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2024-07-11

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精选6篇)

篇1: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

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更好的供应、销售市场和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同时,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建立区域性品牌,使企业获得区域营销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其内部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通过促进企业的衍生和最大限度地将区域内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此外又通过简化市场交易对象的办法,即由原本千差万别的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市场活动转化为在集群内部按网络关系(非市场机制)来完成各种交易和交流,而在外部则由单纯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直接面对市场,杜绝了市场失灵或市场低效率,由此从反面获取了市场竞争力。这正是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的原因。

篇2: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势

1、地理位置的优势: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来武汉两个月”之称.2、气候特征: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3、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4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观叶植物、鲜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观赏苗木、工业用花等,传统品

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4、矿产资源: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6种,矿产地794处,其中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的43种,探明有储量的29种.在探明有储量的矿产中,规模大、中型以上的15种,矿区111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耐火粘土、石英砂、芒硝、霞石、正长石、大理石、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等,其中,建筑用花岗岩储量210816万吨,水泥灰岩储量37604.97万吨,陶瓷土储量2449.53万吨.区内燃料矿产和金属矿产十分短缺,规模均属小型且零星分散.一、经济条件的优势

1、产业优势: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车工业的大发展是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个缩影。广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组织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骨干项目带动,重化工业和支柱产业持续增长,支撑地位和发展优势基本确立,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能级、带动型方向迈进。

2、金融保险业 : 广州是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场活跃,是华南地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门类齐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金

容量不断扩大,种类增多。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和办事处超过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办事处超过10家。

3、房地产业:广州房地产业(包括住宅、商厦和写字楼等)的综合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而稳定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年来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各种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广州房地产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4、电信业:广州是华南地区信息中心,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更是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宽带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铺设到小区及部分商厦,并建立了宽带数据、交互式视频等业务平台。广州市话程控化、市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5、GDP: 2008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亿元。达82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经济总量依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而人均GDP为81233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数计算。折11696美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5%。但财税收入增幅出现回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二、区位优势条件

1、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因为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三、人文优势条件

1、文化: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优秀旅游城市,还是著名的侨乡。南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广州优美的景色、旖旎的风光,也使得广州常年鲜花繁盛,独得“花城”之雅号。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并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素以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主要有镇海楼、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等景点,以及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景观:黄花岗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白云山、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看点,与历史景观共同构成了广州市区丰富多彩的景观群。同时,广州还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老西关里各种别具风味的小吃,遍布市区形形色色的市场,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等都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广州也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

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四、竞争力 交通:中国第四大港口广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6年货物吞吐量达1.68亿吨。黄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广州东部、珠江的出海口,均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莲花山港、南沙港、广州开发区穗港码头和增城新塘港已开通往返香港的客、货轮,花都区开通往返香港的货轮。内河可沿东、西、北江航道沟通广东省各地和广西,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铁路

广州目前有五个火车站:广州站(客货运)、广州东站(客货运)、广州南站(客运)、广州北站(客货运)、广州西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是我国铁路四大客运中心之一,铁路有京广铁路复线、广茂线、广梅汕线、广深铁路、广深电气化铁路、广九准高速铁路等线路。高铁

运行中的武广高铁、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广深港高铁,建设中的广珠澳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南广高速铁路、京港高速铁路、杭广快速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路线。轻轨

广珠轻轨、广佛江珠轻轨、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佛莞深城际、广佛珠城际 公路

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106、107、324、205国道为骨架,以三道环线为系带,连接各条国道,贯通广东省内98%以上的县、市、镇,并接邻近省市的公路网络。市交通设施和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网: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华南南路一期工程、广园东路、四条内环路放射线、珠二环。高速公路

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最重要的高速公路有广清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原京珠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广深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广三高速公路、广肇高速公路、广梧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明高速公路、珠三角外环高速公路。经济:

广州开发区工业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土地面积利用高效。今年1至10月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多家。重点企业是广州开发区产值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产值排名前30名企业1至10月累计完成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占全区的78.64%;今年新投产企业是产值高速增长的生力军,新列入统计的新投试产企业已达60余家,1-10月共完成工业产值25.17亿元,新投试产企业将在次年上半年形成强劲的生产力。

为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以科技兴市,广州市科技局主办了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平台由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市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的一站式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平台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和融资机构参与共建共享,有效串起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的上、中、下游各环节,解决企业和个人在成果的研究开发、生产设计、推广转化等环节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科技服务力量分散、资金筹措困难等造成的周期过长、成功率低等问题。平台以广州科技成果网为载体,长期在线收集优秀成果及服务需求,为广大企业

篇3:武汉动漫产业的区域化优势

关键词:动漫产业,发展,武汉,区域优势

概述

动漫, 最初是从“卡通”一词转化而来的。“卡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漫画, 另一种是指动画片和连环画。在18世纪的英国, 漫画就称为卡通。而现代的动漫, 是动画和漫画的简称, 动画是动态的漫画, 是漫画与现代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结合下的产物。我们这里所谈到的动漫, 偏重于动画形式的动漫作品。动漫产业则是以动漫画为载体拓展形成的一种文化产业, 通常包括动漫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市场、动画作品的播出市场、动漫形象的衍生产品等领域。

一直以来, 动漫由于被当成孩子们的“小玩意儿”, 在国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国外轰轰烈烈地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 中国作为动漫的鼻祖, 却渐渐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优势, 沦为各国动漫产品的输出国。从世界闻名的迪士尼乐园到随处可见的以动漫形象为主题的各类日常用品, 动漫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据统计, 史努比、米老鼠、Hello Kitty、皮卡丘和机器猫, 仅这5位每年就从中国卡通市场“掠走”6亿元。迪士尼公司董事长艾斯纳甚至宣称:“迪士尼的文化娱乐产品将陪伴全球消费者从童年一直到老年。”动漫产业被誉为继IT行业之后, 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

现在国内很大一批的青少年, 基本都是在《变形金刚》、《机器猫》、《圣斗士》这些外国动画片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看动画片成长起来的这代人, 被称为“后儿童时代”, 也是俗称的“扮嫩”一代, 是继“酷”一代之后的“蔻”一代:他们拒绝长大, 她们无一例外地梳着可爱的小辫儿, 吃着棒棒糖, 用奶瓶喝水, 走路蹦蹦跳跳的, 穿着童稚的糖果袜、泡泡袖, 用可爱的卡通包, 包上还会挂着各式动漫小宠物, 当然也忘不了在手机上面贴史努比或Kitty猫;他们会躲在家中看动画、漫画、连环画, 将动漫进行到底。在动漫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新人类的表情、语调、动作乃至思维方式都出现了卡通化倾向。模仿卡通人物扮鬼脸、做怪相、瞪眼睛、吐舌头, 学蜡笔小新的声调说话, 以动漫台词作为口头禅。备受新人类推崇的台湾小魔女阿雅, 简直就仿佛出自迪士尼的手笔, 连长相都酷似唐老鸭, 因此被人们戏称为“唐老鸭的女朋友”。这类动漫文化对流行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国外动漫产业现状

有数据表明, 美国每年的动漫产品和衍生品的产值高达50多亿美元;日本动画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列第六, 动画产品出口额超过钢铁;而后起之秀的韩国, 动漫产品的产量也占全球的30%。

在国外, 动漫是作为一项产业运行的, 它已成为电影、电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拍摄手法、资金投入、表达手法到影片内涵都在走向成熟。动漫产业是日本文化产业中最为突出的亮点, 在全球娱乐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动漫产业涉及影视、音像、出版、旅游、广告、教育、服装、玩具、文具、网络等众多领域, 并以超过90亿美元的年营业额使之成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在西方, 动漫的固定观众群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儿童, 也早已有人呼吁设立奥斯卡卡通奖项。从全球及主要国家来看,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国内各区域发展情况

国内的情况和国外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国, 虽然不乏优秀的题材和制作人员, 但动漫产业却始终未能发展起来并形成规模, 每年都要向国外进口大量动画片。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 但却无法消化,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

随着动漫产业的经济潜力日益凸显, 2006年4月, 国务院转发了财政部、文化部等十部委《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 各地分别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据工商总局统计, 2002年至2006年, 全国动漫制作机构从120多家猛增到5400多家, 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发展动漫列入“十一五”规划, 广州当时分管动漫产业的副书记方旋更提出:“要像抓汽车产业一样抓动漫产业!”

据统计, 中国目前有50多个城市宣称要建设中国的“动漫之都”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 其中已经挂牌的接近30个。除深圳、长沙、杭州、苏州这些原本就有动漫发展基础的城市外, 还有河北石家庄、广西柳州、辽宁阜新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二三线城市。仅江苏一地, 就有苏州、无锡、常州3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这些林林总总的“国家级基地”, 分别由文化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六大部委发牌, 各有神通, 互不相让。

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广州的动漫产业一直领跑全国, 由为洋动漫加工到原创, 不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着全国领先的成绩。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刚刚上映就一度创造了火爆的“狼羊热”, 50家电视台热播, 最高创下了17.3%的收视率;有着全国“娱乐之都”之称的长沙市其动漫产业伴随着文化产业和娱乐业起步早、规模大、品牌好, 其中三辰卡通公司和宏梦卡通公司更是发展突出;湖北动漫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目前, 全省已有动漫企业70余家, 动画片年生产能力达1万分钟, 年出版发行动漫书报刊约500万册, 产值居全国第六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则是全国5400多家动漫制作机构, 自主制作能力超过10部、1万分钟的, 目前只有两家 (三辰和宏梦) , 绝大部分制作机构的生产数量只能以个位计算, 时长只有一两千分钟, 甚至几百、几十分钟;有盈利能力的, 更是不超过1%。 (1)

武汉动漫产业的区域化优势

在全国积极发展动漫产业的趋势下, 武汉也不甘落后, 近几年在动漫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特别是建立了各类动漫产业园。与其他城市相比, 武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显著优势:

人工成本低。武汉作为一个内陆型发展中城市, 与沿海城市以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 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这对于需要多人团队协作, 对成本要求严格的动漫产业而言, 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武汉发展潜力巨大, 在动漫产业这一块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资源雄厚。武汉还是一个人才输出型城市, 武汉高校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 排第三, 有100多所。其中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代表了我国文理科院校发展的高端水平, 在全国的高校排名中一直居前。这些院校每年都给全国源源不断输送着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而院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都有和企业合作的强烈意向。教育只有和应用结合, 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而企业只有和教育结合, 才能量身定制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武汉很多高校都设立有动漫、艺术方向的专业, 还有许多专门的动漫培训机构。所以动漫产业在武汉能找到丰富的教育土壤, 培育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 达到双赢。

历史题材丰富。中国动漫要在全球动漫界立足, 拥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发展本土特色。这点也适用于武汉动漫发展的战略上, 武汉要在全国动漫业里崭露头角, 也必须具有武汉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动漫作品的取材创作上, 除了取材自一些普遍性的题材上之外, 还可以通过从湖北的发展历史上取材, 从“楚”文化中取材, 从革命老区的故事中取材, 这样既可以给武汉的动漫作品增加本土特色, 又可以通过动漫作品对湖北的地方文化进行宣传, 加深全国甚至全球大众对于湖北文化的兴趣, 把武汉打造成一个拥有深厚底蕴的旅游文化城市, 带动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腾飞。

投资丰富。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重要城市, 基于政策的支持, 使得很多投资者和海内外资金都逐渐把目光投向了武汉, 在武汉寻找适当的投资项目。而作为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动漫产业无疑是投资的优选之一。

地方政府支持。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动漫产业发展意见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自2010年起连续3年, 湖北省财政每年将安排2000万元作为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滚动用于全省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创作、研发、制作、播出、出版等方面的贴息、补助和奖励。

根据《通知》, 湖北将大力培育动漫产业市场主体, 重点支持动漫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 支持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支持与动漫产品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动漫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经过5~10年的努力, 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的动漫产业强省, 力争跻身全国动漫产业第一方阵。

结语

在武汉发展动漫产业, 最明显的就是区位优势, 最主要的就是要明确这种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资源, 在此基础上, 做好科学规划, 武汉动漫产业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注释

篇4:制度后发优势与后发区域的发展

摘要:中国区域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使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制度滞后是后发区域落后的重要原因,后发优势的利用也必须以良好的制度安排为基础。制度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制度移植、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来实现。后发区域若想摆脱落后的困境,必须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从制度安排上创造能够促进制度后发优势实现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后发区域;制度后发优势;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2-0020-04

Institutional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te-development Regions

GUO Li

(School of Commerce,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Fujian Quanzhou 362021, China)

Abstract:The du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 cause a big gap between late-developing regions and early-developing regions. Institutional late-developing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late-developing regions to be backward and the utilization of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s must be based on goo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stitutional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s can be realized by institutional transplanting, institutional imit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Late-developing regions can get rid of backwardness by depending on 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creating beneficial conditions to realize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s o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Key words:late-developing regions; late-developing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policy options

几乎所有的国家,特别是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都可能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适度差距的存在也不会对一国经济发展构成太大问题。然而,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经超出了适度的范围,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必然会损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因此,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少学者都在从不同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本文从后发优势角度探讨如何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一、后发区域与区域后发优势

“先发”与“后发”的概念,最早用于区分经济起步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发动工业化较早的国家,被称为“先发国家”,而发动工业化较晚的国家,被称为“后发国家”。上述概念在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主要用来从宏观上研究国家层次的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将这个划分进一步引申,用来区分区域二元结构框架下中国的“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

“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标准。从全国范围看,遵从传统的二分法或三分法,可以将东部沿海较为发达地区划分为“先发区域”,将中西部内陆较为落后地区划分为“后发区域”(这里暂不考虑各个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均衡)。中国的“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的形成由来已久,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1935年就提出了“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①的概念,就说明了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程度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这条分界线是从人口角度划分的,却也反映了中国区域之间自然地理、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于1962年提出的“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由后起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1],这种特殊益处 既不是先发国家同样能够拥有的,也不是后起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相对落后性共生的。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假说为探讨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许多后来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日本等后发国家经济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后发优势”假说,也使这一理论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理论本身也在不断深化。

后发国家因其落后性而拥有特殊益处,同样,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后发区域也会因其落后性而拥有某些特殊益处。后发区域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学习先发区域和国外的先进制度、不断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等获得后发利益,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制度后发优势的实现路径

后发区域因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而独有的、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综合优势,主要包括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和结构后发优势。既往的、包括区域后发优势理论在内的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展开,认为技术差距是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后发优势的利用也主要是技术后发优势。

本文认为,技术差距当然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制度滞后也是落后的重要原因,而且技术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制度落后。同时,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必须以良好的制度安排为基础;资本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的充分利用,也都要以良好的制度为条件。

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其经济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效的制度能降低交易费用;第二,制度可以为实现合作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制度能为个人选择提供激励系统;第四,合理的产权制度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2]如果制度的上述经济功能能够充分发挥,那么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就达到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实现了制度均衡。但是,这种均衡状态是很难达到的,制度经常是非均衡的。从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过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使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趋近于帕累托最优的制度均衡状态,实际上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诺斯等学者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了制度变迁过程,认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使制度变迁会沿着某种途径不断得到强化。但是这种不断的强化,可能使制度得到优化,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强化,也可能是沿着一条错误的路径破坏了制度效率,从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制度变迁过程步入良性循环而不断提高制度效率,是任何经济体都必须十分关注并付出努力的。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过程都必然伴随着制度变迁,但是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制度变迁的起始条件和切入点不同,制度变迁的进程会呈现出差异性。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中,各个地区的制度变迁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体现出了差异性,因而产生了制度的“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先发区域凭借已有的优越条件,通过利用先发优势,取得明显好于后发区域的绩效。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后发区域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就是制度后发优势。

有效率的制度的形成,是一个经过反复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通常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制度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一旦有效率的制度形成,就可以被后来者利用,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降低后来者的制度变迁成本,这就是制度的后发优势。具体来说,制度后发优势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

1.制度移植。制度移植就是制度(或规则)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或引入。[3] 后发区域利用后发优势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这一目标不相适应的要素稀缺是普遍现象,这里的要素稀缺包括制度供给不足(而且本文认为这是制约后发区域发展的根源)。增加制度供给有多种方式,其中制度移植是最节约成本的一种方式。某些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共同性,后发区域将先发区域的某些成熟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直接移植过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制度移植不像技术移植那样受到知识产权等的制约,付出的移植成本相对较小。

2.制度模仿。制度模仿与制度移植不同,制度移植是完整的复制,而制度模仿则是一个选择性的学习过程。制度移植受到的限制较多,制度模仿是克服了制度移植的弊端而更符合后发区域制度变迁需要的模式。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在制度效率上存在着差距,这为后发区域学习模仿先发区域的制度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制度差距的存在也成为激励后发区域发展的动力。区域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也是制度的竞争;区域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竞争所导致的效率差异。因此,后发区域必须要通过学习、借鉴,逐渐缩小同先发区域的制度差距。从一国范围看,不同区域的制度安排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制度结构下,具有很高的共同性,而且某种意义上也需要保持相应的共同性,这使得后发区域更有必要学习模仿先发区域的制度安排。

3.制度创新。制度移植和制度模仿都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如何本土化的问题,而且总是跟在先发区域的后面对后发区域的快速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促使本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逐渐缩小同先发区域的差距。但是,制度自身所具有的自增强机制,可能会使制度变迁过程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强化。如果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就会使经济发展锁定在这个错误的路径上难以自拔,制度创新必须要突破这种锁定。后发区域的落后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度的不完善上,现有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往往无法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可能使这种不完善不断加强,进入路径死锁。如果无法突破路径依赖,就会陷入后发劣势,抑制后发优势的发挥。因此,后发区域如何突破路径依赖,通过制度创新使后发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是关系到后发区域发展的最重要问题。

三、促进制度后发优势实现的政策选择

制度后发优势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然而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的势能,如何将这一潜在的势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问题的关键。后发区域若想摆脱落后的困境,必须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从制度安排上创造能够促进制度后发优势实现的有利条件。

1.评价经济绩效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率的制度的建立,首先有一个标准问题,制度效率是按照什么标准衡量的?传统上我们通常都是用GDP的指标来衡量各个地区的经济绩效,从而也用来检验现行制度的效率水平。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追求GDP的增长成为各个地区、各级政府、各位领导的主要目标,因而造成了区域间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问题,并且付出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必须改变这种单纯以GDP标准衡量经济绩效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后发区域。后发区域GDP水平较低、发展缓慢,迫切希望快速提高GDP水平。但是,后发区域普遍人力水平较低,并且环境较为脆弱。因此,在制订经济绩效评价标准时,要综合考虑到资源环境、经济基础、人文条件等各种因素,不能单以追求GDP的增长为目标,更应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2.选择经济发展目标要充分体现资源要素特色。制度后发优势的利用就是要通过影响制度变迁过程,使之更有利于后发区域特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因而确定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目标很重要。特定经济体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这个经济体所能调动的现有的、潜在的资源要素。因此,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资源要素条件,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资源要素的承载能力。后发区域的资源要素条件有自己的特色,同先发区域相比有一些落后性,限制了其发展,如地理条件较差造成了交通的不便、水土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等。但是,后发区域的很多地区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太阳能、地热、地表水等水电资源充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特色区的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各个地区都能挖掘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资源要素。经济发展目标的选择应该充分体现这些地区的资源要素特色,避免一味地移植、模仿先发区域的发展模式。

3.加速市场化进程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后发区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落后于先发区域。总结先发区域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其推进过程也是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后发区域逐步融入统一的市场体系中,通过要素流动优化资源要素结构,利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使区域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后发区域从先发区域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发展道路,而前提条件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在一个阶段内,可能会使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但随着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后发区域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需要区域内部产生强大的动力,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冲破阻力,主动与国内、国际市场对接;另一方面,更需要中央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帮助后发区域加入到全国的分工体系中,同先发区域一样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利益。

4.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要遵循生态原则。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一个区域同一个国家一样,如果能将可控制的生产要素(包括区内的和区外的)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就会促进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个阶段是有次序的,但是,在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手段可以促使产业结构以更快的速度向高级阶段演进。后发区域的产业结构演进,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逐步升级,也可以凭借与先发区域的结构差异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方式实现。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必须要考虑到后发区域的可承受程度。大多数的后发区域都是生态脆弱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特别是在接受先发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坚持生态第一原则。然而市场的短期逐利性可能会引致错误的产生,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安排,规范后发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促进资本形成需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本不足始终是后发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改革开放后,当先发区域逐步形成了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时,后发区域却仍然只能通过国有金融制度安排获得资本形成能力,而国有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则被排斥在正式金融体制之外,从而造成了与先发区域资本形成效率的差异,也逐渐拉大了二者的经济差距。加速后发区域资本形成,必须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后发区域的资本融通机制。一是在国有银行体系之外构建包括更多形式的金融体系;二是努力培育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主体,培养国有企业以外的有效率的产权主体;三是中央政府借助于税收和银行贷款等形式对贫困地区的投资进行政策倾斜等。

6.加强市场秩序建设要规范地方政府竞争。在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独立性日益加强,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这种竞争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对市场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如地方保护、税收竞争,可能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从长期看则是有害无利,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后发区域迫切希望能够加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更可能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要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的税收竞争,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各个地区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二是要隔断政绩与经济数量增长间的联系,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性干预,避免官员间的晋升竞赛;三是中央政府要通过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给予起点较低的后发区域以适当的帮助,以阻断政府的地方保护行为。

参考文献:

[1] Gerschenkron.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Respectiv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00-502.

[3] 卢现祥.论制度变迁中的四大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4).

篇5:莫厘峰: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信息时间:2008-11-27阅读次数:45】【我要打印】【关闭】

王荣书记在市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号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弘扬新时期苏州城市精神,用超前的眼光、开放的胸怀,敏锐把握大势,科学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符合苏州实际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这应该是苏州市委领导集体学习胡锦涛“6·25”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全新的行动纲领。

要说苏州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毫无疑问是坚定不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对这一时期伟大实践的概括和提炼。然而,古人有云:“成似容易却艰辛”,这里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总结。单就区域经济理论中的比较优势而论,都说苏州紧靠上海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其实具有两重性,是把双刃剑,“大树底下种碧螺春”一说就隐含了这层意思。要不是聪明的苏州人抓住了浦东开发开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漂亮地打出了“时间差”这张牌,巧妙地将国内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与国际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的后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演化为自身发展的爆发力,机会稍纵即逝,苏州很可能至今仍然只能在一个低层面上作“小家碧玉”状缓慢发展。

当前,苏州正处在巩固小康成果、提高建设水平,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既承担着全面小康建设“补短”、“补软”、“补缺”的紧迫任务,又肩负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使命。然而,我们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与当年相比却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州自身在长期高速运行之下所未能及时解决且日益积累起来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由此而引发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严重的瓶颈制约。在此新形势之下,沿袭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苏州还能不能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关键还要看我们能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以全新的思路构筑区域发展的新优势。

我们当然不是离开了自身的发展实际去奢谈新的空泛的发展优势,而是立足自身条件和区域实际,以科学的时空观去谋求新的更多的发展时间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旦我们获得了新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也就获得了新的时空优势。

众所周知,苏州在上一轮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等严峻的发展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国际经济技术梯度转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事实上,制造业的再次转移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已经初露端倪。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谁在这一点上能够做到见事在先、谋事在前,及早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及早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也就赢得了新的发展优势。

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尽管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无庸讳言,事实上我们还始终未能脱出西方城市化道路的窠臼,这就必然带来一个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问题。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也早就在探索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问题,诸如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等等。而近一个时期以来日益显性化的生态环境恶化如蓝藻爆发等,也以铁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决不是一个城市或一个行政区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大的区域发展空间问题。同样道理,谁在这一点上能够做到见事在先,谋事在前,主动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积极谋求区域共同发展的新空间,谁就能在未来的区域经

济一体化进程中赢得空间上的发展优势。

篇6: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摘要: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十年来,因为制度创新滞后等原因致使黑龙江省经济前进的步伐缓慢落后于其它省份。在当前知识经济及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便利条件,着力发展具有龙江风格的旅游业、绿色生命健康产业、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扩展多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关键词:黑龙江省;经济;比较优势

一、黑龙江省与我国部分经济增长较快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80年代黑龙江省GDP与广东相当,为广东省的1/3,不到广东省的1/4。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3年里,黑龙江省与广东省的GDP差距由1万亿扩大到了2万亿。

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也落后于其他两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经济增长契机,单从地理位置上看,黑龙江和辽宁具有相对较强的地缘优势,辽宁省拥有黄金水道和天然良港,成熟航线连接全球,辽宁的私营企业在东三省来看是走在前列的,而且辽宁的私营企业还具有相当的外向性;黑龙江西南有嫩江,松花江南北斜贯穿本省,形成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和东南部的松嫩平原。

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7.7亩。农业是黑龙江的一大优势产业,是全国著名的“北大仓”。另外,与吉林省相比,黑龙江具有较好的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资源。这表明,合理利用优势资源,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扬长避短,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指日可待。

二、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区域内主要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1.在与蒙古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中,在地理位置上,蒙古国的东方省是黑龙江省的近邻,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土壤质量相似。东方省有适合于种植业的(没有被工业污染,且不需要化肥)肥沃土壤.利用这种有利条件,黑龙江省可以在东方省投资或合资建立蔬菜种植场,种植对人身体健康有益的目前在蒙古国还没有开始种植的高级蔬菜。这些无污染无化肥蔬菜除了在蒙古国国内销售外还可以出口到中国,这些产品因为对健康有益,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另外,黑龙江的蔬菜种植专家可以帮助培训种植蔬菜的技术人员。

2.在与韩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中,黑龙江省与韩国的.经贸往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以间接贸易为主。1992年中韩建交后,黑龙江省利用地缘、资源、亲缘等优势,大力发展对韩经贸合作,成绩斐然。自以来,韩国与黑龙江省之间的贸易水平一直呈缓慢发展趋势。,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双边贸易额大幅减少,进入开始出现回暖势头。

3.在与日本的国际经济合作中,黑龙江省与日本的交往历史悠久,早在13前的盛唐时期,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曾经是古代渤海国的首都。

有史料记载渤海国与日本在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有过频繁的往来。据说这一关系一直持续200年之久,今天的日本也是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4.在与俄罗斯的国际经济合作中,中俄两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较快,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黑龙江省是中国对俄出口的最大通道,也是自俄进口的主要通道之一。

三、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一)充分发展旅游业

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冰雪、湿地、森林和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集冰雪体验、湿地观光、避暑度假、商务会谈、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资源方面,黑龙江省山有大、小兴安岭,江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湖有兴凯湖、镜泊湖,还有中国最大的森林生态度假区,大部分地区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难得场所。黑龙江有北极村—漠河,日出点—东方第一哨,世界地质文化遗产—五大连池,还有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黑瞎子岛,是领略祖国风光的好去处;黑龙江省有珍贵野生国鸟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扎龙,世界上最大的濒危猛兽东北虎的养殖基地—横道河子东北虎人工繁殖基地和哈尔滨东北虎林园;黑龙江省还有众多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可以借助旅游的机会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在延边口岸,旅游景区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近代俄侨、犹太文化、现代北大荒文化、大庆文化、知情文化等基本素材为基础,整合资源,创立龙江品牌特色文化,倾力打造一个代表黑龙江形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以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黑河为重点,机构合理,各具风格,城乡连动的区域文化产业格局。

(二)以发展绿色生命健康产业为特色

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大约是吉林、辽宁两省的2.5倍,牧草地面积是吉林省的2.1倍,辽宁省的6.3倍。在东北亚地区主要农产品中,黑龙江省谷物、大豆产量全区第一位,甜菜、水果产量居第二位,芝麻、花生产量居第三位;此外,黑龙江省是世界亚麻主产区,麻类产量仅次于印度和孟加拉,牛奶产量仅次于蒙古。

黑龙江省有丰厚的没有受污染土地资源,是全国第一个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省份,全省经过认证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57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8.4%,在中国销售的绿色食品中有1/3来自黑龙江省并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

今后黑龙江省应坚持走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之路。全面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战略,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或和发展绿色农业为重点,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粮食、蔬菜、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种植、加工、质量标准国际化,合作项目国际化,延长产业链,通过实施“打绿色品牌、走特色道路”的发展战略,继续保持绿色食品产业领先地位,并利用东北亚国家市场空间巨大、消费能力旺盛的客观条件,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推广到东北亚。特别是要抓住日本灾后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日本先进农业种植技术,与日本合作种植日本国内市场的农作物,甚至就地建立日本食品加工企业,促进黑龙江省对日本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促进食品加工产业结构优化,改变以往原粮南下、品牌食品北上的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增加值少的不利地位。

(三)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及多种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黑龙江经济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民营化”的步伐迈得还太慢,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很低。

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创办微型企业,发展双边与多边贸易,加强与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如,抓住灾后日本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黑龙江省建立日本食品工业园,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食品产业向高精、安全、绿色方向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如,从现实看,中俄关系发展稳定,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可以将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相结合,不仅能够带来区域内的贸易增长,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从而带动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提高两国人们的福利水平。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石油、森林、煤炭等战略资源保障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提出并实施了“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发展战略,特别是着力打造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哈绥牡东对俄出口贸易加工区,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

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参考文献:

〔1〕那·图木尔.蒙古国东方省与中国黑龙江省经济合作[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6).

〔2〕曲伟.黑龙江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1).

〔3〕林珉璟.韩国与黑龙江省贸易现状及展望[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2011,(6).

〔4〕衣保中等.建立中俄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2011,(6).

上一篇:什么是教学技能及其培养途径下一篇:骨干教师 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