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2024-07-28

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精选9篇)

篇1: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十八大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和阐述中国梦,指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我们最伟大的梦想。这些讲话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烈讨论,那么,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从背景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在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十八大后,总书记从时代发展进步的角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到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有希望的背景下适时提出和阐述中国梦,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再动员。

从目标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者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一、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表达

中国梦表达更亲切。在广大群众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政治色彩太浓,老百姓听不太懂,也没时间去研究它,弄懂它,总觉得离自己太远。中国梦一词更接地气,很好地让老百姓明白了我们就是要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感可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俗易懂版。一时间,广大群众热烈讨论,津津乐道。这就反映了这个词的广泛群众基础。中国梦是党的理论实现大众化的一次重要体现,让广大群众觉得更亲切,也更有感召力。

中国梦表达更务实。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简洁明了的表达,不仅让国内广大群众很快明白国家和民族追求什么、人民追求什么,而且减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解读的可能性,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人拼命努力到底是追求什么伟大目标,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梦响应世界各民族的伟大梦想,有助于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梦更具激励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政治意义太强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中国梦这一表述更贴近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更能激发群众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昂扬斗志。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的生活理想不仅靠人民自己奋斗,更要靠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旗帜引领、正确道路、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首先,实现中国梦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方向错了,必然招致失败。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定要打上中国的烙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现在不少人抱着这么一种态度,即不管什么主义,只要能快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行,喊那么多口号有什么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中国决不能断送了社会主义,否则,何谈历史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革命前辈遗志,结合中国实际高举起的一面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她凝结着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的中国精神,包含着三十多年来开拓出的中国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制度体系以及逐渐形成的科学理论,必须始终高举,不能动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十八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基本国情,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向前进。立足基本国情就是指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以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总根据,特别注意国情是时刻动态变化着的,要根据国情变化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决策水平。这条道路既是三十年来实践的总概括,又是今后实践的总原则。我们既要看到原则的坚定性,又要看到具体实践过程中艰巨的探索任务和实现形式的灵活性。因此,在这条道路上实现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有足够大的空间去发挥聪明才智。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每一个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对实际发展需要和现实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得以检验和完善。中国梦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在逐梦的路上,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至于偏离方向和目标,走了弯路、错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新时期中国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做出了解答和部署,对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将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新的科学理论予以及时地回答和指导,这是我们的一条宝贵经验。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社会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但是,没有完美的制度体系,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她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我们的各项制度、体制、机制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执政者、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必须审时度势加强制度体系的革新完善,并保证落到实处,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群众对实现中国梦更有盼头、更有信心,始终充满力量。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百年来的中国梦,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制度保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程相国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意语,它的优点,是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更简洁、明快。但它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合。只有正确对待、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中国梦”才有实在的内容,才不至于沦为空谈

仅用几年、十几年,甚至仅用个人得失衡量马克思主义的对错、功过,显然是我们心胸太狭小、太功利化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讲错了

讲“中国梦”就必然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提到这个,那是空想,甚至还可能走向邪路。一个是“中国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厘清二者关系,无论是对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至关重要。对此,总书记专门做过一个阐述,说“我们就是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论述,十分重要,这就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什么是“中国梦”?我个人认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意语,它的优点,是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更简洁、明快。但它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我国大陆,我们可以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中乃至世界上,这样的提法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重,不如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现在简化为“中国梦”更能吸引人。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它什么别的主义。把“中国梦”理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港澳台、在海外和世界上更形象、更生动的一种说法,与习近平同志上述两段重要论述完全一致。我们不能把“中国梦”赋予其他的解释,“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是彼岸,达到彼岸的桥和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的核心和灵魂。在讲“中国梦”和伟大复兴的时候,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到一边去了,那就是把十八大全部抛到一边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咱们可以具体化,光从名词上来看,似乎就是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就组成了一个大社会,这个大社会,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然产生对外关系,对内政治必然延伸到国外,产生对外政治。对外政治、对外关系就产生了一个和平发展的道路。经济、政治、文化加对外政策,这四者就组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实际内涵上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空的,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这四部分组成的。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言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那么,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应该说是胡锦涛同志他们这一代领导集体特别强调的。讲制度的时候,首先要讲我们的根本制度,不要光谈一个政治体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忘记了根本制度,光记着一个政治体制,这很不全面。我们都讲依法治国,甚至有人讲“宪政”,讲“宪政”的人往往不讲宪法,并且不讲宪法里面的总纲,而只强调宪法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讲公民的时候也只讲权利,不讲义务。这就证明了,“宪政”的提法是非常片面的,它有它特别内涵,就是讲公民有哪些自由,你不要干涉我的自由,其他的都不管了,这就是“宪政”,这实际上把宪法片面理解了。

《宪法》总纲的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根本制度是我国最高层次和最基础层面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才有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体制。咱们光看政治制度这个层面,政治制度上面最根本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就是政权。政权就是上层建筑。所以说,我们仅从政治层面来看,有根本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有基本政治制度。我们现在表述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仅仅是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本身不属于国体。

国体,咱们说“人民当家作主”,有的也可以归结为“人民民主专政”,只有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才能达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内容,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国体。阶级性质不仅仅是工人阶级,而是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有的往往只提人民代表大会,我们的内容即“国体”可能有的提的都不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与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并列关系。

在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下才有政治体制,我们要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必须改的,不改,我们的腐败现象解决不了。但是,有人借着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不仅改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还要改我们的根本制度,改变我们的国体,把西方那套让资本当家作主引进来,那是不行的。眼前看很热闹,将来对中国必然是大灾难,这在苏联,在非洲、拉美,包括在东南亚也实践过了。实践证明,这只能是国家混乱,广大人民遭殃。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正确对待、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合。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梦”才有实在的内容,才不至于沦为空谈。

要居安思危,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但却绝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正确方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

从全党、全国的角度看。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不能走其他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

从公民、党员、干部的个人角度看。一是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个太重要了,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共产党员多达379万,比新中国建立时300万党员的总数还要多,新中国真是来之不易,我们真要保持党和国家不要变质才好,否则老百姓要重新受苦。

二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特别是党内的高级干部、理论研究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包括我们的党务工作者,甚至家长的理论素养都很重要。否则的话,你就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中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孩子上高中,甚至刚上大学的时候,都不错,可大学一毕业,特别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却变成美国人的思维了,这并不鲜见,值得引起我们反思。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么?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讲的是上百、上千、上万年的事,而我们现在仅用几年、十几年,甚至仅用个人得失在衡量它的对错、功过,显然是我们心胸太狭小、太功利化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讲错了。三是要在思考重大问题上身肩忧患。吴冠中曾说,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人娱己,大路震撼人心。鲁迅是民族的脊梁,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来,真是伟人。我们成不了鲁迅,但是我们欣赏之、心向往之。

四是要认真改造世界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绝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私事。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世界观,是涉及党和国家变不变质、老百姓受不受苦的天大的事。党的高级干部队伍中若多几个亿万富翁,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就必然少几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特别是思想家。

姑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能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个长治久安的中国,从这个自私的角度出发,我们也不能走前苏联的路。前苏联人口少、资源丰厚,且总体上人的文化素养高;而我国人口多、资源少,总体文化素养不如苏联。如果走前苏联的路,可以断言,中国就必然会步入一个动荡、**甚至内战的周期,这个周期有可能延续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除了极少数新贵外,绝大部分人会生活得十分悲惨。即使是些新贵,也可能会被社会的各种黑恶势力敲诈勒索。1840年,我国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动荡、**甚至内战的周期,一直到1949年长达109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几十年,牺牲了几千万人,才好不容易摆脱了这个周期。我们决不能让这一悲惨的历史重演。这需要大家都尽心尽力,仅靠少数人是不行的。

篇2: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梦想的民族

二、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四、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

五、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要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篇3: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 这从根本上区别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首先是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 它的本质属性、价值取向、最终目标等都是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相符合的,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要明确这一点, 不能质疑和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前者必须坚持以后者为指导, 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 离开马克思主义也就说不上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必须以正在应用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必须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否则我们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中,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如下概括: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消灭私有制、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按照社会需要对生产进行计划调节、过渡期内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等。这些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追求的。

然而, 社会的演变不可能是骤然的突变与过程的中断, 从前一个社会形态到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必然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存在一个过渡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 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 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从鸦片战争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 我国有识之士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反复比较和选择的必然结果。历史告诉我们,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 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 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依然不断地经受着考验。改革开放伊始, 面对十年内乱中“四人帮”严重破坏造成的后果, 社会上和我们党内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怀疑。当时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舆论, 认为中国是搞资本主义, 或者认为我们这样搞最终要走到资本主义。针对这种情况,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强调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学习外国的技术, 利用外资, 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要搞现代化, 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中国会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国内外环境如何改变, 也不会走新自由主义之路、民主社会主义之路, 更不会回到过去僵化的老路上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是立

足于中国国情的创造, 不是对经典论述的照抄, 也不是对他国道路的照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自己的特色, 符合自身的国情, 这是它的国情基础。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和发展特点,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 不能禁锢于科学社会主义教条, 也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 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特色

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 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 当初人们并不清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是完美的。因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从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到提出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现在搞建设, 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邓小平对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进行了进一步升华, 那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针对中国国情是什么的问题, 邓小平也鲜明的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后来, 邓小平又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特征、存在时期等问题作了系统准确的回答, 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立足点和科学依据。由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因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就必须牢记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只有如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继续繁荣和发展。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特色”, 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性, 这种“特色性”是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 通过社会主义建设而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

在经济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坚持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在政治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 健全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思想文化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军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

在外交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构建“和谐世界”等等。

在社会建设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总之,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内涵的特色性就体现在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与时代发展共进步, 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正因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当今世界上建设得有声有色,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内涵的特色性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涵义和精神实质, 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和谐,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江泽民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 2008.

[4]江泽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4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7]陶文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学习论坛, 2010, 3.

篇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

鲜明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突出表现在它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顺应潮流、总结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指明了奋斗方向。

鲜明的理论特色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发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主题不断进行深化与发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经验进行的科学总结,是指引我党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重要指针。

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创新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大成果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据新的实践,借鉴各国治国理政有益经验,科学回答了面临的新课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民生为本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发展科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所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民生为本。从毛泽东的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都说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中心,更是抓住了改善民生这一根本任务。民族复兴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开创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党提出的战略目标,始终保持我国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来。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制定符合国情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地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党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和团体都不能代替的。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定团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赢得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善于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团结起来;我们党高屋建瓴,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执政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紧紧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篇5: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研究生院经济系劳动经济学,2016310172,李焙尧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 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阐述了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力图规范和准确解读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书中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同时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当代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书中提到2013年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习近平主席说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结底乃是人民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两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年百年”的目标的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的目标就是中国人民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发动人民,以人民的梦想勾画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历史证明,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所在,也必然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只有人民才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所在。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地根植于人民、服务人民,将人民的期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引导、团结、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中国梦”的能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必须要由强大的精神为支撑,实现“中国梦”的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更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球中华儿女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直接决定着民族的发展、国家的未来。改革创新是我们中国永远立于时代的发展潮头之上根本保证,继续深化改革、深化创新,让改革的红利释放于人民,让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人民,全面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国精神必是实现“中国梦”思想动力。

通过阅读使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把马克思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概述,第一次较为系统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领导核心的集体始终关心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两个重大问题,经过长期的思考,他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接着就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观点。全党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了我国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在当今更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新的高度,使其更加具体和科学。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是在20世纪中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20世纪中叶,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落后与先进并存,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90%,现代工业占10%。这表明,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化的经济运动造成了“两个中国的命运”,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两种可能性,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能性中的哪一种能够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世界历史的走向。在世界历史中,或者说在“开放的世界“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方面必须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额东西变为自己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特色“的基础。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只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产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世界历史息息相关,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当今的中国面对来自世界的挑战,积极应对,把握机遇,坚持创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贮备,经济实力与日俱增,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军事行动也会展现出一定的活跃性,最近中国的军事活动也是相当频繁,海军,空军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歼20多用途隐身战斗机,瓦良格航母,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这些装备都使中国的国防实力更上一层楼。中国共产党人们正以实践告诉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都要依靠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是经历了几十年发展检验的理论。在新的形势和发展环境下,这一理论必定能带领中国人民更进一步,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篇6: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

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就是如此。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以国家利益为重,成就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支配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可以引导人走向成功,也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但是如果没有远大、正确的理想,对人生的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或者走向失败。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的看待理想的树立问题,尤其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人指明奋斗目标方向。树立一个好的理想对学习、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有远大理想的人看问题不会狭隘,他会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后果估计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其次,一个个人理想明确的人对目标会很明确,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想迷茫时可以参照理想检查自己的想法,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个人理想的确立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能够为理想奋斗,用理想控制自己的各种想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个人理想确立的重要作用。

个人理想固然重要但社会理想更重要。社会理想指导的是社会发展的道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最高的奋斗目标,从而指引社会向前发展。只有有了良好的社会理想,整个社会才能有新的发展。不同时期社会的社会理想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但是都有一点它决定了社会的走向。

而我们个人则必须服从社会理想。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将是不长久的。例如奴隶社会,人们都追求自由,而奴隶主剥削奴隶的自由,这个理想的不统一造成了奴隶社会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奴隶社会瓦解。所以只有社会有了远大崇高正确的理想,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才会繁荣昌盛,加速发展。

所以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大多数人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违背,那么他所做的事也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或者是损坏他人利益的。这种个人理想绝对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上,国富民强,国破家亡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整个社会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所以社会理想以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是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只有结合了多数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才会远大,也只有结合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才会崇高。

篇7: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我们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 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来看一下,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形成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既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领域,不断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祖国培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要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要有发达的经济外,还要有繁荣的文化作支撑和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

动力。当今世界,在和平发展的趋势下,一个国家国民的现代化素质、科技教育水平、民族文化精神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是现在国与国竞争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的武器,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文化蕴含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进行生产的热情。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物质文明也要受到损害。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信念,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已经越出国界。文化的对外交流虽然促进了文化上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由此引起世界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斗争,相互吸纳和排斥。而我们作为以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大国,我们应该学会在变动的世界格局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事务,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博采世界文化之长,不断丰富和发展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民族的尊严,保护国家的利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更大的增强中国国威,争取实现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对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上,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文化产业来说,不少人还只是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表层上来认识的。事实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主要是以知识创新为依托,而不是以物质的生产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是产品中文化含量的增加和文化附加值的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上以智力、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来进行,而不是依赖于土地、石油等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知识经济使人类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日益攀升,并逐步推动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转轨。它一方面反映出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方面的巨大变化,代表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步转换到心理、审美、意志、娱乐为中心的新层次上。这都需要我们在文化建

设中逐步体验和实现,变成自己的文化创新。

篇8: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为了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几百年来, 中国各阶层都进行了不懈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宣告失败, 有力证明由于自身局限性, 单靠农民阶级必然无法走向光明;清朝的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 虽然具有进步意义, 但封建开明地主阶级的垂死努力也无法改变封建社会归于灭亡的命运;晚清戊戌变法, 如昙花一现, 用血的事实证明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最终也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历史证明, 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终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终选择, 也是百年历史的必然选择。

1. 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深刻的教训促进我们不断反思与不懈探索。我们明白了老大哥所走的道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所有苏联实行的政策未必同样有效于中国。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要想实现富国富民的愿望, 坚持自己的特色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

2.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形成的鲜明对比, 让我们认识到若想要发展, 就要先富国。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 即不加快经济发展, 一味搞阶级斗争, 最终只能在内耗中丧失发展机遇, 造成社会的全面倒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让我们也意识到中国要想发展, 必须正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必须在事实求是的基础上, 解放思想, 实行改革开放, 走民主法治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中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

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在思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社会、文化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制度, 思想开放就能进行转变的。中国有自己固有的特色。因此如果不遵照这个特色,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那么中国还是无法良好健康地进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

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薄一波同志曾指出, 中国的发展“始于毛, 成于邓”。对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他的意思是, 毛泽东同志把四万万同胞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便确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个道路是在继承了国际共产主义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应该说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 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后, 深思熟虑, 反复论证, 开创性总结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 我们既要铭记伟大领袖毛主席丰功伟绩, 也应铭记邓小平同志这位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1.20世纪下半叶的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经历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残酷的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和根本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是当代中国的屈辱史和辛酸史, 虽经历曲折, 但成果显著, 这种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为新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反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深刻总结, 及时拨乱反正, 及时转移党和国家工作中心, 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重点抓经济建设, 全面实行改革开放, 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 在实践中, 不断探索,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 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变化, 认真总结苏联解体的残酷教训,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阶段。

2.21世纪的科学实践。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承中实现了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原有思想理论指导下,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金融危机等浪潮的袭击, 沉着应对, 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并在此指导下,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战胜了一系列挑战, 克服了诸多发展难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向前进。

十七大以来, 党领导人民克服困难, 经受考验, 努力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局面。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农村改革发展,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民生极大改善, 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愈加彰显。

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规律的深化和拓展。“五位一体”是科学的统一体,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指导。

从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为此不懈探索, 从未动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

1.“两个重要前提”。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和保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 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曾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 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 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快速席卷全国的“非典”风暴, 措手不及的汶川地震, 都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铁、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 无不证明了党的强大执政能力。历史和事实无数次证明,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2.“一条基本路线”。

这条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生命线”。它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做法, 而是适合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的, 也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

3.“两项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的“两项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时提出:“不管黑猫还是白猫, 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从实质上指出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打破吃大锅饭的思想束缚, 实行改革开放,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从而带动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在长期实践中, 我们党充分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在实事求是基础上, 不断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勇于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 适度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失去了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合乎国情顺应民心, 应不断巩固和完善。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4.“一个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总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资源环境状况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认识到, 生态环境与国家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已经全面显现, 无论建设多么发达的国家, 无论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通过不断的实践而总结出来一个总思路,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更为深远、更为宏观的战略意义, 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趋于完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为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坚固, 我们的国家会从胜利走向辉煌。

篇9: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深化

收稿日期:2009-11-29

作者简介:白东伟(1982-),男,河北昌黎人,西安政治学院学员,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战。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发展的载体和直观体现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1] (P.63)邓小平从基本国情出发,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P.37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制定并坚定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论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1] (P.148)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央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既要求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在于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质量、讲求效益的增长速度,才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也才是过硬的和有后劲的速度。”[2] (P.96)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发展。

二、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和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同一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论述了党的发展问题,它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党的先进性结合起来。江泽民指出:“努力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 (P.57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从思想上建党,不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头脑,把党建成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采取正确的领导方法和领导方式,加强民主集中制,讲团结、讲统一、顾大局。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努力把党的基层组织建成联系群众的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从创立起就十分关注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 (P.3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归宿,并以此理论来指导整个社会主义革命,从而达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战略,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两步战略我们已经实现,党中央根据任务的变化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重要内容,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旧房改造国家补贴下一篇:《信任》教学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