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

2024-07-08

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精选6篇)

篇1: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

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

【导读】对于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弗洛伊德也并不陌生。精神分析被称为深度心理学,很多理论可以用之生活中。

深度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体系。我们可以用深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和他人。(来源 心融网)

●爱和恨就是硬币的两面,你恨一个人是因为你爱他;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觉得世界充满爱,生活很美好,那是因为你自己内心充满爱和美好。如果有人对你说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好,是因为他内心有对别人的敌意。经过心理防御机制的“化妆”,投射成是别人在恨他并且攻击他。这种人内心的“自我评价”较低,因此自我防御机制过强,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当你想到一个人,只有喜悦的感觉,那并不是爱。因为当你爱上一个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边的时候,会产生抑郁的内心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下都被记忆或者幻想污染了。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侣以及身边人,这种人往往是从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紧张环境中长大的。潜意识中,他要保持对过去的忠诚,不能“背叛”过去。当他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别人,就会让他和身边人都缺乏幸福感,这就是过去对现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谈笑风生,用快乐和愉悦感染大家,让人感到很有趣,这表示他的潜意识里没有压抑自己。若他是一个很无趣、拘谨的人,很有可能他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压抑的。

●在没有宗教传统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传统的家族中长大的孩子,身心会很健康,而且还比别的孩子更纯净,更舒服。

●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爱过的会寻求再爱,恨过的会寻求再恨,被虐待过的会寻求再被虐待。如果实在被压抑得太深,人体就会以疾病的方式来表达。心因性疾病,如胃溃疡、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还有一切没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完美主义者是因为无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坏的部分投射给别人,于是就可以指责别人了。

●每个人都只对心中有的东西敏感。如对金钱吝啬的人,会对别人“小气”很敏感。

●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心理医生说,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很倒霉的,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那别人也会认为他是倒霉的。所以一个老师面对一个认为自己很差劲的学生,怎么能被他教会呢?老师要坚定地认为他是好孩子有优秀的一面,那才能帮助他提高。否则老师就变成被“教会”的学生了。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这是“共情”。人类最高级别的安慰,就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并陪伴他。

小编短评:

心理学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了解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应用。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大众所普遍认为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能够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只会让一个人的幸福感更加强烈,不至于找不到自己。

篇2: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2013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人又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精神生活对人来说是根本的、关键的,那么华侨农场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

关键词:农民 精神文化生活 存在问题 迫切需求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人又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精神生活对人来说是根本的、关键的,那么华侨农场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假期,通过翻阅镇上相关材料、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实地考察了华侨农场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状况。具体情况如下:

一、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1.从需求对象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问卷显示,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0%的农民认为自己平时的娱乐活动“不满意”.调查显示,51%的农民表示目前离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还“差得远”;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人均年收入在1800元以上的农民文化需求更为强烈。

2.从需求形式看,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在“在闲暇时主要做的事情”的问卷中,在“打牌或打麻将”、“读书看报”、“上网”、“ 听音乐”“参加体育或文娱活动”等选项中,农民选择“看电视”的达95%。

3.从需求内容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科教类”电视节目。走访中了解到,农民越来越喜欢和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农业科技频道”;越来越多的人的人表示愿意看“科教影片和光碟”。

4.从需求供给渠道看,农民最喜欢本地文化活动。在了解中,57%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文化消费主要来源是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他们钟情于这种贴近自己生活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

5.从需求层次看,通俗文化最受农民欢迎,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农民还不能得到普遍认同。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喜欢“看戏”,农村乡土文艺最受农民欢迎。

6.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增高,被动的文化消费逐渐减少。现在农村活跃的舞蹈队、乐队,农民不但欢迎,而且还热情地参与。在走访中,42%的农民希望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组织农民自己的业余剧团或舞蹈队、乐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7.从文化消费来看,农民的文化消费比重加大。调查显示,文化消费约占农民日常消费的3%,主要用于上网,购买书报、杂志,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文化娱乐。

二、当前我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1.人们学历普遍提高,但是素质并未提高。这一代的农村年轻人比起上一代似乎素质要差多了,跟城市人的差距更大了。尤其是一些进了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衣着时髦了,发型讲究了,可是素质远远不如原来的农村人。女孩子娇生惯养,跟城市女孩是一样的娇惯,可是性情却是越来越骄纵泼辣,骂人是张口就来。男孩则变得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不愿意下地干活。最糟糕的是对父母的孝道都抛弃了,常常会出现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过去的农村孩子吃穿的比不上城里孩子,见识和教育都比不上城里孩子,可他们在素质方面却并不落后,反而更有着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现在的农村孩子吃得好了,衣着讲究了时髦了,见识开广了,有很多上大学了进城了,当上农民企业家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远不如从前。2.农民得到精神文化的形式虽然增多,但都趋向于自娱自乐。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时间上,“电视文化”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看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除了家中婚嫁时,才会聚在一起。而年轻一代更加喜欢 “宅”,最喜欢的娱乐是在家上网,衣食都在网上选购。

3.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近80%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迷恋网络电视和网络游戏,只有20%的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篮球、乒乓球等,大多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他们在放学和放假期间大多缺少管理,由于本身自制力不强,极易沾染不良风气。

4.农村老年群体活动相对贫乏。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究其原因主是:一方面,由于自身身体生理功能弱化,加之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往往社会活动范围狭小,活动内容单一,对外界感知相对狭小,交流的话题不能和不同年龄、阅历层次的人进行互动表达他们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她)们缺乏组织、引导。

5.工作时间长,参加活动受阻。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而我镇的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查显示务工人员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早上七八点钟上班,直到晚上九十点钟下班,中饭、晚饭只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吃饭,而大多活动都是在上班的时间开展,想参加也没那么多时间参加。

6.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他们仍然只注重挣钱发展经济,挣钱为了买房、给儿子娶妻、供孩子上学,改善物质生活,终日忙忙碌碌,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精神文化活动不重视,群体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我镇每个村都建立农民运动场地,但是农民使用率不高,甚至很多时候都成为摆设。

7.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建设不断发展,虽然近几年举办的文化走亲、村村演等广受好评的活动日益增多,且群众参与广,但这对于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村办文化活动虽然日渐增加,但由于其他条件约束,受益范围不够广泛。

8.缺少举办大型舞蹈等活动的娱乐场地。有些乡镇已经拥有属于本乡镇的文化广场,而我镇却缺乏这么一个共集体活动的大型场地。调查显示,农民纷纷表示,我想娱乐、我想活动,但是没有这么一个场地供给我们活动。

三、当前我镇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今,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趋向于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调查显示,当前我镇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渴望自身素质提高,需求“知识武装”。农民普遍感到知识贫乏,多数农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渴望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农民渴望多学知识的动力比较足,农民需要的知识是多元的,但对“实用技能”和“党和国家政策”的需求较为集中。

2.渴望致富能力增强,需求“专业技能”。调查中,农民感慨:“现在要致富,比较难,不管干什么都必须有技术。自己创业需要技术,外出打工也需要技术,没有技术将一事无成”。有许多农民听到镇里有技能培训班,都积极报名参加,唯恐错过学习机会。

3.渴望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完善,需求“资金投入”。文化场所完善、文化设施齐全,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硬件。走访发现,凡是文化场所面积较大、文化设施齐全的村,文化活动自然开展得也比较好。

4.渴望文化政策扶持引导,需求“文化自办”。目前农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等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走访中,有很多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喜欢看戏、民间艺人表演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于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农民不但欢迎,而且参与的热情很高。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有广阔的前景,如果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文化自办”将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条重要渠道。

5.渴望公共文化服务强化,需求“文化下乡”。由于受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不能独立地开展文化活动,他们迫切需要外来文化。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等活动是我镇农村文化供给的主要渠道,深受农民欢迎。

6.渴望文化队伍发展壮大,需求“文化带头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非常希望自己村里有文化队伍,一听到村里的锣鼓响起,就感觉特别高兴。走访中发现,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村,大都有一支比较活跃的、有组织的“民间文化队伍”,特别是有一批“文化带头人”。缺少了文化队伍和文化带头人,即使有再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农村文化也难以发展。目前活跃在我镇是一个村的农民演出队伍,在镇、村的扶持引导下,已逐渐成为我镇农村文化队伍的中坚力量。

四、改善农民精神文化主要措施

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途径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政策和政府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规划导向。当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少之又少。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对从事此类文艺产品生产的予以必要的倾斜,如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或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同时,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积极探索和开辟地方文化品牌。

2.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牢牢吸引农民。

3.强化文化站的功能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文化队伍,聘请文化专业人才。根据村情、镇情将城市的一些健身舞蹈体操、太极、抖空竹等娱乐健身项目教给中老年群众,扩展和提升我镇休闲娱乐文化的种类和品位。培育好农村文化队伍,对传统钹子书、花鼓戏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通过举办文艺汇演、大赛等文体活动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4.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

5.强化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的培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文化下乡”等活动,多关注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载体和内容,要在文化活动中注入更多的娱乐功能,要喜闻乐见而不低级庸俗,不断唤起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热情,从而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村上应采取措施,更有效的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和书报刊物借阅,让所有村民参与活动、积极学习、座谈交流;多举办诸如拔河比赛,象棋比赛,书画展,学习笔记展评演讲比赛等。

6.加强乡村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道德水平,使农村孩子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开阔视野,解放思想,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篇3: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住院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61 ~ 7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 6. 1±4. 1) 年; 对照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63 ~7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 5. 9±3. 4) 年。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5]( CCMD-3)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年龄均≥60岁,并已经排除并发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或有药物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本研究征得所有患者或其监护人同意,并已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以及同样的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以及生活上的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观察3月。干预前医护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以及生活背景与习惯,在此基础上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心理与生理护理干预的目的、意义与方法,要求患者及其家属配合遵守,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 2. 1心理干预措施: ( 1 ) 个体心理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背景与经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护理。以开导、启发、劝解等方式进行,消除患者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给予患者足够多的支持与鼓励。个体心理治疗保证每周进行一次,每次≥1 h。( 2) 集体心理治疗: 鼓励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彼此融入,注意交流中整体气氛的把握,避免消极心理情绪的影响,针对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因素,应及时介入,尽早排除。集体心理治疗保证每周至少1次,每次≥1 h。( 3) 家庭心理治疗: 要求患者家属配合,并做好培训工作,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一起互动,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亲密感,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之逐渐融入家庭生活,家庭心理治疗保证每月≥2次,每次≥45 min。

1. 2. 2生活干预措施: 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以及过去的职业爱好等制定详细的患者康复计划,要求患者家属配合协助执行。患者应该每天进行1次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锻炼,包括个人卫生、脱换衣裤、自主进食等。与此同时,患者应当进行自我康复训练,在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下,进行一些基本的运动或是实际使用工具锻炼,坚持1次/d,循序渐进。对于表现良好的患者,应给予一定奖励,鼓励患者自主、自信地融入社会生活。

1. 3量表评定于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月和3月对患者进行以下3方面评定,所有评定人员在评定前均已经过专业的培训。

1. 3. 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scale,BPRS) : BPRS是1962年Overall等人提出的,其评分能够反应精神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可用于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6]。该表共计18项,具体可归纳为以下5类: 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性。BPRS采用7级评分法,分数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

1. 3. 2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 ( disability assessmentschedule,DAS ) : DAS是1978年由世界 卫生组织( WHO) 制定试用的,1988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包括了个人生活能力、工作职能、社会能力以及家庭智能等共计14项。DAS采用6( 0 ~ 5) 级评分,总分70分,分数越高缺陷越为严重[7]。

1. 3. 3日常生活 能力量表 (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cale,ADL) : ADL是1969年由美国的Lawton与Brody制定,其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 ( 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 与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IADL) 2个量表组成,其中PSMS包括6项内容,IADL共包括8项内容,共计14项,其主要用于评定被测试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4( 1 ~ 4) 级评分,总分56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差[8]。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干预前后2组BPRS评分的比较住院3月后,2组BPRS评分均有所改善( P < 0. 05) ,干预前以及干预后第1月2组间BP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5) ,干预后第3月干预组患者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1。

注: 与干预前比较,*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2. 2干预前后2组DAS评分的比较住院3月后,2组DAS评分均有所改善( P < 0. 05) ,干预前2组D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干预后第1月和第3月,干预组D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干预前比较,*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2. 3干预前后2组ADL评分的比较住院3月后,2组DAS评分均有所改善( P < 0. 05) ,干预前2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干预后第1月和第3月干预组AD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3。

注: 与干预前比较,*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3 讨论

在临床上,药物治疗均能有效地控制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够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残疾状态以及缺损的社会功能[9]。作为一种迁徙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拥有一个较为漫长的恢复期,这一时期患者的心理状态较差[10],担心被周围正常人的嘲笑,担心得不到亲友的信任,无法正常工作,极易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或抑郁等。而对于≥60岁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记忆力减退加之子女不在身边或是疏于照顾产生的孤独感等因素,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更为脆弱。有研究显示,康复期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近52% 产生过负面情绪,远远高于一般人,与青年组患者相比,老年组的紧张焦虑情绪明显增多[11]。加之老年患者长期住院,适应能力较差,老年精神病患者与社会交流的能力也退化严重,社会功能缺损,进一步影响了患者病情的康复。因此,对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全面地在心理和生活上加强护理干预。

本研究针对39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施以心理和生活方面的护理干预,强化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生活技能训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BPRS、DAS、ADL评分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均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尽可能避免患者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在家庭心理干预上,患者与家属互动,家属更多地了解有关精神分裂的知识,能够改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更加和谐,精神症状进一步改善。根据患者具体的生活背景和精神分裂症症状,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会逐渐改善,而生活能力也会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恢复。

篇4: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

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患者要想进行有效的治疗,必须在医院里接受身心的双重医治。护理干预作为医院医治的重要手段,对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住院患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9-02

一、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院状况分析

精神分类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主要表现在患者基本个性改变,个人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精神思维、个人活动与环境彼此不协调。在医治过程中,精神病患者一般采取住院治疗,常见的精神病患者的在住院期间采取封闭式管理,严格限制了患者的活动空间区域,这就使得患者的活动量大大减小。另一方面,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为了保证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精神状态保持稳定,有效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工作,往往会给精神分裂症患者开一些稳定情绪的抗精神病药,患者在服用了这些药物以后会变得多吃少动,也都严重影响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体重及生活质量。

据调查研究可知,80%的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质量增加7%以上,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体重增加最明显时期是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前12周内。体重增加可导致患者缺乏自信,与服药不依从,导致病情复发,最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二、护理干预在医学上的作用

护理干预的发生者是护士,行为的对象是患者。根据患者所处地方分为医院和家的不同,护理干预也可以分为临床护理干预和社区护理干预。

1.临床护理干预

临床干预主要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因为身体产生明显的不适感,或者因为各种病理症状、体征需要到门诊接受检查、确诊、转诊,明确诊断。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求助于临床护士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2、社区护理干预

社区护理是在病人出院后,回到社区,因为各种健康问题需要求助于社区护士帮助解决,社区护士采取的各种护理手段。

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病症的特殊性,需要把主要的治疗在医院内进行,所以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集中在住院期间。

三、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精神病患者,具有更强烈的不稳定性,所以治疗过程也会相对长一些。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阶段的封闭性,很难接触到除了医护人员以外的其他人。患者本身因为情绪的不稳定性及个人的自身因素,在生活自理方面更多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

1.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

由于住院期间环境及药物双重因素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会随着在医院时间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控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根据病人本身身体状况、日常饮食习惯、医院食物种类对病人所需要的热量和营养进行合理控制安排。合理的饮食搭配,是控制患者体重的第一步。通过一些机构研究可知,心情也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因素。很多人通过吃东西发泄不良情绪,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他们本身精神上的病症,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心情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弱,所以,在治疗期间,也要重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适时了解他们的心情,通过心情调节来对他们的体重进行控制,也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治疗。

要控制体重除了控制吃,还要控制运动量。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行为上与正常人是存在差异的,因为精神上的病症,他们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是比较差的。结合了精神患者在行为运动上的整体弱电,医院在治疗过程中配备了运动方面的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结合每个人制定了不同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之后,护理干预人员要在护理期间引导患者积极运动,通过运动消耗过剩的能量和热量,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2.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除了医生,护理人员是病人所能接触到最多的人,所以护理人员对病人的行为干预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护士都接受过系统的医疗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尤其是专门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特殊性所接受的的护理培训知识也是极具针对性的。

在患者接受完住院治疗之后,就要回到家庭,慢慢地回归社会,所以如何让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态度和技能发挥作用,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护理人员通过干预手段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进行控制,会让患者的外在形象发生改变,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的重要性,在较长的住院期间形成这两方面的规律,不仅是在院期间的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保证提供了行为支持。

由于认知上的局限性,精神分类症患者极容易被社会上的各种人群歧视和排斥,这些行为都不利于他们的治疗和恢复。也是对他们心理的沉重打击,让他们因为自身的疾病而自卑,更有甚者会让他们心理产生病变,产生自虐行为或者是报复他人的行为。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可以让护士利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式,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对精神分裂者病情的治疗和恢复作用明显。

精神病人始终是要回归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所以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可以考虑考虑在医院进行简单的社会活动环境的模拟,提前锻炼培养他们的接受适应能力,充实他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生活,提高在院期间生活质量。社会适应力提高和對社会的认识,参与性的增加也都会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参与性,为他们今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小结: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出院之后都是巨大的。因为住院期间医院里充沛的医资力量,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更明显一些。所以,要在病人住院期间充分发挥护理干预的影响力,从而对今后病人的生活水平的保证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通过住院阶段的护理干预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变身体素质,提高他们融入社会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季加翠;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与护理对策[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英,邓泽英;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B];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年01期

[3] 李凤玲,高诚,李秀玲;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12期

[4] 岳春美;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19期

篇5: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及其应用于评价

精神分析以对个体的深度研究为基础,反过来它又可以应用于个体。心理分析论所作的假设是有关所有的人,但它特别关注个体差异研究以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此外,精神分析足以代表心理动力论,十分重视各种力量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在精神分析论里,行为是各种动机、驱力、需要及冲突之间斗争与妥协的结果。行为能够直接地或通过一种微妙的、伪装的方式来体现动机。同样的行为能够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动机,或同一个人的不同动机。例如,进食能满足饥饿者的需要,也能象征性地满足爱的需要;或是精神分析者满足帮助他人的需要,满足发现心理功能的新方面的愿望,满足对他人私生活的好奇,又或者是这些或那样动机的复合组成。医生在满足帮助他人的需要的同时,也能够解决病人由于疾病与躯体伤害所引起的焦虑。因此,任何行为和目标能在同一时刻满足各种不同动机。行为的这种性质是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最后,行为发生在不同的觉知层面上,个体于是或多或少会觉察到自己各种行为背后的力量。

精神分析关于人的观点,其核心即把人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能量由此流出,由此转移,或象水坝挡水一样积累起来。总之,能量是有限的,倘若以某种方式释放了,则以其它方式释放的能量也就相应地减少。人用于文化目的的能量抽取自性目的的能量,反之亦然。如果能量在某一表现渠道受阻,他就会发现其它途径,通常是阻碍最少的途径。所有行为的目标都是享乐,也就是紧张的减除或能量的释放。

除了把人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之外,还认为人是受性和攻击的本能所驱使。弗洛伊德之所以认为攻击在人类行为中很重要,主要是基于观察,但对观察所作的解释,可见他的哲学观。在漫长而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弗洛伊德在1920 年出版了他关于攻击和死之本能的理论。

除了强调攻击驱欲之外,弗洛伊德还极为强调性驱力,以及这些驱力的表现与社会之间的冲突。重视性表现的压抑,似乎和弗洛伊德及其病人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有关。弗洛伊德认为,追求愉悦的人也就处在与社会、文明相冲突的状况之中。人依据“快乐原则”而作用,寻求各种欲望“毫无约束的满足”。然而,这样的运作方式与社会和外部世界的要求背道而驰。原本要释放在追求快乐与满足的能量,现在必然被压抑并且遵循着符合社会目标的途径。弗洛伊德相信科学活动、艺术追求,实际上全部的文化产物,都是性与攻击的能量以较为直接方式表现受阻时的表现形式。个体与社会冲突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果是痛苦和神经症。

总而言之,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为性及攻击的驱力所驱动,朝向快乐的追 求而运作(紧张的减除),遵循规律的法则而发挥功能,但是经常意识不到行 为的决定力量,并且基本上与社会对本能表现的限制相冲突。

弗洛伊德自己否认他的精神分析论与哲学有任何关系,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弗洛伊德发现哲学家的思想远离科学的严密性,他把精神分析看是心理学 的一支,科学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建立了一个完备的人格理论,但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所进行的观 察。他明白理论终将会改变,也明白精神分析论对科学心理学的终极贡献就是 他所进行的观察,弗洛伊德的观察主要是以对病人的分析为基础的,而且他几乎不用数理的方法在实验室里验证精神分析的一些原理。

精神分析这个词有三个含义:一种人格理论,一种治疗方法以及一种研究技术。

依据精神分析论的观点,精神生活能够以我们对现象觉知到的层次来描述:意识与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前意识与只要我们注意就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潜意识则与我们没有觉察到,并且也不可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除非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通过分析梦、口误、神经症、心理症、艺术作品以及宗教仪式等现象,弗洛伊德试图理解潜意识的本质。他发现,在精神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潜意识是不合逻辑的,没有时间观念的,也没有空间观念。潜意识中的现象有流动性和可塑性,这在我们理性而清醒的生活中是观察不到的。但在梦中、在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表现中,潜意识的表现就变得非常清晰。

1923 年弗洛伊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来界定,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一切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起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与攻击的本能,本我依据快乐原则来获得,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和本我正好相反的是超我,这一结构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对好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超我有时在非常原始的层面作用,因此相当不合现实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分辨思想和行动,只要想到某些事情,即使没有导致行动,也会有内疚感。理论中第三个结构概念是自我。本我追求快乐,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则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就是根据现实和超我的要求,来表达并满足本我的愿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本能的满足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这时将获得最大的快乐并遭受最小的痛苦及否定性结果。依据现实原则,本我的能量可以被阻碍,转移,或者是慢慢地释放,这都得根据现实的要求和良知而定。

弗洛伊德把人看作一个能量系统,所遵循的法则和其它能量系统相同。能量的表现形式可以改变或转移,但本质上还是相同的能量。在这样一个理论构架之下,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过程观点,也与能量的表现、受阻或转移的方式有关。根据理论,所有心理能量的来源都存在于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正寻求表现并消除紧张。这种状态称为本能或者称为驱力,它们是不间断的、不可避免的力量。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包括先前的自我本能和性的本能,后者是指个体具有一种返回无机状态的目的。生之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死之本能一直是理论中争议较多且最不易接受的一部分,而多数分析学家更多地用侵犯性本能来代替。性本能和侵犯性本能都被看作是本我的一部分。在精神分析论中,本能的特点是朝向紧张的立即解除并以获得满足和快乐为目标。满足的途径是通过外部剌激或物体。精神分析中的所有过程都能够被描述为能量投入到某一事物,(称为“宣泄”,译注)或抑制能量的投入(称为“反宣泄”,译注)。后者即抑制本能的满足,由于这一过程会消耗能量,所以经常努力抑制的人,后来也会感到疲乏和厌倦。本能的表现与抑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精神分析论的动力学基础。这里关键的概念是焦虑。在精神分析论中,焦虑是痛苦的情绪体验,代表对有机体造成的威胁或危险。个人处于这种“悬浮飘渺”的焦虑状态之中,无法把自己的紧张与外界的物体联系起来,与恐惧状态不同的是,个体确知恐惧的原因。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理论有两个。第一个理论认为焦虑是性本能未释放的结果——受阻的力比多。在后一个理论中,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是危险正在逼近自我的信号。在此焦虑是一种自我功能,警告自我要对危险采取行动。个体发展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来对抗焦虑。我们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方法来曲解现实,把真实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使我们不再感受焦虑。其中最原始的一种防御方式是投射,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不为外界接受的想法,加在别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的想法。第二种防御机制是否认,可能是对现实的否认。另外一种对付焦虑和威胁的方法是把事件从记忆中抽取出来,或者把情感的成分从记忆或冲动的内容中抽取出来,在这种抽离(isolation)的防卫方式中,冲动,思想或行为并没有从意识中被否认,而是否认了与之相伴的情感成分。采用抽离之防卫机制的人通常也会使用抵消(undoing)之防御机制。在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中,个体有了不为人接受的冲突或想法时,就以承认并表现其反面来防卫。还有一种防御机制是合理化个人对行为重新解释,使其看起来合理且易于接受。最主要、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即压抑,压抑就是把思想、观念或愿望从意识中除去。

发展理论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个人以生理发展为基础而经历的各发展阶段;第二是从发生学的观点,强调早期事件对以后一切行为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对思考过程的发展,强调从原发思考过程进入次级思考过程。原发思考过程是潜意识的语言,在此现实和幻想是难以分辨的。继发过程是意识的语言,是学习、思维、记忆和现实验证的语言。与些相对应的是自我,以及稍后的超我的发展。

精神分析论中的发展理论,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来源在于躯体的紧张状态,大多集中在身体的特定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性感带。按照理论,躯体的主要性感带的发展和改变是由生物成因来决定的。分别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对同性父母认同的发展是性器期的重大事件,并且也是一般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艾里克森是自我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以心理社会的观点描述了发展的过程而非仅以性欲的发展来描述,划分了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精神分析论强调早期生活事件对日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其它理论则认为 人在整个一生中极有可能发生改变。

应用与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的临床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差异和对人的深层次研究。此外,该理论的核心是对无意识过程和动机之间相互作用的强调。本书的一 个核心主题就是人格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反映了观察人的各种方式并与这 些方式结合在一起。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人格理论与心理治疗或改变的方式有 所关联,理论和治疗将反映某些共同的基本假设。我们将考察精神分析的基本概 念是如何反映于对人进行评价的各种途径以及心理疾病的理解和治疗中。

评价——投射技术

虽然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了许多不同的人格测验,但是与精神分析理论联系最 紧密的当属投射技术,主要有两种投射技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精神分析理论与投射测验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看: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和人格功能的复杂组织,人格被看作是一种过程,个体通过这一过程把组织和结构附着在情境的外部刺激之中。在反应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投射技术使最大限度的反应独特性成为可能。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和防御机制的重要性,投射技术不涉及给反应提供线索的指导和刺激,并且测验的目的和对反应的解释也是隐藏的。3.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从人格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获得对人格的整体理解,而并不是把行为解释为单个的部分或人格特征。为了获得对人格的整体性解释,使用投射技术的临床心理学家一般是根据测验反应的模式和组织而不是把单个的反应理解为个人的突出特征。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编制的,罗夏认为大体上,墨迹测验的资料与对无意识及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解是有关联的,因而他本人也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对被试的反应给予解释。在对罗夏测验的解释过程中,人们感兴趣的是反应或知觉形成的方式,反应的原因,以及反应的内容。符合墨迹结构的知觉表明了适应现实的良好心理功能水平。但另一方面,不符合墨迹结构的不良反应表明了不现实的幻想或奇异的想法。被试反应的内容造成了对被试人格的多种解释反应的解释并不仅仅根据一个反应,而是从整体反应结果而得出,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每一个反应都对个人的人格提供了假设或可能的解释。随后再根据对其它反应的解释,整个反应模式的解释以及被试进行罗夏测验时所表现的行为的解释来检验这个假设。关于被试进行反应时的行为表现,测验者记录下所有的异常行为,并以此作为进一步解释的资料来源。

最广为使用的投射测验当属墨里和摩根编制的主题统觉测验,墨里认为,TAT 测验是用来揭示无意识的过程和被抑制的趋向。其中所包括的假设就是,被试并未意识到他们讨论的正是自己,因而他们的防御也就可以忽略了。被试在TAT 测验上的反应可以根据墨里的方法也可以根据印象来系统地记分。TAT 测验应用于人类动机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中。TAT测验假设,表达出来的幻想(TAT 图片中的故事)和潜在的动机之间,和行为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假设的检验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结论。幻想既和行为动机的表达有关,也可看作行为动机的替代性表达。所以,举例来说,具有强烈攻击动机的人可能会在幻想(TAT 测验)及行为中表现其动机,但也有可能只在幻想而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投射技术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研究目的,可以同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理论有关。

他的理论最关键部分均来源于对这些病人的观察。在研究过程中,他断定这些病人的心理功能过程和神经失调的人相比并无特殊之处,但在所有人身上,这些过程是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的。因而,虽然他的理论究其来源是以对病人的观察为基础,但精神分析理论也是关于人格功能的一般性理论,而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异常行为的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切心理疾病都和努力满足滞留于早期某一发展阶段 的本能有关。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仍旧寻求以婴儿的方式获得性与攻击的 满足。但由于本能的满足与过去的创伤有关,所以它将会引起的焦虑以及让自我 处于危险。因而,同样的行为就会引起快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冲突状态。

总结心理分析的心理疾病理论,即个人在发展中受到的阻碍和欲望与恐惧的 冲突有关。这些欲望和恐惧曾经是儿童时期生活的一个部分,现在又进入到了青 春期和成年期。焦虑是冲突引发的痛苦的体验,个人通过防御机制试图解决冲突。但是,如果冲突太激烈的话,防御机制的使用就会导致脱离现实的神经症状或精 神病。症状表现了发生在欲望(或驱力)与焦虑之间的无意识冲突。任何一种异 常行为都有冲突的存在,而这样的冲突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的欲望与恐惧之间的 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在某些条件下有些方面和孩子是相同的,如同那些 有压力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活跃、更令人讨厌。

心理分析的成长理论说明,个体的人格是由于适度的挫折而循着正常的过程来发展。在发展的特定时期,如果挫折过多或过少,人格就不能正常发展从而产生滞留现象。这样一来,无论情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个体都会不断地重复某种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在早期以发泄催眠法来改变行为。他所持有的观点就是,将受阻的情绪释放后才能解除神经病症状。后来他发展了第二种方法称为“清醒暗示法”这种方法是弗洛伊德把手放在病人的头上,鼓励病人回忆并面对被压抑的过去的情绪经验。以后随着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兴趣渐浓,他把自由联想法作为心理分析的主要方法。在自由联想中要求病人向分析者报告浮现于脑海的每个想法,不要延迟报告,不要隐瞒不说也不要阻止任何想法进入意识状态。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过自由联想,病人和分析者都能超越梦的外显内容而进入梦的潜在内容,进入表现潜意识欲望的的潜在意义

起初,弗洛伊德认为只要使潜意识的想法进入到意识状态来,就足以达到改 变及治疗的目的。这与早期强调被压抑的记忆是心理疾病的基础是相互吻合的。弗洛伊德后来认识到这不仅涉及到记忆的恢复。更确切地说,对隐藏的欲望和冲 突获得情绪上的领悟也是必要的。心理分析中治疗与改变的过程就是要抓住从前在潜意识里的情绪与欲望,并且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与这些痛苦的体验斗争。

总之,心理分析可以看成一个学习过程,在其中个体重新开始并完成被精神官能症打断的成长过程。有关的原理就是让病人在松弛的环境中,重新面对以前 不敢触及的情绪体验。所应用的方式就是利用病人情感转移的关系,并使之产生 情感转移的神经官能症。情感转移是指病人对分析师产生一种态度,就像他在早期对父母形象所表现的基本态度一样。

在早期与弗洛伊德分裂的许多分析家中,创建了自己的思想流派的理论家有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和卡尔.G.荣格。他们俩都是弗洛伊德在早期的重要追随者,阿德勒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而荣格则是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他 们都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了性本能因而和他发生了分歧。与荣格的分裂对弗洛 伊德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因为他已经把荣格视为其继承人。也有其它的理论家与 弗洛伊德决裂并创建了自己的流派。但是,阿德勒与荣格是其中最早的也是最著 名的两位。

可能弗洛伊德与阿德勒最重大的区别就在于阿德勒对社会驱力和有意识思 维的重视程度要甚于对本能的性驱力与无意识过程的重视。阿德勒在早期对器官 缺陷及其补偿感兴趣。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某种器官缺陷感的话,他就会努力通 过加强该器官或发展其他器官来获得补偿。阿德勒理论突出的一点还有,它强调了人们怎样对自我的感受做出反应,怎样对把他们的行为引向将来的目标做出反应,以及兄弟姐妹间的出生顺序对其心理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荣格继阿德勒之后数年,于1914 年与弗洛伊德分裂并创建了分析心理学。与阿德勒一样,他并不赞同对性欲的过分强调。相反,荣格把力比多视为一种普 遍的生命力量。他认为性欲虽然是一种基本的能量,但力比多还包括其它追求快 乐和创造性的能量。荣格接受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强调,但他又加进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按照荣格的观点,人们将过去几辈人的经验积累于集体潜意识中。集体潜意识不同于个体潜意识,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所以集体潜意识为所有人类共享。集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普遍的意象或象征,也称为原型。荣格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强调了人们是怎样应付相反的力量之间的争斗。荣格的理论还提出了内倾与外倾两种相反的态度。每个人在与世界接触时,其中一种态度会占据优势,而另一种态度总处于劣势。

凯伦.霍妮在德国接受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她于1932 年移居美国。之后 不久,她与正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决裂,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精神分析的训练 程序。霍妮与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分歧可能在于个体是受普遍的生物因素还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霍妮对文化因素的重视是源于下面这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弗洛伊德对于女性的论述使霍妮思考文化的影响作用;第二,霍妮和另一个精神分析家弗洛姆的交往使她重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作用。第三,霍妮在治疗中发现,欧洲和美国的病人在人格结构上存在着差异,这促使她更加认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这些发现还使她得出如下结论:人际关系是所有健康的以及不正常的人格功能的核心。在对神经症的作用方面,霍妮强调的是个体怎样对付基本焦虑。她的神经症理论认为,患神经症的人在对付基本焦虑的三种方式上存在着冲突。这三种类型或神经症倾向被称为趋向他人,反对他人和逃避他人。三者均体现了神经症的本质特征,即个体缺乏变通性及无法实现自我潜能。

沙利文的理论被称为“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极为关注在焦虑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婴儿和母亲的早期关系的重要性。母亲在最早与婴儿的接触中,可能会把焦虑传送给孩子。因而,焦虑就其特征来说从一开始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自我是沙利文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同样有其社会起源。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交往时所体验到的感受,以及来自孩子对他人评价的反响评价或感知。自我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与焦虑和安全体验有关的部分,包括与愉快的体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与难以忍受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沙利文对社会影响作用的强调贯穿于关于人的发展的所有观点之中。

对理论的评价

我们在评价精神分析理论这个人格理论时,必须记住三点。第一,我们要弄 清楚我们考察的是理论发展的早期还是晚期。虽然精神分析学在强调无意识和早 期事件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多大改变,但自1900 年《梦的解析》出版到1938 年弗 洛伊德逝世的几十年间,该理论的确有了重要的发展。其次,在评价精神分析理 论时,我们要弄清楚我们考察的是理论的全部还是部分。最后,在评价精神分析理论时,我们必须把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治疗法区分开来。

弗洛伊德的重要贡献,应首推他观察的丰富性以及他对人类行为细致入微的 分析。其次是他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同时也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来解释。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表面上相似的行为可能有极不相同的前因,而相同的动机又可 能导致不同的行为,弗洛伊德认识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因此他建立的理论几乎能解释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没有一个理论能像精神分析理论那样解释如此广泛的行为,也很少有理论能够注意到个人的整体功能。

篇6:精神生活的魅力作文

然后让大家就其中的错误观点之一“宁愿坐在劳斯莱斯里哭,也不愿挤在公共汽车上笑”展开讨论。课上大家畅所欲言,通过讨论明确,精神生活是与物质生活相对而言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丰富的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美好的精神则是生活的色彩和动力;虽然我们希望坐上劳斯莱斯,但绝不欣赏以牺牲自由、快乐为代价的做法:譬如,世界烟草大王朵丽斯12岁继承了其父一亿美元的资产,但她一生却郁郁寡欢,历经三次痛苦的婚姻,最后寂寞地死去:金钱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台湾作家三毛,在其作品风靡东南亚几十年之后,却以一只丝袜结束自己的生命:功名没有给她带来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辨证的看问题。

接着,我及时将讨论引向深入,启发大家明确,精神生活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我们需要的是符合人性顺应自然的精神。君不见真诚、善良的雨露不是滋润了多少干涸的灵魂吗?君不见真挚的友情、亲情、爱情的阳光驱散了多少人心田的阴影吗?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是给多少人树起了希望的灯塔吗?体育休闲,艺术欣赏、创造不是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和轻松吗?这些美好的精神生活,能使人积极进取,能使人战胜挫折;能使人看清世界,看清自己,摆脱名利的纠缠,能使生活更轻松、快乐,使人生道路更加宽广。

上一篇: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国考申论热点之北京治理交通拥堵下一篇:食品安全宣扬周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