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

2024-07-01

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共14篇)

篇1: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我们认为,高考题型的变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而言,也意味着试题难度的提高。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篇2: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

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

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人人平等,都是一个“我”。

篇3: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1. 首先了解一下文言文文段的特点:

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从选文内容上说,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越的才能。从考试内容看,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翻译时古今异义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如筛选主人公品行的句子。

2.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要求:

信、达、雅。要求字字落实、语句通顺、译出语气、合乎事理。

3.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

(1)直译为主—对应性

对文句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意译为辅—灵活性

文言文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都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4. 文言文具体的翻译方法很多,也很活,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有下面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

(1)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器物名,以及度量衡单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某日,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

(2)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生变化,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今异意、词类活用、通假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先帝不以臣,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通假字: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3)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例:“顷之,炎烟张天。”“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例:兵者,凶器也(者表提顿语气)

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字相当于“而”,译出来,反而不通顺,也可删去不译。例:盖目眶尽肿,不可。

译文:由于眼睛全肿了,不能。“合”虚设成分省略。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 (1)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2)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3)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各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若,若,则何如?

译文:你的,你的,那么怎么样呢?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项脊轩总共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译文:()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5)位移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定语后置例:蚓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宾语前置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时拿着什么(东西)呢?(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主谓倒装句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状语后置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在匣子里被毁坏。

5. 补充:

篇4:文言翻译解析

文言文重点实词的考查要求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

1一词多义

例如:【故】

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名词,应译为“原因,缘故”;

②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形容词,旧,与“新”相对;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分析】句中的“故”用作连词,应译为“因此,所以”;

④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名词,应译为“旧交,老友”;

⑤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副词,应译为“故意,特意”。

⑥此物故非西产。(《扁鹊见蔡桓公》)【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副词,同“固”,译为“本来”。

2通假字

①完全同音。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句中的“畔”通“叛”,是个通假字,是“背叛”的意思。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分析】句中的“蚤”是个通假字,通“早”。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分析】句中的“见”通“现”,是“表现”的意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例如:金就砺则利。(《劝学》)【分析】句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用来专指“黄金”。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句中的“亲戚”原来指“父母兄弟”,但现在是指“旁系亲属”。

④感情色彩变化。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分析】句中的“卑鄙”原来指“地位低,见识浅”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德恶劣”,变为贬义词。

⑤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现在改称“眼睛”。

4偏义复词。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分析】句中的“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已经没有“息”的意思。

又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分析】句中的“出入”在这里已经没有“入”的意思了。

二、重点虚词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1)柔情似①水,佳期如②梦。

(2)为③其老,强忍,下取履。

(3)为④君翻作《琵琶行》。

(4)两情若⑤是久长时,又岂⑥在朝朝暮暮!

(5)不拘于⑦时,学于⑧余。

A①和②词义、词性都相同。

B③和④词义、词性都不同。

C⑤和⑥词义、词性都不同。

D⑦和⑧词义、词性都相同。

【分析】⑦介词,被;⑧介词,跟;①和②动词,如同;③连词,因为;④介词,替、给;⑤假设连词,假若;⑥语气副词,哪里。正确答案为D。

【例2】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A蹇叔之子与师。

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

C陈涉少时,尝与佣耕。

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分析】B项,介词,跟、同,与例句一致;A项,动词,参与;C项,介词,为、替;D项,语气词,吗。因此正确答案为B。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掌握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例1】沛公驻军霸上。(《鸿门宴》)【分析】句中的“军”本意是指“军队”,在这里名词当作动词用,是“驻军”的意思。

【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分析】句中的“罾”本意是指“渔网”,在这里,名词当作动词用,是“用网捕”的意思。

2名词用作状语。例如:

【例1】犬坐于前。(《狼》)【分析】句中的“犬”本意指的是“狗”,在这里,名词用作状语,是“像……狗一样”的意思。

【例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分析】句中的“上”、“下”,在这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是“向上……”、“向下……”的意思。

3名词意动用法。例如:

【例1】吾从而师之。(《师说》)【分析】句中的“师”是名词意动用法,是“以……为师”的意思。

【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分析】句中的“侣”、“友”是名词意动用法,即“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4名词使动用法。例如: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分析】句中的“王”是名词使动用法,应翻译成“使……称王”。

【例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分析】句中的“病”应译成“使……病态”,也是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活用作名词。例如:

【例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分析】句中的“伏”就是动词活用作名词,译为“伏兵”。

【例2】其继有在乎?(《触龙说赵太后》)【分析】句中的“继”译为“继承人,后嗣者”,也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例如:

【例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分析】句中的“生:使……活”,是动词使动用法。

【例2】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分析】句中的“走:使……逃跑”也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例1】吾妻之美我着。(《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句中的“美:以……为美,认为……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2】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赤壁之战》)【分析】句中的“乐:以……为乐”也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例1】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句中的“苦:使……痛苦”是典型的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2】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分析】句中的“弱:使……变弱”也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四、特殊句式

主要掌握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1判断句:请看下表: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请看下表:

3倒装句:文言句子前后成分出现了倒置现象,叫倒装句。其有四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边的句子,叫主谓倒装句,主要出现在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见下表:

(2)宾语前置:就是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叫宾语前置。見下表:

(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叫做定语后置。见下表:

(4)介词短语(状语)后置:介词短语(状语)放在动词之后,把它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介词短语(状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分析】句中的“投以骨”译成现代汉语要变成“以骨投”(把骨头扔给它)。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之于蓝(《劝学》)【分析】句中的两个“之于蓝”也是典型的介词短语(状语)后置。

4省略句: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下面三类:

【作者简介】

刘虹,高级教师,执教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第二中学。

篇5: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解析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

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篇6: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纮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去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

建中末,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卢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遂令往江南宣抚。

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从一诣复曰:“适钦绪宣旨,令与公商量朝来所奏、便进,勿令李勉、卢翰知。”复曰:“适来奏对..,亦闻斯旨,然未谕圣心,已面陈述,上意尚尔,复未敢言其事。”复又曰:“唐虞有佥曰之论,朝廷有事,尚合与公卿同议。今勉、翰不可在相位,即去之;既在相位,合同商量,何故独避此之一节?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竟不言于从一。从一奏之,上浸不悦。复累表辞疾,请罢知政事,从之。后坐郜国公主亲累,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二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B.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C.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D.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制以贬秩为左迁,以右为尊,居高位曰右职,唐朝循用此法;文中“固宜居右职”中的“右职”指重要的职位。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为有司所劾”中的“有司”泛指官吏,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C.选文中“建中末,扈驾奉天”一句中的“扈驾”为专用术语,“扈”意为随从,“扈驾”意为跟随官府的车驾。

D.“奏对”,指臣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也是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适来奏对”中的“奏对”指前一种意义。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复年少时就品行高洁,生活简朴,专注于学业,且交游者均为高雅之人,展现出于其崇尚奢靡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的性格。

B.萧复虽处贫穷,但不慕权位。他因家贫而被迫出售祖业,面对宰相王缙和其弟王纮的利诱,萧复不为所动,王缙对此深感遗憾。

C.萧复上朝议事,无论是有关宦官干预兵机朝政之事,还是针对大臣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的行为,均刚正敢言,决不阿谀奉承。

D.当皇帝委派人员干涉宰相议事时,萧复坚持原则,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维护宰相合议制度,最终未果,后萧复自请辞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

(2)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

参考答案

4.D(原句: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C(“扈驾”,是专指扈从或随侍皇帝的车驾)

6.B(“缙憾之”,“憾”应为“怨恨”之意)

7.(1)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地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得分点:唁,安慰;苟利于人,如果对民众有利;敢,岂敢;惮,害怕;薄,小的)

(2)况且与他们一道公开行事没有什么违背,只担心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的大弊端。(得分点:公行,公开行事;爽,差失、违背;但,只;浸,逐渐、慢慢;此政之大弊也,这是政事的大弊端)

参考译文:

萧复,字履初,年少时就保持高尚的节操,他的堂兄弟们,竞相装饰车马,以生活奢侈豪华相互推崇,萧复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中,学习孜孜不倦,不是文人学士不与他往来交游。广德年间,连年谷物不熟(灾荒),谷价飞涨,萧复家庭贫困,将要出卖昭应别墅。当时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园林、水泉秀美,内心想要占为己有,于是派遣弟弟王纮来诱导萧复,说:“依您的才华,本来应当居于重要的职位,如果把别墅奉献给我哥哥,(您)就会处在重要的官职上了。”萧复回答说:“我家中贫穷才出卖祖宗的产业,要用来救济寡妇幼儿罢了,如果用别墅为我自己换取美官,使家里的人们饥寒交迫,那不是我这样庸俗浅陋者的的心愿了。”王缙怨恨他,于是就罢了萧复的官。被埋没罢黜多年,萧复对待它如平常一样。大历十四年,由常州刺史调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到担任同州刺史时,州人正处在饥饿之中,有京畿观察使仓库就在辖区内,萧复就(打开它)用来赈济灾民,被官府弹劾削去了官阶。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的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不久出任兵部侍郎。

唐德宗建中末年,萧复随从唐德宗的车驾到奉天,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曾向皇帝上奏说:“宦官自国家灾乱以来,起初为监军,自此被恩宠过重。这些人只适合委任宫廷内的事务,不能有参与兵机政事的权力。”皇帝听了不高兴。卢杞在唐德宗面前回答问题,阿谀顺从皇帝旨意,萧复态度严肃地说:“卢杞所说的不正确。”唐德宗大吃一惊,退朝后对左右宦官近臣说:“萧复很轻视朕。”因此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安民。

篇7:文言文翻译技巧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留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5.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例6.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换

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例11.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12. 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13.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例14.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5.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1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四.补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16.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例17. 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 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18. 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例19. 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 )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 补出量词。

例20.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21.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五.删

1.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22.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23.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例24.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篇8: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一、考情分析

当前, 考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过于程式化, 追求僵硬化的逐字逐句直译, 不懂得知识的迁移, 不能得高分。就文言文翻译而言, 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只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大量诵读, 加强语感培养, 做到文言并重,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点精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 既能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 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言文翻译, 考生可借鉴以下方法。

1.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 (1)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官名)

(2)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人名)

(3)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崤函之固, 自若也”。 (人名、地名)

2.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 ,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译文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如: (1)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凑足音节的助词)

(2) 夫赵强而燕弱 (发语词)

(3)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偏义复词)

3. 换 :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 留的留下, 删的删去, 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 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如: (1)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单换双)

(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 (古今异义)

(3)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4) 既泣之三日, 乃誓疗之。 (动词为动用法)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如: (1) 夫晋,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短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4) 甚矣, 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5.补: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使译文显得通顺。

例如: (1) 沛公谓张良曰:“ (你)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省略主语)

(2) 夫战 , 勇气也。一鼓作气 , 再 (鼓 ) 而衰 , 三 (鼓 ) 而竭。 (省略谓语)

(3) 竖子, 不足与 (之) 谋。 (省略宾语)

(4)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 (省略介词)

6.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 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例如: (1) 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 (注:牛马走, 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

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2)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译: (秦) 有并吞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高考链接

《申甫传》 (2010年山东卷)

13.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入嵩山, 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 师事之。

译: (申甫) 进入嵩山, 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 (向他) 请求 (学习) 那本领, 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常不见听信。

译: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见各位公卿, 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 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能了解别人 (的优劣) 。

从以上例题不难看出:在做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时, 考生要抓关键词语 (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 找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 。抓住关键词句, 洞悉得分点。代入原文, 联系上下文准确翻译。这样就能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四、方法归纳

第一步:通读语句, 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 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 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题卷。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

熟读全文, 领会文义;扣住词语, 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 准确第一;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

单音词语, 双音换替;遇到通假, 换回本字;

古今异义, 仔细辨析;虚词无义, 删去不译;

遇有省略, 补充整齐;前置后置, 调整语序;

被动判断, 语气清晰;固定结构, 不要乱译;

修辞用典, 辅用意译;推断词义, 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 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 翻译完毕。

篇9:文言文翻译得分技巧

【关键词】宏观跳读法;聚焦揣摩法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众多考生该题的得分普遍较低。笔者从教多年,得出“宏观跳读法、聚焦揣摩法”的应用能提高考生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率,现将该技巧的内容要点介绍如下:

1.先按“宏观跳读法”把握全文大意和情感倾向性,审视句子特点,按照“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留(保留,古今同义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删(无须译出文言虚词,如句首的“夫”、“盖”等发语词;句中结构助词“之”、表停顿的“者”、“也”及表并列和顺承的“以”;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之”等)‘换(替换,现代词汇换古代词汇),意译‘调(调整句式,主要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补(增补,补出省略成分和省略语句)‘变(变通,主要指文言文中的修辞)。”从而做好翻译的前期工作。

2.再按“聚焦揣摩法”精准翻译。此法就是要明晰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得分点。此法具体做法如下:

①抓关键词。

a.古今异义词。如“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全国卷Ⅰ),“及/其享受爵禄”(四川卷)等。

b.一词多义(包括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如“发吾粟振之(‘振通‘赈)民?于征发(通‘疲)”、“非所以事天地(用来……的方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等。

c.词类活用。如“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动词用作名词:引发含欲的事)(全国卷)、“怒万乘之主”(使动用法)(四川卷)、“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使动用法)(安徽卷)、“槐起衣冠而坐”(名词用动词)(天津卷)、“光武难其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交友者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篇10: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首先,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准确。这里所说的准确就是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词翻译精准,能够用现代汉语将古代的文言文翻译出来,其次,文言文翻译要做到通畅。所谓通畅就是翻译之后的句子意思要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相符合,并且不能出现病句或者是语义不通的问题。第三,文言文翻译要具有一定的文采。一般来说,翻译如果能够达到语句通畅,符合要求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分数,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数需要加入文采这一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翻译方式以直译加意译。即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让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和精彩。这两种翻译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共同应用。

篇11: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这三个字的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而这些要求对于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如何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下面是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一起来看看。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如:“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如:“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能连贯通顺。例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词。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就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如:“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 浅谈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

★ 高考冲刺文言文翻译技巧

★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

★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 文言文 翻译

★ 文言文翻译大全

★ 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

篇12: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篇13: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

关键词:英语四级,段落翻译,翻译技巧

1翻译题型的变化

2013年12份改革前,写作和翻译一体,所占分值比例为20%,其中写作15%,翻译部分占5%,是中译英简单的句子翻译,主要考查语法和词组的搭配、语法结构。改革后,段落翻译由5~7个长短不一的中文句子组成,长度一般在140~160字,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占试卷总比例的15%,共计106.5分,考试时长为30分钟。

2翻译的评分标准

2013年12份四级试卷改革前,CET-4考试未将翻译技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独考查。改革后,将该题以满分为15分(考生分数*7.1即为翻译部分总分)分档,成绩分为6个档次。

在确定分数档后,阅卷老师还会对译文中的语法、单词及拼写错误进行量化,根据错误的数量,扣除相应的分值,最终决定考生的翻译分数。而语法的量化考核也有一定的标准,具体见下表:

3翻译真题解析

通常这部分题型,考生一般能得55~70分左右,是比较难以提高的一部分题型,但是通过这部分的探究与解析,会发现其实翻译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以改革后第一年的翻译真题为例解析:

2013年12月翻译真题之一是对“信息技术”利弊的说明,原文语言平实,结构简单,给出了关于信息技术是否该成为必修课的两个对立观点,更像是一篇四级考试作文题,其中也没有比较复杂的句型、高难度的词汇,每个观点的内容也都给出,考生只需要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同时像写作文一样,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即可。

2013年12月翻译真题之二是对中餐的介绍,这段翻译原文是常见的中国文化题材:中餐(Chinese cuisine/Chinese food),用词也都是与食物相关的高频词汇,如“谷物”“肉类”“口感”“营养”等,翻译中可用到的句型也都比较常见,没有特别复杂的表达,但是在表达上要注意准确性和连贯性。

4翻译技巧总结

我们知道,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常按句内主次从属关系排列,在句子主体上添加修饰语以及限定语,形成严谨的树状结构。英语重结构,多长句、从句,多代词、被动,多变化,多抽象,多引申;而汉语动词多,短句多,常按时间顺序或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排列,呈链状。汉语重语义,多短句,多分句,多名词,多主动,多重复,多具体,多推理。在连接方式上,英语显性,即连接词出现;而汉语隐形,连接词很少出现或不出现。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懂得一定的翻译技巧对考生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1)直译法,意译法

众所周知,直译指的是既保持原文的意思,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文体结构,但它不是死译;而在汉译英时,如完全照字面上的翻译势必会出现“中式英语”,这时就需要“意译”,即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需要注意的是意译不是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翻译。

例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Our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直译)

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意译)

再如: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直译: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意译:求知若饥,虚怀若愚。

通常,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两种译法可以并用。

(2)增词法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能充分传达原文含义,必须增补词语,以求准确表达意思。通常句子中增加的词为连词、主语、宾语、形式主语it等。

例如:考得好,才能上名牌大学。

If they have high marks,they will go to elite universities.

在该句话的翻译中,增加了连词if。

另外,在对主语进行增词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增加的主语应符合上下文的需要

例如:保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line for a hundred years,with no vacillation.

中文中没有主语,在英文翻译中,应添加主语we。

②增加的词应符合英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

例如:你必须克服恐惧心理。

You should overcome your fears.

在中文中讲到的“恐惧心理”,根据英文的翻译习惯,会增加your,并且fears用复数形式。

(3)删减法

根据英汉语言特点,英文句子多简明直接,而中文习惯通过重复来强调或加强语气,增加可读性。为了更好地将中文转化为意思一致的英文,我们需要进行删减。通常减词法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中文中有多个重复的动词或名词,为避免语意的重复,在翻译时只使用一次该动词或名词。

例如:这是一座希望的城市,光荣的城市,青春的城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城市吧!

Let us stretch out our arms to embrace the city,which is one of hope,glory and youths.

中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城市”,在英文中为了避免重复,只出现了1次。类似的减词法还可能出现在一些成语的翻译上。

例如:长嗟短叹——sighing deeply

发号施令——issue orders

土崩瓦解——fall apart

两面三刀——two-faced tactics

②汉语中出现的一些虚词,如“还”“又”“就”等以及一些名词,如,情景、情况、事件、观点,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省略或不翻译。

例如:见到这张照片,他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The sight of this picture called back his childhood.

中文句子中的“情景”在英文中省略。

(4)换序法

从中英文的结构上来看,两者之间在结构上有一些差别。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语序较固定;而英语则是形态性语言,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英语和汉语在基本语序主谓宾的结构上,基本一致。但是,根据其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在汉译英时,我们要适当地将译文的语序进行一些调整和转换。

例如:生态恶化、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such as deterioration of ecosystem,extinction of species,and the green-house effect,have posed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living conditions and health.

译文中将主语中心词“环境问题”放在了最前面,其次才是列举的事例“生态恶化、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等”。

常见的语序调整,包括定语和状语的语序转换:

①定语的换序

例如:来自87个国家共计126位选手聚集在湖南省省会参加了从7月6日到8月5日进行的半决赛和决赛。

A total of 126 competitors from 87 nations gathering in the capital of Hunan province participated in the semifinal andfinal held from July 6th to August 5th.

根据英文的修辞顺序,定语“来自87个国家”,放在了“共计126位选手”的后面。

②状语的换序

例如:他不诚实,我不能信任他。

I can’t trust him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

汉语虽然将原因状语放在了前面,但是在英文翻译时,还是习惯性将主句放在句子的最前面。

当然,除了上面的技巧以外,还要注意词性的转换、语态的转换、句子的衔接以及连词的使用。只有把这些技巧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译文中,才能最终达到文章的“信达雅”。

参考文献

[1]唐顺姣.浅析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段落翻译技巧[J].科教文汇,2014(4).

篇14:浅析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指文言文的翻译必须准确无误,让译文达到不让人产生歧义,没有文字的遗漏或者增加意义。达,指译文要语句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使用习惯。雅,指翻译出来的文章流畅自然,不仅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优美、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译文的信和达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想达到雅的层次,对于古今汉语的掌握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还要有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对多数高中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加上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不注重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因此在翻译时可以达到信和达的水平就已经属于较高档次了。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方法

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的学习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教材中的文言文而言,学生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教师要以问题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师生进行欣赏、修辞的学习。在这其中还要对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和句式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1.学生自学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进而逐步树立起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一些相对容易的文言文作品,比如《世说新语》《孟子》,或者从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半文言小说开始读起,之后再进行更难作品的阅读。

2.师生合作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链的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学习和翻译等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课文《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项羽的《垓下歌》作为引入点,让学生思考《垓下歌》为何表达得如此苍凉和悲壮,进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

这样的方法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性格理解《鸿门宴》的艺术特色,能够有效地疏通文章,比逐字逐句地理解和翻译更加有效。同时能引发学生思考,触类旁通,对于其他文章的分析和翻译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六个,运用得好,可以有效促进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

1.做保留

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在翻译的时候无需做任何改变,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和书名等。

2.换词语

对于文言文中的常用或习惯用语,现代汉语已经变为其他说法的,都要通过词语替换的方式换为现代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将“吾”“余”换为“我”,“尔”“汝”换为“你”。

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一句话当中的“倍”应当翻译为“背”,即“背叛”的意思,进而翻译为“希望你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3.加内容

有的文言文语句在使用时会因为固定习惯等原因省掉部分成分,或者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汉语增加了成分。对于这些省略,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词语的适当添加,使得译文通顺连贯。

4.调顺序

文言文经常会出现倒装句,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在翻译的时候,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调整为正常的顺序进行翻译。比如《张衡传》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前半句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应当为“以事验之”,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用事实来验证它”。

5.选意义

很多文言词语有很多的意义,尤其是一词多义。因此在选用词义的时候必须恰当选择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需要学生日常多阅读和积累。

6.译借代

在文言文中,利用借代进行修辞的现象非常多。这个时候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因此须采取意译的方法,复原本义。

比如《陈情表》中,“当侍东宫”一句,“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以此借指太子,需要翻译成“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译成“担当管理东宫这座宫殿”,就会出现错误。

四、应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语境

语境意义是进行文言理解和翻译时决不可丢的参考标准。很多字义和句义理解不准,都来源于对文意理解不透。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理解实词、虚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文意,分析语境,把握所译之点在语境中的含义或用法。刘勰说:“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也就是说,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即所谓“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所以,理解语句,不能离开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某年全国卷的第14题考查对“行旅”的解释就要联系语境,进行合理推断,从上文的“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和下文的“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来推断,“行旅”应为“商人”之意。“旅行,游览”是动词,从古文上下句对照的特点来分析,下句“人物”是名词,故“行旅”也应是名词才对。

2.知识迁移

文言知识扎实是准确翻译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高考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高考复习时,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抓赋分点

有些学生之所以失分,主要是自认为对文意理解得差不多了,动笔就写,致使只写出大意,而重要的赋分点没能译出,得分很少。在动笔翻译之前,一定要有意识地抓赋分点,分析在所要翻译的句中最重要的考查点(即得分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做到突出重点、不遗漏要点。

总的来说,高中文言文学习不仅是学校教育对高中生的要求,更是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文言文远离了这个时代,对于高中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学生多加阅读和积累,总结经验和技巧,文言文翻译还是可以实现质的飞跃。

上一篇:老人与海英文书评范文下一篇:创业与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