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2024-08-27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精选8篇)

篇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3-03-05 【生效日期】1993-03-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

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1993年3月5日)

各地区行政公署,省辖市人民政府,省计委、经贸委、建委、体委、土地局、工商局、环保局、开放办:

根据省政府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协调例会《会议纪要》[1993]第1号精神,对全省利用外资建设高尔夫球场项目的审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注意掌握:

一、一、外商投资兴办高尔夫球场,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繁荣经济,美化城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当前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应当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

二、二、全省对高尔夫球场建设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和布局,可适当集中在旅游景区和外商投资密集地区。请省计委牵头,会同省建委、省土地局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三、三、严格项目审批制度。高尔夫球场的项目建议书由省政府审批。具体项目立项审批工作,由省政府委托省计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建委、省土地局、省工商局、省环保局、省体委和省政府开放办、省外资办参加,建立联合审批制度,集中统一审批。项目用地合同,一律报请省土地局审批。厦门市的项目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四、严格项目合同管理。项目合同必须明确土地预约期、项目立项后的到资、开工和建设期限,逾期自动取消项目。

五、五、严格控制项目用地。高尔夫球场内配套用地应控制在10%以内,超过部分按房地产项目用地作价。球场主体用地工程未完成50%工作量的,不得出售配套别墅。项目用地不得占用市区规划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非农田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项目用地占用耕地超过30%的,超过部分加倍收取耕地造地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武政办〔2011〕12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根据近几年我市政府投资BT项目对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实施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政府投资BT项目融资建设管理工作,确保BT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和财政资金计划安排确定BT模式融资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2亿元以上,并根据项目大小在项目建成后适时完成回购。

二、市级政府投资BT项目必须由市人民政府通过授权确定的项目业主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项目立项、规划、用地、环评、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及规划许可、设计图纸等手续的报批工作。项目业主要制订BT项目融资建设实施方案,细化、锁定BT项目的各项具体条件,经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建设委、市法制办、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审查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项目业主依据批准的实施方案,通过招标方式选择BT项目投融资人。

三、招标选择的投融资人投入BT项目的资金,自有资金不低于国家规定的该类项目资本金比例,其余建设资金要提供市级以上金融机构出具的中长期贷款承诺函。

四、BT项目总费用,除回购期财务成本外,原则上应当控制在批准的概算范围内。要明确BT项目合同总价及其构成(含建设费用、房屋征收及拆迁费用、回购期财务费用等),实行固定总价包干,并对涨降价因素进行约定。BT项目回购还款期不少于竣工后2年。

五、BT项目采取邀请招标、公开招标必须经过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并向行政监督部门备案。招标、投标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项目业主应当在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获准批复后,与潜在投融资人开展竞争性谈判,通过竞争性谈判选择不少于3家融资能力强的潜在投融资人;在初步设计和概算获得批准后,邀请潜在投融资人通过招标确定中标人,草签合同;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与中标的投融资人签订固定总价包干正式合同,由投融资人组建BT项目公司负责建设。

六、BT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重要设备材料采购应当依法招标。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工作由项目业主组织,投融资人可参与;项目施工、重要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工作由投融资人组织,项目业主参与。

七、加强BT项目的监督管理。项目业主要加强对项目前期、实施阶段到结算、以至竣工决算等全过程的工程质量、投资及工期的审查监管,积极配合市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跟踪审计和监察。投融资人应当对项目投资、工程质量、工期控制、施工安全负责。

八、BT项目完工并按照规定验收合格后,按照BT合同实施回购并移交,由项目业主、投融资人、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项目接管权属单位等三方会签,完成项目移交。

九、BT项目需用土地收益回购的,其土地资源由市国土规划局组织项目业主落实。BT项目资金平衡方案由项目业主编制,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市国土规划局、市财政局对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进行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市财政局负责制订BT项目资金回购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篇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制订的《关于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现转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六日

关于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

(2009年7月)

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 规范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 提高中央投资及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益, 近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发改电[2009]137号) 。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的一系列工作要求, 现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确立工作原则, 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战略部署, 把握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保增长、促发展工作重点, 严格遵守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廉洁高效三项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滚动储备, 审核规范、完善手续, 职责明确、加快推进, 监督有力、注重绩效”的方法和流程, 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 切实做好使用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等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资金补助或贴息的项目, 以及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项目管理工作。

二、加强规划引导, 注重项目储备

(一) 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结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有关行业规划, 编制完善相应专项规划。专项规划要体现当前以投资为扩内需重要手段、以项目为保增长主要抓手的工作特点, 明确规划期发展目标和投资规模, 制订分年度实施计划, 能够将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应当同时编制规划项目名单。坚持规划许可制, 凡是不符合专项规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申报安排中央投资。

(二) 申请列入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计划的项目实行项目储备制度。各地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根据相关专项规划及国家、省年度投资计划安排要求, 协助项目业主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编制地方及行业年度申请中央投资计划方案, 并按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经审核合格后列入省级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储备库。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 原则上应当从省级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取。

(三) 省发展改革委对列入项目储备库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需要征求行业管理部门意见的应当征求同级行业管理部门意见。评价时可根据情况委托专业机构评估或组织专家评议。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先进性、示范带动效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等方面因素, 注重掌握项目实施成熟度及地方配套能力情况。原则上优先安排在建项目, 新开工项目应当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 在落实建设条件、安排投资计划后能够立即开工建设, 严禁安排已完工项目或接近完工项目。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确定项目重要性程度, 进行优选申报。

三、规范项目审核, 精心组织申报

(一)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必须贯彻投资体制改革精神,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履行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等程序, 保证程序合法、手续齐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在把好项目审核关的同时, 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服务, 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年度投资工作部署和具体安排, 牵头组织全省中央投资项目年度建议计划编报工作。中央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 由省直接分解安排投资的项目, 需要各级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的应当征得同级财政部门同意,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直接将中央补助投资分解安排到具体项目, 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三)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 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1.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2.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 (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

3.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或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签订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5.项目单位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6.配套资金证明, 包括合法有效的地方配套资金承诺文件、银行贷款承诺文件、企业自筹资金承诺文件等, 资金方案与投资计划应当平衡, 其中需要地方财政配套投资的应当征得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并出具书面文件;

7.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8.其他需要提供的文件。

上述文件报送时能够提交原件的应当提交原件。不能提交原件的, 可提交经当地有权进行审核的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盖章确认与原件一致的复印件。

(四) 申请中央投资的项目应当使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的最新版本“中央投资项目编报系统软件”填报相关电子数据, 按要求导出数据库文件并用光盘刻录后, 与纸质文件同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五) 省发展改革委将审核合规的项目及附件材料按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并做好后续跟踪等工作。

四、做好项目服务, 推进工程建设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扎实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资金, 按照职责分工,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确保中央投资项目加快启动并顺利实施, 及时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 抓好计划执行。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文件规定时限转发、分解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中央投资项目计划一经下达, 必须依照执行, 原则上不予调整。计划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 原项目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 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调整决定;原项目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直接安排的, 应报省发展改革委作出调整决定, 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涉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 省发展改革委经商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后作出调整决定。

(三) 落实建设条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相关项目资金的配套承诺积极筹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地方债券要优先安排用于扩大内需中央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在投资计划下达后, 要按照项目计划、项目预算、基本建设程序、工程进度拨付资金, 核实、确认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项目配套资金。要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 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 在中央投资引导下, 确保各类配套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在配套投资筹集过程中, 不得加重群众负担。国土资源、环保、建设等管理部门要落实好中央投资项目用地、环保等各项建设条件, 快速办理相关手续。通过各地、各部门及项目单位共同努力,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按序时进度完成下达的投资计划任务。

(四) 坚持制度保障。中央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有关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职权或不正当手段干预、干扰工程建设。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 不断完善招标投标实施细则, 推动形成统一的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体系;优先采购国内产品, 严控进口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加快实现信息公开和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互通。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保障中央投资项目有序实施。

五、加强全程监管, 实行绩效考核

(一)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中央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重点抓好项目稽察、进度督查及综合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级监察部门重点抓好政策落实、依法行政及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监管工作。各级财政部门重点抓好财务管理、工程预决算审核、跟踪问效及资金安全规范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级审计部门重点抓好资金使用、工程审计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各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依法做好行业监管工作。

(二) 要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监督检查提出的要求, 研究制订工作方案, 将中央的政策执行到位。

(三) 要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对已下达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提出的三个“百分之百”考核目标, 并以此为参照做好后续中央投资项目目标考核工作。

(四) 要坚持项目进展报告制度, 项目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向省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按时报告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五) 对违反前述管理规定的, 省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责令限期整改。对存在严重问题、屡纠屡犯和整改不力的, 将采取收回或暂停安排中央及省补助投资等惩戒措施。

(六) 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中央投资项目绩效考核, 对各地、各有关部门中央投资项目年度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检查和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并与下一年度中央投资计划安排挂钩。

篇4: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现状

(一)权利下放和配套制度建立不同步,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仍需进一步加强

依靠简政放权为改革培育新动能,需要进一步做好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简政放权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审批承接能力不足、具体规定不明确、职责分工不协调等问题,没有做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措施没有切实落地,效果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适应简政放权需要的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办法还十分有限,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缺位、错位现象仍然存在,各部门的监管合力没有形成,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仍滞后于加强投资有效性的需要。

(二)对强化中央投资项目监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在申报和投资计划下达执行过程问题很多,主要有:一是项目虚假申报、多头申报、用已完工程申报、高估投资申报等。二是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项目审批程序,有些项目未批先建、分拆项目规避审批和核准。三是前期工作不落实,投资计划执行慢,政府投资闲置或滞留。四是计划执行变更多,报大建小、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内容、规模、标准,随意增加概算外工程。五是地方配套资金和项目自筹资金难以落实,政府资金使用不规范。六是没有建立规范的竣工验收和项目绩效考核制度,有的建设规模和内容缩水,有的难以继续建设,有的建成后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有的建成后难以正常运转。

(三)政府投资项目申报阶段监管缺位

中央资金补助贴息办法通常是按照项目总投资给予比例补助,企业在申报中央投资时,容易出现做大投资、包装项目等弄虚作假行为。有些投资主管部门受政绩观的影响,为了向上争取资金不但不进行监管,甚至协助企业包装项目、弄虚作假。有些投资主管部门对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没有进行全面审查,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申报、审批阶段,存在严重的监管缺位现象,导致这类项目成为套取中央资金、改变或缩减建设规模等问题的多发、频发的温床。

(四)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实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

尽管逐步推行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项目决策的民主参与度,但整体而言,政府投资项目决策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仍然较低。一方面公众缺乏了解、参与项目决策的途径,对影响自己切身利益项目的决策、建设等重要环节的信息缺乏知情权、参与权,缺乏对项目需求的信息反馈渠道;另一方面,从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再到项目竣工验收,项目信息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很多应监督的权力和事项流于监管之外。此外,新闻媒体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机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五)责任追究制度缺失,没有建立违规约束机制

一是从项目决策、项目审批到建设实施全过程都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有些项目单位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盲目上项目的决策行为屡见不鲜。有些审批单位因为是集体决策法不责众而不了了之。项目单位无偿使用资金,违法违规的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与此同时,对于参与项目建设的咨询、评估、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如何履行义务、如何追究责任、追责的形式和处理标准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二是竣工验收机制不完善。有些项目建成使用多年竣工验收仍未完成,项目主管单位对项目投资和建设目标是否实现、概预决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经济效益发挥情况等内容缺乏基本评价,对项目的竣工验收缺乏机制约束。三是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项目是否完成建设目标,是否真正发挥了投资效益,负责审批的部门不关心不关注,也没有改进管理的动力,这一问题也加剧了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六)项目审批、计划安排和项目实施、计划执行在制度政策上存在不协調

有些项目能够满足申报条件,但长时间不具备开工条件,无法拉动有效投资、形成新增实物工作量。项目申报时只需提供土地预审、银行或地方政府资金承诺等前置要件,但这并不说明土地和选址已经落实、银行贷款或地方投资已经落实。有些项目在投资计划下达后,土地难以落实,选址一变再变、银行贷款和地方投资落空,项目长期不能开工,导致中央资金闲置,资金安全状况和效率堪忧。

(七)纵横协同监管的合力没有形成

要对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有效监管,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层面的力量远远不够。从横向看,项目涉及到国土、财政、环保、规划、建设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各个部门按照职能划分分兵把口、各自为战,基本上工作不沟通,信息不共享,既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从纵向上看,投资主管部门在中央和地之间垂直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协同监管也缺乏有效手段,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八)项目监管的有效手段还需进一步强化

投资安排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项目投资计划安排和监管工作缺乏联动,监管成果与下一年度计划安排、资金分配不挂钩,投资和项目监管的成果没有转化为投资计划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监管发现问题的地方和项目依然安排投资,监管效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也使一些地方和项目单位问题整改不到位、态度不积极,项目建设达不到应有目标和效果。另一方面是监管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对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大,违规成本很低,缺乏威慑力。

二、新常态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建议

(一)用去短期化思维实现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

项目宏观管理与项目监管好比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各有其作用,相互配合,缺一不可,都要服从于经济改革发展这一中心工作。为此要建立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互动机制,形成监管回路。前向,要使监管计划和方案与规划、投资计划、调控措施、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相衔接,以规划为约束力,按照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来安排监管内容和重点。后向,监管成果要与投资安排相挂钩,监管成果要作为后续投资安排的依据,保证中央资金发挥应有效益,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在执行投资计划、使用中央资金时严格执行项目有关规定、规范项目管理。做到项目审批后监管有效跟进,实现监管成果及时反馈到项目审批部门安排投资时进行参考,形成投资计划与监管内容、监管成果与投资安排双向、长期的良性互动。

(二)构建和完善项目监管的新理念

一要树立服务型监管理念。不仅要以查、帮、促为目标,为项目顺利实施服务,更重要的是监管成果要真正为宏观调控、拉动投资服务。因此要进一步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和服务方式,实现监管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二是强化依法监管理念。既要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明确和细化违规问题处罚标准;还要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问责制,做到依法履行职责,实现监管方式方法的程序化和行为的规范化,减少随意性、主观性,确保监管的深度和监管结论的客观公正。三是建立绩效管理理念。对项目绩效进行分析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分析建设目标、项目实施和成果之间的反馈和联系,分析经验和教训,改进项目管理和项目决策服务。

(三)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监管体系

横向方面,统筹不同部门的监管力量,同时加强同一部门内部监管职能的联合,形成监管合力;纵向方面,加强改进监管部门的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做到中央和地方的分級监管,合理划分监管责任和事权,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四)完善项目监管方式

一是监管工作的重点要与投资年度工作重点为基础,监管项目的选择和安排要统筹兼顾,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项目监管,今年重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开展监管和督查,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利用项目监管熟悉投资执行情况的比较优势,注重发现和总结投资领域普遍性、苗头性和全局性问题,为改进项目安排工作服务、为改进项目宏观管理服务、为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总体水平服务。

(五)建立以信息化监管为手段,以现场检查为补充的的全覆盖全过程监管

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为政府投资项目搭建一个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的全国联网的项目监管平台,实现项目进度、管理、财务数据的即时沟通和准确传输。一是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重大问题、管理漏洞、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进行揭示和评估,向项目决策系统提出改进建议,强化政府部门对政府资金执行情况的宏观把握和调控能力。二是在监管对象选择上突破现有的人工抽样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要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的全面监管,提高查错纠弊、规范管理的监管能力,提升监管工作的水平。三是健全监管技术支持系统,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监控、动态跟踪、风险预警、快速反馈,突破现有监管在人力资源、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瓶颈限制,突破监管工作在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障碍,实现监管资源集约化、监管思想变革化、管理信息化和手段现代化。

(六)加强项目监管的制度建设

加强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监管行为。一要在监管中做到职权法定、有法可依、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既有利于项目的规范实施,又要提高行政效率。二要解决监管职责交叉,解决有权的监管事情相互争、无权有责的监管事项互相推等问题。厘清监管部门的职责边界,有效解决多头执法问题。三是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建立决策权利监督、责任追究和权利清单制度,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做到权责匹配、责权一致。四是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违规违法问题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违规问题和行为要有清晰的界定和明确规定,在操作层面细化违法违规问题的定性定量标准和处罚标准,做到明确到条、细化到款;同时要加大违法违规成本,形成项目承担单位不能违法、不愿违法和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

(七)运用行政和市场两个手段加强监管的有效性

一是运用信誉评价、违规公告等手段,通过市场的力量约束各主体行为,实现监管与自律的有机结合。二是引入第三方监管,发挥银行、保险公司的专业机构的监管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独立的、外部第三方监督,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三是加强投资和项目信用体系建设。要依靠市场的手段,通过建立信用系统,对投资和项目审批、申报、评审、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信誉评价,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社会公示制度,规范投资和项目建设市场的良性运行。

篇5: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京政办发〔2010〕2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投资调控,做好全年投资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加强投资调控做好全年投资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印发你们。请各相关单位按此抓紧推进落实,确保全年投资目标任务完成。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日 2010年加强投资调控做好全年投资工作任务分工方案

一、加强在建项目调度,扩大实物投资量

(一)分领域、分项目梳理任务。

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部门分领域、分项目分头梳理任务,重点说明能否完成任务和投资需求。其中,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功能疏解、50个重点村整治、土地一级开发、政策性住房建设等4个方面的专项任务,要整体统筹算账,摸清工作量和投融资需求。

(二)加强重点工程专项调度和协调服务。

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对照季度投资计划和形象进度要求,逐月进行调度,集中加快重大续建项目建设,更多地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建立重点建设区域投资月度监测机制。

每月5日前,各相关部门、区县向牵头市领导报送城市南部地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50个重点村、通州国际化新城、未来科技城、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首钢厂区及周边区域、丽泽商务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投资进展、形象进度及存在的问题。牵头市领导所确定事项,由市政府督查室负责督办。

各相关部门、各区县要督促本系统、本区域内各项目建设单位及时、准确地向当地统计部门报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

(四)加强对投资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考核。

由市政府督查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负责,以每月《2010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落实进度督查专报》为手段,督促各部门、各区县按任务分工推进,确保重点领域和区域任务完成。由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牵头,对前5个月投资进度较为滞后的行业和区县,以督办方式进行重点督促。

二、加强融资服务,做好资金保障

(一)建立融资工作综合协调服务机制,系统解决资金问题。

由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牵头,市金融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相关单位主管领导组成融资工作小组,市金融局负责社会投资项目融资协调,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协调,市财政局积极做好配合,共同指导各部门、各区县进一步加强融资工作,实现投资与融资良性互动,及时保障投资资金来源。资金问题较为突出的行业、区县,要根据区域特点、项目性质采取灵活机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融资预案。

(二)设立建设项目信贷服务小组,积极争取银行贷款。由市金融局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和市国土局配合,适应信贷政策的变化,积极创新融资方式、畅通融资渠道,做好重点建设项目信贷资金需求保障工作。

(三)强化政府资金调度管理,保障政府资金需求。

由市财政局负责,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加快结余资金项目竣工决算审批,按照工程进度落实当年资金需求;结合可调剂的历年结余资金,研究追加、调整预算内投资方案,保障重要事项政府投资需求。

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国资委和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配合,研究提出清理规范本市政府融资平台的意见,加强平台管理,建立较为稳定的资本金和收益补充机制,提升重点平台可持续融资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国土局负责,妥善把握土地入市交易节奏,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确保政府预期收益实现和市场稳定。

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和市国土局配合,研究提出以后全市土地收益尤其是郊区县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调整方案,完善市政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的统筹机制。

(四)加强拆迁安置政策引导,规范拆迁安置补偿标准。

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对本市拆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加大行业和区域拆迁政策指导,针对拆迁成本过快上升制定合理、可操作的措施。各区县要加强对辖区内拆迁安置补偿水平的调控与平衡,合理控制拆迁成本。

三、大力促进民间投资,稳固投资增长的内生基础

(一)尽快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

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促进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报市政府审议后印发实施。重点对旅游、文化、体育、高技术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高端服务等本市重点鼓励和发展的特色优势领域,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对民间投资可参与的开发建设进行具体引导;对相关优惠政策、政府支持措施进行合理移植,将各领域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整理归集。

(二)建立民间投资分头落实机制。

由各相关部门和区县分别提出试点方案,在本领域、本区县组织一批吸引民间投资的试点项目,先易后难,深入推进,年内要力争实现一批重大民间投资项目落地。鼓励通过项目法人招标、重点功能区成片开发全球招标、引入社会投资者等多种方式,由项目法人、专业组织、民营企业、联合体等进行区域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全市形成市场主导的融资格局,充分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经济资源。

民间投资重点建设项目由市政府督查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等部门督查汇总,纳入投资任务考核体系。

四、完善“绿通”工作机制,促进重点任务新开工

(一)坚持“一条龙”式“绿通”服务机制。

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统筹部门尽快梳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区域成片开发和重大建设项目,全部纳入2010年绿色审批通道,继续实施“一条龙”式“绿通”服务。

(二)完善“绿通”变“普通”机制。

篇6: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7〕4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有关规定,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浪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煤炭、电力等行业的新、改、扩建项目和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审查。

二、咨询评估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节能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项目概况;项目能源消耗品种、数量及对所在地区能耗负荷的影响分析;项目工艺、技术、设备的能效指标;项目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项目节能评估结论。

三、省投资主管部门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时,要按照各自职能,对节能评估报告进行审查。

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审查,要依据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合理用能标准、节能设计规范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项目是否符合节能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项目能耗指标是否符合行业准入条件;项目是否符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项目能源消耗品种、数量、对所在地区能耗负荷的影响等。

四、山东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负责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的监督管理工作。

五、省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项目时,对未进行节能评估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核准、备案。

六、对擅自批准未进行节能评估审查项目或不按照节能评估审查意见审批、建设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依法给予处罚。

七、要加强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确保节能措施与能效指标的落实,对违反已批复节能措施的建设内容和生产行为,要责令停止施工并限期整改,同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

八、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成后,由节能评估审查部门进行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不予进行项目综合验收。

篇7: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发展改革委(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解决当前政府投资工程建设中带有普遍性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41号)等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范围。各级地方政府采用政府性资金直接投资或以资本金注入的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管理。对事业单位、企业使用政府投资补助的建设项目,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二、审批权限。政府投资项目按管理权限实行分级审批,由项目投资主体的同级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审批程序。政府投资项目应履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等审批程序。根据不同行业项目的特点,对投资规模较小、技术要求简单的项目,审批部门可以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个阶段合并审批,或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及概算合并审批。其批准文件的标题为:《关于XX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复函)》或《关于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复函)》。

四、审批内容。

(一)项目建议书。重点审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投资匡算,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的发展建设规划、产业政策、经济安全等。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审查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投资估算、资金来源、节能评估,以及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审批等前置要件,同时核准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招标事项。

(三)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重点审查是否按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规模和内容进行设计,是否符合基本技术规定、工程造价和投资概算编制要求等。

五、工作要求。

(一)投资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批复文件,是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依据。批复中核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概算总投资和其他控制性指标,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严格遵守。

(二)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同时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出具节能评估审查意见。在节能评估审查指导意见颁布前,可在项目可研审批文件中增加节能评估审查意见,其内容为:原则同意该项目的节能评估意见(节能措施),请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相关措施,切实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三)初步设计审查时,概算总投资超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的估算总投资10%以上的,或建设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必须重新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项目概算总投资一经批准,一般不作调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水文、地质、勘察等发生重大变化,重大政策调整或设备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等特殊情况,导致设计方案重大修改,造成概算总投资变化较大的,应事前申请调整概算。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重大设计变更(如调整建设内容、超规模、超标准)等而导致超概算的,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受理调整概算申请。

(五)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未经审批初步设计及概算的,不得进行施工招标。

(六)项目审批的信息,应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

篇8: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审批工作的通知

一、强化属地管理责任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对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规划制定、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结合当地实际, 统筹建立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衔接机制, 细化部门职责, 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环节工作分工, 避免出现监管职责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各级农业部门要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监管职责, 尽快制定相关的制度和管理办法, 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的查处力度, 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全面落实监管任务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切实担负起农产品从种植和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要以强化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管为重点, 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 进一步强化畜产品产地检疫, 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市区推行产地准出制度。落实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 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 加大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宣传力度, 严防农业投入品乱用和滥用行为。制定产地保护规划, 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监测制度、农产品产地安全保护和污染修复制度, 加强产地污染防控和污染区修复, 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推广清洁生产等绿色环保技术, 减少和消除产地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追溯试点, 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加工企业前的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可追溯。加强认证农产品的包装溯源管理, 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标识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 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 提高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以我省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 制定一批覆盖农产品生产环境、投入品、种植养殖、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围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 大力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或示范点。省级每年要创建10个以上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市级要创建5个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县级要创建5个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或示范点, 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认证的扶持力度, 完善激励机制, 强化证后监管, 打击假冒行为, 维护品牌公信力,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加强畜禽屠宰环节监管

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工作要求, 抓紧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工作, 涉及的职能等要及时划转到位, 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县城以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 清真肉食商品畜禽按有关规定实行定点屠宰。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严格履职尽责, 加强对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切实做好畜禽屠宰检疫工作, 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规定,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屠宰企业的备案管理, 强化畜禽屠宰厂 (场) 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督促落实进厂检查登记、检验等制度, 强化巡查和抽检, 严厉打击私屠乱宰、“瘦肉精”、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违法行为。

五、深入开展专项治理

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坚决打击违法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三聚氰胺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业行政监管执法工作, 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要加大监督检查和监管执法力度, 对监督检查和监管执法中查出的问题, 依据《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进行追溯, 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整改和查处, 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加大案件曝光力度, 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六、着力提升监管能力

上一篇:学前班儿童睡前童话小故事下一篇:2011-2012下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