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2024-08-2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精选9篇)

篇1: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附5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3.9 医院感染暴发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5 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 m2,床间距应大于1 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 m2。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6.4.2 探视者进人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6.4.3 探视者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8.1.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1.3 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8.14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8.1.5 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8.1.6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8.1.7 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1.8 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8.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2.1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8.2.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2.3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8.2.4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8.2.5 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8.2.6 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8.2.7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8.2.8 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8.2.9 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8.3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3.1 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8.3.2 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8.3.3 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 h-8 h—次。8.3.4 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8.3.5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8.3.6 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8.3.7 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8.3.8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8.3.9 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8.3.10 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8.3.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9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9.1 应严格掌握患者出人ICU的指征,缩短住ICU天数。

9.2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10 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人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11 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般性诊疗器械如卩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12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14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的规定。

f)能够使空气达到卫生标准值要求的合法有效的其他空气消毒产品。

篇2: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m2,床间距应大于l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6.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6.4.2 探视者进入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入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10.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 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入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2.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3.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14.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篇3: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影响因素,预防,对策

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 医院感染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 常加重原发病, 导致病情恶化复杂, 给治疗及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同时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流动性大, 常会随着患者的传播而造成在医院内的感染流行, 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和干预以控制和减少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 显得越来越迫切[1]。本文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探讨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8月—2012年7月22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基础疾病包括脑出血、重度颅脑创伤、多发伤、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脑梗死、急性心肌梗塞、急性重症胰腺炎等;男117例, 女性103例;年龄15岁~85岁, 平均年龄 (53.32±17.50) 岁;住重症监护病房2 d~79 d, 平均 (10.24±6.21) d。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执行,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计算起, 超过其常规潜伏期而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发生在入院48 h以后者均认定为医院感染。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比较医院感染组与无医院感染组患者年龄、性别、侵入性操作、抗酸制剂、住监护病房时间、预防应用抗生素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合并医院感染40例 (18.18%) , 其中感染呼吸道 (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0例, 胃肠道10例, 泌尿道6例, 其他 (皮肤、软组织、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等) 4例。医院感染组抗酸制剂 (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阻滞剂) 、不恰当应用抗生素、实施侵入性操作 (深静脉置管、尿管、胃管、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 高于无医院感染组 (P<0.05) , 见表1。医院感染组年龄 (60.12±10.23) 岁、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 (17.12±5.34) d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 (51.45±15.89) 岁、 (9.12±4.23) d (u=4.45, 13.78, P<0.01) , 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3], 本文医院感染发生率18.18%, 感染部包括呼吸、泌尿、消化等各系统, 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复杂: (1) 年龄。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多伴有慢性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加上各种器官功能退化,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医院感染[4]。本文感染组年龄 (60.12±10.23) 岁, 高于无感染组的 (51.45±15.89) 岁。 (2) 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各种侵入性操作最多的地方, 而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机体正常的天然防御屏障, 容易引起相关部位医院感染发生, 是造成医院感染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5]。 (3) 重症监护病房是全封闭场所, 收治的多是危重症患者, 工作人员进出频繁, 病房无专门的空气消毒装置;患者的各项治疗、换药等均在病房内完成;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内含有大量细菌导致室内浮悬病菌增加[6], 因此住监护病房时间越长, 交叉感染的机会越高。 (4) 不恰当应用抗生素, 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 还会导致菌群失调, 降低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耐药菌大量繁殖, 增加感染机会。预防性、不合理联合和使用昂贵抗生素等问题情况在重症监护病房尤其突出, 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 (5) 抗酸制剂使胃酸浓度减低, 胃内细菌大量繁殖, 胃内细菌先逆向定植于口咽部、气管, 再经吸入含有这些致病菌的口咽部或气道分泌物而引发获得性肺炎。

总之,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 是医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 除开展预防医院感染及消毒隔离知识教育培训, 应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人员慎独精神及技术素质培养,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7], 针对不同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不同的目标监测、重点预防, 及时发现存在的、潜在的以及可能发生的感染, 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避免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8]。做好老年患者饮食指导和食品监控,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 增加机体抵抗力;避免长时间使用抗酸剂, 可替换为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等制剂[9];对留置的深静脉置管、尿管、胃管、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均应按规程做好护理, 各引流管要防止引流液逆流, 及时倾倒引流液, 以免逆行感染[10], 对体内侵入性管道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早拔除;对患者加强监控, 在病情稳定或处于恢复阶段, 及时转入普通病房, 与感染患者隔离, 杜绝发生再次感染, 尽可能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时间;加强抗生素正确使用, 应熟悉各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毒性、副作用、配伍禁忌, 及时为患者检查血象及做细菌培养, 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 依据药敏使用抗生素,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11]。

参考文献

[1]王颖.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7) :215-2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12.

[3]李文娟, 周慧芳.ICU室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 2004, 8 (10) :942-943.

[4]姚小红, 黄秀良, 徐明初, 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环境因素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3) :376-377.

[5]杨美贞, 王爱香.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1月上旬刊) :981-982.

[6]吴毓新, 徐建芳, 凌芳.综合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及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1 (11) :540-541.

[7]卢小芹.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1) :140、142.

[8]王鹏, 李金波.关于基层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 :81、86.

[9]王纪兴, 冯建珍, 钱蕊.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 2006, 20 (4) :34-35.

[10]高志凌, 俞兴群, 李远思, 等.ICU院内感染医源性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 2008, 29 (5) :563-564

篇4: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51-01

重症监护病房(ICU)为医院集中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特殊病房,ICU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率较普通病房患者多10倍。其主要因素和ICU患者机体抵抗力弱、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多等相关[1]。一旦患者出现机体感染,则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病情恶化,对后续治疗与护理带来极大的影响。因ICU的患者具有流动性特征,转移可能会导致院内感染流行。本次研究主要对ICU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综合相应的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8例重症监护并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5.2±6.9)岁。基础疾病:重度颅脑损伤21例,脑出血16例,呼吸衰竭18例,多发伤11例,脑梗死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8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进入ICU时间,1d~78d,平均时间(8.25±2.61)d。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将患者根据年龄与感染部位、疾病、危险因素等情况的不同,进行分析。

1.3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中华人共和国卫生部在2003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医护人员检验和相关资料记录未诊断依据。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择的ICU患者98例中,发生院内感染21例,发生率为21.43%。内科系统感染为6.15%,普通病房为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各年龄段有较大差异,50岁以上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以上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21例院内感染患者进行检查后发现,感染主要部位为胃肠道与泌尿道、呼吸系统。导致ICU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其主要因素为侵入性操作较多,有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产生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较无侵入性操作患者高,其中气管切开与器械通气患者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留置导尿管与鼻胃管、血管切口、动静置管等。

3讨论

经统计数据显示[2],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达21.43%,明显较普通病房、内科系统高。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其以下呼吸道感染较为多见。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感染,与国内相关报道所得结果一致。老年重症患者时出现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ICU老年人群自身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住院时间长,身体的部分保护性反射开始逐渐消失,因痰液瘀滞,使肺部产生严重的感染;因自身疾病较重,需要作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切开等方式进行治疗,也有患者行机械通气,保持下呼吸道与外界接触,导致鼻咽部无感染抵抗能力,引发肺部感染[3]。因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会对正常菌群形成抑制,导致体内细菌大量繁殖,出现菌群严重失调情况。我院ICU为综合性病房,专门收治各种重症患者,其中颅内损伤、脑出血、脏器受损等较为多见,因患者的基础疾病较为严重,身体难以吸收营养,出现免疫功能下降,同时患者也有使用侵入性操作与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增加。

医院感染预防主要采取非抗菌药物防治为主,根据相关因素采取措施:

口腔护理: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4],氯已定、过氧化氢漱口能有效对牙菌斑上的细菌进行有效的抑制,可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可定期对患者进行氯已定或者过氧化氢进行漱口,每日两次,抑制口腔细菌滋生;

尿道管护理:重症患者大多需留置导尿管,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可尽量将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减少,并定期进行尿管更换,避免因长期置管,滋生细菌,产生泌尿系统感染;

胃肠道感染护理:鼻胃管使用后,会导致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胃内的含细菌容物产生反流,流至鼻腔后产生呼吸道感染]。危重症患者必须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早期行肠内给氧,能有助于将胃酸分泌提高,降低胃内的细菌定植;临床上课使用硫糖铝来代替受体阻滞剂、H2等抗酸药物。不阻断胃酸分泌,能显著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预防,避免细菌的胃内定植,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5]。

机械通气防治:定期进行呼吸机导管更换,采取热湿交换、无创通气等方式,可使患者的呼吸道感染与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

综合上述,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与诸多因素相关。根据其发生因素采相应的措施,可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间,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能避免患者出现交叉感染,使感染发生率降低,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蔡成,吕勤,戴昆琦等.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导报,2011,30(3):379-381. [2] 沈伟锋,李辉,马岳峰等.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588-592. [3] 李维勤.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的重症监护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3):145-147.

[4] 李琦,黄映玲,张琳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23-24.

篇5: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出ICU,需更换工作衣、裤、鞋,戴工作帽,不戴手饰,外出时必须穿外出工作服,更换外出鞋。

2.医护人员患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3.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4.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洗手的清洗与消毒,在预防病人医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病人多部位感染(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中的积极意义,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病人与病人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

二、环境管理

l.ICU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无虫蝇。

2.ICU布局合理,划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处置区),有条件医院配置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

3.监护区、治疗室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

4.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等,用消毒液拖地二次。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三、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

l.病人的安置应净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3.患者转出后,床单位的所在物品须更换和用消毒液擦拭,按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5.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液的容器每个患者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6.加强病人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置入的皮肤穿刺部位,应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防止感染。7.换药及治疗用过的器械和容器先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再送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0.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

篇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新生儿因其生理特点,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控制和降低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问题,是未来新生儿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我院新生儿病房重点加强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管理

合理的布局,流程设计是避免交叉感染的前提,我院新生儿科设有医疗区(新生儿病房、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室)、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等,实行无陪制度,病区设施与管理基本符合目前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床位设臵及人员配臵合理,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清洁。重视病房清洁、消毒,每天定时进行两次自然通风后空气净化器净化;地面湿式清扫每日至少两次,床头每天采取一床一巾,湿式清扫,每月对病区进行彻底清扫。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国内外均提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新生儿感染传播的关键。加强在岗人员的在职培训,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医护人员《消毒技术规范》的学习,一般诊疗物品,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吸引器、引流瓶、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暖箱、蓝光灯等。根据物品性能及其污染后危险程度,选择不同水平的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脐部和皮肤黏膜护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应用无创通气技术,缩短各种管道留臵时间,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3加强对医护人员洗手的监督与管理

从严格管理入手,新生儿病房特别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而不是穿隔离衣和戴帽子、口罩。

在新生儿病房尤其NICU中因医疗护理程序多,医护人员接触患儿的机会比其他病房多,因此,手卫生在新生儿医院感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率<60%,接触患者前进行手卫生的仅35.6%。在工作繁重的条件下,手卫生的依从性下降,也就增加了接触传播的机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提出了应严格执行的手卫生标准,并要求在5个关键时刻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应严格、自觉、主动地做好手卫生。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理念,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切记洗手最重要。

4提高对常见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处理能力

篇7: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2年11月入住本院PICU新生儿215例, 其中足月儿83例, 早产儿132例;男111例, 女104例;年龄2~25 d, 平均13.3 d;平均出生体质量2003.15 g, 其中≤1500 g 17例;平均胎龄36.6周, <37周23例;平均住院时间21 d (6~76 d) 。使用呼吸机38例, 胃肠外营养78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情况以及细菌学培养、影像学检查等确立感染病例, 并填写调查登记表。

1.3病原菌鉴定

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住院48 h以上的新生儿共215例, 发生医院感染26例 (31例次) , 感染发生率为12.1%;男感染发生率为11.71% (13/111) , 女感染发生率为12.40% (13/104) , 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31例次院内感染的部位和构成比, 下呼吸道感染 (36.07%) 、上呼吸道感染 (16.07%) 及口腔感染 (14.8%) 。感染部位中肺炎居首位, 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4例, 占使用呼吸机例数的26.9%。4例败血症 (12.9%) 中, 2例为极低体质量儿。

2.3 不同体质量及胎龄的感染发生率

出生体质量越低、胎龄越小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出生体质量≤1500 g的早产儿共17例, 占7.9% (17/215) , 其中有7例发生11次医院感染41.2% (7/17) 。感染发生率随着出生体质量增加, 感染发生比例明显下降, 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同样, 随胎龄的增加, 感染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不同胎龄的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2.4 P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胎龄<37周、体重≤1500g、产妇重度先兆子痫、脐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是P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PICU医院感染特点

3.1.1 自身感染

新生儿皮肤角质层发育不全, 且水分在皮肤中含量多, p H值较成人高, 局部防御功能差, 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2]。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于体温低、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差, 免疫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 需入暖箱保暖, 箱内的湿度和温度除利于新生儿外也有利于病原菌繁殖。一但如吸痰、气管插管等一些侵入性操作使呼吸道黏膜受损, 防御机能将进一步下降, 易致感染的发生,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3]。

3.1.2 医源性感染

PICU工作人员相对少, 患儿多。工作量大时医务人员的手污染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如果手卫生执行不到位, 会增加交叉感染感染的发生。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落实不严格, 无菌观念不强, 如不能按要求进室换鞋, 穿隔离衣, 戴口罩;忽略对奶具、浴具、毛巾、包被等用品的清洗消毒等均易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3.2 P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从调查的结果看, P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胎龄<37周、体重≤1500 g是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妇重度先兆子痫、脐静脉插管、PICC插管等, 与Kawagoe等[4]的报道一致。经鼻口腔吸痰、使用呼吸机使外环境中的细菌通过侵入性操作可以带入患者呼吸道, 报道显示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5]。建立的机械通气, 影响了患者呼吸道防御屏障功能, 外界空气未经湿化和过滤作用直接进入气道, 影响了患者呼吸道防御屏障功能。外界空气未经湿化和过滤作用直接进入气道, 气道黏膜容易干燥, 纤毛运动障碍而使分泌物的排出不畅, 造成肺部感染[6]。

3.3 预防控制措施

3.3.1 消毒隔离措施

耐药菌与其敏感细菌在PICU医院感染患者中间的传播方式是相同的, 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呼吸机管道及空气微粒传播。防止湿化器、吸引器和家具、血压袖带的污染, 注意医疗工作人员手部清洁, 对易感染患者床边隔离消毒, 医疗侵袭性操作时注意清洁, 筛查和去定植, 可减少PICU医院感染耐药菌的传播。

3.3.2 加强手卫生

调查发现医护人员的手是耐药菌的重要传播途径, 医护人员的手常定植有鲍曼氏不动杆菌等革兰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鲍曼氏不动杆菌不但是ICU的主要病原菌, 而且其耐药情况已相当严重[7]。在检查、护理PICU医院感染耐药菌的患者后所带的菌量可达103~105 CFU/cm2, 用快速手消毒液洗手, 可以明显降低院感发生率。

3.3.3 针对P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 加强对患者

个体差异的关注, 积极治疗原发病, 在全面加强消毒, 增强手卫生的依从性等的同时,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尽可能选择低诱导耐药的药物治疗感染。病情较重时, 尤其是全耐时可联合用药[8]。同时还要区分感染菌还是定植菌, 对治疗最佳时机的确定, 感染部位对治疗的反应差异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免疫调节剂的合理使用也有助于防控PICU医院感染菌感染, 比如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的应用, 可降低P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总之, 针对危险因素, 实施早期干预, 积极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是降低P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对P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和相关因素进行流行学病分析, 为预防控制PICU医院感染、降低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入住PICU的215例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感染特征以及相关因素, 进而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6.1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 (36.07%) 、上呼吸道感染 (16.07%) 及口腔感染 (14.8%) 居多;胎龄<37周、体重≤1500 g、脐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PICC插管和经鼻口腔吸痰 (P<0.05) 等是P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P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 加强对患者个体差异的关注, 积极治疗原发病, 全面加强消毒, 增强手卫生的依从性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可降低P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P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游楚明, 傅万海, 张志钢, 等.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 :78-81.

[2]杨锦红, 李向阳, 张楚南.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6) :572-574.

[3]Dent L L, Marshall D R, Pratap S, et al.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 nii:a descriptive study in a city hospital.BMC Infectious Diseases.2010, 10 (1) :196.

[4]Kawagoe J Y, Segre C A, Pereira C R, et al.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critically ill newborns:a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Am J Infect Control, 2001, 29 (2) :109-114.

[5]毛彦华, 刘锦铭.呼吸机相关肺炎危险因素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36 (12) :925.

[6]Hsueh P R, Teng L J, Chen C Y, et al.Pan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aus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Taiwan.Emerg Infect Dis, 2002, 8 (8) :827-832.

[7]张小江, 徐英春, 俞云松, 等.2009年中国CHINET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 (6) :441-446.

篇8: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关键词:消毒,ICU,空气监测,医院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与病房环境空气的质量密切相关, 传染性微生物气溶胶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有效的空气消毒和净化是预防疾病、防止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对采用不同消毒方法的三个ICU病房的空气环境进行了持续性监测, 并对病房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 以期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2月间对胸外科ICU、神经外科ICU、呼吸内科ICU的空气环境进行监测, 同时对在此期间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

1.2 方法

1.2.1 空气净化

胸外科ICU采用自然通风法、神经外科ICU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呼吸内科ICU采用静电吸附式空气洁净器。

1.2.2 空气标本采集

每月第2周的周三9:00~10:00应用标本采集器和血琼脂培养基对三个ICU病房按照规范采样一次[1]。

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空气监测结果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感染率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空气监测结果

空气环境中的细菌监测数量随消毒方法不同而变化, 比较三个ICU的细菌监测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462, P<0.05) ;两两比较, 胸外科、呼吸内科的细菌监测结果均明显低于神经外科 (P<0.05) , 胸外科与呼吸内科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不同月份间的细菌数量有所不同,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图1。

2.2 医院感染情况

2.2.1 医院感染总体情况

三个科室ICU共计住院患者687例, 其中113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16.45%。三个科室的感染率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10.021, P<0.05) , 其中胸外科的感染率最低, 呼吸内科的感染率最高, 具体见表2。

2.2.2 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包括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腹部、血液和切口。其中下呼吸道的感染率最高,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室内空气消毒方法众多。张晓云等对重症监护病房采用空气消毒洁净器空气消毒进行评价, 发现空气洁净器是理想的安全、有效、无毒、无害的空气消毒用品[2]。陈超男等采用三氧消毒剂代替紫外线灯进行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 认为特别适合基层医院的使用[3]。基于以上研究, 本课题对比了分别使用自然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空气洁净器三种方法进行空气消毒的三个ICU的空气环境微生物学特征, 发现自然通风法、空气洁净器消毒后的病房空气微生物数量要少于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消毒的病房。这说明, 传统的自然通风法只要方法规范、频率适宜、室外环境条件好, 同样可以达到有效的空气消毒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医院感染总体情况和感染部位分析发现, 医院感染发病率以肺部感染为首位, 这与国内研究基本一致[4]。空气、咳嗽和打喷嚏能形成5000~10000个含菌气溶胶颗粒, 正常人讲话亦能喷出气溶胶颗粒250个, 而ICU内呼吸机、雾化吸入诊疗器械能产生大量气溶胶颗粒, 成为悬浮于空气中的细菌载体。较大颗粒多为呼吸道屏障和黏液纤毛所拦截和清除, 直径小于5nm的颗粒进入肺泡。具有吸入感染危险的是气溶胶颗粒蒸发脱水后形成的飞沫核, 许多病原菌能在脱水条件下长时间生存。这些病原菌可以在上呼吸道粘附和定植, 继而吸入下呼吸道, 到达支气管远端或肺组织, 克服宿主的防御机理后繁殖并引起侵入性损害。

综上所述, 病房空气中的细菌数量, 是患者发生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ICU主要收治大手术术后或病情危重的患者, 一般都存在免疫力低下、创伤重、昏迷等, 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采取有效的空气净化方法, 以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236-238.

[2]张晓云, 王国权, 范静.重症监护病房空气不同消毒方法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3) :211-212.

[3]陈超男.重症监护病房两种空气消毒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4, 21 (2) :167-168.

篇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内选取14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60岁的患者有86例,<60岁的患者有54例。发现感染患者35例中有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在23~91岁,平均年龄为58.65岁。所有患者都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出院或者死亡的患者。

1.2 方法

本次调查的方式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忍着你分析我院收治的14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找出医院感染的患者病例,对患者的年龄、疾病名称、感染部位和危险等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情况

本次选取的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共有140例,其中35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现象,感染率达到25%,35例患者中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0例,例次感染率为32.14%。其中≥60岁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受感染为23例,<60岁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受感染为8例。见表1。

2.2 医院感染的部位

在重症监护病房受到感染的患者主要的感染部位集中在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占手感染总数的57.68%,再次就是患者的泌尿道感染,占受感染总数的33.48%。其他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是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和口腔等部位的感染。

3 讨论

针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内出现的医院感染现象,经过对所有患者的临场病例进行研究之后,我院制定了一套有效地的防控措施,有效地减少了重症监护病房内医院感染现象的发生。

3.1 重症监护病房内卫生环境的处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卫生要求是严格的,要随时确保病房内的空气流通畅通,使患者随时能够呼吸道新鲜的空气,可在病房内安装多功能动态杀菌机和排风扇。医护人员要认真处理好被患者污染之后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强化常规性质的预防实施和观念的自主性,医护人员能够正确的使用医疗防护用具[3]。病房的负责人应注意对病房内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及时的消毒清洁;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对病房内不能固定使用的如手推车、轮椅等在使用之后要马上进行消毒。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探视人员在探视过程中必须按要求穿戴陪护服、套鞋套、戴口罩之后才能进入病房,并减少患者的探视时间和次数,进一步减少感染的源头[4]。

3.2 病原菌感染的预防对策。

依据患者的药敏实验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患者的治疗医师应该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乱用抗生素药物出现新的耐药性。同时,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的药物进行定量的使用,确保药物能够维持有效的血液浓度。

3.3 强化呼吸道的管理。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非感染和感染的患者应该别分放置,对具有呼吸道感染性质的患者进行单独隔离护理,防止发生感染现象[5]。

3.4 强化医护人员的管理。

医护人员要树立起良好的消毒意识,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消毒程序操作,并将消毒液放在患者的身边,告诉患者家属在接触患者前都要进行及时的消毒、洗手。

综上所述,强化对重症监控病房的管理,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科学合理地对患者使用抗菌类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现象,降低医院感染率,提升对重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救治成功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减少病痛。

摘要:目的 研究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中感染及其防控的有效措施,减少出现感染。方法 对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40例重症监控病房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认真分析医院感染患者的年龄、疾病名称、感染部位和危险等因素。结果140例重症监控病房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25%,例次感染率为32.14%。医院感染出现的高位人群是60以上的老年患者,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造成感染的原因多是患者接受过侵入性操作、不科学的使用抗菌药物、医护人员消毒观念不强等因素导致的。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很高,应强化对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抗感染护理,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科学的使用抗菌类药物,强化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强化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存在的风险评估,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概率。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防控

参考文献

[1]杨红霞,陈丽英.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防控[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86-87.

[2]周金叶.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防控措施[J].中国中医药,2010,8(7):183-184.

[3]李淑霞.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75-777.

[4]万小芳.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及预防[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7):1024-1025.

上一篇:毛邓作业——正文下一篇:规划人大会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