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2024-08-21

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二年级美术上册《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由于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在大树底下玩耍、乘凉,因此,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情景进行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打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

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种,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蜡笔。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展示谜语(学生读谜语)春天披绿装,夏至好乘凉,秋天黄衣裳,冬季挂雪霜。(谜底:大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今天学的新课就是《大树的故事》 出示课题 《大树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看看说说,分析大树:

1、请学生展示带来的大树的图片,就树的色彩、形态来谈谈为什么喜欢这棵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欣赏四季树的图片。

请学生根据树的色彩猜猜是哪个季节的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问: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树根、树杆、树洞、树枝、树冠等。(通过展台,介绍树的结构。)

4、师示范画大树的一部分,请小朋友上台一起描绘这棵树。环节二:赏析探究,展开想象:

1、分析人物、动物与树的关系。

指出《大树的故事》画面上可以添加上人物或动物。

2、展示同龄小朋友画的《树的故事》。请小朋友谈谈自己喜欢的作品。

3、请学生思考、交流:

你准备画怎样的一个大树的故事? 1)

具体画树的哪一部分?

2)

画面中除了主角——大树以外,你想添加的配角是谁? 请学生回答。

(通过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环节三:得心应手,创作表现: 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辅导中教师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创作为原则,教师的观点对学生只是一种借鉴、一种参考,而不能强加和代替学生的思维。使体验思维不当的危害,探索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成个性化作品。)

(三)、小结、评价、知识拓展: 展示画的又快又好的作品。

推荐画得好的作品上台展示并讲故事。(学生展示交流)

拓展:大树能保护我们的环境,那么你了解多少树木呢?请同学们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给同学和老师讲讲。(应用拓展开展学生发展性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寻找相关内容,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篇2: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围绕大树的诸多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教学难点:对有故事情节画面的构思和组织。教学流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导入设计

播放动画片导入,语言: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动画片吧,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动画。播放《小鸟和大树》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春天披绿装,夏至好乘凉,秋天黄衣裳,冬季挂雪霜。(谜底:大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千姿百态的大树,不信,你们来瞧。(课件展示各种大树)。师:提问:这些大树长的有啥不一样?(引导学生说出:外形 生长姿态 色彩的不同)

师:我们今天学的新课就是《大树的故事》

出示课题 《大树的故事》

三、讲授新课:

1、师:孩子们知道有哪些树呢?给大家说一说它的名字。教师补充,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树的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树么?引出大树的结构。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树冠等。(通过大屏幕,介绍树的结构。)

孩子们喜欢它吗? 当然,除了我们人类,小动物们也很喜欢大树哦!孩子们猜猜,有谁会到大树这里来活动?与大树交朋友呢?它可能在大树的什么位置活动?树枝上会有谁来?树干上谁会来?树洞呢?树根呢?

小结:大树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朋友。

2、在大树下,大树上,树洞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同桌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3、课件出示:在展示的两幅画里,分别画的是大树的那部分?(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表现整个大树,还可以表现大树的某一部分)让学生

4、讨论思考:你准备为大树的哪部分编故事?(同桌互相讲一讲有关大树的故事。引导学生绘画前先构思,培养其想象能力。)

5、展示作品,猜一猜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故事?

6、教师范画(先只画大树),边画边向学生描述:小朋友。问:你还想请谁来大树下玩耍呢?(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依次再添画小动物、小花小草。

师问:同学们,老师添的和你们想的一样吗?你想画什么?(同桌讨论引导说说自己的想法)

7、布置作业:围绕大树周围会发生什么故事画一幅你想表现的绘画作品。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提醒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五、讲评

展评并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培养表达能力,锻炼交际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画家作品欣赏

七、课堂总结

篇3: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有趣的数字学生能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与装饰。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创造美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将想象转化为表现有趣的数字。

二、教学重点

把握数字的特点与学会数字的装饰方法。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1.任老师很高兴见到大家, 所以打算送给大家一首歌谣, 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教师出示课件Flash)

2.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好玩、有趣)

这些数字真可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字。 (贴出课题《有趣的数字》)

(二) 欣赏

1.师:看, 这些有趣的数字, 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我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有数字的课件)

生:8、9、6…

老师指着数字让学生一个个辨认。

小结:这些数字跟我们平时见到的相同吗? (不同)

师:哪些地方变得不同呀?

生:画了颜色, 画了花纹, 变成雪人还有树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这些数字呀, 加了颜色、加了花纹、变了形状, 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数字。那么想知道这些有趣的数字是怎样变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 举例示范

师: (展示数字8) 瞧, 这是数字几? (8)

师:大家觉得数字8像什么呢?

生:熊猫、雪人……

师: (示范过程) 我觉得这个8呀, 长得有点像我最喜欢的雪人, 所以你们看仔细哦, 老师是怎么把数字8变成雪人的。我先给它长上两只大眼睛……

师:大功告成, 转眼之间, 8就变成了雪人, 多有趣呀, 谁能说一说, 老师是怎么变的呢? (给它画了眼睛, 涂了颜色……)

(老师找机会点拨, 加一加和变一变) 加一加就会发生变化, 还可以加什么呢?加点花纹和颜色也会变得不一样哦!

师展示把数字8进行变化的图片, (图片上数字8变成动物、变成糖葫芦、变成雪人、变成仙人掌的……) 让学生明白, 只要我展开想象, 就可以把数字变得更加有趣!

小结:要变出这些有趣可爱的数字呀, 我们可以加花纹, 涂颜色, 还可以改变外形来装扮它。

相信你们也有很多不错的创意, 我们一起动手试试吧!

五、作业点评

通过展评, 总结学习的经验。

1.以展评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课后拓展:试着用同样的方式来改一改字母。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的创作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 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再加上拓展活动, 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学会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

《有趣的数字》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特征, 对数字进行变形, 并用绘画表现方法表现数字的特点, 使数字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篇4: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大树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洞,树冠、树枝,树叶等并以此通过想象创作一幅有关大树的画。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忆生活中大树的结构、外形、色彩等进行了解,创作树与动物朋友,人类朋友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设计新颖、美观;样式独特、创新;故事有趣、生动。

教法学法:直观演示发

探究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自制教具

学习用具:彩笔(油画棒),彩纸、美术本等。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检查学习用具,准备上课。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个故事想和大家分享,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熊大隐约听见远处一阵接一阵的电锯声,又是光头强在砍树,熊大起身叫起熊二“熊二,熊二,快点,光头强又来砍树了”熊二在睡梦中被叫醒,带着满身的怒火去找光头强算账,这时候,他们听见大树的声音“光头强,如果,你将大树砍完了,你拿什么生活?你知道吗?山洪暴发,雾霾频发,都是因为大树的减少造成的啊。”光头强听了惭愧的低下了头。同学们,你们说,大树对我们作出了什么贡献呢?

生:“保护环境,美化生活。”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大树的故事。” 板书课题:大树的故事

二、讲新课

提问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树呢?” 生:“杨树,柳树”等等

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各种树的图片,欣赏树的美丽。

师:“看了以后,大家来分析一下大树的构成,谁来说一说?大树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回答。

教师解释,并演示幻灯片。《大树的构成》:树根,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等。

师:“那么,谁愿意上堂来画一颗你喜欢的树呢?“ 生举手,教师选择几名学生上堂绘画。

师:“大家来评一评谁的更好呢?”指出不同之处。引出下文

师:“那么,今天我就xxx的绘画给大家讲一个大树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在一个大森林里,一颗大树已经几百年了。有好长时间他都没有见到好朋友了,这一天,他摇动着叶子靠诉大家,他要举行一个舞会。大家听了都兴奋极了,孔雀披着漂亮的羽毛过来了,小鸟也将自己的翅膀穿上了花衣裳,长颈鹿还装饰了自己的外衣,像豹纹一样呢!你看,小白兔躲在树后面偷偷的笑呢!”

教师边讲故事边用剪纸粘贴内容。最后组成一幅美丽的剪贴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绘画的结构及绘画的要点。

师:“那有谁愿意讲一讲你听到的关于大树的故事呢?”

教师选择学生讲自己听到的关于大树的故事。教师和学生联想意境进行评价。

三、艺术实践

师:“那我们大家就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吧”教师布置绘画内容及要求。学生实践练习,教师辅导。

四、展示评价

篇5: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目的:

1、能过大胆地运用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办法完成作品

2、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欣赏书中作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2、老师可采取对比的手法,分析图画故事的表现形式与文字故事有和不同,与绘画创作有何不同。那些词句,事物可以用图画代替等等。使学生掌握图画故事创作的一般规律。

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重新创设情景,提出创作要求。欣赏教学光盘中学生的作品,看阔思路。

4、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提醒学生图画可以画得丰富,整体组织要美观。

三、课后小结: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冀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图画故事》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目的:

1、能过大胆地运用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办法完成作品

2、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欣赏书中作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2、老师可采取对比的手法,分析图画故事的表现形式与文字故事有和不同,与绘画创作有何不同。那些词句,事物可以用图画代替等等。使学生掌握图画故事创作的一般规律。

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重新创设情景,提出创作要求。欣赏教学光盘中学生的作品,看阔思路。

4、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提醒学生图画可以画得丰富,整体组织要美观。

篇6: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图画故事

教学目标

1、能够大胆地运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办法完成作品;

2、通过造型活动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3、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课前准备:彩笔、纸等 教学流程

一、直观引入

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故事的作品,让他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细致分析 思考:故事讲了怎样的一件事情?都涉及哪些人物、事物和景物?这些事物都有哪些特点? 哪些地方使用的是文字?哪些地方使用的图画?怎样合理的安排文字和图画?

三、自由创作

学生创作时,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可提出独自创编故事,作品既要有趣味,有新意,图画可以画得丰富,画面的整体组织要美观。

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相互启发构思,充实画面。

四、编结成册 以小组为单位,把同学们的作品收集起来,“出版”自己的图画故事书。各小组相互交换阅读,使美术创作与学生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课后总结:

篇7: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制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 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 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运作。

1.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1) 知识与技能: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 过程与方法: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激发创造精神,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

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 《百变团花》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个。知识与技能: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 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团花及装饰教室,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制作出呈放射状的剪纸过程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2. 分目标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提出了这样的分目标: (1) 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 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 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 根据意图选择材料, 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 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 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根据以上要求, 《百变团花》一课的分目标为:

通过欣赏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通过动手制作团花,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合作能力;通过用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团花, 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过程, 是身心发展的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历程。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而存在的,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美术课堂有效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目标就像一只握着拳头的手, 教学过程就是一点点地打开、掰开手指头的过程, 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就是有效的教学过程。《百变团花》这一课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过程实现。

1. 看的过程艺术

教师讲述团花的历史及部分作品。 (出示课件)

(1) 说说这两个团花有什么图案?人们剪这幅团花时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寒梅报春寓意吉祥喜庆, 五只蝙蝠象征五福, 我们称它为“梅开五福”, 寓意新年的祝福。 (用于春节, 寓意福到了)

利用莲花、鱼的谐音和图形组成“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称为“年年有余”, 寓意富裕有余的美好生活。

(2) 老师这里还有两张团花, 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 猜一猜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 (出示图案:喜字团花———用于婚嫁, 福禄寿喜———用于生日祝寿)

(3) 同学们, 团花真漂亮, 你们可千万别小看这些团花,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很多用途呢!可把团花用在哪儿? (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团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 了解民间团花的历史和文化。这个环节主要想让知道什么, 看什么, 泛泛地看不行, 而是需要围绕目标来看, 它美在哪里, 并注重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提升。

2. 做的过程艺术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你这团花的边缘轮廓很特别, 是怎么剪的?

(2) 谁知道剪掉的是团花中的什么部分?

(3) 你会剪圆形的团花吗?

(4) 分散成了碎纸片了, 是什么原因?

(5) 请剪得好的学生示范 (步骤:折—画—剪)

(6) 在设计镂空的部分时, 大小和团花的整体比例要适度, 否则不好看。另外, 镂空部分的花纹只要画出一半, 剪好打开后就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镂空的花纹了。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能够再学到新的方法, 这部分也是最重要的, 探究方法一定要到位, 一定要亲身经历, 亲手制作才能得出方法———折、画、剪。

3. 悟的过程艺术

(1) 教师提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花篮, 想在里面装上美丽的花, 你们可要认真剪, 漂亮的花才能放进我的篮子里。

(2) 提示:折纸时, 捏住中心点角对折;剪纸时, 选择三种以上的花纹;打开时, 要慢速轻轻打开。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 剪出没学过的花纹,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学生自由粘贴时, 教师提醒注意色彩搭配及粘贴均匀。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 体会剪纸给大家带来的欢乐气氛。学生通过艺术作品, 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中对“有效教学方法”的概括是这样的: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 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思维活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导入:“今天, 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想看吗?一张正方形的纸把它剪三下, 让它变个样子, 你们相信吗?那可要睁大眼睛看好了。来, 你们帮我数‘1、2、3’, 瞧, 漂亮吧!哈哈, 你们上当啦, 这不是魔术, 只是一种剪纸方式。它把剪纸和折纸结合在一起, 剪出漂亮的图案。对了,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百变团花》。”

设计意图:在40分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一定不要超过15分钟, 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动手操作, 去感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2. 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展示各种实物、教具, 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 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教学过程片段。

教师发放准备好的团花作品。

师:这些团花是如何制作的?团花身上的花纹有哪些是你们认识的?

设计意图:通过成型的作品, 学生沟通交流实践学习方式,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折、画、剪等制作方法, 知道毛毛纹、月牙纹、柳叶纹、圆点、燕尾纹、瓜子点等, 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进行演示和示范,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启发学生想象, 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 是指教师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判断、推理, 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教学过程片段。

师:谁知道剪掉的是团花中的什么部分?

生:剪掉的是不要的, 空的部分我们叫它镂空。

师:你会剪圆形的团花吗?

生:折的次数越多就越圆。

师:分散成了碎纸片了, 是什么原因?

生:剪的时候, 上下左右不能剪到头。

设计意图: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很重要的, 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要让学生亲自在做中学、在做中发现。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评价, 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 通过系统地搜集有关教学的信息, 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 评价时机

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始时, 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 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把握评价时机, 从学生是否对美术学习有兴趣、能否对材料展开想象、能否利用材料进行充分表达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来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 注重评价的层次性, 特别要重视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评价活动要体现全员性、鼓励性, 切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2. 评价方式

(1) 自评。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对达到的目的程度负起责任时, 他才是真正的学习, 才会对自己的学习真正地负责。自我评价确立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2) 组评。小组内相互评价, 亦指“互评”, 是指互相评价和反馈, 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肯定, 或否定, 或作补充, 并陈述出自己的理由。在评价过程中, 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 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 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 有利于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3) 师评。师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 美术课堂评价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 教师的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级, 而是促进发展, 运用“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更漂亮”等激励性的语言很重要。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 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指出应用设计学习领域的评价要点为:

(1) 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2) 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

(3) 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

(4)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5) 利用材料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

(6) 运用设计知识, 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

(7) 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篇8: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

乘法口诀的来源是建立在学生数数和相同加数连加的基础上的。就是让学生5个5个地数,5个5个地加。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特安排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教孩子们玩老师小时侯玩过的游戏:“秤陀落”。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把每人的手叠起来,边叠边说“秤砣升,5、10、15„„,秤砣落,50、45、40 „„”第二个游戏“叠罗汉”,让学生很快算出将9个5的连加算式叠起来的“罗汉”算式的得数。目的是启发他们快速找到计算规律,将前一个算式的得数加5得后一个算式得数,为后面利用规律记忆口诀埋下伏笔。

在“编口诀”这个环节,我没有采用教材上数松果这个材料,而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设计了游戏“五彩手”。就是将彩色粉笔碾成末,让学生粘上粉笔末把自己的小手丫印在黑板上,竖着印9个。然后说出有几只手,有几个5,乘法算式,最后把几个5就是多少简练一下就得到乘法口诀。

最后记口诀和用口诀。游戏《亮眼睛来了》。对发现了规律的学生给予“亮眼睛”称号,并进行表扬。记口诀时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帮助记忆难记的,可以采取记开头、记中间、记结尾,同桌帮助记,填老师出示口诀卡片等方法。当小熊商店的门再一次打开时,孩子们进入用口诀的环节了。

课按照既定思路完成了,这节课我没有用多媒体、投影、挂图,只有一支粉笔和一本书,可学生却兴趣盎然,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全班没有一个背不得口诀的。都知道口诀的来源、意义和用处。教学目的达到了。看来按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的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活动中去体验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有效的。我的感触是:

1、利用自己对老教材的熟悉,将新旧教材反复分析、重组,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

2、上好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内容的开篇课很重要。本册教材对乘法口诀的教学做了很大变动,一反以往的从2的口诀教学开始学乘法口诀,而是选择先学5的乘法口诀,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习惯5个5个地数,数的结果又很特殊,得数不是整十就是几十五,人的身上每只手有5个手指,每只脚有5个脚趾,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过程如何开好教学乘法口诀,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果。因此在这节课里,我用心设计出一个一个的活动,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这一类型知识的方法。

3、数学知识的记忆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掌握规律,稍不注意学生就会滑入死记硬背的泥潭,又苦又累。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住口诀,并且不从头到尾顺着背,一开始就打乱顺序背。二年级的孩子忘性大,不按规律理解记忆不行。

4、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整个过程。记口诀时,让学生学会记头尾和中间,记难和易,同桌帮着记,按规律记等方法,分散记忆难点,使他们感到很轻松。总之,正确分析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新颖活动,上好开篇课,教给学法,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是自己从这节课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一分能干什么》教学反思

一、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许多孩子都对足球感兴趣,他们差不多都有自己崇拜的球星。老师将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足球与数学学习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

二、学生在学习与活动的空间中获得了发展。

课程标准提出,课堂应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体验提供充分的空间。本节课,老师创设了多次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在从事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先前经验得到了重新组织、改造,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三、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这课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也只有那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的课堂文化。

“一分钟能干什么”的估计时间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先前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1分钟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后,却不晓得1分钟到底应该有多长。这一问题究竟是怎样呢?“看球赛”“试一试”“数一数”“数据的教育”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也是学得悠然心会呀,课后,细想了想,是呀1分钟做这么多事,可是这1分钟是老师计时表中的1分钟,是学生自己的1分钟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1分钟还在老师的计时表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1分钟,还没有内化。

以上的教学环节,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教学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小学数学中,知识是能从老师这边学到的,但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来自体验并获得感悟,也是学生要亲身体验到自身课堂上前后的知识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上要产生深刻的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并转换、内化为自己确确实实的收获。

因此,平时的课堂活动中,我觉得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

《分桃子》教学反思

新课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实实在在的,生动丰富的活动中感知,才能帮助他们体验平均分,进而在脑海中建立起等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体会除法的意义。

一、故事吸引,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我根据主题图从童话故事“猴宝宝分桃子”导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提出问题“小猴可能吃到几个桃子呢?”激发学生思维。并以此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孩子们都沉浸在故事中,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情境。

二、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体会了“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了对“平均分”的体验和感悟,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我把“分一分”的第2题变一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小猴家可能请来了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活动、合作的空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并要求学生回去之后找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方向的认识,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经验和常识,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知识,这一节的目标是经历在室外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指出这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周围的环境。在学习和生活中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判断、交流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做得较好的地方:

1、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的第一个环节,首先把学生带到室外,在操场上辨认方向,提出问题:“你最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口述活动,把少数人的知识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知识。接下来让学生“找方向”和“指方向”,以加深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在这里,老师充当的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

2、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方向的知识不能完全靠学生死记硬背,在充分借助现实情境让学生辨认方向后,我加入了大量的游戏,如:“找位置”“野外训练营”“猜方向:让学生蒙眼转圈,停止后告诉他面对的方向,猜出他的左面、右面、后面各是什么方向。”这样不仅激发了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方向的认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顺时针的关系。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存在不足与改进措施

1、室外教学的管理问题。

虽然虽然本节课设计了许多的游戏活动,但有些学生身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里极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而影响听课的有效性。

改进办法:加强室外活动前的指导工作,尽量做到周密。加大组长的培训力度。设计更贴近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大部分的学生“动”起来。

2、顺时针的教学

课前没有预料到学生对顺时针的理解会出现困难。改进办法:你发现东南西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师:这个顺序就和钟表里的顺时针顺序是一样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我们一起借助手势来说说……

《有多少粘贴画》教学反思

在执教了《有多少粘贴画》这节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学生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了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挑战知识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2、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的2-5的乘法口诀,并学会初步编写乘法口诀,教师在本节课上就采用大胆让学生根据粘贴画的多少写算式、编口诀,这种做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探究秘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3、应用拓展,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教师改变以往机械练习,繁多练习,注重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注重体现生活化的练习形式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通过教师的点评,以及为学生提供了自评、互评的时间与空间,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而且有利于促进人际间的互动交往,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所学的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个体为群体所分享,师生之间的心灵得到沟通,情感得到共鸣,智慧得到碰撞。

《儿童乐园》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发练习本”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3.自评表现,总结全课。学生学会自评是“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目的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断进步。对于那些认为自己表现不好的学生,应肯定其优点,并提出希望。对那位本节课自评表现欠佳的学生,老师要求他课后给同学们讲讲他在儿童公园发现的乘法问题,以弥补其在课内的损失。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可爱的小青蛙》教学反思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小青蛙贯穿始终,并以学生喜欢的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出数学问题,并设计了连贯的数学问题,由浅入深,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从生活中的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为三个分目标。知识目标是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能力目标是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情感目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在一系列的问题,看到了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首先,复习导入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为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部分学生在复习口诀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而且看出他们对于口诀并不熟练。但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抓住这个实际问题着重解决,而是一带而过,为后面用口诀解决问题带来了麻烦。

其次,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大,课堂教学评价不够。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学生上台演示的游戏,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参与面不够大,只是少数同学得到了训练的机会,课堂教学中也忽视了对学生及时、准确的正面评价,没有真正发挥正面激励的作用,获得成功感的学生太少。

再次,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欠妥。由于课堂练习的时间过长,最后导致课堂小结忽略掉了,整个课堂各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这次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思考的机会,成长的机会。虽然不成功,但我会在反思中进取,在探索中前进。

《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要学生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这节课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学生很快说出算式,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学生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但是通过数数学生在括号里都能填正确,这种情况必须具体学生具体分析,进行个别指导。在以后的做题中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

《快乐的动物》的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给学生一些思维发展空间,你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倍的认识”是小学低年级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课时,我想到了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对“倍”略有所知,但思维应该比较模糊,所以我设计了“看图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这个环节,想以此引出两数之间的新的数量关系——“倍”。可是课堂上出乎料的是,当一个孩子说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两倍”后,下面响起了一片附和声,可见知道“倍‘的孩子不止一个两个,面对这种情况,我大胆的将讲解权交给学生,马上请学生理解这句话,学生都说的很好,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就是语句表达的不是很完整,大致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这样给了学生一片思维的展示空间,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利用圈一圈的方法来理解“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的思维方式是那么清晰和巧妙,他们表达之清晰是教师在上课之前都未曾想到的,学生不但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我觉得在这节课中,组织学生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学习,课改以来,我们几乎在每堂课中都看见小组讨论和合作,但有些流于形式,但我这节课注重对低年级小组学习的指导,小组学习的任务明确,小组学习的规则清楚,这样的合作,学生积极性高,活动面广,效果很好。不过,还有不理想的地方,学生交流的时间比较短,交流的过程中,我还没发现学生探讨的动物中不是整倍数,在课前我已经考虑到了,当生研究的动物不是整倍数关系的,我会引导他们把这个问题存如问题银行,这个环节在上课就没有用到。从这里看出,学生在研究动物时,头脑里已经先考虑是不是整倍数的,达到这样的效果老师已经很欣慰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呈现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

如让学生看图说带有数字的话,很自然的将情境与数学串了起来,学生从单一数量的叙述到两种数量的比较,我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赢了》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了整钟点的基础上教学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还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处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我确定了下列方法。(一)激趣导入

本节课我是以申奥背景导入的。在开课时让学生欣赏了《我们赢了》影片的片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说:没有时间就不会记住这光辉的时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操作体验,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认识钟面——认识分——认识时——认识时分关系——认读几时几分——书写时刻。在教学中我层层设疑、分层递进、逐步深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并利用精心设计的课件,达到了激发兴趣,唤起情感,激活思维的效果,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积极主动的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新知。在教学1时=60分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拨动钟表,看时针和分针的运行情况,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去思考1时与60 分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的联系理解1时=60分的道理。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学会了知识,既记忆深刻,又扎实。认识几时几分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认识分、时的时候,就注意到要为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在认识完分的时候让学生小结:分针走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时的认识也是这样处理的。有了前面的铺垫,就减缓了教学几时几分的难度。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看几时几分的方法。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利用精心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又进行的美的熏陶。

篇9:二年级美术上册.doc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90页、91页及相关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2.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懂得要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和积极性。三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2.难点:让学生用所学习知识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的时间就是几时多,到底多了多少呢?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让学生学会认识大格与分钟、大格与时的区别。四 教具准备

教具钟、教学课件、学习卡片(教师)

小闹钟、学习卡片、作业纸。(学生)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师:“孩子们,喜欢谜语吗?(喜欢)注意听好了,看谁最聪明?能把它猜出来。”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这是什么?”(钟表、小闹钟)”

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时间)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

出示教学课件:

师:“看这是什么地方?(银行)去银行取钱要知道什么?(时间)上班和下班的时间。

师:这是什么地方?去火车站要知道什么?(火车发车的时间)

师:看来呀,时间和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说完板书)板书:认识时间

(二)观察钟面(出示对应课件)师:“咱们先观察一下钟面,(2—3分钟后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及时帮助、引导、更正。)(生:数字、时针、分针、大格、小格)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学生回答,教师验证。(媒体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仔细观察。”(媒体演示:5个)

师:“从12—1里面有5个小格,那么从1—2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看谁火眼金睛,用最快的速度数出来;那2—3呢?”

总结:也就是每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师:“从12—1里面有5 个小格,哪从12—2里面有多少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说“你真聪明,孩子们为他鼓鼓掌)”。

师:“从12—3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从12—4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

师“从12—1里面有5 个小格,所以1对应的小格数是5个,从12—2里面有10个小格,所以2对应的小格数是10个,同样3对应的小格数是几?”

师:你知道钟面上每一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拿出你的作业纸找到第一题,在括号里填出对应的数,看谁的速度快。(验证答案后,让学生放好作业纸)

(三)观察时针(出示并演示对应课件)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接下来观察时针。时针从12—1,走了几个大格?”(1)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这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内容。”

师:“时针又从1走到2,又走了几个大格?(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1个大格)是几时?

(四)观察分针(媒体演示各环节)

1.师:“:分针从12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分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帮助、引导、更正。)“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个小格的时间是5分。” 2.师:“分针又从1走到2,又是几分?你是怎么想的?”。小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3.师:“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4.师:“分针从12走到4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20分)师:“分针从12走到9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45分)师:“分针从12走到11呢?你是怎么想的呢?”(55分)师:“分针走一圈又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60分)

小总结:“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分。”

(五)认识时间

1.师:“咱们认识了时和分,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出示9时5分)

师:“你看仔细了,先看时针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时针走过了数字几?(9)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多,到底多了多少呢!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5分),所以现在的时间是9时5分。”

师:“你们会说吗?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拉长音,让学生接问题)(出示媒体演示9时5分)(这时如果有学生说9点5分,要及时更正。)

师:“这是一种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还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像电子表那样,用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5分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

2.师:“相信聪明的你们会用这种方法让出下面的时间”(媒体出示)9时30分、9时55分。“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师:“孩子们,你们累了吗?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儿歌,放松一下,这首儿歌还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认识时间。”(媒体演示,学生齐读)

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

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4.师:“拿出你的作业纸,第二题用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写出钟面上的时间。5.师:“你不仅会读时间,还会写时间,你会拨时间吗?拿出你的小闹钟,看谁的速度最快,老师说时间你们拨时间。11时15分、11时45分、12时。(教师提问并更正,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12时整时针和分针怎么样了?(媒体出示12时图)我们不仅会读时间,写时间,还会拨时间。把你的小闹钟放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

(六)时分关系(媒体演示1时=60分)1.师:“请男同学看时针,女同学看分针,看它们走了多少,看谁看的准。”(媒体演示完)“男生汇报,时针走了多少呢?”(一个大格)“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是几时。”(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时)“女生汇报,分针走了多少呢?是多少分。”(一圈,也就是60分,教师板书60分)

2.师:“反过来,女生看时针,男生看分针,看它们走了多少,然后汇报。”

3.师:“男女同学同时看时针和分针。它们是否同一个方向、是否同时走、是否同时停?”(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

师:“这说明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和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教师板书1时=60分)

板书 1时=60分

(七)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媒体演示)(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2).时针走一大格是()。

(3).分针走一小格是(),走一大格是()。

(4).时针走一大格是()时,分针正好走()圈,是()分。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看时间吗?这是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你能说出小芳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3.师:“小熊知道咱们班的同学会认识时间,你们能帮它找到家吗?请你快速帮它找到家。”

篇10:二年级美术上册教学总结

二年级美术教学总结

班级:余家寨小学二年级(1)班教师:李 惠 梅

时间:2015年1月6日

文澜镇余家寨小学2014至2015学年度上学期

二年级美术教学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已近尾声。本学期我除了承担六年级(1)班的数学课和担任班主任外,还承担了二年级(1)班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里和孩子的相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学习的过程。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经验与做法

1、在教学中我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新的教育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社会发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并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体验、感悟美的渠道。

2、认真学习美术新课标,把握教改动向,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小学美术学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3、认真学习有关美术辅导材料、资料,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4、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课,并于课前备好教具,作好范画和范例。努力上好每一节课。除了备好课我还查阅各种资料,能上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5、课后,积极组织开展美术兴趣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创作能力、欣赏能力,并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激起学生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学习兴趣。

二、取得的成绩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这学期中,我所教二年级(1)班学生的画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观、艺术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在教学中我认识到,美术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努力追求生活艺术化。

2、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各种材料、工具的特性进行尝试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多种原材料制作作品,并通过探究与发展,逐步认识各种材料和工具的特点和性能,再综合各种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美术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美术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好的提高,在美术教学中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上有收获,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做到更好。

余家寨小学二(1)班教师:李惠梅

篇11:二年级美术上册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评述的概念和方法都比较陌生,他们对画面有简单的感知,却不容易形成个性成熟的审美观,评述用语简单,然而孩子们天生的敏锐观察力却让我大吃一惊,画面中的许多细节,连我也不曾留意,孩子们却“找”了出来!这着实让我欣慰,不由感叹“教学相长是也”。

例如年画《三月三》中表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孩子们发现跑落的鞋子;而同样是表现儿童放风筝场景的《耍孩儿》中,孩子们又指出画家在同一张画面中表现放风筝的三种不同时态,分别是放风筝前、刚放风筝时和风筝高飞后,以及人物各自不同的动作和姿势!孩子给我上了一课。

本节欣赏课,我将重点放在“体验”,通过对快乐童年的回忆和体验,结合名家画作赏析,引导学生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关注,为今后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教材中作品内容和孩子们现实生活脱节。不同年代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孩子是否能很好理解例如战争期间、解放后、民国时期的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我的心中存疑。孩子们对他们童年生活难免陌生,如何唤起他们“共情”?二是,教材中还涉及了中国画中“留白”的知识点,我以为这并不好讲解,正如对画面意境的理解和看画者息息相关,中国画“留白”的艺术,对比西方传统绘画的“满构图”,令人印象深刻,孩子们却只能浮光掠影地感知二者的不同,没办法深入探讨。

这两个问题都面向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对教材如何进行取舍值得我今后注意。

《船儿出航》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孩子们都非常的喜爱。船,从最原始的独木舟演变到现代,品种繁多,用途也各异。它悠悠地漂浮于小河上或疾驰在蔚蓝的大海中,赋予了人们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很想坐一趟船,去体味大海的辽阔和深沉,甚至渴望亲自造一艘船,让它航行在迷人的大海上,即使是世界上最简陋的一艘船,也会觉得满足与快乐。船是连接古代文明的纽带,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关注于船的历史与文化。

《船儿出航》这一课教学目分三步:

1、了解有关船的知识,知道船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2、能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笔等形式创作出富有特色的航行中的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我认为可以在绘画要求的过程当中,穿插一些彩纸粘贴的效果,播放以剪贴绘画结合为例的手工船的制作过程的课件。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丰富了动手制作和绘画相结合的作业形式。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热爱航海事业,体悟不怕困难的精神。

本课通过实物导入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船的结构,再通过图片的赏析使学生粗浅了解船的历史,再通过看一看和说一说让学生掌握船的用途,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掌握知识,紧接着通过教师的示范,用蜡笔、油画棒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船的结构的直观感知,还通过展示富有特点的行驶中的船,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打下基础,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并通过同龄作品的欣赏加深感悟,突破本节难点,在这些层面上再进行创作,学生信心十足,画笔尽情挥洒,创作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个性作品

其中,我在绘画指导上,通过提问船的类型、用途、分析船的结构特点,欣赏船的图片等,使学生了解有关船的知识,为进一步设计自己心目中的船准备素材。我在创作建议上,我鼓励学生可以以故事单幅的形式画出航行中的船,也可以画触礁或风浪中的船,还可以画各种形态各异的航行中的船。在评价建议上,我强调学生从船的造型是否独特美观、富有创意着手。并且对大家进行思想教育,提问:假如你是船长,遇到危险时怎么办?有学生就回答:我要及时掌握方向,带领大家一同战胜困难。也有的说:我要一边想办法一边安慰大家不要慌张……等等。学生因此受到熏陶与感染。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起劲,画得格外开心,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动漫宝宝》教学反思

《动漫宝宝》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六课《动漫宝宝》内容,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是学习拟人化的表现方法,设计动漫形象。

教学本课,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动漫的夸张、拟人等特点,加强对动漫的认识和喜爱。

2.初步学习运用夸张、拟人、添加等手段把身边的物品设计成动漫形象,培养创造能力。

3.丰富生活情趣,树立动漫意识,感受动漫宝宝的形象和它们带来的乐趣。

为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动漫形象海绵宝宝带领学生去学习,了解动漫宝宝的创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一、情景导入环节

美术课标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故开课我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动漫形象海绵宝宝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出和海绵宝宝一起去认识更多的动漫宝宝导入课题,让学生在充满期望和想象中认识苹果、太阳等动漫宝宝形象,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你最喜欢哪一个动漫宝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意在引起学生发现这些可爱宝宝就是生活中的物品,通过魔法将它们变回原形,对比同一物品前后两种形象,激发学生对动漫宝宝的喜爱,进而产生创作的欲望。

二、技法揭示和尝试创作环节

本环节中所用的技法“夸张法、拟人法”等设计方法不利于二年级学生的直接学习,于是,我把它们包装成“特别大、非常小;添表情、加动作”等秘诀,增强趣味性,加深印象。通过学习后,学生能够掌握该设计方法;“学一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招,用一招”的示范步骤安排,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创作观摩机会,是为实现本课重点使用的重要方法。学生在这样的示范创作引导下,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创作,并且能用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用彩色笔(蜡笔)进行创作。但因创作中要求不够明确,以致部分学生用铅笔勾线或直接用一种颜色的笔设计,影响了创作的速度,部分作品颜色单调。

在欣赏评价环节中,我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里不要求学生说出用到了拟人、夸张等技法要求,只要能说出什么设计得非常大,很可爱等技法表现则可,或是提出改进方法,现场帮忙补充改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加深对美术表现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水平。但在课堂上,因我个人的原因关注的作业面不够广,因个人感染力不够,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该环节中,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提升个人教学魅力。

《光荣的奖章》教学反思

每一位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取得成功,所以《光荣的奖章》这一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奖章的作用、基本要素、制作方法,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孩子了解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优点,这是我在这节课当中除了传授知识性的东西之外最想向学生传达的。

在这节课当中我把它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

一、悬疑导入;

二、欣赏、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三、学生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五、拓展延伸;

六、小结;

在教授过程当中,一开始我在上第一个班的时候我发现在导入时,学生积极性非常的高,因此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也发现几个问题:似乎我讲的东西太过多了,导致学生制作的时间就会减少,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始终要做到简洁,可以由学生多方引发,鼓励学生多讲,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教师口头鼓励、学生集体鼓励、卡片等多种鼓励方式,真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在学生的制作过程当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要及时表扬做的快的同学,使学生逐渐拜托拖拉的习惯。在课堂展示的环节,提倡作业上墙,不因为有些学生做的慢或者做得差就不上墙,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每一位学生都有光荣的贴在黑板上的权利,并且能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公共评价的方式进行,在提出优点的同时语气缓和的告诉学生:“但是你还有几点不足之处,如果改正了之后就会更棒,离小画家就更近了。”并且在学生制作和上台展示的过程当中还需添加点背景音乐,不同的背景音乐,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给人不同的感受。

《走迷宫》教学反思

走迷宫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项游戏活动,也是一项考验学生耐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智力游戏。让学生设计迷宫,是项乐事。

《走迷宫》课堂教学中,我以玩走迷宫游戏引入,让学生上台走迷宫来揭开学习知识。迷宫,是指结构复杂,道路难辨,进去后不容易找到出路的建筑物,也是一种能锻炼人类智慧的游戏形式。在教学《走迷宫》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迷宫图的构成包括起点和终点;复杂的路线(通路、岔路、死路);障碍物、背景;主题。然后按照设计步骤:构思主题,勾画路径单线唯一通道,添画上岔路,注意道路的曲折,将单弦改为双线,画障碍物、景物、背景,检查路线,上色。

课堂上,通过画、讲、竞赛等形式,“全感参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空间,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在学生作业中,有的迷宫图设计复杂,线路繁多;有的设计有趣味,障碍物设计独特。两个班学生我安排了个人绘制完成,其余3个班则是有两人合作和单人制作,设计了一个个有意境、有趣味的迷宫图。课后,教师还建议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迷宫与同学交流玩一玩、评一评,开展走迷宫的游戏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从课堂上延续到课外,不但点缀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而教学中的情景与游戏的穿插正是兴趣的来源,同时敏锐的观察力又是敲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动物造型饼干》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并且具备了基础的、简单的美术创作能力。同时,思想天真烂漫,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喜爱小动物,乐于和小动物交朋友。

本课一开始我就营造了一股浓烈的童话氛围,让小朋友们个个都争着当饼干师。接着我又借助闯关的形式,让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安排了两次练习,将作业层层递进。

我先通过第一关眼疾手快,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找特征猜动物,初步了解做饼干首先得知道动物的典型特征,同时在激烈的闯关游戏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关心灵手巧,我带给学生两种制作方法,它们分别是刻的方法和粘贴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来尝试制作动物的基本形。制作完毕,大家互相欣赏作品并且做简短的交流。第三关奇思妙想,老师引导学生来想办法如何添加动物的细节特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演示。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让大家大胆地想象,进行创作。

在学生的作品展示环节,我将一部分作品展示在小熊饼干店的橱窗里,给学生仿佛已置身于童话世界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饼干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他们的创新精神也起到了极好的鼓励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不同种类的动物饼干,还能够用彩色橡皮泥刻和粘贴的方法,制作出可爱的小动物饼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于此同时,我在最后的环节展示了其它品种的休闲饼干,让学生通过欣赏,进一步加强了对泥塑创作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意识。

回顾自己上的这节课,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1.掌控课堂纪律方面,应该多分析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激励他们。以后要尽量避免自己一不小心就用言语打压了学生的情绪。2.教学设计本身要是能再多加入点能够强化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研到自己作品中去,那样可能会更加完美。3.在学生作品展示中,缺少了一点师生评价的环节。时间仓促,只是让一两位小朋友评价了一下。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鸟的家》教学反思

备这一课时,我感到我们学校这一批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只是让他们画出小鸟的家的话还不够,也不能很好的体现他们想象力、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乱砍乱伐、捕杀鸟类造成了小鸟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苦。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失去家园的痛苦,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制作了一个配有音乐的课件,当小鸟向大家介绍以前的生活多么美好、安逸时,配合的是曲调优美的《苗岭的早晨》;当展现人类猎鸟时,配合的是《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中唱道:“当我飞上高高的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小鸟围绕着空巢飞来飞去的画面则配着低沉压抑的小提琴曲,使学生体会到了小鸟失去家园的痛苦;住在鸟笼里的小鸟有家,但是《我想有个家》的乐曲却在引领学生深思:它有家,为什么却不开心?伴着沉重的钢琴曲,请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感受,来代表人类向小鸟和大树表达自己的歉意;最后伴着欢乐的乐曲,鼓励孩子们来为小鸟营建一个美好的家园。音乐代替了教师的许多提示性的话语,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体验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创造态度。

总之,我是以人文情感为主线贯穿了这节课,我希望我的学生通过这节课,不光学会用废旧材料为小鸟筑巢,还能够引起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惊人的,课堂结束前还缺少时间让他们讲讲自己的“画”,讲出不同的故事来。

《奇特的梦》教学反思

会想象、爱做梦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小孩子更是长于想象,爱做各种各样奇特的梦。当他们有限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就爱做梦,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使问题得到轻易解决。小孩子的梦和人类初期的梦是惊人地相似,都爱梦想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飞,飞入一个未知的世界,探询未知的奥秘。

《奇特的梦》这一课,就是从满足学生这种表达的心理需要出发,让他们自由、大胆、快乐、不受约束地把奇特的梦说并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梦想之火。

在教学环节上,我从欣赏夏加尔作品《梦》开始,让学生感知了梦的特点。接下来让学生靠在桌子上睡一觉做一个奇特的梦或是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做过的奇特的梦。再评一评自己的梦,交流梦的颜色(我在这个环节中设置两个问题:如果你的梦是美好的可以用什么颜色?如果你的梦是恐怖的又可以用什么颜色呢?学生可以加深对主色调的理解,并为下面的创作做铺垫)。通过欣赏夏尔加的《梦》,组图《飞》学会运用夸张,大胆的想像创作自己的梦境。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梦。学生积极性很高。这为他们的绘画创作作好了铺叠。、在对梦的色彩情感的表现上,我采用两种方法来阐释:A色块体现的方法,先出示色块,说说画面主要的色彩,这样的色彩你会联想到怎样的梦境,这个梦境给你什么感觉?然后出示整体的画,是不是和你的感觉一样。得出冷色调给人空间、害怕。深不可测的感觉。B出示暖色调的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色块,说说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梦中有什么?应该是个怎样的梦?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线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的创作提高一个示范。得出暖色调给人愉快、喜悦、欢快的感觉。

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伴随着舒曼的《梦幻曲》好像带学生进入了一个似梦非梦的神奇的境界,学生的创作非常轻松,愉快,又天马行空。

作业展评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讲述自己的梦境,学生互评谁的梦最 奇特,你认为怎样修改可以更奇特等方式来进一步明确梦的奇特。从学生的作业来看,效果还可以,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体现。

《剪花边》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桥梁。如何通过这个桥梁,来培养美术素养和相应的基本能力,才是本堂课的关键之处。这堂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一、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美术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如本课中的花边,它的历史可以追朔到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从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图片中,让学生在历史文化情境中感知花边的应用。花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案,学生很容易在身边找到。我在本课中还出示了很多图片,实物,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花边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另外,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在最后,提供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有服装、花瓶、盘子、拎包„„,但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始终感觉到:为了欣赏而欣赏。现在的美术课堂经常会穿插历史文化情境,但总给人感觉流于形式。其实在本课中也一样,我找到的图片中还蕴涵着很多本节课的有价值的资源。比如,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花边是装饰在什么部位的,可以帮助学生处理花边的位置,以及让学生了解除了直线形装饰外,还可以环形装饰。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这些花边的单独纹样,有的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有的是花形的,还有的是动物形的,为学生在设计单独纹样的时候开拓思路。

二、注重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科教学时,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划一,缺少新意。

在本节课中,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特意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给小组一份单独纹样的图片,有飞机、花朵、帆船、金鱼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花边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思想,在尝试,在创造。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同样的单独纹样也能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不同的花边。对花边的了解又更深入了。但这一环节与后面的制作方法联系不够紧密,怎样将这些有用的组合规律应用于具体的设计,还有待于探究。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下一篇:食品零售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