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24-08-27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用9篇)

篇1: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十班

曹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时代飞速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因此,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爱国之情。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又是心系祖**亲的赤子。新中国成立后,他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归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此外在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证明,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希望所在、力量所在。因此,作为大学生,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尊重民族兄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面对藏独分子,我们要同他们做斗争,像金晶一样,坚决维护火炬,不让藏独分子的活动得逞。面对台独,我们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努力学习和掌握党和政府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当国家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我们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首先我们

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自觉服从国家的利益。其次,我们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最后,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邓小平曾经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每个人除了人格之外还有国格。我们要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还记得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正是因为这样的一腔爱国热情,我们才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同时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努力报效祖国。

经济十班曹璐

篇2: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大学生的各种爱国主义精神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弱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正的爱国主义或者已经慢慢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就更加需要在观念、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创新爱国主义观,而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已经十分迫切。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 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 须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 国家 正文: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 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 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 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 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任务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 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现代化事业,献身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 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2)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别国的 侵害,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要弘扬爱国主义.(3)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 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 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 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 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 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 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 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 用他的经济, 科技, 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 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 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 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 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 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 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 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 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3)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 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 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 历史 时期被 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 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 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 经济 , 政治 ,文化,社会全面协 调的发展, 促进人与 自然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强国.(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义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 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 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 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 国之心不应有差别.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国外, 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 作为中华儿女, 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 阻碍,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 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 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 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我们要时时刻刻牢记祖国使命,为祖国争光,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总结:

以上我主要讲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点认识,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民族更好的向前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魂,无论是在以前相对隔绝还是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而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灵魂精神支柱,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干不成。当然爱国主义内涵也是与时代感、现实性相适应的,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现实需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走向世界,这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历史,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当然首先要做的还是我们更多地学习掌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全球化时代,在我们的心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愫。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更好地开展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年轻人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12.3.19

篇3: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认真抓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紧迫性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力军, 因此, 高校应建立起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长效机制, 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好。

1.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信息化和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各种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世界。国际互连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它信息量更大、选择性和参与性更强, 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享受人类文明创造的许多杰出成就;但从全球的角度看, 互联网的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 即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流动形成的政治、文化的“新殖民扩张”问题。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的挑战, 我们既要有面向世界的全球的意识, 又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切实抓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2012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强调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我国正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需要不断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增强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 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和中华民族的脊梁, 使中华民族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先进群体, 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 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直接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 实际上就是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因此, 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集中体现。当前,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2. 以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为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深入发展, 在经济方面,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但是一些大国对中国的崛起存在敌意, 不断给我国制造麻烦和事端, 增加了中国维护周边环境和平稳定的难度, 当前中国面临维护海洋权益等诸多现实问题,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3. 坚持充分挖掘并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与借鉴吸收各民族文化的文明成果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深厚、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培育, 应该也只能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生长于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 培育民族精神还必须把握好全球化文化交融的机遇,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 理性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缺乏的。理性缺失的直接后果往往是情感与经验登台, 造成在决策方面随意性大、缺乏长远眼光以及随波逐流与盲目跟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 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 加强大学生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有理性精神, 进而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 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创新方法, 必须根据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全方位、多渠道、有步骤地开展。

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要整合相关资源, 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更加系统化, 要着重培养学生树立四种民族意识:一是爱国意识, 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人民、大好河山、优秀文化。二是凝聚意识, 要教育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推动全民族共同发展。三是自强意识, 就是要弘扬中华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四是自尊意识。要教育大学生在国际交往中保持民族气节, 维护民族尊严, 弘扬民族主体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强化民族精神培育

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熏陶作用。一是要培育大学精神。要把大学精神渗透、贯穿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使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大学生的精神和品格之中。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媒体建设, 大力宣传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增强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加强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活动, 把民族精神培育同创新、创造有机结合起来, 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社团文化的主阵地。

3. 通过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重在实践。高校要不断拓宽实践途径, 建立长效机制, 积极为大学生践行民族精神搭建平台。一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科学规划、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增强实践育人的成效。二是要统筹各种社会资源, 抓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调查、公益服务、和勤工助学等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完善考核奖励办法, 加大社会实践的表彰力度,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性、积极性。

4. 积极抢占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

2013年1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其中在20~29岁的网民占30.4%。大学生作为人数最多的上网群体, 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是大学生业余活动的重要造成部分, 因此, 高校要积极抢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阵地, 建设好网上的“民族精神家园”, 开拓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途径。学校可以在网站上设立各种类型的主题, 在网上直播体现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 建立“网上论坛”, 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来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素质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 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弘扬与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弘扬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志明, 吴潜涛.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潘先银.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研究, 2008, (1) .

[3]刘献君.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篇4: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在社会的运转中,大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生产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换言之,大学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保障。大学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性或者实体性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种精神性的存在是大学在发挥其自身作用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并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发扬光大。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精神性存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自身特点的一系列优秀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和规范体系。作为一种观念性力量,大学精神形成于大学的发展历程之中,体现着大学独有的精神魅力;同时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强烈的延续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精神引导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决定着大学的品位和层次,影响着大学的风尚风貌。

纵观世界上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这些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归纳起来看,笔者认为,现代大学精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真精神,它体现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构建起一套客观而准确的认知世界的知识体系。近代以来,正是在科学精神的鼓励下,一大批学者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进行着执着的研究,建立了现代的科学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大学的兴起是与现代科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的科学理念和学科体系正是在大学发展之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并内化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在今天,大学在推进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个大学而言,能否促进科学的进步,推进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决定性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批判精神。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思想和知识得到确立,错误落后的思想和知识体系被淘汰。作为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生产场域,大学在此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旧思想和知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退场,新思想和知识也不会理所当然地确立。新旧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范式上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批判精神以推动人类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思想的争锋、不同流派的争鸣、不同观点的碰撞已经成为了大学的显著特征,更成为大学精神气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自由精神。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这种自由意志决定着人类精神的高度和广度。近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自由的理念也随之成为了现代精神体系中的核心。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倡导个人自由始终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正是在自由精神的引领之下,人类推翻了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自由民主政体。也正是在自由精神的引导下,人类摒弃了狭隘的偏见,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宽容价值。从根本上讲,自由精神的发扬启动了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形塑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价值根基。现代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精神是大学思想争鸣、学术繁荣的重要观念保障。一个人在大学所接受的自由精神洗礼和自由精神的熏陶,将塑造其更加开阔的精神空间和理论想象力,这是提升个人精神品位的核心要素。

人文精神。大学不仅需要生产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还需要发扬和传承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人类的自我关怀,体现为对于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关切,是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优秀精神财富。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文精神的形成是人类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作用,而大学作为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传承和发扬的场域,人文精神理应构成大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大学不仅仅是实体性的物质存在,更是精神的文化性存在。知名大学的形成,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精神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形成自身独特大学精神的大学,才能够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获胜。大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多重的特征,这些特征共同作用,有力地推动着大学功能的发挥。

二、大学精神建设的功能解析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只有形成强有力的大学精神,大学的未来发展才具备坚实的软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今,随着国家对于大学发展硬件的支持,我国大学在基础设施和财政能力等方面已经接近世界知名学府。然而我们仍旧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大学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短缺,我国大学精神建设还比较滞后,难以满足我国现阶段大学发展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推进大学精神建设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功能。具体而言,推进大学精神建设的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精神建设能够引领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体现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物质财富的丰富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的大大提升。在我国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之后,后者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学术界和媒体舆论所批评和反思的我国公民素养的不足、道德风尚的滑坡等都深刻地反映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可以说,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异常紧迫,需要全社会投入更多精力尽快推动。在社会的分工体系中,大学以其独特的功能,在塑造先进社会理念和推进良好社会风尚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大学师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道德修养,能够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提升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大学教师和学生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义勇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非常积极,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第二,大学精神建设能够提高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形成优良的校风校貌。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雄厚的物质基础固然不可缺少,大学精神的建设同样也不可或缺。换言之,现代大学的发展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同时推进,二者缺一不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大学的水准,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大学办学历史还比较短,经验还比较缺乏,对于大学精神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炼。在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尤为明显,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瓶颈。由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滞后,我国不少高校在办学方面缺乏必要理念的引导,从而导致大学没有自身的特点,各个大学千篇一律。对于大学自身的建设而言,大学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了大学办学出现偏差。不少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过度偏重于校园规模、经济创收、社会影响等外在因素的发展,而对于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从本质上看,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彰显着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品位。推进大学精神建设,将能够有力地优化大学的软环境,促进良好校风校貌的形成。

第三,大学精神建设能够提升大学的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大学治理的成效。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学办学规模的增加,校园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大学的管理方式过多地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式管理,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管理流程相对僵化,这种状况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了大学的发展。近年来,社会上对于高校行政化的批评就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体现。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各个大学纷纷学习世界知名大学的现代大学治理经验,但是其实际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具有明显的差距。应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挑战,加强大学精神建设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从大学的管理而言,大学精神建设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的管理水平,推动大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现代大学精神所蕴含的自由精神、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方面,也体现在大学的管理改革方面。自由和人文精神需要大学管理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赋予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性,真正建立以服务师生为根本宗旨的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大学精神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成效。现代大学治理,不仅需要制度和规范等硬性条件,也需要服务于这些制度和规范得以运转的软环境。借用制度主义的术语来说,就是制度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规范,还需要制度运转的软环境。从功能上看,大学精神就是促进现代大学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软环境。一方面,大学精神能够明确大学治理的目标。换言之,只有将大学精神落实到大学治理的目标设计之中,才能够确保大学治理的根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精神同样是衡量大学治理的重要标准。在过去的大学衡量评价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通常将各种外在物质性的条件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这种狭隘的视角下,大学的治理成效往往紧紧盯着办学规模、资金投入、经济效益等因素。事实上,这些简单明了的衡量指标只能衡量大学治理的外在性标准,而无法深刻体现大学内涵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只有将大学精神所体现的大学内涵性发展的要素提炼出来,并依此作为大学治理评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目标。

三、推进我国大学精神建设的路径选择

对于我国大学而言,如何推进大学精神建设,选择何种的实践路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相比于大学硬件的建设,大学精神建设尤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需要我们细致的加以规划。具体而言,本文认为,现阶段推进我国大学精神建设需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升大学精神建设在大学总体发展和规划中的地位。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各个大学也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适合各高校自身发展的规划。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发展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资源,是推进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需要清醒地看到,各个大学在制定本校发展规划过程中,往往过多地看重财政投入、项目经费、经济效益、设施建设等因素,而对于大学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视程度还非常不足。换言之,大学精神在大学的发展规划中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凸显。本文认为,大学精神与大学硬件是本与末的关系,大学硬件的发展服务于大学精神建设,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将大学精神建设作为大学发展和规划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意味着我国大学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校由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如果说此前高校的发展偏重于通过规模扩张和资源投入未实现的话,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发展模式将难以支撑下去。在这种条件下,通过集约式发展,更加注重高校精神文化品质的提升,将能够在物质条件维持不变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大的发展成果。

其次,通过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来促进大学精神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大学机构设置中,设立相应机构来服务于大学文化建设。在现在的大学机构设置中,大多数机构的设立都是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的。而在推进大学精神建设方面,大学机构设置中还没有明确的机构相对应。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在大学的制度设计上进行完善,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统领和推进大学精神建设工作。第二,以服务大学精神建设为目标,促进现有机构职能的转变。如前所述,现有大学机构的职能更多的是以粗放式发展为目标设计的,因而其职能在服务大学精神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推动大学精神的发展需要现有的机构进行职能的转变,使其工作重心从外在物质性的标准转向大学精神的内涵式标准。第三,给予促进大学精神建设的改革举措以更多的激励。在大学精神建设的过程中,不少大学都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这些改革尝试既包括了学校层面所推动的改革,还包括了广大教师和学生自发进行的改革。对此,大学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需要给予更多的激励措施,形成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

再次,建立长效考核机制,追踪评价大学精神建设的成效。从本质上看,大学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的发展并不像物质层面的发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成效。大学精神建设同样遵循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考虑到大学精神建设的这个特点,因此在评估和考核大学精神建设方面就需要建立长效考核机制。一方面,需要给予大学精神建设以更长的考核周期,而不应该在短期内就要求大学精神建设获得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在延长考核周期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追踪机制,时刻关注大学精神的发展动向,对于大学精神建设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最后,加强与大学精神建设相关的财力和物力投入,为大学精神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精神建设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恰恰相反,大学精神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当前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基础设施方面,而由于大学精神建设发展成效在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来,所以不少大学管理者忽视了对大学精神建设的物质投入。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大学精神建设,需要在物质投入方面给予更多的保障性措施。比如,在大学经费预算中提升相应的比例,为大学精神建设的相关活动提供场所、人员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在这方面,国家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制定有关的规范来保障大学精神建设的物质投入,确保相应的物质投入的可持续性。

篇5: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当今社会,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发展问题。看到经济全球化加速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2、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达国家占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两级分化更为严重。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资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个成员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不断下降。

对我国环境的分析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直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进行的。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加速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角逐的焦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大国中唯一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今后一二十年,既是我国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的敏感时期,我国面临的维护政治安全,领土主权完整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世界和平、正义与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是中国强大起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的依据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并没有过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没有其坚实的基础。只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才能使每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获得共同发展。

篇6: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践行自己的爱国之情。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全球化背景下,到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应牢记老一辈革命家未完成的使命,充分发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作出了一个胆大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13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当国家需要的时候,钱老把个人利益抛在一边,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归祖国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潜心研究学术,为祖国科研做出贡献是钱老的爱国方式。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新时期下,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们有爱国的热情,有民族的自豪感,有爱国的自强心,都希望能为为难中的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是共和国的一代新人,我们正当风华正茂,肩负着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我们的一腔热血和慷慨激昂,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不仅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还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做到知国、爱国、报国的有机统一,做到理性爱国与感性爱国的和谐统一,切勿选择不切实际的方式。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是一个文明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藏独”,保障国家安全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爱国热情的根本体现。然而,并不是单纯呼呼口号,或者单单抵制“法货”、“日货”就足以表达的。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法有序地表达,才是理性的爱国;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才是最大的爱国。作为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立志成材的强大动力,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紧跟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材。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牢记时代嘱托,弘扬伟大的爱国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海外华人华侨众多,虽然我们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该有差别。无论你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你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无论你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工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自己的方式爱国。就像《我的中国心》中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算生在异国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我们还应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篇7: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答:(1)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仍然具有其时代意义和价值。这体现在: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第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第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第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2)我们知道,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有: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由此看来,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因此内涵更加丰富。作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大学生首先应该明确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合。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的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具体的说,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知我中华,培育爱国情操。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爱国志士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知我中华,是升华爱国情感的基础。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离、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更要学习和了解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历史,就会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为祖国的明天而奋进。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必将更加美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力强盛。跨进2l世纪的中国正如醒狮雄起,巨龙腾飞,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必将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知我中华,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第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一定要认清历史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把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祖国的建设大业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学习目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我们大学生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首先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立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要敢于向已有的科学成果挑战,敢于向未知的新领域进军,勇敢地去实践,去探讨。因为,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科学的兴衰。其次要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最后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从事紧张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攀登事业的高峰。健康的体魄在人才成长与成功的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篇8: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带来的挑战

(一) 当代大学生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弱化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及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各国在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 传统的主权观念和民族意识受到了强烈冲击。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手段竭力推销以资产阶级“自由”、“人权”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推崇所谓“普世文明”,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 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各种“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言论和观点盛行。

(二) 全球化削弱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全球化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也使民族文化日益面临着“殖民文化”和“文化侵略”的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文化产品, 如影视、书刊等形式, 力图建立“西方中心模式”, 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产生极大的影响, 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 使部分大学生接受了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甚至成为外来文化的忠实接受者, 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挑剔和排斥, 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普世文化, 西方的价值观念才是普世的价值观念。外来文化淡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意识。

(三) 全球化背景下, 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功利主义倾向和个人主义色彩

1.在社会价值观上, 大学生追求人格的独立, 个体意识不断强化, 但却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集体观念松懈、团队精神淡薄,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奉献精神逐步淡化。

2.学习方面, 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以就业为目标, 考研率, 出国率, 就业率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内容。许多大学生忽视了本专业学习, 把大量精力用在英语、电脑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上。

3.生活及人际交往中, 部分大学生追求时尚消费、注重身份、贪图炫耀和攀比, 人际交往中强调个人感觉、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 重物质利益, 将钱、权作为交往的标准, 实用和功利色彩浓厚。

4.政治取向方面, 近几年, 一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他们入党不是爱党爱国爱人民, 而是把入党作为谋求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和资本, 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

(四) 当代大学生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淡薄

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民族使命感, 较少考虑国家民族利益, 缺乏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没有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开始弱化, 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趋于滑坡, 居安思危思想和忧患意识逐渐淡化。另一方面, 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重自我责任, 轻社会责任。受西方价值伦理的影响, 过分注重自我, 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当集体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只强调个体利益, 缺乏为社会和集体而奉献的精神, 缺乏诚实守信、缺少团结合作的精神、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与设置要与时俱进。要把培养民族精神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按照《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 开设“思想品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涵、作用等教育。课堂教育的方式和手段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富有创造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际需要, 开展以爱国、成才、生活、职业指导等相关主题的民族精神教育, 使民族精神教育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 充分利用网络等新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网民群体, 大学生通过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2008年的冰雪灾害, 到汶川大地震, 再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大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和“网上聊天室”讨论抒发自己爱国主义情感。网络成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在全球化背景下, 互联网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 学校要利用互联网创建民族精神专题网站, 利用这些网站宣传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为大学生营造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关注, 激发大学生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利用网络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大学生对国内外重点和热点事件的看法, 倾听大学生心声。对体现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开展网络直播和专题交流, 在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在网上开展各类活动等。

(四)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如果不能创新, 不去创新, 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 很根本的一条, 就是一靠教育, 二靠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没有创新, 一个民族必将走向衰亡。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 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肩负着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高等学校要努力营造创新的学风, 鼓励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 坚忍不拔、与时俱进、勇往直前、追求真理的创新意识, 培养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新、不断创新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当代大学生以民族兴亡为己任,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

(五) 加强社会实践

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让大学生深入到实践中体会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参观访问、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基层锻炼等。另一方面, 高校要着力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 综合考虑专业教学内容、社会环境、人文地理环境,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社会实践基地, 如历史博物馆、革命老区、先进单位、风景名胜等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基地的活动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最后,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 共同实施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出台有关政策, 大力支持和推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企事业单位, 特别是基层组织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大学生到本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六)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首先,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敬业爱岗, 教书育人, 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总体上素质还须加强。各高校要出台各种规划和方案, 尽快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特别要加大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和深造。其次, 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提倡思想政治工作者身教重于言传, 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增强其对学生的影响力, 提高教育效果。最后,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德才兼备、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的品质。全球化需要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高、业务精, 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使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三) 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培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精心布置校园内的每一个建筑物和自然人文景观。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融入校园, 实现环境育人。二是充分利用校园的传播媒介。通过广播、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 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开展国情教育、时事形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等宣传教育, 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校园社团要开展各种围绕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为主旋律的活动, 例如文化节、科技节、交流会、讲座、报告会、演讲会、歌咏比赛、文娱表演等等,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斗争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革命战争图片展, 祭扫革命烈士墓, 拜访革命老前辈, 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 不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 大学生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弱化, 缺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利用网络新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民族精神,挑战,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21109.

[2]周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 2004, (2) :46.

[3]骆方金, 孔静.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激发与培育[J].社会科学家, 2004, (2) :197199.

篇9: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发展维度

关键词:

全球化;民族精神;发展维度

收稿日期:2010-03-18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8BKS005)。

作者简介:张发钦(1971-),男,广西昭平人,中共广西工学院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中山大学法学硕士、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思想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每一个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人、一群人甚至亿万人能够互相认同、凝聚为一个民族的东西,其核心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思想、性格、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因为民族精神不等同于民族的精神和“国民性”的概念,能称之为民族精神的应当是为广大成员所共识并已被实践证明能够推动民族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是对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民族心理等升华。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它是中国各民族包括曾经出现而今已消失了的诸民族的总称,今天,则是生活在中国版图内的56个兄弟民族以及海外中华儿女的总称。[1](P.3)“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P.14)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总的概括和凝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团结统一是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的原则与态度;爱好和平是一个民族内部成员及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的精神;勤劳勇敢是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勤勤恳恳、努力不懈、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3](P.14-16)

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个性将更丰富多样,全球化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性、开放性趋势,也有利于我们用开放视野、国际眼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然而,全球化也对民族精神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国民的精神产生了消极影响。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化中,地域界限的模糊将消解人们的民族国家观念,民族认同将被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促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的跨越国界流量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越来越相互依存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国家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差距扩大,不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趋于扩大,而且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差距趋于扩大。经济差距的扩大,必将产生由经济认同带来的民族认同,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因经济实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从而生发对本民族国家认同的弱化,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受挫。

全球化也促使政治领域发生了变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使西方敌对势力更便利地通过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向我国进行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宗教迷信的渗透。他们利用强大的传播工具,开展攻心战,大肆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利用人员和技术交往播撒“自由种子”,利用“人权”旗号大搞干涉活动,甚至利用所谓宗教势力、“民族精英”和邪恶分子,在我国国内煽动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异端迷信风浪,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甚至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全球化促进各种文化在全球化范围的传播、交流、交融,也形成了一个各种思想交锋的角斗场。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物质文化生活和发展援助等形式大肆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自己标榜为全人类的政治模式、价值观、精神生活方式,企图使精神文化在全世界体现其资本主义性,如他们特别重视通过网络向发展中国家民众连接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使人们在享用美国式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物质生活方式所携带的价值观等文化信息,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对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并进而严重影响了民族的凝聚力。

三、全球化民族精神丰富与发展的维度

全球化對民族精神提了严峻挑战,也为民族精神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要根据不断发展的全球化形势和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现代、开放、全面等特征的民族精神,并使其实现集体主义与尊重个人、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道德理想与法制精神、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时代精神与传统精神的辩证统一。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着力发展现代的民族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4] (P.544)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如勤劳、勇敢、开拓、坚毅、谦虚、礼让的精神品质,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顾全大局的观念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吸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吸纳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培育现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和推动中华民族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加民族精神的现代质素,如:法制精神、契约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民主意识等。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着力发展开放的民族精神。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拓展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不仅要培养心系人民、胸怀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要发展面向世界、具有开阔视野和世界目光的民族精神;既要树立国内团结统一的观念,也要树立团结世界上一切友好人士的观念;既要维护国内的稳定和平,也要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建设和谐世界;在继承和发扬勤劳勇敢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育自立、竞争、效率、守法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全球化,以宽广的胸怀走向世界,大胆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优良品质,用以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消除国民“劣根性”,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外来不良因素的抗御力。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着力发展全面的民族精神。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宗法社会的影响,古代民族精神具有重德主义特征,带有浓重的政治倾向。在近代,古典的传统民族精神开始转换、创新,尽管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了,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高涨,增添了自由、民主、科学精神,但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仍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升华的,其内核由价值观、宇宙观、方法论组成,在民族观、宗教观和国家观上展现出来,是一个民族的整体风貌,在内涵上,民族精神具有高度凝聚性和全面性。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民族精神的全面发展,使民族精神能够真正反映一个民族的整体风貌的精神,并促使个人的全面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着力发展集体主义与尊重个人、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道德理想与法制精神、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时代精神与传统精神的辩证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有着久远的整体主义传统,在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集体主义的良好风尚,这是我们应该弘扬的,但当今世界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广泛传播,外来文化也通过种种途径进入国内,我们也应在批判中加以吸收、发展尊重个人权利、促进个人发展等因素,实现集体主义与尊重个人的统一。中国是一个有重义轻利、尊德问学传统的国度,而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从某个角度讲是资本的全球化,寻求的是资本的增值,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遵循效益原则、利益驱动原则。因此,继承古代重视精神价值取向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机制中培养效益观念,实现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如坚忍不拔的从道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在全球化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也要培育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随着依法治国和法制建设的推进,民主法制意识将进一步增强,法律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等观念将日益巩固,在增强法制意识的同时,我们还应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道德理想与法制精神的统一。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时代挑战,树立开放、宽容的心态和全球整体意识;但不管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的主体都不会消失,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越是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越是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越能走向世界,因此,还要努力实现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统一。最后,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从当前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吸取民族精神发展的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反映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实现时代精神与传统精神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9.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3]吴潜涛.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作文备课下一篇:2024年度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