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2024-07-08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教学支部

在这次的政治学习中,我们教学党支部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展开了学习和讨论,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由此,“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所追捧,并日益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始于一段屈辱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说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的心中总是不由自主涌起一阵心酸与豪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是啊,回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心中免不了一份沉重。但更是多了一份豪情,一份期盼,一定要改变这一切!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经历了近代以来中华民追问的锤炼,经历了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遭受空前屈辱和磨难的洗礼,经历了无数志士仁人肝脑涂地和舍命抗争的无数次劝谕的启迪,经历了千万次中国向何处去的上下求索和反复。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我们的前面,还有几十年的新征程,将要达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此,在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落实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落实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中,特别是结合当前我校正在创建技师学院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更加积极地推动职教事业的发展,努力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业绩。

篇2: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在参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轮训班,听了两堂党校老师关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感触颇多。从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发中国梦,到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论述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的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老百姓的梦是什么?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这些方面就是老百姓的梦。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作者。

我们作为践行中国梦的一名普通党员干部,首先要解决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就是信,即要自信。我们都知道近年来,中国的整个风气、价值观等都不同程度的显出雾霾之势,诚信危机也很严重,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中国最大的挑战不是美国,而是我们自己。如何创造出实现中国梦的良好环境,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一定要信,要自信,只有坚定不移的信,才能找到方向。

第二就是学,要愿学。有了信,有了方向和目标,接着就要学了,而且是自主的学习,要加强对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注重向实践、基层、群众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基层发掘成果,从群众中汲取营养。通过向书本、实践、群众学习不断提升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执政能力,从而提高实现中国梦的能力,为推动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劲动力。

第三就是用,有了理论就要实践,就要会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并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带着对老百姓那份最朴实的情感,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干起来,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让百姓看到实现中国梦的决心,进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力,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真正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认真践行它。

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如针对工作岗位本人应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意识,在公司发展推进的要求下,把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人才培养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扎扎实实抓好今年的全员培训工作,推动部门各项工作的拓展和提升,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佳绩,为“中国梦”某个段落的实现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篇3: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途径

“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 (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 ”, 《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道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口号, 这里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中国梦”是这两年来最热门的词汇,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 梦想涵盖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梦想, 也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是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的梦想。中国梦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的历史发展, 中国梦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上的中国梦涵盖了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突出反映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 表达了我们党对党和国家今后发展趋势的憧憬和展望。

1 中国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

1.1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疆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从低到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经历过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过程,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统治者制度的落后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华民族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从16世纪起, 西方列强开始通过侵略和掠夺进行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 当时还处在“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的对象。随着鸦片战争的打响, 中国国门大开, 伴随着鸦片而来的是各种割地赔款、各种主权沦丧, 同时也涌入了无数先进思想, 让我们在心头无数次呼喊着“中国梦”、“强国梦”、“振兴梦”, 于是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 社会各阶层都尝试着将中国这只沉睡着的雄狮从泥潭中拖出, 当失败再一次降临后, 当人们开始认识到制度、道路问题的时候, 辛亥革命短暂的甜蜜成果也未曾将近代“中国梦”延续, 继而出现了更加复杂的三股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历史最后选择中国梦的助梦者———共产党, 带领人民构筑起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近代“中国梦”。

1.2 建国后实现建立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毛泽东, 将党集体智慧浓缩成毛泽东思想, 成为这一时期指导“中国梦”的指南, 进行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 这一时期的“中国梦”大胆探索, 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引领党和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迈入社会主义的门槛。这时, 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及中华民族的迫切需求, 也是“中国梦”不同时期的另一方面。为了这个梦想, 中华民族在不断的尝试, 不断探索。有“大跃进”的苦痛, “人民公社化”的悲伤, 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中国梦”虽然被误读, 但其真理始终没被误解, 这一时期对“中国梦”的理解, 随着一次次探索的失败而加深。南海边画圈的老人被历史定格为这个时代“中国梦”的助梦者,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梦想再次被唤起, “中国梦”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科技水平、世界影响力不断地提升而越来越近。

1.3 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科技水平长足发展, 外交实力愈加强大, 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华民族无限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富国强军利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而优秀的共产党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来源。同时这一时期“中国梦”进一步要求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科技文化体制建设融会贯通, 将发展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 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体系体现在发展中, 让中华民族追梦的步伐更加的矫健, 更加平稳。在“中国梦”的支撑下, 我们不断实现了“奥运梦、五环梦”、“航天梦”、“海洋梦”, 同时在西方的舞台上首次出现了中国的“诺贝尔之梦”。纵观历史, 坚定地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通向梦想的路径, 点燃了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激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中国的体制问题、制度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解决各时期前进道路上的时代课题, 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又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而形成的道路, 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其内在机理决定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 产生深厚的群众基础。

恩格斯有句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中国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 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又以中国梦为发展方向, 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未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首先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融汇, 首先为“中国梦”的成形铺平了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正是这决定性的选择, 将“中国梦”推向了社会主义, 通过不断的社会主义探索将“中国梦”的旗帜传递给了第二代领导人, 正是由于邓小平等再次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成为新时期梦想扬帆的标志。走进21世纪, 中国的梦想愈发变大, 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及“中国梦”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从“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形成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跟随着时代的步伐, 人民的生活愈加富足, 中国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步步实现。十八大后, 习总书记终于将人民内心的口号喊起:“中国梦”, 给曾经埋藏在人民心中的那个声音真实地呼喊出, 让全国甚至全球人民知道, 泱泱中华有个“中国梦”, 在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之际, 在外来势力不断入侵, 经济发展受阻, 生态破坏严重等等情况下, 恰合时宜的“中国梦”让中国人再次清醒下来, 如何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伐,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篇4: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逐渐形成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载体和依托,是追梦、圆梦的根本路径。

一、基本内涵解读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中国梦以时代性解读,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无疑吹响了新时期奋进的号角,也极大地振奋了中华儿女的精气神。中国梦不仅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不仅是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还是个人的梦;不但是编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而且还是助推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的“世界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其基本内涵是: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她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在于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方面与其他社会主义有着不同,分别在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也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二、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载体和依托,是追梦、圆梦的根本路径。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前提

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势力为了极力维护其统治,也日愈变得反动起来,在外受帝国主义欺凌而无民族独立、内受封建主义压迫而无民主制度的社会里,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抗争。其间不乏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们为救亡图存而奔走,也曾掀起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希冀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成功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经得起历史证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拥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进而有了实现中国梦的可能。这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2.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挫折和失误,但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教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反思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勇气,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始终认为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关键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或者没有完全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推动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期间,始终扭住发展这个中心不放,大刀阔斧地改革,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温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到理论的构建,为中国梦的建设和实践开启了新的思路,中国梦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事件”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国经济建设、综合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这更加坚定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为中国梦注入了新的前进动力。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的决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过得更加殷实。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新时期,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以中国梦为目标和方向,努力追梦、圆梦

中国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模式可循,只有充分认识我国国情,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和人民的期盼,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得更为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提出,无疑将国家的希冀、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愿望融为一体,既蕴含着对中国过去历史的深刻洞悉,又表达了全国各族同胞对未来的共同期盼和宏伟愿景,承载着多年的历史夙愿和现实的梦想追求,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价值坚守和对世界人民的责任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以中国梦为目标和方向,努力追梦、圆梦。

1.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夙愿和现实追求。多年来,我国人民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砥砺前行。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穷则思变”的岁月还是人们通过建设改革开始共享发展成果的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虽然我国现在处在历史上从未达到的制高点,整体实力已非昔日可比,但与人们所期望的中国梦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针对我国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适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不但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要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目标引领。

2.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长期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曾采取多种形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过颠覆和破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过指责和批判,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过干扰和抨击。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却拨开迷雾,行驶得愈来愈稳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成就的取得,中国梦正一步步地得到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了前进的动力,也极大地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而且还是实现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世界梦”。这既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也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遵循。中国梦有着与世界共和谐共发展的细腻情感,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总之,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让中国梦不断焕发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的迷人魅力;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增添了不断发展前行的动力。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仍是全体中华儿女面临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从“五个统一”视角,贾绘泽 郭华,《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2]《“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辛鸣,学习时报,2013年3月11日

[3]《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白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 子 论 坛》,2013 年第 10 期

[4]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电),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篇5: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豫龙镇初级中学 2017年10月13日

豫龙镇初级中学利用升旗仪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会上,校长贺宝德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题报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严校长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广大教职工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篇6: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高校研究生,在确定发展研究方向,规划人生道路以及健全思想人格中,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而当前世界政治趋向多极化,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互联网形成“地球村”,各种主义、思潮、宗教、宣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但也使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正是肃清杂乱视听,摆正研究生价值观念的良药。

本课程共分为十个主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论文化权利与意识形态安全 3.优化大众心理坚定民族自信 4.苏联剧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5.革命的逻辑分析 6.移民、族群与海南文化7.当代中国社会和民生建设专项 8.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9.贯彻发展新概念 开拓发展新境界 10.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若干争议问题及其评价。每个主题都有专长于此领域的老师来讲授课程,虽讲授风格各不相同,但每位老师都治学严谨,学术功底深厚,一方面带领我们梳理历史脉络,反思辩证看待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并立足当前社会形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启示和收获;另一方面带领我们着眼当下,通过身边实际发生的事件以小见大,探讨中国民生建设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生动讲述海南本土移民族群与文化风俗;最后还带领我们纵横古今中外,从一些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争议问题着手,探讨建立名族自信心的重要性,辩证分析了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若干问题,每个主题都扎根现实,使我们收获颇丰。

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苏联剧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课程后,深刻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是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保证。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虽从生成之日起就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指责和诋毁,但它的生命力却在持续不断的攻击中磨练得越来越强大。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鲜明特色和根本优势。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执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实施领导,参政党围绕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问题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活动,各政党从各自的地位和职能出发,恪尽职守,规范地行使权力,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在和而不同的秩序中共同致力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事业,为维护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验证了这一政党制度和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学习“论文化权利与意识形态安全”与“优化大众心理坚定民族自信 ”课程后,一些现实案列和老师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可是如今社会上仍留存着一些荒谬观念诸如西方霸权横行是理所当然,中国强大了就是威胁世界;西方的成功是制度文明进步使然,中国成功则是侥幸偶然,说到底这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强化文化权利和培养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国家和民族走向兴旺发达、实现全面繁荣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篇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二)核心价值观

共生、共识、共存 共产、共享、共荣 同生、同识、同存 同产、同享、同荣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发展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不可脱离的核心体系,共同生存发展的准则。

(三)特点

时代性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思想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民族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科学性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的民主传统和作风,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

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代表的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及前进方向,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立足我国实际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终于探索并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全面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又是我们党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形态。其深刻意义就在于:

其一,它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连贯性。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结构上真正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其二,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都肩负着既坚持这个理论、更要顺应客观实际的变化创新发展这个理论的历史责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一

大法宝。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辟了这个体系的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体系,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其三,它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验证出它的正确性。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五)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时至今日,在更多地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一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时相比,是大大地深化了。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都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同时,由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具有更多的中国特色。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所创造的各方面事业和各项工作的这一系列中国特色,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党对中国特色高度自觉的追求,本身就包含了高度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前景。

篇8: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一、实现中国梦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我国的革命与建设同“苏联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 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2]尽管后来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中苏两国之间爆发的矛盾, 促使我们党对“苏联模式”产生了诸多反思, 但总的来说,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发展模式与苏联并没有重大的差别。这种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曾在短时期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巩固和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 但其诸多的显著的弊端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枷锁。

“苏联模式”是苏联在实现工业化道路上形成的, 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探索道路。“苏联模式”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稳定、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有着十足深远的意义。这一传统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党政不分, 民主、法制严重滞后;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认市场机制, 国家所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 排斥非公有制经济;文化上强调一元化, 杜绝多样性, 领袖思想被过分神圣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近三十年间, 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 并充分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独立而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足增长。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的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不容否定。但长期拘泥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要求, 也使得这一时期内, 特别是在1956至1976年间,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屡遭挫折与失败。毛泽东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曾有许多反思与警惕, 他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认识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 也提出过“以苏为鉴”等著名观点, 但由于现实的原因, 在实践中并没有贯彻下去。与此相反, 我国在某种程度上犯了与“苏联模式”相似的错误。

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 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当时的东欧, 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试图冲破苏联模式, 但都无果而终, 甚至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苏共也曾力图实施一些改革, 以走出僵化模式带来的困境, 但这些改革既没有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也没有具体实践中的持之以恒, 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到20世纪80年代, 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仍未走出传统模式的束缚, 一方面既没有摆脱封闭僵化的老路, 另一方面更没有走好改革开放的新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模式越来越僵化, 发展越来越艰难, 最后以发生剧变、改旗易帜而告终。

权力集中、体制僵化、效率不高、活力不够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老路, 显然不会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继续前进的希望, 更不会将中华民族的复兴推向更高的起点, 中国人民的梦想依旧渺茫, 改革势在必行。要全面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绝非易事, 如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松绑, 激活社会活力, 成为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 十分清楚“苏联模式”的长处和弊端, 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他明确指出:思想僵化, 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3]可以说, 没有这种反思和批判,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抛弃了封闭僵化的传统老路,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征程, 中国人民的梦想从这里继续起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系列探索与试验, 使我国逐步找准了这条正确的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只能在不懈的实践中不断总结, 始终与时俱进, 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健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安定有序, 这一切靠的绝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模式, 而是靠实践, 靠实事求是。事实充分证明,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出的这条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中国梦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从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入了漫长的近代屈辱史。在国外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农民阶级带着平均主义的梦想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深刻表达着农民改造中国的方案与理想, 但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使得农民阶级自身无法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 太平天国运动的艰辛探索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绞杀中失败。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家政权, 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开启了“自强”、“求富”的新政梦想, 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建企业、创新军、办学堂、重科学, 但终因封建统治者始终恪守封建观念、不敢进行体制变革而宣告破产, 错失了一次自救的机会。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要求完成其变法维新的梦想, 维新派推动的戊戌变法主张不触动封建根本的温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但这场爱国救亡、思想启蒙的政治变革运动终在封建守旧势力的摧残下“无力回天”。面对日益加剧的亡国危机, 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启了革命救国的“民主共和”梦想, 于是“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三民主义”的理念激励人心,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但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其无法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纲领,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道路最终没有走通。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让中国的先进分子学会了用科学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体察国家命运, “俄国人的路”让正在漫漫长夜里探索中国梦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前景。1921年7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从此肩负起领导人民迈向中国梦的希望之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这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终赢到了全国人民的诚挚拥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是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越来越现实, 中华民族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正确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上。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相呼应的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趋势。不同于近代社会, 在当代世界以文化为焦点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 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了着力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 将西方文化通过网络、媒体、教育等介质对我国进行价值观的渗透, 过分渲染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和新困境, 继续鼓吹所谓的西方式民主, 企图左右中国人对当前社会的客观认识, 动摇人们对于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妄想着颠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面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加紧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与颠覆, 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中国精神, 吸取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沉痛教训, 客观认真地对待现阶段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民族自信, 坚决抵制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3年3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5无论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还是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都不符合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国情, 是不可行的, 均不能帮助中国人民完成梦想。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系统的伟大工程,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支撑, 本着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激发释放各种市场主体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促进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促成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 也促进了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政治保障。我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 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引领正确的方向, 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这表明人民当家做主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将人民当家做主规范化和程序化, 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

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托举起“文化强国”梦, 是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致力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软实力、创造力、凝聚力, 坚定信仰, 凝聚力量, 为中国梦的实现培育共有的精神家园, 有利于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有利于人民幸福。另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 造就人才高地,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社会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关民生, 意义重大, 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人民幸福的前提是经济发展, 但人民幸福的关键却在于人民是否能共享改革发展的全部成果, 这就需要发挥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 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眼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和社会体制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 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体制, 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 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

第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基本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 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努力通过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 走一条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改变我们的环境, 营造美丽的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实现美丽中国梦, 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诉求的热切回应,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走出来的, 有其深厚的必然性与现实性。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 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闭塞不通, 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当代没有前途,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2]毛泽东文选: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8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77-379.

篇9: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心得体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梦 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形成发展过程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这一理论体系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中,拥有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囊括了主题和基本问题、精髓与核心、基本特征、层次结构、基本内容、立论基础、哲学基础等构成要素等问题。

这一理论体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它的形成起点,学术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始于毛,成于邓”。从渊源上讲,说“始于毛”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完整形态上讲,则应是“始于邓”。它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其中第一次历史飞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第二次历史飞跃是从加强执政党建设到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理论创新型的飞跃。学者们在探讨它发展过程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作者比较认同的是叶昌友认为的它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基本形成阶段即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四大,形成阶段即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

二、 中国梦的内涵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很多学者认同把中国梦内涵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其实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又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梦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个人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不单单是梦想,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巨大精神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梦的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提出提供思想逻辑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初是要反思、摆脱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此通过改革社会主义世界那个传统模式,解放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振兴中华民族。它认为只有这个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式才能够解放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即激发广大的人民积极性、创造力,其他的制度形式或体制都不能有效地满足中华民族需要。只有当我国的经济基础强大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压力才能得到缓解,才能实现我们的振兴中华。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结论,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唯一根据。而我们的中国梦也是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激发人民生产力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说到这里我们就很好理解:其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已经为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方面供思想逻辑和理论基础,并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产物,中国梦也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感觉上有亲和感,在理解上有清晰具体感[3]。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政治統率问题,就必须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问题,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问题,就必须坚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愿景问题,就必须坚持按照现代化总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国际形象问题,就必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体现了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无疑为中国梦的前进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至今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和党的革命和建设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也出现过对中国国情缺乏清醒认识,急于求成,造成重大失误,教训极为深刻。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所以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作为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3]辛鸣. “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03-11.

上一篇:保护文物高中作文下一篇:高一函数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