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2024-07-13

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共11篇)

篇1: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雅思10月考试回顾分析:题目难度变化不大

北京雅思学校10月听力回顾分析

作者:北京雅思学校杜小鹏

十月份的三次雅思考试听力部分整体感觉走势平稳,题目难度变化不大。在所有的考题中,只有22日的第一节为新题,其它都是以前考过的旧题目。每一次考试的四节都遵循了雅思听力部分以往一贯的分配形式:第一节电话或当面问询具体事宜;第二节固定场景中的介绍会、须知及安排等;第三节学习讨论的对话;和第四节雷打不动的话题讲座。这里我以29日的考试为例,就四部分分别做一个详细的讲解,然后分析一下22日的第一节新题,其它的部分就不多赘述了。

10月15日的考题为:V26S1,V30019S2,V41S3,V30034S4。

第一节是一段关于洗衣店门面试的对话,名叫Penny的女生去服装店应聘,问及员工的待遇及其对员工的要求等问题。题目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一些具体的固定信息,例如工资数额,休息时间,员工享受的优惠(减价幅度),着装要求以及老板名字的拼写。这一节的固定信息部分是整个听力考试中语言难度最低的部分,但是语速相对较快,表达法比较口语化,大家在听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认细节,同时在书写时要注意大小写。

第二节是一张典型的节目单表格,讲述的`是一个艺术展览馆的日程安排,问题包括节目的时间和节目的名字,以及节目的场所安排。这是一张非常好听的表格,说它好听是因为类似的节目单在很多亚思练习题中都有收录,大家一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地,因为涉及了节目的名字,要注意大小写的问题。

第三节是两个学生谈论关于新旧车比较的调查,两人拟写一份关于汽车安全性和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同时探讨人们的购车心理。题型的安排为选择题(4个单选、一个多选)和填空题。做过一定量的雅思听力题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第三节的节奏是整个四节当中最慢的。但是要注意这一节的选择题是陷阱最多的,千万不要简单地听到什么就选什么,要注意问题及选项中的条件与限定,时间、程度、范围等限定性的条件都是制约答案正确性的因素。这一部分填空题的考点主要在语言上,词汇的辨别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这样才更容易写对答案。

第四节的lecture 讲述的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土著公园的设计安排,其中描述了公园中的五个地方,和外来植物的影响。题型为填空题和填表题。填空题时要注意这里有字数要求,不能超过两个字,和以往大家练习中多遇到的三个字不同。这一节内容上不算很难,填写的单词也很容易,但整个故事一气呵成,题目却分为了三个小部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每一题都要在读的时候划好定位的字,这样才能避免听的时候跟不上,或者跟丢了。

10月22日和10月29日的考题分别为S1:NEW, V30044S2,V39S3,V35S4, 和 V30034S1,V37S2,V30058S3,V30036S4.

22日的第一节虽然是新题,内容和题型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一个学生打电话到一家餐厅询问打零工的事宜,涉及的内容和我们前面所讲的15日考试的第一节洗衣店的面试非常相近,也是关于工作要求,工资数额,上班时间安排等等信息填空;而29日考试的第一节讲述的尽管不是找工作的内容,而是一个顾客电话抱怨搬家公司在搬家时弄丢了他的东西,讨论该如何赔偿的问题,其中所考到的细节同样还是具体的固定信息,考点都在拼写、数字、号码、以及具体要求等的书写上。

总的来说,考生在准备听力考试的时候不要过分在意下一次的考题是新题或还是旧题,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无论题目的具体故事有什么样的变化,它所蕴含的考点不会变,出题的思路不会变,那么我们复习的思路也就不用变。

作者:北京雅思学校丁雪明

大家好,下面就十月份雅思考试阅读部分试

篇2: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之前的题型是相对传统的,所给已知信息较多,包括题目、首段首句、提纲,有时所列提纲相当详细。如92年考题:

Directions:

A. titl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B. Time limit: 40 minutes

C. Word limit: 120 - 150 words (not including the given opening sentence)

D.Your composi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UTLINE below and should start with the given opening sentence: Nowadays there is often a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OUTLINE:

1. Present situation: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2.Possible reasons: 1) Different likes and dislikes 2) Misunderstanding 3) Others

3. Suggestions: 1) For parents 2) For children (15 points)

首段要求描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的现状;第二段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的原因,包括不同的喜好、误解以及其他;最后一段提出改善这种状况的建议,包括给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建议。

如此细致入微的提纲提示,大大减少了考生谋篇布局的压力,只要在各段内容上充实一下,一篇120个字以上的短文就写成了。这种题型使考生在内容方面不会无话可说,而且写作方向确定,不易偏题,因此,比较容易。但对于想象力丰富、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考生来说,这种题型抑制了其水平的发挥,不易拉开考生之间的水平档次。随着我国学生平均英语水平的提高,考题难度增加成了必然趋势。

97年开始作文既没了标题(例外),又少了篇首句,而且分段式提纲变成了大致的内容要求。增加了图画或表格,要求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描述和理解。许多考生习惯于写议论文,在理解图画含义、描述表格数据方面均准备不足,难以适应。下面是97年考题:

Directions:

A. Study the following set of pictures carefully and write an essay in less than 120 words.

B. Your essay must be written clearly on the ANSWER SHEET.

C.Your essay should cover all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below:

1.Interpre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2.Predict the tendency of tobacco consumption and give your reasons. (15 points)

新题型需要研究,找到规律。图表的信息中总是包含着某种深层意义,需要考生去发掘。一旦理解成功,写起来就比较顺畅。这种方式具有启发性,使考生有较宽的发挥余地,在不偏离中心的`前提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这次转变是个飞跃,难度固然有所增加,但对于硕士研究生考试这种较高层次的测试来说,更加合理。

从写作篇幅来看,以前要求字数120以上;98、99、要求不得少于150;、、则上升到200字左右。对文章长度要求逐年增加。同时分值也自20起从15分增加到20分。

至此,考研作文的复杂性、篇幅长度、分值重要性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加。不过相对于考生实际水平看,目前的作文难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再说变化也是有一定时间间隔的,经过了近年来题型、篇幅和分值的变化,难度应该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篇3: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被列为历届全运会竞赛项目之一,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体育竞赛需要,武术竞赛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所以武术竞赛规则也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而不断修改、充实与完善。近年来,竞技武术套路逐步融合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使武术的竞技体系更加完善,在“高难美新”的引领下,竞技武术套路中难度动作开始了自己的历程,这既是武术竞技性内在本质要求的产物,也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2 武术竞赛规则修改的必然性

竞赛是运动发展的杠杆,规则是比赛赖以进行的准则。规则的不断演变是为了维护竞赛秩序,促进竞赛趋于公正、准确,保证比赛的合理性,促进竞赛活动的繁荣等功能。从1959年制定的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到2003年国内国际武术竞赛规则的重新统一,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8个版本的竞赛规则。这些竞赛规则的修改为我国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技术导向作用。纵观这一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经历了萌芽——曲折——成形——发展——成熟五个阶段。

2.1 武术竞赛规则的萌芽阶段

1959年以前,武术套路并没有严谨的竞赛规则,当时的比赛不过是类似表演的评奖式活动。1959年,《武术竞赛规则》由原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公布施行,使武术第一次有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竞赛的规定和比较具体的评分标准,是武术竞赛实现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它将武术项目进行了分类,相同项目在一起比赛,并列举了各种错误,裁判根据运动员比赛时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扣分,改变了无章可循的经验性评分法,从而加强了武术比赛的竞技性。1959年9月22-2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1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上,正式采用《武术竞赛规则》进行比赛,对技术内容、时间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使长拳类项目的技术水平得到飞跃性的提高。1959年制定的《武术竞赛规则》是我国武术竞赛规则发展的基础,其内容精髓一直影响着武术运动的发展,其中项目的设置、10分的评分机制、套路的时间规定和动作组别要求等成为武术竞赛的基本原则。第一本竞赛规则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武术竞赛步入了现代竞技体系的正规化道路,对后来竞技武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2.2 武术竞赛规则的曲折阶段

1960年原国家体委又审定了第二本《武术竞赛规则》。它是在1959年制定的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规定套路比赛的条文。该条文有利于技术的统一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赛,使运动员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把动作质量作为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准。1960年9月在郑州举行全国武术比赛,增加了南拳比赛项目。这次比赛的特点之一是套路中高难度动作(如腾空、翻转等)普遍增加,并且速度快、腾空高、落地稳。

1965年9月,在第2届全国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不受以前颁布的武术竞赛规则限制,只是以表演的形式展现武术,这对刚刚建立的武术竞赛制度的开展和推广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刚实施的竞赛规则的贯彻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1966——1971年6年中,武术比赛制度遭到干扰、破坏,竞赛和表演的有关活动被迫停止,武术运动本身也被戴上了“传播封建迷信工具”的帽子,受到批判。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遭遇了空前的浩劫,武术的发展完全陷入了瘫痪状态。

2.3 武术竞赛规则的成形阶段

1972年月11月在济南举行了“全国武术表演大会”并且使用了1960年制定的第二本《武术竞赛规则》。1973年国家体委审定颁布了第三本《武术竞赛规则》,增添了一些新的规定:

(1)将评分改为按技术内容分类,分值更加细化。

(2)增加了对难度动作加分的条款,对难度动作进行了定义,鼓励运动员使用跳跃、翻腾、平衡等难度动作。

(3)规定比赛时间的下限,限制完成套路的时间不少于一个规定值,计时1分20秒。

(4)增加了因器械损坏造成比赛中断的扣分条款。

第三本《武术竞赛规则》规定的“出色完成难度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给予加分”的条款,其目的是为了鼓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但是在规则实施过程中,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中获得高分,在技术训练中出现了偏离武术运动特点的倾向,如单纯追求速度快、形象美,却忽略了一招一式的功架、动作规格、劲力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攻防技击特点,还将一些体操和技巧类的动作编排到套路中,从而削弱、影响了武术的本质特点。所以,在1979年修改的第四本《武术竞赛规则》中取消了这一规定,规定了14个限制动作和完成套路的时间下限,不再规定时间上限,该规定一直持续至今。这次《规则》的修改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使得《规则》更接近现代体育竞赛规则的要求,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2.4 武术竞赛规则的发展阶段

1984年原国家体委审定出版的第五本《武术竞赛规则》,规则中增加了其他拳术、器械的类别,成人组年龄提高到18周岁,增加了“象形拳、械中出现低级趣味进行扣分”的规定和“全国性重大比赛,设置录像机对自选项目进行现场录像”的条款。并且,从1987年的第6届全运会至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武术比赛的成绩计入到各省市代表团的团体总分和金牌数中,这一重要决定确立了竞技武术比赛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竞技武术的快速发展。

1991年原国家体委审定出版的第六本《武术竞赛规则》,规则对动作的轻微错误扣分从0.1分减少到0.05分,在评分上允许出现小数点后2位数,改变以往的“定组定项,一评到底”的做法,试行了“分组不定项,随机抽调”的办法,做到“一裁多用”,提高了裁判执法的透明度,利于公平竞争。由于《规则》的作用,使得武术套路技术训练比以前有所改进,比赛的观赏性有所增强;套路内容也更丰富,出现了许多对传统拳械改良的内容。但是,由于对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走向缺乏明确的方向,规则的发展总是滞后于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没有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许多运动员为了追求形象和演练气氛,忽视技术方法和动作规格,缺少内在精气神的表现。

武术竞赛规则的改革是竞技武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洲际武术比赛,以及世界武术锦标赛的举行,中国武术向国际舞台迈进的步伐日益加大,国内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使处在同一层次的运动员在技术动作层面上的差距日趋缩小,评判优劣越来越困难,赛场内外要求改革竞赛规则,增加动作难度,加强评分客观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1996年10月28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则,强化攻防意识,继承发展创新,体现高、难、美、新的武术套路技术发展方向”的要求,同年原国家体委审定出版的第七本《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增加了“套路”两字,细化了武术内涵。《规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行切块打分,由评判动作完成分和评判演练水平分的裁判员组成,其中动作完成分为6.8分,演练水平分为3分。

(2)设置“指定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并规定对完成创新难度动作的运动员给予0.2的加分作为鼓励。

(3)建立竞赛监督委员会,该机构主要是对竞赛工作的评估以及对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与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规则》经过第8届全运会预、决赛的检验,证明了第七本《规则》在总体上还是切实可行的,并且贯彻了“竞争、优化、约束、监督、民主集中”五项原则,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规则》可操作性不强,主要原因是:(1)规则繁琐,不易操作;(2)指定动作及其分值规定影响技术发挥,存在着雷同现象,缺乏观赏性,不利于技术发展;(3)制约与监督机制不健全;(4)总裁判长和裁判长权力集中,调整分值缺乏科学性;(5)评判中主观因素仍占较大比例;(6)多数裁判采取的是以实扣为基础,再进行综合比较,最后总扣,透明度不够。

2.5 武术竞赛规则的成熟阶段

进入21世纪后,竞技武术套路为了要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吻合,同时也为了使武术竞赛更具有可比性、观赏性和公平性,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于2003年出台了第八本《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裁判组设有2名副裁判长,裁判员分A、B、C三个组,各司其职。

(2)增加了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测的规定。

(3)比赛中可以配乐,根据套路的编排自行选择。

(4)评分分值变动很大,其中动作质量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分值为3分,难度分值为2分。

(5)设置了动作难度等级及分值确定表。

(6)设置了无难度评判的规定和自选项目的评分方法与标准。

实践证明,《规则》的成功之处在于评分的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体现了观念的更新,敢于借鉴,并对旧规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它在保持武术本质属性和项目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竞技体操、花样滑冰的比赛规则。所以新规则无论是在裁判组成上,评分方法及评分标准上,还是在运动员最后得分的确定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目前较为公正的裁判方式。随着新规则的推行,竞技武术套路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

武术竞赛规则经历了多次修改,每一次规则的嬗变在不同时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该项目技术的发展。《规则》的修改和创新使武术套路运动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术到水平沿着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使之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又与国际惯例接轨,完善了旧的技术体系,开拓了新的技术领域,提高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动作难度和观赏性,使竞技武术开始走向科学、文明、开放、创新的道路。

3 武术难度动作的变化

对于武术“难度”这一概念,是武术界长时间争论而无定论的问题。曾有人认为武术特有的功架、劲力、身法等是武术难度,也有人认为跳跃、翻腾等技巧性高的动作才是武术的难度。武术界的权威人士也曾解释道:只有少数高水平运动员才能够完成的动作为难度。由此可知,难度的确定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规则所决定的。回顾以往的武术套路规则,曾经出现过平衡、跳跃、跌扑滚翻、限制性动作、指定动作、自选难度动作等名词,这些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规则所引导的武术动作技术发展方向。

3.1 跳跃、翻腾动作的启示

1959年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由原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公布施行,规则的制定是刚刚起步,其客观性、竞技性、可操作性都比较差。在1973年第三届全运会前夕,原国家体委审定颁布了新一版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规则》中出现了“出色完成难度动作和创新度动作给予加分”的条款,希望武术竞赛套路能向跳跃、翻腾的方向发展,目的是为了鼓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增加难度动作,对套路进行创新。在1973年的规则中虽然没有给“难度”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在“难度动作”后以括号中的“跳跃、翻腾、平衡”作为注脚,实际上是给“难度动作”下了一个定义。规则中创新难度0.7分的设置,足以说明规则在引导套路向跳跃和翻腾方向的发展作用,这一点在1974年的全国武术比赛中首次出现了“旋子转体360°”,裁判长加分0.2得到佐证。在这个阶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他们动作规范、技术熟练、表演性强。但是在该版本规则施行过程中,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中获得高分,在技术训练中出现了偏离武术特点的不良倾向,如单纯追求速度快、形象美,却忽略了一招一式的功架,动作规格、劲力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攻防技击特点,还将一些体操式和技巧性的非武术动作演化进套路中,从而削弱和影响了武术固有的本质特点。

3.2 限制性动作的作用

由于规则的导向作用,致使运动员同一时期偏重于翻腾、跳跃动作,于是1979年规则中取消了关于“难度动作”的评分,并列出了14个限制性动作。限制性动作是指规则内规定的动作,在某项目中不允许出现或是不允许多次出现的动作。包括“旋子转体360°”、“前空翻”等以前认为常见的难度动作。规定在一个套路中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亦可不选。因此,在以后的全国武术比赛中,自选项目、跳跃动作出现多做或是传统项目中出现限制性动作,裁判长则给予扣分。这些都说明跳跃动作在当时已发展到相当程度,若不限制,则会导致技术的畸形发展。在传统项目中不允许出现限制性动作,为得是保持武术传统项目应有的动作与风格,因为传统项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历史实践的过程,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的感知升华。其动作朴实内敛,简洁精练,形似平淡,内涵高深,对于人们的文化修养、健体强身和防身自卫都具有神奇的功效和巨大的魅力。在规则的导向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自选项目与传统项目是有一定区别的。

3.3 指定动作的改革

1996年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则,强化攻防意识,继承发展创新”。在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出版时,出现了指定动作,体现“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指定动作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每年公布的武术比赛中各自选套路指定动作的内容、规格要求和扣分标准,也是运动员在参加自选套路竞赛时,必须选作的规定动作,凡参赛的运动员每人每项必须选做两组指定动作,每组指定动作均由3-7个单式动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基本技术和高难度的武术动作组合。通过认定,共有八运会、九运会两套指定动作。该规则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切块打分,动作完成分值为6.8分,演练水平分值为3分,创新难度分值为0.2分,由两个裁判组分别评判,加上裁判长执行扣分的指定动作使分值分散开来,打破了少数人即可控制分值的现象。

3.4 自选难度动作的成果

难度动作指必须具有较高的专项素质和技能、带有一定的风险系数、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动作、衔接和组合。因此,它应包括动作难度和衔接难度。自选难度动作是指运动员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在难度动作内容范围内按照规程,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难度动作,并在套路演练中运用。

2003年规则中把难度动作分为A、B、C三个等级,连接难度分为ABCD四个数段,分值分别为1.4分和0.6分。长拳、剑、刀、枪、棍动作难度包括:平衡、腿法、跳跃;连接难度包括:动动连接、动静连接、套嵌连接。太极拳动作难度包括:平衡、腿法、跳跃动作;连接难度包括:动动连接、动静连接。南拳动作难度包括:腿法、跳跃、跌扑;连接难度包括:动动连接、动静连接。设置动作的难度类别和系数,一方面可以拉开水平相近运动员的评分距离,减少评分分数并列的现象,以体现规则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运动员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任意选择不同难度等级和不同分值的连接难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武术套路中不同项目有不同的难度动作和连接动作,更加体现了规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武术项目具有不同的技击内涵、动作要求以及演练风格。

3.5 创新难度动作的意义

所谓创新难度动作,是指体现着武术本质属性的常人难以完成的技术动作。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的难度是人所能为,而常人所不能为的高超、艰难、惊险与技巧的总合,象征着对人的潜力、极限有力的挑战。创新难度动作是规则、难度动作内容以外的难度动作。在96年规则中首次提出“创新难度”这一概念,虽然创新难度分值仅为0.2,但却是一种导向,引导运动员去发明创造难新动作。在2003年武术竞赛规则试行本中规定:“运动员现场成功完成被确认的创新难度,由裁判长按加分标准给予加分,其标准为:完成一个创新的B级动作难度(含连接难度)加0.2分;完成一个创新的C级动作难度(含连接难度)加0.3分;完成一个创新的超C级动作难度加0.4分。由于失败或与鉴定确认动作难度不符,不予加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规则对创新难度动作的评分方法都是由裁判长按全国武术创新技术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分值给予加分。但是,96年规则对难度等级及分值没有明确的规定,所加分值也只有0.2分,这使得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创新难度动作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对动作的创新难度无法定位,也无法调动运动员和教练员对难度动作创新的积极性。为了保证武术套路的勃勃生机,2003年的规则在克服了以上缺点的同时,还增加了创新难度动作的分值,其中规定:“若整套难度加分超过2分,可超额计算难度加分。”这大大地鼓励了运动员和教练员对难度动作创新的积极性,新的难度动作和新的难度连接的出现,使动作更加惊险,比赛更加精彩,“难度表”中的内容也因之而充实。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变革是促进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本《规则》在一个时期对技术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本《规则》对技术的发展则起到阻碍的作用,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的武术竞赛规则,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2)由于竞技武术套路不是大众健身武术,它和其他竞技体育项目一样,是以夺取金牌为第一目标的。所以,竞技武术套路内容中难度动作的出现是规则改革创新的切入点,是套路运动发展的必然。

(3)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难度动作的要求也不同,现代竞技武术的难度动作不是格斗场上的攻防技术,而是表演动作、精神、意识等因素的再现技术。难度动作的成功率,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4)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健康发展,必须走“高、难、美、新”的创新发展之路,“高”是基础,“难”是关键,“美”是灵魂,“新”是超越,四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竞技武术才能走向世界。

4.2 建议

(1)武术竞赛规则的评分体系应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客观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2)难度动作内容太少、变化太慢。应该鼓励运动员大胆创新,多创造些难新动作,可借鉴体操的“托马斯全旋”、“佳妮腾越”等命名方式,以此来激励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创新热情。

(3)难度动作等级体系日益完善,有利于提高难度动作的竞技价值。难度动作的成功率,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不同级别的武术套路赛事中应引入不同等级难度动作,为选材、训练与比赛提供合科学的依据,进而实现差别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武术套路竞赛规则[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996、2003.

[3]刘同为.武术套路竞赛裁判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林小美.九运会套路指定动作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篇4: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陈丹媛借助史宁中教授等人的课程难度量化分析的模型,撰写了文章《三角形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于2014年10月12日在《考试周刊》发表,以此作为基础,分析初中几何课程三角形的课程难度变化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指导。

根据已发表的前文,比较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2000年版《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大纲》中课程广度系数、课程深度系数、课程事实时间、课程难度系数分别为G1=39,S1=88,T1=45,N1=131;而《标准》中对应的系数为G2=41,S2=91,T2=50,N2=126。

二、教学指导

三角形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科书通过举出三角形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和感受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本文借助陈丹媛文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标准》与《大纲》相比,课程难度降低了005,虽然课程广度、课程深度有所增加,但是因为课程实施时间较长,使得课程难度有所降低。接下来,我将分析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课程难度这四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指导。

1课程广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根据对陈丹媛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到,《标准》与《大纲》相比,三角形的知识点从概念方面来说,增加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三个内容,而且删除了相似比;从技巧方面来说,增加了会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删除了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总体上说,《标准》下“三角形”的课程广度有所增加。当知识点既有增加又有减少,初中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又应该如何把握授课技巧和改变授课方法呢?接下来,我将逐一说明我自己的观点:《标准》中新增加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其实也是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越来越重要。还有就是,在《大纲》中只有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标准》下增加了三角形的重心,内心是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交点,外心是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的交点,重心是三角形中线的交点,这三个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再者,《标准》下增加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删除了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其实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必须先找出圆心,要找出圆心必须找出三角形的外心,也就是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也就要求我们会作三角形的高和中线,而《大纲》与《标准》都有要求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也就是找出圆心,就是找出三角形的内心,也就是会作角平分线。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所以要尽量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性,保持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好知识。

2课程深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对三角形课程的分析,可以知道,《标准》相比较于《大纲》,其对课程深度的赋值有些知识点有所增加,例如三角形顶点、边、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全等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要求和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些定理部分;同时有些知识点的课程深度赋值却有所降低,例如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要求和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定理这些定理部分。那课程深度赋值的增加或减少,对于教师的授课有何影响呢?

由对比可知,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的课程难度赋值没有变化,说明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而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再增加其难度赋值。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有些许相同,但相对而言,相似三角形的内容难度较大,为控制《标准》下的三角形的课程难度,所以减少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难度赋值是十分必要的。因其难度的降低,三角形的相似判定定理或性质定理不再单独作为一道题目,例如:

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延长DE至F使EF=DE,连接CF,则S△CEF∶S四边形BCED的值为()

由题目可知,首先,我们可以证明△ADE≌△CFE(SAS),得到S△ADE=S△CFE;再因为DE是△ABC的中位线,可知△ADE∽△ABC,得到S△ADE∶S△ABC=1∶4,因此可以知道所求的结果为A选项。从这道题知道,该题目主要的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就这个题目而言,对于相似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既让我们必须学会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定理,又不会出现太过刁钻的问题,降低了相似三角形该知识点的难度,从而使得一道题目可以出现好几个知识点又不至于难度太大,让学生无法解答。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多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在教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3课程实施时间的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由数据分析可知,《标准》中的三角形的课程实施时间较长,增加了五个课时。课时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课程广度、课程深度的增加,所以需要增加课程实施时间来辅助教师的授课,以避免教师对新课的讲解不够具体,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彻底;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因课时的增加,教师不应过多地补充难题、怪题,而是应该多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面。

4课程难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标准》比《大纲》的课程难度降低了005,由课程难度量化分析模型N=αG/T+(1-α)S/T可知,虽然三角形的内容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都增加了,但是课程实施时间较长,使得其可比广度、可比深度都略微降低。课程难度过高不切合实际,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才是真理,所以降低课程难度是非常必要的。从课程广度而言,虽然知识点个数增加了,但是增加的知识点都是难度较小,平时比较常用到的,相对的,就是删除了难度较大也不常用的知识点,有增加也有删除,是为了控制知识点的个数在适量的范围之内;从课程难度而言,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难度赋值都有所降低,而对于常用的知识点其难度赋值却有所上升,如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根据新时代的发展,我们课本学习的知识要多与实际相联系,特别是要注重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使得我们“学有所用”;再从课程实施时间而言,因为三角形课程广度、课程深度的增加,为了避免教师授课时无法对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相应地需要增加课时,但是,增加课时不是为了让教师补充过多的课外知识或者怪题、难题,而是应该注重课本内容,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养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力,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篇5:在职研究生考试难度分析

根据往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时间推测,20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报名6月中旬开始(具体以官方公布的为准),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和考研教育网,考研教育网会第一时间发布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报名信息。

想通过在职研究生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人总是担心在职研究生考试难,不容易通过。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针对主要的三种在职研究生考试为大家分析一下。更多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信息请关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每一种在职研考试形式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不同的报考形式获得的证书不一样,其考试难度也是不一样的,难度系数从小到大的排列为:五月同等学力申硕、十月在职联考、一月联考。

五月同等学力申硕是其中最易学、易考的一种形式,所涉及的在职研究生专业非常多,实行是采用先上课学习,等积累了一定的专业课程知识后,再参加考试的方式。

对于学员来说,一般通过此形式都有4次考试机会,同时给予保留单科成绩有效,一科通过后,只需要参加另一科的考试即可,而且每一科只要达到60分即为合格。

十月在职联考开设的专业以工程硕士为主,最后得到的证书是专业硕士证书,该证书在社会认可度很高。该报考考试难度在三者中居中,其中英语考试难度处于大学英语四级至六级之间。

一月联考可以让考生得到在职研究生双证的.,即学历和学位证书,吸引力比较大。此考试形式难度是比较高的,但与统招研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对于在职考生来说,在进入复试阶段后,其职业背景和管理潜力对能够被成功录取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6: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很多小伙伴都普遍反应ACCA考试很难,其实不是这样的。觉得ACCA考试难只是因为你不懂得考试科目的搭配顺序。下面中公财经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ACCA考试难度分析以及考试科目的出场搭配顺序吧。

ACCA包含14个科目,难度设置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开头科目的内容为后面科目的学习打基础。总体来说,ACCA考试的科目难度可以分为4个等级。

第一等级:F1,F2,F3 这三个科目的内容在ACCA所有科目中属于最基础也是新手最容易入门的。需要掌握的内容不多,都是会计学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会计学本专业学生在完成第二年课程后可以免试这三科。

第二等级:F4,F5,F6,F7,F9,P1 这几门相对前三门难度有所提高,但整体通过难度还是较低。F4法律内容较多,需要背诵,但总体不难。F5是F2的进阶版,只要F2学的好,通过F5也不在话下。F6关于税法,考试时以计算题为主,也正是因为计算题量大,对于中国考生来说,难度并不高。F9和P1相似,以文字内容为主,想要通过考试需要动用记忆能力,总体难度一般。这几门中相对较难的是F7,内容涉及到财务报表的编制,为P2的学习打基础。想要编平报表,需要大量练习历年真题。

第三等级:F8,P3,P7 这三门之所以难度较高,原因在于大量的主观论述题。不少考生表示考到这几科才发现ACCA不是一门会计考试,更像是英语作文考试。这几门难就难在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去分析问题。在F8阶段,需要了解具体的审计程序,而到了P7,则需要从事务所合伙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考到这一等级,ACCA考试对于思维方式的养成初见成效,之前熟悉的备考应试方法显得捉襟见肘,考生唯有自己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

第四等级:P2,P4,P5,P6 这几科之所以难,难在全为文字大题,光题目都有好几页。不少同学表示光是读懂题目都已经非常有挑战性。但好在P4,P5,P6,P7四科是可以4选2报考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科目的掌握程度,选择自己最容易通过的科目报考。到这一阶段,考查的能力也是最多的,不仅需要记忆,理解相应的知识点,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但即便这样,经常也会有大神表示P5非常简单,其原因还是自己充分理解了考试内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ACCA的14门科目,看起来很多,但只要掌握了复习节奏,通常每个考季通过2到3门是问题不大的。而在后期几门课,只要考前投入相应的时间复习,在最后通过考试也是问题不大的。

篇7: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2014年一二级建造师考试改革分析

一、教材仍是命题之本

由于工作比较忙碌,还要经常出差跑工地,这是广大建筑行业在职人员的普遍情况,此番建造师考试有“大动作”,让不少考生担心,教材变化大,自己却没时间备考怎么办?

对此,中国注册建造师网专家表示,复习过程时,考生朋友应始终以大纲为依据,以考试用书为内容,及早进入备考状态,投入基础的复习。在复习和应考中,考生要特别注意根据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和深度,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点的概念和内容。实际考试命题中,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现,很多知识点出现在教材不同章节,还需要考生能够举一反三。

二、2014年建造师教材增厚,考试难度增大

2014年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教材将进行全面改版,内容增量,页码增加,书本增厚,考试难度会加大。其中二级建造师教材的改版已基本完成,2013年10月最终定稿,预计在12月正式出版发行。增加量大概是30%左右,特别是实务部分增加了不少现场案例。中国注册建造师网专家解读:2014年建造师考试难度增大,可以从“行业需求”、“考试内容”、“命题形式”几个方面理解。

三、命题更注重实践、实用

业界消息称,住建部新的资质标准已在征求意见,并将很快公布实施。新的标准根据囯情取消了对“工法”的要求,但增加了对建造师数量的要求,因此,很多单位,甚至是大单位在招聘上首先要求要有相关的建造师证书。

此次2014建造师教材编委会也一再强调命题要与工程实践进一步接轨,也就是会更注重实践操作。

对此,中国注册建造师网专家表示:历年的建造师考试中,往往有很多建工行业在职人员感叹,“会考试的人,多数不会搞工程实际工作。”“应试理论和实际工作存在脱节。”随着国家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在对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考试命题的宏观把控上也日趋成熟,注重更切合产业和社会发展实需。“重实践、重实际、重实用、重实需”,将是未来建造师考试命题的必然趋势。

专家同时指出,建造师考试的变革,特别是专业实务案例的难度系数提高,对于历年广大跨行业、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将存在一定压力。

四、命题更重综合性和灵活性

2014年建造师考试的改革动向,在2013年度的建造师考试真题中,可谓已初露端倪。如2013二级建造师考试,《专业实务》科目的试题结合了较多《施工管理》的知识点,中国注册建造师网专家指出,今后建造师考试中该形式的命题将屡见不鲜。

在此,考生需注意,建造师考试所考知识点不会超出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的范围和深度,同时在专业考试中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上,应是对各专业技术、施工管理以及各专业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在对考试大纲和相应用书的调整中,知识点理解、案例分析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补充,这对应考者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以及考试范围、深度和广度上的整体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将是命题者主要的命题思路和依据。

五、考前培训应提前,择校至关重要

改版后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涉及的内容更多,考点范围更广,涉及专业面更宽。根据当前形势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可能会从控制考试通过率、增加命题深度和难度、增加考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应用等方面着手,这就将使得考试时间更为紧张,尤其是专

业科目中综合案例试题的把握,对于考生而言将是不小的挑战。

因此,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前12-10个月进入应考培训阶段是成功取证的关键。根据往年经验,有大约50%的考生由于工作繁忙,无暇参加培训,而选择自学方式的裸考。但由于2014年教材进一步增厚,考试内容大幅增量,如果完全靠自学或考前三五个月临时参加培训,对考点的把握、理解与消化均存在难度,显然考试通过率得不到保证。以2014年的考试难度,考生不仅应提前1年左右参加培训,多听几轮课,先将老版教材内容消化,待新教材出版后重点攻克新增内容。

篇8: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二、课程量化比较

1. 广度比较

通过对比《大纲》与《标准》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可知, 相比于《大纲》, 《标准》增加的知识点有: 作圆的切线; 减少的知识点有: 弦切角、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及其推理. 总体上说, 《大纲》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个数合计为8 个, 也即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G1= 8; 《标准》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个数合计为5 个, 也即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G2= 5.

2. 深度比较

总体上, 对比《大纲》, 《标准》对该模型内容深度要求普遍降低, 例如, 圆的切线的判定、切线长定理. 通过上述对比, 逐一对《大纲》和《标准》的每个知识点的课程深度进行赋值, 即《大纲》的知识点赋值合计20, 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20, 即S1= 20; 《标准》的知识点赋值合计12, 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12, 即S2= 12.

3. 课程实施时间比较

分析《大纲》与《标准》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的课程实施时间, 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大纲》下课程实施时间为六课时, 即T1= 6; 《标准》下课程实施时间为四课时, 即T2= 4.

4. 难度比较

基于上面对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的比较, 把所得到的数值代入课程难度模型, 计算得出《大纲》中相应的课程难度N1= 2. 13, 《标准》中相应的课程难度为N2= 1. 95. 由此可见, 与《大纲》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相比, 《标准》中圆的相应内容的课程难度系数减少了0. 18, 即相应内容的课程的难度有所降低.

三、教学启发

对以上的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知《标准》相较于《大纲》课程难度有所降低, 其影响因素归结于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都有所减少, 下面将逐一分析这三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指导.

1. 课程广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的分析, 可知《标准》相较于《大纲》,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删除了较多的内容, 几乎都是不常用的知识点.例如, 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但是另一方面, 课本也增加了诸如作圆的切线的知识点, 这也是对圆的切线的判定这个知识点的补充应用. 因此,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要多注重学生对画图的敏感度和动手能力, 因为在几何题中多数题目都要求必须作辅助线才能解答.

例1如图1, 过圆O外一点B作圆O的切线BM, M为切点, BO交圆O于点A, 过点A作BO的垂线, 交BM于点P, BO = 3, 圆O的半径为1.求MP的长.

从这一道题目,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如果没有作辅助线的话, 按照初中生所学过的知识, 是没有办法解答出来的, 但是如果当我们连接OM的话, 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证明△BAP与△BMO相似,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答案;也可以利用切线长定理、切线的性质求出答案.从解题方法可以看出, 作辅助线辅助解答题目十分重要, 所以《标准》中引入作圆的切线这个知识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仅更加强调圆的切线的重要性, 而且又能锻炼初中生的动手画图能力.

2. 课程深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对课程深度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标准》中对圆的切线的判定和切线长定理这两个知识点对应的课程深度的赋值都有所降低, 在课本的例题中也不再把这两个知识点各自放在一道题目中让学生解答, 而是把两三个知识点结合起来作为一道题目, 这样子可以适当降低题目的难度, 又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清晰的理解, 下面我还是用上面的题目进行说明.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借助辅助线可以是使解题更加清晰、容易, 当我们连接OM之后, 根据切线长定理可以看出, MP = AP, 半径0A = OM = 1,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M的长度, 再继续使用勾股定理求出答案. 从这道题目可以看出, 解答题目, 需要运用较多的知识点, 不仅联系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 也结合了新课的内容, 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理解. 换句话说, 如果只是单独的把切线长定理作为一个题目, 那会使题目变得刁钻或者枯燥无味, 也不能检查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 课程深度的降低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3. 课程实施时间的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从以上对课程实施时间的分析数据, 可以看出, 课程的实施时间减少了两个课时, 课时的减少其实也有课程广度的减少这一个原因, 《标准》删减了一些不常用的知识点, 这样子也可以使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注重对那些重点知识的讲解, 另一方面, 课程实施时间的减少也使得教师不会过多补充难题和怪题, 而是多注重新的知识点的讲解, 和与旧的知识点的联系, 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

4. 课程难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据分析, 可得出, 《标准》比《大纲》的课程难度系数减少了0. 18, 由文献[1]可知, 与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都存在着联系. 由上述分析可知,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都相应的降低了, 可见《标准》越来越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常见知识的掌握. 从课程广度来说, “知识点个数”减少了, 删除了不常用的知识, 其他的知识点的联系也更加的紧密; 从课程深度来讲, 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分析, 降低了对一些判定、定理的深度赋值, 因为判定、定理都是比较简单的知识, 我们只需要记住即可, 而对于性质的应用就显得更为的重要, 就比如例题或练习题, 解答题目的时候多数是运用性质进行解答, 那如果只是单单的一个知识点的性质, 如圆的切线的性质, 就显得题目过于简单, 而出题人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不会仅仅在一道题中只出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的知识点, 还会出现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内容, 这就使学生必须温故知新, 经常性的复习旧知识, 并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 再从课程的实施时间来说, 课时的减少, 使教师的授课多注重课本的知识点, 由于课时的限制也不会补充过多的课外知识和一些难题、怪题.

因此, 《标准》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程难度的降低, 与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都存在着联系, 而这三者的降低, 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存在很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郑泽娜.圆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 (9) :38-39.

篇9: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关键词:课程难度;课程深度;课程广度;相似三角形;教学指导

一、背景

对于初中生尚未发展成熟的思维观念来说,初中几何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发展学生在思维和逻辑上的能力。其中,关于“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从新课程改革前就一直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借用了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思路,也为接下来解答某一些特殊几何图形的线段、面积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二、难度量化比较

1.课程广度

对比《大纲》,《标准》中相似三角形删除了“相似比”的内容。通过查阅得出《标准》和《大纲》的知识点数可得出相应的广度系数,取《标准》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G1=3,取《大纲》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为G2=4。

2.课程深度

对比《大纲》,《标准》中相似三角形有所降低,具体如下:①对于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从理解降低为了解;②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从灵活运用,理解均降低为了解。综合深度赋值表,取《标准》的课程深度S1=3,《大纲》的课程深度S2=9。

3.课程时间

分析《标准》《大纲》中相似三角形知识点的课程实施时间得知,两者基本相同。查阅两者中相似三角形的课程内容完成的所需时间可知,取《标准》的课程实施时间T1=7,《大纲》的课程实施时间T2=9。

4.难度比较

基于前面三个方面得出的数据,代入课程难度模型N=αG/T+(1-α)S/T,可以得到《标准》《大纲》的课程难度分别为N1=0.43,N2=0.67(取α=0.6),显然,在这个模型下,“相似三角形”《标准》比《大纲》的课程难度降低了0.24。

三、教学启发

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发现,《标准》和《大纲》中相似三角形的课程广度、课程实施时间基本一致,但总体的难度降低。显然影响该知识点难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课程深度。下面将具体分析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课程难度四方面对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启发和指导。

1.课程广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相对比《大纲》,《标准》中对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减少了一个“相似比”的内容。《标准》中只要求学生知道“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这一定义即可。当今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要不断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要注意严格按照《标准》的教学要求,不要顺着《大纲》的老思路继续讲解已经删除的知识点,更不要讲怪题、难题,从而影响学生对初中几何的思维。应当把时间用在“相似三角形”所要求的知识点上。

如《大纲》中课本有一道例题:证明重心定理:三角形顶点到重心的距离等于该顶点对边上中线长的23。

要证明重心定理,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找出在三角形内部的三角形之间的相似关系,并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还要通过线段关系证出相似比。这与《标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均不一致,不应继续进行讲解。

2.课程深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以上对“相似三角形”课程深度变化分析可知,《标准》中保留下来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赋值比《大纲》深度降低,只要求学生理解即可。《标准》中是结合以前所学习的“三线八角”中和全等三角形中的相关定理对判定定理进行相关证明,学生在之前学习中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对此“相似三角形”内容都能快速掌握,不必再多加一些综合题型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之前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和保留下来的知

识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快速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对三角形以及其他几何图形的敏感度和相关的几何发散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看到题目,会想到什么样的知识点,应该运用什么定理,从而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惯性思维和空间发散思维,符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课程实施时间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标准》和《大纲》中相似三角形的课程实施时间只相差了两个课时,但由于课程广度与课程深度的减小,使得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解和分析所留下的知识点,不要浪费时间去讲解已被删除的知识点。相似三角形方面注重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河宽、楼层高度等实际问题。这些知识都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定理,难度中等偏下,学生理解起来不会特别困难。同时启发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以前学过的相关几何定理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定理,来思考整个教学的流程应当如何实施。

4.课程难度变化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以上的探究,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的变化,其实反映的是课程难度的变化。本文中,《标准》对比《大纲》,“相似三角形”课程难度降低。根据上述分析,删除了一个对现在不实际的知识点,减少了课程广度,也降低了对两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从而大大减少了课程深度,而课程实施时间基本不变,最终使得课程难度降低了。这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和新的起点,同时也面临着一种挑战。如在课程时间方面,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贯穿新课标的思想。在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时因材施教,并在规定时间里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步培养现代社会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逻辑思维。在课程广度方面,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数学思维、思想、方法的结合,不再讲一些《大纲》老思想的题目,要时刻结合《标准》的规定,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使得课本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得以保障。在课程深度方面,教师要注意知识点对学生掌握的要求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不同,从而因材施教。如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都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结合一开始所学习的有关基础几何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相似三角形中,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并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对几何思维的敏感度。

篇10: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在2007-2010年期间,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市政工程》科目使用的是第二版教材,当然在这其中2008年停考,接下来我们大家就来一起分析一下2007到2010年的《市政工程》的具体情况吧。

首先我们大家先来说一下2007年的情况,这一年我们大家可以用难度适中来形容,一般人都可以考到96分以上,只有个别案例有相当大的难度。可是我们说但是由于考前各科严重泄题,导致通过率极不正常,官方为了找出作弊卷、雷同卷,追查泄题责任人、犯罪分子耗费大量的时间,并最终导致2008停考一年。

接下来我们大家再来说一下2009年,这一年的考试可以用难度偏大来形容,技术部分的内容考的比较多。虽然现在来看,这些试题有不少算是比较常规的考点。但在那个时候,考这样的案例题显然是偏难的。除了考查顶管这样有点出人意外的知识点,居然还有以垃圾填埋为背景的案例题,30分的压轴题,你能想象吗?造成考试难度加大的原因是:2007通过的太多了!2009必须加大难度控制通过人数,同时对可能泄题的环节严防死守。这一年属于市政的小年。

最后我们大家再来说一下2010年的情况,这一年可以用大放水来形容,我们说这一年的试题的难度简直可以跟二建有的一拼了,从本质来讲,就是考题案例的小问题少,整张试卷只有20个小问,不可能出现时间来不及的情况;而且问题简单、直白,需要写的内容也不多。唯一与二建的区别只不过是有5道案例而已。二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各个省的分数线一般从50-72分不等,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如果按照最高的72分来算,2010年将96分定为合格线显然有些不合时宜,否则一建跟二建基本就是一个水平了。

篇11:雅思阅读考试难度变化分析

市政工程作为一建报名考生的首选科目,在历年的考试当中都备受关注。我们知道,这一科目虽然历年的通过率并不客观,但是良好的发展前景仍然使很多人趋之若鹜。我们103网校的资深老师根据很多学员的要求,特别对过去几年市政工程的考试难度做了分析,分享给大家,以便对于今年的考试难度做一参考。首先,2011年——中等偏上难度:

在2012的市政考试之前,很多人都把2011视为最难通过的一年,并期待着2012大放水!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有些考生在做2011年的试卷时得 了101分,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难。但是这里面也有水分,因为一部分题目在看复习资料的时候以真题讲解的形式出现在他的面前,而对于另外一部分题目,他的经验就是要时常翻翻卷子,看看考题,以便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概念,看书的时候要着重掌握。

实际上2011是相当难的一年。它的难度不仅仅来源于教材的变厚,增加了“园林绿化”、“建造师的执业范围”等章节,更重要的是,这些增加的100 多页的内容几乎没有考!考生觉得最难的题目,不外乎:“灌注桩”的钻机方案比选,燃气、热力管道的焊接及安装、门式可调支架等。这些内容,要么是书上完全 没有的,也就是所谓的“超纲题”,要么是书上边边角角,不那么显眼的位置,令人颇感意外,对考生的心理打击非常严重。

第二,关于2012年——“大屠杀”:

对于2012年的考试,几乎所有考过的人都对这一年留有特殊的印象。很多论坛上的那些吐槽的、骂娘的、哭天抢地的帖子,在数量和绝望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自设立一级建造师考试以来,一个新的高度。

分数线是96没有变,但是不要说100分以上的人几乎绝迹,96-99分的也是凤毛麟角,不要说考出来的其中还有大约超过一半(56%左右)是增项的。

2012年参加考试的学员曾描述,在看书的时候便觉得文字、图表就像天书一样,而技术部分30分钟看一页纸已经是不错的速度了;好不容易考前过了一遍书,还背了一些“重点”,结果考试的时候完全不考,甚至一些试题都看不懂在讲什么东西;好不容易填满了试卷,结果考试结果却大差人意,只有68分绩。而不要说他这么一个第一 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很多曾经参加过考试,或是及其具有经验的考生在2012也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2012年的难度可见一斑。

第三,关于2013年——逼出来的胜利

2013注定是市政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关于2013年市政通过率的问题,论坛上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10%以上,大放水;有人没那么高,只有5-7%,回归正常而已;也有人说只有3%,跟其他专业比仍然偏难。

曾经有人对2013年的考试通过与2012年做了对比,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013年部分城市的通过率是2012年的10倍左右,也就是说,如果2012的市政的通过率是0.7%,那么2013年的实际通过率大概是7%多一点;但如果2012是传说中的0.3%,那么2013也就只有3%多一点。

很多参加过这两年考试的考生分析了一下当年的试题,边缘化、杂碎化的出题风格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案例第一题、第五题的答案很难在书上找到。但是 案例二、三、四还是出现了不少送分题,使得整体的难度较2011、2012有所下降。虽然案例的题量较大,但是由于整体较为简单,如果合理分配时间,一般 也不至于来不及做。另外,涉及教材的第二部分“管理”、第三部分“法规”的内容比较多,纯技术的分值比较少,而且难度也不大。综上所述,2013年的试卷难度中等,高于2010年的难度,介于2006、2007之间。

同时,很多考生认为2013年的阅卷尺度适中,没有压分,也没有像2012那样极端的标准答案。因此,2013的综合难度也只能是中等,最多中等偏易,并不是真正的“放水”!

上一篇:数学分析研究生考试大纲下一篇:捕鱼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