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青花瓷器鉴定

2024-07-23

永乐青花瓷器鉴定(精选6篇)

篇1:永乐青花瓷器鉴定

至永乐三年始,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向外推销了精美瓷器,又带回了制瓷所需的“苏麻离青”色料。永乐朝瓷器的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以后瓷器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方法一:辨胎釉

胎质洁白釉面细润永乐瓷器胎体变薄,胎质干涩有空隙,胎色趋于洁白,生烧现象已不常见,这主要是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前朝有了进步;青花器釉面较厚,釉质细腻平滑,釉色多白中泛青;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器物上可见缩釉点;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方法二:辨纹饰

小笔填绘,形成深淡的笔触

永乐时期纹饰装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瓷器装饰线条一般比较纤细流畅;常见绘锯齿状叶纹,有别于宣德时期;莲瓣纹绘画大多勾线填色,回纹一改洪武时期两个一组的画法,大多连续不断;青花弦纹线,线条不十分均匀,给人一种古拙之感;龙纹很雄壮,龙头有竖发的处理,龙颈、龙身较元代雄壮,但少了几分矫健;龙爪依然很有力度,除五爪外,也有三爪、四爪;青花瓷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即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

方法三:辨款识

永乐时期瓷器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于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当始于本朝,在器物上模印、锥拱或以青花书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如压手杯内底心书青花“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永乐篆书年款的特征编成口诀“永乐年款却领先,印刻暗款凸凹全。压杯青篆在内心,不是确知不胡言。”但永乐朝瓷器绝大多数不落款。转载自:张雄艺术网

篇2:永乐青花瓷器鉴定

一、要明察秋毫潜心研究,戒粗心大意不加思索。鉴定古陶瓷主要是辨真伪、断年代、说窑口、评价值。只要聚精会神,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潜心研究规律特点,认真全面系统地思考总结,形成自己对古陶瓷特有认识,就一定能够较好地鉴定古陶瓷。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心得及研究经验,总结了五条:一是看胎质、釉色。不同年代不同窑口古陶瓷胎质、釉色是不相同的。如,商周原始青瓷,胎只有灰白色、灰褐色,釉色青。明代永乐瓷胎色纯白质细腻,白釉似玉,迎光透视胎釉粉红、肉红或虾红。二是看装饰、款识。通过它能判断古陶瓷朝代和何人所用。如,瓷器上有八仙、八宝图和花捧、书写回文可考虑是正德年间的;瓷器上有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可考虑是康熙时期的。关于款识,从书法风格、用笔特点去看则快捷可靠。三是看造型、工艺。它能帮助弄清古陶瓷所在的不同时期。仅鸡首壶而言,若高颈侈口,器身矮小,扁腹平底,尾短扁,则为三国的;若壶口****或漏斗状,束颈宽肩翘首眺望,嘴形由尖变成圆管形,则是西晋的。为何看工艺?因古陶瓷生产者动作娴熟、技术高超,生产的古陶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而伪品工艺不自然不流畅、拘谨,不能传神。四是看色彩、光泽。不同古陶瓷有不同色彩效果。一件瓷器釉里红红紫中闪黑,颜色不悦目,则为元代的,因其具备了元代瓷器釉里红色彩特征,而不可能是清代的。清代瓷器釉里红鲜艳夺目。古陶瓷一般光泽柔和,莹润如玉,釉上彩瓷呈现出“蛤蜊光”之彩晕。仿品光亮度与透明度高于真品,给人“贼光”、“火气”感。五是看裂纹、气泡。有些古陶瓷釉面会出现微裂纹,在科学仪器下看象裂缝,明显陈旧,两侧似斜山坡,有凸出其他釉面之势。用放大镜看气泡,给人撍蕯感,似充满气的气球,某些完整气泡里还会有类似泥土的零星粉沫。

二、要勤摸多掂悉心体会,戒没有手感蔑视轻重。

古陶瓷手感柔润,舒畅,有适度光滑感。而仿品有刺手、粗糙干涩感。如,宣德盘子,手摸底部感觉柔润,不过于光滑,这是由宣德盘子细砂底的特殊情况来确定的。对陶瓷不摸不掂就不会产生手感,就不会知道光滑度和轻重,就容易对古陶瓷产生片面认识。勤摸:对陶瓷既要摸外表、里面、口边,又要摸底部和底边;既要摸粗细、光滑度,又要摸厚保真品不论是哪个部位,其厚薄是差不多的,而赝品胎由薄变厚;既要摸古陶瓷,又要摸仿古瓷,要进行真假对照。有的人也许会问:你说手感“光滑”,何为光滑?许多新陶瓷不也很光滑吗?你说:“真假对照这更难做到,请问民间普通收藏者,能有几人可以捧着真品和自己藏品进行对照?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收藏爱好者如果真的想在收藏方面有所成就,仅看书是不够的,不是说“真假对照”就是一定要自己拥有真品,完全可以在看好书的同时,到博物馆、文物市场走一走,或者请有经验的老师指点。自己没有真品,不等于博物馆、文物市尝收藏专家们都没有,只要虚心请教,专家们会帮助你,或者指点“光滑” 或者帮助“真假对照”。笔者有一个习惯,就是看到陶瓷,无论真假,若能拿到手,总会掂一掂轻重。如果一件陶瓷过轻或过重、不平衡,那么,判断其为伪品无疑了。

三、要多敲轻弹专心倾听,戒闭门看书忽略声音。

陶瓷损伤有裂痕时,用耳一听就明白了,因为完好的陶瓷与其声音是明显不同的。由于不同时期,陶瓷制造用的源材料不同,再加上火候又有差别,陶瓷生产成品厚薄不一样,听声音自然不一样,鉴定材料《明代青花瓷器鉴定》。可大多数初学者都以看书为主,若仅只看书,要通过听觉鉴定古陶瓷是很难的。要提高对陶瓷的听觉能力需养成一种良好的对陶瓷多敲轻弹听声音的习惯。听声音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听出感觉来,有了感觉就成功了一半,我们虽不说跟着感觉走,但是不同陶瓷有不同声音,只要是不同的声音对感觉器官形成了不同的感觉,就用这个不同的感觉来鉴定不同的陶瓷是完全可以的。关于古陶瓷有什么声音,一些史料有所记载,如“声如馨”、“音清越”、“声音悠扬长久”、“瓷声如金声”、“声如击木”等。

四、要多测巧闻精心实施,戒不闻不问自以为是。

古陶瓷的大孝重量、微量元素含量等,都在测量之内。陶瓷的重量鉴定,以上第二部分已讲过。各元素含量属古陶瓷科学仪器鉴定内容,有条件的测一测当然为好,没有条件的不测也无妨,因为传统经验式的古陶瓷鉴定法足以鉴定出古陶瓷的真伪、年代、窖口和价值。这里要讲的是要多测量古陶瓷大小,如:古陶瓷的口径、腹径、底径、高度和厚度等,这是古陶瓷鉴定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古陶瓷的大小不但对辨别真伪具有重要意义,对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巧闻指用鼻子巧妙地闻味道。古陶瓷很多是从土里挖出来的,这些出土的古陶瓷身上或多或少附有一些须泥土,这些须泥土大多数细腻、嫩滑,闻上去有一种泥土特有的香气。而赝品身上附着的泥土不如正品的细腻,闻上去感觉有一种异味。有的人对陶瓷大小和气味自以为是不重视,问大小随意估计,论气味一问三不知,这对古陶瓷的鉴定是极不利的。

五、要对照历史耐心考证,戒脱离实际不顾当今。

对陶瓷的胎质、釉色、造型、款识等鉴定,只是对陶瓷本身的特征进行鉴定,这是远远不够的。要了解中国古陶瓷的发展脉络与成就。要对照古陶瓷的煅烧方法、装饰办法进行分类比较和技术性分析;对照古代文献资料、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生活生产条件以及当时各阶层的审美情趣进行验证和调研;对照最原始记录和考古出土相关文物进行推断和考证。戒脱离实际不顾当今,要求实事求是面对现实,要明白现在生产仿品情况。如:现在市面上有大量的仿古瓷器,大都采用注浆工艺。只要陶瓷内壁没有旋纹、没有修刀痕、没有手指按过的痕迹,光滑且有泥浆流动痕迹的瓷器就可以判明其是注浆瓷器。只要这件瓷器用的是注浆工艺,就可以断定其为现代仿品。因为陶瓷的注浆工艺兴于解放以后。

六、要传统鉴定信心百倍,戒仪器测试全盘否定。

传统经验式的鉴定法是科学的,将传统经验式鉴定法称作传统科技鉴定法,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仪器测试法也是科学的,已经被大家习惯称为科技鉴定法,显然也是正确的。尽管过去没人说科技鉴定法包括传统经验式鉴定法,但实际上科技鉴定法应该包括传统科技鉴定法和仪器科技鉴定法,这是必须要理解和明确的。对于资深专家来说,传统经验式鉴定法,即传统科技鉴定法是最具有效性和权威的,这是众所公认的,无可非议的,要信心百倍发扬光大。但有条件者在进行传统经验式鉴定的情况下适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仪器鉴定是也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一些很难鉴定的古陶瓷,可以利用两种方法综合鉴定,不能将仪器鉴定法全盘否定。仪器科技鉴定法目前比较多。如:碳十四测定法、热释光测定法、组分分析法、脱玻化测试法等。据相关资料记载,碳十四测定法可判断年代,但误差大,热释光测定法用来确定年代误差小,但有损陶瓷,脱玻化测法为无损测试,为当今最好的方法。元素鉴定法和“老化”鉴定法以及现代核分析技术鉴定法正在一些大都市试行。

七、要为人厚道修心养性,戒片面认识轻易定论。

有人认为只要是造型不符合文献记载或馆藏的陶瓷就可定为伪品,此观点很片面。正如著名鉴藏专家邹全安先生所说的:鉴定任何艺术品,不能为历史所统计的所谓的造型和重量所困惑,因为统计是有限的,资料刊载和馆藏更是有限的,艺术品的造型和重量虽然有其规律性、一定的固定模式和标准值,但这都是相对的,是一时不可穷尽的,在特定的时间里还有尚未能挖掘出来的一时也还不可能被文献所记载、馆藏的东西。所以陶瓷鉴定不能主观地以其造型自己没有见到过、没有听说过或在资料里未曾记载过,就断定其为伪品。由于鉴定水平不同,作鉴定结论时会因为人的主观因素异同而产生一些误差,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么到底听谁的呢?这里要求鉴定者为人要厚道,要有修养,要“鉴宝当慎重”。第一,不要自高自大,不要把自己东西说成价值连城,把别人东西说得一文不值,甚至当别人已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时,还固执己见,瞧不起人;第二,不要众目睽睽之下,只“瞄一眼”就轻易抢先表态道其真伪,甚至口出狂言大声说“假的,如果是真的怎么怎么的……”。第三,不要以权威、头衔定论。不要不看物只看人,不要以为有专家的鉴定书,就说是真的。如果真品被鉴定为伪品,就可能会给这件古陶瓷以毁灭性的打击,不但影响该陶瓷的收藏交流,而且影响鉴藏专家们的声誉,给收藏爱好者带来消极影响,给古陶瓷带来不公正的待遇,给国家造成损失。

八、要迎难而上恒心鉴藏,戒瞻前顾后半途而废。

篇3:永乐青花瓷器鉴定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 然后上透明釉, 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1], 它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蜚声海内外, 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青花瓷器的成长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特别是明初永乐、宣德两朝, 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比比皆是。

由于明初实行了朝贡贸易政策, 政府派船队出使海外, 郑和七下西洋, 途经东南亚、中亚、阿拉伯、直至非洲东部, 带去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铁器、麝香、金属货币等, 而瓷器却是最受欢迎的品种。由于郑和下西洋对外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伊斯兰世界, 而青花瓷器白地蓝花的装饰效果寓意纯洁高尚, 与伊斯兰教义不谋而合, 因此深受伊斯兰世界的喜爱。同时, 为了使青花瓷器在伊斯兰世界畅销, 永宣官窑青花瓷器大量采用了伊斯兰风格的造型与纹饰, 伊斯兰艺术的审美极大地影响着永宣的青花瓷器。汉唐以来, 我国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直都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而永宣青花瓷在与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却出现了以伊斯兰文

化为主体的倾向, 无论是用料, 还是器物造型、纹饰审美都明显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而永宣以后这种影响又开始减弱。

明初伊斯兰文化对官窑青花瓷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苏尼勃青釉料的引入, 其次是造像上借鉴, 再次是纹饰上的影响。而前两者已经有大量的文献作出了详实的论述, 如:冯先铭的《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与外来影响》 (《艺术市场》2003第10期) ;王健华的《明初青花瓷器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总第79期) , 《永宣青花下西洋》 (《故宫视界》第131期) , 《浅谈永宣青花瓷器的伊斯兰因素》 (《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 ;马文宽的《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 (故宫博物院院刊) 等等, 而本文的研究主要着眼点在于永宣青花瓷器纹饰的伊斯兰因素上。

伊斯兰艺术是一种宗教艺术, 是围绕伊斯兰宗教仪式和活动, 为弘扬伊斯兰宗教教义和信仰而展开的艺术。它一方面融合了《古兰经》中真主的圣言启示, 一方面又吸收了由伊斯兰融合在一起的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 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伊斯兰艺术:形式华丽、内涵丰富、宗教观念浓厚。伊斯兰艺术有诸多的禁忌, 它不允许反映世俗的一切感观, 人物和动物形象也被禁止, 因此伊斯兰艺术史中没有绘画和雕塑。波斯的莫卧尔细密画和一些零星的壁画也曾风靡一时, 但其影响和成就远不如清真寺建筑艺术和精美的金银器, 没有形成独立艺术体系。这就促使那里的艺术家们用华丽的植物图形、几何图形和书法来美化器物的表面, 这是伊斯兰艺术的灵魂, 而永宣青花瓷纹饰中大量的伊斯兰因素, 也主要为这三种纹饰。

一、永宣青花瓷器上的伊斯兰植物图形纹饰

永宣大量青花瓷器上存在着一种类似于中国缠枝花卉纹饰的植物纹样, 即伊斯兰蔓藤纹饰, 它的构成形式是以植物蔓藤扭转成波状、S形曲线, 并以此为纽带, 互相交错、蔓延, 以布满整个装饰空间, 藤上点缀着叶子、花蕾, 或者果实, 但已失去具象、天然的形态, 而富于装饰性、抽象性和观念性 (如图1) , 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节奏感和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以及真主的无处不在。

在阿拉伯蔓藤纹饰出现之前, 中国瓷器已经有着以植物纹饰装饰的历史, 中国瓷器的植物装饰有着写实和半抽象两种风格, 其中缠枝花卉纹饰与阿拉伯的蔓藤纹饰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由花卉、蔓藤和叶子组成。所不同的是中国缠枝花卉纹较为写实, 什么样的花卉配搭什么样的叶子, 且并不着重强调蔓藤, 而是强调花卉, 少量的蔓藤只是处于陪衬地位, 成为花的附属, 而蔓藤连接处的花朵是吉祥含义的载体, 如牡丹花象征荣华富贵, 菊花象征延年益寿,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等, 如图2中宋越窑系缠枝菊纹碗, 菊花占据了大部分的布局空间, 枝叶卷曲, 只点缀在花朵之间的空隙部分。而阿拉伯花卉纹饰则是以蔓藤为载体进行四方的无限延伸, 花卉的地位尽量弱化, 更多的是突出整体的抽象性和装饰性, 如图1中花朵的位置虽然比茎叶稍显, 但卷曲的茎叶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中国缠枝花卉纹来源于佛教的忍冬纹, 它随佛教而传入。忍冬为一种缠绕植物, 俗呼“金银花”, 又因凌冬不凋, 故有忍冬之称。最初却是源于希腊, 古希腊的建筑和陶器中就已经出现这种样式。在印度, 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 取其“益寿”, 以及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的吉祥涵意。唐代以后, 忍冬纹渐被缠枝卷蔓的卷枝纹替代, 宋代开始出现缠枝纹, 宋代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 自元以后盛行于景德镇, 但明显受到伊斯兰蔓藤纹影响。常见的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葡萄”、“缠枝石榴”、“缠枝百合”、“缠枝宝相花”, 以及“人物鸟兽缠枝纹”等。

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器伊斯兰植物纹饰的装饰经归结主要有几种类型:

1. 如图3以花纹为中心, 曲线为媒介, 周围环5朵或6朵花卉, 主要应用于大盘中心圆形装饰。

2. 如图1, 以茎叶为媒介做四方连续, 布满器物整个空间, 但布局清新、舒朗。

3. 朵花形式。

这类伊斯兰风格的纹饰并不多见, 且非常的抽象化。如图4、5, 这是永乐一缠枝花卉纹碗内碗心部分的朵花装饰, 注重对称、规整。也有如图6的轮花装饰, 以轮花为主体, 周围环绕叶纹及其他花纹相间各一周。

4. 转枝纹形式, 以波浪形曲线做二方连续。

多应用于壶、罐类器物的主题纹饰, 也用于器物边沿, 颈部, 足部的辅助装饰, 如图7, 缠枝花卉纹以二方连续做主题纹饰。图8, 缠枝花做边饰。这种装饰方式在元代就已经出现, 并且成为缠枝纹饰的主要装饰形式, 只是永乐、宣德的此类纹饰更为精致, 更突出蔓藤的曲线感。

二、伊斯兰几何纹饰

伊斯兰几何形纹样的特点是以线条、椭圆形、三角形、方形或棱形等为基础性, 呈90度或60度相互交叉, 从而组成各种变化不定和结构复杂的几何纹样。其中以两等边三角形相互交错, 叠压而成正六角星形, 在伊斯兰地区流行了上千年之久。如图9是伊斯兰地区的一描金釉彩敛口矮腹玻璃罐的底部, 永乐、宣德的瓷器也曾出现这种星形纹饰。如图10, 不过图10为八角星形。又如图11是腹部饰大六角星形, 其中心部位绘一小六角星, 星内饰缠枝花卉, 星的周围绕以“六六合罄”, 间以六边几何形花格, 花格内分别绘制海浪、云气、花草等图像, 构成立体纹样。对于星形的偏爱在伊斯兰教中有着深刻的寓意。著名学者马文宽在《伊斯兰世界文物在中国的发现与研究》中谈到:“在古代近东地区, 人们认为它是魔力的标志, 并相信它可以提供保护。抵抗恶魔和其他邪恶力量, 也是驱病避邪的魔符, 一种神秘的符号在犹太人神秘著作中, 把这种六角星及五角星也称为大卫之盾牌”[2]。

三、阿拉伯文字纹饰

用阿拉伯书法作纹饰是伊斯兰艺术独一无二的特点。1980年扬州博物馆考古组在肖家山地段发现一件晚唐时期的青釉绿彩背水扁瓷壶[3], 壶的正面有一组绿釉彩饰, 经鉴定为一组阿拉伯文, 其意为“真主至大”。永宣官窑青花瓷器以阿拉伯文字作为装饰图样的器物不多, 书写也较为规范, 字的起笔转折处极为圆润, 有汉字书法的特点, 且与器物的结合较为贴切。

阿拉伯、波斯文字纹饰的内容主要是赞颂真主及至圣穆罕默德, 反映《古兰经》中的教义, 或说明瓷器的用途。台北鸿禧美术馆收藏一件明永乐时期所制的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全器有六层纹饰:口沿是一圈回纹, 颈绘花卉纹, 肩绘莲瓣纹, 足绘足草纹, 腹绘缠枝花卉纹。此壶尤为珍贵的是在流口上方刻有波斯文, 意为:“贾哈哥瑞王之子阿克比尔沙哈二十年之物”。此壶应是阿克比尔王子定作之器。香港天民楼收藏的明永乐时期的青花波斯文卧足碗, 在外壁口沿处绘一周波斯文, 意为“感谢真主赐福”。在青花瓷器上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做装饰, 从唐代开始, 历经元、明代的永乐、宣德、成化、正德等, 各朝均有此类传世品。

结论

永宣官窑青花瓷器的伊斯兰纹饰因素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其总体特点为:

⒈纹饰极具图案性, 抽象性。无论是蔓藤纹饰还是几何纹、阿拉伯文字纹饰都具有图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这是伊斯兰艺术禁止崇拜偶像的结果。

⒉讲究重复、整体和规则的排列, 注重对称、均衡和节奏的置陈。伊斯兰纹饰因纹样的线条多采用严谨的S型波线、抛物线、螺旋线进行穿插缠绕, 所以即使繁复到无可附加的程度但仍能保持清晰的脉络, 并使其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和规则性、对称性、均衡性和节奏性。纹样结构上的繁复与内容、装饰手法上的单纯相互抵消, 营造出了静穆、庄严、崇高的宗教氛围。

⒊构图满、密, 不喜欢留白。众所周知, 中国艺术不管是绘画、书法, 还是建筑和园林, 都赋予虚空以丰富的内涵, 成为产生丰富审美情感的源泉, 而伊斯兰装饰纹样的最大特点是密集繁复, 呈现密不透风、满地锦绣之形态。“伊斯兰艺术认为, 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 故应以稠密的纹饰填满空间, 阻止魔鬼活动。”

尽管伊斯兰纹饰在永宣以后逐渐被中国化, 有些纹饰逐渐消失, 但亦对后世中国青花瓷器的装饰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338页

[2]马文宽.伊斯兰世界文物在中国的发现与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1) :60页

篇4:唐宋元青花瓷器鉴定

青花瓷以元代景德镇生产的最为名贵,在前几年的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曾达到上百万美元一件。(2005年的“鬼谷出山”图罐曾拍出相当2.3亿人民币的高价,可惜刚刚拍出,其真赝之争,即在学术界形成3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元代真品无疑,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洪武产品,第三种观点认为是赝品,第三种观点提出许多疑问,裴光辉先生曾提出10点疑问,其中有一点即是图案有一个武士腰挎的刀是戚继光发明的“戚家刀”,也称“三弯刀”,这种刀是戚继光根据中国传统腰刀借鉴日本武士腰刀的优点改良后发明的,其上限不会超过戚继光发明“戚家刀”的时期。陶禅先生则提出其青花画法中有“分水”技法,此种技法最早出现于成化时期,康熙时盛行,故其上限不会超过成化。对一件器物有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情,学术界还可以就各自的学术观点提供证据,继续讨论,百家争鸣,应该是好事,最后终有大白于天下的结论。)其次为明清官窑青花。永乐、宣德官窑青花拍卖价格十分稳定,多在20万至30万美元之间。唐青花数量极少,至今未见于拍卖市场。明清民窑青花,其生产量大,传世品多,虽画法自由潇洒,常为艺术家们赞赏,但拍卖市场价格平平。不过若以欣赏、研究而论,其画面独特、画法清新者亦颇有收藏价值。

唐青花瓷器的鉴定

中国陶瓷以钴为着色剂的,始于唐三彩,其料为进口钴料。据考证,河南巩县小黄冶村窑址是当年烧造唐三彩用钴最多的窑。其他烧唐三彩的窑址如陕西耀州窑、河北邢窑和曲阳窑中钴蓝彩料则较少。唐三彩的精品基本全部产自巩县小黄冶村窑址。20世纪80年代对该地正式发掘以后就回填了。笔者在1989年去巩县调查窑址的时候,早晨去就听说半夜盗墓者又把那个地方盗了一个坑。后来笔者赶快跟文物部门的人去看了以后,方知那些盗墓贼很厉害,一晚就挖了好几百米,笔者后来就在他们挖出来的土刨了刨,捡了两块三彩陶片,其实都是考古发掘以后回填的。但唐三彩是陶器,不能算青花瓷。1975年南京发掘唐青花枕残片一枚,上个世纪70年代晚期在扬州唐城遗址扬先后共发现20片青花标本,英国考古学家在西亚地区也曾发现唐青花瓷片。冯先铭先生根据国内发现的考古资料提出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河南巩县烧青花瓷器的窑址不是烧造唐三彩的小黄冶村窑,而是另一处窑址,距离杜甫故居不远,该窑址当年未作正式发掘,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地表采集到白瓷碗瓷片,可证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为巩县窑产品。对他这种观点,学术界基本认同,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是不搞专业研究的收藏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去年,在河南巩县大规模发掘的时候把窑口找到了。就是当年故宫专家采集瓷片的那个窑址。唐青花均为白瓷以钴蓝料做釉下彩装饰,目前所见资料稀少。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白釉蓝彩三足罐,是目前已知的完整的唐青花瓷。另外,丹麦哥本哈根报刊发表了一件白釉蓝彩鱼纹罐的照片,美国波士顿收藏一件白釉厚胎蓝彩碗。若以发表的照片看,这两件文物似是唐三彩陶器,不是瓷器。就目前所见,所有唐青花产品均为巩县窑所产。

虽然通过考古发掘和民间调查,我们当前所掌握的唐青花数量并不是很多,且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上有所滞后。但在民间的收藏品交易市场上,类似于唐青花的器物却屡见不鲜,这是缘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造假者纷纷而至。但这样的赝品还是很容易鉴别的,一个就是他们用的是化工原料,不是古代的时候进口的那种氧化钴,用的是现代的工业氧化钴。通过化验它的科学成分就能分辨。再有就是看它的造型。造假者对造型把握得不是很好,而且做得比较粗糙,不是很精致,所以现在鉴定起来还不是很困难。比较高档的仿品有用唐代白釉瓷器二次加工彩绘冒充唐青花产品的,需要仔细观察画工、画风及其做旧的痕迹,二次烧成后已经变成新的瓷器,必须运用一些酸咬等手段进行做旧。人工作旧与自然旧貌终有差别,辨别时不是很难。另外有一点应当注意,长沙窑的某些釉下彩产品,很容易被误认为唐青花。长沙窑的釉下彩中,也有蓝彩的,但其着色剂为铜,并不是钴。其实辨别起来也不困难,因为长沙窑作过正式发掘,其造型、纹饰、工艺等均有本窑的明显特征,只要牢记其特征,就不会发生误解了,但初学鉴定古陶瓷的人,一定要谨慎。唐青花均为白瓷胎,瓷化程度较高,且在还原焰中烧成,故白釉为白中泛青色,尤其在积釉较厚的部位,可明显看出略似宋代青白瓷的淡青色,只要把握这点,一般是不会断定错的。但可以相信在民间应当是有唐青花遗存的。据了解,北京中陶古艺术品鉴定中心就曾通过科学鉴定的手段,鉴定出一件年代和成分与唐青花接近的青花瓷器。

宋代青花瓷的鉴定

宋代青花瓷的资料现在基本上还是个空白。其完整器物只有两个碗,现藏于温州市文管会。碗口稍外卷,底部丰满,圈足较高,青花纹饰为简单的朵花纹,造型与耀州窑北宋早期的碗近似。该碗出于北宋早期建造的龙泉县金沙塔的塔基,清理时发现有“太平兴国二年”铭文墓砖,地宫中也清理出太平兴国(976年-984年)年号经卷。其夯土地层中出土的青花碎片经上海硅酸研究所化验,其钴料与浙江江山窑明代使用的原料属于一个体系,可能是江山窑的早期产品。另外,浙江绍兴南宋后期环翠塔塔基出土青花碗残片一件,纹饰简单,由塔内一块石碑上刻“岁次咸淳乙六月念八日辛未建……”可知环翠塔建造时间。除两件完整的碗及21块碎片外,宋青花尚无其他可供研究的资料。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报道有宋青花资料出土,但经研究都是明代器物。宋青花的来龙去脉,需要陶瓷史研究工作者待更多的资料面世以后,方能提上研究日程。

从以往的经验判断,许多人都是把明代民窑青花瓷器,误判为宋青花,故判定宋青花器时,务必把握宋代陶瓷造型的时代特征。

元青花瓷的鉴定

元青花主要是景德镇产品,其次是元末明初的云南青花产品。云南青花产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发现有两个:一是玉溪窑,二是建水窑。两窑产品基本一样,主要造型有盘、碗、罐、瓶。瓶主要是玉壶春瓶,建水窑和玉溪窑均有出土,其传世品完整无损者,20世纪80年代仅见一件,为禄丰墓葬出土,现藏于禄丰文管会。此鱼藻纹玉壶春瓶曾定为玉溪窑产品,因玉溪窑曾出土不少与其造型一致的残片,后在建水窑发现与其花纹一致的残片,故定为建水窑产品更妥。此瓶先后赴日本、英国、香港展出。此外,禄丰尚出土一批青花罐,均为云南产品。最近几年又陆续发现几件玉壶春瓶。本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在云南发现多处烧造青花产品的窑址,重要者有禄丰罗川窑、大理州洱源窑、凤仪窑、祥云窑、弥渡窑、丽江地区的永胜窑,在滕冲县、泸西县等地也有窑址发现。

云南青花在外观上与越南青花颇有相似之处,二者可能有渊源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也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鉴定云南青花,主要把握其胎、釉及钴料色彩和纹饰特征。其胎较为粗糙,颜色为黄灰色,釉则为青釉,类似六朝青瓷的釉色。钴料则为云南所产,色彩发灰,较匀净,没有铁结晶斑,纹饰则多为花草、鱼藻、蕉叶等,少见有人物纹。笔者在上个世纪发表的专著中说过:“云南青花因是近年所发现,在拍卖市场上少见,故尚未有仿制品,但也要提高警惕。因为,云南地区至今仍然有民窑生产青瓷,多为手工制造,如果有高手仿制其青花产品,则并非难事,又因其原料尚存,一旦仿制成功肯定会十分逼真。这些会给鉴定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应切记。”笔者的话当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笔者去云南玉溪调查窑址时,即发现那里乡镇企业的小陶瓷厂生产的民间陶瓷,居然与六朝青瓷极为类似,只是造型能力较差,如果有高人指导生产仿古瓷器,肯定会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令人所料不及的是,笔者的这种预测终于在近几年成为现实,仿云南青花的产品也开始在市场流行。幸亏仿者尚未有高手参与,在造型和画法方面与真品有较大差异。鉴定时只要把握真品的特征,还是容易区别的。

景德镇元代青花因近年拍卖价格直线上升,且景德镇陶瓷馆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成功地仿制出产品,鉴定时更须谨慎。现在的景德镇,私营仿古瓷厂已达数千家,许多厂家均能仿元青花,如果有真品在手,可仿到九成逼真,剩下一成即属斧凿之痕迹,仔细分析其造型、花纹及胎釉的微小变化,定会辨别出真伪。

元代瓷器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很少提到。至民国时期,元代瓷器的研究仍然是个空白点,其产品不是定为南宋就是定为明初。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才认识到陶瓷历史的真实面目。但元代青花的研究,当首推美国波普博士。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大英博物馆达尔德基金会的藏品中,发现了一对带元至正十一年(1351)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瓶颈题铭:“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共计62字。其瓶身满绘缠枝菊、蕉叶、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飞凤、缠枝牡丹及杂宝等8层图案。如果把涂有青花料的象耳座也算一层,就是9层。图案中的龙凤呈祥和太平有象寓意吉祥。霍布逊公布这一发现后,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波普博士以此为据,研究了伊朗阿特别尔寺和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青花瓷器,发表两本专著。鉴定出74件元青花瓷器。波普博士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世界各地又发现了不少元青花瓷器。这种14世纪中期于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被学术界称为“至正型青花”或称“至正十一型”。波普博士的论文由裴光辉先生翻译,已经在《文物天地》上发表,感兴趣者可以参阅全文。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国内专家学者的努力,发现了有确切纪年的元代青花10件,主要为:浙江杭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墓出土3件观音像;江西九江元延佑六年(1319)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可代表早期青花,钴料为国产料,呈色蓝中偏灰,料重处泛褐色,学术界称这种青花为“延祐型”或“延祐六年型”与晚期“至正型”相对照。在景德镇湖田窑址中发现,南河南岸主要生产“至正型”产品,北岸主要生产“延祐型”产品。但是“延祐型”产品在学术界现在有不同看法,认为其蓝色不是轱料,而是氧化铁。如果是后者,则与青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了。

元代青花主要用于外销,它的成熟与发展均与外销地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相关。全世界尚存的元青花瓷器大约有400件,其中大部分存于国外,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当初这些瓷器生产之后就销往国外了。

元青花有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两种基本装饰方法,另外少数作品是先于胚上印花,然后再在相应的部位用青花料填色。

元青花呈色青翠明亮者,均为波斯进口钴料,外销者多使用这种料。一般大件产品为提高其装饰效果,也使用进口钴料。所谓“至正十一型”便是用波斯钴料烧成的青花瓷。另有国产青花料,一般用于小件产品,呈色青中带灰,无黑褐色斑点,纹饰也较草率。

元青花的纹饰由主纹和辅纹组成,造型的显要部位为主纹,其他部位为辅纹。其总特征是层次多,画面满,但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满而不溢,给人以饱满疏朗之感。各类纹饰细微变化如下:

1.龙凤纹。元代龙纹是历代龙纹中画得最好的。其龙身细长,刚健有力,奋发如飞;尾有蛇尾或火焰状尾两种;细颈,头不大,头上有单角和双角两种;龙鳞疏朗有斜方格;爪长而微内弯,三爪、四爪居多,亦有五爪的,但外销中未见有五爪的。凤纹则头似鹦鹉,细羽毛片呈鱼鳞状,长羽尾一至五条不等。

2.麒麟。故宫博物院藏有元青花绘麒麟纹大盘,其特征为鹿头、牛蹄、马尾。

3.莲花纹。莲叶为规矩的葫芦状。莲瓣轮廓常见者为一粗一细的双线条,莲瓣之间互不相连,空白处以卷草或杂宝填绘。

4.菊花纹。单层花瓣常见,双层的偶见。

5.蕉叶纹。画法自然,其颈均为满色。

6.卷草纹。无中心连续波谷线,各单元分开画。

7.海水纹。浪花如姜芽状尖细排,故得名为“姜芽海水”漩涡如鱼鳞状左右背向。海水纹常与龙纹组合,画法精致。

8.梅花纹。盛开的梅花以五个圆圈表现,枝上有刻状小枝以示梅花之苍劲。

9.云肩纹。多用粗细线条双勾三层,并于其间加饰花卉、水波、鸟兽纹等。

另有其他纹饰,如牡丹、竹子、云纹等,均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征。读者如感兴趣,可对比真物,自己去观察,研究其细微变化。

元青花造型有碗、盘、罐、高足杯、壶、瓶等,其中八棱梅瓶、八棱玉壶春瓶、高足杯、四系扁壶及口径在30厘米以上的各种大盘等,均是元代青花中有代表性的造型。另外,如爵杯,虽是仿青铜器造型,但在瓷器中则是首次出现。另有一些造型,如枕类,也在同时代陶瓷器中流行,但未见有青花产品。

仿元青花瓷的赝品

因为元青花瓷器最近几年在拍卖市场上价格一路飙升,所以仿品最多,其中多数为低档和中档仿古瓷,极少数为高档仿古瓷。高档仿古瓷主要出现在拍卖会上,从照片和图录上根本无法鉴定真伪。只有看实物后才可断其真伪。中档以下的仿古瓷只要看照片即可断其大概。

高档仿古瓷因为生产数量非常稀少,一般人很少能够看到,尤其是大件的产品,其销售价格也不便宜,多在数十万元左右。小件的高仿作品价格相对便宜一些,一般价格在数千至数万元不等,偶尔在市场还能看到。

元青花瓷器鉴定应该不是太复杂的事情,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中档以下的仿品凭借传统鉴定的经验是完全可以辨别真伪的。高档仿古瓷器因为有时专家意见容易发生歧义,需要借助科技检测手段,找出证据,使其更有说服力,更加科学化。现将笔者近年见到的仿元代瓷器分类介绍如下:

1.低档仿古作品。现在市场上见到最多的是书有纪年款识的仿元代或洪武时期的瓷器,这些瓷器严格的讲,应该是杜撰,造型、纹饰均与真物差距太大,仅凭照片即可断其真伪。如书写“大元国**年”或者书写“大元国至正**年”的仿制品,这些仿制品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景德镇个体窑炉生产的一般仿古瓷器。基本都是用煤窑或者煤气窑烧造的。如果懂一点陶瓷工艺的基本常识,单看烧成时使用的燃料,即可以准确的断其烧造年代。即使不懂陶瓷工艺,如果对陶瓷历史稍微掌握一点常识,了解一些关于元青花瓷器的基本知识,鉴定这些瓷器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关的参考书籍,比较可靠的可以查阅张浦生先生所著《青花瓷器》和叶佩兰先生所著《元代瓷器》。按照传统的鉴定方法,应该是很容易辨别真伪的事情。当前出现的误区是收藏者多数容易听信出售者杜撰的故事,或者是家传,祖上是什么高官、贵族之类的神话,或者是盗墓所得,或者是海外回流,八国联军掠夺等等。只要头脑不发热,这些故事都有经不住推敲的破绽,可以轻而易举的识破。收藏者上当的主要原因不是出在鉴定上,而是出在“检漏”的投机心理上。一旦赝品收藏多了,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往往容易陷入不可知论的怪圈之中,就像武侠小说中走火入魔的练功者一样,既不相信传统鉴定,也不相信科技检测,幻想着能够改变陶瓷史的奇迹出现。像这样的收藏者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在当今尚不成熟的中国收藏市场上,或者出书,或者召开研讨会,确也能够迷惑一部分初入收藏的爱好者。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浪淘沙,经不住历史考验的必然被历史淘汰,但是初入收藏的爱好者切不可被那些走火入魔者蛊惑而损失自己的精力和金钱。

2.中档仿元青花瓷器。目前市场见到最多的还是中档次的仿元青花瓷器。中档仿古瓷器的特点是基本都是按照正式出版的图录仿制的,造型和纹饰均有出处,那些初入收藏的爱好者喜欢按图索骥,最容易在中档次的仿古瓷上吃亏上当。目前在市场见到的这类仿古瓷器,以罐、壶、瓶类居多。其中以高足杯做得最好,可以仿到9成,最容易让人“打眼”。其销售价格一般在1万至3万元左右。

中档仿古瓷器鉴定并不复杂,使用传统鉴定方法,仔细辨别其作旧及其现代陶瓷的工艺痕迹,完全可以识别新老。收藏者上当的原因,除没有找到对市场了解较深的鉴定者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过于听信出售者杜撰的故事,“检漏”的心理导致自己交了“学费”。经常看到许多上当的收藏者,往往是在“检漏”失败以后才想到找明白人鉴定。宁愿花冤枉钱“检漏”,却不愿意在“检漏”前找明白人把把关,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一旦上了大当,后悔莫及。心态平和者,尚能正确面对现实,接受教训。反之走火入魔者也大有人在,既否定专家,也否定科技检测,陷入盲目的不可知论。就像鲁迅曾经说过的,以为揪着自己的头发就可以离开地球了。在器物的新老未有定案前,即轻易的想改写陶瓷史。就像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许多失败者一样,连数学基础知识都没学好,即去研究这个猜想。这些人犯的都是常识性的错误。既浪费了金钱,又耗费了精力,这些人如果想从怪圈中摆脱出来,不妨去读读白明先生的小说《打眼》,可能比看鉴定类的书籍更会受益非浅。

对于中档仿元青花瓷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传统和科技检测相结合的手段鉴定。传统鉴定虽然容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见分歧,但是就绝大多数瓷器而言,专家的意见不会有太大的分歧。一旦产生分歧,通过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解决。目前比较理想切实可行的科技检测有如下三种:

1.无损检测瓷器胎釉的化学成分,如果发现明显的现代化工原料,可轻而易举的判定其生产年代。如果成分与古代原料基本相符,应该考虑使用古代原料的可能性。务必记住一点,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现代的科学技术肯定高于古代的,任何配方都可以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调配出来。

2.无损检测釉的脱玻化系数,该项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玻璃,从它烧成的那天开始,就会朝着非玻璃体转化,通过仪器检测计算出脱玻化系数就可以得知该瓷器烧成的大概年代。这种检测手段对付仿古瓷器相当有效,局限是没有釉的陶瓷不能检测。

3.热释光取样检测陶瓷的准确年代,这种方法是英国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的,可以准确测定陶瓷烧成的相对年代,误差率只有50年左右。虽然使用X光机器可以改变其检测的年代,但是对于有经验的科学家仍然可以辨别出真正的准确烧成年代。使用这种方法检测时要注意,有些高仿作品是采用后接老底制作的,而且接老底技术相当高明,已经远远超过民国时期的水平,甚至用仪器都难以看到拼接痕迹,所以在取样检测时一定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我所了解的目前在舆论界闹得沸沸扬扬的几个“天价古瓷”事件,实际上在上述三种方法的检测中都有过否定的结论。收藏者将否定的结论秘不视人,却将那些摸棱两可的证书送到对专业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记者手中炒做,什么“报国无门”啊,“鉴定谁说了算”啊等等,仿佛这些赝品的持有者比窦娥还冤。好心的记者几乎成了推销赝品为虎作伥的帮凶。这种现象在近年的报刊中屡屡出现,实在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高档仿元青花产品

高档仿品一般不会出现在地摊上,尤其是大件的仿品,其仿制成本就很高,多是来样定货,按照真品一丝不苟的仿制,其仿造水平可以达到九成,作旧完全采用“纯天然”手法,与常见的酸咬、打磨有别。像这样的高仿作品,单纯的传统鉴定,如果不是了解内情者,很容易“打眼”。在景德镇有专卖此种高仿作品的作坊,如果是大件的作品,销售价格要10万至30万元人民币,而且出售者保2条,一是保证可以过“**鉴定委员会”专家的眼学,二是可以保证过仪器检测胎釉的化学成分。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可以退99%的货款。据说至今尚无退货的事情发生。

篇5:瓷器之美——元青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元代青花瓷有所认识和了解,能够区分陶器和瓷器。(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多角度的欣赏和认识元代青花瓷,激发学生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瓷器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准确区分陶器与瓷器,了解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 难点:能简要分析元青花工艺,参与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名画导入

由《诸神之宴》画中瓷器引出本课所学内容——瓷器,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才是瓷器的故乡。

二、陶瓷对比,深入了解两者区别

设置问题,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陶与瓷

三、观看视频,简单了解中国瓷器发展脉络。

中国的瓷器发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小视频来大概了解一下各个时期的瓷器。

四、了解元代青花瓷历史背景,欣赏元代青花瓷

1.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佳士得拍卖会拍出了2.3亿的天价。学生猜测价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唐代青花初现,伊斯兰地区需求,青花应运而生。宋代贸易中断,青花瓷一度绝迹。

元代,贸易恢复,青花瓷开始繁荣,景德镇率先制造。3.请学生观赏三件元代青花瓷,教师做简要分析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鸳鸯纹青花大盘》 4.了解元青花造型

元青花的主要造型有罐、瓶、壶、碗、盘等

对比一下宋代瓷器造型,更能感受到蒙古人的豪放。5.了解元青花纹饰

元青花的花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汉文化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花纹?(祝福、吉祥、好的寓意)一般一件元青花瓷器的纹饰由两部分组成: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6.分组讨论,各自分析一件元青花瓷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7.小组代表阐述观点

四、课堂小作业

篇6:永乐青花瓷器鉴定

佛教产生于印度奴隶社会,却大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国佛教自东汉至元期间与传统文化长期对立融合蜕变为“中国佛家”。它成为不少亚洲国家“佛教”的策源地,其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中国的本土文化,诸如儒家理论、鬼神思想、帝王政治、民风民俗、文学艺术„„都在中国佛家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佛教“大慈大悲,成佛度世”的思想,借助于儒家“仁者爱人,内圣外王”精神的荫护而逐步深入人心,最终构成了一个“治世以儒,修心以佛,养身以道”三教合一的格局。

众所周知,浙江龙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建金沙塔塔基出土三件青花碗的残片,无论其是否为当时所造,经上海硅酸研究所检测它们均是以国产钴料製作,这可能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佛教徒供奉的青花器。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延六年(1319年)“青花”牡丹纹塔盖瓷瓶,现经测试其为铁料绘画。该器是依墓主崇尚的佛教思想而订烧的明器,墓主曾停葬一年零七个月,其停葬时间超乎寻常,是否因瓷瓶当时很难烧出令人满意的蓝色而改用铁料?

果真如此的话,景德镇青花瓷的诞生应在1320年之后。同馆另一件佛教徒舒氏生前所用的双耳连座三足炉,其下限为至正八年(1348年),青花发色已明显成熟。杭州出土至元丙子(1336年)三件青花观音菩萨像、江西波阳出土的一对青花云龙莲池带座梅瓶、安徽青阳出土的青花玉兔纹带座净瓶均为佛教供器。除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青花泰定四年(1327年)款外,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景德镇青花瓷“元统三年”(1335年)款也是佛教供碗。

大瓷网【中国陶瓷网】,成就中国大瓷商!大瓷网致力于打造中国陶瓷行业门户网,弘扬陶瓷艺术文化!

以上众多迹象表明,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与佛教有着密切关,而它们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历史意蕴,以及均为国产钴料(尚待确定)绘画绝非偶然:钴料为铜铁的伴生矿源,元代以前中国瓷器便使用以铁、铜元素绘画,其间偶然获得钴料的提炼方法,并早在唐代河南巩义窑的唐青花上彩绘。著名的唐代画家吴道子是佛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唐代画家尉迟乙僧将中原与西域画风结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成为把西域彩色晕染与中国线条造型相结合的典范;从隋唐开始,莫高窟佛像壁画中的人物上多以深蓝色染发鬓;藏传佛教的缂丝画亦多以“蓝色”铺地;中国画颜料中的蓝色和瓷器上使用的“回青美者”均习惯称之为“佛头青”。

现代科学证实蓝色竟可以使盲人降低体温,自然也可以使正常人冷静下来思考人生,尤其在“出世”佛教徒心中“青”似乎已成为抽象了的佛,青花瓷很可能便是自东汉以来崇尚青瓷(青瓷是陶器发展为瓷器的必由之路)的佛教徒把“青色”(绿)升华为蓝色的产物。

原文标题:景德镇青花瓷器纹饰的历史“佛缘”

原文地址:http://

上一篇:国情教育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管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