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活动制度

2024-05-18

小学课外活动制度(精选6篇)

篇1:小学课外活动制度

缑杨小学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素质,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坚持每一次活动落实指导教师、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课外活动包括: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体育训练等。

(一)课外兴趣活动制度

1、学校领导重视课外兴趣活动,确保课外兴趣活动的时间,任何教师个人不得占用,保证课外兴趣活动的时间。

2、学校每学年开始,根据教师特长与学生的兴趣,报名组建各类兴趣小组。

3、兴趣小组实行教练负责制,每学年制定训练计划,有系统地加以训练。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辅导老师应到场负责本组纪律、安全和秩序。

4、学校为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提供必要的优先活动条件,各组按照各活动项目的特点统一安排课外活动场地,各组须按照既定场地进行活动。

5、活动所需器材由学生组长在课前在器材室领取,用后及时归还,如有损坏,根据情况,结合校产管理细则酌情处理。

6、课外兴趣小组每学期必须开展1-2次活动成果汇报展示,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考核。

(二)体育训练制度

1、学校领导、老师重视体育训练工作,确保体育训练的时间。

2、体育组根据市级比赛每学年初及时制定课外训练计划。

3、体育组要组织好体育训练。做到定时间、定内容。

4、要做好安全锻炼工作,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健康的发展。

(三)活动安全制度

1、进一步加强对师生课外活动管理,严格遵守制度。

2、活动中和活动结束前,学生要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有序活动,防止学生碰撞、拥挤。

3、学校内部组织的运动会、大型集会和活动,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严禁各类伤残事故的发生。

缑杨小学

2013.8.25

篇2:小学课外活动制度

一、学校团队工作职责:

以学校及德育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服务学校德育教育为主题,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阵地教育和典型教育,通过丰富多采的团队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党的事业合格建设者、接班人。

二、团队工作:德育处

三、团队管理:校长

团队负责: 马淑坤

学校团队组织在推行素质教育中肩负着培养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有思想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党的事业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使命,更要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保证其健康成长的政治方向,学校团队工作在创新学校教育方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格的需要和自下而上发展的需要,学校团队组织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阵地教育和典型教育,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服务队、参加体育、书法、舞蹈社团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锻炼才能,增长见识,维护权益,满足了学生需求,受到了学生欢迎。

学校团队工作是依托学校和学生开展的,要保证学校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不能主次不分,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规范、方案,争取学校的最大支持,把握时机,开展活动,使学校教育上水平、上档次、上台阶。学生是学校团队的工作对象,他们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团队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要把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维护他们的权益,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把学校团队工作做出实效,将学校团队工作做大做实。具体有六个加强: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学生道德品质升华的中转站。学生正处在思想观念的形成期,可塑性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政治方向,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品质。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法律意识、文明习惯等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克服追名逐利思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主义。

二是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成为学生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站。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都非常激烈,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键要靠科技、靠人才、尤其是年轻的优秀人才。要适应中小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坚持不懈地服务他们成长成才,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学生学知识、学科技、学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成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三是加强创新教育,成为学生开动脑筋、智能发展的充电站。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要有重点地开展全国青少年“金点子”创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模仿、改进、联想、添减、组合、超前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方法,在日常生活、团队活动、课堂学习、科技文化等方面多出“金点子”,对他们提出的小建议、小设计、小发明、小创作,要利用板报、广播、队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加以展示,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比赛,增加学生展示自我的园地、舞台,使广大学生从中不断受到启迪,增强创新意识,成为创新人才。

四是加强体验教育,成为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加油站。要广泛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生长规律、具有生动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各种体验活动,引导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科技、接触自然。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方面,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种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生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见识、锻炼身体、接受教育,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勇敢、考虑周到、遇事果断的素质,为日后全面发展打实基础。

五是加强典型教育,成为学生学有目标的领航站。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模仿能力最强,利用典型教育,具体、生动、形象地将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来,传播他们先进的价值观及其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中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通过每周一的国旗下演讲内容学习先进人物,尤其是学习发生在身边的真实可信的典型,可以引导和激励广大中小学生进一步增强见贤思齐、赶超先进的精神动力。

篇3:浅谈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改革

关键词:高校,学生,制度,管理,改革,教育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概念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个合成词, 可拆分理解成“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大学制度”这几个词。从一般意义上说, “制度”可以 “引导人的行为”, 而“引导”既包含“约束”“限制”, 也包含“促进” 和“激励”, 因此说“制度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这也是制度的重要核心内容。

陈磊认为“大学制度”就是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各种行为,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有效适应环境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高校学生管理”涵盖的范畴有两种:一种是指非学术性的学生事务和课外活动管理领域, 一种是指教学、科研以及学生事务性的管理领域。

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总结为, 高校激励和约束学生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从现在的高校学生管理来看, 这些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行为规范、惩奖管理四部分。 而且本论文研究的制度主要是指以制度文本形式表现的正式规则。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分类及涉及的内容

学术界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分类研究有不同的视角:第一, 从正式和非正式的视角开展研究;第二, 从强制性和约束性的强弱视角开展研究;第三, 从学生管理制度权责的视角研究;第四, 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确定性程度的视角研究;第五, 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涉及内容的视角研究;第六, 从高校内部不同学生工作层级的视角研究。

东北师大博士生张冠鹏撰写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研究》一文认为,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制度、权利与义务制度等八大部分内容。其“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两者的制度, 在笔者看来, 应包含校园内开展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制度。因此, 课外活动制度中应该包含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制度、校园文化活动制度以及创业活动制度。

三、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概念及内容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 由学校组织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 以补充课堂教学, 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政策理论学习及相关思想教育活动;学科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公益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能活动。

上述七方面内容只涵盖了课外活动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环境的改革扩充了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外延,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随着国家的不断蓬勃发展, 教育的理念、体制、制度等都产生深刻影响。现今, 高校已然成为了科技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培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各高校的蓬勃兴起促成了相关课外活动制度的产生。第二,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 网络环境和高校德育的改革是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且亟待解决的课题。课外信息网络教育活动在校园内普遍开花, 由此形成的相关的制度也应运而生。如安徽财经大学的《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文明上网若干规定 (试行) 》等。第三, 学生群体特征在不断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漠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高校办学规模成倍增长, 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并且不断变化, 这些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基于此, 高校的学生德育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

四、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改革

各高校关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都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因此, 从国家相关制度及高校相关制度来探讨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改革问题。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改革和提高。

(一) 第一阶段

1983年《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有关组织劳动等活动的要求是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雏形。

建国初期至60年代初, 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时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上, 没有对课外活动进行规范。“文革”时期,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学生管理制度亟需全面恢复和加强, 为此, 原教育部于1978年12月13日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经不断充实和完善, 原教育部于1983年1月20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核心——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已初步实现系统化, 为学生管理制度的全面建设和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办法》没有出现“课外活动”的词, 但个别章节中有组织活动等要求。具体论述有:“考勤与纪律”的章节“第三十四条鉴定与考勤:…… (2) 学生要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和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活动。学生上课、实习、劳动、军训等都应实行考勤。……第三十五条教育与纪律: (1) 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贯彻疏导方针,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毕业”的章节“第四十六条学生毕业时作全面鉴定。其内容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 着重点放在对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学习、劳动态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 作出评语”。

从以上表述可见, 《办法》在学生活动管理上的创新有三点: 第一,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定位在德、智、体三方面。对学生的劳动、军训等体育活动给予了严格的要求;第二, 明确要求高校除了上课外, 学生还要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活动;第三, 第三十五条明确了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 贯彻疏导方针, 这里强调高校要采取除正面说教外的其他有效方式开展德育工作。无疑, 《办法》其他章节中提到的“活动”便是提高学生德育的很好的疏导方式。

(二) 第二阶段

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已步入法制化建设和全面建设阶段。将“课外活动”作为一章来表述, 并从学生社团活动、文娱体育、勤工俭学、社会活动四类活动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三) 第三阶段

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标志着国家依法治校的方针逐渐实现。课外活动制度得到健全。

1998年以来, 教育部一直考虑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期间多次组织各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高等学校进行研讨。2002年初, 教育部组织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改专家组, 全力投入修订工作, 同时, 多次赴国家有关部门就此规定中的一些政策问题征求意见。2005年2月4日, 经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并于2005年9月1日起实行。

新《规定》中的课外活动制度比1990的《规定》的制度更加完善、灵活。具体体现如下两点。

1.课外活动涉及的内容更加全面, 并具有信息时代特点。课外活动除了1990年《规定》中论述的学生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社会活动以及文娱活动外, 外延拓展到“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一节里还对网络信息的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2.加入了有关安全的因素。“课外活动”章节的“第四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 将“宿舍”表述成“住宿”这说明了不仅是学校学生集体的宿舍管理规定, 还包括校外住的以及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租房住外面的管理及规定。

(四) 第四阶段

随着教育部各类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出台, 高校自行制定的有关学生课外活动的制度日臻完善。

20世纪末,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配套文件。 如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9年11月17日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试行) 》、1990年9月18日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的颁行, 在系统规范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行为, 建立和维护高等学校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2005年新《规定》颁布后, 各地高校根据《规定》以及20世纪末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高校学生管理文件, 制定了本校切实可行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探讨各高校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可以发现三个可喜的变化。第一, 学校对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相应出台, 以团中央“挑战杯”大学生系列学术科技活动 (此活动被誉为“大学生中的奥林匹克盛会”) 为龙头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提高学生学术科技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化建设, 高校的教育也不例外, 体现在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完善方面就是有关安全的制度相继出台。如《厦门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办法》等。第三, 信息社会的发展促进网络的发展, 学生网络教育是如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课题。相关的制度也相应出台, 如 《山东大学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

五、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存在的问题

制度的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虽然, 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概括有以下几点。

(一) 制度中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表述相对弱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塑造大学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来建立浓郁的校园文化。相关课外活动的制度完善和宗旨方面也应强调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

(二) 各类大学课外活动制度的发展不平衡

重点大学的制度较完善, 三流的大学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制度不健全。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三) 重管轻教

重管轻教的管理导致课外活动的管理简化为班级或社团学生自发性的活动管理。课外活动的宗旨是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 在活动的设计和效果要求中必然渗透入组织者的教育思想, 但过于严格的管理往往在某些方面忽视了教育性。

(四) 学生课外活动复杂化, 制度完善难度加大

网络的发达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复杂化, 使制度的细化及完善增加难度。校园管理严格性与课外活动自发性存在矛盾。随着网络的发展, 课外活动形式多样, 首先学生热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活动具有随意性和自发性, 管理者无法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其次许多网络社交软件都允许陌生人进入, 使学生陷入危险境地。因此形式单一的集体的课外活动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校园的发展, 如何对自发性和随意性的课外活动进行监管, 确保学生的安全, 如何健全相关制度等等都是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 课外活动激励机制不健全, 部分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广

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多数人受益。但是高校的部分课外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 但参加的学生却不多, 这跟活动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因素。并且, 奖励标准不一, 没有系统化, 执行力度不够等等都会导致活动教育效果不佳。

六、完善高校课外学生活动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对高校课外学生活动的完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以生为本,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完善制度

制度不是某个管理者身上利用权力的金箍棒, 而是教育的手段。所有高校制度的改革都必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 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为目标, 减少严管轻教的现象。以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为根本宗旨, 竭尽全力完善制度, 健全激励机制。从学生的安全考虑, 竭尽全力解决网络德育的众多问题。

(二) 借鉴西方高校的某些管理模式

西方高校的学生管理有两大特点。第一, 许多管理让学生自主参与, 并对参与管理的学生有奖励,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管理, 增强实效。第二, 追求过程性管理, 追求过程的有序性、学生的自主性以及有效性。这些都值得借鉴。

(三) 制度的完善要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管理与教育的统一

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两条轨道的齐头并进。管理与教育应是相辅相成, 相互统一。管理是为了教育, 教育离不开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不可忽视某一方面, 一旦失衡, 便会影响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孔玲.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大学生权利关系探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2]蔡世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篇4:用制度管学生,用活动教育学生

一、从建立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入手,抓实常规管理

“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制度管人,制度育人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除了大力宣传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针对学校实际先后制定“自行车管理条例”“卫生包干区管理条例”“教室、宿舍规范化管理条例”“安全守则”“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在落实这些制度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六个字:先知、恒行、自律。先知:新生入学前,把所有的规章制度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并在为时七天的小学初中衔接军训,以讲座、看录像、测试等形式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恒行:在抓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全面性、连续性原则。坚持每天对校园一日常规(纪律、卫生、出操、自行车停放、文明礼仪)逐项进行检查评比,天天反馈,周周公布,月月总结,这样全方位持之以恒地抓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养成习惯。自律:自觉遵守纪律,自己规范自己是我们最高层次的要求,学校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德育实施制度,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

二、从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入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德育过程中矛盾转化的自觉性决定品德形成的深化,只能靠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尽量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使自身的修养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有:首先为增强法制观念,学校定期邀请法制教育报告团、法院、检察院、司法局领导作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看守所,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开设案件聚焦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通过讨论、写心得体会,举行知识竞赛、征文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劳动观念,我们把教室、宿舍、公共厕所、绿化区的卫生工作交给学生承担,要求各班责任到人,做到班上事有人做,班上人有事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与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在交往中产生道德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校结合重大纪念日、节日以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礼仪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四项专项教育,开展“我为学校(社区)做实事”“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建设一流中学”“激扬青春文字,传承‘五四精神”“寻访抗战老战士”“服务大众,奉献社会,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等系列活动,在“体验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访问、街头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完成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要使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用细心、耐心、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德育氛围,引导他们做一个健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篇5:小学教研活动制度

一、教研组活动理念: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二、教研组活动任务:

学习课标,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三、教研组活动采取形式:

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

四、教研活动要求:

1.各教研组、备课组应在开学初拟订新学期教学计划。2.教研组、备课组按时根据“校本教研活动一览表”的安排进行教研活动,做到“四有”: *有教研组活动计划; *有组长负责开展集体备课;

*有主备人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主讲; *全体组员积极参与研讨并有具体的活动记载。

3.教研活动按规定组织“单元一评”和“一课多议”、“作业设计”。

“单元一评”即主讲人超前简要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需突破的教学重难点及采取的教学策略,其他成员评议,达成共识。

“一课多议”即主讲人以单元中的一课为例,具体分析该课需突破的教学重难点、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意图,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其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研讨。

“作业设计”,主讲人出示本单元,每课的作业设计,组员浏览后对其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研讨,优化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设计意图明确,表述准确,形式灵活,注重能力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并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4.备课组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组内互听课”,做到课前共同研究,看教案、听试教,课后集中评议。

5.备课组长能定期组织组内“教学六认真”检查(每月至少一次)。

6.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备课组氛围,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7.备课组成员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

8.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

篇6:小学体育活动安全制度

1、体育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老师组织学生体育活动,要认真检查体育设备,对已损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严禁学生使用,并及时报修。

2、开展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明活动要令,做好示范、指导、防护工作。

3、老师不得指导学生开展有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不准离开老师自行开展有危险的活动。

4、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相互帮助的作用,保护措施要切实有效。

5、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组织、指导的责任,因组织指导过错造成学生身体伤害事故老师要负责任。学生不听指挥,擅自活动造成的身体伤害事故,则应由当事人自负全部责任。

上一篇:小学校长述职报告免费下一篇:换个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