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重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迎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增添数学教学的趣味意义,构建充满活力和情趣的课堂教学;数学是思维的严谨学科,数学是讲求思维逻辑的学科,数学教学需要着力儿童思维的训练和发展,需要给儿童创造训练思维和体验成功的时空,需要让儿童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神奇与魅力。如此,只有兼顾儿童和学科的特点,才能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才能不断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

(黄红成,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篇5:数学学科特点

高考的试题的原创性是百分之百的,它的构造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等多种基本原点。只要掌握数学高考题的命制试题,就能在高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和回归到原点的性质。

所以,在高考最后的复习阶段,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训练题,而是从原点出发。复习的时候要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地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经验,数学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2、确保基本得分

高考数学分数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基本问题的得分能力,并不是把难点完全突破。我们要正确理解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平时的模拟试卷不论简单的还是困难的考点,只要是考点,哪怕是容易题的考点也必须重点关注。

高考复习最后阶段着重点应该放在中等题的得分上,高考不怕第一题做错,就怕容易题丢分。高考数学成功的标志是确保基本得分,不要只盯着最后两道大题,只要确保了基本得分,才会有超水平的发挥。

3、把握良好节奏

高考最后阶段都是以复习为主,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适当安排完整的模拟训练,每天复习好一个章节,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扩大自己的得分空间。

篇6:数学学科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我正在大力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请大家了解一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有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可谓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教师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好的前置性作业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效课堂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智慧各放异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我的教学流程是: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所谓分工就是当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会不知所措。比如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上台汇报时每个同学的发言任务等。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须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所以隔一段时间我会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1.我的例子是什么?2.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3.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4.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

四、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五、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任何的极端运用都会导致教学生态的破坏与教学的低率。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也提到了: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述式: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式: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我们特做的魔术棒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

3、评“星”式:我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会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并把那些孩子的照片作为桌面放在电脑上。

4、称号式:另外,还可以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评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除了以上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主动评价,如他们常说的: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日常的用语中就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是多么的浓厚。总而言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评价中爱上你的课堂。

六、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篇7:英语学科特点

和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和数理化不同,英语属于语言教育;与同属于语言教育的语文学科相比,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英语既是一门技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语言学科,又是一门包罗万象、涉猎广泛的知识学科,同时还是一门集人生哲理与人类成长经验于一体的文学学科。学习英语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把握时代脉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记忆性,新异性,应用性,人文性。

1、记忆性

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需要记忆大量的信息,以备后期的输出。要学好英语首先要记单词,记固定搭配,记语法规则,记时态,记句型,记好篇章,记好的表达方法,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

2、新异性

英语学科与我们所熟悉的汉语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而它们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这就是英语具有很大的新异性。首先,从语言本身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如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的动词有时态的变化,而汉语的动词则没有时态变化。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英语与汉语所负载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学习这不得不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思维模式之间转换,因而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

3、应用性

作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具有鲜明地应用性。学会了就能使用,使用就能够有收获。英语是交际工具,掌握英语就多了一个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途径。目前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知识信息都以应用为载体,尤其是日新月异而又应用广泛的电脑技术和网络不会英语的话,将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4、人文性

篇8:数学学科特点

关键词: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适应新世纪竞争的合格人才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设置情景,鼓励创新

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 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好学生那强烈的探索欲望,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重接收、少参与,按照老师设计好的路子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适时设置生动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情景, 增加他们思考的兴趣,由此去鼓励他们思考和创新。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植树,五年级4个班每个班植40棵,六年级4个班每个班植50棵,两个年级一共植多少棵树?”传统的教法只要求用两种方法:(1)40×4+50×4=360(棵)、 (2)(40+50)×4=360(棵)。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在一阵沉寂后,变得热闹起来。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这样来计算:假设两个年级每个班都植50棵,五年级就少植了4个10棵,就是50×8-10×4=360 (棵),”另一个同学说:“我和他的差不多,我先把每个班当做40棵来算,然后,加上六年级多的4个10棵,就是40× 8+10×4=360(棵)。”当我准备结束时,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办法,我把每个班当40棵来算,六年级正好多40棵,不是又可以当一个班来算了吗?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算:40×9=360(棵)。”同学们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也对他们的创新感到骄傲。毫不吝啬的加以表扬。以此来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只有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才能起到对培育创新思维的催化作用。

二、提倡自主,活跃创新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点拨、 启发和引导。教学中力求做到新知让学生去探索,课本让学生学习、疑难让学生去讨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规律让学生去寻找、结论让学生去总结,从而促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想象因素,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活动、想象的空间,发挥每个人主观能动性,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集合集体的力量,让思维更活跃一些,达到“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提出如果给我们长9米宽6米的教室安地砖,现有边长30分米、1米、1.8米的地砖供选择,你准备怎么办?有的说买1米的,这样不浪费,有买30分米的,说搬起来方便,有买1.8米的,说看起来更美观些。说法不一而足,像这样课堂上让学生去思索、去质疑、去讨论,逐步养成会问、善问的品质。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的目的。

三、因势利导,教会创新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老师的“教”变成“引”,要把学生的“学会”变成“会学”,“会学”在于让学生掌握学法,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目的是 “渔”,而不是“鱼”。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鼓励大家自主选择方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把里边掏空装沙子,有的要学曹冲称象,用量筒来量,还有的要把它切开来计算…•我在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后,也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 然后,再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手段来演示,明确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推出结论,像这样经过操作、讨论、 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一举两得。

四、联系实际,强化创新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习一定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我在教学容积时,增加了一项实践活动:测量家用油桶的容积,第二天上课时,很多同学都不知如何下手,因为油筒的上半部不标准, 没有公式可用,只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先倒入一些水,算出体积,然后再把筒倒过来,算出空余部分的体积,两者加起来就是油筒的容积。说实话,连我都惊异于他的表现,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篇9:数学学科特点

【关键词】学科学习;数学;学科领域知识;知识表征

一、问题提出

从学科领域知识的结构来看,初一数学学科领域知识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要点概念等学理内容知识,解题思路、解答步骤、答题过程等认知过程知识,具体解题过程中的限制条件和关键知识等问题条件知识。

在以往的认知学习中,关于领域知识的心理机制有了长足发展,但仔细分析这些研究却会发现,这些研究难免脱离学校教学的真实情境,大大削弱了研究成果的教学实践价值。从研究重点来看,以往的研究以研究问题表征和解决策略为主,较少地从知识表征方面来探讨数学学习心理机制的问题。在初一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会出现转变,此时对学生的知识表征特点展开考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提高教学效率上有着重要价值。本次调查研究则从学科领域知识的结构与数学学科领域知识的定义出发,通过问卷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其学科领域知识表征特点,从而得出学生关于三类知识的认知情况,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相关依据。

二、研究方法

笔者抽取了所在地三所初中总计612名初一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其中有效测试为578名,测试有效率为94.4%,属于统计学要求的合理范围。测试样本中,男生296名,女生282名,所有测试者无明显感官障碍,智力正常。

正式问卷设置学业现状、认知评价两部分,每部分都设置数学学科领域知识表征的三个因素,每个因素5道题,问卷总计30道题。采用李克特式5点评分问卷,因素得分越高,则表明学生与项目描述的内容最接近。测试内容由六位高级教师进修编制,并且过了教育心理学家的评价与修订,因此问卷内容的效度较好。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复制编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

整个问卷测试过程,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94,各因素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到0.93之间,p值均小于0.01。正式测试阶段,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93,各因素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82至0.90之间,p值均小于0.01。

三、结果分析

1.不同类型知识表征的差异调查

不同类型的知识表征水平呈现明显差异,其中学理内容知识表征水平最高(n:578,M:19.88,SD:3.82),认识过程知识次之(n:578,M:19.25,SD:4.53),为问题条件知识最低(n:578,M:19.27,SD:3.34)。

2.基于学业成绩分析知识表征类型差异

成绩较优与成绩中等学生,其学理内容认知与认知过程认知差异较小,但这两个因素与问题条件知识均有明显的差异,且比问题条件知识更优。在成绩较差的学生中,则认知过程知识于问题条件知识无较大差异,但这两个因素和学理内容知识有着明显差异。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成绩较差者,学理知识内容最优。

3.不同类型知识表征的差异调查

学生对不同类型知识表征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学生对学理知识内容的评价最高(n:578,M:20.90),其次是认知过程知识(n:578,M:20.48),最后是问题条件知识(n:578,M:20.12)。

四、讨论

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三种知识的表征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具体分布来看,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学理内容掌握情况最好,认知过程次之,而问题条件则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问题条件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

2.三种知识表征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明显的关联性,且认知过程与问题条件是形成学生数学成绩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时,可以加强知识表征知识和问题条件知识的相关练习,促进学生固化知识学业成绩的提升。

3.三种知识表征比较发现,学理知识内容明显高于其他两因素,从学生的认知观中发现,学生认为学理知识内容最重要。学理内容以基础知识模块为主,且主要是记忆方式为主,这表明学生的学理内容掌握较好。因此,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让学生能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指导。

五、结论

此次调查得出的结论如下:(1)不同知识其表征各异,且差异明显。其中,表征水平最高的是学理内容知识,最低的则是问题条件知识;(2)问题条件知识表征、认知过程知识表征水平和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呈现明显的关联性;(3)在学生的认知观中,认为学理内容知识重要性最强,问题条件知识最弱。

【参考文献】

[1]金慧娟.翻转课堂与高职课程改革融合探讨——以《基础会计》为例[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4):81-85

[2]丁玫.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成人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25-127

篇10:九大学科复习特点

NO.1语文

1.注重识记积累,基础分分必争

对所需背诵默写的文章的复习,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你必须要记牢、记准,动动手,把平时的易错字常写写,逐篇过关。

2.抓好阅读,做好专题性训练

集中训练现代文阅读,抓住命题倾向和基本解题思路,比较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找出差距、研究分析、总结规律、掌握技巧、形成能力。

其次,你还学要做专题训练,比如文言文专题,拼音、成语、病句专题等。

练习的题目不要贪多,必须精练,总结出每个考点的解题方法,及时查漏补缺。

3.回顾典型作文题,积累素材

把已经训练过的作文材料结合自己当时的问题再看一看、写一写。写完可以找老师帮忙批改,看是否有所提高。

集中整理自我、社会、自然等方面的10至15个经典作文素材,重点积累15句相应的名言警句,写几篇最能体现自己特点和水平的限时作文,从而提升中考作文的应考能力和信心。

NO.2数学

1.基础分一定要拿到

每一年的中考数学,相当一部分丢分不是丢在难题上,而是基础题丢分太多,导致最后的考试分数不理想。

所以,在后期复习中,要回归基础,每天保证做一定量的基础题,让自己的基础题都做对、做全,得满分。

2.熟练解题方法,加强练习压轴题

对于数学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争取拿下压轴题。

要做出压轴题,应先精做当地近几年的中考真题,了解压轴题的常考问题,再找类似的题目练习,弄清压轴题的解题方法。

一般压轴题会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还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

3.重点题型常访谈

初中数学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三大部分。

按涵盖的重要知识点、所占分值大致为:

代数部分:约占60%,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

几何部分:约占30%,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概率与统计:约占10%,包括概率和统计。

后期复习时,必须针对重点题型进行重点复习,在有限时间内使复习获得最大效益。

NO.3英语

1.利用零碎时间背单词

词汇的积累是英语备考的关键,其记背不难,难就难在实际应用。

这里有个背单词的方法是,大家可以用所背单词造句,这对加深印象和理解有很大帮助。

而单词的记背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同学们可以见缝插针地学,更可以将其作为两个学科复习中间的调剂。

2.阅读理解常练习,学会总结错题

“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概括了英语取得高分的秘密,而掌握英语高分的窍门就在于阅读与语意的理解。

英语的本质是客观、精确,也就是90%的答案在内容中能直接找到,而找答案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错题的深入思考和总结达到。

3.平时多累积,写作多看例文

作文是英语最容易提分的意向,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一定要多看看、背背近年中考写作例文、重点句型、连词、优秀开头结尾等。

4.听力切忌泛听,注意关键词

每天早上利用15分钟的时间做听力模拟训练,听完后,及时理解听力材料。

听力切忌泛听,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宁愿对听过的材料进行精听,也不要听过就算。

在听力训练时,还要特别锻炼关于数字、价格、日期、颜色等方面的信息听取。

NO.4物理

1.基础知识梳理、回归教材

各种公式、定理、实验都要做到100%掌握,特别是电学、力学中,各种定理、公式很多,有必要分类整理,集中记忆!

阅读时要重视教材中的黑体字、规律的推导过程、插图、演示实验等。

2.找准重难点,集中突破

声学的重点是原理:音色,音调和响度等。

光学的重点是光的性质:反射,折射,平面镜原理,凸透镜成像及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学主要是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焦耳定律,家庭电路,电磁的性质及现象,测电阻、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

热学主要是物态变化,热学公式的应用;给你补充一个书上没有但常考的公式:Q=mq,这是固体热量的计算公式。Q是热量,m是质量,q是热值。

力学比较多: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功,功率,能量转化等,主要把公式,导出公式,公式间的互相转化等掌握好,熟悉实验方法和结论。

这些重点内容都是历年中考爱考查的`知识点,一定要集中突破。

NO.5化学

1.回归课本,基础知识分类牢记

要注重整理各重要知识点的关系,构建主线明确、次线清晰的知识体系。

如常见物质(酸碱盐等),重要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等),重要概念(宏观方面、微观方面),重要反应原理等。

如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基于C、O元素的各物质关系,以及以溶液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点关系等。

2.用做题来熟练运用公式

化学知识比较零散、抽象,但也有章法可循,并不难掌握。

可以选择一些有解题思路的指导书,通过做习题发现问题、理解公式的运用。

3.关注实验,总结规律

综合性实验题是近几年的热点,也是难点,这类题既考查反应原理、装置连接、还着重考查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条件允许,学生最好再把课本中的实验都动手操作一遍。

NO.6生物

1.图片联系记忆

生物学科的图像比较直观、具体,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联系图片记忆知识点。

2.总结规律

生物的知识点比较杂、比较多,可以通过对比、联想记忆,将知识点总结成有规律的几个字记忆。

NO.7思想品德

1.找准时事与教材的结合点

复习时事热点要联系教材,找准它与教材的结合点,也就是说要知道它考的是教材里的哪一个知识点。

2.回归基础

考试内容都是源于教材,不应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时事热点上。

NO.8历史

1.梳理时间线索,掌握内在联系

历史复习切忌抛开课本和考纲,擅自圈定所谓的热点、重点。

回归教材时应避免死记硬背,要注意对教材的深刻挖掘。要善于归纳梳理各个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关键人物,把握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背记的过程中才能记忆深刻!

至少要做到合上笔记,说到鸦片战争,你就能把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影响说全。

2.抓住主干知识,逐个击破

历史考试,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要求学生的知识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主干知识。

因此,大家在最后复习时,一定要在主干知识上下工夫,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多投精力。

NO.9地理

1.掌握地图和图表的特点及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几年的中考都非常重视学生对地图知识的理解。

因此,学生应该掌握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能准确、全面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和隐性信息。

2.善于创造记忆口诀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学期末班主任个人总结下一篇:二年级春节趣事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