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勇气为题的优秀作文

2024-05-10

以勇气为题的优秀作文(共8篇)

篇1:以勇气为题的优秀作文

我站在灯火阑珊的北京城街道中央,寒风呼啸,擦过脸颊,刺骨难耐。

周遭的世界熙熙攘攘。眼前走来一对男女,男子舀起一勺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喂进女子的嘴里。而我的手中,只有一把笤帚,一扇簸箕。

恍然意识到今天是腊八节,掰着手指一算,不久就能回到老家看看丈夫和一双儿女了。回家日期将近固然是好事,但当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覆满尘垢的腰包时,才发现除了几张面额不大的毛票子,别无他物。眼下束手无策,只是直棱棱地盯着望不尽的马路,不知何去何从。而思绪,也不知不觉地流转到家乡的那间老屋。

“妈!”“妈!”儿女双双从屋里跑出,脸上挂着久违而纯真的笑容。草木繁枯,时光又走了一个轮回,儿女也长高了些许。

“带北京烤鸭了吗?”

作为孩子的母亲,自然知道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所以烤鸭自然是准备了的。只不过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加上两个小时的大巴车坐下来,早已是筋疲力尽,没有气力说话,只好点点头。孩子们立马冲上前,接过我手上鼓鼓囊囊的麻袋,掏出两袋真空包装的北京烤鸭,雀跃地拿到厨房,三下五除二忙活起来。两双灵巧的手,对于这点小事,早已是驾轻就熟。

丈夫刚起床,缓缓地伸了个懒腰。听到了孩子们的声音,也简单打理了一番,出来见我。

“娃娃们的学杂费我都交了,生活费还算能够,就是这镇里的学校不太好,我想把娃娃们送进县城,可是……”

我知道他是想找我要钱的。这一年丈夫没少给我打过电话,说老家一直大旱,收成不好。碰上这种年成,哪来的钱?说起孩子的教育,我是全力支持的`,我是真不想让我的两个孩子们过我们俩这样的苦日子了。于是我翻了翻腰包,有两千多元。

“全给你了……不……不是给你的,是给娃的,给娃上学的,县城学校要好的话,那你就送娃娃过去吧。”

“就是这就剩我一人料理这田了。娃娃去县城要在学校住,不过我也放心,娃娃自理能力强,打理自己还是没问题的。”

一阵暖意涌上心头,孩子长大了,能打理自己了。随之而来的一阵同情,真是苦了丈夫,孩子也帮不上忙了,自己一个人干活,还不知道有没有好收成。我在内心默默祈求来年的这片土地能够风调雨顺,希望老天爷眷顾一下这个不甚富足的家庭。

这时,儿女端着两盘热腾腾的烤鸭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放在早已被岁月磨的斑驳的小圆桌上。

“姐,愣着干嘛呢?还不赶紧干活?”

一个提醒把我打回现实。想起负担沉重的学费、破烂的餐桌、热腾腾的北京烤鸭,以及实际上近乎空空如也的钱包,一股力量忽然从心中油然而生。我方知道,让丈夫、孩子过上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当下离不开我的双手。

我手中的笤帚挥舞地更卖力了,在望不到尽头的马路上沙沙作响。我不知道何时才能扫完整条街道,何时才能让我的家人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我不会停歇,是那家里的处境所带给我的勇气,让我更敢于拼搏,更敢于浸透汗水——只为给我的一双儿女有个更好的人生,以及孩子们日日夜夜盼望的北京烤鸭。

篇2:以勇气为题的优秀作文

曾经的活泼开朗现在已经消失在一望无际的深山里,随着屡屡层云消失的无影无踪。令人惊讶的中考分数从隐形化为有形,就因这个惊人的分数带我选择如今的陌生的校园。当时我有千万个理由不想来这令我不感兴趣的校园。万水千山告诉我要郑重选择,社会伸出一只手拉我别去,而校园的天空中的云层显示出邀请我的V字型。我心中的恶魔在斗争,时而呼唤我去,时而劝我别去。最终压力告诉我不要去,在学习的风雨中我的心灵窗户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有所损坏,我心中多了一份抹灭不掉的烦恼,同时“近视”也消磨了我的好成绩,还吞噬了我的开心果。我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勇气,勇气,我的勇气,你在哪儿呢?

我千辛万苦去寻找我的勇气,希望勇气能带走我的压力,并且带我飞向校园,帮我树立信心。踩着十足的信心去上学。亲朋好友盼我去,可烦恼阻止我的去路。在无法定夺的时候勇气就隐隐约约闪烁在我失落的眼泉中。

勇气来了一个袭击,

勇气来得不是心甘情愿,

勇气来了就要回去。

在勇气来的那一柱香时间里,勇气伴我走进校园。并且打败了压力与我心中的烦恼。还买了数不清的开心果给我,让我背着开心果与希望来到了一所崭新的落脚地。

勇气将我安排在宽敞的校园,它自己却悄然无声的随时间结伴同行离开了,从来没有告诉我抓住信心与希望的秘诀。

日子渐渐地过去了,犹如溪水般缓缓地流失了,一去不复返。不出所料的事就接二连三的蹦了出来。

我吃完了勇气为我买地开心果,然而不知道怎样去寻找另一些开心果,就因如此我的笑声不响了。笑脸不再挂起,笑意也就随之东流了。信心与希望也不愿居住在我身边,也许被勇气带走了吧!我只好勉强地安慰着心灵/

自从没有勇气之后,霉运爱上了我,与我形隐不离。我的人缘跑了,朋友离开了,压力与烦恼自然而然复活了。霉远带我来到一个悲伤的世界,让我充满了后悔,染上了爆竹脾气。我流泪呼唤,勇气没有出现,我苦苦哀求,勇气没有理睬我。

我对校园失去了刚来时的那种信念,我的信心丢失了。我在想我当初为什么要迈进这所陌生的校园。这校园在有勇气地我地眼里是多么地美丽动人。可如今——————也许是烦恼包围了我的视线,我懊恼自己看不清黑板字,我妒忌别人的心灵窗户明亮而清晰。可她们从来没有去珍惜。这一切地一切使我边得越来越憔悴,使我沉入于一滩苦地淤泥里。

我多希望勇气再一次带我离开这不毛之地。待我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让我有信心的一面,让我永运有希望与理想。

我真怀疑勇气曾经是否来过我身边,如果来过,为何不对我心中地压力来个彻底的毁灭。我真怀疑自己是否战胜过烦恼,战胜过留在我心中的那一片黑暗世界,我还怀疑勇气曾经有没有带来欢乐与光明给我。我始终是那么痛苦与悲哀,到底为什么?

难道勇气到处都存在吗?等我去打招呼吗?勇气啊!勇气。你到底在哪儿?快出来消除我心中黑暗的一面吧!平熄我心中愤愤不平的怒火吧!勇气,无论你曾经的曾经有没有来过。我只希望知道你现在身在何处?

篇3:以勇气为题的优秀作文

关键词:尊重,阅读体验,阅读指导,能力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下文中简称“2011版课标”) 至今已实施两年多了, 2012年春在石家庄参加省课标培训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 笔者做教研员两年, 对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作用刚有一些理性的认识, 培训结束后便下功夫开始研究2011版课标。

2013年, 从教研员回归教学一线, 重新登上三尺讲台, 和学生一起学习语文。生活回到了原点, 但内心却极清楚四年的纯教研生活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其中之一就是改变了一些教学观念, 比如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对课堂的指导作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使笔者深刻认识到, 要想真正落实课标精神, 必须勇于否定自我 :否定已经熟悉的教学方式、否定已经成型的教学认知、否定已经形成的教学习惯 ;要想真正地落实课标精神, 必须建立新型的课堂 :建立以解决学生疑惑为教学中心的课堂、建立以展示学生思维成果为主体的课堂、建立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课堂……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重建过程中, 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终于成了现实, 体现在了教师的课堂上, 虽然不够深入, 不够全面, 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2011版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却扎扎实实地在每节阅读教学课上得到了落实。

一、落实课标阅读建议, 要从关注学生的课前阅读开始

人的天性是对未知的事物有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发下的新课本, 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打开课本看目录, 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一般情况下, 一周之内, 语文程度再差的学生, 也能把全部课文读上一遍, 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即便一年级的学生, 也会借助自己学前的知识储备、课本中的插图和家长的力量, 看一遍课本。所以, 从某种意义说, 我们很多教学公开课上, 教师板书课题后, 提的诸如“看到这个题目后, 你最想知道什么”, 很多时候是伪问题, 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把戏。让人无语的是, 这一方式在更多的课堂上被复制。可怕的是, 我们的课堂基本上看不到揭穿皇帝新装的小孩儿, 学生们坐在那里假装自己不知道课文内容, 以“配合”老师的演出。

2011版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这种阅读指导不应只体现在课堂上, 更应延伸到课前的预习性阅读和课后的拓展性阅读中。课前阅读指导, 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文本, 可以让学生形成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可以通过质疑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准确把握学情后, 可以根据学生所需调整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环节, 使课堂真正成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场所。

《花的勇气》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其所处的单元主题是“热爱生命, 感受生命的美好”,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相关主题的文章, 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知,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命的价值, 能够借助书面语言表达情感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此基础上, 笔者请学生借助“自学提示”, 结合本课的三个学习目标完成预习。

小学生的预习很多时候都是简简单单、毛毛糙糙的。经过初步的了解后, 发现学生都能做到为生字注音, 勾画生字词、四字词语, 一部分做事认真的能够划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个别学生会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写到句子的旁边。

了解了学生初步预习的情况后, 笔者利用下午放学后十分钟的时间,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找出让作者“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的原因, 用横线划出来, 试着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并用一两句话写出来。接着请学生回家后, 用波浪线划出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句子, 想想使用修辞方法的好处 ;试着找找课文的中心句用双横线划出 ;完成学案“预习导航”部分的内容。

第二天一到校, 马上批阅学生的学案, 除了解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外, 更关注的是他们最后一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填写情况, 令人欣慰的是, 有目的的预习效果远胜于无指导的预习, 学生们认真完成字词部分和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梳理外,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 :“改天换地”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这里想突出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加上破折号? 为什么说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难道只有勇气是生命的意味? 如果不是, 还有什么? 文章为什么以“花的勇气”来命题, 而不以“生命的勇气”或“花的气魄”呢?

还等什么, 赶快写评语 :“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认真读文并思考了!”“你很善于提问题, 佩服佩服!”溢美之词毫无吝啬地批改到学生们的学案上。写完之后, 再选几个最能体现文本内涵的问题打到PPT上, 这节课的教学就以它们为中心了。

一册书共有32篇课文, 教师一学期只要了解32次学生自行预习的情况, 花32个十分钟指导预习,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就会有32次小小的提升, 32次的叠加, 理解力再差的学生, 阅读能力、质疑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 在学生的预习阶段就可以一点点地落实下去, 并能做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所以, 很多时候, 不是学生们的能力能够提高多少, 而是我们做教师的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多少, 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思考多少。学生从来不会辜负我们的期望, 只要我们的期望在他能够落实的范围内, 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告诉他们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这一期望。

二、落实课标阅读建议, 要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点

课前预习的指导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虽然有作用, 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展开的, 课堂才是他们提高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蔡塘学校的“教学案”授课方式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自我的提升, 因为学生在这种课堂上, 已经习惯了先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 再按照老师的要求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有这样一个小插曲, 刚接手四年级这个班级时, 笔者习惯性地采用自己熟悉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学, 比如一个学生上课总是说话, 笔者问他为什么不听讲, 他昂着头, 闪着亮亮的小眼睛 :“老师, 你总是讲啊讲的, 我听得都困了, 说话就不会睡着。”他的这番话刺激了笔者, 清醒地认识到, 面对一群已经习惯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学生, 传统的课堂他们已经从内心排斥了。教师需做的, 只有改变自我以适应他们。

为落实2011版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一要求, 笔者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写作线索、作者的情感变化, 并抓关键句写出自己独特感受后,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学案“预习导航”中的第四个问题, 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并把自己的找到的原因及读到这一原因后的感受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有了预习打下的基础, 学生很快就把自己的思考梳理了一遍, 没过几分钟, 小组间的讨论展开。深入到各组听学生的思考结果, 遇到学生理解不透的地方指导一下, 说得不完善的地方提醒一下, 看到经引导后组内讨论的质量明显提高。当然, 最让人欣慰的, 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独特的感受。

一个学生读“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这句话时说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虽然并没有见到花, 但他非常爱花。因为‘寂寞’是形容人的, 只有我们人才会寂寞, 花是不会寂寞的, 作者用了‘寂寞’这个词, 是想告诉我们没有花的草地是不好看的。”

组内的另一同学听了, 马上说 :“我从‘绿色到处泛滥’的‘泛滥’这个词中, 感受到维也纳到处都是绿色的,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绿色的。本来到处都是绿色是很美的, 可作者却说‘见不到花, 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说明他非常爱花, 没有花大片的绿色也不美了, 下次再来还要躲开四月。”

“还有还有……”旁边的同学迫不及待地说 :“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第四行‘白的、黄的、紫的 ;纯洁、娇小、鲜亮 ;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作者一看到花, 就用了这么多的词来形容, 有颜色, 有样子, 数量还很多, 说明他非常爱花。”

“就是, 作者还说‘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满满一层’, 好多好多的花, 作者看了一定很开心!”第四个同学也不甘落后。

同样是爱花, 不同的学生却从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对花浓烈的爱, 这充分说明面对文本,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当教师尊重并珍视学生这种独特的阅读感受时, 学生们就乐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表现欲强的还会有不吐不快之感。很多时候, 面对每个小组都高高举起的小手, 笔者总在犹豫、平衡, 哪个小组先说, 哪个小组补充, 哪个小组的思考代表性强? 怎样鼓励其他小组同学既能认真倾听又能积极补充说不全的地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每堂课下来, 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遗憾。在所有的遗憾中, 笔者最喜欢面对的是学生因未被提问到而失望的眼神, 那代表着他们思考了, 代表着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愿意把自己的见解分享给大家。这种思考是有价值的, 是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 在发展思维的同时, 学生的情感必将受到熏陶, 思想定会受到启迪。

三、落实课标阅读建议, 要指导学生的表达方式

四年级的学生多在十岁左右, 这一年段的孩子, 即使能够认真思考, 乐意表达, 但囿于年龄, 阐述观点时, 总会存在着诸如表述不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主要的是, 很多学生关注的是自己说了没有, 至于有没有人听, 就不在意了。结果, 被选中的小组几个学生自顾自说, 其他学生自顾自举手争取说的机会, 却很少有人关注别人说了些什么。以至于刚接手班级的那段时间, 课堂上总是出现重复表述的现象, 这既不利于学生借助他人的思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又耗费时间, 容易产生“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满堂说现象。

为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 落实2011版课标倡导的“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教育理念。笔者从指导学生表达入手, 引导学生不但会说、会听, 还要会补充、会质疑, 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真正成为落实阅读建议的有效方式。

首先, 组内表达要由弱到强, 有层次, 有梯度。由于班上学生一年级就开始分组, 每组的成员多为四人, 基本按优生、中上生、中下生、学困生组合, 因此形成组间实力相当、组内强弱互补的格局。学生经过几年的合作, 已经形成默契。这种默契的优点是能够很快整合出自己小组的观点, 形成统一认识, 缺点是程度越差的学生, 发言的量越少、质越低, 组内成员间的差距容易越拉越大。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根据各小组特点, 分别指导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指导小组长时, 侧重“分配任务”、“组织讨论”、“总结提炼”三种能力的指导, 和小组长一起研究讨论内容、分析讨论题目, 制定分配方案, 努力做到把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 说不同的话, 遇到需要总结的题目时, 还能组织组员归纳总结学习收获, 形成统一认识。指导组员汇报时, 要求每个小组内的组员汇报顺序要由弱到强, 让程度差一点儿的同学先说,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了什么, 在此基础上, 或补充或创新, 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 要关注其他同学说了什么, 做到汇报内容不重复, 听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质疑、讨论, 能在组内解决的问题不放到班上解决。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明确组间讨论的方式,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 以两种方式指导学生, 一是把各组程度相似的学生集合到一起, 针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指导 ;二是指导每个小组的具体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使学生以最快地速度进入讨论状态, 并根据自己在小组中所处的位置, 发挥自身的作用, 提高组内讨论质量。组内的讨论质量提高了, 组间的汇报交流质量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 感悟到的内容自然会相应在增加。

其次, 组间交流要说重点, 有补充, 有质疑。组内的有效学习与讨论结束后, 组间的汇报交流便开始了。组间交流时, 要求学生在汇报时, 首先要有礼貌地告知大家自己汇报的内容在第几段第几行, 等大家找到相关的内容后, 再汇报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感, 汇报结束后, 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补充意见, 耐心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如果同学补充的意见自己不认同, 可以再次谈自己的想法 ;如果同学质疑的问题自己答不出来, 可请班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同学相助, 同学解决不了的, 可请老师帮忙。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 学生汇报的质量明显提升, 其他学生补充、质疑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教学《花的勇气》过程中, 就有很多高质量的补充与质疑, 如 :A小组的学生说了自己小组对“白的、黄的、紫的 ;纯洁、娇小、鲜亮 ;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句话的理解时, B组的同学补充道 :“我还从这句话感受到花的美, 我从‘白的、黄的、紫的’感受到花的颜色美 ;从‘纯洁、娇小、鲜亮’感受到花的形状美 ;从‘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感受到花的气势美!”并且美美地读起这句话来。C组的同学继续补充 :“第七自然段也是写的花多。我从‘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和‘改天换地’中可以体会出, 原本都是绿色的草地, 现在全都是花了, 成了花的原野, ‘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说明草地已经看不到一点绿色, 全都成了花的彩色。”D组同学 :“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的‘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神气十足’这几个词可以看出花的姿态美、气势足, 有一种风度翩翩的感觉!”E组同学 :“我还可以从D组同学这句话中感受到花儿不惧风雨、傲然开放的勇气!”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 组内的讨论可以帮助他们去粗存精, 表述时更简洁、更清楚、更深刻。把讨论后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学生时, 全体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 更多地了解其他组同学的所思所想, 充实自己的头脑, 完善自己的思维。

爱思考的孩子也爱提问, 同学间的质疑也利于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完善自己的思维。如听了第十小组汇报完学习第八自然段的感受后, 就有一位学生提问 :“这篇课文一直在说花很有勇气, 我想请问十组同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 仅仅是为了说花很有勇气吗?”这一问题直指文章中心, 问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 全班学生又进入新一轮的讨论中, 形成了新的认知, 对文本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前面几篇课文的内容谈了自己的感受,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得到了有效落实。

课内阅读结束后, 再为学生们补充上几篇相关的阅读材料, 他们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会更深, 独立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也会提升。

一节节课上下去, 一篇篇课文学下去, 一份份阅读材料补充下去, 学生获得的语文素养用“基本”一词是无论如何也涵盖不了的, 阅读自然成了“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篇4:以“难”为题作文分类点评

“难”这个字,读nán的时候,意思往往与“易”相对。做起来费事叫“难”,使人感到困难叫“难”,不容易、不大可能也叫“难”。和“难”相关的词语有很多,比如,难处、难度、难题、难点、难免、难为、难保、难怪……

请以“难”(nán)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

提示语中“做起来费事,使人感到困难,不大可能等”可归结为“不容易”这一内涵。做起来费事,重心在“费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使人感到困难,重心在“困难”,仍然在“不容易”这一层面。

对“难”做生活(包括工作、学习等)、哲学、审美等层面的解读,均视为切题。在生活方面,比如不向困难低头、挑战难度;在哲学方面,比如与“易”的辩证思考,以“易”写“难”、以“难”写“易”、表面写“易”实则写“难”等,通过对比或者辩证思考突出“难”的主题的,视为切题。

因此,“难”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第一层是因个人(自我、内心)而“难”(感到为难,觉得艰难),个人学业、事业上的困难处境,情感纠结,人生选择的为难,命途的艰难感慨,等等。第二层是因他人而“难”,主要从处理人际关系之难的角度去思考,父母与子女(养育与理解之难)、师生(教育之难)、同学同事(相处之难)、领导与百姓(服务与监督之难)、穷二代与富二代(因差距与歧视而“难”)等。第三层是指因国家(民族社会,大众百姓,历史文化,道德精神)而“难”,老百姓看病难(医保)、出行难(春运买票)、办事难(上头没人)、维权难(不懂法),生活样样都难,越活越难,不活不难。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有那么难吗?调查清楚,说清事情的真相有那么难吗?承认错误,担起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有那么难吗?少一些“三公”消费,多买几辆校车有那么难吗?

写作时,要特别注意“难”字在文章中的具体解释。即便用“难”组词,也要将重心放在“难”上。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真实体验,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或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深入挖掘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写作时应注意一个化大为小的问题,切不可罗列或泛谈各种“难”。其实就集中写家庭关系难协调、农民工买票难、做个好人难、爱一个人好难、自我人生中追逐与放弃之难等,不需要在不同层面和角度都提到一些,展开时又“平均用力”,这样的文章往往没有侧重,表达也不鲜明。应当使文章内容更典型,更有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才实在。审题思考时可以放开,具体构思布局时就应收拢,切入角度明确,可以的话加入些辩证思考(难与易是相对的),适当深入拓展一下。

【分类点评】

苏州一考生

我从未在舅爷爷口中听到过一声“难”,无论是调侃还是哀叹。

在他回来的前几年,他常常这样告诉我:“人只要能读书,肚子里有了墨水,天下事都不至于一个‘难’字了事。”说这话的时候他蹲在低矮的红砖平房前翻动着晒在场上的草药,屋檐下吊挂的龟甲轻微地摇晃着。

舅爷爷读了一辈子的书,可读书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全村敲锣打鼓送出去的唯一大学生,回来时却只带了满面的风霜和到了如今也养不好的一身瘦骨。

不是没有人背地里说些闲话的,仿佛当初的歆羡如今一股恼(脑)儿地变作了毫无道理的轻蔑。除了闲言碎语,舅爷爷的生活也很不宽裕。几十年在外,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可他从未抱怨过一声“难”,也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凭着在大西北自学的中医,他在医院谋了一份工作,即便上班的路程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他也乐此不疲。

闲暇的时候,他总爱给我们讲述在大西北的见闻,善于“引经据典”的舅爷爷能将简单的故事润色成一波三折的传奇。待到众人听得唏嘘不已,正神游其中的时候,他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已然稀疏的牙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忽视了漫天的黄沙,忘记了干裂的土壤,也没能在难以下咽的干菜里体味到某种艰难和辛酸。很久以后,我才懂得了那种快意潇洒后到底是怎样的“不难”。

每当这个时候,舅婆婆总会端着做好的饭菜出来,用她带着西北腔的尖细嗓音打断他的侃侃而谈,再讥讽上两句,也不忘送上个白眼。她总爱抱怨舅爷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对他所谓的“读书无难事”的理论嗤之以鼻,却放任他将屋子堆满了书和工具,时不时还会帮忙整理。

舅婆婆越是跟他叫板,他就越是起劲,仿佛在这种“难”与“不难”的争辩里能获得某种快慰。可这种争辩也戛然而止了。在舅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后的那几天,舅爷爷第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度让我们担忧不已。

如今他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谈,又似乎比往日更多话,有点喋喋不休,也不像以前那样妙语连珠。

只是他仍然不说一个“难”字,或许是不知说给谁听。

我去看望他,最后在告辞的时候,他依然告诉我:“要读书啊!就没什么是难事。”说着,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评 析】

文章摘取了舅爷爷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如舅爷爷年轻时坎坷艰辛的经历,舅爷爷返乡后对自己的“传奇”的描述,以及舅爷爷与舅婆婆对“读书无难事”的争辩,一层层地引发了读者对“难”的思考。同时,细节描写精炼传神,如“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了已然稀疏的牙齿”,“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个不畏艰难、重情义、豁达乐观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语言朴实真诚,字里行间汩汩流动着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舅爷爷的口头禅“要读书啊,没什么是难事”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串联全文,使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加深了讀者对“难”的感悟。总之,此文写出了有血有肉又有性格的舅爷爷这个人物。综合评分:68分。

徐燕笑

当青少年争相推崇名牌效应,当青少年对“快男超女”顶礼膜拜,当青少年对中性越来越痴迷,如何恢复青年的豪情壮志已成为难题。

是的,如何恢复青少年的纯洁已成为难题。

青少年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早已经不起物质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他们对耐克、阿迪趋之若鹜,极度追求物质享受。据说,有位年仅17岁的孩子,仅因为要买一部苹果手机而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尼采曾说:“成功只会在远离市场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试问,这样的青少年,还会取得怎样的成就?还能担当得起祖国的未来吗?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

我们迷失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我们是父母眼中的珍宝,富裕的生活让我们不必为温饱而奔波,于是“富二代”“官二代”出现了,于是有了“郭美美炫富”“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青少年的志向坍塌了,那么,中国的明天又会在哪里呢?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霸气已成为难题。

我们沦陷在“人似黄花瘦”的婉约中,早已没有了“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放。当年“五四”运动中激情澎湃的青年,当年高呼“内争主权,外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青年,如今又在哪里呢?

是时候了,青年们,起来吧!做一个像谭嗣同一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做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战士。

nlc202309010829

如陈嘉庚一般,有“敌未退出我国土,有敢言和者,以汉奸罪论处”的豪情,有温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壮志。

在《敬告青年》百年之后,我要写下:

战争的而非妥协的;

激烈的而非婉约的;

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热情的而非柔媚的;

在死亡到来之前,

让生命与日月争光辉!

【评 析】

文章抓住提示语中的“难题”展开论述,针对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缺乏“豪情壮志”的现象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批驳,立意准确,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章脉络清晰,内容旁征博引,语言热情洋溢,震撼人心。文章的不足在于对“难”缺少进一步的正面解读,内容略显单薄。同时,结尾部分还可适当点题,最后几行语意欠明。综合评分:58分。

沈 烨

世上之事,有难易之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难,如前进途中的绊脚石,绕过它,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难,如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难,如穷途末路的悬崖峭壁,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要愈挫愈勇,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吳。前进途中的绊脚石不可避免,但不论多难,只要不放弃,坚定信心,就可克服那道难关。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成就“史家之绝唱”——《史记》;孙子遭到陷害,膑脚后写下《孙子兵法》;左丘明失明,写下不朽著作《国语》;孔子四处游说不成功,编著《春秋》。这些人无不遭遇难关,可他们不畏艰险困厄,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留名千古,为后人敬仰。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楚霸王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仅余二十八骑,乌江亭长为其准备一小舟,助其渡江,可他却说:此乃天之亡我也。遂于乌江自刎,留下无限遗憾。试想,若楚霸王渡过乌江,重见江东父老,那他与刘邦的鼎力之势,也许会更为长久,胜负输赢更是一个未知之数。因此,我们不应被眼前的难关吓倒,而应放眼未来,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历览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其间困难重重,可中国毅然挺了下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长期封闭的大门,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抗日战争之中,全民族心手相连,共同抗日,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只有不畏难,才能赢得自由。

难与易,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身。只有不畏艰难,奋发自强,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评 析】

本文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入手,围绕面对“难”该怎么做展开文章,切合题意。但文章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文章思路混乱,从“要愈挫愈勇”到“末路之难”再到“中国的不畏艰难”,各分论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层次感。其次,文章素材的使用不够典型,同时因为对材料分析不够,有硬贴标签之嫌。综合评分:45分。

篇5:以勇气为题的作文

星期六的中午,我吃了妈妈给我做的美餐后,想去玩,当我走到一楼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男孩带着笑容从信箱上拿走没有放好的报纸撕个粉碎,我心里有点儿不平。但我是个胆小如鼠的小女孩,我平时一直不敢指责别人的错误,因为我怕人家不改,还反过来,跑到我家中吵,这样被爸爸骂个狗血喷头,可这次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一句话:错误的行径应当有人指责,谁是谁非应该有公正的论断。

当时,这种意念,虽然只是短短一瞬间,却给了我无限勇气我站了出来,指着几个小男孩说:“不许再撕了”。可他们不听,还在撕。我怒气冲冲来到他们面前,从小男孩的手中夺下了报纸。可他们反过来大声说:“我们撕不管你的事,再说这个又不是你的,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此时,我毫无惧色,上前一步说:“这虽然不是我的,可也是别人用自己辛苦劳动挣来的钱换来的,如果人家撕你们家的报纸,你们会怎么样?!”几个男孩听了低下了头,红着脸走了。我从家里拿出透明胶,把撕坏的报纸一片一片粘好,放入信箱。当时我心里别提有多美。

篇6:以勇气为题的作文700字

我,看起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但其实我心事重重,尤其是在“自己独立睡觉”这件事上。

在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下午,我一蹦一跳地回了家。刚想和妈妈一起分享今天的“校园奇事”时,妈妈抢先开口了:“今天晚上开始,你要自己独立睡觉啦!”我一听,楞了一下,一看天色还早,便爽快地答应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将要独自面对无边的黑暗,一想到这,我的小心脏仿佛紧张到凝固了。在爸爸妈妈的逼迫下,我只好无奈地进入自己的房间。

“呲、呲……”窗外的蝉鸣声越来越响,外面晾的衣服的水滴声越来越沉重,窗户外面仿佛有人盯着我。我把头缩进了被窝里,躲在里面瑟瑟发抖。

这个世界上应该不会有鬼吧?我的床底下也许没有蟑螂吧?万一有老鼠在晚上把我咬死了,怎么办呢?一堆又一堆的问题,犹如机关枪似的向我扫射过来。让我害怕得一直抱着我的被子,不敢动弹。

“嗡、嗡……”我的耳边想起了一声又一声奇怪的声音。这是蚊子吗?还是苍蝇?也许是其它机器的声音?啊!我受不了了,用力地抱住头,一滴又一滴的眼泪夺眶而出。怎么办,豁出去吧,我干脆钻出被窝,在床上、被子上、枕头上乱蹦……可,黑暗依然笼罩着我,害怕像无形的手抓着我。我有气无力地嘶吼着,好像夜里的老狼在低吟。

突然,我心里冒出了一个念头:要不要让妈妈陪着我睡觉呢?不要吧,不行,这样我会被吓死的;要吧,这样我就成了“胆小鬼”了,会十分丢脸的……到底怎么办呢?……

不,我一定要自己克服黑暗,克服恐惧,我暗下决心。或许是太累了,或许是紧张过度,我竟慢慢闭上眼睛,抱着枕头……渐渐地,我沉沉地入睡了。

第二天,当阳光洒入我的房间时,我兴奋不已,来到镜子前仔仔细细地把自己端详了一番,耶,我完好无损。

篇7:以勇气为题作文参考

当我这样问周边的人的人时候,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个诧异的眼神,那感觉好像我是个傻子似的。活着,多么简单的事情。三餐一宿,有时候还有点多余。只要我们的心脏还能跳动,脑袋还会思考,多么自然而然!不须要我们的思想经过激烈的斗争就能做到,哪里须要什么勇气?再说了,哪个人不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天,又怎么会惧怕活着呢?

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如果活着不须要勇气,又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去自杀呢?

活着不须要勇气,这只是安稳的生活浮现出来的假象而已。这种安稳一但被打破,假象也就随之消失了,接下来摊在我们面前的便是生与死的抉择。当人生的.理想彻底毁灭之后,当生命失去了我们自己赋于它的意义,活下去就意味着孤独,痛苦,甚至是世人的唾骂;死亡却可以解脱,可以得到人们的谅解和传颂。这可真是所谓的生不如死了!但是死,你有足够的勇气吗?没有,那就苟且偷生地活着吧。人们的赞许是留给那些勇敢的人。像杜十娘那样的人的。

我自然是瞧不起那些苟且偷生的人的,但是,我也不赞许那些自我了断的人。他们有勇气去死,却没有勇气继续活下去。

死并不是最勇敢的表现。死固然要有很大的勇气,然而却只是在横梁上踢翻凳子的那一刻,在悬崖或楼顶边用力一跳的那一刻,灌下一大口毒药的那一刻。你只要在那一刻把心一横就可以了。过了这一刻,就算你的勇气没有了,那也没有关系,你终究还是会死的。退一步说,那些选择死的人都知道,死的痛苦只是短暂的,只要挨过那短暂的痛苦就能得到解脱了。死后,他们与他们幻灭的理想,就能相聚了。

活着就不一样了。虽然说天总是会亮的,但黑夜的温长是超乎人的想象的。对一个痛苦忍受着的人来说,哪怕是一秒,也是像一年那么漫长。更可怕的是,那种痛苦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痛苦。是深夜里被窝内寂寞的眼泪,是亲人朋友失望惋惜的叹息,是陌路人愤怒鄙视的眼神……这样的痛苦难道会亚于死亡的痛苦吗?

面对这样的痛苦须要多大的勇气呢?我无法想象,但我确定它比死亡所须要的勇气多好几十倍,甚至几百几千倍。

真正有勇气的人选择的不是死,而是活下去。他们并非贪生怕死,只是他们的勇气已经大到足够让他们面对比死亡之更可怕的东西。他们的活不是苟且偷生的活,而是忍辱负重的活,满怀希望的活、自强不息的活。哪怕时间不能冲淡一切,他们的勇气也一定能够战胜一切。他们终会找到新的人生目标,赋于生命新的意义。

宋徽宗贪生怕死,自贬为奴,终为宋人所耻。崇祯接受不了亡国的事实,自我了之,他的明朝也未能光复。李煜呢?同样身为国君,他没有选择死亡。他是怕死吗?不,他要是怕死的话就不会写下《虞美人》和《浪淘沙》送给宋太祖一个杀他的现由。我只能说他比崇祯勇敢。是他的勇气支撑着他去面对悲痛和耻辱,并在悲痛和耻辱的软禁生涯中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如果屈原没跳下汩罗江,他会不会再写出一本《离骚》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屈原跳下汩罗江后不久,楚国就被灭国了。

篇8:以勇气为题的优秀作文

比较之一: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设计一】

1.学习课前导语后,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交流。

3.孩子们,听出来了吗,只要讲清楚作者几次看到花和看花后不同的心情,就能把这件事讲清楚,自己试着再讲一讲。

4.学生第二次交流,教师随机完成板书。

5.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特的变化呢?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一说吗?用“因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说话。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第一次概括主要内容抓不住主线,泛泛而谈,有的接近简要复述;第二次概括提升并不明显。用“因_____而_____”说话,举手学生并不多,而且发言的质量也不高。

【教学设计二】

1.默读导语,寻找学习要求,整理后呈现:

(1)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锁定第一个学习要求。齐读四个词,这四个词都表示——(心情)。

3.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心情的四个词,交流含词的语句。

4.联系这些句子,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并把思考的结果填写在作业纸上:(作业纸上独立完成,交流中屏幕呈现)

5.如果我们把这四句话串联起来就能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

6.总结:顺着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以后大家碰到类似的课文,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来说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效果反馈: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笔思考,参与交流,氛围活跃。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作业纸有条理地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1.文本教学价值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个环节,两位教师都根据文章的导读选择了两个教学点:“理解作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同的是课例一,教师把教学的归结点落在了“理解作者情绪变化原因”上,概括主要内容的目的是为引出后面的情绪变化;课例二,教师把教学的归结点落在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上,先借助作业纸理解情绪变化,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前面的步骤是为后面的概括搭桥铺路。我们可以看到课例一只是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层面上,课例二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两节课,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认识不同,设计的落脚点就不同,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收获也是大相径庭的。当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就能够和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他们在表达时就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语文素养就能逐渐提升。

2.文本教学价值的落实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课例一中,教师未经任何点拨指导,就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如同迎了当头一棒,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兴趣减弱了,整节课的教学氛围处于低迷状态。课例二中,教师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由浅入深,梯度前进。找出词语,画出句子,完成作业纸练习,最后概括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言条理清楚,表述完整,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高效的。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教学路径的生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始终把文本教学价值的坐标放在学生的世界里。

比较之二:品读咀嚼描写“藏花图”的语段

【教学设计一】

出示语段指名读,改动句子后自由读: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纯洁;紫的、娇小、这么多;鲜亮、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觉得改动后的句子好吗?

生:不好,原文的分类很清楚,而改动后分类混淆了。

师:哦,原来同一类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词语我们应该归为一类。‘分类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花的?

生:颜色、样子、数量。

师:作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花的多,花的美,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读得通顺流畅,也关注到了句子中分号的停顿,但语气平平。

【教学设计二】

出示语段,自由读,指名读画线的句子。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发现这几句话有什么特色?

生:作者从“颜色”“样子”“数量”分类来写。

教师引读。这些花从颜色上看——,从样子上看——,放眼望去——。

师:孩子们,你们还发现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教师范读提醒学生)

生:这些词,表达得非常简洁!

师: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听听有什么不同。这些花有的是白颜色的,有的是黄颜色的,有的是紫颜色的……

生:这样表达与原文相比就没有惊喜感了。

师:是呀,在这段文字中,没有一个表达情感的词语,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惊喜。文章就是通过一个个简短、跳跃的词语传递出作者看到花时眼前一亮的惊喜!(指名有感情朗读)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朗读特别出彩的是这句话“白的……这么辽阔!”读得轻快、跳跃,作者看到花时一刹那的惊喜溢于言表。

【教学反思】

文本的教学价值指向文本有特色的“秘妙”之处

这个环节,课例一、课例二都重点品读了“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课例一,关注到了“分类的表达形式”,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同一类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词语应该归成一组。课例二,既关注到了分类的表达形式,更关注到句子中一个个短语并排罗列的表现手法,流露出作者看到花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不已。这句话的教学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乍一看,作者从三方面写花,分类清楚,这样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从两节课的教学情况看,文本的这一特色,学生一读马上就发现了,说明在以前的学习中肯定接触过,不是这篇文章特有的,对学生而言也已经不存在“秘妙”中的“秘”了。所以此设计并没有体现出文本的有效教学价值。再来看课例二,教师通过进一步引导,朗读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一个个简短、跳跃的词语之中,这样的表达不愧出自大作家冯骥才的笔,那样的独具匠心,那样的真实自然。当学生读懂文本的这一层“秘妙”后,朗读这个句子就充满了生命力,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自然地仿而效之。文本独特的“秘妙”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魅力无穷。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一双慧眼挖掘出文本最有特色的“秘妙”,也就能使文本的教学价值趋向最优化。

上一篇:改变·进步作文1000字下一篇:微机室管理人员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