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2024-07-31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精选7篇)

篇1: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成人高考网 http:///

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简答论述重点题目(二十一)

101、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

答:这是一种主观真理论,辨正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真理具有客观性,其 一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是说: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多数人拥护,还是少数人拥护,都是把真理的标准,归置 于人的主观判断,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102、国家本质上是社会事务管理机构。(错)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管理社会事务,是国家的若干责任中的一种,也是为了阶级统治而服务的。

103、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社会意识也必然先进。(错)

答: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意味着社会存在的比较意,但并不能必然导致其社会意识也先进。在历史和现实中,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对照,都有许多明显的例子。

104、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因此任何真理都不会被推翻。(对)

答:所谓真理,是表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实际相一直的内容,这点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也是不会被推翻的。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它将不断的得到完善和修整。

105、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答: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字眼,可以理解为,可以认为物质存在,也可以意识存在,因此这个命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的命题。具有明显的折中调和的特

成人高考网

篇2: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31、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 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32、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3、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什么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35、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方针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37、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38、为什么农业是基础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答:(1)农业是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②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③农村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④农业的大力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2)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我国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二十世纪末能否到达小康水平;因为农产品是城乡人民的必需品,所以又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③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局面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快速发展。

(3)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一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靠科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

(4)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分子间缩合。乡镇企业对繁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巨大作用。

39、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1)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所谓“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把科学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一,要加快科技进步;第二,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三,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40、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1)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土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扼制结构,在积极发慌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

篇3: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我国在这方面具有的丰富资源和分步状况。通过本课的引导学习,引起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学会欣赏并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及深刻内涵。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家乡和我国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建立和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自觉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队伍的一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在这方面的具体资源有所认识和理解;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加深对保护中国民间美术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建立和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本课教学重点是对我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主要包括昆曲、面具、剪花娘子、服饰和织绣、民间传说和故事等。(理由: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具体项既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是更好的理解“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必要手段)

(四)教学难点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上述具体内容分析什么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还要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三个概念: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比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区别三个不同的概念。(由于 “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概念化,加之学生对民间艺术本来了解就不多,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

本课我主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戏曲、视频,并结合讨论法、实践活动、讲时事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三、学法:

观察、感受、理解、记忆、实践操作、讨论、调查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听戏曲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昆曲《十五贯》的部分选段。

提出问题:“刚刚听完的这一段戏曲结合这些图片,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属于什么戏曲?”

学生活动:学生倾听、欣赏、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是京剧!”“是昆曲!”...(用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主题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师活动:“那好,我们再听另外一段”。播放著名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提出问题:“这一段是什么戏曲呢?”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京剧!”“智取威虎山” 教师提问:那京剧之前播放的选段,到底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昆曲”。

提问学生:“你以前听过昆曲吗?对它有什么了解,还是有了课前预习,猜到的?”(上面主要采用了对比教育,是教育渗透与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较好的形式,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动化)

(二)讲授新课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昆曲” 教师留问:

a、昆曲是什么?

b、什么是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活动:看课本,找答案。

(板书课题: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昆曲”是什么? 教师活动:

介绍昆曲《十五贯》,播放昆曲《牡丹亭》选段。提出问题:

a、昆曲有什么特点?

b、昆曲和京剧在艺术上有哪些不同呢学生活动:倾听、欣赏、思考、各抒己见。教师作总结并播放专家讲解的短片。

(听昆曲《牡丹亭》选段和专家讲解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2.区别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活动:分别展示九寨沟、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和长城、故宫以及戏剧、舞蹈、唐卡等图片进行比较。提出问题:

a、什么是自然遗产? b、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 c、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d、在中国,你都知道有哪些例子? 学生活动:看图片,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师提问:昆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对昆曲的复兴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意义”,“有相应的立法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意义”。(通过多发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本课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分类欣赏 1.面具 教师活动:图片介绍与实物介绍结合,并展示。提出问题:同学们了解到这些面具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民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归纳。(用图片与实物调动学生积极求知欲,从而深入研究其中的含义)2.剪花娘子 教师展示图片,对民间剪纸艺术家之一及其剪纸艺术特点做简单介绍。提出问题:a、剪纸的工具和种类?b、你能剪处什么样式的剪纸作品来?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剪纸练习,并将作品在班上展示。因为通过操作,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剪纸艺术家的剪纸魅力)

3.服饰和织绣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民间服饰与织绣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4.民间传说和故事教师活动: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曲子?来自什么传说故事?(请同学来讲述《梁祝》的故事)学生活动:倾听,欣赏,回答问题,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对民间传说进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结合“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保护来谈)

(四)课堂小结观看纪录片《达比亚》,谈韩国注册端午节一事,来讨论非物质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以及该怎么做。(从学生自身出发讲述自己的感受,也检查对本课学习理解的情况。同时从课内联系到课外,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周边的事,加深对保护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1.、“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我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资源

篇4: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惟陈言之务去”出自()

A.《谏逐客书》 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

D.《答司马谏议书》 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

A.《陈情表》

B.《短歌行》

C.《关山月》 D.《氓》

3.《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A.契诃夫

B.莫泊桑 C.欧·亨利

D.托尔斯泰

4.《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

A.欧阳修

B.宋祁

C.司马光 D.王安石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7.“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8.《行路难》的作者是()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9.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11.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2.《北方》一诗选自艾青诗集()

A.《大堰河》

B.《火把》

C.《北方》 D.《向太阳》

13.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A.小说

B.散文 C.散文诗

D.政论

14.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A.登高临远 B.睹物思人

C.雨洒江天

D.佳人颙望

15.《**》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A.赵七爷

B.七斤

C.八一嫂 D.九斤老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6.孔子名丘,字________。

17.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中庸》和《_________》。

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

19.孟子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0.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21.《陈情表》选自《__________》。

22.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_________人。

23.《箱子岩》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4.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合称《__________》。

25.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家。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

27.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

2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29.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壬:

30.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宇宙大化:

31.茫茫百千万劫。

劫:

3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曷:

33.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兵燹:

34.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事:

35.请以遗之。

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3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案驼传》)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38.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马伶传》)

无虑数十辈:

39.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刘报一丈书》)

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而今安在哉: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试说明苏轼《前赤壁赋》的时代背景。

42.试说明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是怎样阐释治学的目的的? 43.说明司马迁通过李广这一形象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4.请解释《张中丞传后叙》中“后叙”的含义。

45.对于培根的“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这句话我们应如何理解?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门槛》开头这几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的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厦里面传出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想做什么?你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你?” “我知道。”姑娘这样回答。

46.说明“一座大楼”、“门槛”、“一位姑娘”的象征意义? 47.说明《门槛》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其是否有边缘性?

(二)、阅读《长亭送别》中三宫调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几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48.莺莺是怎样看待这次送张生进京赶考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心情?

49.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是情景交融?

50.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51.这段文字对沙子龙进行了什么样的艺术描写?

52.沙子龙为什么要在夜间关好了门,才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四)阅读《山居秋暝》一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3.此诗可以划分为几层?每层文意是什么?

54.本诗属不属于山水诗?显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55.本诗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诗中有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七、作文(50分)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6.《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请以“有益的格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

B.不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 4.A 5.B 6.C 7.B

8.C 9.C 10.D 11.C 12.C 13.C 14.A

15.D

二、填空题

16.仲尼 17.论语 18.惟有杜康 19.为何民不加多

20.相对 21.文选 22.绍兴 23.沈从文

24.激流三部曲 25.翻译

三、词语解释题

26.招徕 27.长大成人 28.推原,探究

29.通“佞” 30.客观世界,大自然 31.梵语“劫波”之简称 32.何时,古代疑问词 33.战火 34.侍奉 35.赠送

四、翻译题

36.别的种树匠人虽然暗中观察他、仿效地。37.把你种树之道,移到为官治民上。

38.大约数十家。39.因此长久不被长官所喜欢。40.而如今在哪里呢!

五、简答题

41.该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政而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赤鼻矶后而作,借以抒发郁闷,至于豁达境界。

42.培根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就在运用。为此,就需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联系实际,要重视实践。43.司马迁通过对李广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一代名将的赞赏与倾慕,对其坎坷悲惨的遭遇,表示了真挚的惋惜与同情;对汉朝皇帝的任人唯亲,逼迫良将饮恨自杀,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44.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许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45.这句话讲了学问与经验的关系,意思是说学问和知识能够改变人们的天性,而其本身又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接受经验的考验。这种认识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六、分析题

46.“一座大楼”象征壮丽而崇高的革命事业。“门槛”像征革命征途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一位姑娘”象征一往无前、勇于献身的革命战士。

47.《门槛》是散文诗。散文诗是诞生于散文和诗歌交界处的一种边缘性文学体裁。分行排列,似散文;重在抒情,有意境,似诗歌。

48.莺莺自己是不愿意张生进京赶考的,这完全是莺莺母亲的主意。莺莺认为:“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还认为母亲的做法是: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莺莺对别离是又怨又恨的心情。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9.“恨不得倩疏林拴住斜晖”,这就是情景交融。

50.“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两处都是明显地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51.这段文字对沙子龙进行了肖像描写、行动描写,也揭示了沉迷旧梦的心理状态。

52.一方面是他留恋往年他的“五虎断魂枪”的武艺和“神枪沙子龙”的威名;另一方面,他十分守旧,抱定了不传的宗旨。夜间习武,就是怕被别人学了去。

53.这首诗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开头两句,写时节,写环境,点染旷远空寂的意境。第二层,包括颔、颈二联,展示山中美景,引读者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第三层,尾联,抒发自己寄情山林、抬然自乐、与世无争的人生感受。

54.属于山水诗。显示了诗人沉醉秋夜雨后清新美丽的山中景色的心态,以及他厌烦尘世喧嚣、归隐山林恰然的生活情趣。

篇5: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四自由度平面关节

机器人 学院(系): 里 仁 学 院 机

械 工 程 系 年级专业: 08 机制1班 学生姓名: 朱剑 指导教师: 李宇鹏 完成日期:2012年3月29日

一、本课题国内外状况,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现状 工业机械手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点是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 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 尤其体现了人的智能和适应性。机械手作业的准确性和各种环境中完成作业的能力, 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机械手技术涉及到力学、机械学、电气液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技术。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己出现了模拟关节式的第一代机械手。1968~1970年,又相继把通用机械手用于汽车车身的点焊和冲压生产自动线上,即使第二代机械手这一新技术进入了应用阶段。七十年代机械手可以说是处于技术发展阶段。

机械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己进入以通用机械手为标志的时代。由于通用机械手的应用和发展,进而促进了智能机器人的研制。智能机器人涉及的知识内容,不仅包括一般的机械、液压、气动等基础知识,而且还应用一些电子技术、电视技术、通用技术、计算技术、无线电控制、仿生学和假肢工艺等,因此它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发展这一新技术都很重视。几十年来,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比较活跃,设计在不断地修改,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大。

国外自一九七O年以来,己召开过数次国际机械手会议(几乎每年召开一次)。有的国家(如日本)还成立了机器人协会。

应用机械手的主要目的,一是解决生产过程自动化,二是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因此要求机械手成本低,品种多样化,零件、部件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性能稳定可靠。

国内外经济蓬勃发展,机械手的用途越来越广,使得人们可以远离危险。现在已经应用在了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电力、采矿、建材、轻工、食品、环保等各行各业之中。应用机械手的主要目的,一是解决生产过程自动化,二是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因此要求机械手成本低,品种多样化,零件、部件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性能稳定可靠。

(二)现实意义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机械手被实现为一种产品后,对它的开发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利用机械手搬运物体、装配、切割、喷染等等,应用非常广泛。现在已经应用在了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电力、采矿、建材、轻工、食品、环保等各行各业之中。比如:最典型的发展是生产者将此产品大量应用于卫生行业(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从而实现了卫生检验中急需短时间、大量样品数据的要求,但在卫生领域的机械手因采用样品加单一酶试剂显色法,且采用滤光片结构设计,造成试剂价格昂贵,限制了产品市场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手的设计已经实破了单一试剂、加热及滤光片的束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现场机械手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其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机械手是机器人的关键执行部件,其机构尺寸直接影响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准确性、轻量化要求以及工作性能等。除此之外,机械手的驱动装置所提供的平稳性、安全性、高效性也是关键之一。当代电动机械手或液气压驱动机械手都是作往复运动或旋转运动,而用来构造机械手的关节时,要把往复或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要求的其他运动方式,通常必需有一套机械装置。它们体积大、结构复杂,而且灵活性也远远落后于人体的关节,所以灵巧的机械手驱动肌肉或关节的发展成为机器人研究和制造者的共同兴趣。工业机械手可以代替人手的繁重劳动,显著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水平,解决了工业生产中长期频繁单调的操作。也提高了工作的生产加工速度,所以机械手的使用时非常高效的。

现代工业中,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已成为突出的主题,机械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可以代替人类劳动,完成各种精密、繁重、恶劣,甚至是危险的任务。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机械手正向着高速、高精度、轻质、重载、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等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尽可能地分析机械手的运动动力学特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其精度。机械手是一种强耦合的、时变的、非线性系统,因此要准确建立起精确的数学模型是非常困难的。采用虚拟技术对机械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可以形象的观察到机械手的运动轨迹,进而对机械手性能进行分析,提高了机械手的研发效率和可靠性。

机械手通常用作机床或其他机器的附加装置,如在自动机床或自动生产线上装卸和传递工件,在加工中心中更换刀具等,一般没有独立的控制装置。有些操作装置需要由人直接操纵,如用于原子能部门操持危险物品的主从式操作手也常称为机械手。机械手在锻造工业中的应用能进一步发展锻造设备的生产能力,改善热、累等劳动条件。

(三)发展趋势

1、研制有更多自由度的机械手。

2、研制带有行走机构的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可以从一个工作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工作地点。

3、研制能自动编程和自动改变程序的机械手。

4、研制具有一定“感触”和“智力”的智能机器人

各工业部门广泛进行技术改造需要大量机械手。为使机械手向标准及组合化方向发展,各工业部门可根据工作要求选择某些标准部件组合成具有所需自由度及活动范围的机械手。在高温、高压、高粉尘、真空、放射、有毒及危险的作环境中用机械手代替的一部分劳动具有极大意义。今后,将大力研制能在这些场合工作的机械手另一发展趋势是提高机械手的运行速度、定位精度及通用性,以扩大机械手的应用范围现代技术。已能以光敏元件模拟人眼,以声敏元件模拟人耳,以热敏元件模拟皮肤的触觉及冷热感,以电子计算机控制机械手。已能做到自动识图识别物体、认识道路、躲避障碍物、自动组装、自动排列装箱等,有人把这种机械手称为智能机械人。其实它是由人设计制造的对外界的判断及分析能力很有限,根本不能与人的智能相比拟,在使用过程人中还需要调试和维修,无论今后它发展到什么高级程度,都只是人们应用工的一种自动化工具。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方案)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节型装配机器人几乎都采用电机驱动方式,伺服电机速度快,容易控制,现在已经十分普及。只有部分廉价的机器人采用步进电机,手爪安装在手部前端,担负抓握对象物的任务,相当于人手。事实上用一种手爪很难适应形状各异的工件,通常,按抓拿对象的不同需要设计特定的手爪。在一些机器人上设备各种可换手,则可以增加通用性。手爪的驱动以压缩空气居多,电机驱动也占一定比例。

本次设计的机器人属于平面关节型,应用于自动装配线螺栓,螺母的装配,负责水平面上各种螺栓,螺母的取料,旋入及拧紧,具有很高程度的自动化。此次设计,主要解决配重问题,以实现运动时更加平稳可靠;带轮中心距的定期调节;机器人装配的精确性。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对机器人总体结构和其主要参数进行确定 2.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分析

首先分析机器人的操作空间,工作空间可以用数学方式通过列写方程加以确定,这些方程规定了机器人连杆与关节的约束条件,以保证机器人能达到预定区域,从而实现装配;其次进行必要的速度,加速度以及受力分析,以保证装配的精度与运行平稳性。3.设计主要零件

设计同步齿形带,同步带传动预紧力小,工作平稳,有良好的减震能力,结构紧凑。在对其进行设计时,为实现带安装的简便以及带的张紧,同时为节省空间,应避免使用张紧轮装置,而改用调节螺钉。调节螺钉的安装依据所需调整的中心距情况来确定。4.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传感器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机器人的运动精度以及装配时所需扭矩最值情况,从而实现定位精确和一定程度的过载保护。

四、研究工作进度:

1-5周查阅文献确定方案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6-8周理论计算研究做总装图技术 9-12周总装配图部件图 13-16周部件图零件图

17-19周完善设计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张铁,谢存禧编《机器人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徐元昌编《工业机器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殷际英,何广平编《关节型机器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周伯英编《工业机器人设计》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5.吴广玉,姜复兴编《机器人工程导论》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6.许立忠,周玉林编《机械设计》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6.韩晓娟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7.戴曙编《金属切削机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8.邵晓蓉,包耳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9.安子军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10.刘德忠,费仁元编《装配自动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六、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七、系级教学单位审核意见:

审查结果: □ 通过 □ 完善后通过 □ 未通过

负责人签字:

篇6: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政治试卷(专升本)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1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即

A.思维问题和存在问题B.本原论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C.认识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D.本原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存在形式 C.时、空标度D.运动方式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内容是 A.主观的B.客观的 C.思维的结晶D.认识的结果 4.事物的质,是指事物自身的 A.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B.结构 C.存在方式D.性质

5.事物的量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它们是

A.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B.数量的增减,结构的改变 C.内部变化,外部变化D.形式变化,内容变化 6.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A.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完全抛弃

B.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环节的中断 D.事物发展过程的中断

7.把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绝对化,是 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8.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 A.必然性的特殊形式

B.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C.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D.可以发生的、并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趋势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 A.感性认识的深化,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经过实践检验的 C.感性认识的基础 D.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形式是 A.客观的B.主观的 C.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D.外在的

11.在生产方式的统一体中 A.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B.生产力是形式,生产关系是内容 C.生产力是本质,生产关系是现象 D.生产力是现象,生产关系是本质 12.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 13.两个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的价值形式是

A.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B.扩大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D.货币形式和简单价值形式 14.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

A.一般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B.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C.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5.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 A.全民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

C.公有制D.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1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按产品的最终用途形成 A.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B.生产基金和积累基金 C.消费基金和储备基金D.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7.市场经济是

A.实现人们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B.商品经济的运行模式,生产资源的配置方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商品的交易方式

18.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A.林则徐B.魏源C.严复D.孙中山

19.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标志是签订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近代中国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D.中华革命党

2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二大”B.中共“三大” C.中共“四大”D.国民党“一大” 2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23.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 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D.土地革命

24.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 C.中共“七大”D.“八七”会议

25.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分歧,是要不要

A.抗战B.发动人民群众抗战 C.开展游击战争D.进行持久战

26.中国抗日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的根据是 A.敌强我弱B.敌小我大 C.敌退步我进步D.敌寡助我多助 27.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事件是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B.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8.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

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

29.1998年5月11日和13日,为了公开谋求地区霸权,首先进行五次地下核试验竞赛,造成南亚局势骤然紧张,并威胁到世界安全和稳定的国家是 A.菲律宾B.泰国 C.印度D.巴基斯但

30.1998年6月中旬一9月上旬,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是在 A.珠江流域B.长江流域,嫩江.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D.淮河流域

31.建国以来,表明我国进^41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在我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州一次重大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完整周期,它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____;第二阶段是________;第三阶段是________.33.商品经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三个因素.3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坚持的策略总方针是________进步势力,________中间势力,________顽固势力.35.1998年5月3日,欧盟在________举行首脑会议,经过谈判,确认比利时、法国、德国.西班牙.卢森堡.意大利等________个国家为首批欧元成员国,同时任命________为首任中央银行行长,欧元区宣告成立,并决定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36.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他重申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原则”,即不支持________、不支持________、不支持________。37.1998年10月12日一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研究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38.什么叫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9.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40.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25分.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2,分.1.B 2.B 3.B 4.A 5.B 6.B 7.C 8.B 9.A 10.B 11.A 12.B 13.C 14.D 15.C 16.D 17.B 18.A 19.D 20.B 21.D 22.B 23.D 24.A 25.B 26.A 27.C 28.B 29.C 30.B 31.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32.肯定 否定 再否定

33.待售商品量商品 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4.发展 争取 孤立 35.布鲁塞尔 11 杜伊森贝赫

36.台湾独立 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作为会员的国际组织 37.农业 农村 农民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38.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3分)

第一,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新的课题.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作为认识的新课题.(3分)

第二,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新的手段,如仪器.设备等.认识手段越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3分)第三,实践为认识发展积累新的经验.因为提高认识水平的一切经验材料都来自于实践.(3分)第四,实践促使人们思维能力提高.因为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入脑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实践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3分)

39.货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交换矛盾推动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2分)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1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品生产的出现,使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3分)为了克服扩大价值形式中没有统一等价物与商品交换的矛盾,使扩大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3分)为了克服一般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不固定,影响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交换的矛盾,使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金银身上,于是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3分)

所以,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3分)40.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分)

从时代特点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后,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经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3分)从领导力量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3分)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政治指导作用.五四运动后,革命的领导权开始由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3分)从指导思想看,指导五四运动的思想武器,开始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3分)以上说明,五四运动已经具有诸多新的因素,因而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1分)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25分.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J我国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分)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我国已经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统治地位.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很不完善,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5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即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为此必须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解放生产力.(4分)

篇7: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译文: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马上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这里就会有一个死河蚌了。”蚌也对鹬鸟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这里就会有一个死鹬。”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鹬蚌相争①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原文:

???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译文:

???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 寓意:——————待续?绿叶紫蝶寓意:为了利益两个人相争,两败俱伤,便宜了第三个人。

一直以来,古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而言,古文时空跨度太大,对故事的历史背景了解甚少,且古文深懊、难懂,远不如白话文易懂。因此,在学生的印象中,古文教学课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而对于第一次接触古文的小学六级学生来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尤为重要。

《鹬蚌相争》教学后,自我感觉在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教学设计注意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学习接触古文,对文言文的知识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的一开头,老师化难为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据题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学中,根据本堂课的需要疏理出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注意朗读的指导。

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古文教学更是不可忽视。我是这样做的:

1.读准字音。

古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异读字,如果不及时扫除这些障碍,将会对学生理解古文意思、领悟内涵造成一定的困难。学生只有在读准难读字的字音后,才能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在初读这一环节,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寓言,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寓言”的自读要求。之后,在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这一环节,又非常注意发现学生的读音错误,并及时纠正。

2.读出语气。

古文教学如果单纯地讲解古文意思,不但学生不易听懂,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效果适得其反。新课程改革倡导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古文教学尤需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较难理解。老师从“方”字入手,通过师生对比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鹬和蚌的动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鹬曰:‘今日不雨,时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是故事的经过,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分角色读的方法。老师扮演“鹬”,抽一名学生扮演“蚌”,连读三遍,老师(鹬)越读越快,学生(蚌)也越读越快,“争”得不可开交,下面的学生大笑,都想来“争”一“争”。接着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何为“争”,如何“争”,“争”出了效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充分展示了“以读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要继续重视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古文学习中有法可循,并逐步形成一种学习能力。

2、学生接触古文,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寓言故事,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这是初学古文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读的深度不够。虽然贺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但还需在学生讲清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出味。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读出感悟,读出深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寓言更是这样。古人创造出的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本课引导学生溯本求源,解读寓言故事的出处,力图帮助他们较为深刻的理解寓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表演、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鹬蚌相争》是北京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6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写难字“鹬”,理解重点词语“互不相让”,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 溯本求源,在创设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体会历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2)抓住重点词语,帮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点词语“互不相让”,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涵,帮助学生理解“鹬蚌相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真正原因,从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3)片段练笔,落实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寓意。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技术准备: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教师??? 环节 ??? 学生

??? 故事导入 自读课文 激发兴趣 熟读概括 了解内容 初读指导 合作表演 ?指导朗读 体会角色 回归历史 角色换位 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 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历史故事导入

???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教学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小学生爱听故事,开课伊始,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完成板书:? 鹬??? 蚌 ? ↘?? ↙ ??? 相争 ??? ↓↓ ??? 渔夫(教学意图: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由“复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像及时雨一样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教学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己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2.表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合作表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看完几组同学的表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退”的意思。

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板书:互不相让

(教学意图:因为本则寓言的主旨就在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强化理解“互不相让”,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让”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利用学生好说、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欲望,而且,他们的想象超越了文本:首先,打破了课文中原有的结果——渔夫得利,想到即使渔夫不来,鹬和蚌也会两败俱伤;其次,延伸了课文中的句号,想象出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的悲惨遭遇。同时,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也经历着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惋惜、痛恨、替它们感到后悔等)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教学意图: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很自然的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总结寓意,也不必再去寻找现实中的实例“上纲上线”。从“赵王们”的“反思”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鹬蚌相争》的道理,孩子们懂了!)5.体会寓言的魅力。

??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板书: 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教学意图:此前,学生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既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使教学“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水乳交融。”)

(四)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教学意图: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构成学生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这一训练,不仅是对寓言的一个深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通过学生续编故事,达到让学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谦让的目的。这比通过教师之口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

(五)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教学意图:这些作业的布置包括训练学生“说”、“写”、“搜集课外资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做。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兴趣作业”的目的。)? [板书:]? 鹬??? 蚌 ? ↘??? ↙ ???

? 相争 ?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概括说出《鹬蚌相争》的故事。

2、检查评价学生所写的续编故事。

3、讲一讲搜集来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它的寓意。?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创编想象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是,对于课上发生的一个“小事件”的处理我一直耿耿于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如果我是赵王,我就联合其他五国,一起去攻打秦国!”当时我一愣,别说,我还真没想到这一说法!我心里暗暗叫苦。这说法与教学目标不相符啊!原本是想让学生明白“和平相处”的皆大欢喜,怎么他会跳跃到“群起攻之”上去了呢?我一直心里明白,凭我这资质,不可能像名师们一样,面对每一次课堂上的“生成”都能灵活处理的恰到好处,甚至精彩连连。我一直相信“生成的精彩源于课前充分的教学估计”,所以,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想出相对的办法。可是,这孩子的说法我还真没估计到!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吗?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出于本能,我只好提示学生联系当时赵国面临的问题去想。好在,后面的学生回答又转入“正轨”,我赶紧进行下面的环节!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我感觉,有这一说法的那个孩子一定已经明白了“鹬蚌相争”所蕴含的道理,他也一定清楚了“燕赵相争”与“鹬蚌相争”的关系,只不过,他直接从解决眼前的事跳跃到了如何处理当时的战局。应该说,这样的孩子思维是跳跃性的,他具有很强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或者说,这孩子具有很高的战略思想!可是,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能肯定他的想法吗?是应该让他明白“和平相处”更好,还是就事论事呢?我是不是应该帮他分析一下这样“群起攻之”的不成熟因素?如果这样做,是不是又偏离了这节课的初衷呢?不管怎样,我觉得自己今天这样的处理肯定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妥当的,可是,我该怎样做呢?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

2、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对话内容,明白寓意知道与人相处要懂得退让。?

3、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重 点:? 感悟故事内容,感情朗读对话

难 点:? 感悟故事内容,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退让。资源应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分布图。同时师讲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读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打开29课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工具书

2、同桌互读、互帮互学

3、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师板书:鹬蚌相争)分析鹬的字形,据形説意

4、出示课件鹬:了解鹬的外形特点

5、出示课件蚌;了解蚌的特点

6、文章哪几段写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快速地浏览课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呢?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9、出示课件:蚌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读句子再读词语“懒洋洋”(1)、指名解释词语并演示(懒洋洋)(2)、怎样记住“洋”字?并给组词

? 师:蚌正在晒太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课件:鹬用长嘴去啄棒的肉(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字“啄” ?(2)、解释字义、怎样记住这个字 师:接下来看蚌是怎样对付鹬的?

11、出示课件:蚌夹住了鱼的嘴(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夹”(2)、给“夹”扩词

?师:鹬被夹住以后它会怎么样?

12、指名读文(第四段)

13、出示课件:鹬怎么也摆脱不掉蚌(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摆脱”(2)、指名解释“摆脱”并给脱扩词

?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14、再指名读

?师:鹬这样大发雷霆看看蚌怎样?

15、出示课件:蚌??? 毫不示弱(1)、读词语并指名解释

(2)、用“毫不示弱”练习说话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语气读出来

16、指名读第五段

17、练习读鹬和蚌对话的内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后相互评价

?师:我们能不能把鹬和蚌相互争斗互不相让的过程演出来呢?注意表情和语气

18、同桌练习演

19、指名戴头饰到前边演(两组)

?师:鹬和蚌这样争斗下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20、指名读第六段

?指名解释“毫不费力”并板书(渔翁得利)?师:这时困在渔翁网中的鹬和蚌会怎样想呢?

21、指名回答

?师:那我们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

22、指名回答 ?师:同学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有矛盾时要懂得退让,“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赵王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

23、指名读第七、八段

?读后回答:赵王怎样做的呢?

?师:赵王醒悟了,攻打燕国只能让秦国得利。(三)、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看图续编故事,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海滩边见面了会说些什么?怎么做?发挥想象把故事编完整

上一篇:文具盒状物作文下一篇:自查及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