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年思想汇报

2024-04-26

辛亥革命100年思想汇报(精选7篇)

篇1:辛亥革命100年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1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一百年过去了,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国内外形势的共同促成之下,发动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数千年的王权专制,在中国也是在亚洲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树起了民主共和的大旗,建立了现代民主国家体制的框架,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旧制度的垮塌,新体制的搭建,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成了中华民族的不懈的追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的民众,推翻了压在民众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国家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面临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还需要在这条复兴之路上奋斗不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珍惜历史,统一思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新篇章离不开我们对辛亥革命所奠定下来的民主国家体制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和深入总结,离不开这场伟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中国在辛亥革命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从落后封闭逐步发展起来,走向了繁荣昌盛。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带领,才使人们的生活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谁将这个时刻永恒的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是辛亥和孙中山。当时,政局**,清朝处于衰败,民族处于危亡。迎合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仁人志士拿起了思想武器采取革命手段拯救着这生死关头的国家,但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时局最终失败了,可它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经历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得民主观念深入民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正确思想的指导才使得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因为有了这个正确思想的指导,中国才能够一步一步走向繁荣,走向富强。孙中山先生曾说:“天下为公”,此言出自儒家《礼记礼运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也是三民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即“国富”“民强”。它描绘了一副蓝图,一副国泰民安的蓝图。我们可曾记得,孙中山先生寥寥数字的遗书,他一生牵挂的唯国家和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曾努力过,他曾希冀过,希望建立一个政党,一个为国为民的政党,政党建立起来了,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我们怎么忍心让他一个人来背负这历史的使命?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着中国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继而奔向了社会主义社会;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出了剥削和压迫,奔向了自由幸福的新时代。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为把新时代建设的更加美好繁荣出一份力而做好准备呢?是的,我们正用行动证明着,我们不是垮掉的堕落的一代。浩瀚的自愿者队伍中有我们活跃的身影,自主创业的人群中有我们奋斗的汗水,同时我们正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点。2011年,在这个众多历史事件都将迎来周年庆的时候,我们将继续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进。

回望过去,我们坚定的信念、奋斗的身影、前进的脚步,都成就了今天的繁荣。当我们辞旧 迎新,展望未来时,我们依旧生活于历史的影响下,现在必将倒影过去,现在必将预示未来,因此,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将坚持不懈的为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而奋斗。3 展望,2011。,时间沿着辛亥的印迹已滚过一个世纪,可越过一个世纪的追求与目标却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在“国富”的同时也关注着“民强”。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发展。2011年3月3号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贾庆林提出:2011年工作要继续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民是执政的基础,人民是中国富强的梁,唯有脊梁强硬了,中国才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

温总理曾把“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他的座右铭,句句表真意,点点露深情。我想,在我们心中,在中国人心中,总有这样一位“平民总理”的形象,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总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心解读着“人民”,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这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这是一个民族的形象,这是一个执政党的光辉形象。

这个执政党如此强大?是的。因为,我们不肯把历史的担子交给孙中山先生一个人来背负。我们要给他些许安慰,我们建立了一个一心为民为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成立以来,经历着风雨,共度着难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走向成熟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他们始终保持着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们始终奉献者自己却毫无怨言,哪里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地震处,山洪处,火灾……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是人民心中一堵永不会倒的墙,他们是中国大地上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线。

看来,时间不是总无情,它并没有将所有的东西都化为虚无。只保留,那一点,纯粹的无杂质的干净,那就是“国”“民”,那就是信念,那就是“为民服务”。从此处可以看出,三民主义与现代中国所追求的目标和文化传承具有一致性,是跨越百年的心系民情!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亦续百年情!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全国各地的纪念活动都陆续展开,如兰州举办了亥革命100周年革命先驱诗词名言书画展;天津史学界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南开大学举办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黄埔论坛;上海影视公司又拍摄了《辛亥革命》,并收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接见等,这一条条新闻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百年之前的岁月。

靠窗坐着,偶尔出神的想想,一个个革命先烈正义凛然的熟悉面孔,一声声激愤人心的爱国口号,一道道饱含沧桑的岁月深沟,都好像把我们带回了从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百年辛亥留给我们的首义精神,我们也有责任去重温那段历史,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向那些为争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志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一瞬便逝去的时光,在眼睛闭合与睁开的瞬间,犹如隔世。

历史的那段记忆,都跟随季节一起流进了脑海最深的那个地方。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以袁世凯上任大总统而结束,虽然它未能将历史的任务完成,但是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其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变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此巨大,理应拥有我们的纪念,但是我们大学生究竟该如何去纪念它呢?

首先,我们应该主动走进图书馆,进入百度,通过广泛阅览相关资料让历史客观的重现,并且在不带任何个人主观因素的情况下正确评价它,可以深入地了解其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方能产生一种将其纪念并且传承的主观意识。如果只靠内部人员的宣传将其传递,那只是浪费气力洗刷油彩和涂彩笔墨。这个世界,不该是“前人负责革命、后人负责纪念革命”那么简单。

其次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不能武断的说它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然而其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在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改变,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方面没有了老爷、大人,而是小姐、先生;没有了旗袍、长衫而是中山装;没有了等级之分而是人人平等„„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积极进取,好好把握在大学里各种可以学习的机会,不断整顿自己,开拓进取,虚心求教,寻求改变,就如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我们理应在努力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动态,反对一切分裂行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振兴中华的重担,勿忘国耻,热爱和平,追逐梦想,奔向远方。如今的我们或许还没有能力将伟大的历史使命进行下去,但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继承人,我们必须努力完成学业,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争做先进个人,做个合法公民,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今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在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百年辛亥留给我们的首义精神,我们也有责任去重温那段历史,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向那些为争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志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历史的风尘在长城上划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但却磨灭不了人们心中坚守的信念;历史的车轮压过了抗日战争期间流下的鲜血,但却消减不了人们心中守望的黎明。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依然记得“国”和“民”这两个字的重量,孙中山留下了“三民主义”,而中国***则坚守了同样精彩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这是60多年来这个政党坚守的信念,是一直以来“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在武昌这片响过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地方,首义广场、纪念馆,甚至是华师的黎元洪墓,经常迎来一批批的参观者,我感到庆幸,就让辛亥革命的精神越传越久,越传越旺。重温百年辛亥,传承首义精神,真是2011年时代给予我们的幸运。也让我们牢记中国***的各项纲领,将60多年的精神传承。

篇2:辛亥革命100年思想汇报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01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午10时再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其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虽然这场伟大革命最终因为革命果实被窃取而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开启了中国新的篇章。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辛亥革命也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其实分析一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也让我们党能从中收到很大的启发。首先,作为革命的领导者,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先天的缺陷。马克思主义就指出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也显露出了其固有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了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方向。所以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很大根源。其次,中国的资本主义的传入和发展与西方的殖民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伴随着殖民者的入侵而来的,这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有反帝的软弱性,甚至在有些时候必须依靠殖民者的力量生存下来。这样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第三,辛亥革命的革命对象多元性。亥革命的革命的对象不仅仅是封建统治者,还有与封建统治者勾结在一起的帝国主义殖民者,内外交困,水深火热,赢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同时应对两方强大的敌人。第四,封建帝制在中国深深扎根两千余年,中国的民众在千年儒家思想的熏染下,所染上的色彩不是一场革命所能过漂清的。从思想上就不可能给辛亥革命以支持,更何况是行动上。

在历史总结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才能让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党中央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他们始终保持着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们始终奉献者自己却毫无怨言,哪里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地震处,山洪处,火灾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是人民心中一堵永不会倒的墙!

篇3:辛亥革命100年思想汇报

一百年前的十月, 驻守湖北武昌的新军率先打响了反抗清朝统治的枪声, 宣告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举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件, 辛亥革命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辛亥革命期间, 中国新闻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 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武昌起义之后的半年时间, 全国报纸由100家猛增至500家, 总销量书超过4200万份。[1]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辛亥革命100周年受到了中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此为背景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 时间范围的选取

从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10月10日, 时间跨度为31天。[2]

(二) 分析单位的选取

在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10月10日期间, 每天选取一期《人民日报》, 31天一共选取了31份报纸。后将这31份报纸中有关辛亥革命的报道和文章全部收纳, 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和样本分析。由于在2011年9月10日到10月10日期间, 《人民日报》刊载有关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的文章大范围出现, 所以选取该时间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效度。据统计, 在31期《人民日报》中, 共出现了69篇有关辛亥革命的报道。

三、内容分析

(一) 版次分析

根据所抽取的样本, 对《人民日报》有关辛亥革命100周年报道的版次进行分析, 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 涉及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在《人民日报》上版次的分布比较集中, 基本上都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和要闻版上, 其中报道数量比较突出的是第2版和第4版, 其中第4版是主要的报道阵地。如果进行归纳统计:头版6篇;2-6版44篇;7-24版18篇。

由上图可以看出, 要闻版中涉及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占到了所有版面的65%, 头版中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 仅占到了9%, 除了头版和要闻版的其他版面占到了26%, 其所占比例远远小于要闻版。

(二) 体裁分析

根据对资料进行统计, 在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10月10日期间, 《人民日报》涉及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的体裁统计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 《人民日报》涉及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的体裁类型多样, 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新闻报道的体裁。消息所占比重最大, 达到47%。其它类型的体裁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当, 从总体上来看, 《人民日报》涉及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还是遵循新闻性原则的, 据统计, 通讯占报道总数的19%, 图片报道占4%, 评论占17%, 其他体裁占13%。

(三) 题材分析

根据对资料进行统计, 在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10月10日期间, 《人民日报》涉及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的题材统计如下:

由上表可见, 中国各地各界、国际各地各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各项活动、会议、展览等所占比例最大, 占到了35%,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 官方还是民间对辛亥革命的的历史功绩及作用表示一致肯定, 也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纪念。采访辛亥革命后人及追寻辛亥革命遗址占到了20%, 这些报道表达了后人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和由衷的敬意。各界学者、教授、评论员、网友等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及重新审视评价等报道占到了16%,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这段历史带给现代中国的现实价值, 所以在周年之际也引起了学界、文化界的广泛讨论, 掀起了研究辛亥革命的热潮。中国国家领导人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讲话及各界引发的反响, 有关《辛亥革命》电影电视剧的新闻, 辛亥革命的历史见闻、事件等和其他分别占到了报道总量的9%、7%和4%。

(四) 专栏分析———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寻访

在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10月10日期间, 《人民日报》共刊登了10篇专栏文章, 分别刊登在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上, 这四版均为要闻版。专栏文章占了整个要闻版报道数量的22%。文章都是以记者对辛亥革命事件发生地的寻访和重要历史人物后代的采访为线索, 以通讯为主要报道形式, 显示了辛亥革命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深远的意义。专栏文章的标题列表如统计表 (五) 所示。

由统计表 (五) 可见, 寻访共涉及了8个地点, 分别为南京、东南亚、北京、香港、广州、福州、天津。这八个地点都与近代中国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统计中可以看出, 此次寻访的地点并不仅仅限制在中国大陆, 东南亚和香港也是此次寻访的目的地, 由此也可以看出, 当年的辛亥革命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 不仅仅对中国的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也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五) 专版分析

在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10月10日期间, 有关辛亥革命100周年报道中, 《人民日报》共出版过5个专版, 分别为2011年10月9日的第八版的副刊专版、第四版的四分之三要闻专版, 2011年10月3日的第四版的美术专版, 2011年9月29日第二十二版的国际专版, 2011年9月28日第十八版、十九版的纪念专刊。这五个专版的体裁和内容涉及的较为广泛, 有消息、评论、通讯、美术作品展等。

四、《人民日报》辛亥革命100周年报道的特点

(一) 消息占绝对比重, 时效性较强

在有关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中消息报道占了报道总量的47%, 可见消息作为一种及时、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题材依然受到了广泛的使用。胡锦涛主席在2011年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此报道就是以消息的形式来传达党中央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充分肯定, 也充分发挥了消息报道的时效性, 使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转载《人民日报》的头版文章, 社会各界也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总书记的讲话, 这些消息报道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决心, 也传达了全国各族人民渴望富强的共同心声。

(二) 报道内容涉及广泛

《人民日报》有关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内容主要分为7大部分, 以中国各地各界、国际各地各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各项活动、会议、展览这部分内容为最多, 同时各界学者、教授、评论员、网友等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及重新审视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见闻、事件也是此次报道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关辛亥革命的100周年的报道内容是符合新闻策划中的读者的获知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需求。

(三) 专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人民日报》在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10月10日期间共刊载了副刊专版、要闻专版、美术专版、国际专版和纪念专刊。专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评论和通讯为主要体裁的副刊专版、消息为主要体裁的要闻专版、图画形式的美术作品展为主要内容的美术专版、辛亥革命的海外追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专版和以《辛亥·史》、《辛亥·影》、《辛亥·论》、《辛亥·议》四个小专栏组成的两版通版, 其版面运用之多、体裁涉及之广泛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报道的高度重视。

(四) 宣传色彩突出

从辛亥革命100周年报道中消息所占比重及报道题材分析得出《人民日报》对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宣传报道色彩突出。中国各地各界、国际各地各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各项活动、会议、展览等, 中国国家领导人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讲话及各界引发的反响等主题都是表现了宣传报道中的宣传特征。

五、《人民日报》辛亥革命100周年报道的改进建议

(一) 以多维视角关照辛亥革命报道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初重大的历史事件, 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民日报》有关辛亥革命的报道主要是从史学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及其显著的历史功绩。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性报道要把握现在、思考未来, 在对历史的观照中更多地引发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和诠释, 挖掘报道深度, 揭示时代价值。从多维的视角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是实属必要的。辛亥革命对新闻学的历史影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影响、以及普通民众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等都可以列为以多维视角关照辛亥革命报道范畴。

(二) 突出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有关评论的文章占报道总量的17%, 紧跟消息和通讯的报道总量。但这个数字对以评论著称的《人民日报》来说数量是较少的。尤其是评论员文章、社论文章在有关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中是有所欠缺的。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报道, 突出评论性文章, 增加理论文章的报道内容是有必要的。

(三) 创新新闻表现形式

《人民日报》在纪念性报道中运用的主要报道形式为消息、通讯和评论, 这些都是相对传统的新闻表现形式。作为国家级党报, 《人民日报》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新闻报道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 用新的形式唱响主旋律。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 可以采用新颖的新闻体裁, 例如评论体裁可以增加述评、思想评论等文章;副刊体裁可以增加新闻特写、诗歌或其他文艺作品等。以此来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从报道版次、选用体裁、报道题材等方面, 对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10月10日期间的《人民日报》涉及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报道进行研究, 从其报道情况来探寻《人民日报》对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方面报道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报道的建议。

关键词:《人民日报》,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建议

参考文献

[1]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58.

篇4:“用100年完成这个革命”

“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钱学森说。

很多人不知道,造原子弹的钱学森同时还是沙漠开发的启蒙者。

这个为中国创造出“两弹一星”奇迹、一生成就辉煌卓著的伟大科学家,后半生最牵挂的问题,却是西部的沙漠戈壁。

1984年,他超前地预言:“我们将要迎接信息产业革命”,这一预言已成现实。而信息产业革命之后,又将有怎样的未来?对此,钱老的结论是:接替信息产业革命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我们将迎来以生物技术为中心的知识农业时代。

这一现代大农业的范畴,涵盖了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及海产业。

很多人不理解: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沙漠,竟然也可以成为产业?

钱老说:能。不仅能,而且还能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我冒叫一声:发展沙产业”。

“沙漠并不是一片荒凉”

早年研发火箭时的经历,给了钱学森特别的灵感。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火箭、导弹发射试验,曾到过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河边,旁边都是沙漠戈壁。钱学森在工作的间隙中到处跑跑,发现原来自己理解的沙漠戈壁概念不对。

“沙漠戈壁并不是一片荒凉,而是有不少其他地区没有见到的动植物。每年基地要发展生产,就是挖甘草,挖出一大卡车一大卡车的,我跟基地的人说,你们这么只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还有基地的伙房挖梭梭树,说木头好,烧时火旺,我就说老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我就从这里得到启发,觉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管理。”(见1994年钱学森院士在会见沙产业研讨会代表时的讲话)

此后40年,如何用新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戈壁,合理开发沙生动植物,让生物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成为钱学森院士的重要思考范围。

过去人们总把沙漠当成一种危害。但钱老认为,沙漠也有其特点,最大的特点是阳光充沛,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靠阳光,这一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沙漠缺水是一个制约因素,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如微灌、滴灌等,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以色列在这方面就解决得很好。充分利用日光、生物技术,沙漠上完全可以进行农业生产。

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大部分面积有降雨、有植物生长。目前人们对沙漠和戈壁获取的只限于特种的药材,但也只采不种。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沙漠不可怕,穷于斯,富裕于斯。”深受钱学森思想启发的著名沙业专家刘恕教授认为,正是科学认识沙漠,使沙漠开发的思想转化了传统思维。

“用100年时间完成这个革命”

1984年,时任《内蒙古日报》科学副刊责任编辑的郝诚之鼓起勇气给钱学森写了一封约稿信,令他做梦没想到的是,半个月后,钱老应约写来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

钱学森在信中说:内蒙古13亿亩草场的产值平均只有0.20元,这太低了。原因是转化得不够。新技术用得不够,没有系统工程的思想。

他举例:草原的草养肥了牛,牛的乳、肉、皮、脏器、骨头都转化增值了,但把牛粪浪费了,现代科技告诉我们: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可以喂鸡,鸡粪可以养鱼,鱼又可以分层,鱼塘的水在密闭的水泥池子中加上青草可以生产沼气,沼气可以照明、发电,加工饲料,搞工厂化养殖;作为替代能源,可以放电影、电视、搞卫星接收、远程教育;生产要素集中了,人口集中定居了,工商业发展了,就可以建草原小城镇了,他把这种小城镇叫作“草原新村”。

钱学森在其后有关信件中指出,草产业是“以草原为基础,利用日光,通过生物,创造财富的产业”。沙产业是用系统思想、整体观念、科技成果、产业链条、市场运作、文化对接来经营管理沙漠资源,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

这两大产业连同农业、林业、海业被钱学森并列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即知识密集型的沙草产业。钱老说:“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从1983年至1999年16年间,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通信计186封。其中涉及沙草产业内容的就有47封,包括同国家领导人李鹏、宋平、田纪云、姜春云,知名专家钱正英、任继周、刘恕、田裕利,部门领导高德占、徐有芳,科研人员王明和、李毓堂、张志美,基层同志马西林、额尔敦布和,乃至编辑记者的通信。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蒙古族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夏日深情回忆说,内蒙作为钱老知识密集型草产业、沙产业理论的孕育之地、试验之地、示范之地,钱老1984年以来用40多封书信,对内蒙古的战略规划、持续发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西部地位、科研试点,给予了十分具体的科学指导。直到94岁高龄,还在北京家中亲切地听取我的汇报,并当面给予肯定。钱老希望内蒙古重视13亿亩草原,“下决心抓好草业这件大事”。他曾恳切地说:“一旦内蒙古带好这个头,全国的草原利用好了,草业兴旺发达起来,它对国家的贡献不会小于农业!”

钱老的身体力行带动了一大批学者。

曾与钱老保持多年书信往来的科研人员李毓堂,后来成长为著名的草业专家。他在内蒙古、新疆等20多省区40多县旗的草原草山搞了10多年的“草业系统工程试点”,把草产业建设成了种草、养畜、加工、生产、科研、培训、产供销一体化的多层次、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在实践中创立了中国草业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1990年1月,钱学森致李毓堂的信中写道:草原草产业是目前最差的。发展草产业的必要环节如组织服务集体公司、政府组织及地区建设现在无人管,国家农业部也顾不上!而且需要为40多亿亩草原投资几千亿元!所以,我还是建议国家设国务院草原管理局。

其后,这一建议被关心草业的学者们反复提出。至今,接受《小康》采访的专家任继周、李毓堂仍耿耿于怀,忧心于体制之限。

中国的草地面积达4万亿平方米,占国土面积的41%,是农田面积的4倍,林地面积的3倍多,在全世界,我国草地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排名第二,但畜产品产量只相当于这些发达国家的1/20。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草被称作‘绿色黄金’,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屯田垦荒和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草业发展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牧草需求量为1000万吨,而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且供需缺口每年增长10%。我们的草业开发大有潜力,也可以说是商机无限。”李毓堂如是表述。

政府推动沙业、草业变革

换一种思维看沙漠、看草原,钱学森们多年的积极倡导,带动了政府和民间实践。

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刘恕教授的报告上批示:“钱学森同志和宋老(指宋平同志)指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

1999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都下文强调积极发展沙、草产业。甘肃省把沙、草产业写入了“九五”、“十五”计划,内蒙古把沙、草产业写进了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思路。

甘肃较早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发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沙、草产业。

几座二层楼高的日光温室内,利用电脑控制的水、稀释肥料等通过蜘蛛网的粗细管道流到农作物根部;一簇簇樱桃西红柿茎蔓顺着铁架攀爬了三四米高,上面缀满玲珑喜人的果实……

这是河西走廊张掖的沙产业图景。虽然地处三大沙漠交汇处,极其干旱缺水却又光热、土地资源丰富,这里成为钱老倡导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发展沙产业的身体力行者。

“不让阳光空走过”,当地企业在钱老“阳光农业”理论指导下,吸引投资1800万引进以色列温室技术,在石岗墩戈壁滩建成5800亩优质葡萄、西红柿等果品基地。没有人能想象到,这些地方几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茫茫荒滩。

2000年以来,张掖市政府又鼓励农民立草为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市优质牧草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迅速增至40多万亩。据种草农民算帐,种植紫花苜蓿,平均每亩土地至少能比小麦少用水200立方米,节水效果相当明显;每亩地可产一吨多青干草,卖草的收入很不错,如果养畜转化则效益更高。

相比甘肃的阳光农业、苜蓿草业,内蒙古的沙、草产业实践更为多元。

内蒙有13亿亩草场,是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内蒙又有五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沙区总面积11.2亿亩,占全国沙漠面积的1/4。

沙漠化一直是这个地区发展的最大威胁。至今,内蒙90%的贫困旗县集中在沙区,形成区内最大的贫困带。内蒙的沙漠化,更严重影响着东北、华北、西北乃至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内蒙古鄂尔多斯就大力开展“种树、种草、种柠条”活动,但尚未形成产业;90年代,乌兰察布盟开始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带动了全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林还草,还出了他们的沙草产业。

截止到2004年底,内蒙古有一定加工能力的沙产业龙头企业达到35家,规模以上企业24家,甘草、沙棘、沙柳、苁蓉、锁阳、苦豆籽等6个方面的产业逐渐形成,2004年销售收入已超100亿元。

沙漠是金、草儿是宝

50多年来,我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生态建设,在荒漠化治理上展开各种造林、水保、土建等工程,但始终未能摆脱“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趋势,真正能从中“淘”出钱来的更凤毛麟角。

内蒙古磴口县科技局局长何建华列举了这样一个典型事例:磴口县有224万亩沙漠,其中有19亩可种植梭梭林,过去,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种植梭梭林,很少考虑从中谋取经济利益,结果,大片梭梭林只是被人砍了当柴烧。

2002年,北京华林公司看中了当地梭梭林蕴含的经济价值,在磴口县投资以梭梭林为母体培育肉苁蓉,并制作中药保健食品。何建华说:“肉苁蓉的籽种比黄金还贵,苁蓉栽培每亩投入450元,一次投入,永续利用,从第四年开始有产出,投入产出比高达1:7。”

鄂尔多斯的沙柳种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成规模推广,现有成林面积43万公顷。沙柳的生命期短,每三年需平茬一次,不平茬就死亡。过去,沙柳条的主要用途就是当柴烧,而鄂尔多斯地区盛产煤炭,当地不少农牧民连“砍沙柳烧火”都不愿去做,造成60%的沙柳因不能平茬复壮陆续死亡。

近几年,东达蒙古王投资21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沙柳纸浆项目,结果300万沙柳“变废为宝”,带动周边12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在荒漠治理中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力量并非长久之计,而只重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结果往往是生态效益也随之消失。想取得两者的和谐共赢,产业化是科学之路。

如今,在中国西部的内蒙、宁夏、甘肃境内的沙漠及沙地边缘的风沙区,越来越多的民间治沙者在当地政府、企业的引导下,参与到投资生态建设的行列中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大量流向沙产业。

在宁夏盐池县许多农区,曾经“风吹沙子跑,沙丘比房高”,大片草场和良田沙化。最近几年,一些个体户主动出击,采取联户方式成立沙产业开发公司,有钱者出钱,没钱者以沙化土地入股或者出力打工挣钱。这被当地人称为“联户治沙”。

余庄子村74户农民,全都与村里治沙大户余聪签订了开发合同,在入股的5000亩沙荒地里,人工种植的沙柳、柠条长起来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是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两倍。

而在内蒙草原,牧民人工种草规模逐年上升,有了上千个种卖“商品草”的专业户和企业。牧民巴图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他家拥有2600亩半荒漠化草场,曾经近20亩草场才能养一头羊。草场承包到户后,巴图先后种植了1560亩多年生优质牧草,一年光出售大部分草料,就有了几万元的收入。

草业专家李毓堂认为,西部地区干旱少雨,种草更具适应性。优良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不仅有巨大经济效益,还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种草后,土地肥沃了,造林也有了基础,退化沙化草原得到治理,畜牧可以大发展。

这些产业实践,初步揭示了沙、草产业的科学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也为根治荒漠化提供了有效措施。

不过,著名沙业专家刘恕也指出:沙产业的核心内涵是高技术、利用阳光、节水,目前各类产业实践除了存在浅层次、粗放的现象之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水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有效管理。水资源是一个系统,容易出现企业从短期利益出发、反而破坏生态效益的行为。

篇5:思想汇报 辛亥革命100周年

敬爱的党组织:

100年前,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下面结合辛亥革命谈谈我的体会。

辛亥革命经历了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到最后革命失败。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辛亥革命沉声的积极影响是前所未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两百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扫除了最初的障碍;;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中国人民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要铭记这一历史时刻,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己的付出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服务,同时不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在未来五年计划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此向组织汇报我近期对工作的一些安排:近期我的的工作重心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还要准备期中后做一节白板课。最近在课堂中先逐步熟悉如何使用白班,在实践中找些窍门把计算机教学与白板使用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把它当成ppt幻灯的另外一种形式,争取在白板课上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能让白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全组教师提供帮助,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此致

敬礼

汇报人:李天轶

篇6:辛亥革命100年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辛亥鼎革,今已百年。是谁将这个时刻永恒的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孙中山。辛亥革命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民国。我们之所以纪念辛亥革命,正是因为它让国人觉醒,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深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的勇气。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之绩肃然起敬?

当时,政局**,清朝处于衰败,民族处于危亡。迎合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仁人志士拿起了思想武器采取革命手段拯救着这生死关头的国家,但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时局最终失败了,可它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得民主观念深入民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正确思想的指导才使得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因为有了这个正确思想的指导,中国才能够一步一步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孙中山先生曾说:”天下为公”,此言出自儒家《礼记·礼运·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也是三民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即”国富”“民强”。它描绘了一副蓝图,一副国泰民安的蓝图。我们可曾记得,孙中山先生寥寥数字的遗书,他一生牵挂的唯国家和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曾努力过,他曾希冀过,希望建立一个政党,一个为国为民的政党,政党建立起来了,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我们怎么忍心让他一个人来背负这历史的使命?

展望,2011。回首,时间沿着辛亥的印迹已滚过一个世纪,可越过一个世纪的追求与目标却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在”国富”的同时也关注着”民强”。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发展。2011年3月3号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贾庆林提出:2011年工作要继续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民是执政的基础,人民是中国富强的脊梁,唯有脊梁强硬了,中国才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

温总理曾把”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他的座右铭,句句表真意,点点露深情。我想,在我们心中,在中国人心中,总有这样一位”平民总理”的形象,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总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心解读着”人民”,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这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这是一个民族的形象,这是一个执政党的光辉形象。

这个执政党如此强大?是的。因为,我们不肯把历史的担子交给孙中山先生一个人来背负。我们要给他些许安慰,我们建立了一个一心为民为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经历着风雨,共度着难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走向成熟。当然,党的日益壮大离不开广大共产党员。他们始终保持着党的先进性,他们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们始终奉献者自己却毫无怨言,哪里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地震处,山洪处,火灾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是人民心中一堵永不会倒的墙,他们是中国大地上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线。

篇7:辛亥革命100年思想汇报

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同时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它所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呕心沥血,努力发掘那些曾经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凝聚、团结、鼓舞、振奋亿万国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质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此来唤起“我同胞之国民”,共同救亡图强,通过艰辛的奋斗终于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由此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始了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新阶段。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思想进步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怀着一心救国赤子情怀,投身到民主革命当中,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颁布了三十几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子,废除跪拜,禁止缠足,禁止吸食鸦片,禁止刑讯,销毁刑具,颁布一些关于“振兴实业,改良商货”的通告等,无一不带有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发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

在今天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有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特别是共产党员要学习和借鉴这种精神,勇敢地与腐败势力做斗争,廉洁自身,以人为本,情为老百姓系,利为老百姓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这样种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财富。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的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我们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而自豪,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而意气风发。世界有一天会再次向中国寻求文化活力、创新思想,世界将在最古老的国家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勇敢担当历史责任,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当代大学生,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

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将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争取早日加入梦寐中的中国共产党。请党组织在实践中检验我!

汇报人: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雕花烟斗附答案下一篇:坚固的近义词有什么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