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

2024-07-24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共12篇)

篇1:《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

埭头小学堂案例分析反思卡

高年级语文组 姓名 耿建忠 学校 埭头小学 授班级 五(3)学科 语文 时间 XX38 题

《二泉映月》 堂教学片段摘录: [屏显]: 林深叶茂

一泓清泉

中秋之夜

月光如银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配有背景音乐)

师:读读这些词,感觉到什么?把8个词语连起来读就有感觉了。

(生自由读词)生1:我感到周围非常安静。生2:我感到二泉边很美。生3:我感到二泉里的水很平静。师:如果你此时来到二泉边会作何感想? 生1:我会感到二泉真的是很美丽。

生2:我会带着摄影机来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

师:二泉边因为有这令人陶醉的美景,所以成为著名风景区。那么二泉在哪呢?

(介绍二泉的地理位置)

教学评析:

《二泉映月》这篇文生动地记叙了瞎子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这归功于教师有效的情境渲染和氛围创设,通过多媒体播放二泉边的优美景色,加上动听的音乐,以及教师富有感情的导语,一下子让学生来到了美丽的二泉边,让他们能对原本陌生的事物有了感情,所以在发言时才会有话可说,才会说得精彩。

在堂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由引导学生感悟二泉边的美景入手,引发学生认识到相同景色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味,从听、看、想、说、读等多角度地感受阿炳生活的贫困和他苦难的经历,从而懂得正是长期坎坷的经历、苦难的生活等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感情化作了创作的灵感,孕育了这首不朽的名曲,要学习他那种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作抗争、矢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堂上教师那从容、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加上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得学生一下子走进了文本,来到了二泉,看到了阿炳,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多媒体中美丽的画面、优美的二胡曲,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一个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发学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愤悱”状态。在交流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场景,多角度、多侧面地发散思维,最终与文本进行深刻的对话,通过朗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评人:刘芬

时间:XX年3月8日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返回首页>>>>>>

篇2:《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

1教学目标

1、欣赏《二泉映月》,了解相关文化及背景,体验、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能对比聆听民歌、民乐与改编后的管弦乐曲,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2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看法,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音乐课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有互帮互助的体验,能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3.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但不强,教师要多加鼓励。

4.这堂课需要让学生多听多看,通过听赏,思考来实现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

体验《二泉映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主题音乐及音乐与情绪的变化。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播放歌曲:彭丽媛演唱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

师问:同学们听过这首音乐吗?音乐讲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的故事,想认识这个人吗?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一)1华彦均生平简介。

华彦钧,又名瞎子阿炳(1893-1950),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代表作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3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1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二泉映月》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4了解乐器:二胡(构造)。

(乐器出示图片)让学生视觉了解,中华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

(二)听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1听全曲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发挥你的想象,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个画面? 2听赏音乐。

3提问学生回答思考的问题。(教师引导)

4学唱音乐主题:教师逐句教学生唱,感受音乐情绪。5再次听赏音乐。

思考:音乐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全曲中主题出现过几次?是完全重复的吗?(闭上眼睛边欣赏边想象阿炳演奏的画面)

(说明:

1、在音乐主题中欣赏、分析音乐,在音乐中审美。

2、情境创设可以让欣赏者更好的体会、感受音乐和作者。)

教师小结:这是一部传世之作。是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累,修改与磨练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以变奏曲的形式,以悲怆、跌宕而又委婉的旋律,以复杂深邃的内涵向人们倾诉了对人生无尽的愤怒、无奈与不甘,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絮绕不去的指天慨叹,像深夜里涌动的潮水,阵阵揪心。

我们有两个世界:睁开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闭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阿炳通过他的《二泉映月》这支乐曲作为桥梁,联系了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内及国外的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并使他的影响跨出国门。

(三)听赏:

1、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对比聆听不同演奏形式的感受。

(四)拓展: 1简介二泉。

二泉指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无锡惠山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并为其月冷泉清所迷。后阿炳双目失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故作此曲以泄心中悲愤之情。活动3【练习】课堂小节

篇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读出词感 (词语的感觉) 。

3.根据提示,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段落, 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初识阿炳, 名曲激情

1. 同学们, 今天, 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 是谁创作的? (阿炳)

3. 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 阿炳是个苦难的人, 是一位民间、盲人音乐家, 二胡曲《二泉映月》代表了他艺术的最高水平。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 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说:“听这首曲子, 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 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你们想听吗? (想) 听的时候, 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 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 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听完之后告诉老师, 这悠扬的琴声让你想到了什么?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点评]从介绍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的感受入手, 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这首名曲的欣赏期待, 从而让学生心先感动而后闻其声。这样的导入既奠定了全课的情感基调, 又为下一环节学生用心灵感受阿炳的不幸命运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导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准确响亮吗?

操作: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相机正音, 从而粗通文意, 感知全文。

2. 提纲挈领, 深化字词间的联系

(1) 出示第一组词语: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A.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 相机正音, 淙cóng。

B.师:这一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 (二泉) 一边读, 一边想象一下二泉的美景。 (齐读)

C.师:“一泓清泉”中有一个“泓”字, 还可以说“一清泉”? (道, 片, 眼) , 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泓”, 而不说“一道”“一片”“一眼”呢?请同学们查查字典, 看看用“一泓”有什么深意? (泓, 水深而广)

师:读读这个字, 读出清泉的深, 清泉的广。

D.师:大家再读读这组词语 (生齐读) , 想一想, 读了以上这组词语, 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描述。

[点评]中国的语言很美, 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眼前活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画面, 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 更是一幅优美的画, 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活活泼泼地散发着。

(2) 出示第二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A.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

B.师 (示范)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放慢语速, 读出韵味, 读出清幽旷远的感觉) (反复领读, 指名读)

C.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月亮) 同学们细心地看一下, 这五个词当中, 有四个词都含有一个什么字? (月) 为什么“静影沉璧”这个词中没有“月”字, 它描写的是不是月亮呢? (相机品析“璧”字)

师:来读一读这个词, 静—影—沉—璧, 闭上眼睛, 读 (生读) ,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月亮倒映在水中, 就像什么一样? (美玉)

师:那样皎洁, 那样清纯, 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 何等的清幽、静美啊, 大家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D.月亮把它的清辉吐洒在水面上, 水波荡漾着月光, 读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指导朗读)

E.齐读这一组词语。

[点评]在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 引导孩子们去反复涵泳。这样整组词语, 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 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 是二泉映月的美景, 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 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3) 出示第三组词语: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A.让学生闭眼1分种, 体会一下双目失明的感受。

师:对我们来讲, 只有短暂的1分钟, 可对阿炳来讲, 他从此将生活在黑暗当中、孤独当中, 除了黑暗还是黑暗, 除了孤独还是孤独, 一年, 两年, 十年, 二十年, 一辈子, 读—— (生:双目失明)

B.师:双目失明的阿炳只能靠卖艺度日, 那是怎样的生活呢?谁来谈一谈?

师:你读出了卖艺度日中包含的哪些情感? (生答:苦, 累, 艰难, 屈辱……)

C.师: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吃不尽的苦, 受不尽的累, 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我们说这样的生活真的是—— (生:坎坷)

D.师:可是阿炳仍然—— (热爱音乐, 向往光明) E.引导学生齐读这一组, 启发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点评]抓住这些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 让学生相互交流、深入体会, 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 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的悲惨命运, 与阿炳产生情感共鸣。

(4) 出示第四组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A.这一组是描写什么的? (《二泉映月》的旋律)

B.播放《二泉映月》片断, 引导学生感受旋律之美, 鼓励、启发学生读出这一组词所表现的旋律变化。 (相机进行朗读艺术点拨)

C.结合阿炳的身世经历, 回味一下在这琴声当中, 你都听到了什么?

[点评]读描写乐曲旋律的词、句, 读出委婉连绵, 读出升腾跌宕, 读出舒缓起伏, 读出恬静激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发现、探索和理解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理清思路, 归纳纲要

1. 师:读完课文, 我们再来看一看, 课文写了阿炳几次来到二泉?请看看课文, 完成下面的填空。

(1) 中秋之夜, 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 师父告诉他;

(2) 十年后的又一个中秋之夜, 阿炳再次来到二泉, 他听到了;

(3) 听着听着, 阿炳。

2. 能用三个小标题来概括这三句话吗? (听泉、悟泉、创曲)

3. 分清段落。

[点评]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 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 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 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根据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小标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分段。

四、质疑问难, 设置悬念

师: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同学们, 你细心地比较阿炳两次来到二泉边, 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

师:同样是二泉, 同样是中秋之夜, 同样是阿炳, 为什么两次的感受截然不同呢? (引导学生明白音乐和生命体验之间的相关性)

[点评]“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 质疑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

篇4:《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启读,转轴拨弦三两声。

1.欣赏音乐,初读课题。

(1)同学们,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猜猜是哪首?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曲子。

(2)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子?

(3)出示课题,齐读。

2.二读课题,质疑问难。

师述: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篇与天下第二泉、与音乐有关的课文。再读课题。看着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理念:抓住课题这一命脉,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教学一开始便热气腾腾。】

第二板块:点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一读文本,读通。带着读课题引发的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初步读懂由课题引发的问题,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读文本,读准。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力求读准确、读流利。

2. 认读词语,提升理解。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老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出示词语)

倾听 月光如银 委婉连绵

倔强 月光似水 升腾跌宕

激愤 静影沉璧 步步高昂

搀扶 月光照水 舒缓起伏

积淀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师: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出示第一竖排:这是一组难读的词语,让我们开火车读吧。(注意倔强的读音)

出示第二竖排:刚才难读的词语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

出示第三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设计理念: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对文中难读的词语和关于月色、音乐旋律的词语按照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来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在动情的语文阅读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深切体会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做好了铺垫。】

3.三读文本,整体把握。

(1)字词读好了,请同学们带着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

(2)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第三板块:参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第一次听泉声

(1)阿炳在第一次听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文本,边写感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同时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极为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集中精力,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讲清、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有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对于阿炳第一次听泉声,为什么不能听出来,学生也许并不能讲得头头是道,教师这时也不一定要讲透,留下一个学生遐想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继续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第二次听泉声

(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

(3)是什么原因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坎坷)齐读。

(4)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我们没有阿炳那深切的体会。来,请同学们从书上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

【设计理念:抓住这个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也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原因的重要词语。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的悲惨命运,与阿炳产生了情感共鸣。】

第四板块:延读,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贵有疑,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一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体会阿炳的坎坷人生。

作业超市

1.积累:抄写三组词语。

2.拓展视听:欣赏阿炳的其他作品,如: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设计理念:两组练习重积累,重迁移。学生对差异性的练习具有选择性,尊重了学生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语文教学成为开放的教学。】

(责编 钟 岚)

篇5:《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

1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能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2.通过欣赏,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那种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3、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2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民间艺人华彦钧及其作品《二泉映月》。

2、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3教学方法

欣赏法、分析法、讲解法、讨论法。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听赏由彭丽媛演唱的歌曲《二泉映月》片段。

2、请同学们讨论这段音乐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他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介绍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

4、导入课题——《二泉映月》。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1、华彦钧

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活动3【讲授】作品介绍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活动4【讲授】介绍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d1-d3(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纪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活动5【活动】欣赏乐曲

欣赏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对生活的描述。

2、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3、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4、请同学们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5、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6、请同学们谈谈欣赏这首乐曲后的体会,然后完成欣赏分析表。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并讲解作画意图。活动7【作业】小结

篇6:游济南七十二泉作文

在济南市最有名的七十二泉中,最著名的要属趵突泉了。它昼夜不停地翻滚着,又为泉城带来了勃勃生机。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它是以泉水为主的文化公园。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冠,是泉城济南的标志,它素有“游济南不游趵突泉不成游”之说。趵突泉与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等二十多处名泉组成了趵突泉群,它是济南四大泉群之首。趵突泉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它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赢得了古今中处无数游客的称赞。在趵突泉公园内像李清照纪念堂、易安旧居、万竹园、娥英祠等众多名泉碑刻,都是济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今日的趵突泉由于人为地开采地下水已不比往日那么辉煌,但由于各级政府的关注,相关领导的重视,严厉打击开采地下水的不法行为,泉城人民也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使济南各处的泉水又复活了。

篇7:《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

师:今天这节课,顾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泪流满面地说道:“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人心呢?请同学们现在就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体会。

(播放:二泉映月)

师:听了这段曲子,你们有什么感觉?

师:你们对这首曲子有什么了解?

(板书:二泉映月)

二、了解阿炳。

师:《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在心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恨、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深情的旋律中。欣赏这感人的旋律,我们得首先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出示图片)

师: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多么五彩缤纷,然而对他来说却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了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穷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是雪上加霜的是,他唯一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出示:双目失明没爹没娘流落街头形同乞丐 生活穷困 疾病缠身卖艺为生

唯一的亲人――――――师父离开了人世

师: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

师:就是这样一位尝尽人间酸辛的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呢?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听一听顾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你们仔细地看课文,跟着音乐,随着朗读认真地听、仔细地想。(播放课文范读)

师: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我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师:我读得时候是不是从头到尾都很大?有没有像有的同学一样读书都用大嗓门?有时候读书不一定都要用很大的力气,不一定要发出很大的声音。读书讲究的是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刚柔隐现。表现内心思考的文章,要用气把声音送出来。你们会读吗?听着音乐,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学生试读课文)

师:都读完了,感觉怎么样?有感觉吗?

师:今天由于时间有限,顾老师就不让大家一节一节地读了。顾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读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自段然,猜猜看,我会让大家读哪个自然段?为什么?

师: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你们要是能把这一节读好,其它的内容也一定能读好。就这一节,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四、练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听的时候,你们发现他读的有什么毛病吗?(指名说一说)

师:对读书的学生说:第一次站起来读这么一个高难度的自然段,读不好,顾老师原谅你。同时也要敬佩你的勇气。好,坐下。大家想不想把这一节读好?要想读好,我送给大家几个字。(板书:用心灵诵读)知道,什么叫“用心灵诵读”吗?“用心灵诵读”咱们得首先学会“心与心的交融”,“心与心的交融”就是要让你们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试着去了解、琢磨阿炳的内心想法。现在,就请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节,你从中读出了阿炳内心世界的哪种心情?(学生再次读第五节)

师: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节,你从中读出了阿炳内心世界的哪种心情?为什么?(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这首乐曲以“悲”为主题,在凄楚的叹息声中又让我们看到阿炳那颗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心。现在来,让我们听一听一位著名的演讲家是如何将阿炳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的。(播放第五节录音)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的声音轻轻读,跟着它学,好吗?(好!)

师:后面的同学也可以跟着轻轻地读,轻轻地学,老师们也可以,咱们一起来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

师:“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啊!多么伟大的音乐啊!听完了,似乎我们的心情早已就沉浸在阿炳的心灵之中。你们谁来试着配乐读一读。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师:让我们一起在心与心的交融中,用心灵去诵读这一节吧!(学生一起配乐读)

师: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而如今音犹在而人已亡。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师: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是什么,你还会简单的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指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师生:“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它还是阿炳的一段人生经历,更是在诉说着阿炳的一番情怀,表达着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的一种精神。希望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去向往美好、热爱生活。

师: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

二泉映月

用心灵诵读心与心的交融

一首曲子一段经历一番情怀 一种精神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篇8:《二泉映月》文本研究

一泓清泉, 一片月光———理解这处“景”

《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 “二泉映月”是无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无锡的惠山,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 人称‘天下第二泉’。”说到江南水乡, 不能不提的是聚集天下灵气的天下第一山———惠山, 乾隆钦评“惟惠山幽雅闲静”。惠山、树木、藤萝、清泉, 佳景天成, 情趣、韵味尽在其中。这雅致的景点, 是《二泉映月》产生的环境, 是触发灵感的所在。

“有一年中秋之夜, 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 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月恋水, 水怀月, 同辉共韵。泉声叮叮咚咚, 从听泉人的心壁上轻柔地擦过。在师父的引领下, 清幽皎洁的月光, 汩汩流淌的清泉, 自此潜人了阿炳的心田。

“又是一个中秋夜, 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 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这该是怎样一幅怡人的美景啊!这番美景, 对于阿炳来说, 只能是怀想, 只能是梦境。因为他再也看不到了, 他的眼前弥漫着无尽的黑暗, 淙淙的流水声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阿炳不平凡的故事。

他双目失明, 清瘦的脸庞上永远挂着一副墨镜, 破旧的长衫相依着心爱的二胡, 一年四季, 一根探路的竹竿没有变化地敲打着无锡街巷的石板路。

那二十多年, 美丽的无锡是幸运的, 这里每天都有世界级的大师在演奏, 只不过由于大师被命运强迫, 而“化装”为乞丐, 蒙蔽了一个个肉眼凡胎。他们不识天才真面目, 冷漠无情地侮辱他, 把他当做乞丐。但阿炳不是乞丐, 他从不乞讨要饭, 他是纯粹靠演奏来维持生活的, 只要有一饭活命, 他就坚强地熔铸着自己的艺术生命。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一泓清泉, 蜿蜒而来;流水淙淙, 静影沉璧;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这是嵌在文字中的景, 这是韵味无穷的画, 这是别具一格的诗。深蓝的夜空, 婆娑的树梢, 皎洁的明月, 粼粼的水面, 恬静的月影, “二泉映月”沉浸在静谧中, 江南水乡的秀, 如仙境一般清新和谐, 令人心驰神往。那几乎就是童话中的清泉、月光, 围篱着人间难得纯粹的圣地。

二泉映月———光和影的风景, 对双目失明的阿炳而言, 只是良辰好景虚设。结合阿炳的身世, 联想《二泉映月》曾有的三个名字:“依心曲”、“自来腔”、“惠山二泉”, 不难看出“惠山二泉”恰恰是表述了阿炳对光明的渴望。谁能还给阿炳一双明亮的眼睛?惠山二泉本是“天下第二泉”, 而在阿炳心中它变成了两个泉, 两只映着月光的清澈明亮的眼睛。

二泉映月, 在阿炳心中成为无边的遐想;二泉映月, 温暖了阿炳冰凉的梦境;二泉映月, 是由无奈而升华为美妙的残缺的美。

一段坎坷, 一生情怀———理解这个“人”

提起《二泉映月》的创作者华彦钧, 更为人们熟知的或许还是他的乳名阿炳。他生前曾说:“你们还是叫我阿炳的好, 因为街上很多人所熟悉的, 就只有阿炳这个名字了。”在淡淡的酸楚中, 这句话唤起了人们对他那不堪回首的身世的回顾。

据说阿炳为其父与一寡妇的私生子, 从小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阿炳4岁丧母, 26岁时, 其父华清和因病去世。34岁时, 他双目失明, 除了那心爱的乐器及一间父亲留下的破屋, 几乎一无所有。寂寥中形单影只的他在无尽的黑暗中痛苦不已。

从一个演技高超的“小天师”到一个走街串巷的瞎眼街头艺人, 这中间的跨度有多大?从一个吃喝不愁的道长到身无分文的纯粹无产者, 这中间的经历有多复杂?恐怕只有阿炳才能说得清。这是一个身着长衫、眼戴墨镜、孤寂地坐在惠山泉旁弹拉的盲艺人。

“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 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句子虽然不长, 却是阿炳苦难人生的缩影, 凝聚着他的辛酸、屈辱、悲惨以及与命运的不屈抗争。这一切, 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 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 一幕一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阿炳叹, 叹命运的不公;阿炳哭, 哭身世的悲凉;阿炳诉, 诉惆怅与向往;阿炳喊, 喊心中的悲愤与坚强……可他心底的控诉无人倾听, 他坎坷的经历无人同情, 这样的呐喊也只能是无声的。二胡是他的知音, 也只有通过琴声才能尽情倾诉心底的哀怨。

行家说, 两根弦的二胡是悲哀的乐器。把人事的悲哀藏在两根弦里, 阿炳通过它实现了。倾述, 叹息, 他赋予悲哀的乐器以生命和灵性, 一个无法用明亮的眼睛看人生的大师, 却用二胡的弦完整地抚摸着人生。

那是每一个真正的人的生命私语, 世界上哪个人没有经历苦难的磨砺?那更是遍尝生命苦难的华彦钧的生命体验, 并把这超人的体验, 用从宇宙中抓捕的音符完美地表现出来, 这个顽强的表现意图又是他对苦难的藐视与抗争。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一边是心酸, 是屈辱, 是悲惨, 一边却是热爱, 是向往, 是追求。聆听阿炳, 犹如在聆听一条千折百回的溪流, 执著地叩问大地的声音;聆听阿炳, 犹如在聆听一个民族无尽的苦难, 在温润柔弱之中坚韧地冲撞着命运和生活。

珍珠最美的光泽是从一个个伤口发出的, 其晶莹剔透是在黑暗中磨砺而成的。这多么像阿炳的人生呀!

一次倾诉, 一种力量———理解这首“曲”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 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 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听着, 听着, 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 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 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流水、月光都变成一个个动人的音符, 从琴弦上流泻出来。”阿炳踏夜色而来, 身穿一袭旧衣, 破帽半遮着脸, 明亮的月光反把他衬得更加暗淡。他又一次安详地端坐在那儿, 姿势中透射着一种生命的韧性。几十年来的世事沧桑一起向他的灵魂撞击, 他将灵魂交付给了音乐。

当凄凉上空的那轮寒月漂移到如命的琴弦之上时, 月亮开始叮咚作响。音乐的精灵或栖息或翩然起舞于他的身旁, 阿炳笑了, 灵性的眸子正对月光, 在艺术的幻景中一种光芒照亮了沧桑、忧郁、失意和受伤。曲子流露的思绪在聆听着生活深处幸福涌动的声响。

“起初, 琴声委婉连绵, 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 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 在思索自己走过的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乐曲进人了高潮……”《二泉映月》一开始, 短短的引子, 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叹息, 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之中。《二泉映月》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 使人感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 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 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 把乐曲推向高潮, 强烈而激愤, 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 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曲为心声。生命如此艰辛, 如此多变, 又如此可爱。生命于人只有一次, 无论怎么艰辛苦难也要让他散发光彩。在《二泉映月》咏叹歌吟的音节中, 时时跳跃着显示清风明月、流水飘花的美艳篇章, 展示着大自然的华美……《二泉映月》的微妙旋律能震撼、敲击每个人的心灵, 那种委婉, 那种缠绵, 那种沉郁, 那种不弃不舍的追求, 那种如泣如诉的哀怨, 那种含着泪水的昂扬和笑脸, 抒发了阿炳虽历经苦难折磨却依然热恋生活的情感。

尘世的一切得失善恶、利益冲突都随光明世界的骤然退却而永久消逝了, 剩下的则是一个无色无欲的永恒的黑夜。这永恒的黑夜渐渐给予这个淳朴的孩子以一种新鲜而奇异的力量。现在, 他倚赖于这种清醒而孤寂的力量, 坚如磐石地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在市井中活着, 一年一年地持续着一个流亡者灵魂的吟唱。

有一位音乐评论家说, 乐曲《二泉映月》是“哀而不悲、怨而不怒”的, 因为尽管这首乐曲描绘的是苦难, 品味的是苦难, 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二泉映月》是在阿炳的伤口之上开出的花朵。

阿炳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月光。“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闻?”天上如此, 地上如此, 《二泉映月》亦如此。

摘要:《二泉映月》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其中浓缩了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在学习这篇文章时, 应该做到一下三点:一、一泓清泉, 一片月光——理解这处“景”;二、一段坎坷, 一生情怀——理解这个“人”;三、一次倾诉, 一种力量——理解这首“曲”。

篇9:《〈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纪实

《〈二泉映月〉的诞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描写民间艺人阿炳悲惨的命运和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赞扬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超越苦难,战胜苦难,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感人词句,进行想象补白写话训练。

3.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获得最深的情感体验呢?我以“学本式成长课堂”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的方式,多边互动,有力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这是位于无锡锡惠公园的天下第二泉,我国著名的民间乐师阿炳,他童年就生活在这流水淙淙、秋虫唧唧的二泉边。因为这人、这景,诞生了一首传世名曲《二泉映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二泉映月〉的诞生》。

二、自学字词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本课字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预习熟悉一下本课的生字。

1.处理“会认的字”。

师:同学们文章读得很认真,对于本课会认的字你们又掌握得如何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会认的字。

(教师出示生字:惠、淙、湛、粥、宵、观。找学生先读一遍生字,然后再开始逐字汇报。)

汇报:惠字。

生:“惠”这个字在字典中有以下几个意思:

①好处:恩惠。

②给人财物或好处:互利互惠。

③敬辞:惠赠。

汇报:观字。

生:“观”是一个多音字。读“guān”这个音的时候,它有3个 意思:

①观赏。

② 看到的景象:壮观。

③对事物的看法、认识:观点。

读“guàn”时,它有一个意思——道教的庙宇:道观。

教师出示词语:

清澈 安慰 激荡 吟咏 褴褛 精湛

唏嘘 清越 悲愤 沉浸 谛听 沉思 簇拥

找学生读词语,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 说出褴褛、唏嘘的意思。

② 说出沉浸、谛听的近义词。

2.处理“会写的字”。

先找学生读一遍生字。

师:能把这些生字按结构分类吗?

(生按左右、上下、半包围结构来分类。)

(找出每个结构中比较难写的字,生说应该怎样写。)

A.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B.说出关键笔画。

C.每个字认真书写2遍。

3个字写完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写字方法,然后练习其他字。

三、给课文分意义段,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我们扫除字词的障碍后,现在回到文中。老师请同学们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意义段?你能说说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生:我根据“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这个方法,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10自然段,向我们讲述了阿炳的人生遭遇;第二部分是11~14自然段,讲述了《二泉映月》的诞生。

生:我是根据“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文讲述了民间艺人阿炳的悲惨人生遭遇以及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

师: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方法运用得很灵活也很准确。那么阿炳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二泉映月》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着重汇报了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二、新授

1.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饱含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阿炳的人生经历,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用读课文、画语句、写批注、谈感受的方法自学文章的第一部分。

(生学习讨论。)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感受?

2.2~5自然段。

对于阿炳的人生经历,学生首先找到了第3自然段:

后来阿炳开始学习民乐,拉二胡。阿炳练二胡,胳膊经常肿疼得整夜难眠。手指磨破了,揪心地痛,但他咬紧牙关,一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二胡。

生:我抓住了关键词“整夜难眠”知道了阿炳训练得十分刻苦。

生:我抓住了“手指磨破了,揪心地痛”和“咬紧牙关,一刻也不放下”这几个关键词,从这儿我知道了阿炳对拉二胡真是“锲而不舍”。

师:阿炳的苦难人生和他的锲而不舍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吗?

(师板书:苦难人生。)

生:在第二自然段中,我通过“淙淙”“唧唧”这些词语,感受到大自然音乐的美妙。

生:我由“每当清晨醒来……一种细微的感觉使他好像听见草儿在微风下轻轻地吟咏,‘二泉在月光下低低地歌唱”这句再联系下文“自然界的声音给了阿炳无限灵感,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我能感觉到阿炳是真正地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并且对音乐很有天赋的人。

师:希望通过你的朗读我们也能感受到这天籁之音。

(师板书:热爱音乐。)

师:阿炳小时候就喜欢大自然的声音,除了鸟叫、蝉鸣、流水的淙淙、秋虫的唧唧,你在文中还发现了哪些描写声音的语句?请你画出来,再认真读一读。

学生认真读书后,找到了第5自然段当中的“谛听着鸟叫,谛听着蛙鸣,谛听着流水声……”

(引导学生抓住“带来安慰”“带来乐趣”来说。)

师:对于这些声音,阿炳喜欢吗?还能像小时候那样从大自然的音乐中找到乐趣,找到安慰吗?说说你的想法。

3.过渡到第5自然段的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谛听”。学生谈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

师:他在沉思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仿写:自然界中还有哪些景象的变化,还有哪些宛若天籁的声音会给阿炳带来启发,他又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沉思呢?试着动笔写写。

(课件出示: ,他在沉思。)

生:秋天的夜里,夕阳渐渐落去,他坐在田间,谛听着风吹麦浪,谛听着树叶飘落,他在沉思。

师:同学们,你们真用心,感同身受地写出了省略号中的内容。

4.第6、7自然段。

师:这就叫引起共鸣,琴声中流露的是阿炳的人生,也是人们的心声,就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文。

(师指导朗读。)

5.学生继续汇报第8、9自然段。

生:第8自然段中,富豪“请”阿炳去祝寿,但他的请是在不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一种威胁。

生:从阿炳拒绝富人,我觉得阿炳虽然热爱音乐,但他也很有原则,他的音乐是拉给百姓听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十分到位,请大家注意文中的“请”字,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我们在进行批注时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批注。

生:通过“抱着”“抚摸”,我能感觉到尽管此时阿炳处境十分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对音乐的执著追求。

生:我觉得阿炳身上有一种韧劲,越是艰难,他越是坚持。

(师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二泉映月》的诞生

师:在苦难中,阿炳仍然执著地热爱着音乐,正是因为他对音乐的这种坚持,将自然界的声音以及他的人生经历相融合,才诞生了不朽的传奇——《二泉映月》。

(播放音乐。)

师:结合阿炳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听了音乐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个曲子特别凄凉。

生:我觉得这种哀婉的曲调真的像是阿炳在控诉自己苦难的一生。

生:……

师:是啊,课文中就是这样描述这段音乐的。

(师出示课文,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教师指名读,学生练读,再齐读。)

师:《二泉映月》之所以不朽,仅仅是因为音乐本身的激越、苍凉、悲愤吗?

师:是因为音乐给予人无限的光明与希望。

师:所以,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指挥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次日,当他听到二胡独奏的时候,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名曲。” 2007年,《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被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带到了太空,这真是“一腔悲愤晓残月,神曲绕梁终不绝”。

四、文章结束

师:一生艰难的阿炳,却能用音乐给予人们无限的光明与希望,我想,也正是他困苦中仍然不屈,绝境中依旧执著,成就了《二泉映月》的不朽。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带给我们光明与希望的《二泉映月》。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篇10:《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一、初识阿炳,用心领悟音乐美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课文。(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你们知道是谁创作的吗?(阿炳)

3、那你们对阿炳有哪些了解呢?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想)听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告诉老师,你从中听到了什么?(动人的音乐)感受到了什么?(悲伤、孤独)

二、初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美

1、同学们,一首名曲如果我们用心去感受他的话,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那么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动情入境地轻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小黑板)认识吗,自己快速读一读。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月光照水、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水波映月、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静影沉璧、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3、谁有信心来读准它们?(指名一生读)强调:“宕”读dang第四声“恬”读tian第二声。

4、读得非常准确。他是横着读的,你还能怎么读?(竖着读)你从竖读的这些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都是讲月亮、月光的。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世的。第三行讲的是《二泉映月》的旋律。)你们真是太聪明了!

5、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女生读)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世的,怎么读呢?(男生读)谁能试着把《二泉映月》的旋律也读出美感来?(男女生齐读)

6、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相机理解:静影沉璧、恬静激荡)

7、让我们再一次地把感情融入朗读中,读好这些词。

三、读中感悟,体验阿炳苦难生活

1、“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多美的二泉,多美的月光啊!然而,这一切,对于阿炳,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黑暗。)

2、是的,黑暗,只有黑暗,身边所有的一切都看不见了。所以面对这如银的月光,似水的月光,阿炳的内心是怎样的?你能感受到吗?(孤单、孤独、惋惜、悲伤……)

3、是的,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于是,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来,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个特殊的镜头,想一想,此时此刻的阿炳正在想些什么呢?

4、(投影出示:第四节)来,把你们感受到的都读出来。生齐读“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倔强的呐喊……”

篇11:《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春舞曲》《迎宾曲》《二泉映月》(节选)

3、每听完一段乐曲后让同学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二泉映月》的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你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了吗?(引导学生巩固本课的字词。)

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小结: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

四、学习第5段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篇12: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让学生透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其丰富的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理想的精神。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不仅仅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生动活泼,善于合作探究。他们喜欢朗读,大部分学生经过指导能把课文表达的情感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挖掘出来。他们对音乐十分感兴趣,充满着好奇,且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具有必须的理解音乐的潜力,但应对《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要在短时间内充分感悟其丰富的内涵绝非易事。

设计理念

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用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⒉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从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完美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

⒈能透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资料,理解文中描述音乐和由琴声联想表达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⒉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完美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透过有感情朗读表达乐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悲哀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透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转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⒉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⒊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凄凉,仿佛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我相信大家必须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资料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

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

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DD”画出;找出描述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⒉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⑴出示:

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透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转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⑵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能够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看出来的?

(禁不住、不停地滑动、流泻)

⑶“倾吐”是什么意思?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⑷阿炳要“倾吐”什么?他是透过什么来“倾吐”的?

倾吐

[板书:琴声DDDDDDDD→情怀]

⑸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⒋交流描述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⑴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看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把阿炳透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排比句)

[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③琴声“委婉连绵”,阿炳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怀,我们该怎样读呢?

(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DD→女生齐读。

⑵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完美未来的向往。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及相关画面,进一步体会阿炳透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

这时乐曲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我们朗读时语调要DD(加快),音调要DD(加高),读出什么样的气势?(势不可挡)

自由读DD→男生齐读。

⑶出示: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秀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①这两个句子中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是哪些?

[板书: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引导理解这两对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达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③乐曲表现阿炳的悲与苦、恨与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的爱。

引读并板书:他爱DD他爱DD他爱DD他爱DD

三、中心发散,粗读课文其余部分

⒈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种内涵丰富、优美无比的不朽名曲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其他段落,看出阿炳究竟有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

⒉第1自然段。

⑴交流:家乡完美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⑵指导读出美感。

⒊第2自然段。

⑴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⑵分主角朗读(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突出“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⒋第3自然段。

⑴哪些词语能够看出阿炳饱受磨难?(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⑵磨难并没能泯灭阿炳对音乐、对生活深深的爱,所以这段后两句话中哪些词语在朗读时要突出出来,表现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期望”)

⑶练习朗读,指名读。

⒌第4自然段。

⑴指名朗读。

⑵交流对这段课文的理解。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⒍第6自然段。

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名曲。

齐读第6自然段。

四、配乐朗读全文(根据时间机动处理)

五、作业

⒈有感情朗读全文,练习背诵4、5自然段。

⒉找出课文中描述月夜景色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六、板书设计

6、二泉映月

倾吐

琴声DDDDDDDDDDD→情怀

(动人心弦)(积淀已久)

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他爱……他爱……

上一篇:国庆节诗歌下一篇:pe管安装施工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