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滩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培训的心得体会

2024-06-21

白马滩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白马滩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培训的心得体会

白马滩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培训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导学案》培训学习,有了很大的收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导学案”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导学案”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导学案”中都有表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导学案”中的“导”字。我们都知道教师“教”的重要意义。但是,它就比学生的“学”还要重要吗?重要到“教”可以替代“学”吗?通过《导学案》的培训,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相信学生

传统教学的特征是“先教后学,先师后生”,这是注入式教学的典型特征。上课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学生再作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巩固消化。而“先学后教,先生后师”,虽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了一下,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先教后学,先师后生”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宰,是接受性教育,而“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是自主性学习。

教师习惯了秩序化的教育生活,课上不准交头接耳、发言先举手等等是写在校规或班规上的,若要违反那就要受到处罚。为什么?答案很简单:课堂纪律是学习质量的保障。《导学案》的课堂,学生交头接耳、粗声大嗓、随便插话、信口开河成了“课堂纪律”,不这样反倒受批评。因为老师们认为,这种“课堂纪律”才真正能够保证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在看起来无秩序的氛围中,没有打闹,没有起哄,没有偷懒,学习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这样,你想让学生成绩不高,反倒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二、转换角色

传统教育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承,即上一代人把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原原本本地授给下一代人,以利于下一代人再积累,教师的职业特征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化社会,强调的是知识的创新,即“积累”不再是目的,“生成”才是目的,教师的职业特征转换为“管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并确认,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导学案》的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宏观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矫正学生学习方向;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说,教师的学科知识的体现受到大幅度的限制,教育知识却显得十分重要。从教师作用的领域和显隐程度来说,教师从微观退到了宏观,从过去的凸显退到了时隐时显。我们说,《导学案》的课堂里,教师并没有消失,而是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换。

三、“放”而不乱

课堂教学里的“放”不是放任自流、漫无目的,要把握一个准确的“度”。衡量这个“度”的标准就是学生活动时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与此相对应的,还有教师干预时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两相结合,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不议不讲”就是《导学案》对这种“度”的把握的经典表述。还有,研究“放”的同时,要研究“收”,不该放的坚决不能放,只有给“放”规定一个边界线,才能保障“放”的效果。比如,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师还是攥在了自己手里。

从本学期开始,我校教师的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篇2:白马滩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培训的心得体会

2月15日-1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区教育中心组织的导学案编写培训会。熟悉教材、探讨课改、分享交流、共同提高,成为了这次培训会的主题。五天的时间里,有专家的讲解引领,有同行的参与讨论,也有自己的实践感悟。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现将五天的经历、感受梳理总结如下:

一、强大的团队的是保障

本次为我们指导培训的是太谷恒达中学政教处副主任韩建军老师,他多次参与晋中、太谷的政治研讨会,是当地的学术带头人、讲师,并且对河南政治的中考也有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的培训有着很大的帮助。而这次共同合作的是来自伊滨区五个乡镇的部分初三政治教师:曲雪景 李彩晓 马景芳 张焕平杨献坡 陈强 魏红娟。

二、第一天:听取讲座 尝试编写

上午8:30讲座准时开始。韩老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汇报了恒达中学取得的成绩,之后重点讲解了导学案的编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他的讲解,我们明确了本次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格式:复习目标、题组训练一(问题习题化)、知识梳理、题组训练二(知识网络化)、题组训练三(能力提升)。

下午我们8人合作尝试编写“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版块。两人一组,分配任务,开展工作。我和张焕平老师一组,负责“题组训练二”,这部分试题比“题组训练一”难度有所增加,是对知识的拓展,我们两个很快熟悉知识体系后,查找资料,筛选试题……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工作,我们8人完成了这一版块的尝试编写工作。之后在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对这一版块的内容进行了审阅。

三、第二天:合理分工 正式编写

上午一开始,曲老师将初三知识点整理后,分成了8人版块,每小组两个版块。我和张老师负责“国情”和“战略”两个版块。在中午吃饭前,我们俩人完成了当代基本国情的编写。下午我们编写“战略”这一版块,忙忙碌碌,抬头间,已然四点,还好工作还是圆满完成了。

四、第三天:同心同力 逐一审阅

昨天我们4个小组同时开工,一天内将8个版块编写完毕。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审阅。在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8人都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对编写的导学案逐一主题、逐一习题进行审阅、修改、汇总,终于成型9大专题。

五、第四天:任务变化 热情不变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编写初一初二复习导学案,共8个版块,2人一组各两个版块。任务有所变化,但我们工作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上午我和张老师编写“拥有财产的权利、消费者权益”这一版块,下午编写了“从众、好奇、网络、选择”等知识点,之后集体审阅。

六、第五天:临近尾声 善始善终

今天是培训的最后一天。一开始我们还有过抱怨:时间紧、任务重、耽误假期时间等,不过经过几天工作后,这些顾虑或是不快都已烟消云散。工作之余,聊一聊天,抢抢红包,似乎工作也是快乐的。下午2点,七八年级复习导学案审阅完毕。

七、编后记:团队精神 态度目的

一个团队: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合理分工、默契配合使得我们政治组的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正应了政治上的知识点: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合作有助力于事业的成功。

一种精神:较真不苟。用认真来形容我们对待工作,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带领我们编写导学案的韩老师,从他严谨治学、对待工作的认真劲儿上,我们已无任何理由或是借口来推诿、搪塞。

一种态度:从复习目标的设置到题组的选题,从错别字到标点符号,从话题讨论到激辩观点,态度就是在这些环节中尽现无疑。常讲: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我们的工作尤是如此。

一个目的:共事共人,志同道合。牺牲了宝贵的假期对于初三老师来说,只能痛苦的隐忍,但为了探索高效课堂、为了伊滨区政治教学成绩的提高而尽心尽力,亦无怨无悔。

五天的时间漫长而又短暂,说其漫长主要是一开始的感受: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整理思路、查找资料、筛选信息、组合排列、最终定稿……一个专题的完成需要多道工序,精心打磨,不可谓“长路漫漫”。但当一切驾轻就熟之后,顺理成章、手到擒来的感觉让工作似乎变得那么容易,从国情到战略,再到权利……,从认真到较真,再到敬业,短暂只是那么一种感觉。

篇3:中学化学导学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一、化学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学习,变练习题“搬家”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曲解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过分强调老师“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纠错,这样却严重弱化了新知的探究,学生缺少对知识建构过程的感悟,只是机械地强化知识点掌握和解题技巧的提高。许多教师认为学生要掌握理科知识,就必须大量做题,有的老师在编制化学导学案时,从各种资料上找到的习题(甚至是各省的化学高考题)占了80%的版面[1],学生的学习基本环节是课前“做练习”,课中交流“做题结果”,课后“再做题”进行巩固,以及预习下一个导学案上的习题,这样学习已经演变为“习题循环”,已经沦为“习题操练”,与新课程改革渐行渐远。[2]

2.重普遍模式的使用,忽视化学学科特点

目前许多学校的导学案,文本模式几乎固定,大都设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问题情景、活动探究、巩固自测、自主归纳、课后巩固等环节;导学案的课堂环节主要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反馈自测、总结归纳等,并没有考虑学科的差异,并且“千课一律”,都是把导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课堂也按照模式按部就班。而实验是化学的学科特点,探究是实验的灵魂,在模式固化的导学案教学中,老师课前就把以知识逻辑为线索的预习案全盘发给学生,课堂上再进行演示或分组实验,本来教材安排是一个探究实验,却变成一个验证实验,学生的探究欲望所剩无几,失去了一次次对科学认识过程体验的机会。

3.重结果性目标,忽视过程性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过程、情感”混合,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微观细化,是学案设计的出发点,它指导着活动的设计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通观现实的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往往第一目标和第三目标混淆,第二目标过于宽泛难以落实。[3]大多数的教师在设置第一目标时,会考虑得很周全,包括教材地位、课程标准要求、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等等,但是对第二目标的设置,就显得简单和笼统了, 有的直接搬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过程与方法”的原文;有的空洞设置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体会科学探究过程、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科学实验方法等等;也有教师根本没有设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究其原因,就是忽视学科认识的指导,轻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导学案编制要以科学认识过程为指导

1.编制的一般原则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只有凸显其导学的功能才能使其效益最大化。导学案的编制是实现其导学功能的基础,编写必须遵循主体性、探究性、多样性等一般性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编制时为了明确谁使用的问题,必须关注使用者的心理特点、兴趣需求、最近发展区;探究性原则就是把化学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源整合,将陈述性、事实性教科书知识统整为凸显问题性、探究性的主题、课题以及项目[4],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多样性原则就是导学案编写要因学科、模块、课型等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2.化学教学的科学认识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学家陈耀亭先生首先提出:化学教学法不仅要接受现代教学论、心理学的指导,而且要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理论。[5]中学化学科学认识过程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科学方法认识化学世界的过程,其一般的过程可以描述为: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整理加工有关的资料和事实→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应用。中学生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包括条件控制和测量)、资料和事实的处理(包括化学用语化、表格化、线图化)、科学抽象(包括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模型方法、假说方法等。在不同模块学习中,学生所用科学方法不同。如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运用观察、比较简单的实验条件控制、化学用语化、表格化、表征性抽象、简单假说等科学方法。学生在科学认识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植于基本知识之中,前者是“软件”,后者是“硬件”。科学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开始的教师讲授科学方法、过渡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学生如能长期运用科学方法论的途径和步骤学习化学知识,那么他们的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6]

3.基于科学认识过程的导学案编制

传统化学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只研究学生认识的客体———化学知识,忽视了对认识主体学生和作为认识工具之一的认识方法的研究。[7]在化学导学案的编制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认识过程。

(1)关注导学的单元整合,保证科学认识过程的计划性。科学认识过程的教育,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对科学认识过程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科学认识过程教育的内容、要求、方式和方法,在安排好知识进阶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蕴含在知识之中的科学方法,做好科学方法的梯度统筹,实现科学方法的同时进阶,做好单元的整体设计。例如在必修1非金属单元的整体设计时, 要体会教材的知识技能线、科学方法层级线、科学方法学习线“三条主线”设计。知识技能线方面,从氯气到硫及其化合物,物质种类增多,元素价态越来越复杂,知识技能难度逐渐加大是明显的;在科学方法层级线方面,开始运用观察、实验条件控制、化学用语整理等初级的科学方法,逐渐过渡到运用表征化抽象、表格化、假说等较复杂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安排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在科学方法学习线方面,开始完全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后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最后学生能独立运用科学方法认识化学世界。

(2)关注“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科学认识方法的形成。首先教师要依照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在化学知识中的科学方法,不管是单元导学案还是课时导学案,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精心设计学习目标,既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把握重点难点,也要有方法目标,突出主要的科学方法。此外,为了保证化学实际教学中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本校化学教研组开发了一个导学案文本的基本格式,把导学案分为课前导学案、课中导学案。课中部分的课堂探究是核心,可以根据课型不同来调整课堂探究的四个环节,若是新授课,四个环节为出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小组展示,若是复习课可以把自主思考改为自主建构,若是实验课可以改为实验探究,学生课前预习只完成课前导学部分,课中导学案在上课时才给学生,以保证科学认识过程活动的真实、有效开展(如表1“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课中导学案设计)。

(3)关注探究过程,加深科学认识过程的体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与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意义的建构。教师要以导学案为载体把课本、练习册及其他课程资源整合起来,要重视情境创设,由情境催生问题,由问题驱动思维。首先要用好教科书设置的丰富课堂活动栏目(如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方法导引、工具栏、资料在线、身边化学、化学与技术、追根寻源等栏目), 此外还可以利用化学和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特点,发挥导学案可以整合课内外资源的优势,挖掘一些案例,让学生研判,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篇4:白马滩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培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中学地理;学案导学;教学体会

学案导学是围绕学生而进行,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同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在该种教学模式中,由教師设计编制导学案,学生再根据导学案阅读教材,然后按照学案要求将有关练习完成,最后再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提出个人见解,经由教师解答疑问实现共同学习。学案导学主张将学习交还给学生,以“创学”和“会学”作为最终目的,将教学目标变为学习目标,将教师课堂变为学生课堂。下面,笔者就自身体会,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教学。

1 中学地理教学导学案编制原则

1.1坚持学生主体地位

自新课改以来,中学教育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生由传统被动接受教学的地位变为了如今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抛弃教师主导的旧有观念。此外,由于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师不但要考虑教材内容的传授,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1.2坚持培养探究能力

导学案的目标不仅在于指导学生汲取教材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的专研精神,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可适当加入课外内容与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水平和技能摸索学习,从而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3坚持导学案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动力。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觉得地理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设计编制导时必须增加导学案的趣味性。 比如在编制“大规模海水运动”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加入具有趣味性的案例来引起学生注意,令学生在好奇之下不由自主投入到学习中:漂流瓶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成功漂洋过海的漂流瓶却并不多见,然而在2012年8月29日,英国苏格兰一对母女却在海滩上捡到了一个漂流瓶,发现里面有一张用中文写着祝福话语的纸条。以此让学生发散思维,回答这个来自中国的漂流瓶是如何通过重重阻扰去到英国的。

2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

2.1课程预习

作为一种围绕学生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使用比普通教学模式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前的预习,从而缩短教师消耗在讲授教材内容的时间,使师生能有更多时间共同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应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按照导学案上所列要求完成练习,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则划上标志,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这种预习方式,一是能够让学生将现有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方便了解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阅读教材,主动找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和总结重点的良好学习习惯。

2.2课程讨论

学案导学法中,课程讨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为此,教师在开始施教前,应首先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而后根据导学案内容排除过于简单的问题,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具体方式为:在确保学生切实完成课程预习的基础上,按照座位次序将全班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合作的方式针对教师给予的教材难点展开讨论和学习。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出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经由课程讲解消除学生疑惑。

2.3课程讲解

在学生通过课程预习与课程讨论之后,留下的问题往往即是教材难点,为方便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应做好课程讲解的充分准备。讲解过程中,教师需注意逻辑清晰,保证用语简练,避免出现学生听见却没听懂的现象。同时,教师讲解时还应注意贴近现实,结合实际,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将问题变得浅显易懂。最后,教师需确保课程讲解具有启迪性,并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时刻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受教师指点后自行总结出一套规律,进而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4课程总结

中学生学习地理除了应对考试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课程总结既是学案导学法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检验学案导学法运用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学生在根据导学案完成练习之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分析每道题的难点,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反思。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答案对导学案的运用情况进行总结,纠正其中差错,使导学案在改进中日渐完善。

篇5:中学历史导学案的使用现状与思考

关键词:中学导学案,使用现状,反思

一、导学案的概述

笔者探讨的是历史导学案的教学话题, 在此有必要先理清“导学案”这个概念。 关于导学案的概念, 一直没有明确, 有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制定的, 也有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的;有人认为导学案就是学生用的“学案”, 也有人认为它是教师使用的“教案”。 笔者通过研究, 尝试给导学案下一个定义。

1.导学案概念

它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应该以学生为本, 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配合教师的科学评价, 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2.理论依据

(1) 布鲁纳的 “发现说”。 布鲁纳曾说,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的反映或反射, 而是包括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 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①。 按此理论,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2)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或开展讨论, 或进行交流,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发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认识。

3.中学历史导学案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兴起了 “主体教育思想”, 其核心是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997年, 浙江金华一中首次提出了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案”, 并提出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学案法”。 江苏建湖中学在1999年提出“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模式, 其步骤包括:准备—自学—讨论—点播—延伸。 随后又出现洋思、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批教改名校。 它们采取的教学模式虽然名字不同, 其实质都是“先学后教”,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杜郎口中学, 过去她是一个濒临关门的农村薄弱校, 1998年在实行“导学案”教学前, 教师没有干劲, 学生不爱学习, 辍学现象严重。 实施“导学案”教学之后, 高中录取率为98.43%。 报考重点高中96人全部录取, 占毕业生总数的75%②。 从全国各地前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和取经的老师络绎不绝。 导学案教学迅速成为全国教育界竞相追捧的教育模式。

二、中学历史导学案的研究现状

根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 (CNKI) 上进行检索看, 导学案的相关文章很多, 但有关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文章就比较少了, 2000—2015年的文章共有36篇。 绝大多数文章都对导学案持肯定的态度。 梳理一下观点, 比如认为导学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王亮在《借力导学案,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中指出, 导学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张方也在其文章中关注到学生主动性的提升, “首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梳理知识, 还可以通过习题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 其次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再次可以通过一些往届高考真题或高质量的模拟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③也有文章提到历史导学案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例如李志在文章中提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科学的教学流程、设计是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精选习题、适时检测是高效课堂的显微镜”④。 此外一些文章还注意到教师可以通过学案了解学生知识缺漏在哪里,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等等。

三、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思考

虽然文章里对导学案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但针对导学案的质疑之声始终没有停止。 有观点认为, 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来讲, 课堂貌似很活跃, 但学生知识和水平有限, 学生习得知识的效果并不好。也有观点认为, 导学案是另一种形式的习题集, 变相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与导学案“减负增效”的初衷背道而驰。 还有观点认为导学案不适合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 导学案使历史课失去历史的味道。

笔者注意到, 这几年导学案受到追捧, 有一种教育功利主义在作祟。 东庐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 让许多人眼前一亮, 好像发现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 那么导学案教学真的适合所有学校吗? 导学案教学真的适合所有学科吗? 经过对上述三个教改成功的学校的了解, 我们就会注意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是农村校, 当年改革之初师资和生源都很差。 这三所学校为什么要通过集体备课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案呢, 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弥补个人能力的短板。 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那些师资和生源条件好的学校, 恰恰相反, 我们希望每个老师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导学案对于理科效果似乎很好, 但对于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似乎不太好用。我注意到, 在检索文章时, 输入关键词 “导学案”, 文章上千篇, 但输入“历史导学案”, 仅仅三十余篇, 这从侧面说明历史导学案教学不是很普遍。 以厦门为例, 只有少数几个学校的历史课堂使用导学案。

因此, 我认为, 历史导学案可以用, 但绝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模式。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 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多用, 因为初中历史知识点很少, 很多课文只有一个知识点。 文章浅显易懂, 少有艰涩的概念, 学生比较好理解。 那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活动可以激活课堂, 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则不适用, 高中学习是为了学业选拔, 为了参加高考, 面对那么多知识点, 单凭学生的能力是难以在短短一节课弄清楚的。 加之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本, 是以专题形式出现的, 很多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不牢固, 很难解决问题。 面对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量大、课时紧张的状况, 教师的“讲”至关重要。 这样讲并不是说高中不能用, 我个人认为, 复习课上使用导学案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20) .

[2]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1) .

[3]贺云芝.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反思[J].商情 (科学教育家) , 2008 (02) .

[4]左彩英.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思考[D].地点: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徐敏.高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D].地点:上海师范大学, 2014.

[6]徐发福.初中历史课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的几点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26卷, 2012 (11) .

篇6:白马滩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培训的心得体会

《211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关键在一个“导”字。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举措。

二、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

2.探索性原则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

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享受顿悟的奇妙。

4.灵活性原则

由于存在学生的认知差异,教学内容差异和学科特点差异,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5.梯度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主合作交流解决大部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分层设置原则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理,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難度的题目。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A 、B 、C类,以B类为主,适当A类,少量C类。既保证B层同学学习高效的同时,也满足A.C层学生的学习需求。

7.创新性原则

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1.导学案

导学案包括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部分,每单元有复习学案和单元检测。

2.预习案

预习案设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教材助读”“预习自测”“我的疑惑”等块,帮助和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提前预习所学内容,初步理解和把握知识框架和结构,并用双色笔勾画出重点、难点,记录自己的疑惑点。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课堂内进行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3.探究案

探究案要与我们课堂教学模式相一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总结,并针对教师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给予有效建议和方法指导。

4.训练案

训练案针对已学内容进行基础训练、综合训练、能力提升,以锻炼学生思维,提升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复习学案

复习学案引导学生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探究、归纳和梳理,单元检测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灵活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1.提前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备课组老师就一周内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并确定导学案编制人,编制人开始编制学案。

2.集体研讨

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研讨,修改导学案并定稿,在修改完善交抓组领导审阅批准后,方可印发给学生。

3.课后优化

上完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前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并进行记录,以备再进一步对导学案修正完善。

五、导学案的具体使用

1.预习案

课前提前1-2天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思考、讨论。上课前半天,任课教师可将预习案收回,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真实学情,预设课堂多种应对措施,保证点拨精当、简洁。(除语数外三科外,其余学科的预习在课内进行)

2.探究案

上课时发给学生或连同预习案一起发给学生,根据探究案的基本环节的设置顺序,依次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

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可就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并对展示的内容给予点评,也可请学生进行点评,教师给予补充和完善;对于学生的“当堂检测”要在当堂完成并进行审查,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批阅。

3.训练案

课堂学习结束时,下发训练学案,学生课后完成并上交,由教师进行批阅。也可由学生相互批阅后再上交,教师进行二次批阅后,总结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

在教师使用导学案过程中,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211高效课堂”导学案是引导学生有效自学、指导教师高效教学的制胜法宝,旨在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室为学室、变灌输为探究,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学习,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

六、“211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学生学习环节

(1)预习自学,探究问题。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5)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211高效课堂的总体目标是:两中心一主线一目标。两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一主线是以导学为主线;一目标是一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211高效课堂要紧紧抓住两个中心 以导学为主线,实现构建高效课堂这一神圣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相广.借助情境教学,打造高效课堂[J].《教育艺术》,2013.10

篇7:对如何编制中学语文导学案的思考

一、导学案编订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紧贴教材。有的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脱离了教材,忽视了学生,名义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其实是老师越俎代庖,以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随意拓展,既无科学性,也没有针对性,为“导学案”而“导学案”的现象比较严重。

2“导”性不足。有的导学案其实是教案的翻版,既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创造,又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科学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进行问题设置,在内容上没有阶梯式的递进,在过程上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

3学案异化成练习册。有的学案就是同步练习册的翻版,课前的预先学习就异化成了急功近利的做题,课堂相应就异化成了索然无味的对答案。教师导的无味,学生学的索然。

4探究性不强,分层导学不明显。有的导学案不能围绕课文的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解疑,设计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问题设置过多过碎,肢解了课文,失去了整体性,知识点的处理无序、无阶梯性,导致中差生无所适从,学起来比较茫然。

二、导学案编写的立足点

1要符合教材体系,围绕课程标准,紧贴学段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在知识点设计上要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反馈上要有可测性,目标要明确和具体。

2导学案不是满足于教师的教,而是要满足于学生的学。制订导学案时一定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者最好是集体备课中的主备者,同时编写者在编写时要遵循大家的共同的思路。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部分,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

3导学案中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导学案既要有课前预习部分,又要有课堂教学部分,要给学生自学和自悟的空间,还要有课后的反馈练习。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联系,是一种递进关系。

4导学案编写后,同备课组成员最好集中讨论。形成定稿后,每位组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导学案的编订流程

1文本导读,学生解决。对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体特征、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等,通过制定可操作的学习方案,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注释及查找资料,自学来掌握。把有疑难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列出,先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再组织全班共同解决。这类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填空或者选择题,能达到巩固的效果。

2学案探路,整体感知。对每篇课文,学案的导向要能帮助学生探路。能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能帮助学生采集信息。如通过让学生模仿编题老师的语言来概况段落大意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目的是能帮助学生和课文主题接轨,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同时要力求在学法上的优化,如在学案中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能自己用书写提纲的方式列出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或者观点等,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学会”阶段向“会学”阶段迈进。

3质疑探究,分层推进。当学生通过学案的指引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探究问题的学案。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把握好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研讨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有分量,数量不能太多,要体现开放性、综合性和拓展性。特别是要符合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立足于文本来进行探讨研究,要讲究思考的层次性,特别是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4品读鉴赏,自悟为主。对于课文中精彩语段,教师在制定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与朗读和写作因素的关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对于好的句子,在学案中要选准鉴赏角度,可以从思想性、艺术手法等方面去鉴赏,发现其中的美,品味其中的美。

5运用拓展,反馈成果。运用拓展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链接点来凸现文本学习重点。如对文本学习要点能采用“巩固式”练习,拓展点要凸现探究学习的特点。通过设计小而精的问题,要求学生口答,再通过评价和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

“导学案”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成功与肯定中得到激励与鼓舞。如何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导学案”,还有待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努力,虽任重而道远,但已经曙光在前!

篇8:中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策略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语文;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一条可以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我校作为一所偏远的山区城镇初中校也在不断的尝试着教改,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孩子们可以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江苏溧水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及山东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的学习,从2010年起导学案开始使用并成为我校教改的课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一直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着。

一、语文学科使用导学案的意义

1.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课堂上常常困扰着我们的是学生的沉默不语,学生的被动接受使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初中语文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依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教情”而设计的吸引、引导学生“学”和指导教师“教”的实施方案。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学案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通过学案创造“人人都思考、人人都参与”的课堂,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完善导学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1.认真备课,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功能。

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的备课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的备好课才能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问题的设计才能体现出宽度和梯度,让学生能力在拓展中得到升华,得到锻炼。总之,一句话要让优等生吃好,让中等生吃饱,让差等生吃了。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我校语文组集体备课时以年段为单位,由年段的备课组长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备课。课后要及时反馈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再次的修订,使之成为精品,保存在电脑中为下一次的使用打下基础。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年段的特点,导学案的设计要有侧重点。

七年级学生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教师的检查指导力度要强。例如;为了规范学生的书写,我特意在学案中附加了田字格的书写。

八年級导学案设计时则要格外关注拓展延伸内容的设计,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八年级在学习说明文文体时就要将学生从课内知识是理解迁移到课外知识的使用,使之学以致用。

九年级要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答题方法的归纳,指导学生向中考方向迈进。

三、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学案的编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专研、预想、设计、精选、实施,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设计、精心选择。

2.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紧扣三维目标,问题不可太多,问题太多,零散琐碎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要由一个主问题牵引全篇。

3.课堂要关注生成,不要过分拘泥于学案,要以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决定内容的取舍。

虽说是进行了集体备课,学案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补充和完善,但是我们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及所教班级的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要依具体的情况而定,尤其要关注学生课堂思维火花的碰撞。例如:在学习《谈生命》这篇文章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读文和赏文两个环节,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以达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4.语文课堂不可变为一问一答式的课堂,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着文学的氛围。课堂应该是紧凑连贯的。

5.学案要突出相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良性的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6.导学案要一课一案,不可以剪贴化,习题化。

上一篇:如何把数据从旧硬盘转移至新硬盘下一篇:临床医学院招新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