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文化阐释

2024-08-03

中国武术的文化阐释(精选7篇)

篇1:中国武术的文化阐释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篇2:中国武术的文化阐释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D.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参考答案:

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

★ 诗歌总集

★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 诗经简介

★ 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

★ 关于中国的诗歌

★ 我爱你中国诗歌

★ 李峤诗歌与简介

★ 中国现当代名家诗歌

★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

篇3: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当代转型阐释

【关键词】中国;地域武术;武术文化;当代转型

【Abstract】China’s regional Wushu culture, as a subsystem and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showcase of Chinese spirit, which has an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on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wer and promoting China’s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general ideas of regional Wushu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re: making the national spirit public and pass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aking good reference from the development content and way of other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rying hard to offer China regional Wushu cultural elements for the great strides of the world sports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is from the specific dimensions to explain the whole Chinese Wushu evolution and predict its development trend, which is of outstanding valu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each of th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roots, the innovation to the overall spread of martial arts and heritage Chines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develops its own system of martial arts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meanwhile, it should be popularize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following closely the actual process of reg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reating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mechanism, implementing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and interacting universities and folk inheritance patterns

【Key words】China; local Wushu; Wushu culture;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急剧变化,面对他国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地域武术也尝试着在内外交困的时局中进行文化转型和发展变革。在以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无情挤压下,近代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呈现出自我与他者激烈交锋、一较高下的孤独长夜,其中被迫接纳和主动吸收的无奈和痛苦始终伴随着地域武术文化的近代化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建国初期的建设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进展,积极向西方体育靠近的竞技武术传播与传承理念也推动着各地域武术文化呈现出与往常大不相同的发展概貌。时至今日,文化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迫使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不得不盘算自己正在进行的当代转型。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作为各具特色的中国地域文化在武术文化领域的深刻反映和切实体现,从寻根文化和当代国家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等方面来讲,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当代转型被赋予了迫切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有着事关千秋万代的战略意义。

1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当代转型的战略要义

社会的发展将地域武术文化纳入了新的时代潮流和建设宏图中。地域武术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中华文化的缩影在当代中国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起着为千千万万的当代中国建设者和民族文化的创造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来源的作用。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其在当今时代的存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从地域武术文化起始,对中国武术的演进历程和当代抉择进行客观评价和理性分析,“一是能够借助发扬地域武术文化之机,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增砖添瓦,谋划和决策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文化建设蓝图,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世界欢迎度,为实现亿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前进方向;二是在客观评价地域武术文化在地域文化形成中的历史意义和恰当定位其在地域文化坐标体系中位置的前提下,寻找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在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路径”。〔1〕

2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当代转型的现实路径

21 立足本土,面向时代

21世纪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与互补相容的世纪,中西方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文化融通是当代文化的必然走向和大势所趋。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发展成就与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及不断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赋予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展示窗和促进国际交流的时代任务。地域广阔的华夏故地是武术千年绵延并形成特色各异的地域武术文化的根基,不管中国地域武术在当代转型中会遇到多么激烈的文化挑战,也不管是中国地域武术在市场化和传统化之间权衡时经历多么难以言说的选择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要求中国地域武术的当代转型不能须臾脱离中国地域武术本身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文化传统。因而,弘扬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所展示的民族精神和传承其文化内涵,主动借鉴其他民族发展较好的体育文化内容(例如西方的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文化)和开展方式,力图为世界体育文化在新世纪的大踏步前进提供源远流长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元素,应该是地域武术文化当代发展的总体思路。

22 见微知著,整合创新

中华武术的内容丰富、包罗容万象,它形成于各地域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中华武术的世代绵延、千年传承决定于其诸多文化成分经过重构和交流所发散出的与时俱进的内在推力。从中州到漠南,从吴越到燕赵,从关东到三秦,多姿多彩的地域武术不单是中华武术文化整体概貌的具体体现,其所洋溢着的地域文化精神也为人们分析和诠释中华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历史走向提供微观和宏观的思考视角。由具体才能得知全体,挖掘整合才能够与时俱进。〔2〕各地域武术文化的诠释是从具体维度入手来解释中华武术整体演变规律和预示其发展走向的通途,对于各个地域武术文化的寻根、创新之于武术的整体传播和传承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23 融入生活,雅俗共赏

当代社会空前发展,科技文化大幅前进,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和快速的生活步调促使即时性、片段性、大众性的娱乐文化成为人们文娱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内容,并在事实上扭转着娱乐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3〕当今文化正在大踏步转型的现实昭示着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也应该赶上这一潮流,以成为新时代大众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远古一路走来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由人民大众不断参与并适时改造的中国民间文化分支,当今地域武术文化也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扎根民间,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零距离的接触,在感染民众的同时,实施雅俗共赏的传播策略。这也启发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在以竞技武术为蓝本开发自身竞技武术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其所流传地域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进行大众化改造,让地域武术在民间有广阔的生存土壤。

24 依托地域,发展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在我国实施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的整体战略语境中,地域武术的发展同样需要以参与实现中国梦为行动指南,也要尝试步入市场经济化发展的快车道。各个地域红火开展的地域文化建设为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壮大营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基础。诚然,紧跟地域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借助已有文化建设成果和有利的国家政策,创造能够有效运行的地域武术文化当代发展机制,对于当今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显得迫切而必要。具体来说,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应该充分与市场接轨,实施市场化运营,探索高校和民间互动的传承模式等具体措施。

3 结语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其在当今时代的存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弘扬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所展示的民族精神和传承其文化内涵,主动借鉴其他民族发展较好的体育文化内容(例如西方的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文化)和开展方式,力图为世界体育文化在新世纪的大踏步前进提供源远流长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元素,应该是地域武术文化当代发展的总体思路。各地域武术文化的诠释是从具体维度入手来解释中华武术整体演变规律和预示其发展走向的通途,对于各个地域武术文化的寻根、创新之于武术的整体传播和传承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在以竞技武术为蓝本开发自身竞技武术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其所流传地域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进行大众化改造,让地域武术在民间有广阔的生存土壤。紧跟地域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借助已有文化建设成果和有利的国家政策,创造能够有效运行的地域武术文化当代发展机制,充分与市场接轨,实施市场化运营,探索高校和民间互动的传承模式等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1

〔2〕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

〔3〕杨向荣,姜文君传媒时代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1-93

篇4:浅论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

浅论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凭借其独有的兼容并包、道德至上、宗教中心等文化特征,风靡全球,形成了世人公认的中华民族品牌.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黑河学刊 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G85 关键词:传统武术   文化   特征  

篇5:中国武术文化作文

让我惊醒,是痛!我没有你想要的知书达理。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特别是到春天播种季节,总喜欢晚上看天上的星,通过斗转星移,判断自己的菜园哪天该埋菜籽,哪天该移秧苗?最美好的样子。老鞋匠马进福严重驼背,靠着街头一个露天的修鞋摊维持生计,每天要走很远的路。

听爸爸说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战争。战争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在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我听后,眼前一亮,便缠着爸爸教我中国武术,爸爸以前在部队里学过武术,在我的苦苦哀求之下,爸爸终于答应教我了,可我学了许多天,才学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中间,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别看那些人在台上表演武术时是多么的威风,却不知道他们在台后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花费了多少的时间反反复复的练习。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也特别崇拜霍元甲和黄飞鸿的中国功夫,因为他们用那种保卫祖国,不让别的国家来侵略、来破坏我们国家的伟大英勇的精神,让我感动,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武术,帮助别人教训那些小偷、欺负老人和孩子的坏蛋。保卫国家,让国家更加强大,让中国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过安居乐业的生活!

篇6:中国武术的文化阐释

摘要:武术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通过武术文化学习、体悟过程及武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武术 文化 大学生 健身 修身 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课业紧张,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比较少,仅有的课余时间也基本上都用来玩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尤其是女生,可以发现,球场里、体育场里大都是男生的天下。也有很多人曾有过定时锻炼的想法,然而坚持下来的却并不见多。整体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武术及武术文化,以此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我们先来谈谈何为武术文化,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它具有哲理性,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它还讲究武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认为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惩强扶弱,要以德服人。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武术除了具有健身功能还有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我想中国武术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大学生产生影响:

一、道德素质的提升。练武之人讲究武德,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因此我们

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仁、义、礼、智、信。以此来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做一个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身体素质的提升。武术练习过程是通过对武术的技击功能的追求、技艺的修炼、技术原理身体力行的感悟的过程。丰富的、全方位的武术动作对人体各关节柔韧性要求较高,它促进了人体各个大小关节的灵活性和坚韧性的发展;武术功力练习的多样性促进了人各个部分骨骼肌肉神经的健壮发展;通过多种静止的姿势或柔缓的动作使练功者情绪安静,意念集中,吐故纳新,借以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消除大脑皮层的紊乱和疲劳,从而起到神经与肌肉高度协调,精确调节机体运动的医疗保健作用。因而,经过系统的武术训练,人的体质、体格、肌体、骨骼、神经等协调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全面的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三、意志力的磨练。武术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要求练习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需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武术是一种日久见真功的运动,通过练习武术可以锻炼我们大学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四.身心的娱乐。通过练习武术,我们可以舒展筋骨,放松身心。而且还可以通过观赏武术表演来娱乐自己,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大为增多。练习武术把以肌肉运动感觉为主的心理因素和人的情绪、情感联系起来,以达到身体运动与内在心志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体自身的和谐。武术运动以其特有的锻炼效果和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一种特有的身心体验和感受,这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人格品质和健身习惯。

五.规则意识的培养。此外武术文化对我们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练习武术讲究一定的规则,要循序渐进,不能心浮气躁。武术比赛也有规则,比如禁击部位:后脑、颈部、裆部,得分部位是:头部、躯干、大、小腿,禁用方法: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用腿攻击倒地方的头部;用拳连击对方头部。还有介绍运动员时,运动员向观众行抱拳礼;每场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相互行抱拳礼,宣布结果时,运动员交换站位,宣布后,双方行抱拳礼,再同时向台上裁判员行抱拳礼,裁判回礼;然后和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员回礼。无规则不成方圆,这些规则的制定有利于保护参赛者的生命,有利于武术比赛的进行,我们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尊

敬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等好品质,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六.爱国情怀的培养。武术文化还能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和重诚诺、守信用、见义勇为等侠义精神,而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在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情节。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同样应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弘扬祖国文化,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崇高品德,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结语:通过武术的学习,通过对侠义精神的理解可以增强我们大学生的公益责任道德义务感增强国家社会民族意识,学习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完善个人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武术与武术文化--温力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丁磊 武术对当代大学生修身的价值探索--徐现峰

篇7:中国武术的文化阐释

关键词:乡土;离土;传统武术;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58-06

传统武术是华夏文明历史的记录与见证,是我们身体艺术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的无形财富、无形竞争力。传统武术具有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凝聚了传统文化之根源,民族文化之魂魄。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基于土地形成的传统武术表现出了严重的“失根”现象,脱离了自身所属的文化形态,开始背离了乡土。出现这些现象深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离土”时代下“传统武术生存寓所”的瓦解,“乡土文化”“乡土结构”的变迁,“虚拟空间”“拟生态环境”的出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正成为传统武术更好“活起来”与“走出去”的绊脚石。“牵牛要牵牛鼻子”“解铃还需系铃人”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为此,找到“离土”时代下羁绊传统武术成长与发展的原因理应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乡土是传统武术形成、发展、演变的“原点”

“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而且一直在土地的封锁线内徘徊:一方面国家的收入要靠田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要靠农产,离开了土地就没法生存”[1]。由此体现出土地对于国家、对农民是何等重要,而在土地上长出的传统文化也便成了我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了传统的“根”。这就限定了传统文化受制于土地,土地对“传统文化”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对于镶嵌在乡土中的传统武术来说其同样也受制于土地,其成长与发展过程同样受到了乡土的浸染与滋养。正如“武术也是从乡土中‘长出来的文化,乡土就是其理想的驻地、生命的寓所”[2]说的那样。的确,“乡土的特性”渗透到了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各个环节,从“拜师入堂”到“口传身授”,从“德艺双修”到“形神兼备”,从“言行举止”到“亲师合一”,可以说,乡土就是传统武术的“根”,是传统武术的寓所。乡土的特征造就了传统武术的特征,如乡土文化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的区域性差异,又如乡土文化的“显性”与“隐性”特征也从拳种风格、拳种特点上得以表现,如南方拳术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小巧与细腻:结构小巧、运动范围小、多用拳,而北方拳术则体现了北方的浑厚与豪放:架势舒展、运动幅度较大,多用腿法。这无不展现了乡土文化、艺术以及乡土精神对传统武术特征、内涵与价值的塑造。

乡土是传统武术技术、文化、精神产生的“根源”。 这是因为乡土中的生活方式与特有观念、风俗文化所形成的稳定结构体系对传统武术价值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核心”的熏陶与滋润作用,正是在乡土文化体系的基础上传统武术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精华与内核。如物化场域的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体现了乡土文化的价值规范,即乡土文化的集体意识或伦理意义,或乡土的习俗等;又如传统武术的习练风格体现了乡土的区域位置、民间文化等等,同时乡土文化还表现在传统武术的有形器械、设施与无形套路之中,有形的传统武术器械、习练场所、设施等物化载体直接体现了乡土文化的有形,而对同一套路同一拳种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传统武术理念的不同诠释恰是体现乡土文化的无形特点,可以说,乡土文化的“土性”“整体性”与诸多因素共同缔造了传统武术的文化与精神的内核,是传统武术最初的原点。由此来说,从乡土的角度来阐释传统武术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对传统武术这种文化事项最“确切”的解读。

2从“乡土”到“离土”中传统武术所面临的问题

传统武术是我们在长期的乡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与形成的,带有较为浓厚、鲜明的乡土文化的特色,传统武术从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乡土的气息,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了乡土的内容。反过来,传统武术又丰富与增加了乡土文化的厚度与内涵,很自然地传统武术与乡土文化形成了一个整体。同样地,传统武术也会随着乡土文化“共兴衰”。然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基于“守土”所形成的传统武术在“原生态”生存、生活方式的瓦解与动摇中开始走向了下坡,原有的传统武术“传统特性”渐渐地失去最初的特色,繁华的背后传统武术的物化载体却消失了。同时更多的拳师开始告别固守的“乡土”走向了“离土”。这对与乡土文化“共兴衰”的传统武术来说却成了“致命”的摧残,这也许会成为传统武术永远的“痛”。因为无论是外来文化入侵了乡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终结了乡土文化,更或是乡土文化的现代化,传统武术的确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化了”,包括语境、文化、场域、空间等等。

2.1传统武术乡土语境的“脱钩、脱域”

“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转型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当代发展的新历史语境,这一新历史语境的深度大转换必然使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语境较之于农耕社会的‘原初发展语境发生巨大差异,导致传统武术在这一新的历史语境中发展很不尽如人意,传统武术许多拳种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归依而渐去渐远[3]。的确,传统武术的习练群体由于所在场所的不固定、不具体,而所“同时在场”的概率越来小。“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传统社区下本来是常态的全体成员‘共同在场的情形越来越少……人类的交流互动越来越依靠远程化技术其后果是空间从‘地方中的剥离(S即a-artionofspaceofrmplaee),而社会关系既在空间中延展,也和在场的语境发生脱钩、脱域”[4]。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现实转换,加速了传统武术“自在、自发”生存状态的消解,而这“自在”的生存状态,加上农耕文明、日常生活方式等多元素构成了传统武术生存的历史原生态语境。如今,传统武术习练人群、空间、场所的原本关系正在改变,“语境”的消失、“人”的脱域、“空间”从地方上的脱离等等成了传统武术当下发展的“阻力”。 这些阻力改变了传统武术的一系列语境,如原来乡土中“安静”练武的状态被打破,原来浓缩乡土文化练武的寓所结构被替代,原来悠闲的练武时间也被替换,就连练武的“主人公”也开始了现代化社会的大流动、大迁移。由此显现出,从乡土向离土的转型中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

“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进行周期性往复穿梭外出务工或进城务工的实质,就是分别在城乡空间中的在场和离场的交替往复……使得农村居民的日常实践不仅在异地、也在家乡发生脱域”[5]。人口的“大流动”、科学技术的“时空延展”,让我们的传统武术艺人开始了“在场” 与“离场”的往复,而人的这种“脱域“成为了传统武术当下发展的“瓶颈”,因为“人”恰是承传技艺的核心,没了人的在场技艺就没法延续。同时空间结构的变化、时空的延展以及人的“脱域”等,也造成了传统武术“语境”的变化。而“语境”的变迁以及传统武术艺人、习练人群的“脱域”等也会使传统武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诉求与审美取向,乡土结构的这种变化致使了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农耕理念价值与风俗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压迫。面对现实语境,传统武术呈现了传统特性的淡化与价值的游离失语。从乡土到离土的转型中,显现了传统武术发展的艰难困境与“阵痛”。

的确,“乡土语境”的不断变化,让质朴的生活、悠闲与良辰美景只能存在记忆中。而记忆中的质朴、悠闲、厚实的土壤恰是造就了传统武术“魂魄”的营养,而当下的现实无不显示了传统武术正在衰败与消落,无不显示了习武人对原生状态——“时光印记”的迫切思念。

2.2传统武术物化载体的被“替代”、 被“破坏”

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传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与物化载体(文化空间)相伴随,物化载体从各个层面影响着传统武术的时间性、空间性、规定性以及乡土性。然而,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的“离土”其结果都导致传统武术物化载体的衰落。这种衰落表现在新建村落替代了“原始的”村居方式、乡土文化的元素、图案、标志等等,万镇雷同、千城一面的建筑压缩了传统武术“求异”的生存方式。乡土的结构、乡土的味道开始被淡化、被缺失,凝聚地域特征、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建筑开始在“离土化”的进程中被“修改”、被“替代”、被“破坏”, 镶嵌在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武术在这种物化环境的变化中未尝不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时空压缩、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我们必须关注传统武术传承的“实物”载体,而非虚拟载体。因为那些实物载体承载了传统武术“无形的”“无法描述” 的软文化与软价值,而这是“虚拟载体”无法替代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构成昔日基本社会单位的村落正在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蕴含其中的千姿百态的村落文化”[6]。消失的那些村落恰是我们传统武术“活”的传承场域。众所周知,传承传统武术时,为了将传统的精气神、身法步、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铸进习练者的脑海中,需要那种“体悟”的环境。殊不知,传统武术 “悟”的环境、“活态传承”的环境需要去营造,如果缺少了对传统武术“体悟的”环境,就算练习了上千遍上万遍,我们也仅仅是记住了传统武术的“空壳”而非“魂魄”。而如今的城镇化建设对传统武术的物化载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冲击”与“摧残”,“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只剩 270 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 100 个村庄消失”[7],由传统武术物化载体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冲击,正如“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8]说的那样,以“开放”为口号的现代化建设破坏了传统武术传承的链条,挤压了传统武术与村落所形成的共同体。新建的村落再也不能表达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再也体现不了传统武术的历经沧桑与博大精深。“离土”下的传统武术慢慢变成了无根的“蒲公英”到处飘散,可是哪里是它生根发芽之地呢?脱离了原本的空间,虽不意味着传统武术生存寓所的崩溃与瓦解,但传统武术在“离土的时代”真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

2.3人、乡、土间的背离,异域文化对传统武术“传统” 的改变与渗透

随着离土时代的到来,当下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活动正在背离原来的结构,表现出宏观结构的“城市入侵”和微观行动的“城乡穿梭”[5]。更多的“乡土人”开始选择进入城市生活或是选择背井离乡、走向城市,原本的“人、乡、土”之间的结构关系开始分离,走向了一个新的“超越”状态。这种新状态正挑战祖辈固守的乡土,他们开始了“离土又离乡”,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耕作中的传统休闲方式已渐渐远离了他们的生活,而传统武术就是这种休闲方式的主角,“闲来时造拳,忙来时来耕田”便是最真的写照,而“人、乡、土”间的背离,让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景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忆,更让浓缩乡土文化传统武术没了结构上的依附。从这个意义与角度说,传统武术的乡土特性与民间传承的活力被这种“新状态”给夺走了。

背离乡土的人进入城市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把城市的文明、文化、生活方式带回了乡村,使得原本相对封闭、落后的群体意识逐渐走向开放、走向了先进。带回来的城市文化打破了原本的乡土结构稳定状态,引起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振”。正如“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10],进入乡土的文化不断影响着乡土文化的本真性与原始含义,隶属于乡土分支的传统武术也开始在这种“外力”的作用下慢慢调整自己,潜移默地改变着自己,最真实的自己在异域文化的渗透与扩张中变得模糊,逐渐地呈现出了现代文化的“气息”、现代文明的“痕迹”,而其“传统”特色开始变淡,这让承载了传统文化与精髓的传统武术显得尤为落魄。离土的乡土人在城乡穿梭时将自己闲散的时间交给了城市,将肌肉的力量转移到了城市的混泥土中,那么必定没有或是有很少的时间或精力将肌肉的力量用来学习、去习练我们的传统武术,当我们的身体艺术与身体文化没有主体习练、承传时,我们的经典记忆就真的成为夕照残阳了。

“人、乡、土”间的背离让传统武术失去了最初的“相对封闭内向”的社会结构空间,城市入侵让异域的文化因子冲击着传统武术的“乡土标签”,改变着、渗透着传统武术之传统。 那些有形的器械和无形的文化空间曾是传统武术的营养,而如今其魅力正在丧失,随之消失的还有附着在其上的“文化遗址”。

3离土时代下传统武术发展的定位与转变

“离土”成了当下我们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是我们当下社会最典型的特征。从人口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区域结构表现出“离土时代” 的到来,离土给乡土文化、乡土空间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乡土的生存重建了一个新的环境。因为“离土”是“乡土重建”的序幕,因为今天的城镇化是我们重构乡土文化的开端,更是因为决定中国社会形貌的核心文化是乡土文化。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也需要从新的空间、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武术,作为镶嵌在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武术必定随着载体、环境、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转变传统武术的保护观念与保护策略。

学习传统武术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习练人真正了解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不只是会练、会比划而已,更不是穿奇特的衣服、做守旧的拜师跪礼等形式化的东西。传统武术需要意、练、悟的环境,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我们一再强调踏石要留印与抓铁要有痕的效果论,然而传统武术文化的“印”与“痕”已随着乡土社会的蜕变渐渐消失,我们不需要在保护的同时转变观念吗?

3.1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历史基因,理应保护其生存土壤

“离土化”过程中新城镇建设的推进以及人口的流动性加快、加强等等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制约传统武术保持其“生存土壤”的外力。“离土”现象的加速务必对具有地域性、民俗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的产生在乡土社会中的传统武术造成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会随着乡土根基的慢慢瓦解而消失,包括铸就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稳定村落也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消解。“离土化”体现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与制度规范以及生活习性等等的变化,正是“离土” 的这种变化才导致了传统武术的式微、传统武术这种社会文化的落魄。

村落作为社会单位,体现的是整体性、宏观性,是乡土文化的外在展现,乡土中人的行为观念、价值归属则是乡土文化向内的凝炼。传统武术是由人创造与丰富的,并且在乡土的土壤中生成与发展,既体现了外在结构的文化也体现了内在文化的精髓。然而,“离土”从内到外都在改变着传统武术的原点,外在表现了传统武术所处环境——村落的变化,内在则表现了传统武术价值体系的变化,更多体现了城市价值的取向。如果环境不加保护、人的思想随着“离土化”进程不断演变的话,传统武术的“基因”原点也许就真的找不到了。为此,我们必须保护好传统武术发展中的微单位,比如传统的村落结构、传统的礼节、传统的仪式等等,那些微单位代表着传统武术发展的微观层面。如果微观层面不断变化的话,那么必然能引起宏观层面的变化。因此,要想保护传统武术的历史DNA,必须保护其生存土壤,强化其“乡土性”,回归传统。因为乡土是传统武术恒久不变的“固化”记忆,是传统武术的多元性与民间性支撑,是传统武术可感知的“中国特色”。如果丢了乡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传统武术的“传统特色”就难维系,就会成为“游魂”。

3.2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身份,理应强化其乡土特性

城市边界的消失,“离土”与“留守”的事实,让传统武术渐渐淡出了乡土的“视野”,淡化了乡土的“特性”,传统武术随着乡土的变迁也在不断地调试自己。这种变迁来自乡土中的人进入城市,他们进入城市后就会受到城市的熏陶,随后他们将时尚的消费文化、现代文化的成果带到了乡村,将它们扩散到了乡村的每个角落。在现代文明的浸染下,乡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民俗风情以及道德理念也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捆绑在乡土大地上的传统武术在这样的“演变”中,未尝不在改变着自己。这种城乡边界的消失,原则是拓宽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其实质是挤压了传统武术的“原生态性”同时也冲淡了传统武术的“乡土”特色,异化传统武术的结构体系。

农业的凋敝以及乡村文化的蜕变都是危机的表象,是“离土”之“形”。而那些按照固有惯性,存活在乡村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乃是“乡土”之“神”,“形散”而“神聚”才是乡村文化的实质[10]。对生长在乡土文化的传统武术来说,其实质体现的是乡土“实质”,其如今的变化源自乡土建筑结构的凋敝,源自乡土的“空壳化”,源自异域文化的入侵,这种变化正弱化着传统武术的“乡土特性”。为此,要留住我们的“传统技艺”与“乡土记忆”,就必须强化传统武术的乡土特性,避免其被“离土”影响。因为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乡土文化的身体艺术、身体记忆,其底色是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其主流体现的是家族本位、礼俗伦理以及中庸之道等等。师徒之间的血缘、类血缘关系,正体现着人与土之间特有的亲缘关系,这种特殊感情纽带无不显示着传统的乡土性。的确,传统武术只有“传统的”“乡土性的”内涵,才能凸显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价值。“离土” 时代下我们必须强化作为文化身份的传统武术的“乡土特性”,如果传统武术没有了乡土的特性,传统武术也许真的被异化了,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就成了“乌托邦式的展望”,没了实际意义。

3.3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理应在其传播中创新

“离土化”导致了农村的虚空化,但并未摧毁乡土传统的根脉,因为乡土文化在不断转换自己的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生长,传统武术的传统之意与传统特性,同样也在接受新文化的熏陶而去宣召另一种方式展现。从城市中捎来的“城市文化”与“域外体育项目”嵌入乡土,为传统武术的再生长提供了新的文化熏陶。同时外来的文化也挤压着传统武术的文化与生存空间,“尤其是跆拳道、柔道、瑜伽、搏击项目的引进和扩张,使传统武术的核心象征明显退化,核心价值逐渐失落,核心主体严重萎缩,出现了岌岌可危的生存危机和文化空间破碎的环境危机”[11],这种外源性文化外力加上内源性语境的消失,共同洗涤着传统武术的再创新,渐渐改变着传统武术固有的存在状态。传统武术因为乡土的地域、文化、风俗,才显现其大众化、通俗化以及草根性、地域性、乡土性、民间性等特征。而如今,那些滋养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物化载体的演变未尝不在告诉我们,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播必须要创新。

传统武术作为乡土的产物,保留了乡土的“原生态”基因,是传统的记忆,是见证乡土的软态文化,为此,离土时代中传统武术必须以“文化资本”的形式来定位自己,让其为中国梦、为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随着那些承载着传统武术历史记忆的建筑的凋敝,传统武术文化与价值、本真性也正面临严峻挑战,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认为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将传统武术的经典元素融入到新建的建筑中,加深传统武术仍然看得见痕迹,让我们的大众看到那些“思乡”的符号。与此同时,传统武术还需要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之精华,为自身注入新的文化因子,从而实现维系传统、超越传统、创新自身的文化内涵。传统武术还需从离土角度,重新开拓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不断适应新环境,适应当下社会的主流文化,还要跟上现代人的文化思维活动,迎合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让凝聚“乡土情结”的传统武术在离土时代能够更好地去传播、去拓展,传统武术既凝聚了仁义礼治、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等传统文化,也凝聚了“乡愁”的精髓,是我们回望过去的“船票” ,是连接乡土与离土的 “桥梁”。“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相信,只要传统武术不断地创新传播方式,传统武术必定会越来越来好。

3.4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经典技艺,理应设计其新的传播路径

传统武术的发展应该迎合社会发展去传播自身的文化与自身的内涵,改变原始的传统武术的传播路径,适应离土化发展。众所周知,传统武术整体传承主要依靠于师徒传承来进行流传与保护,由于传统武术具有显著的区域性、民间性等特征,现在乡村的“城市取向”以及“类城市化”为核心的文化趋向正冲击着传统武术的“土壤”和“文化”,流变方式、生态环境、传承秩序等乡土性的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为此,从传播传承的维度来说,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经典技艺,理应转变原始的传承传播方式,将现代化的科技运用其传播中将是明智之举,也是符合社会之需。

媒体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感知,打破了传统的“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流变方式,传统武术的传播应该借助媒体的这种传播功能,去塑造一个新的传播空间。如开创一个专门的传统武术电视、网络频道,建设一个专门的微信服务平台。同时,有效发挥数字化技术在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基于大数据的架构建立一个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全国通用的服务建设平台,实现O2O的保护策略。让现实的传统武术“场域”与虚拟的空间得到共同发展,传统武术的门派、拳种繁多,如仅靠拳师的精细化传承,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如果将各个拳种、汇集并整理出文化与技术资料,并建立一套含有视频的数据库(类似超星视频)将大大提高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播速度与效率。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武术“原生态” 的损坏和失传,让传统武术走进大众,走向社会,进入生活,满足民众对传统武术的多种需求。

对于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问题我们应当借鉴甘肃省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条例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规定义务的,文化行政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行政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确,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来说,必须规定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才能保持香火传承的稳定性。“多布棋子才能把死棋救活”,为此,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问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不断创新传承、传播路径。

4结语

“离土”时代下,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把握好武术文化思想的魂、根、翼,让凝聚乡土魂魄的传统武术真正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让凝聚传统精髓的传统武术真正地走入寻常百姓之家、日常生活之中。与此同时,“离土”时代传统武术的传承不能再是“精耕细作”,而应走向“广种广收”,提高传统武术的传播质量,让我们的“艺术活”能够更快更广泛地走向社会。“离土”时代下传统武术的发展还要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性的“拳种保护区”“乡土结构保护园”,力争让基于当地“乡土文化”的传统武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地制宜”保护,增加传统武术的“原生态性”与“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76-180

[2]方国清.乡土社会语境下传统武术式微成因分析[J].体育学刊,2014,21(4):7.

[3]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2,33(1):35.

[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196-207,324.

[5]童小溪.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城乡变迁的时空维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4(5).

[6]韩中伟.大数据助力古村落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03(A05).

[7]符晓波.村庄消失,城市能繁荣吗[OL].http://club.offcn.com/thread-219132-1-1.html.

[8]梁潄溟.乡村建设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0.

[9]詹丹.乡村文化是否正在逝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危机”研讨会综述[J].北方音乐,2005(6).

[10]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J].江海学刊,2009(4):141.

上一篇:文艺女青年的自我推荐介绍信下一篇:购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