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用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

2024-07-28

中考常用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精选7篇)

篇1:中考常用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

1、故

①故作名词用时也指事情。故,事也。

故重因果关系。指某种原因引起的事情,多是使人不愉快的麻烦的事。(现代汉语中:事故,变故。)

②《广韵》旧也。故的反义词新、今。

作为时间观念,指过去的、从前的。故都,过去的国都。故乡,从前的家乡。故人,旧友,从前的相知。

③原因,缘故。④故意⑤通固,本来。⑥所以,因此。

2、覆

①覆,《集韵》反也。特指向上事物的向下翻转或倾倒。

②遮盖、掩蔽③翻转过来④倾覆,颠覆

3、更

①《说文》更与改互训。(改变、更换)

更侧重于前后相续,是以一个顶替另一个的相互交换;就新旧来说,更不是除旧布新,而是推陈出新。

②经过,经历。③抵偿④另,另外。引申:再。

⑤更加⑥副词,重新。⑦五更

这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2:中考常用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

①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病

①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3、彻

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篇3:文言文教学中成语的常用方法

一、借助成语解词释义

古代汉语很多实词,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 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或扩大, 或缩小, 或转移, 因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不同, 学生不好理解, 也不容易记住。但如果能巧妙借助成语, 问题就简单多了。如文言实词“池”, 文言文中一般作“护城河”解释, 因与今日的“池塘”的又意思相去甚远, 学生不易记牢。但如果我们举出成语“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学生只要略一思考,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又如实词“臭”, 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气味”, 比今义“难闻的气味”范围大些, 学生易受定式思维的影响, 望文生义。但借助成语“乳臭未干”来帮忙, 答案也就出来了。

二、借助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1.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 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在成语中也有反映。

(1) 名词作状语。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 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 而在成语中却经常出现。如:“斗折蛇行”, “斗”意为“像北斗星一样”, “蛇”意为“像蛇一样”, 用来作“折”和“行”的状语。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 “川流不息”的“川”, “土崩瓦解”的“土”和“瓦”, “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也是如此。

(2) 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意为“使……斗”, 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 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 例:“惊天动地”中“惊”即“使……惊”的意思, “动”即“使……动”;“安邦定国”的“安”是“使……安”, “定”是“使……定”。

(3) 意动用法。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 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辱”, “不远万里”就是“不以万里为远”。除此之外, 还有:“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 以古为薄”;“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等。

2. 通假字。成语中也有通假字, 如:拨乱反正 (返) ;图穷匕见 (现) ;一暴十寒 (曝) , 等等。

3. 语助词。

与古汉语相同, 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 如:“我武惟扬”, “惟妙惟肖”中的“惟”字;“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

4. 互文。

古汉语有互文的修辞方法。这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 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 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炼方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指主人和客均下马上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成语中也有这种修辞格, “舜日尧年”指“舜、尧时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世;“口诛笔伐”是口和笔一起责罚、声讨。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1. 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属于“唯……是……”这种固定格式下的宾语前置。

2. 成语中的判断形式。

“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胜败乃兵家常事”“草木皆兵”都带有非常典型的判断句式的特点。

3. 成语中的被动形式。

被动句中主语是后面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的带有明显的标志, 有的则要靠词语的前后关系来判定。这种情况, 在成语中也随处可见。如:“受制于人”“金石为开”“见笑大方”, 成语中“于”“见”“为”是典型的表示被动的词语。而“兔死狗烹”, “狗”和后面的“烹”则自然形成了一种被动关系。

4. 成语中的省略现象。

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 成语也如此, 例:“不见棺材不落泪”省去了主语,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省去了谓语中心词, “羞与为伍”“难以下咽”省去的是宾语, “名满天下”“遐迩闻名”省去了介词“于”。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深刻, 两者可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如果在教学中坚持使用, 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结合成语, 从学生熟知的成语入手, 不但能挖掘学生的潜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讲述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

篇4: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方法归纳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可参见相关资料予以落实)二、 推断方法

⑴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①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⑵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⑶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⑷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 信义著于四海

④ 怀信侘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⑸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三、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众威服其仁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宾客。

C.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去 官:离任。

D.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 劝:勉励,提倡。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B.休仁以为司徒参军

C.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借官空车厩居焉 人多异焉

B.以治干称 躬耕以养弟姊

C.收入常多于邻境 力于仁义

D.言之明帝 追载缣帛以送之

4.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

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

⑥每去官,辄无私宅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他们释放回家。

C.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6.翻译下列语句

①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四、答案及解析

1.B 这道题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A、C、D项在所处语境中词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中,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孙谦认为少数民族不服从的原因是以前的长官对他们有失礼仪,应解释为“服从”。

2.B B项中的“以为”在古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为”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把……当作”或“任用……做”等;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认为”。而文中王休仁是任用孙谦做司徒参军,由此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

3.D A项中两个“焉”意义不同,第一个为代词,代指住的地方,可译为就住在那里;第二个为助词,不译。B项中第一个“以”表原因,第二个“以”表凭借、方式。C项中第一个“于”表相比之义,第二个“于”表在某方面。D项中两个“之”都代指孙谦。

4.C ②句是讲孙谦的前任官员们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非孙谦本人事迹;⑥句是写孙谦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写他的清廉。此两句不合题旨要求,可排除。①句是对他初任句容县令政绩的概括,此句中的“神明”,④句中的“威信大著”都以为政的结果从另一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③与⑤句皆直接描写他为政的措施,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

5.AA项叙述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父忧去职”指因父亲病丧他离职,此项中错误理解为“父亲担心”;另一方面,此项中“躲避”之说不当,原文为“客居”于某地,即所住之地非自己的家乡。

篇5:文言文常用实词 3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59、请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请示(3)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60、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61、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8、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9、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62、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皮令臣轻背其主(鼓励)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若何:怎么办,怎么象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7、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

68、涉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9、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70、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1、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斤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2、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3、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好,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调发)

7、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取)

74、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75、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76、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不者)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7、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6、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

9、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78、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

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4、将率不能(主将)

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

6、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7、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频率、比率)

79、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80、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1、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6、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7、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82、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臣请就汤镬(汤镬)6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3、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84、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85、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6、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

86、王

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

87、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88、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9、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4、动刀甚微(轻微,轻)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

90、悉

1、赵王悉召群臣汉(都,全)

2、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周全,详尽)

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4、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5、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91、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

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9、相投合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

篇6: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例句

①经营:常数月营·聚(训)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②谋求:百计营·谋不能脱(促)

①远看:吾令人望·其气(鸿)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梦)②名望:卿为清望·官(训)先达德隆望·尊(送)③盼望:日夜望·将军至(鸿)④月光满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

①节操: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守节·情不移(孔)②时节、季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好雨知时节·(《春夜喜雨》)③节约: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

盗①强盗:忍能对面为盗·贼(茅)②偷窃:居乡必盗·(训)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

①看见: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梅)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表被动:臣诚恐见·期于王而负赵(廉)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①显露:图穷而匕首见·(荆)①推荐,介绍:胡不见·我于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见·其二子焉(论语)

①在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恐为操所先·(赤)②祖先:思厥先·祖父(六)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③一般:称已死的长辈或国君:先·君子尝言(左)先·帝创业未半(《出师表》)

篇7: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①眼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

②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不敢以说书目(看待)敬亭

③递眼色:范增数目项王(鸿)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毛)

④列:而不在使者之目(指)

①分开,区分:五谷不分(论荷)

②分给,分配: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名分,职分:予分当引决(指)

①忍耐:隐忍以行(指)

②忍心:忍能对面为盗贼(茅)

①中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

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

①间隔,间或:间以诗记所遭(指)

②离间:谗人间之(屈)

③小路: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道芷阳间行(鸿)

①强盗:贼二人得我(《童区寄传》)

②害:天下之大贼也(论)

③对敌人蔑称:骂逆贼当死(指)贼氛方炽(黄)

①弯曲:其曲中规(劝)梅以曲为美(病)

②不正直、理亏:宁许以负秦曲(廉)争曲直(指)

①与“上”相对: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石)吾羞,不忍为之下(廉)

①没有:臆断其有无(石)然有根无树(芙)

②无论:士无贤不肖(信)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

③不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李斯传》

①与“新”相对:故垒西边(念)

②交情,老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特示故人意耳(记)

③缘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

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①靠近,趋向:乃谢客就车(信)金就砺则利(劝)

②完成:然羸欲就公子之名(信)

①经过:秦师过周北门过瓜洲扬子桥(指)

②拜访:愿枉车骑过之(信)

①等待:皆待公子举酒(信)荆轲有所待(荆)

②对待:以季孟之间待子(《论语》)

①与“缓”相对:急趋之(促)

②迫切,紧急:江都围急(梅)冀缓急或可救助(谭)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

①量长短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②衡量:度足而居(治)

③限度:用之亡度(论)

④制度,法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度估计,揣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相如度秦王虽斋(廉)

①告辞:今者出未辞也(鸿)我自去年辞帝京

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

③言词:其辞微(屈)

④文辞:皆好辞(屈)

①存在: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海内存知已

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①单独,独自:公子独与客留赵(信)

②表反问(虚词):独不怜公子姊邪(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骑脱身独骑(鸿)骑骑兵,骑马的人:左公从数骑(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涕泪:涕落百余行(孔)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①做:吾见其难为(庖)

②作为,当作:为除不洁者(左)霓为衣兮风为马(梦)

③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

④是:人为刀俎(鸿)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劝)老夫已矣(左)

①与“北相对:刀刃者无厚(庖)

②看重:公子遇臣厚(信)

③厚道:宽厚而爱人(信)

④丰厚:厚币委质事楚(屈)欲厚遗之(信)

①通行,通过:会天大雨,道不通(赤)

②精通:通五经(张)

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论)

④全部:通计一舟(《核舟记》)

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

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

上一篇:房地产年度经营计划下一篇:低年级看图写话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