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奴》的读后感

2024-06-21

《鸟奴》的读后感(共14篇)

篇1:《鸟奴》的读后感

邹城市2015年语文第七组答案 一

听力测试 那些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他去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入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

那些木桶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我们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改变不了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自身的重量和心灵的重量来适应世界和社会生活。

积累应用

1(A)

闲逛

消瘦

漫不经心

久别重逢

凝重

黯淡

焦躁不安

震耳欲聋

缘故

气概

横遭不幸

长途跋涉 2 正确注音

乐(yuâ

lâ)谱

似(sì shì)的 埋(mái

mán)葬

知觉(juã

jiào)饼干(gān

gàn)

扇动(shàn shān)3(1)抑扬顿挫

塑料

吉祥

歇落

(2)日寇

皮革

浴血搏杀 4

省略号的作用

1(D)2(E)3(C)4(A)5(B)5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阅读理解 凭吊战场

因为这里曾经是它和同伴并肩浴血搏杀的战场它深刻地怀念战友同时也表现了它对过去日子的深深留恋与回味。(1)C

(2)A

(3)B 3 B

鸟奴 晕头转向(yūn hūn)脑髓(suǐ

suí)

朝(zhāo cháo)夕相处 耳鬓(bīn bìn)厮磨

折(shã

zhã)扇 2 两点内容 鹩哥大脑发达,属于高智商动物。

鹩哥善解人意,有高级情感活动。3(C)4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鹩哥聪明而有灵性,知恩图报。

(3)鹩哥知恩图报在我瞌睡时努力把我惊醒,免了我被毒蝎蛰伤的危险,救了我一命。5

(1)“快醒醒,快醒醒,再睡的话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的,快点起来吧!”

(2)“跟我走,跟我走,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到别的安全地带去吧,快跟上,不要犹豫!”

(3)“快看,快看,就是那个家伙,它正顺着崖壁往下爬呢,离你已经很近了。

”鸟奴读后感

动物和人一样是有灵气,有智慧、有情感,懂得知恩图报的。今天我读了《鸟奴》这篇文章,深受感动,为鹩哥知恩图报的行为所感动,理解了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生活稳定的重要性。

《鸟奴》究竟是什么意思?带着疑问,我开始阅读文章。

鸟奴是沈石溪先生观察一对鹩哥与其他动物的过程中的惊奇发现,原来这对鹩哥和蛇雕竟然像人类一样的主仆关系,当然鹩哥充当蛇雕的仆人了,要不沈老先生怎么能用“鸟奴”作为书名呢?读这本书时 最令我感动的是,沈石溪先生用一条赤链蛇救下他们一家子之后,鹩哥老毛和徐娘对作者的亲近和友好,特别是作者在打瞌睡时鹩哥老毛发现有一只红色毒蝎顺着崖壁爬下来马上就要伤害作者时的惊人表现,让我真正无比感动于鹩哥善解人意知恩图报的动物本性。

作为具有高智商,强大记忆能力和丰富情感的人类,我更觉得应该有知恩图报的伟大精神。最近发生在我们身边,班级内的事情让我很是不高兴,因为有不少同学违反班级纪律,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前我们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都特别好,可是,最近有点同学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满,以至于背地里发牢骚,拉帮结伙闹小情绪,而且有人散布谣言,破坏已经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着实令我非常伤心。我们都是受到过老师的教诲和同学们帮助的人,为什么还有人做那样愚蠢的,对你我和老师班级有害的事情呢?难道说我们人连最基本的道理都要装作不知道了吗?人和动物不同的是人有思想和情感,懂得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所以人应该比动物更应该知恩图报。除此之外,《金色的脚印》.中的狐狸,那些生活在草原沙漠中的狼,除了懂得爱护同类,之外,还和人类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帮助人们度过了许多难关。另外我也看了许多动物和人和谐相处的书籍和视频资料,都让我对动物的本性产生了好感并为其所感动。我们人类总要比动物更加懂得情感吧!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大家在学习与生活中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营造了这个幸福愉快的社会生活环境,我们最少应该像鹩哥一样知恩图报。掩卷沉思,我的身体和思想一样都飞翔了起来,飞进了那个和谐幸福的自然世界中。

篇2:《鸟奴》的读后感

在一棵大青树上,共同栖息着一对蛇雕和一对鹩哥。沈石溪喂了一条活蛇给处于饥荒中的蛇雕,他们从此就成了邻居。沈石溪十分惊奇,弱小的鹩哥和凶猛的蛇雕怎么能共生?到底是哪种共生关系呢?但是他发现雄鹩哥“老毛”却尽心尽力地为蛇雕服务:一会儿用谄媚叫声迎接蛇雕,一会儿又为它们清理窝巢,一会儿又防止两只幼雕掉下树去。但为何在雌蛇雕“贵夫人”和雄蛇雕“帅郎”杀害了它们的小鹩哥后,它们仍要回大青树生活?沈石溪猛然顿悟,他想:这对鹩哥年轻时肯定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自从毒蛇多次摧毁了它们的鸟巢和鸟蛋,它们开始在大青树上生活,希望通过奴隶劳动来使同住的蛇雕不会杀害它们,并且吃掉、消灭那些可恶的蛇。真是标准的鸟奴!

我读完故事后,不禁百感交集,大自然太神奇了,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奇迹!我既为鹩哥的聪慧鼓掌,又为它们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可怜。我也为蛇雕的凶猛惊叹,又被它们高超的技术所震撼。

篇3:《鸟奴》的读后感

沈石溪总是选择那些勇猛、强悍、凶狠甚至残忍的狼、豹、熊、雕、野猪等动物作为刻画对象, 通过这些充满野性的动物形象, 展现了动物界的生存状态和新陈代谢, 演绎着汰劣留良的自然法则。他众多的作品都着眼于对强者的颂扬, 对力与勇的讴歌, 弘扬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狼王梦》中的主人公母狼紫岚为了实现自己要从子女中培养出一个家族狼王的梦想而呕心沥血、赴汤蹈火;《云豹布哈依》中的主人公布哈依为了救自己的妻子, 冒着生命危险, 把狂怒的象群引离自己的洞口;就连《疯羊血顶儿》的主人公血顶儿也具有非凡的性格, 它勤练格斗, 改变羊角形状, 直面狼的威胁, 用它那直直的羊角挑死了狼。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这些主角都有一股硬汉精神, 都有一种英雄本色。它们在残酷无情的命运面前, 毫不畏惧, 以英雄气概战胜了困境逆境, 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然而, 我们在《鸟奴》中看到, 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在了一对弱小的鹩哥夫妇身上。鹩哥既没有豺狼虎豹的强壮身躯, 也没有鹰雕的凶猛,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天生就是一个弱者。这对鹩哥夫妇的卵总是被蛇吃掉, 为了躲避蛇的袭击, 它们来到了蛇的天敌———两只蛇雕所居住的大青树上筑巢, 主动要求给蛇雕当奴隶。鹩哥夫妇每天起早贪黑、毕恭毕敬、鞠躬尽瘁地照顾幼雕, 清理雕巢。但是, 四只小鹩哥却先后死于它们的主子的利爪之下。而这对鹩哥夫妇最终也被主子们冷酷无情地逐出了巢穴。

但这对鹩哥夫妇虽弱小却伟大!在它们弱小的身躯下隐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 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 使人不由得产生一股敬畏之情。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它们对子女的强烈而深沉的爱。动物是奉生存为第一原则的, 在鹩哥夫妇眼中, 血脉相连的子女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为了保住自己生命的延续, 哪怕“卖身为奴”, 也在所不惜。为了子女的安全成长, 哪怕“累死累活”也愿意。正是心怀对子女的深深的爱, 才会有失子的切肤之痛。在失子的悲痛打击下, 雌鹩哥精神失常, 不停地向空巢做喂食动作;不停地啄自己的伴侣, 发泄自己的苦闷。正因为有爱, 雄鹩哥才任由老伴发泄, 直到被啄得“双翅耷拉, 站立不稳, 蹲了下来”;回过神来后, 鹩哥夫妇相对饮泣, “交颈相拥, 你一声我一声, 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这一幕真是感动天地!自诩比动物高尚得多、伟大得多的人类的爱却在失落或变质, 甚至卖婴、弃婴事件也屡见不鲜。鹩哥夫妇就像一面明镜, 照出人性的沉沦, 促使人类深深反省自己人性的泯灭。

另外, 这种精神力量还来源于鹩哥夫妇的“抗争精神”。尽管弱小, 但鹩哥夫妇绝不轻易向命运屈服, 而是在为生存而竭尽全力地“抗争”着。鹩哥夫妇由于先天不足, 无法保全卵躲过蛇的攻击而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它们就调整“生存抗争”策略, 转向借助它们天敌的天敌的力量, 寻求延续生命的机会。即使美梦再次破裂了, 但鹩哥夫妇依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 它们再次调整“生存抗争”策略, 投靠更有力量的观察者……也许它们还得继续努力, 直到探索出一条活路来。鹩哥夫妇虽然“屡战屡败”, 但绝不言败, 而是“屡败屡战”, 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抗争者!

也许有人会骂鹩哥夫妇有一股奴性, 但这恰恰是鹩哥夫妇智慧的表现。“适者生存”, 强者们可以凭借尖牙利爪在与天敌的PK中赢得生存的机会,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更好地生存下去。但弱者们由于生理上的先天不足, 狼式的生存方式, 直面天敌, 然后一决高下的生存策略肯定是行不通的。鹩哥夫妇的爱子水晶球年轻气盛, 忍受不了小蛇雕的欺辱, 奋起反抗, 虽英雄了一把, 但最终也只落得个命丧雕爪的命运。这种结局再次证明了这种硬拼的抗争策略肯定不是弱者的理智选择, 并且充满危险的大自然怎么能容许动物丢弃生存第一的要素, 去进行这种慷慨却毫无意义的把戏呢?这种策略只能逞一时之勇, 无疑等于自杀, 会使物种走上灭绝的道路。种族延续才是森林第一法则, 弱者只能用智慧来与强者周旋, 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强者的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这是弱者无奈的选择, 哪怕“卖身为奴”, 也是弱者务实选择, 是无奈而最优的生存策略。这就是丛林中的残酷生存现实。鹩哥夫妇正是在运用它们的智慧, 四处寻找能使生命得以延续的机会。

在这篇作品中, 沈石溪依然采用动物而非人类视角来审视鹩哥的生存状况。写鹩哥夫妇的爱其实也是写生存竞争, 因为激发爱的就是生存竞争。作为强者尚且需要“生死搏斗”去赢得生存机会, 就更不用说作为弱者的鹩哥夫妇了, 它们对生存竞争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最能体会生存竞争的酷烈和频繁。作者通过鹩哥夫妇这一艺术形象, 展现了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弱者的生存竞争, 与强者的生存竞争一起构成了动物世界完整的生存景观。

总之, 鹩哥夫妇是弱小但绝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者形象, 鹩哥夫妇就像我们人类夫妇一样, 竭尽全力地生活着、奋斗着, 直到走完自己的一生。这一形象与沈石溪过去那种精明、勇猛、强悍、激昂的动物形象相比, 有独具一格的美学价值和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品中鹩哥夫妇的形象还有着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这篇动物小说同作者的其他动物小说一样, 融进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纯地以物写人, 而是“从生命本质意义的角度加以诠释, 考察生命的存在、发展, 生命的现实、未来, 个体生命的死亡和物种繁衍的使命”。从生命的本质意义角度来看, 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敬畏, 弱者也是活生生的生命, 弱者的生命同样值得敬畏。这样, 就更不用说人类同类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还是活生生的高贵的人的生命, 他们的生存现状就更应该受到人类社会关注。人类社会似乎充满着公平的竞争机会, 但弱势群体由于先天不足或其他各种原因, 致使生活举步维艰, 如果人类社会也像动物世界那样, 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那人类高贵的地方在哪儿?与禽兽何异!

沈石溪在《鸟奴》中站在上帝的视角, 怀着对动物的深深敬畏之情来描写动物, 没有把鹩哥的生活世界跟人类社会进行简单的拟人对照, 而是有意识地对鹩哥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活灵活现的描绘, 通过述说它们的骨肉亲情、喜怒哀乐, 展示了鹩哥这类弱小野生动物严峻艰辛的生活景观, 渗透着作者对生命伟大而平凡的理性思考。作品写的是“生活本身”, 作品本身并不直接训诲什么, 而是让动物们置身不同的场景, 上演一幕又一幕“生存抗争”, 让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去感受。把作者对生活的入骨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笔端汩汩地流淌出来, 融动物性、社会性、人性于一体, 富于思维性、艺术性、哲理性,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摘要:《鸟奴》中的鹩哥夫妇是弱小但绝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者形象。这一形象有独具一格的美学价值和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 而且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从生命的本质意义角度来看, 弱者的生命同样值得敬畏。人类同类中的弱势群体, 就更需要社会的关爱。

关键词:动物小说,鸟奴,形象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金禾:《扼住生命的咽喉做命运的主人》, 《湖北社会科学》, 2002 (10) 。

[2].张玉玲:《敬畏生命——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研究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09 (1) 。

[3].沈石溪:《鸟奴》,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4].徐萍:《略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学术探索》, 2003 (12) 。

[5].施文青:《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审美价值》, 《语文学刊》, 2001 (6) 。

[6].马亮静:《论沈石溪动物小说中野性的呼唤》, 《龙岩学院学报》, 2005 (4) 。

[7].马亮静:《试析沈石溪笔下狼形象的母爱》, 《龙岩师专学报》, 2005 (2) 。

篇4:“读后感”式的写作

高平于1998年以钢琴专业进入辛辛那提音乐学院后才正式转学作曲,2003年获博士学位。尽管是“科班出身”,但是高平的创作思维与众多“学院派”作曲家不尽相同,这或许与其长期作为钢琴家的演奏实践有关。其创作题材与风格较为多样化,注重音乐感性的内容,尤其强调音乐的即兴性,认为即兴是音乐最本质的东西。他曾多次在独奏音乐会上根据现场听众所给动机进行即兴演奏,令人叹为观止!

阿根廷新探戈音乐的教父阿斯托尔·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是高平十分推崇的作曲家之一,探戈也是他十分喜欢的音乐体裁。十几年前高平就创作了一首钢琴独奏曲《舞狂》向皮亚佐拉致敬。2013年在成都,高平完成了《舞狂》的姊妹篇《残余的探戈》,这两部作品在音乐气质上是一致的,后者相对于前者更为成熟与厚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主要创作特征。

一、诗化的音乐结构

《残余的探戈》是一首充满即兴味道的作品,许多极具灵性的乐思充盈其间,散拍子与规律的律动相结合,时而渐快时而减慢的速度等因素,使得乐曲具有了音乐散文的气质。各曲式部分没有明显的断开痕迹,整首作品一气呵成。整个作品的基本曲式框架是奏鸣曲式,做到了“形散神不散”。在作品的核心曲式部分如主、副部主题(见谱例1),其节拍律动与速度是较为稳定的,以强调这两个主题形象。

如谱例1所示,主部主题的调性为g和声小调,虽然是散拍子的记谱方式,但是其核心的旋律实际上是弱起的四四拍子,后面出现的速度渐变的和弦分解进行则属于补充的对比材料。乐曲最开始的两个小节具有了引子的功能,奠定了整部作品的风格基调。在小段展开后,主题再次出现,亦为四四拍子,整个主部形成了单三部曲式。相对于主部主题的活力与激情,副部主题变得更为抒情与甜美,非常弱的力度与模糊踏板的使用使得声音变的纤细而微弱,仿佛远处传来的天籁之声。呈示部中副部的调性为C大调,再现部中副部先于主部在g小调上再现,完成了奏鸣曲式中调性服从原则。

展开部分结构较为庞大,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副部主题的材料为主进行展开,第二部分则是一主部主题材料展开为主。纵观整部作品,除了主副部主题以外,其他曲式部分的陈述结构都较为自由,节拍与速度也是不稳定的,大多是以快速均分的和弦分解进行或音阶上下为主,具有强烈的即兴意味。尽管这部作品的织体形式十分多样,但是所使用的材料却都来自主副部主题,并没有让其天马行空地自由发展,而是一种有控制的即兴音乐形式,是一种诗化的音乐结构。

二、纯正的皮亚佐拉风格

同作曲家十几年前的作品《舞狂》一样,这部《残余的探戈》也是模仿皮亚佐拉的风格来创作的。如果前者是中规中矩风格模仿的话,那么后者的幻想性增强了,且更具个性化特征。我们知道,对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是作曲技术各个层面,诸如旋律、和声、节奏、曲式等特点,而风格的真正确立则需要大量风格类似的作品文献来加以强化。皮亚佐拉的“新探戈”音乐风格不同于传统的探戈音乐,融入了古典、爵士、即兴等诸多元素。在多声部写作的具体运用上更为大胆,尤其是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对位技术,使得探戈音乐的艺术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残余的探戈》是在作曲家深入研究皮亚佐拉作品多年的基础上写成的,其风格是十分纯正“新探戈风格”,以至于许多爱乐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聆听作品时,误以为就是皮亚佐拉的作品。的确,在织体形式、和声技法与模进手法这三个方面运用了皮亚佐拉惯用的作曲手法,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细节可以找到皮亚佐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再会,诺尼诺》(Adios Nonino)的影子。《残余的探戈》中诗化的结构与快速零碎的和弦分解织体形式与《再会,诺尼诺》中自由的前奏中的织体形式十分相似(见谱例2)。

谱例2是《再会,诺尼诺》中的前三小节,这种快速的和弦分解织体与《残余的探戈》引子中的第二小节的织体类似。更有意思的是,前者是有节拍(四四拍)的但比较自由,后者是自由的无节拍但实际上隐藏着四四拍子,这一点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l在一些和声与模进手法上,两个作品也有着共同之处,都喜欢使用七和弦材料,喜欢运用连续下行半音模进的发展手法(见谱例3)。

如谱例3所示,上面一行是《再会,诺尼诺》中的一段小展开,其和声进行就是七和弦的半音下行模进;下面一行谱例是《残余的探戈》中主部中的一段小展开,运用了同样的和声与模进手法。

通过两个作品的对比可以发现,作曲家没有在作品中探索新的风格与音响形式,而是有意地保持皮亚佐拉“新探戈”风格,力求通过旧有的语言形式去表现新的音乐内容。

三、专为左手而作

《残余的探戈》(Leftango)是专为左手(单手)而作的,英文名为left一词即表示左边的意思,又表示残剩的意思,具有双重含义。这正好对应了作品的双重意义,一重是演奏的形式为左手(单手)演奏,另一重是音乐中怀旧的意境与记忆的残缺感。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时,高平说他一直想创作一部专为左手而作的钢琴曲,以继承钢琴文献中一支重要的支流。在浩如烟海的西方钢琴文献中,有很多作曲家都专门为一只手写过钢琴作品。例如:古典主义末期的勃拉姆斯就将巴赫的《恰空》改编为左手练习曲;斯克里亚宾早年由于练琴过度右手受伤,在1894年专门为左手创作了极富特色的钢琴小品《夜曲》。后来的诸多作曲家如科恩戈尔德、戈多夫斯基、雅那切克、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等人都专门为左手(单手)创作了作品,大大丰富了钢琴文献这一支流的数量与质量。20世纪以来,对左手钢琴曲的创作起到推动作用的则当属奥地利钢琴家保尔·维特根施泰因,在一战中受伤而失去右臂,但他却成功地发展出一套左手弹奏技巧,弥补了演奏的障碍,并请一些著名作曲家特别为左手创作新曲。拉威尔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左手钢琴协奏曲就是为他创作的。通常来说,为左手(单手)写作的钢琴作品,其形式一般为协作性的,体裁多为协奏曲或者重奏。因为其他乐器声部可以弥补单手钢琴多声部织体的一些天然的不足。而高平这部《残余的探戈》却是为钢琴独奏而写,这实际上是提升了创作难度,尤其是织体的写作。所幸的是,身兼钢琴家身份的高平在面对这些创作难度面前具有先天的优势,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创作了一部单手钢琴曲的经典作品。endprint

在浩如烟海的钢琴文献中,众多的作曲家们构思了许多具有创意的织体形式,尤其是20世纪以来,先锋作曲家们几乎穷尽了钢琴织体样式,甚至判断一部钢琴作品有没有“新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织体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一部专为左手创作的钢琴作品尤其是独奏,其织体样式的构思要比双手钢琴作品困难很多。然而在这部作品中却并没有让人感觉到织体的单调与乏味,作曲家以其独具匠心的织体设计使得乐曲听起来更像是双手钢琴作品。除了主、副主题(见谱例1)以外,这部作品的织体形式几乎都是快速的律动音符,在此基础上延留音的运用以及不同层次的力度制造了多声部的效果。

如谱例4所示,这个部分的节奏都是由十六分三连音的均分型节奏构成的,在此基础上分为了两个织体层次。符干朝上的是旋律层为副部主题材料的展开,而符干朝下的则是和弦分解层,作曲家巧妙地将旋律隐藏在快速的律动之中,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来凸显旋律,这就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而整部作品中织体最为复杂的当属展开部中的第二部分主部材料的展开(见谱例5)。如谱例5所示,这个部分可以分为四个织体层次,高声部是八度重复的旋律层,低声部是长音持续,中间的两个声部是对比旋律,其织体样式与谱例2相同。复杂而又丰满的织体结合了极强的力度,使得这一部分成为了全曲的高潮段。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的织体样式众多,丰富了单手钢琴的多声部的织体形式,并且织体样式的安排与曲式功能的结合十分密切,使得整部作品的层次感得到了提升。

结语

回顾《残余的探戈》的创作特点,我们发现高平完全是在模仿皮亚佐拉的风格,可以说是用音乐谱写的“读后感”!在此,笔者很是佩服高平先生的胆量与气魄,因为他的这种创作思维似乎并不符合我国当代音乐的整体创作趋势。在大陆,当代音乐的创作的主旋律总是与民族性、先锋性这两个关键词不可分割。因为在很多作曲家以及乐评家看来,作为一个“中国当代作曲家”必须以创作的民族性与先锋性来守护自己的时代身份。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涌现出了那么多有着非常中国古典化或民族化曲名而内容却是晦涩难懂的音乐作品。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创作思维渐渐成为了一种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固有模式,甚至成为了多元化创作的阻碍。在笔者看来,这种状况反映了中国当代作曲家潜意识中急于寻求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并以在此基础上走向世界获得更广大的认同。当然,这种思维本身并没有错误,并且确实也有很多作曲家凭此获得了成功。问题是,当中国当代作曲家们都以走出国门追求成功来作为创作目的时,中国的当代音乐作品一定会丧失其本真性而变成一种“民俗符号”,进而失去了真正的艺术性。高平的这部《残余的探戈》(包括其姊妹篇《舞狂》)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条道路,其核心之处并不在于风格模仿,而在于艺术家勇于在音乐中追求真实的自我心灵反映。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标新立异的技法以凸显所谓的个性,而是实实在在地用皮亚佐拉的音乐语言谱写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高平看来,作曲家的身份认同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他所关注的并不是作品能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只是关注自己的内心能否以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笔者看来,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一点沉着冷静的思考中国的当代音乐才有未来,而高平正是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一位作曲家!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音乐的跨风格研究”(12YJC760096)与湖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复合风格研究”(11C0851)的成果]

谢福源 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篇5:《鸟奴》的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对蛇雕与一对鹩哥的故事。雄鹩哥“老毛”和雌鹩哥“徐娘”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搬家好几次,可每次都被狡猾的毒蛇给发现。出于无奈,他们只好卖身为奴给蛇的天敌蛇雕夫妇。他们无怨无悔的帮他们打扫粪便,照顾孩子。为的就是让蛇雕当他们孩子的保护伞。

但是等鹩哥的孩子死后,那对蛇雕居然依就要让鹩哥想奴隶一样侍奉他们。我知道,鹩哥夫妇虽然满腔怒火,但是为了生存,为了后代,也只能过着这种凄惨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为雕的冷血、无情而愤愤不平。为鹩哥的弱小、悲惨而伤心,但更多的,也许就是大自然对于一些生物的不公平。是的,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弱小就要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谁都不能改变的。

不要为你不生存在动物世界而感到幸运。在人类世界中,同样有奴隶,同样有胜者与败者。一切,似乎都是一样,都是那么的相似。

实际上,你是改变不了命运的,你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生活就是这样。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竞争。如果你弱小,你就会被淘汰出局;可是如果你强大,就意味着你掌握着许许多多人的命脉。

没有人会始终强大的,同样,也没有人会是始终弱小的。所以,你要改变的,也是你仅仅能改变的,就是你自己。在生活中不断的磨砺自己,让自己变得坚毅,变得勇敢,变得智慧,变得能屈能伸。世界不可以仅仅为你而改变的。你能做的,就只有适应这个世界,改变自己,不让自己始终是一个像奴隶一样的弱者!

篇6:《鸟奴》读后感

原来,故事是这样的:一对鹩哥住在一个一对蛇雕巢下面。有一次,鹩哥在照看小蛇雕时无意间把小蛇雕推下了整个鸟巢,当两只蛇雕回来后,发现学生自己的孩子已经不见了,大发战争雷霆,将鹩哥和它的孩子们推下山崖。结果沈石溪却在山崖下发现了我们两只小蛇雕,也发现了小鹩哥,这样才让它们的生活环境恢复了平静,但等到鹩哥可以飞时它却不自量力分析挑战蛇雕的耐心,被无情的人杀死。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大自然的绝望而感伤,也不是因为软弱而同情的兄弟,有些只是在思考现实。 弱肉强食的法则是自然构成的法则,也是无形的融入到我们现实社会的法则之中。

我花了点时间才弄明白。动物也是一样,现实世界也是一样。你看,即使我们学生,如果我们不能在我们的学习中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我们可能会被淘汰,我们将不得不忍受我们的同学的嘲笑,我们的老师的忽视,和我们父母的痛苦,考试就像残酷的自然法则一般,适者生存,只有我们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掌握自己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更震惊,我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我的成绩很差,但我不想成为一个软弱的人,我不想被淘汰,我想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不想生活在一个,我没有权利说我想说的话的世界,所以我要努力弥补失去的时间。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会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努力追赶前者的步伐,我弥补失去的时间回来。

篇7:《鸟奴》读后感

我是一个热爱看书的小女孩,我看过许多书,如《鬼吹灯之龙岭迷窟》、《非常班级之贪吃虫碰上告状鬼》、《鸟奴》、《一百哥孩子一百个梦之雪原上的红狐》……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科普类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大全集》这本书了。

《十万个为什么大全集》这本书信息海量,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数理化、军事、交通、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一翻开书中的解释,不近有文字,还有许多张照片供我们参考,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掌握知识,在严谨求知中体验快乐。

这本书不近内容丰富,里面的内容还可以用来写《我的发现》之类的作文上,记得这个学期的一次作文中就写到《我的发现》,一回家,我就翻开了”百科全说“——《十万个为什么大全集》,找身边常见植物的资料,终于,我在目录上找到了关于银杏树的资料:为什么银杏树被称为”活化石“,当时我看到题目时感到很疑惑,一看解释后才知道:银杏在三亿年以前已在地球上诞生了。到了1。7亿年前,银杏极为茂盛,银杏林覆盖了地球上,大部分土地。在大约1。4亿年前,由于新生植物种类的滋生和繁衍,银杏开始衰退。到了30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多次大面积积水川运动,冰川掩埋了许许多多的植物,银杏早欧洲和北美洲遭到灭顶之灾,成为埋在地下的化石。在亚洲大陆,银杏也几乎绝种。由于我国的山脉多为东西走向,阻隔了冰川,华中和华东一带只受到冰川的局部侵袭,因此,银杏在我国侥幸的生存下来了,成为我国特有的珍品树种,被称为”活化石“。

《鸟奴》读后感2

读了沈石溪的《鸟奴》,鹩歌一家的遭遇深深吸引了我,自然界竟然还有这样的有趣现象:一对鹩哥竟然和蛇雕共同栖息在大青树上,相安无事,并且鹩哥还帮助蛇雕打扫卫生,甚至主动参与对本文作者的战斗。大家知道凶猛的蛇雕是鹩哥的天敌之一,因此它们不能生活在一起,否则,蛇雕就会把鹩哥吃掉。但是它们并没有互相残杀,而是互相帮助。作者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最终得出了结论。鹩哥与蛇雕不是共栖关系,也不属于单惠共粞,也不是假性共粞,而是自然界一种十分罕见的类似于奴仆与主子的关系。

鹩哥寄生在蛇雕窝下,是为了繁衍后代,否则蛇足以让鹩歌断子绝孙,而蛇雕恰巧吃蛇,所以鹩哥就寄生在蛇雕窝底,甘愿为蛇雕当奴隶。但是如果蛇雕饿了,也会吃掉鹩哥。

你觉得鹩哥是不是很可怜呢?由于它力量不够强大,不能独立应对危险生存环境,所以就要寄生在蛇雕的窝下,当它的奴隶,这样就难免没有被蛇雕吃掉的危险。

其实自然界就是这样残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弱者成为强者的口中之食,这正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鹩哥不是人类,我们自然不等以做人的标准对它的行为评判。我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也佩服鹩哥生存技巧。当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决不能象鹩哥一样。人要自立,要自强,要拼搏,要奋斗。

我们从小就应努力学习,做一名生活中的强者。

《鸟奴》读后感3

不知大家看过没看过《鸟奴》这本书,如果你没看过,那么我希望你能看一下。

《鸟奴》写了一对鹩哥为一对蛇雕干活,却因为这对蛇雕的一时粗暴而丧失四子……这本书是由沈石溪先生在高黎贡山考察时的一次亲身经历,写的语句通顺,具体真实,令我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到许许多多的特殊营养。

这本书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让人掩卷沉思、可读性很强的精彩动物小说,生活的压力成为动物生存的勇气,它们开始了一生一世的追求。生命之痛苦与煎熬、生活之艰辛与拼搏,是作者动物小说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他的艺术创作与情感表现,深深地侵透和包蕴着生命文化之中的美学理念。

总而言之,作品语言流畅生动,队大自然的描写惟妙惟肖,值得一读。

《鸟奴》读后感4

我很喜欢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暑假里我看了《鸟奴》这本书,受益很深!

这本书主要讲了两只鹩哥的故事。雄的叫老毛,雌的叫徐娘,它们非常可怜,下了几十窝鸟蛋无一例外地全被毒蛇吃了。一次,它们无意间救了一只小蛇雕,被蛇雕妈妈看在眼里。蛇雕妈妈有一天正在用嘴清扫巢里的粪便。老毛就飞过来非常讨好地帮蛇雕妈妈清扫粪便,于是两只鹩哥便形成了这样一个行为:鹩哥帮蛇雕清扫巢穴,蛇雕负责保护鹩哥。

《鸟奴》里两只“年岁已高”的鹩哥的确失去了儿女,但是我却觉得他们成功了。来到蛇雕生活的地方,与他们一同生活,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少之又少。鹩哥是鸟,我们是人,连他们都不会轻易向命运屈服,难道我们就做不到吗?我们缺少胆量,不敢面对失败;害怕别人嘲笑。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勇敢面对一切困难。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以后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勇于尝试,不放弃!

《鸟奴》读后感5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动物大王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中的一本,《鸟奴》。掩卷沉思,感慨万分,现在我向大家来推介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我“发现一对鹩哥和一对蛇雕夫妇共栖在一棵树上,于是开始观察和推断这种共栖关系的成因。最后得出结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主仆关系。鹩哥夫妇每天为蛇雕夫妇服务:清理巢穴,照顾幼崽。这样做是因为它们生的蛋容易被蛇袭击,如果它们和蛇雕住在一起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但它们也随时都有被蛇雕们吃掉的可能。虽然最后四只小鹩哥还是被蛇雕杀害而死于非命,但鹩哥夫妇为了自己的后代忍辱负重的过程是十分感人的。

我从中感受到了鹩哥之间的亲情,和鹩哥夫妇为了这份亲情忍辱负重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从最后的一部分小鹩哥被幼雕杀死的事件,从中我感受到了弱小者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与动物世界强存弱亡的残忍现实。其实在我们人类的世界中何常没有类似的伟大与残酷啊!

篇8:《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文字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像印刷术产生了童年的概念一样。新的媒体,从电报到电视到电脑,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

罪魁祸首是电视。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性,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兒童和成人之间生理上的界限。再者,电视作为“图像革命”和“电力革命”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儿童和成人都习惯于不假思索的信息获取。电视鼓励感性的思维而非理性的思考。褪去了理性光环后的成人的思维和儿童还有什么区别?在电视机面前人人平等,成人和小孩都习惯在电视面前哈哈大笑。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在中国,除了电视、电脑的强大攻势,家长们的望子成龙也在人为的“催熟”孩子。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特长班、奥数、珠心算……一步步侵占了孩子们正常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压力过大,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现在还有多少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儿童游戏的品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少,这也是童年的消逝的一种原因。但是有什么方法挽回呢,我想这点是要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帮助。

尤其是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活动多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和强迫,由于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物,所以孩子情绪稳定、愉快、积极。同时游戏也丰富和深化了孩子的情感,有的孩子还可以在游戏中抒发情感,排除消极情绪。同时,孩子需要在与同龄伙伴玩耍、打闹、博弈、友情、冲突甚至是恶作剧中锻炼自己。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充分体验到各种情感,例如经历到被别人冷落了怎么办,被别人误解了怎么办,被别人欺骗了怎么办等等情感问题。使得孩子必须在各种情感纠葛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们应该多给孩子创设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异龄,同性、异性伙伴充分交往。

最后,我想到前段时间看过的一部国产电影《夜莺》,小女孩任幸生活在北京,生活优越,各方面条件出色,是大家眼中的优等生,但同样也具备了城里孩子的缺陷,就是依赖高科技,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情冷漠。一个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中国孩子形象就是这样的。但是当她和爷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一切都改变了。在乡野的竹林、山洞、梯田和流水之畔,老人和孩子才能够更自然的接触,孩子也可以撒娇就跑、兴之所至就上树,迷路的祖孙更加亲近,任幸了解了她们家族的过去,知道了爷爷奶奶的故事,后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最爱的IPAD去换一只不值钱的画眉。一颗童心,在大自然里,才恢复了纯净。

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大自然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在这里,儿童能找到许多同伴,能与树、草、家畜、昆虫谈话、游戏。然而,今天的孩子真是可怜。一方面他们从小远离自然,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自然最多只剩下一点碎片。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是非自然的,从小就被电视、电脑、游戏、教辅之类的产品包围,天性中的自然也遭到了封杀,童年正在逐渐消逝。

篇9:《鸟奴》读后感

读了沈石溪的《鸟奴》,鹩歌一家的遭遇深深吸引了我,自然界竟然还有这样的有趣现象:一对鹩哥竟然和蛇雕共同栖息在大青树上,相安无事,并且鹩哥还帮助蛇雕打扫卫生,甚至主动参与对本文作者的战斗。大家知道凶猛的蛇雕是鹩哥的天敌之一,因此它们不能生活在一起,否则,蛇雕就会把鹩哥吃掉。但是它们并没有互相残杀,而是互相帮助。作者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最终得出了结论。鹩哥与蛇雕不是共栖关系,也不属于单惠共粞,也不是假性共粞,而是自然界一种十分罕见的类似于奴仆与主子的关系。

鹩哥寄生在蛇雕窝下,是为了繁衍后代,否则蛇足以让鹩歌断子绝孙,而蛇雕恰巧吃蛇,所以鹩哥就寄生在蛇雕窝底,甘愿为蛇雕当奴隶。但是如果蛇雕饿了,也会吃掉鹩哥。

你觉得鹩哥是不是很可怜呢?由于它力量不够强大,不能独立应对危险生存环境,所以就要寄生在蛇雕的窝下,当它的奴隶,这样就难免没有被蛇雕吃掉的危险。

其实自然界就是这样残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弱者成为强者的口中之食,这正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鹩哥不是人类,我们自然不等以做人的标准对它的行为评判。我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也佩服鹩哥生存技巧。当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决不能象鹩哥一样。人要自立,要自强,要拼搏,要奋斗。

篇10:《鸟奴》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读了一本叫《鸟奴》的书,书中的鹩哥夫妻爱子心切,为了好好养育下一代小鹩哥不被蛇吃掉,就在蛇雕的巢穴边早我。并每天给蛇雕清理巢穴讨好蛇雕。给蛇雕做起了奴隶

为此,我感到很感动:是一种多么强大的母爱和父爱的力量让鹩哥夫妻在比自己大好几倍的蛇雕面前造窝并时时刻刻讨好蛇雕,他们比孩子们更清楚,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蛇雕一口吞掉。每天,他们过得胆战心惊,但是,他们最担心有一天自己猎食回来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惨死在毒蛇的嘴里。所以他们才会不顾一切的在蛇雕巢穴边造窝。

想到这里,我有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虽然没有鹩哥夫妻那么伟大,但在生活中他们不是也在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吗?我以后要好好报答他们。

篇11:《鸟奴》读后感

书中写道一对鹩哥夫妇和一对蛇雕夫妇住在同一棵大青树上,大家肯定要问,蛇雕怎么和鹩哥一起住在大青树上?它们不是弱肉强食的吗?那我就来告诉你们原因吧,因为它们生活的地方蛇很多,而蛇老是来吃鹩哥夫妇的蛋,它们只能冒险和它们的克星蛇雕住在一起了,蛇雕是吃鹩哥的,但鹩哥还是帮蛇雕清理鸟粪和脏草丝,来讨好蛇雕夫妇,它们是多么勤劳,最终蛇雕不但不报答鹩哥的好心,还吃了鹩哥夫妇辛辛苦苦孵出的四个小鹩哥,这对蛇雕夫妇真是忘恩负义啊!

我还喜欢其中描写雄蛇雕动作的句子“远方的天空传来一声嘹亮的雕啸,雄蛇雕像褐色的流星,从云彩间俯冲下来了。”这段话既写出了雄蛇雕的动作非常快,敏捷,还写出了雄蛇雕攻击时的威风。

篇12:《小水的除夕》读后感

作家祁智在这本书中讲了几个留守孩子的故事:寒假到了,四年级的小水和小伙伴在腊月里发生了许多趣事。如:善于奔跑的刘锦辉反应力和速度在学校、市里都能排第一,起跑时总比别人快一点,造成大家误以为他抢跑了;小麦和小水当众拉了手;孙定远把山羊藏在了自家的大槐树上;熊一菲的爸爸是位军人,为了救一名士兵至今下落不明……孩子们怀着自己憨拙的愿望,期盼着新年的到来。而小水终于在除夕夜等到了从远方赶回家过年的爸爸。

看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呈现出街道、屋舍、蓝天白云、田野、河流、狗、羊、鸡,小水和伙伴们玩耍、小水的爸爸提着大鱼回家的画面。“故乡如风,少年如歌”,正是这样,故乡和童年联系在一起,想起故乡,就想起如歌的童年。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勤劳的小麦,勤奋、重情重义的小水,不被生活打垮的刘锦辉,以身作则的王兵……这些孩子都值得我学习。

读了《小水的除夕》,我明白了要好好珍惜童年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好好学习,勤奋刻苦,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难题,都要坚持不懈,勇敢面对。让我们过一个快快乐乐、简简单单、自信满满的童年吧。

(指导老师:李超群)

篇13:鸟奴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对鹩哥夫妇,雄鹩哥叫老毛,雌鹩哥叫徐娘,这两只鹩哥因为老是受到一些小型食肉动物的攻击,从未孵出过小鹩哥。通过一次机会,结识了一对蛇雕,他们借机住在了蛇雕的窝旁边,主动给蛇雕当起了奴隶。鹩哥两夫妻每天起早贪黑、毕恭毕敬地照顾幼雕,清理雕巢,目的是为了借助蛇雕的威慑力,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孩子。可谁知蛇雕夫妇却视鹩哥们的生命如粪土,先是小蛇雕们吃掉了一只小鹩哥;再是一次意外蛇雕夫妇迁怒于小鹩哥又咬死了两只小鹩哥;最后一只小鹩哥-水晶球也因为挑战小蛇雕被杀死了。最终没有价值的鹩哥夫妇被这些杀死自己小孩的刽子手们赶出来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独立去野外生活,而是再一次的选择跟随帮助了他们的动物学家,做起了人类的“鸟奴”。

读完这本书,我和爸爸对老毛和徐娘的遭遇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我对它们的感觉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把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存建立在恶邻的怜悯和施舍之上,无疑是“与虎谋皮”。我真想对它们说:你们靠给别人做奴隶是换不来幸福的,你们应该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强大,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篇14:鸟奴读后感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到了“读书区”,挑了沈石溪的《鸟奴》这本书,读完,我不禁沉默了。

这是一本蕴含哲理的书,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动物行为学家的“我”与藏族向导强巴在日曲卡雪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时,发现一对蛇雕与一对鹩哥同栖在一棵树上。从动物分类上说,蛇雕属于猛禽,而鹩哥只是普通鸟类,况且鹩哥被列入蛇雕的食谱。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上, 二者是捕食关系,怎么可能共栖在一棵树上呢?“我”决心解开这个谜。“我”埋伏在离大青树不远的石坑里,亲眼目睹蛇雕一家子是如何欺负可怜的鹩哥的,也清楚地看到鹩哥一家子是如何谨小慎微、忍气吞声地在夹缝中求生存。

经过半年的观察研究,“我”排除了蛇雕一家与鹩哥一家的“共生共栖”和“单惠共栖”这两种大自然常见的共栖关系,而是属于非常罕见的主子与奴隶的共栖关系。

其实动物界特殊的“兽际关系”,同样也折射出了人类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具有更强有力的震撼力。

沈石溪几乎在每天他写的动物故事小说中都出现过这样的一段话:“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小说更具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更容易刺破人类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不遮掩地直接表现出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我想,我喜欢阅读动物小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上一篇:团结的挑战作文下一篇:大学生施工员工作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