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2024-07-16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篇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买文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通过创设“买文具”这个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试题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让“9÷3×5-2=1”这个等式成立的问题,自然引入中括号;最后,在认识中括号的写法和用法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新课改也指出要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索、大胆交流,让学生在热烈、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新知的学习。

但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可能或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课时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计算、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算式,发现数学世界真是奇妙无比。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去研究、学习吗?

师引入新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索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梳理(课件呈现):

1从图中可以知道计算器、铅笔盒、圆珠笔、足球的单价。○2从图中还可以知道每盒钢笔的价钱和每副羽毛球拍的价格。○(2)课件出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 22×3=66(元)

24÷4=6(元)66+6=72(元)。综合算式: 22×3+24÷4 =66+24÷4 =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5)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2题。全班齐练,两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6)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下面计算式题: 35+65×40÷5 12×(153-83)÷8(96-6)×(15+9)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1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尝试探索,领会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师根据生答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 ]”来表示。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需要再改变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1、3、4题。

全班齐练,指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共同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上去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师追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说说,师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免出错。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篇2: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除法教学内容: 买文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能正确的进行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

2.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挂图)让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1.“如何解决80元可以买多少个铅笔盒80元是8个十元,20元是2个十元。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可以买4盒铅笔 2.练习:140元可以买多少个铅笔盒

三、巩固练习

1.9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165元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2.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去解决)

四、课堂作业完成P66页的第3小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一)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80)÷(20)= _4__(元)答:80元可以买4个书包.80里面有4个20。

教学内容:买文具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600÷20=3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活动二:练一练

最大能填几?(完成63页的第一小题)活动三:合作交流

完成P67页的第2小题、邮书(1)每包捆40本,需要捆多少包?(2)每包捆50本,需要捆多少包? 活动四:思考

篇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4: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5: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买文具》第1课时。

教材分析:“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六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并掌握整

十、整百除以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进行口算,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探索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计算的道理,能正确的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养成独立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10元人民币八张

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

通过文具店图片导入课题,通过文具价格让学生自由提出数学问题并口算结果。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导入,帮助学生回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为本节课学生推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二、探索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80元钱都买一样的文具,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以买书包为例列出算式“80÷20=”。

学生小组内先研究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本子上写出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教师出示课件 方法一:因为一个书包20元,而20×4 = 80,所以买4个。

方法二:人民币的直观性,因为8÷2=4 所以80÷20=4(提前渗透“商不变的规律”)

方法三:•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探索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生竖式计算80÷20 等于多少。教师出示学生的错误算式进行对比。为什么4要写在个位上?每个数的含义,学生讨论。教师讲解。通过与板书的对比,引出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让孩子借助观察、思考、交流,探索判断商是一位数(定位)的方法,学会列竖式计算,理解商写在个位上的道理,并能够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所代表的含义,找寻在算理中存在的规律,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四、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有余数除法

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列出算式160÷30= 先估算商,再判断商的位置,讲解每一步的算理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再一次理解商写在个位上的道理,突破难点。使学生感受到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两种情况】

五、巩固提高

出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归纳出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要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七、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80÷20 =4(个)

篇6: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公开课《文具店》教学设计

前张小学 阮传道

2013年11月月6日

公开课《文具店》教学设计

前张小学 阮传道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80-81页《文具店》

教学目标:

1、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方法:

1、教法:观察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

2、学法: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为主,教师相机引导为辅。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新理念。教学准备: 课件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诱思导学

1、激趣导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好朋友米老鼠开了一家文具店,想邀请同学们去看看,大家愿意吗?

我们就去看一看文具店里藏着哪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文具店》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自主学习

1、从这幅图中发现了什么?这些数你们以前见过吗?在哪里?它们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2、说一说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完成自学案中的“填一填”题目。

3、观察这些表示商品价格的数和我们之前见过的数有什么不同?正式认识小数。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小数的读法。

巩固小数的读法,“开火车”读出下面的小数。

6.85

0.74

20.10

1.57

8.22

3.05

2.80

9.00

2、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读小数,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同学们会不会写小数,完成探究二:80页“想一想,填一填”,与同伴说说思考过程。

四、达标检测。

米老鼠文具店招聘售货员:会看、会写商品的标价牌,准确收支。第一关:写标价牌(小数的写法练习)

第二关:售货(小数的读法练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几元几角几分之间的互化)

五、总结

1、想一想,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2、这节课我们交上了“小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生活中的小数。(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读出生活中的小数。)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文 具 店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1 5 读作:三点一五

篇7: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中的第一课时“买文具”。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教材中出示了买文具的情境图,学生通过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已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含有两步的混合运算和小括号,但没有对整数混合运算进行总结性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三步算式;

2.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理解并能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认识中括号并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经历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体验数学运算、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五、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法

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本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每到新学期,小朋友们都会给自己添置一些新文具。那这学期开始的时候,你买了哪些新文具呢?

生:铅笔盒;钢笔;三角尺等。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在新学期的时候添置了新文具。

(二)探究新知

1.PPT展示教材P47的情境图

师:今天,淘气、笑笑和奇思也来到了文具店买文具。这幅图是文具店的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呢?

(板书课题:买文具)

(学生分享找到的数学信息:计算器、铅笔盒、圆珠笔、足球的单价,每盒钢笔的价钱和每副羽毛球拍的价格)

师:你发现的可真多!那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数学问题)

师:你真会思考!淘气刚刚告诉我,他有一个数学问题,想让大家帮帮他,你们愿意么?

生:愿意!

师: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孩子!这是淘气的数学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1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多少钱。

师:也就是我们要知道计算器和钢笔的单价。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堂本,自己先列出算式。在列算式的过程中,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独立列式)

师:谁来说一说?

生:(分步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师:能说一说你的思路么?

生:先求出3个计算器的钱,再求出1支钢笔的钱,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的钱了。

师:思路真清晰,不仅列出了算式,还算出了答案,真厉害!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综合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22×3+24÷4

师:笑笑跟你列的算式是一样的,都是列出了一个这样的综合算式。那我们应该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拿出课堂本(号本),请你们自己先尝试着计算这个算式,计算的过程中可以用横线表示出计算顺序。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做完了的同学,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计算呢?(学生互动、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学生分享)

师:我们在综合算式下面画横线表示计算的顺序,(教师演示)这样我们就算出了答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淘气的问题,那么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与相同的地方呢?哪种方法简便呢?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享)

师:根据这个算式(22×3+24÷4),谁能来总结一下像这样的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演示PPT,学生跟读)

师(小结):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里,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如果加法或减法两边同时有乘、除法,则可以同时计算乘、除法。

2.PPT展示教材P47的问题三

师:全班一起读题,请大家用画横线的方法标出每题的计算顺序,独立完成。(学生标出顺序)

师:谁能来说一说呢?(学生分享)

师:根据这些计算顺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师: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计算。

(三)巩固练习

师:请翻开教材48页,看着第1题,自己独立完成。(学生提数学问题并解决)

(展示学生作业,共同校正)

师:第2题,请一个人读题。(学生读题)

师:怎样列算式?

生:270÷3-140÷2

=90-70

=20(千米)

师:看着第3题,开火车的形式来回答。(学生分享、教师演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分享,教师总结)

师:那在计算含有三步的混合运算是,应注意什么?

生:先想怎么计算,想运算顺序;不能口算的要用竖式计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谁能来说一说?(学生分享)

生(教师板书):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里,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如果加法或减法两边同时有乘、除法,则可以同时计算乘、除法。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计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买文具》。(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自主探索,领会新知

师:(PPT展示教材P48“试一试”)全班同学一起读题!(学生读题)

师:按照左边算式现在的顺序计算,结果是13,等式不成立,怎么办呢?先自己独立探索,看看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探索)

师:完成的同学,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谁能来说一说呢?你是怎么加括号的?

师:要使这个等式成立,9÷3×5-2画横线的部分必须等于9,;而3×5-2等于13,要想等于9,需要把5-2添上小括号先算,变成9÷3×(5-2);而要使横线部分等于9,要先算3×3,还需要括号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但是小括号已经用过了,我们不能在它外面再套一个小括号,所以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符号“中括号”,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来表示。(板书:中括号)

师:跟着我在本子上写一写中括号。需要强调的是,在混合运算中,如果使用了小括号后,仍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用中括号了。孩子们,一定要记清楚了。

师:现在我们给这个等式添上中括号,然后用横线标出运算顺序,咱们再写出计算过程来检验等式是否成立。(教师板演)

师:根据这个过程,谁能来说一说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PPT展示: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四则混合运算学完了,谁能来总结一下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呢?小组讨论一下,回忆已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运算顺序怎样,试着举一个例子。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教师总结,出示PPT,齐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翻开教材49页,看着第4题(学生读题)

师: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上面的等式只有小括号,下面的等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师:请大家用横线标出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共同校正)

师:玩过扑克牌没有?看着第5题,咱们来玩个小游戏。(小组交流,展示)

生:(6+4÷2)×3=24;6+(4+2)×3=24

师:看着第6题,拿出课堂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做的时候要标出运算顺序哦,开始!(共同校正)

师:第7题,请全班一起读题,先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写完的同学同桌交流,看看你的方案是否合理,以及合理与不合理的理由。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买奖品总共的钱要低于350元,奖项之间有差异。(共同校正)

(四)课堂小结

师:请两位同学再来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生分享)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买文具

22×3=66(元)22×3+24÷4

24÷4=6(元)

66+6=72(元)

买文具

9÷【3×(5-2)】中括号

=9÷【3×3】

=9÷9

=1

九、教学调控

时间调控: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2分钟)(一)复习导入(4分钟)

(二)探究新知(23分钟)(二)自主探索,领会新知(17分钟)

(三)巩固练习(12分钟)(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四)课堂小结(3分钟)(四)课堂小结(4分钟)

内容调控:

除教学内容之外,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时规范课堂秩序

十、教学评价

终结性评价:

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

形成性评价:

1.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8: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相比于加法的学习,学生在减法的学习上遇到了更多困难,不仅因为计算更复杂,也因为减法的意义类型大多难以理解。关于减法的问题会涉及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得另一部分;另一种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新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还剩下多少”(一年级上册)和“开会了”(一年级下册)分别是学习两种数量关系的起始课。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减号及减法计算并不陌生,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是遇到相关需要解决的应用题时,大部分孩子往往会用错运算符号,说明他们对运算符号的意义还不理解。减法意义的成功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概念、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建模型,悟意义———初步体会“从总体中去掉部分”可用减法

以“已知全部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意义下的减法为例。这个意义的学习在新北师大版中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后,继续学习减法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则作为学习这个意义的起始课,当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时可用减法计算。

理解其意义并不是背出口诀“全部减去其中一部分,就等于另一部分”就代表掌握了,而应该让孩子经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原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领悟数学的内涵。

在本课,我借用韦恩图———“集合的思想”让孩子理解“全部”。(如图,苹果为可移动的磁铁图片)

即表示树上原有7个苹果,其中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孩子上黑板一边说故事,一边演示“一部分苹果从中掉下来,还剩下几个苹果?”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算式7-2=5的意义,其中被减数7代表全部,减数2代表一部分,差5代表剩下的5个苹果。

四、借追问,得迁移———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用减法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出减法的另一种意义。情境为“11个人去开会,图中有7把椅子,椅子够坐吗?还缺几把呢?”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画图方法(如下图,1个三角形代表1个人,一个圆形代表一张椅子)来解题。

通过观察,发现椅子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少多少就知道缺几把椅子了!但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学算式(模型),学生就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根据以往经验或11、7、4的数量关系能列出算式11-7=4,却不知道其含义或为什么能这样列示。

在此环节我通过提问:“11、7、4分别是什么意思?减号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会回答:“减号的意思就是用11减去7,得到4,就是缺了4把椅子。”我继续追问:“那你能指着图形给我们演示下是怎么减去的吗?”引导学生发现“7”不仅可以代表7把椅子,还可以代表有椅子坐的7个人,11人除去已经坐了椅子的7人,恰好还有4人没椅子坐,也就是缺了4把椅子。

五、哪个算式才对呢?

在学习减法意义时,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在列算式时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以“开会了”一课中的算式为例。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列出算式7+(4)=11或11-4=7,7+(4)=11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4,应该这样列式:11-7=4,但孩子的思路却没错呀!孩子可能会说“7把椅子再添上4把就够11人坐了”。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就要从方程思想和算术思想来分析这些类型的题目。

从算术思想上看,孩子应该列出算式11-7=4才对,但若硬要孩子把错误的7+(4)=11或11-7=4更正为11-7=4,不但会影响孩子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还会影响今后高年级时学习方程的体验。因为从方程思想上看,可以设未知数为x,列方程为7+(x)=11;但若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不理解减法的意义,很多孩子就会出现11-7=x或写出类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方程。

若遇到这类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若孩子能说出缺了4把椅子,那就在算式7+4=11或11-4=7中的答案4下面做记号,标记出4是题目所求的答案。另外也要让学生学会算式7+4=11、11-4=7与11-7=4的转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摘要:减法意义的学习对于低段学生是个难题,他们经常在解决问题上出错。通过分析“减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学生学情,总结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追问、知识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体会减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如何列算式”的教学方法。

篇9: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篇10: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教学难点:体验“改商”的过程,掌握“改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篇1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篇12: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篇1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一、走进生活, 感知建模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还不完善, 好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必需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 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来分析, 来解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原型来设置的. 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具有生活情境化,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安排的, 教材中的画面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也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模型,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教师营造了一个让学生买铅笔的情境. 买铅笔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 所以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进情境, 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而教材中看似简单的两只小动物在一起对话的画面, 却蕴含着一个数学信息资源, 学生通过观察便能简单地获取一个数学信息, 即15支铅笔, 被小花兔买去9支, 那么还剩多少支呢? 这样, 学生就在一个生动形象的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建模的感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 为下面如何解答这道题的策略和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来计算15-9, 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铺垫, 所以对这两个数字也许就不感兴趣,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果营造了一个生活情境, 那么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计算15-9是为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并且从生活中建立了15-9的数学模型.

所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内容进行有效建模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看图, 弄清楚教材中图的意思, 这为学生理解题目奠定了基础, 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 形成建模

受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 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才能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只有通过操作, 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有条理性, 才能让自己的数学建模有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看到数学问题时, 连题目还没有看完整就马上开始解答, 结果造成了许多错误, 特别是一些题目的数量比较复杂, 中间有很大的跨度, 学生错误的现象更是普遍. 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缺少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建立数模思想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找寻一条捷径, 看看哪个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并初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计数棒来代替铅笔, 每人拿出15根计数棒来自主操作, 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建模过程. 生1:我是一根根数的, 当数到第9根的时候, 我就把它放在一边, 看看还剩下6根. 生2:我是把15支铅笔分成10支和5支, 然后拿10支来减去9支还剩1支, 再加上旁边的5支, 就得到还剩6支铅笔了. 生3:我是把要买的9支铅笔分成5支和4支, 拿15支减去5支得到10支, 再拿10支减去4支得到6支, 所以还剩6支. 生4:我是这样想的, 9加上6等于15, 所以15支铅笔减去9支还剩6支. ……

这样,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许多学生形成了15~9的数学建模思想, 从而获取自己的解答策略. 然后, 我把这些解答方法列举投影出来, 让学生在一起小组讨论, 看看哪一种解答方法更好, 更简便,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建模思想, 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策略. 所以, 学生通过操作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数学建模的过程. 这个过程, 对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应用, 内化建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的建模思想与解题策略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应用才能得到内化, 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建模思想, 而让学生实践应用是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一个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所以, 在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思想之后,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加以内化. 只有这样, 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才能更加完善.

篇14: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66——68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二、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1)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3)完成“试一试”第3题。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最后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买文具

篇15: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36+()=64+()A +700=()+()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88+104)+96 88+(104+96)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三、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 = 10+(20+30)+40 2.简便计算。273+352+648 64+36+81+19 3.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篇16: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教学难点:对生活中不同的方法估计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查阅到的知识。2.体场那麽一个体育场能有多少个座位呢?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板书设计:

有多少名观众

篇17: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上一篇:社区干部值班制度下一篇:如何写好职高生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