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2024-07-09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长方体物体的体积。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3、价值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生活原型,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研究实践的“源”,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盒装牛奶的箱子,一盒牛奶,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张学习记录卡。

【教学流程】

一、

 

挖掘生活原型,创设问题情境。

1.先让学生猜一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多少盒牛奶?

2.通过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撕开被教师事先封住的标签,再次验证猜与摆的结果。

4.还有其它方法能算出一个箱子最多能装多少盒牛奶吗?如果要算出一车能装多少箱牛奶,也这样把整箱的牛奶搬到车上摆一摆吗?

[策略建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易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必需性与迫切性,也更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摆放牛奶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结果可能也不相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因为这一环节的设计除了创设探究新知的问题情境,并为后面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作了铺垫。]

二、

 

引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新知。

(1).步步设疑,层层推进。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其它的方法可求出一箱能装多少盒牛奶,学生如果说出可用体积计算这种方法,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后,继续追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呢?”

[策略建议:在让学生用其它方法求出一箱能装多少盒牛奶时,学生可能还不同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可让学生反思其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如果学生都不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

(2).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1.介绍学具,并提出操作要求。

 

这些是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4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12个呢?

⑤能用这些小正方体能摆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摆一摆,并把所得的数据填在学习卡中。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摆成的.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是怎么摆的?

 

 

 

摆成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高是多少?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从摆的过程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概括,推导公式。

 

用12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这些长方体的形状不一样,可它们的体积怎样?为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什么?(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

④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怎么计算?(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

⑤每排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一共摆几层就是长方体的(高)。

⑥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等于(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宽×高)。

⑦如果用V表示体积,用a表示长,用b表示宽,用h表示高,长方体的体积可以写成(V=abh)。

[策略建议:在让学生交流汇报各组操作的结果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展现自我,把各种不同的摆法呈现出来,再从中发现规律,归纳概括。在引导学生推导公式时,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推导,教师只是引导,点拨,不能一手包办。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比较抽象,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长、宽、高的数据,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一盒牛奶的体积。

2.用体积计算的方法求出一箱能装多少瓶牛奶。(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

3.据调查显示,泉州地区每天大约要消费3万盒伊利牛奶,一辆长2.5米,宽1.6米,高1.8米的卡车一次能运完吗?

[策略建议:在第2个练习中,学生的计算结果会出现误差,可让学生质疑,为什么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引出容积与体积的差别,但不出现容积这一概念,为后面容积的教学设下伏笔。在第3个练习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篇2: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探究中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而且能正确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适当地进行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想一想长方体的形状是由谁决定的,体积可能会怎样算呢?然后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证自己的发现,从而理解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

需改进的地方:对于学生说理的教学(小正方体的数量=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应该给予适当地指导和讲解,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无谓之争,练习的时间会大大增加。

篇3: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

探究性教学是以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创设教学情景, 不仅能够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 明确知识点, 为下一步的探究教学做好铺垫。在“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中, 可借助火柴盒、橡皮泥等教学道具创设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师:新年到来, 森林里举行了“知识竞赛”, 现在正在进行的游戏是“比大小”, 小猴子拿来了一块橡皮泥, 小山羊拿来了一个火柴盒 (拿出准备好的大小相似的火柴盒和长方体橡皮泥) , 现在请大家做裁判, 看看谁带来的东西更大呢?

生1:我觉得小猴子的橡皮泥更大。

生2:不, 我觉得小山羊的火柴盒更大。

生3:橡皮泥和火柴盒看起来大小差不多, 应该一样吧。

师:看来我们的裁判意见不一, 那让我们再来看看火柴盒和橡皮泥的外形, 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做出公正的判决呢?

生1:火柴盒和橡皮泥都是长方体, 如果能够计算出火柴盒和橡皮泥的体积, 就能分辨出来哪个更大了。

生2:我们可以用切开数的方法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生3:但是火柴盒不能切开啊, 切开火柴盒就坏掉了。

师:是的, 那让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计算出火柴盒的体积呢?

通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形象, 借助教学道具, 创设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观察, 促使学生明确知识点。

2.明确问题, 激发猜想欲望

在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 通过进一步的引导、提问, 促使学生明白探究的问题, 激发学生猜想欲望, 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师: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 如果我们已知橡皮泥可以切成两个体积为1cm3 的小正方体, 那么这块长方体的橡皮泥长宽高分别是多上, 体积又是多少呢?

生:1cm3 的小正方体长、宽、高都是1cm, 2个1cm3 的小正方体长是2cm, 宽和高是1cm, 体积是1+1=2cm3。

师:老师现在还有一些体积为1cm3 的小正方体, 现在把它分别接到原来的橡皮泥的长、宽、高上, 大家来看一看橡皮泥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1:橡皮泥的长增加后, 体积也在增加。

生2:橡皮泥宽和高增加, 体积同样也会增加。

生3:长方体橡皮泥的体积可能与它的长宽高有关。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不仅能在猜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也就会更加投入。

3.实践验证, 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 既能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进行实践操作时, 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 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 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将1cm3 的小正方体发给每组学生, 让学生分别拼出不同的正方体, 记录好每个正方体的长宽高。

师:大家都已经完成了试验, 现在请我们每组的小组长来汇报一下本组的实验结果, 来说一说你们从实验中有没有得出长方体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究竟有什么关系。

生1: 我们组分别拼出了3cm3、6cm3 和9cm3 的长方体, 体积为3cm3 的长方体长为3cm、宽为1cm、高为1cm;体积为6cm3 的长方体长为3cm、宽为2cm、高为1cm;体积为9cm3的长方体长为3cm、宽为1cm、高为3cm,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生2:我们组拼出了体积为7cm3、8cm3 和10cm3 的长方体, 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

通过操作实验, 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教学知识, 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图形的转化等相关知识, 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归纳总结, 深化课堂知识

数学规律的发现往往需要反复的猜想验证才能被认可, 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 还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再验证,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师:从大家的实验中, 我们得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那么这个公式是不是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呢?大家再来动手摆一摆手中的小正方体, 看看我们推导出的公式是不是适用。

生:我们摆了好几种, 都适用。

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为什么我们推导出的公式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长方体呢?

生1:我们用小正方体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小正方体的每排的个数、排数和层数, 小正方体的每排的个数、排数和层数的乘积是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生2:长方体是由小正方体组成的, 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小正方体体积×小正方体总个数, 因为小正方体的体积等于1cm3, 所有长方体的体积=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生3:长方体的长×宽×高=每排的个数、排数和层数=小正方体的总个数=长方体的体积。

篇4: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感悟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

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器材,构建不同类型的长方体、正方体,二者组合下的不规则立体图形,并利用实物,引导学生准确计算正方体、长方体各自的体积。当然,教师也可以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关于“正方体、长方体”的图片,刺激学生感官,留下直观印象,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木”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促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优化利用正方体体积公式,准确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换句话说,“积木”思想属于再创造思想的一种,引导学生优化利用正方体特征构建长方体,属于数学思想中的再创造思想。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再创造”思想的重要性,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降低数学问题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面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将相关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课题。比如,运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构建出两个长方体、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立体图形,那么所搭建图形的体积又会是多少呢?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去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再创造”思想,意识到解决问题时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二、借助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感悟“建模”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相关知识点,全方位分析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合理划分小组,共同探讨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可以两个学生一组,将12个正方体搭建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为1 cm3。在探讨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共同合作,想出多种搭建方法,教师也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对应的图形,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直观、形象地理解每排个数,具体的排数等,进而知道每排个数、层数等和长方体长、宽、高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得出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而这个过程被叫做建模过程,学生需要亲自操作,借助拼摆、对比,对比分析每排数、层数等和长方体长、宽、高等的联系,甚至和长方体体积的关系,优化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点,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即长×宽×高。学生也可以把这种“数学建模”思想应用到其他章节的学习,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三、注重交流探讨,引导学生感悟“演绎”思想

在探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比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其长、宽、高的乘积吗?通过反问,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对该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适当点拨学生,重复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在验证这一结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发散他们的思维,更好地感悟“演绎”思想,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层层递进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不断思考,思考在长方体长、宽不变的情况下,但高却处于动态变化中,来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缜密,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框架,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

总而言之,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类型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客观事物,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去发现数学,并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会多角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唐玉霞.在问题研究中感悟数学思想:西师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导引[J].教育科学论坛,2014(10):12-14.

篇5: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陕九学校 强 敏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47页的内容。

设计思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意义;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哈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4块。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体积,那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课件出示:1个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

生:1立方厘米

师: 现在老师用三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生:体积是3立方厘米(因为它是由3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所以它的体积是3立方厘米)

师:下面老师再增加一个正方体(4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以原有知识系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树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出示课件(两种不同的摆法)、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种拼法体积一样吗?为什么?

生:一样,因为虽然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没有变,也就是都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师:看来我们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长方体它包含有多少个体体积单位,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课本,它是一个长方体,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你能看出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吗?

生:不能

师:可见,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它是没办法直接看出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那么我们就要找寻一种求长方体体积的一般方法,也就是适用于每一个长方体的方法。

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长方体的体积”

师:当你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长方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些问题都有疑问,那我们一块来解决这些问题,大家有没有兴趣?

二、自主学习,问题发现

1.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请看下面几组图,并填空。(出示课件)

①当第一组长方体的长、宽()时,长方体越高,体积越(),说明长方体的体积与()有关。

②当第二组长方体的长、高()时, 长方体越宽,体积越(),说明长方体的体积与()有关。

③当第三组长方体的宽、高()时,长方体越长,体积越(),说明长方体的体积与()有关。

2.组内交流,发现问题。

3.小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师:小结: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下面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动手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感受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给学生创设一个大胆的猜想,激发学生进入新知学习的要求。

三、合作探究 问题生成 1、探究(1)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

① 四人小组合作,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各摆一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要求:1.四人小组合作,轮流各摆一个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并完成表格,一边写一边与组员交流。)

长/cm

(每排个数)

宽/cm

(排数)

高/cm

(层数)

小正方体

数量/个

体积/cm

长方体①

长方体②

长方体③

长方体④

2.分组汇报结果,解决生成问题

生:我们小组发现①小正方体的数量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相当于)②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长相当于每排个数,长方体的宽相当于排数,高相当于层数,因为小正方体的数量= 每排个数 ×排数 × 层数,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长方体的长,b表示长方体的宽,h表示长方体的高,那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板书:V=abh)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

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利用学具,摆一摆,亲自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动手操作,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师:小结,既然我们都觉得这个计算方法很适用每一个长方体,那么请你计算一下数学课本的体积?

3、探究(2)1、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你准备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用实验-发现-验证的方法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如果让你研究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还用刚才的方法吗?

生: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是相等的。(课件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

生: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如果用字母a 表示棱长,如何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课件:V=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四、学以致用 问题解决

1、课件出示(强调学生注意体积单位)

2、数学故事:

有一天,淘气和笑笑为一个数学问题争论不休,淘气说:“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笑笑说不相等,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五、本课小结: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

享一下!

六、作业设计:完成课本中“试一试”第1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小正方体的数量= 每排个数 ×排数 × 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 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学生在认识了体积和容积及体积单位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先是创设情境,根据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直到增加成四个小正方体(有两种不同的摆法)时体积又是多少?让学生从体积就是求物体包含有多少个的体积单过渡到找寻一种适用于每一个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然后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下一个环节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生成,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用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正方体的数量= 每排个数 ×排数 × 层数,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完成以后,我点了几个同学板演。没想到他们是一个人摆长方体,一个人指着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对应的是长、宽、高,再次让学生通过实例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最后又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小结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篇6: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1)( )叫做物体的体积。

(2)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 )。

(3)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4)一个长方体长是0。4米、宽0。2米、高0。2米,它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5)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7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2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7立方米=( )升

1200毫升=( )立方厘米

4。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篇7: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篇8: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对此, 笔者结合本校学生学习起点低、发散性思维能力差、知识迁移能力弱等特点, 尝试了在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模式, 为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搭建了平台。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复习”为例, 谈谈笔者的具体做法与感受。

一、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 认识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他们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课堂上的题目要体现层次性, 因此, 高段的数学复习课实施分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操作中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 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并且恰当地运用分层策略, 从而让全班学生在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 分层教学的各项准备

做好分层教学各项准备工作, 能保证复习课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因此, 非常有必要学会各项技巧。

1.明确《标准》对知识的要求

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 必须明确《标准》对复习知识的全部要求, 具体可以解读为: (1)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知识最低限度的《标准》、教材要求。 (2) 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知识在《标准》、教材中的全部基本要求。 (3) 对《标准》、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知道要复习的这一知识点对一般学生来说他的基点在哪里?对优秀学生来说他的增长点在哪里?对尖子生来说他的发展点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2.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

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调研成绩、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知识复习前的能力水平鉴定为依据,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按3∶5∶2的比例分成A、B、C三层, A组为尖子生, 各方面表现都十分优秀;B组为优秀生, 各方面表现都比较能干;C组为学困生, 各方面表现都很困难。这样的学生分层, 避免了“优生骄傲”和“差生自卑”的心理。分层可以是显性的 (告知学生与家长) , 也可以是隐性的 (谁都不说) , 无论怎样, 分层都是相对的, 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 做适当的调整, 也可以给学生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

3.科学地设计分层目标

根据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科学地设计不同层次的课时目标, 同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成共同性目标后, 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 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 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

(三) 精心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理念, 精心设计复习课教学模式, 使这种课型逐步趋于常态化。

说明:传统的复习课一般都是目标统一, 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习题统一, 就会出现尖子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消”的现象, 导致复习只是走过场,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笔者把目标分为三层:最高层为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中间层为能根据知识解决一些变式的题目, 基本层为能根据概念解决一些基本的题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的目标, 从而做到下有保底, 上不封顶。在作业分层中十分关注各层次学生的能力, 设计了合理的练习题, 共分四次进行。第一次:A组自测 (基本题+变式题+灵活运用题) , B组自测 (基本题+变式题) , C组师生共同复习相关知识点;第二次:A组师生一起交流反馈, 以学生解释为主, B组以小组或同桌交流为主, C组自测 (基本题) ;第三次:A组学生一对一指导C组学生, B组师生一起交流反馈, 请学生讲解说理。第四次:统一时间分层次检测学生, 全班能力得到提升。

(四) 注重合理的动静搭配

打破传统的复习课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运用“动静搭配”的教学结构, 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既有面向全体的“动”, 又有兼顾各组的“动、静”。在一节课内有统一的讲解、小结, 又有分层的教学、自学、合作学, 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其基本流程是“有效导入、明确要求” (面向全体, 用时约4分钟) —“复习旧知、巩固练习” (分组开展, 用时约8分钟) —“师生反馈, 生生交流, 巩固练习” (分组开展, 用时约8分钟) —“师生反馈, 生生指导” (分组开展, 用时约8分钟) —“反馈口授, 课堂小结” (面向全体, 用时约2分钟) —“分层检测, 教师巡视” (分组学习, 用时约10分钟) 。 (具体见第46页表1) 教学时要注意“动”而不“乱”, “静”而不“死”, 并且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搭配。

二、分层复习课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复习课案例 (见表1) 。

三、分层复习实施的效果

对照事先设计的三个层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复习, 各层次学生都有较大的提高。

(一) 动静相宜, 有效提高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复习课中采用动静搭配的教学模式, 在本课的第二环节中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二动一静的机会。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使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层层训练, 异步提升

笔者在课堂练习中给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二次作业, 第一次主要是考查全体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次主要是检测全体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层层训练, 使各层次学生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 从而真正做到夯实基础, 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应在哪个环节上下工夫。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 多样学习, 培养能力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复习课中教师采用自我练习+同伴互助+教师指导”的方式, 在完成自测题后, 在课堂上及时反馈, 当场解决问题, 达成共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篇9: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篇10: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都能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能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学中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2、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为何都能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这节课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立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立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立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3、探索长方体与立方体的.通用体积公式

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作业本》

篇11: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立方厘米)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的砖,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0.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4×1.2×0.6=1.728(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728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3、一张纸很薄,但它也是一个长方体。这包A4复印纸的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这包A4复印纸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共同归纳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5平方米,高4米,求它的体积。

2、一个立方体的底面积是64平方厘米,高8厘米,求它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一)基础题

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二)提高题

1、一个长方体水箱的体积是10立方米,它的长是5米,宽是2米,高是()米。

2、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可以切成()个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

3、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积木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篇12: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今天下午在市里参加市名师评选说课大赛。我随即抽取一课是《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内容。我分五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体积意义及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它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安排以及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形,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导发现法、组织练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发现法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发现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增强数学的 应用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我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你们高兴吗?”学校准备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沙坑,作为运动员 跳远的场地,请你们帮忙计算一下要买多少沙子?这就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我以棒学校解决问题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师生共研、探索新知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46页三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别体会到:

长、宽相等时,越高,体积越大; 宽、高相等时,越长,体积越大; 长、高相等时,越宽,体积越大。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但是,具体的关系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1)每组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长、宽、高和小正方体的个数,并写出体积时多少,把数据填在46页表格里。

(2)小组观察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给先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谈论,看着摆的长方体和表格里的数据互相说说,使学生明白: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中包含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而且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从而归纳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 V=a×b×h V=abh 看着计算公式,让学生说说: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本环节依托新课程理念,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一言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 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从而得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 棱长×棱长

V=a×a×a V= a3

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重要环节中,我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我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三)引用所学,巩固新知

数学概念的而形成和内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练习。为此,我设计一下练习:

1.基础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7页第一题,让学生通过看图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有助于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然后我让学生完成48页练一练第一题和第三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引用练习:我给出学校建沙坑的长、宽、高,让学生解决购买沙子的体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练习:让学生完成49页实践活动第一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题单色设计我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说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篇13: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在双边互动探求知识要义中,以引促思,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双边互动是呈现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形式,渗透落实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并且对学习对象能力培养推动作用显著. 小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特别是探究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更为低下. 这就需要教师要切实做好“引”和“导”的工作.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知识点内容要义讲授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指引作用,采用“以教导学”形式,组织开展师生互动交流双边活动,抓住知识要义内涵,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析、思考新知内容要义的“精髓”和“本质”,加深学生思考分析的深度,训练其思维能力. 如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节课新知内容的讲解中,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采用谈话方式,训练学生思维探析能力,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 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篮球场画面”,提出: 一个动物园篮球场长23米,宽13米,小狗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师: 它走了多少米? 怎么计算出来?

生: 讨论交流,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

师: 利用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生: 逐步明晰,指出: 小狗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

师: 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作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 .

师: 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

生: 开展推导活动.

师: 小狗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

生: 思考讨论.

师生: ( 共同总结) : 长方形的周长 = ( 长 + 宽) ×2.

师: 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生: 小组合作议论.

二、在合作探析问题案例策略中,以探促思,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同时,更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工具”. 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探知、分析问题案例思路、策略过程中,借助于探究手段,深入思考分析,得出解题方法,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训练. 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应将问题作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思维能力训练的平台,通过采用教师指引学生探、学生合作共同探等形式,思考、分析、探寻解题思路,归纳、概括、总结解题策略,在探究分析问题案例的双边互动中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问题: 东方红实验学校为美化校园,准备对教室进行内部粉刷. 已知每个教室的长是7米,宽是6米,高是3米,扣除门窗面积是11. 4平方米. 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5元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学校需要花多少元钱?

学生合作探析问题条件: 上述问题看似是关于使用钱方面的问题,实际通过问题条件分析,可以发现,这是关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应用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探析解题思路: 该问题是要求所花费的钱数问题,实际是要求出需要粉刷的墙的面积,通过问题条件,可以指导,粉刷的面积是四壁和天棚的面积之和,再减去门窗的面积,然后再乘以5,即可求出所需花费的钱数.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解题活动,并指正解题过程. 其解题过程略.

学生“回顾”探析进程及分析过程,师生一起归纳解题策略: 在计算时要分清需要计算几个长方形面的面积,缺少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需要考虑清楚.

三、在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心得中,以说促思,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交流谈话是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实时掌握学生认知实际、开展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途径. 学生“说”自己学习心得和解题观点的过程,实际也是展示思考分析过程、反思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 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训练. 教师应将师生交流学习心得作为互动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对知识点内涵要义的认知内容、对解答问题的方法观点、对他人学习活动的意见建议、对改进学习活动的方法举措,教师要全程参与,并积极评价,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参与双边交流活动,深入思考分析、反思剖析,训练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对小学三年级长方形教学活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思维发展实际,从几个不同层面对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简要论述. 在此期望小学数学同仁深度参与,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活动深入高效实施提供丰富经验指导和科学理论保证,为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小学生在感知、理解、解析、探寻、归纳数学知识内涵、问题案例方略等实践进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技能的起始阶段、积累时期,教师应将能力培养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持之以恒,采用有效双边互动活动,锻炼和提升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本文作者结合三年级长方形教学活动体会,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简要论述.

篇14:《长方体体积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结合实际题目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熟练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有关体积、容积的一些具体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复习重难点:

1、熟练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

2、熟练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结合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理解,完成知识框架图:

2、展示学生典型的知识树:

二、基础练习

一、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长方体中,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 )

(3)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 )

(4)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等。( )

二、在横线上填空:

1、一个正方体,棱长是4分米。这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是_____;表面积是_____;体积是______。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3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平方分米;体积是____立方米。

3、一根长方体木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0.12立方米。这根木料的长是____米;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是_____平方分米。

4、把三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 ),体积是( )。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如果扩大2倍,那么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6、有一根长52厘米的铁丝,恰好可以焊接成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 )厘米的长方体。

三、应用题

(1) 有一块正方形铁皮,从四个顶点分别剪下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后,所剩部分正好焊接成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铁皮盒。原来正方形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建一个游泳池,要挖一个长50米,宽20米,深1.5米的坑。挖土机每小时可挖土25立方米,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多少天可以挖完?

四、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 ,b, h,如果高增高3米,那么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平方米,体积增加( )立方米。

2、将一根长方体木料横截成两段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时,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每段木料长2米,求这根木料原平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有一个底面积是300平方厘米,现在把一块底面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特快浸没到水里,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高几厘米?

五、清理疑难

通过复习有关长方体的相关知识体系,又进行了相关的练习,我们目前在这一单元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题目分析还不够仔细,简单问题复杂化。

2、计算水平不够扎实,有待提高。

思考:有一个底面积是300平方厘米,现在把一块底面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特快浸没到水里,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高几厘米?

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

(1)弄清铁块体积与上升水体积相同。

(2)注意公式V=S.h中的各个量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六、小结:

上一篇:高一写什么作文下一篇:病媒生物防制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