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讲_用人单位介绍

2024-08-04

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讲_用人单位介绍(精选3篇)

篇1: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讲_用人单位介绍

第二讲 用人单位介绍

一、用人单位的种类

在我国,用人单位大多是在《民法通则》里被称为“法人”的社会组织。《民法通则》根据法人的活动性质的不同,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四大类。

1、企业单位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它和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不同之处如下:

①它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它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通过经营获得利润,使其投资者得到经济利益。③它是经济实体,是一个独立的、连续的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组织。它有自己的财产,有其独立完整的组织机构,有独立的经营权。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企业有多种所有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中,将我国经济分为以下九种类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这九种经济成分并存,而以其中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2011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旗下经过重组后的中央企业共117家,其中将文化产业列为主营业务的,有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与华侨城集团公司两家。(华侨城集团公司七大业务板块文化产业集群: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相关产品制造,如欢乐谷。)

 2009年11月12日,中国东方歌舞团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中国演出管理中心转企改制共同组建的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在京成立。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发布

 《关于公布学习出版社等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名单的通知》(财税【2010】29号)——13家

 《关于下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等81家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名单的通知》

(财税【2011】27号)——81家

 《关于下发世界知识出版社等35家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名单的通知》(财

税【2011】120号)——35家

 „„

中央电视台的直属单位包括:

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级电视制作专业机构(2010年4月26日,企业

法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为中央电视台全资公司,业务包括影视制作、节目销

售、网络传播、广告营销、旅游开发、市场调查、实业开发等;

 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中央数字付费电视平台运营,负责中央电视台付费电视频道的市场化运营。

(以及中视传媒、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国电视报、中国爱乐乐团)

2、国家机关

国家机关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它包括国家权力、行政、司法、军事等各方面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是指各级权力机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市、县、自治县、旗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是指国务院及其职能机构,如部、委、办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其职能机构;市、县政府及其职能机构;乡、镇政府及其职能机构。国家司法机关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国家军事机关包括国家军事委员会和各级军事机构。

3、事业单位

在我国,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如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医疗卫生、体育等专业活动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或积累资本)为直接目的。

2002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决定启动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将在三年内全面推行,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规范化。

聘用制度包括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亲属回避和人事争议仲裁等制度。聘用合同分短期、中长期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三种。对

于流动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一般签订三年以下的短期合同。

4、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简称社团,是由一定数量的社员(自然人或法人)组成的,依法登记而成立的团体。社会团体有三个特点:

①由成员依法自愿成立;

②在法律批准范围内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事相应的非营利性活动;

③拥有通过自筹资金(如成员出资、募捐、赞助等方式)或国家财政拨款而形成的独立财产或经费,并以此为限承担民事责任。

社会团体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社会政治团体、学术团体、宗教团体、体育团体、卫生团体、慈善事业团体等多种类型。我国的一些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商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大多都属于社会团体,例如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共青团、中华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作家协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佛教协会等。

二、招聘过程中的重要概念

 编制

 社会保险

 劳动合同

 人才派遣

1、编制

用于除企业单位以外单位的概念。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单位的编制数额是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编制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都是行政编制。

一般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体分为编制人员和非编制人员。非编制人员就是本单位自行外聘的人员,就像企业聘用一样,由单位自行规定其待遇,付给其工资,与地方财政没有关系。所以,非编制人员的待遇不一定比编制人员差。

事业单位改革后,定编不定人,编制属于单位,不属于个人。

2、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属于从业人员的重要福利待遇。

有关社会保险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讲解。

3、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规定着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保护。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变更,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当事人双方必须严格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内容。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应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 主体不同。就业协议书有三方主体,涉及培养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劳

动合同是双方合同,只涉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 内容不同。就业协议仅仅是确立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一般不

涉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所享有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更进一步确立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具体劳动纪律、服务期限、违约责任等方面,内容更为具体,劳动权利义务更为明确。 签订时间不同。一般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先于劳动合同。

 合同有效期不同。就业协议书自签订日期起到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

正式接收后自行中止;劳动合同有效期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协商约定。 法律适用不同。就业协议书属于民事合同,适用于民事法律,因此,如果出

现违约现象,违约方应根据民法、合同法有关精神对其他签约方进行赔偿。而劳动合同适用于《劳动合同法》。

有关劳动合同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讲解。

4、人才派遣

也称人才派送、人才租赁,是指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选聘急需的人才,并由该机构分别与用人单位和派遣人员签订人才派遣合同和派遣员工合同,以规范三方在派遣期间的权利与义务,同时通过该机构为所聘人才发放薪酬、代办社会保险、管理档案等一种新型的用人方式。特征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人不存在直接的劳动关系,单位用人不养人,用人单位与派遣机构共同对派遣人员实行双轨制的考核管理。

人才派遣是传媒机构使用人才的发展趋势。

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及渠道

1、一般用人单位的招聘

 拟订招聘计划

 发布招聘信息

 收集分析应聘信息

 组织测试

 签订协议

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2012年校园招聘流程

宣讲会/在线申请——简历筛选——初面——笔试/素质测评——终面——体检签协议

 拟订招聘计划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各部门现有工作岗位和拟订新设岗位的需要,提出下一年的招聘计划,具体拟订所需人员的专业技术、学历层次、特定条件、人数、预定工作岗位等,经本单位领导研究批准,作为本单位招聘工作的依据。

一般来讲,此类型单位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计划多制定于每年的9至11月,即大四第一学期。

 发布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上发布招聘信息。一般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自己的网站发布信息;如果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要招录对象,则会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属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登记发布信息,或向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登记发布信息。

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http://jy.cuc.edu.cn)

在最希望招录到毕业生的一些院校,用人单位很可能前去举办本单位说明会,广泛宣传本单位的规模、业绩、企业文化、用人制度、人才需求、发展机遇、光明前景;当众回答毕业生所关心的各种问题。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参加用人单位说明会是了解用人单位的极好机会。

 收集分析应聘信息

用人单位收集应聘信息有很多途径。关于高校毕业生,主要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属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及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获取大量信息。参加多种多样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用人单位收集应聘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的“求职广告”,通过比较规范的一些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中介机构,也可以收集到人才信息。另外,一些应聘者或大学生会以自荐方式与用人单位联系。

 组织测试

为了具体了解应聘毕业生是否具备到本单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些用人单位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和选拔。关于笔试和面试的内容范围、参加人员、时间和地点,用人单位会提前通知。越来越多的单位选用行政能力测试作为笔试内容(指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事业上的成功有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

 签订协议

在通过测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了解(如实习),用人单位经研究确定录用某些毕业生之后,就要同这些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劳动关系由此初步确定。

特别提示

一般来讲,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招聘的整个招聘过程进行较快,签约一般在测试、实习结束后进行。根据往年的经验,每年的11月中下旬开始就有毕业生确定了工作单位。但需要注意的是,过早确定用人单位、签署协议也会产生来自双方的危险。如单位方违约,这是无法避免。再有就是毕业生毁约,在签订了任何形式的书面协议后,包括三方协议和毕业生与单位双方的书面协议,学校是不支持毕业生随意毁约的。

为了使新员工尽快地适应本单位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尽快熟悉单位的业务全貌、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用人单位一般都要为新员工制定一套培训计划。新员工报到后,接受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工作。整个招聘工作至此结束。

篇2: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讲_用人单位介绍

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涵

1.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 (W.P.A701exander) 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 (1935) 中最先提出来的。非智力因素是与智力因素相对的概念, 人的基本心理品质之一, 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 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心理因素, 但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等方面。

2. 非智力因素的特征。

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指出:“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 但它又对智力活动起制约作用, 可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使智力因素充分发挥, 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时期,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他们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大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热爱或憎恶等情感, 而对进一步提高其认识、推动其行动、增强其意志力都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非智力因素的考查重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 (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项目) ———《基于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课题组通过将用人单位招聘考核要求与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查综合进行比对、分析、研究, 找出之间差异部分, 分析非智力因素在该差异部分的比重与实际情况发现,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思想道德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包括诚信、感恩、礼仪等方面; (2) 情感是事业成功的感化剂, 包括适应力、忍耐力等; (3) 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润滑剂, 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表达能力等; (4) 个性是事业成功的创造力, 包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下面就主要几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阐述:

1. 思想道德素质。

这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考查标准。有才有德重用, 无才有德小用, 有才无德不用, 这是我们都熟知的用人标准, 体现了对人才品格道德的要求, 所以大学生的诚信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中的, 当然, 除此之外还有大学生的个人修养, 包括礼仪等。但是我们很多的大学生对于这一点都不是很重视, 诚信问题在大学生身上屡有发生, 贷款不还、考试作弊, 还有就是公德心不强, 个人修养低下, 这些问题都是很多毕业生在应聘时直接被刷下的原因。

2. 适应能力。

有65.9%的企业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查, 可见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使现代社会呈现加速度发展的特点, 生活节奏加快, 环境变化加剧, 每个人相对固守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专业的几率大大减少, 因此, 大学生只有善于从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3. 团队意识和工作态度。

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要求是企业所推崇的。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仅仅依靠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力量奋勇前进是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有通过与他人团结协作, 不断地沟通、协调, 集众人智慧与力量, 才能实现目标创造价值。同样, 工作态度能够全方位表现出员工的敬业精神、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甄选员工时工作态度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所以, 一个团队意识强、工作态度好的人才是企业最为欢迎的。

4. 表达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就业困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也是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表达被誉为“敲开企业大门的第一块砖”:向用人单位递上一份简历, 表现的是文字表达能力;与用人单位一见面, 开口就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展示。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善于表达, 必定影响人际关系, 影响自己其他能力的发挥。

5. 人际交往能力。

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并不好, 可他们在社会上却干得不错, 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困生”有善于交际的特点。因为交际能力强, 他们往往得到的机会更多, 能更快地打开工作局面。在现代社会,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在孤立状态下完成, 不会交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对一个集体或团队来说, 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团结、和谐、力量和事业的发展, 这正是用人单位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

6.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带领团队完成某件综合性工作的能力, 包括策划、组织、协调、指挥、沟通、控制等多方面。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将走上管理岗位, 即便未走上管理岗位, 他们也需要很好地融合到某一个团队中去。

7.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今用人单位极为看重的人才素质。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高, 体现出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强。不仅能够解决专业问题, 也能解决相邻、相关非专业问题。而创新精神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亮点,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能不断成长, 并且给企业带来活力的人才, 创新精神也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最终落脚点。所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有潜质可培养的优秀人才, 具备这种素质自然就容易被企业选用。

三、大学生应主动培养非智力因素, 适应用人单位考核标准

我们的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同样的, 我们的大学生应主动把握现在市场的需求, 某种程度就是用人单位的需要,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 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1. 转变观念,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目前, 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考查的标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是用人单位唯一看重的素质,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也是越来越重视。在就业竞争激烈、形势严峻的今天, 大学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 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科学地认识与评价自己, 关注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情况及特点, 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了解自己在道德、情感认知、人际关系以及个性等方面的特点, 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 从而才能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达到成功就业的目标。

2. 充分利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环境,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容易受环境暗示作用的影响, 在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人际关系宽松、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环境下, 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动力, 有助于大学生发展个人的兴趣与特长, 增进交流, 培养情感。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培养必需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多样性、全面性, 从而增强综合素质, 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非智力因素作为大家所熟知的个人素质已越来越受重视, 社会用人单位也不断提高在选人时对非智力因素的考查。这反映在社会人才观不断提升的同时, 也让我们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来讲, 应更注重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营造更好的环境, 提升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大学生来讲, 应更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非智力因素,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用人单位的考查, 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对于人才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同样的, 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标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目前,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是用人单位唯一看重的素质,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也是越来越重视。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大学毕业生只有充分的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才能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达到成功就业的目标。

关键词:成功就业,非智力因素,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施宏开.五个非专业因素——从单位择才标准看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 2006-11-08.

[3]韦吉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趋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

篇3: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讲_用人单位介绍

(一)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1小学生性格发展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但研究表明,其发展速度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这是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学习,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交往日益增加,这使得性格特点日益丰富。此外,小学高年级的儿童生理上的变化也会促使性格产生急剧变化。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趋势:

(1)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七八岁前的儿童总是以自我中心为显著特征,儿童进入学校后,他的性格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的倾向逐渐削弱,学校的现实生活使得儿童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对他人的认识。自身生理的因素对于性格的影响越来越小,学习、交往、集体活动等的影响日益扩大,性格中的社会性因素越来越重。

(2)从依赖性发展到独立性

小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在低年级时并不特别显著,但到高年级时,这个特点就变得非常明显。此时的儿童,具有非常强烈的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倾向,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外部控制的减少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会造成小学生特别的冲突,所以外部控制的方式方法对于这时儿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既能无视小学生独立的倾向和要求,也不能放任自流。恰当的和温和的外部控制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要鼓励儿童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独立做决定。

2 小学生智力发展特点

儿童期的智力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小学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巩固期和应用期,是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更是非智力因素影响的重要时期。如果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良,就会影响他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智力的进一步开发受到阻碍。同时,小学生也面临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发展,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向逻辑思维为主。刚刚开始的系统学习活动是促进这一转变的极重要手段和影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时期的教育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 小学生集体意识发展特点

刚进入学校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教学活动和各种集体活动,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个成员,逐渐形成了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一般在三年级以后,儿童能够自觉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发展了根据集体利益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4 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特点

(1)从直观具体的道德认识发展到抽象概括的、本质的道德认识

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认识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水平:①只能做到同义反复,认为“道德就是道德行为”;②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有道德就是不打架,不骂人”;③理解较为抽象,“有道德就是帮助别人,做有利于集体的事情”。

(2)道德评价从注重效果向考虑动机发展

一般六岁前的儿童评价道德行为,只注重行为的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问他一个孩子帮助妈妈摆盘子不小心把盘子打破了,而另一个孩子偷吃东西打破了盘子,谁的行为不对,他的答案往往是考虑谁打破得多谁就不对。从动机考查问题的转折点是七岁,只有到了小学中年级时,他们才能够对于动机好而结果不理想的行为多一些谅解。

(3)从以道德标准来约束别人到约束自己, 从他律到自律

小学低年级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道德标准, 但他们往往只能以此判断别人是否遵守了它, 却还不能以此来约束自己。如同学们上课说话, 他会认为是不好的行为, 并且可以主动要求他们安静,但当他自己也说话时,他却意识不到他的行为的错误性, 也很难自我约束,还需要外部的约束和控制。

(二)小学生个性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调适

小学生的个性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避免不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就要尽力帮助他们发扬符合社会要求、体现自身潜能的个性特点,针对其自身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调适。

具体说,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任性、固执,不能自我控制

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和娇宠,会使得儿童很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表现,做事固执己见,要求即时满足他的需要,稍有不满,便会大吵大闹,大发脾气。这样的儿童一般要通过强化教育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两方面结合对其进行矫正,这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改变不合适的教育方式,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拒绝其不合理的要求,并且及时说明理由,以取得儿童的理解。对儿童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奖赏,对他的任性和固执加以限制或说服,使其任性和固执逐渐消退。

2孤僻、冷漠、自卑

造成这样的个性特点,既有儿童自身内在的生理、心理原因,一般也会有相应的外部原因,比如,儿童具有一些生理上的缺陷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儿童的气质类型属于内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儿童就会不愿与人交往,形成孤僻的性格。另外,家庭的重大不幸,如父母离异或死亡、学业上的重大失败,都会对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导致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

对于具有这些发展倾向的儿童,首先要分析原因,尽力消除外界的不良影响。家庭和学校要尽力为儿童建立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和人际氛围,家长和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对其进步给予鼓励,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和看待生活,还要大力培养他们的多方面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与教师、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这样就会有助于他们的性格向良性发展。

3 其他不良倾向

此外,由于遗传、疾病的原因,或者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的极度恶劣,会使儿童形成一些难以纠正的行为习惯和身心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在为儿童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些专业性的特殊心理治疗。像儿童焦虑症就是由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使儿童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或者是父母离婚或其他一些意外变故引起的。它会引起儿童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多汗、尿频等植物性神经紊乱等症状,同时心理上也处于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缺乏自信,自尊心受挫,对儿童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及早诊治。对症状较轻的儿童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了解其致病原因,帮助其自我放松,解除焦虑,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对症状较重的儿童则要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和活动治疗等其他辅助性的方法。

二、中学生个性发展与调适

(一)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1性心理的影响日益增强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最初的两性疏远期。青春发育的初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中学生对性感到不安和害羞,因此表现出喜欢与同性伙伴密切相处,男女界限分明。二是两性接近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的进一步成熟,中学生开始感到男女相互吸引,开始喜欢与异性一起学习,参加各种活动,但这时两性间的交往还主要是友谊的性质,还是朦胧的向往。三是恋爱阶段。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中学生开始有了特定的异性交往对象,开始相互爱慕。

中学生的性生理和心理开始成熟,但是性伦理、性道德观念还准备不足,对于性的知识也非常欠缺。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中学生出现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要加强引导和教育,消除他们的不安和好奇心理;对正常的男女交往要加以鼓励,使其建立冷静、自然、科学的性态度和性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性自我意识和性伦理观念。

2心理上的闭锁性与渴望社会交往的强烈矛盾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对自我的关注,使其心理 活动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多的自我内心体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使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坦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中学生闭锁心理的出现,标志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说明中学生的自我思考开始变得深入、持久,这是中学生的一种积极的适应环境和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学习任务加重,交往的需要变得强烈。中学生正是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刻,他们渴求别人的理 解,强烈地想与别人交往,这种闭锁心理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构成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解决得好,就会形成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导致成功感和自尊心的增强,有助于形成和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相反,则会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教师和家长既要关心中学生,又要给予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创造更多的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的环境。

3 独立自主性与被动依赖性的矛盾

一方面,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了,喜欢自己作主 ,想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束缚和干预,对于所遇到的问题也愿意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另一方面,中学生又不善于自我控制,常常因为情绪的冲动而盲目行动,而且生活阅历很浅,经济上也不能独立,遇到复杂问题时,缺乏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又无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的心理并没有真正成熟,这种独立自主的要求和现实上的被动依赖在中学 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困扰,能否正确处理这种矛盾,对于中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面对中学生心理上的这种困扰,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本着民主的原则,对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既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个性问题及其调适

进入中学后,生活环境变得丰富,学习任务加重,自身的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个性也进入一个新自我的阶段,这些都使中学生处于激烈的心理矛盾中,有诸多心理矛盾需要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个性发展问题,所以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中最容易出偏差的时期,需要中学生和家长、教师特别关注。

1 中学生个性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自我意识障碍

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复杂,对许多事情开始关注,但是最为关注的还是“自我”。他们经常关心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是什么,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现在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等等。他们对自己感到困惑,觉得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只要稍微被批评就会反应强烈,感到非常难过。一般地,中学生随着心理的发展,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在同学间交往中得到反馈信息,都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产生正常的自信和自尊。但也有极少数的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也不敢与人交往,这样就得不到同伴和教师的反馈信息,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也难以被别人发现,从而更加缺乏正向积极的反馈信息,导致自信心的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不良性心理和性倾向

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和性愿望,如何适应文化道德的要求,是中学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性别角色统一的问题。每个中学生的生理性别是早就决定了的,但在行为方式和心理上,社会文化会对不同性别产生不同的要求,形成各自的性别角色,这种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角色的统一是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二是形成对性行为和性心理的正确认识的问题。随着性心理的成熟,一些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手淫、早恋等现象。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部分中学生为了消解性欲望而采用手淫行为,形成习惯,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更多地是体现在心理上,长期的手淫使中学生感到羞愧、形成罪恶感。也有的中学生过早地与异性产生感情,出现早恋,这些就其本身来说都有其自然性,但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会对中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中学生不良的性心理和性倾向,所以,当教师和家长发现中学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时,不要急于干涉,最好冷静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认识上帮助中学生,当然更重要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加强对中学生的性教育。

(3)社会适应不良

一些中学生的心理过分敏感甚至非常脆弱,经受不起挫折,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心理行为障碍,更有甚者会导致自杀。中学生会面临许多未曾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减少依赖,学会自立;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方向;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欲望和不良情绪;如何与同伴相处,建立深厚的友谊;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等。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正确应对,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困扰,产生适应上的问题,所以很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适应上的问题,是对生活的错误反应,是不良个性的形成问题。

2 如何调适中学生的个性问题

(1)掌握性知识,遵守性道德规范

中学生应该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性知识,学会性别认同,遵守性别角色规范,采用注意转移法,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克制自己不当的性冲动,通过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化解不适宜的性欲望。

(2)理解人生,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

人生是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在处理问题时难免冲动不理智,往往导致失败,从而产生挫折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教育者应该培养中学生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消除由此引起的强烈的挫折感和自卑感,使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较为平常的心态,力求下一次的成功。

(3)学会自我分析,发挥自己的长处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中学生要学会全面正确看待和分析自己,要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基础上以求得全面发展。

(4)自我开放,建立友谊,增强沟通

上一篇:廉政准则是高压线也是安全线下一篇:轮转护士分时段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