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024-06-20

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共8篇)

篇1: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指出:“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积极稳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三者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实施*****地州发展战略所在,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更是实现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改革促进和谐,要求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发展巩固和谐,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以稳定保障和谐,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安定团结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切实贯彻这一原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改革促进和谐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正是通过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社会总体和谐的良好局面。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解决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改革促进和谐,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涉及许多利益的调整。这不仅会使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而且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改革不能因此而退却。必须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应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也就是要坚持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应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

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正确把握形势、科学确定任务、妥善安排步骤,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当前,尤其要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同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以发展巩固和谐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社会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发展巩固和谐,要求摒弃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观念和做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既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又彼此紧密相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协调推进。通过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政治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等关系的和谐;通过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通过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以稳定保障和谐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始终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始终保持稳定局面密不可分。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特点。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稳定保障和谐。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维护稳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考虑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考虑重大国际问题、国际事件等对社会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宽广的眼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势,研究新形势下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多发多样的特点。应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积极推进改革,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性原因;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应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工作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

○杨 忠 洲

民营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民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产业发展与市场导向的关系,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是增强民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基础实力的关键

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只有加快发展,增强实力,才能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产业与市场导向的关系,就是要确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民企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选择发展项目和产品,实施对发展产业的定位和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致力于消费需求与市场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坚持走以专求特、以精显优、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的发展新路,建立起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

我国的民营企业伴随市场经济萌芽和成长,就其总体现状分析,产业发展还不成熟,资本积累还不厚实,开放视野还不宽广,自主创新和自主增长能力还比较脆弱。这种状况,往往容易因市场信息 1

缺失、政策把握不当和其他影响因素而造成发展决策的失误,以至削弱或失去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础。因而,做好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发展的文章,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后续服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成长中的民营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民营企业的产业选择与发展,应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主动地应对和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市场风险。首先,要加强市场信息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确立适应市场需求、有利生态环保、能够持续发展的产业主导方向及其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克服和避免主观臆断和跟风赶浪式的盲目发展。其次,要注重资本积累,增强自主投资和自主增长能力,克服和避免过分或单一依赖信贷,防止资金链断裂。三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注重开拓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经济合作,寻求与优势企业的“和合”双赢,克服和防止“单打独斗”和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所淘汰。四是要主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强技术、管理和品牌创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克服和避免技术低水平、产品低档次、管理低层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业主与员工的关系,树立以

人为本、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是增强民营

企业和谐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和处理业主与员工的关系,是民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民营企业既要保证员工合法的劳动报酬,又要营造尊重员工及其劳动的环境和条件,还要为员工获取新的知识、增强发展能力拓展途径,以此促成员工与业主的相互信任,形成员工忠于企业、业主尊重员工的和谐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共振”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业主事业和员工追求的各自价值和利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决定性因素。在民营企业,业主作为

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和企业管理的决策者,在处理与员工的关系上,居于主导地位;员工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处于从属地位。然而,物质资本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产生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员工尽管有着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但他们的共同追求不外乎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在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的同时,获得人格上的尊严、价值上的认可和社会民主、公平、正义的权利。因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民营业主必须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个人事业与员工作用的关系,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兼顾员工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将此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实现业主事业与员工追求的“双赢”。

目前,在少数民营企业,由于拖欠职工工资、疏于劳动保护、忽视劳动保障等而导致的不稳定和安全事故,其根源无不与业主对员工人格权利的亵渎和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有关。解决这类问题,政府加强监管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民营业主要从道德和法制上树立起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观念和意识。首先,要把员工当主人,真诚尊重员工,自觉营造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起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的制度。其次,要增强诚信、守法意识,把依法维护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作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基本要求。重点是要规范集体劳动合同,保障员工合理的劳动报酬,加强劳动安全保护,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落实员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让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三是要尊重员工施展才智、享受教育培训、参与文化娱乐和社会公益活动的权利,不断提升员工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四是要以个性鲜明、底蕴深厚、与时俱进、时代感强的企业宗旨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力对促进民企和谐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自主发展与政府支持的关系,寻求和把握企业发展与政策导向的结合点,是坚持民

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正确路径的保证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发展的动力在自身,投资的风险要自担。但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决策,必须把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企业与政府的结合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市场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项目,是企业投资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国家运用供地、信贷、价格以及法律、行政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实际上是从宏观上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也是为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条件。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把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主动应对,顺势推进。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只有契准企业发展与政策导向的结合点,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和谐持续发展。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从理论上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宪法也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特别是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非公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提升到事关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放宽行业准入、强化财税信贷支持、完善行政服务、加强引导监督、依法严格自律等方面的重要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难得机遇。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和谐发展,就是要遵循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民企发展与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适应度及协调性。

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把政策引导和自主发展

统一起来,在创新中培植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机遇、运用政策,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和项目,使企业的产业发展和运作方式与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导向要求融合对接,形成市场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协调互动。另一方面,要坚持诚信为本,依法经营,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臵于政府的监督之中。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市场发展变化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对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适时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形成企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是增强民营企业和谐持

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源泉

企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对民营企业来说,必须着眼于社会和谐这个全局,规划和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目标追求和社会价值,并使之与社会和谐的整体目标相适应相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营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建设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及其业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方针,一批社会能人和精英,顺应时代潮流,抢占社会及市场资源先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勤奋劳动先富起来,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此,作为先富起来的民营业主,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一方面,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民营企业及其业主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及其业主是党和国家“先富”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理应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两者不仅表现的是民营业主的人格思想境界,而且织就的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社会根基。

民营企业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加快发展,增强效益,不断提升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和实力;守法经营,照章纳税,拓展产业,创造岗位,实现纳税持续增长,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依法规范劳资关系,关爱员工,合理分配,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扶贫帮困,捐资助弱,发挥带动作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这些方面,都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民营企业及其业主提出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还非常有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突出任务仍然是要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效益,不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实力。同时,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积极拓展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域和功能,探索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真正使民营企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执委、湖北省九届

政协委员、湖北蓝特集团公司董事长)

篇3: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 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自古医务工作者就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为患者解除痛苦, 拯救生命, 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救治自己的医生。人们常称医者为“白衣天使”, 因此, 医患之间本应是一种相互信赖, 休戚与共的关系。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 其中重要一点是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合理, 患者享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差, 医疗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使患者心中充满了怨气。如据全国医师协会统计, 北京的71家大中型医院在近3年间发生了500起医务人员被殴打的事件, 其中有90名医务人员被致伤致残。北京的医疗纠纷也在逐年增多, 仅2007年一年内就发生了医疗纠纷5000起, 2009年达到8000起。

全国5省市30所医院随机调查显示, 患者对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满意度为51.3%, 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56.92%, 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为44.76%, 由此可见, 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有不满情绪。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医生。如果诊疗过程中患者认为出现了问题, 常不知道如何解决。即使患者了解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还要经过长时间的鉴定和审理过程, 所以情急之下, 有些人常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 去打砸医院, 辱骂、殴打医务人员。

医务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服务性工作, 它服务于生命的全过程, 包括对患者进行躯体和精神上的治疗, 它是面对无数未知领域的高风险工作。医生们终日忙碌就想多诊治几位患者, 但又不得不为了迎合举证例置的责任要求, 首先考虑如何保护自己。这样, 医院内防卫性的医疗行为逐渐增加了, 许多没有必要的检查项目被加上了, 风险大的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大打折扣, 医疗费用也逐渐攀升。所以改善医患关系势在必行。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医疗纠纷的暴力化倾向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 它既影响了公共安全, 又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所以, 要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角度审视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 要充分认识医患关系恶化乃致产生医院暴力的这种医患危机, 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冲突的突出表现。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恶化不是偶然的, 所以要改善医患关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这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要着力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医疗体制, 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要加速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推进建立覆盖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制度。要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控制医疗费用的攀升, 使医疗服务真正惠及百姓。要改进医学教育, 完善医疗、医患关系的有关法律, 使医患关系得到长期根本的改善。

目前还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清楚地统计, 我国各个地区每天发生医疗纠纷的数量, 医疗纠纷的原因、性质和类型, 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我们必须立足现实, 认真研究快速缓解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 比如建立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快速接纳处理医疗争议或纠纷的部门。从畅通百姓利益诉求渠道的角度, 有效化解医患矛盾, 避免医患之间的直接对抗。坚决遏制医疗纠纷的暴力化倾向, 依法维护公共秩序, 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

建立医疗纠纷的有关法律, 强化医患双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利的意识, 依法维护患者、医生的权益, 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 维护和改善医生执业环境。

医院一方面要加强医疗行业自律, 改善医德医风, 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另一方面, 要依法维护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 关心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合理调整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 稳定医务人员队伍。

医院要坚定“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 重塑社会对医生的信任、尊重和理解。要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 健全和畅通与患者沟通的渠道, 尊重患者的权益和要求。医患双方共同对抗疾病, 通过优质和热情的服务使医疗纠纷消除和化解在萌芽状态。

当前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 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 程度明显加深,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立求以正面宣传为主, 为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服务。呼吁媒体的宣传既要起到反对医疗界的不正之风的作用, 也要实事求是地报导医务人员为保障人民健康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既要宣传医疗卫生知识, 也要让广大群众客观地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和接受医疗服务的风险性。

不论是医生还是普通百姓, 不论职务高低或享有金钱的多寡,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患者, 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 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宁。

篇4: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新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表现为形式多样性、主体明确性、状态多变性的新特点。

1.劳动关系的形式多样性

随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经济结构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多种经济类型相适应的劳动关系主要有: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集体经济的劳动关系、私营经济的劳动关系、个体经济的劳动关系、联营经济的劳动关系、股份制经济的劳动关系、外商投资经济的劳动关系,港、澳、台地区投资经济的劳动关系等。

劳动关系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同一用人单位中因使用了不同身份的劳动者而出现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如联营企业中就有多种经济类型的劳动关系;同一劳动者同时与两个以上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如出现了从事第二职业或停薪留职的劳动者。这就打破了过去用人单位中劳动关系比较单一和劳动者不能同时与两个以上不同所有制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状况,形成劳动关系多样化的特点。

劳动关系形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劳动关系是用行政方式建立的,如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原固定工的劳动关系;有的劳动关系是用劳动合同的方式建立的,如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劳动关系;有的劳动关系是用口头方式或随意方式建立的,如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还有的劳动关系是因为就业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如小时工、季节工、劳务输出、项目合作、人员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这就改变了过去统一用行政方式建立劳动关系的状况,呈现出多样化的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明确性

过去,在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通过国家行政分配方式招收工人建立劳动关系。一方面企业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物,用人主体相当程度上是国家;另一方面不承认劳动力属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者端上“铁饭碗”,进了工厂的门,就是国家的人,成为国家职工,劳动者的劳动主体地位也没有确立起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企业不再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具有了用人自主权,确立了企业用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转变了劳动力“国有”的观念,使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的权利,确立了劳动者的劳动主体地位。由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两个主体的地位得到确立,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并由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能较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劳动关系的状态多变性

过去,实行固定工制度,由国家对劳动者统包统配,形成一次分配定终身、职工很难流动的局面。现在,劳动关系市场化使劳动力流向、流速和流动规模表现为不确定性。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双方各自抱着不同的利益目的进入劳动力市场,企业要求得到素质好且廉价的劳动力,以在生产中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长且经济待遇好的企业。双方利益上存在差别,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劳动力价格的形式反映出来。用人单位以优厚的待遇招聘人才,劳动者按照报酬多少、条件优劣选择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变动与维系更加受价值规律的支配。随着劳动合同制的推行,劳动关系已经逐步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契约关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不确定性带来劳动关系的状态多变性。

二、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夯实和谐社会基础,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劳动法》、《工会法》为依据,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统领,以调整劳动关系为主线,在着力解决劳动关系突出矛盾的同时,全力推进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体制建设。

1.注重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就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1)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实行城乡就业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相关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切实处理好与农民工全面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加强就业服务与就业培训问题,增强农民工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

(2)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等过程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落实好职工身份置换的有关政策,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继续纠正国有企业改制中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处理好职工社会保险问题以及托管中出现的新问题。

(3)解决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首先,应建立促进灵活就业的服务体系,包括劳动力的供求信息、技能培训、金融服务体系等;其次,要建立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灵活就业者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制度等;再次,要建立灵活就业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包括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险费用缴纳和获取体系等。

(4)继續贯彻和完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双失双下”人员、残疾人员及其他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政策,建立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等再就业优惠政策,组织困难群体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

(1)大力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继续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重点督促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改制重组企业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要突出抓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工作。继续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合同运行。加强合同履行情况定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早解决。要根据非公有制企业面广量大、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等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职工社会保障制度。

(2)积极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把劳动关系中最要害、企业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重点,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对等。把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突破口,依法建立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分配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劳动力双方合作共赢。要把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与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加强劳动关系调整的机制和体制建设

(1)健全企业民主管理机制。职代会制度是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组织保证,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企业要按照《工会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职代会等各种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民主管理形式,落实职工民主权利,为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提供保证与支持,为职工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奠定基础。

(2)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宏观协调指导作用,帮助企业构筑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平台,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劳动标准,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劳动争议矛盾的化解,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3)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领导,积极协调;企业行政要认真组织落实集体合同、劳动合同条款,及时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工会要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其维权和协调职能,加强对企业执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劳动行政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基层单位以上的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要及时解决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坚决纠正和依法处理违反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行为。

(4)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劳动争议处理的区域化、网络化和实体化建设,加快建立劳动争议仲裁院,探索实行立审分离,完善办案工作流程,全面提升劳动争议处理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与办法,落实劳动争议三方仲裁原则,加强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要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健全劳动关系矛盾的预测、预警、预报机制,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任重道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就存在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我们应当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使劳动关系始终处于相对和谐状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篇5: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定,同时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讲是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简言之,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利润与工资的关系。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的是工资最大化,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把二者联合起来,共同把蛋糕做大,并能合理的分割。这样既能使投资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促进其持续发展,又能使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实惠。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劳动者与投资者能够较好地结合,实现充分的就业,并使劳动都所得到的收入

1及社会保障水平与其贡献、绩效相适应,最终达到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状态,最终 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存在发展状态,只有当社会经济关系处于和谐发展状态时,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而在诸多社会经济关系中,劳动关系不仅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而且是一种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直接相关、并发生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关系。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不仅仅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着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时,劳动关系才能和谐稳定,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古人云: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树之高,先固其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先固社会和谐之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

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 总体上是稳定的,劳动者的利益得于较好的实现,但随着利益分配的再调整,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矛盾也日趋增多。就准格尔旗来看,以下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地位互换矛盾,即一些企业改制后,职工下岗、分流、兼并或重新安置时,职工原有的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经营者权力则至高无上,职工失去了“主人翁”的地位,从而失落不满情绪加重;二是利益分配矛盾,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与

经营者年薪差距逐渐拉大,利益分配差距凸现;三是劳动关系呈低水平、脆弱化状态,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不依法执行用工制度,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只签订短期劳动合同,职工没有职业稳定感;一些企业不注重改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职业卫生状况较差,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等情况,由此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还引起了职工群体性事件,造成许多不良影响,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雇用关系的区别所在,但共同点在于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双方始终存在既对立又协同的矛盾关系,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偏向哪一方都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只有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和谐社会的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劳动者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因而,公平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工会组织要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围绕经济效益共创,发展成果共享这一目标来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

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加强维权机制建设

近年来,准格尔旗总工会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 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把握维权重点,完善维权机制,提升维权质量,推动形成党

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大维权”格局,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维权实效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创新建会形式,工会组织覆盖全旗。市场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催生了多种经济成份,形成了多种身份的职工群体,“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对工会组织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工会维权的基础。准格尔旗总工会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建会工作的重点领域,针对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点多、面广,用工不稳定的实际,探索多种方式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如建立餐饮产业工会、建筑产业工会、批发零售工会等模式,把难以单独建会单位的职工按不同形式组织起来,做到“量上扩大、面上覆盖、点上突破、质上提高”,尤其把农民工作为发展会员的重点对象,将他们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采取“无会抓建会,有会抓规范”的措施,积极寻找建会空间,努力探索建会途径,加强建会督查力度,推动工作组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参与劳动仲裁,建立维权机制。受制于经济、人事上对企业行政的依附性,许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为职工说话难、维权难、有理不敢说,侵权不敢维等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现象,准格尔旗总工会积极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将原来的行政处理变为有工会组织参加的多方干预机制。加强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组织的有机结合,行使工会代表的职责,使工会对涉及劳动争议的案件有话语权、法定建议权和一定的否决权。这样,工会的威慑性就加大了,恶意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因工会在处理机制上的发言权,对工会的调解行为和维权行为给予足够的重

视,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科学维权。“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体现,只有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肩负起工会组织的光荣职责。准格尔旗总工会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规范协商程序,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等事贡进行平等协商,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全同,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全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同时,强化职代会制度建设,规范职代会内容形式,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厂务公开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准格尔旗各级工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制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工人先锋号”和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活动,大力弘扬了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切实发挥工人阶级在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安康杯”等竞赛活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

篇6: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论文题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 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原则。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不能互相协调就会影响很大 1.1 改革不应适时、适度时会起反作用 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当改革不应适时、适度时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引发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例如俄罗斯,实行所谓“休克疗法”,改革性质改变、跨度过大,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严重受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急剧动荡,严重背离了改革初衷和方向。

1.2 整体不能协调发展

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

1.3 维护稳定不能坚持长期经常性

当前,我们如果对以前获得的成果沾沾自喜,不能长期坚持下去,随着改革深化,利益格局调整,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经济犯罪猖獗,同境内外敌对势力斗争任务艰巨、复杂。尤其是极少数别有用心人利用群众对各级政府举办公益事业或重点项目存有疑虑,蓄意进行蛊惑煽动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安定稳定。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2.1 改革应适时、适度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特别是在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我们的改革应适时、适度。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还要重视建立补偿机制,对在深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要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每一项具体措施出台、实施时间和范围都必须考虑到时机、条件是不是成熟,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如何等问题。如果面临改革任务极为繁重:应打好国有企业攻坚战,力争在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住房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公费医疗、社会保障和政治机构等方面改革。尽管难度之大可以预料,但还是应咬紧牙关,坚决推进。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未雨绸缪,深思熟虑,时机已经成熟;第二,我们相信,经过改革,能够建立新秩序,形成新机制,促进生产力新发展。应把握好改革力度,否则就会影响发展,带来不稳定问题。国内外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局部到整个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功,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人民安居乐业。而有国家,在层层落实责任制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加强正面宣传、抓好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等方面,必须清醒地看到,伴随改革深入和利益结构调整,一些长期积累深层次矛盾将会凸现出来和尖锐起来,容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在改革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实际困难,如国有企业效益不高,下岗职工不少,再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对金融领域潜在风险,有领导重视不够,警觉性不高;有地方农民负担过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特别是因各种矛盾和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上升,等等。因此,在改革中,我们既应把握好度,又应高度重视和认真处理上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改革攻坚提供强有力保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由此必然产生“三者”关系。

2.2 发展是整体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突出发展问题,强调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就是应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稳中求进,再创新业;就是应强化政治意识、全球意识、机遇意识、实力意识,在加快发展中迅速壮大自己;就是应锐意改革、保持稳定,为

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但发展必须是整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指经济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全面进步和提升。我们所追求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会因人口膨胀、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治安混乱而大打折扣,难以实现。可见,发展需应决定着改革内容;发展进度决定着改革步骤。从我市实际出发,当前,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应求对旧大一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改革,即使是发展速度指标,也可以是预测性、指导性,可以而且应该随着经济形势实际变化加以调整。这是市场经济内在需求,不是来自外部行政干预和指手划脚。所以,我们提出实现去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比增15%、地方级财政收入比增15%目标,应是实实在在速度,协调发展速度,讲求质量效益速度。同样道理,发展和建设,我们还是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能快则快;强调既不贻误战机,也不盲干失度;强调山区沿海有别,应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另一方面,改革是渐进、有序、有计划、有步骤,不具有改革条件时候,不考虑方方面面因素而仓促行事,必然败下阵来,于发展无助,于稳定有害。

2.3 维护稳定是长期经常性任务

我们务必始终保持高度警觉,进一步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应性认识,充分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任务,从思想、组织、工作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持续稳定良好局面,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社会环境。应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宣传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巨大成就,提高广大群众思想觉悟和素质,让大家知道成果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自觉维护安定稳定社会环境。应把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同科学求实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出台改革措施和制定发展规划时,认真缜密地调研,科学慎重地决策,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切不可草率行事、盲目决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下大力气研究和解决与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对涉及到群众利益调整改革和发展措施,对诸如计划生育、土地征用、旧城改造等具体工作,一定应做过细思想工作,消除群众疑虑和误解,理顺群众情绪,主动解决群众所关心问题,把可能出现不良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

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三者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另外两个方面,而且会直接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从理论上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只有遵循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规律,坚定不移地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中促发展保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篇7: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其类型转变的角度上看,我国劳动关系由利益一体型通过利益分化向利益协调型转变。利益一体是计划经济下的政治化和行政化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目的和要求;而利益协调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本质要求,利益协调首先取决于劳动关系的协调。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关系所呈现的关系复杂化、类型多样化、主体明晰化和运作市场化的特点,因此,如何依法处理好劳动关系,是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课题,对协调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关系是指为实现劳动过程而由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经济的本质体现。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所有制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劳动关系的逐步复杂化,导致了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尖锐突出。

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纠纷增多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的主要表现

当前劳资力量对比失衡、法制体系不完备、城乡统筹就业体制性障碍未彻底消除,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致使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随意性管理、无章可循;人为压低工资价位且不能按时发放,有的还恶意克扣或拖欠;不重视劳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条件的改善,劳动环境恶劣,导致人员伤亡不断;而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处于有利竞争地位较多地考虑对资本的吸引力,而对相关社会政策与劳工权益的维护较为忽视。“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法宝”,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往往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利益“开脱”。致使有些企业有恃无恐,我行我素,导致劳动纠纷增多。

二、弱势群体扩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

由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成的相对弱势劳动关系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中有些人为了获得一个普通的劳动岗位,甚至放弃签订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以至出现了许多“有劳动没关系”的现象,这些劳动关系弱势群体不但可能在工资奖金、保险福利等方面得不到相同的待遇,有时往往成为企业拖欠克扣工资的主要对象,或被排除在正常的劳动保护待遇及法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致使这部分人员的劳动关系不规范、不稳定,留下了许多劳动争议隐患,有的甚至直接引发劳动争议,甚者在权益遭到伤害时采取一系列有碍社会公共秩序的非法手段,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历史遗留问题成为群体性上访的根源

劳动关系错综复杂是当前劳动关系现状的显著特征,旧体制下的遗留问题加速暴露是当前劳动关系调处的最大难点。目前,劳动关系中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改制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问题以及原集体企业职工和大集体混岗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而引发的安置矛盾,由于职工不理解、职工权益得不到落实、少数地方和企业操作不规范等原因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二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农民工在就业、分配、社保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平等待遇,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随处可见;三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距不断拉大,当前企业军转干部频繁上访,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求享受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相当的养老待遇。

四、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裁员是影响劳动关系稳定和职工工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供大于求,致使劳动者易处于弱势地位。有些企业在制定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规定时,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而是自订“土政策”;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滥用“试用期”,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强迫工人长期加班加点,拖欠、克扣工人工资、逃缴社会保险费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设备陈旧,无安全措施,工伤事故频繁,职业病有增无减,使劳动者的身心受到伤害;在有的劳动者提出正当要求时,一些企业常常以“你不愿意干,有的是人干”相要挟,使得劳动者不得不作出让步;有些正规企业内部也普遍存在两类用工,以减少正式职工而大量招用非正规就业来规避现有的劳动法规。一味追求低成本,使劳动力市场出现“寻低竞争”,表现为越来越低的工资、越来越长的劳动时间和较少的劳动保障和福利待遇等。

五、多重复杂的劳动关系是劳资纠纷难于及时了断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成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关系格局逐步层次化。高端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关系比较和谐稳定;中层劳动力市场由于供求大致平衡,因而劳动关系整体稳定,但劳动争议隐患可能较多;低端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这部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因而劳动关系很难稳定。由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低端的劳动者因在资源分享和价值观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自然会产生某些不满情绪,积累越长,~的现象就越强烈,由此引发的劳资纠纷也难于及时了断。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以协调好劳动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发展新趋势,把握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抓住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配套和完善,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应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企业改革深化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带来新课题。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劳动标准体系、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管理手段,都需要与国际惯例衔接。特别是企业改革中还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因此,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各级政府在作好相应的立法工作和宣传贯彻执行工作中,务必要更加民主、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

二、充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诸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企业工资条例》、《劳动者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以及企业工资支付等行为,在立法中应加大对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及欠薪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除责令整改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建立劳动合同鉴订、续订、解除(终止)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劳动合同的内部管理与宏观监管,为劳动关系调整奠定基础。

在劳动保护制度方面,用人单位应按照用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劳动保护制度,形成外部检查、内部自查劳动保护情况并及时整改的机制,明确劳保资金来源,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劳动保护和预防事故的投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三、充分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建立适合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其次要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再次要解决好他们在地区间转移社会保险的便利接续问题。同时,要建立不同就业形式人员的参保基本制度、参保标准、保费增长机制和基础管理办法,强化统一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打破地区限制,实行不同管理形式。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保险意识,主动为职工据实足额缴纳,切实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可及时得到医治、失业有缓冲生活保障、生育有保险等的后顾之忧。

四、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宏观调处作用

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关系在较高层次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有效形式。一要加强三方机制建设作为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重要任务,在三方机制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办案机制方面下工夫,要经常性的就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状况、劳动争议处理情况以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重点、政策、目标任务等举行三方联系例会;二是针对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重大、疑难、复杂或影响面比较大的事情,及时召集三方进行安全研讨分析和会审,集三方智慧与影响,提高劳动仲裁处理中的民主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三是三方共同组织企业领导、工会干部、劳资干部进行劳动关系争议预防研讨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学习,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五、充分加强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首先,在监察内容上,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工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问题应作为当前及今后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一方面,要重点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定期进行严格的监察,即要解决旧的拖欠,又要防止新的拖欠;另一方面,也要对用人单位随意拖延工作时间,不支付加班工资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加强监察。其次,要监督用人单位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协议的签订率,确保有劳动关系的用工双方都必需按法规要求,依法签订和履行各项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第三,要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改进监察手段,适当增加监察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抓好专项培训,全面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充分建立利益分配协调的劳动关系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价值规律、效率优先,各种生产要素都要通过价值杠杆的作用来体现利益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十分重视,但对劳动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助长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队伍在不断扩大,而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从15%下降到12%,一些城市虽然经济较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最低工资标准却很低。例如: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为635元,南京为620元,深圳为610元,北京为545元,而南昌只有360元。很多地方对劳动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价值上没有体现出来,在收入分配上极不重视且没有保障。在国内参与收入分配的各种要素中,劳动者的待遇最低,分配的绝对值最低,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处于低水平状态。

篇8: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 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跨国资本要素自动流动, 不仅增加了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也导致资本主导的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为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就目前企业发展管理情况来看, 由于利益关系导致劳动关系矛盾与社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和谐、民主的劳动关系, 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制约了企业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从而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在企业发展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1.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发展情况来看, 由于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凝聚力, 导致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归根结底这都是企业缺乏和谐民主的劳动关系所致的。因此企业应加强员工思想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形成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充满活力、企业与员工和谐相处的劳动关系,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同时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1.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社区稳定的需要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 只有确保员工的根本利益, 维护员工生活、工作稳定, 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民和国强盛, 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保障其稳定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

1.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对改善企业整体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 构建劳动关系, 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 从而有效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促使企业不断引入先进技术、设备以及高素质人才, 从而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更好地立足与发展。

1.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员工的根本需求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 企业必须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由此可见,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员工根本权益的保障。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将会使员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由于担心失去工作面临再就业压力, 此时员工往往会采取过激的做法维护自身权益, 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民事纠纷, 损害企业整体形象, 给员工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改善企业员工弱势处境的途径。

2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分析

2.1加强工会建设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就企业《工会法》相关要求, 设立企业员工代表大会, 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工会组织结构, 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 以便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全力支持。企业工会应始终坚持以维护企业员工合法权益为出发点, 尊重人才, 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 并建议和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完善相关工作激励制度, 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使员工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的回报, 确保其合理合法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权益。同时, 针对企业弱势处境的员工, 工会应开展“送温暖”活动, 建立“救济急难、互帮互助”的企业基金会, 关爱员工家庭的老人, 解决孩子上学、生病就医等实际问题, 增强员工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为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规范劳动用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若想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实现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就必须规范企业员工劳动用工, 完善平等协商制度。因此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背景下,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依法用工制度, 和信誉好、有资质的劳动中介机构合作, 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公司员工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 建立员工档案, 并根据严格的培训流程和规范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 确保员工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均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劳动关系建立后, 企业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并进一步规范工作时间、工作条件、薪资报酬、福利奖金等, 明确双方之间的权益和责任, 从而使得企业用工劳动合同签订、续订以及履行率达到100%。针对合同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应与员工代表进行讨论、沟通, 由工会和企业行政部门共同监督劳动合同的签订, 从而确保员工相关的社会保障, 使企业全体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

2.3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是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要素, 针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企业必须将安全生产管理摆在首位, 完善安全生产控制体系,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确保每个工作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 从而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机制, 将安全生产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来,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为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严厉打击违章作业现象的发生, 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 制定出完善的应急救援方案, 提高企业员工应对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2.4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就目前我国劳动力用工情况, 在企业中员工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具体表现为缺乏专业的技能、职业道德素质低、实践经验不足等方面。在构建企业劳动关系时, 应改变员工在其中的弱势地位, 这就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以及该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应加强员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 向员工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现代化观念, 提高员工加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企业应积极开展知识型员工评选的活动, 为员工营造出积极向上、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自主性, 使其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符合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改变在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从而更好地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奏响劳动关系的和谐旋律。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首要任务是确保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 归根结底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规范的背景下, 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针对目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工会建设和安全管理, 规范劳动用工, 强化员工综合素质, 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环境,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大化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摘要: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营造了一个健康、稳定、和谐的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社会各领域市场竞争力日渐激烈, 企业若想在市场中更好的立足和发展, 就必须通过相关措施,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劳动关系,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晓蓉.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张小翠.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3]韩爱国.和谐劳动关系确立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中北大学, 2010.

[4]刘翊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J].广西电业, 2011, 07:25-27.

上一篇:岗位交流下一篇:大学心理学考试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