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改政策

2024-08-05

最新医改政策(精选6篇)

篇1:最新医改政策

安徽医改

继国家的医改政策出台后,由卫生、发改委、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和财政等部门联合推出的我省“新医改”政策,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最近三年,我省将累计投入460亿元到新医改当中。这460亿元将成为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最近三年当中,我省将巩固和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疗制度,提高参保(合)率,将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居民推行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农村居民推广“IC卡就诊证”,实现省内住院和转院“一卡通”。

未来药品加价将逐渐取消,我省进一步完善省级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取消加价销售,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因此收入减少的部分由政府补助。

进一步明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将是我省新医改的重点方向。为104万15岁以下儿童免费查漏补种乙肝、为30万农村育龄妇女免费补叶酸、为1.3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做生长发育检查等将是未来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项目。

数字看医改

■460亿

我省卫生、财政、劳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经过仔细核定:决定将新增投入460亿元到新医改中。

460亿元怎么用?怎么分配?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据悉,以前的医改投入都基本用在了医改的供应方,比如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未来3年内,我省将把这笔钱合理分配到供应方和需求方。即除了投入到大医院、小社区外,还要重点投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2009年,全省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

■120元

巩固基本医疗保障,重点是做好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两方面的工作。新医改方案规定: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其中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

筹资和补助标准提高后,扩大医保和新农合受益覆盖面,优化相关报销方案是群众最关心的。按照新方案,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60%和50%以上。新农合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30%。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上的当地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5911个

之前省卫生厅曾经表示要全面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用5年时间改扩建10000所村卫生室,在全省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本次新医改规划到2011年,在原定10000所的基础上,将规划未覆盖到的5911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建设规划。目的是使全省所有的行政村都有一个村卫生室,所有农村居民皆可就近实现就医。

三年内各级财政支持全省80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支持15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三年内支持22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全面完成123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

2009年支持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三年内完成1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2011年,全省每个建制乡镇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实现3万~10万人口或每个街道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零差率

国家要求今年在30%的县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我省决定所有县(市、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把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存在的药品加价、药品提成、以药养医的现状全部扭转过来,改成药品零差率销售,也就意味着医疗机构的药品利润一下子划为了“0”,这对就医者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但是执行起来却有一定难度,背后必须有政府投入才行。

与100%零差率相配合的就是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确定我省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实行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确定全省基本药物包含配送费用在内的统一采购价格,由中标企业统一配送。

■1+1

我省将深入实施“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争取到2011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有1个标准化中医科和1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

同时大力推进以糖尿病病种研究为重点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以针灸学学术研究为重点的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建设。遴选一批中医药治疗有特效的疑难病和慢性病病种,加强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坚持中西药并重,扶持100个左右特色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探索有效的中药饮片保障供应途径。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即保健养生优势。

关键词看医改

▲“一卡通”

新医改意见提出:2010年,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缴费年限在各市县之间互认。稳步推广参保(合)人员就医“一卡通”,做到省内流动人员异地就医现场结算报销,逐步实现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由参保地向就医地转移。

推行一卡通,首先要建成覆盖全省各级经办机构、连接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统一信息标准和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今年可能要选择若干县市试点探索此系统和平台。

▲分级诊疗

以前有一个词叫“社区首诊制”,社区首诊可以说是实行分级诊疗的一部分。不能所有病全进大医院,也不可能所有病都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因此实行分级诊疗在所难免。

据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感冒发烧等小病;哮喘、气管炎、关节炎等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等,基本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

一些疑难杂症、大病、大手术等,则直接到大医院接受诊治和手术。这样基层全科医师和大医院专家的专长和时间都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居民患者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就医。

我省将马上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并且逐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实行分级诊疗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的。

▲居民健康档案

从今年起,我省将开始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开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且实施规范管理,2011年城市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其他人群达到30%以上。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3岁以下儿童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血防区居民提供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和抗病原治疗。

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做健康检查;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登记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90%和50%;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随访和康复指导。

今年底城市30%的居民要建立健康档案,5%的农村居民先行试点。

▲免费

从今年开始,我省要陆续向全省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

为104万15岁以下儿童进行免费乙肝查漏补种,确保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为30万农村育龄妇女免费做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

完成35~39岁妇女10万人的宫颈癌检查以及3万人40~59岁妇女的乳腺癌普查;

免费提供婚前医学检查;

免费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3万例,三年内开展此类免费手术不少于3万例;

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11年达到68%;

完成400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卫生监测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5%;

其他还包括继续免费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疟疾和国家免疫规划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所谓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后,出台一份全国统一的基本药物目录,全国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均要据此执行,这本目录内的药物基本是价格低、疗效也不差的药物。这对于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是有好处的。

具体到我省,就是要建立基本药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管理机构及非营利性采购平台,集中公开采购、降低采购价格,通过规范竞争,确定配送企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配送成本,让利于民,让利于患者,建立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配送基本药物的机制。

其次要推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全省所有政府主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非目录药物的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使用基本药物。

在基本药物的报销上要有所倾斜。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药品等基本医疗保障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简便验廉”

中医药诊疗特别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和传统中药饮片等普遍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于缓解患者关节、颈椎等慢性病的症状具有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

今后我省社区医疗机构除了要配备西医的全科医师外,还要配备一个标准的中医科和中医执业医师。积极在社区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广州医改

●从即日起,全市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配备和使用的药物50%以上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明年2月1日前,该比例须达到100%。

●到2011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

本报讯(记者徐海星、耿旭静 通讯员余洋、穗发宣)昨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万庆良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加强资金筹措,加强督查考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改革有序有效推进。会议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邬毅敏主持,副市长贡儿珍,市政府秘书长谢晓丹以及各区(县级市)、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医疗卫生机构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印发了《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六份相关文件,有关部门负责人还作了发言。

据了解,从即日起,全市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配备和使用的药物,50%以上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同时,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11年2月1日前,初步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实施步入正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的药物,且国家基本目录的药物使用比例达到70%以上。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目录,且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对非基本药物,采取半年过渡期的管理方式,只出不进以消化库存。

万庆良在讲话中指出,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近几年,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整体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一是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我市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 年的74.69 岁提高到2009年的78.95岁,较全省高3.65岁、较全国高7.55岁,居民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二是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2009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站)2341所、病床5.9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92万人,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41%、52.32%和60.17%。三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向社会提供门诊服务10125.18万人次、住院服务161万人次,与2000年比分别增长40.14%和125.51%。四是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每个镇均有1所以上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全市城区设置了13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地区设置了1045个卫生站。民营医院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全市有民营医疗卫生机构1240所、床位数4674张。五是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11月,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人均260元以上,参合农民近200万人,参合率达99.8%。六是中医药强市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09年底,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和入院人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292%和513%。万庆良表示,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一阶段,到2011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二阶段,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省要求,到2011年,珠三角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要达到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要达到98%以上,我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早日达到省的要求。要重点做好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的参保工作。要逐步扩大门诊统筹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

二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从现在开始,全市各区(县级市)要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时,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政府补助和调整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各级政府要强化经费保障,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规范津贴补贴,使其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三是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1年,完成全部县级医院的标准化建设;每个镇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规模较大的镇可设立卫生院分支机构,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卫生站。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步伐。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开展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继续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重点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骨干为主的“首席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到2011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医生岗位培训率达到100%。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所有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规范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

四是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去年,我市启动五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实施。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考核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五是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多种改革形式,逐步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转变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要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要加强公立医院区域规划,推进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增加群众就医选择,逐步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良性竞争、多元发展的格局。

万庆良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改革有序有效推进。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区(县级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分管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全力落实。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将医改纳入工作考核,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二是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任务,认真履责,密切配合。三是要加强资金筹措,保障改革需求。经测算,我市3 年医改需要新增投入98亿元,主要用于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等方面。尽管目前我市财力十分紧张,但也必须认真执行各项医改投入政策,按照优先保障、分级负担的原则,确保医改所需资金。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财政投入保障和递增的长效机制。四是要加强督查考评,严格责任追究。我们要参照国家和省的做法,与各区、县级市政府签订责任书,切实加强对改革进展和成效的督导评估,建立定期考核和通报制度,阶段性地组织考核和检查评估。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领导,要追究责任。名词解释中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可以改善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广州日报 徐海星 耿旭静 余洋 穗发宣)

篇2:最新医改政策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李克强出任总理后,作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李克强指出,2014年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推进大病医保

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提高到人均320元

要巩固全民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要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要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能力,人均基本公共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李克强还强调,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总理一年医改路

自2013年3月李克强履新以来,在推进医疗改革、维护医疗秩序等方面多次发言,还推出支持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政,让业内人士充满期待,下面就为读者盘点一下李总理履新一年来在推进医疗改革上的举措。

推动医疗养老保险逐渐实现异地报销接续

2013年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提高统筹的层次,使医疗、养老保险的报销、接续能够逐渐实现异地进行,这也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李克强说,还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提高统筹的层次,使医疗、养老保险的报销、接续能够逐渐实现异地进行,这也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2013年6月28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批示指出:“医改是世界性难题,需要持续不懈的艰苦努力。各地方、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放宽健康服务业市场准入

让社会力量成为劲旅

2013年8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会议指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加快落实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社保定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

篇3:最新医改政策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 基层医改是“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 巩固、扩大医改成果,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2013〕14号) 。为督促各地落实文件要求, 国务院医改办于8月至9月, 对地方贯彻落实基层医改政策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的重点是检查各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事和收入分配改革情况, 多渠道补偿机制建立情况,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和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情况。

督查分为两个步骤, 8月为自查阶段, 全国各省 (区、市)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改办组织力量对本地区基层医改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自查, 总结经验做法, 分析存在问题, 认真查找原因, 形成自查报告。9月为现场督查阶段, 由国务院医改办牵头, 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国家中医药局共同组成9个督查组, 分别对18个省 (区、市)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督查。督查组将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随机走访等多种方式核查基层医改政策落实情况, 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和服务状况, 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督查, 国务院医改办将进一步推动解决改革进展不平衡、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实施不扎实等问题, 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篇4: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医改实施

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今年“两会”,孙建方教授的多项提案都和临床一线的医生有关。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孙建方教授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我国皮肤病理学学科带头人,对皮肤组织病理诊断有极高的造诣,不仅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抢救过多种重危皮肤病患者,而且擅长皮肤肿瘤的诊断,他领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研究室,是国内最大的皮肤病理医师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在国际上首报了儿童特发性真皮弹力纤维溶解、黑皮白点病、肢端角化症3种皮肤病。

果然,采访伊始,孙建方教授就给记者算了一笔与“临床一线医生”相关的账:“一个三甲医院的医生目前大多是博士毕业,这意味着至少需要五年的本科学习、六年的博士培养,此后还需要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共要10几年的时间,所以医生的培养有长周期、高成本的特点,可以说医生是集高学历、高风险、高智力、高体力为一体的一种工作。由此可见,医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形成周期之长,在社会各专业中是无出其右的。因此,让医生获得较高的收入合情合理。在多数国家,医生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在社会各阶层中收入居上,为当地公务员的5到10倍。而目前在我国,如上所述,医生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收入更与他们的付出和投入不成比例,比不上IT、金融以及一些垄断行业和公务员。”

针对这种现状,孙建方教授说:“新医改方案承诺加大对医疗行业的财政投入,建立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而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还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提高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加以解决;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也应能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必需的人员经费和建设经费。但是,仅有此是不够的,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明确: 第一,考虑到医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形成周期长,医生的工作是高学历、高智力、高风险为一体的一种工作, 在医生的评价中应考虑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三方面。结合技术等级、从业年限及服务质量等建立医生工资报酬标准,使其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应有的收入水平。第二,改革医院的内部分配机制,对重要医疗技术岗位等,探索法人治理制度下的年薪制,同时拉大分配档次,向高端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打破事实存在的大锅饭和‘多收多得’。”

孙建方教授认为:医改的大幕已经拉开,要让一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人珍惜名誉,须让该行业的从业者看到足够的长期回报——惟有如此,才能发挥医生对医改的积极性,重构和谐的医患关系。

促进医师多点执业顺利实施

据记者了解:2009年,孙建方教授曾在提案中建议把医生从单位人转化成社会人;2010年,我国即出台了医生的多点执业。不过,时至今日,多点执业进展得却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医生多点执业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实施起来的阻力不容忽视,首要的阻力来自于医生所在的大医院。医生目前所属医院对多点执业的态度,将成为这一改革措施能否推开的关键。”孙建方教授对记者说,“医生凭手艺治病救人,应是社会人,而不应该是医院的私有财产。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新提法,曾引发代表委员热议。推进医生多点执业的好处是可以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生到基层去,实际上是送医送药上门,更便捷地为百姓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关键是找名医名院难。通过人才流动,通过多点执业,可以部分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大医院管理者认为医生是单位的人,而不是社会人,认为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院方承担了医生全日制工作应该交纳的社会保险、工资和其他福利,为医生们的科研、人才培养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医生就应该全心全意为该院服务,而不应有过多杂念。”

孙建方教授告诉记者,随着医院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技术已成为主要因素,多点执业对大医院的冲击显而易见。另外,出去执业的医生都是医院骨干,平时很忙,一旦出去,发生突发事件怎么办?况且,即使在没有多点执业试点前,大医院名医各地“走穴”的现象就普遍存在,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很多医生宁愿暗地里“走穴”,也不愿正大光明地进行注册。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医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本院医生多点执业;另一方面,多点执业带来的医疗责任风险也是医生们担心的焦点。

“多点执业在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同时,医生和所在医院之间的博弈,第一执业点和第二、第三执业点之间的利益分配及责任划分,多点执业带来的医疗责任风险等诸多难题应该同步解决。因此,建议首先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的风险处理办法,厘清不同聘用机构的责任应该如何分割。此外,建立‘第二、第三执业点给第一执业点的合理补偿机制’,基于合理补偿配套政策上的多点执业, 执行起来可能更顺利一些。”孙建方教授希望以此抛砖引玉,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促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的顺利实施。

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这句话出自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采访过程中,孙建方教授多次提到这句话,并对记者说:“它深刻阐明了这次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因为‘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价值所在。”

关于目前在新医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孙建方教授认为主要有公立医院改革缺乏清晰的思路和顶层设计,政府投入的公益性体现不足,“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难以突破,公立医院过度扩张加剧了看病贵,医生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得到落实等六点。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缺乏清晰的思路和顶层设计,孙建方教授认为,从三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来看,无论是医院付费制度改革、保障制度改革、“药品零差率”等,都只是在操作层面上探求改革的路径,而对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模式,指导性、约束性的指标等顶层设计非常缺乏,或者说没有清晰的思路。各公立医院的院长们都急迫等待宏观改革方案和路径的落定。有人形象地反映:“公立医院改革让每个医院自己试,医院和政府都不知道边界在哪里,弄的不好,必定是群众‘骂娘’,院长‘下岗’,很多医院都不敢轻举妄动。”可谓是“目标不明,动力不足”,这也是目前大家对公立医院改革持观望态度的根本原因。

关于政府投入的公益性体现不足,孙建方教授认为,首先是面向公共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低于实际服务成本。其次政府投入难以保证及时到,虽然有关文件明确了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政策,但很多市县区卫生局的账都在财政局,仅由卫生局对各级财政投入进行检查,难以督促卫生投入及时到位。第三,即使政府非常有限的投入,也大多投向了城市的大医院,导致医疗资源配置过度集中化,一些享有政府较多投入的医院打着“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旗号,增设特需门诊、VIP病房和高级病房,增加特需检查和治疗项目,一些医院的特需服务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医改方案规定的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的要求,偏离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nlc202309051050

关于“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难以突破,孙建方教授认为,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虽总量每年都有提高,但依然不能满足医院的正常运转费用,绝大部分运转费用都要医院自筹。有医院反映,财政投入的钱,仅能维持医院离退休人员8个月的工资,这已经是相当好的情况了。有些医院的人员工资、基础建设和学科发展都要靠在职人员的业务收入来积累。面对经费不足及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以药养医”成为公立医院不得已的选择,而且越是基层的医院,对药品差价的依赖越大。据统计,一些三甲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40%~50%,而基层的公立医院这一比重则占到70%~80%。从试点情况来看,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操作起来很困难”。医院方面普遍担心,取消加成之后,如果政府不加大投入或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一些社区医院连生存都成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明确了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但投入水平仍然远低于原收入水平,而对面广量大的二、三级公立医院要财政全面负担则困难更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即使药品零加成,也很难保证解决“大处方”的问题,难以遏制患者药费的上升。补偿机制的扭曲是导致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的根本原因。

关于公立医院过度扩张加剧了看病贵,孙建方教授说,他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各级医疗机构“扩张”的意愿十分强烈,院长们的核心话题都是围绕如何实现经济利益,调研座谈中,几乎各个地方都介绍“这几年盖了多少医院大楼,增加了多少高精设备器械,医院收入从多少亿元上升到多少亿元”。在目前的补偿机制下,最终这些都将转嫁到病人头上,直接导致看病贵的加剧。据估计,目前公立医院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0%,公立医院每筹得1元钱用于基建或者购置设备,必须有10元的业务收入,也就是说患者必须支付10元钱费用。

关于医生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孙建方教授认为,“绩效考核”的工资制度,使一些医院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名,对科室和医生个人下达业务收入指标,把医生的工资所得与其医疗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对于相对固定而低廉的基本工资而言,奖金成为医生薪酬的重头,也导致了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过度关怀等不合理医疗行为的发生。

关于“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得到落实,孙建方教授认为,目前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尽管提得很多,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首先由于高度集中的医疗资源配置局面还没有大的改变,社区医疗机构由于设备、技术、人才水平的限制,常常不能满足由上向下转诊治疗的需要;其次大医院也不愿意放弃普通门诊量更不愿意轻易转走住院病人,因此医院的管理层和医生都没有要认真执行双向转诊的积极性。

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认真分析了这些问题之后,孙建方教授开出自己的药方:“必须首先完善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面向基本医疗。”他认为,医改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并有针对性地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提出了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面向基本医疗,科学增加投入、让政府责任归位,合理配置资源、遏制医疗资源集中化倾向,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制度设计、落实双向转诊,实行全行业管理、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等7项建议。

孙建方教授告诉记者,基本医疗服务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保证社会成员实现其基本的健康权利,二是医疗卫生事业有能力提供的、同时医疗保障基金有能力支付的医疗服务,三是政府有能力并且必须承诺提供的医疗服务。他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公立医院改革在方向上必须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在措施上必须着眼于建立新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目标上必须着眼于实现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边界、目标和模式,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药品及器材采购供应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医保支付方式、监督管理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理顺并重新构建起公立医院新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而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绝不意味着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是由政府主办,更不是所有的医疗服务都是由政府买单,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现阶段应该由政府提供的是基本医疗服务,而非所有的医疗服务。

“切实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经费投入,真正体现政府责任归位,才能实现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的回归,但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也要更具科学性。”关于这一点,孙建方教授建议:一是要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中保证应该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的建设经费、大型设备配备经费、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的足额预算安排。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足额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二是要对公立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公立医院继续实行有偿服务,收支两条线,政府对公立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实行成本(或准成本)定价,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用作包括人员经费在内的机构运行经费;三是要建立政府对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实行质量、数量、病人满意度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同时建立政府对医院的奖惩制度,在对公立医院实行全成本经济核算管理和全面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同时,及时调整对医院的运行经费安排并补充其不足部分,尤其要对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的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服务(如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会诊)活动进行补偿。

关于“合理配置资源,遏制医疗资源集中化倾向”,孙建方教授建议,首先要遵循医疗事业发展与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在对现有医疗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具有不同层级、架构清晰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减少公立医院的数量,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对于医院的设备等硬件设施的使用、维护和更新要进行合理化的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其次,政府应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的分布,鼓励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遏制医疗资源集中化、垄断化倾向,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放到社区去,只有这样,才能把小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于基层医疗机构。

“建立医生的高薪体系合情合理。”孙建方教授认为,医生的薪酬设计要考量三个方面,即工作能力、工作绩效和医德医风。工作能力方面以技术含量的高低、风险程度及工作强度的大小为导向。由于医疗属于特殊行业,医务劳动的计量标准要结合病情轻重、诊断的难易程度、治疗中存在的风险和技术复杂程度、所需医疗技术水平、诊断符合率、治愈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医疗安全和成本控制等作为考核标准。对医生的考量还应有职业道德、患者满意度等综合指标。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要将科室成本控管设计在费用发生前,做到成本控制的自觉性,实现医生奖金与工作量挂钩,从以医疗为中心的多收多得变成以患者为中心的鼓励创新和多劳多得。绩效激励目标要明确,透过工作量价值与分配,体现收入、风险、技术、质量等价值,调动医生积极性,快速提升医院收益,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孙建方教授还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就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规定双向转诊的标准、原则,及操作方法等,明确各方的义务、责权等,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将双向转诊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医院及临床各科的考核目标,增强各级医院尤其是省级医院管理层和医生双向转诊的意识和积极性;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设备、技术、人才力量或水平,加强培训,熟悉下转病人康复治疗等业务,满足由上向下转诊治疗的需要;对于在社区建立卫生服务机构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梯度报销医疗费用等形式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最后,孙建方教授建议“实行全行业管理,鼓励民营医院发展。”他认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实行全行业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并引导其向高、精、尖、专方向发展,让民营医院供特需、可盈利;公立医院可部分保留高、精、尖、专等特色科室,主体部分逐步达到保基本、保公益的目的,以形成公立、民营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的医疗格局。

篇5:医改政策111

1.2016年,湘潭市被确定为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

2.湘潭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范围为全市所有城市公立医院。

3.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坚持“三医”联动,指同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

4.湘潭市从2016年10月1日开始,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利率销售。

5. 药品零差率销售是指医疗机构在销售药品(中药饮片除外)的过程中,以购入价卖给患者,即“原价进、原价出”的销售方式。

6.医院因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及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7.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的调整根据省发改委“总量控制、有升有降、结构调整”原则进行调控,调整后的费用按规定纳入报销范围。

8.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调整的主要内容: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适当降低核磁共振扫描(MRI)、X线计算机体层(CT)扫描等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在现行基础上下降不低于10%。

9.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提高部分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适当提高诊查、手术、护理、床位、中医服务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10.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对群众就医负担的影响:此次价格改革是补偿机制的改革,注重医院、患者、政府三者之间负担的平衡。取消药品加成后的收入差额,根据“价格平移”的原则,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部分医院自行消化来解决,同时,要求医院加强管理、主动控费。改革后,将有效控制患者就医负担不合理增长。从个体就医来看,将出现费用有降有升的情况,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次均费用有所减少;少部分患者因治疗方式差异、个性化需求、药占比低等原因,个人负担可能略有增加。

11.湘潭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到2017年,总体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费控制在20元以内,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8%以下。

12.湘潭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到2020年,符合湘潭市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药卫生服务管理新机制全面运行。

13.《湘潭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的改革任务包括:

1)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2)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3)建立医疗价格调整机制; 4)完善财政补偿机制; 5)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6)改革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 7)构建协同发展服务体系; 8)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9)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 10)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改革。

14.湘潭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中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实行政事分开,合理界定政府作为出资人的举办监督职责和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自主运营管理权限。二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四是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五是强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属地化、全行业管理体制。

15.城市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性亏损,除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外,按照“谁举办谁负责”原则,由原投入保障渠道补偿。

16.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药分开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强化激素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辅助类用药的临床使用干预。

17.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公开透明”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预算管理、月预结算、决算”为结算方式的总额控制付费模式。

18.到2016年底,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达到出院病例数的30%,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不少于100个。

19.改革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新机制。

20.改革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对医院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可在按规定程序履行编制核准并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采取直接考核方式公开招聘。

21.完善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考核结果与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

22.绩效工作由医院自主合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23.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药品、耗材、大型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

24.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构建协同发展服务体系任务包括:1)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2)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3)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专科的规划,积极推进中医综合区建设。4)在统一质量控制标准前提下,逐步实行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下级医疗机构认可上级医疗机构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制度。5)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积极扩大全科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的培训规模。6)加强医学重点专(学)科建设。

25.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指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26.湖南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药品可由乡镇卫生院代购)药品采购全面实行“两票制”,鼓励其他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行“两票制”。

27.药品采购“两票制”,2017年9月30日前为过渡期,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28.药品采购“两票制”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

29.在发生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重大突发事件和病人急(抢)救等特殊情况所实施的药品紧急调拨、采购国家或本省省级医药储备药品,可特殊处理。

30.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仍按国家现行规定采购。

31.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验收入库时,应当要求流通企业出具加盖印章的由生产企业提供的该批药品进货发票复印件或电子扫描件,并纳入专项档案管理。

32.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对公立医疗机构执行“两票制”的监督检查,对索票(证)不严、“两票制”落实不到位、拖欠货款、有令不行的医疗机构要通报批评,直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3.《湖南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指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34.家庭医生为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以全科医生为主体。

3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由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提供,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和医师个人、退休执业医师、医生合伙人等执业者(团队)在城乡社区(行政村)设置家庭医生(全科)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行业管理范围,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

3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采取团队服务的形式,由家庭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有条件的地区可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义)工等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团队,经过培训后开展相关工作。

37.鼓励组合式签约。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38.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等。

39.未来5年,湖南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方式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将慢性病防治重点从“疾病治疗”转移到“危险因素控制”,从医院下沉到基层。

40.未来5年,湖南省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率将达到50%以上,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5%。将建立脑卒中省、市州防控基地,力争脑卒中死亡率下降5%。

41.《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指出公立医院改革下一步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把政府对公立医院管理的重点放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规划、管评价上来,逐步实现公立医院由“以药补医”转变为“以医强医”,医务人员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由“朦胧薪酬”转变成“阳光薪酬”。

42.《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指出,到2020年,将力争实现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下降10%。群众《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达到92%以上,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2600万,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43.《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指出,要推进实施中医药“五名”工程指名医、名药、名院、名校、名方。

44.《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25”工程,即到2020年,在全省卫生计生队伍中选拔20名医学学科领军人才、200名医学学科带头人、500名中青年医学学科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每年选送100名医学人才(重点为“225”工程培养对象)赴国(境)外进修学习。

45.《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25”工程,即紧缺卫生人才开发“531”工程。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到2020年,完成5000名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及临床执业医师的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完成3000名临床专科护士和康复治疗人员培训,完成10000名药师培训。

46.《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25”工程,即中医药人才培养“522”工程。到2020年,培养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00名优秀中青年高级中医临床人才、2000名基层中医技术骨干。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到2020年,中医及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达到50个。

47.《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25”工程,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实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四证合一”培养。2017年,三级乙等及以上医院和二级医疗机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分别达到100%和70%;2020年,全省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48.《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25”工程,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1工程”。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49.《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健康产业项目包括湖南健康产业园区建设;健康服务业发展;区域医学影像和检验中心建设;健康医疗旅游;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发展中医药养老服务。

篇6:医改政策心得体会

——XX卫生院陈XX

医改我们已经历数次,为减轻看病贵药品降价数十次,实行基药和执行药品零加价又近9个月,11月底局发医改政策资料反复了三次,组织大部分职工学习讨论一次,现将学习感悟和执行政策后的体会归纳如下:

一、国家医改政策我们坚决执行。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确是老百

姓希望解决的敏感问题,也是政府重要解决的民声工程,同时对缓解医患关系树立天使形象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正如资料分析。看病难、看病贵并不在我们乡镇卫生院,主要反应在大医院和边远地区。我们更需要做的就是三好一满意和杜绝大检查、大处方。

三、实行基药和零加价后

(一)住院问题

1、住院费用有所下降,但下降未达到预期。2010年人均每天总费在186元左右,2011年7至11月人均166左右(内科病人130元左右)。

2、门诊平均每张处方费用增加。2010年平均每张11.24元,今年7月至11月每张14.70元。

3、门诊病人下降。2010年日均435号,2011年7至11月,日均385人,下降11.49%。

4、住院病人下降,2010年每月1170人住院,今年每月1035

人住院,下降11.38%。

5、群众意见大,职工很困惑。

(二)原因和结果

1、门诊用药下降反增。主要是基药中中存药较多,价格没降反增,如基药排石颗粒每小袋1.23元,非基药石琳颗粒每小袋0.25元,配方大同小异,只是药名变了,香砂养胃片0.41元/片,每次4—6片,而非基药复方陈香胃片每片0.16元,每次4—6片,非基药阿昧先0.85元/0.5/片,而基药阿莫仙1.76元/0.48/片,总之许多经验用药不降反升,要么就没有。

2、住院用药液体制剂降价幅度很大,很多超过50%以上。针剂除中存药处降价也大,多数超过30%,通过近9个月使用观测效果的确下降,故病人住院天数延长。

3、群众不满意主要反应在治疗效果上,主要集中在慢病重病人,如肺心病、糖尿病、高心病等。以前就地能治,现可选药太少,为降低风险只好转上级医院又加重病人经济,人力负担,从而加重看病贵、难得实情。

上一篇:感恩祖国作文1000字下一篇:亲子运动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