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宁夏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2024-07-13

2024宁夏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通用5篇)

篇1:2024宁夏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2014宁夏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2014-10-15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背景链接】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文件指出:“按照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要求,合理确定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具体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统筹资金使用要公开透明,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单位自行制定。”

政策一出,社会一片叫好之声。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习近平

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习近平

[公车改革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务用车一直实行实物供给制度,对保障公务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传统公务用车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第一、公务用车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亿元,其中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公车消费的占比更高。此次公车改革的原则之一,是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总额必须低于改革前的公车运行支出总额。因此改革将节约政府开支,促进建立节约型政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事关民生的刀刃上。

第二、公务用车损害了党政机关的形象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多年来,公务用车超编超标准配备、使用费用偏高、公车私用严重、公车使用效率偏低等“公车数宗罪”饱受公众诟病,豪华公车满足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享乐欲望,也强化了他们的特权意识,但与群众渐行渐远。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第三、公务用车改革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

[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

公车改革曾是“深水区”改革难推进的典型代表。所以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遏制公车浪费和腐败本身,更是为更多深水区的改革破题、积累经验。

公车改革是毋庸置疑的“老大难”问题,舆论呼吁了很多年,有地方也陆续地进行试点,但效果难言乐观。这次公车改革全面启动,方案内容契合社会预期,而公车改革启动本身也再次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开始在这些“老大难”的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敢于“啃硬骨头”,不再让一些改革议程悬而不决。

“从群众最期盼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这是本届政府对于改革的态度。全力推进公车改革,正是这一态度的明确体现。

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议而难决、决而难行、行而难破”,公车改革无疑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这些领域没有根本性突破,改革就无法全面推进。从这个层面说,公车改革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遏制公车浪费和腐败本身,而且是在为更多“深水区”的改革破题、积累经验。

[对策措施]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公车改革的原则确立之后,关键是落实。将这项改革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对规范权力运行、树立改革威信、赢得世道人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注重落实,避免钻制度的空子

方案规定,“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参改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如果监管不力,一些干部不仅会紧抓公车不放,甚至可能同时骗领补贴。另外,在过往各地的改革中经常发现,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一边领取补贴,一边以“借用”的名义长期使用企业的车辆,这种腐败现象在本轮改革中也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同时,在本轮公车改革中,还要特别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第二、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一些领导干部在既得利益受损的时候,总会采取各种变通手段蒙混过关,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车改革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改革,要想突破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变通”,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离不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司法机关的通力合作。同时,公车改革过程中,还必须发挥社情民意和单位内部职工广泛的监督作用,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助力消除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碍,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第三、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过往有些地方的公车货币化改革,也规定领取了交通补贴的公务员不再使用公车,实际效果却不如预期,个别地方还出现“补贴一分不少,公车一辆不减”怪象,皆因为“下有对策”难度不高。此次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很明确、易执行,但在保留项中出现“其他车辆”字眼,如若没有进一步明晰、精细,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专供变通的“口袋规定”。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篇2:2024宁夏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实施方案相关材料参考模板

XXX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桂林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进桂林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市车改〔2018〕14号)要求,按照《桂林市本级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事业单位名称(全称)、性质、任务、主要职责,人员编制数量、实际人员总量和结构比例,其中包括的司勤人员数量和属性;

2.事业单位公务车辆(含一般公务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生产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等)数量、类别、主要用途、管理模式、经费来源;

3.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包括车辆购置及更新、运行维护费用)、司勤人员劳务支出(工资、津贴、福利等)及其他相关公务交通费用(汽车租赁、公共交通费用报销等)支出情况;

二、改革方案 1.事业单位纳入改革范围的人员数量及结构、拟采取的改革方式等,其中:

保留实物保障公务用车人员为: 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人员为:

实行公务交通费用实报实销人员为:

2.拟保留公务用车(包括厅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保留的车辆)、生产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的数量、类别、用途、配备标准、管理方式;

3.拟取消公务用车、生产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的数量、类别、处置方式;

4.公务交通补贴的发放范围、发放标准、发放方式、计发时间、发放总额等;

5.公务交通费用实报实销的涵盖范围、预算总额、管理方式等;

6.拟留用司勤人员配备情况;

7.拟安置司勤人员的数量、安置途径、时限;

8.节支率的测算依据、测算方式、测算结果和测算说明; 9.拟保留公务用车、生产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标识化办法;

10.改革起止时间;

11.对下属机构公务交通补贴、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保留必要业务用车、节支率测算预期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在不同步实施改革情况下提供)。

三、保障措施

1.改革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

2.改革后公务出行保障的社会化代替方式; 3.改革后司勤人员分流安置办法

4.改革后保留公务用车的管理办法、相关监督措施; 5.对不同步实施改革的下属机构改革方案的审核办法。

附件:

1.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套表 2.事业单位车改后司勤人员分流安置办法

3.事业单位车改后公务出行保障及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

篇3:浅谈预算单位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一) 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背景

财政部自2007年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以来, 公务卡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公务支出管理领域的一项基础制度。公务卡制度对于规范公务消费, 加强公共财政管理, 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推进腐败惩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 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 切实减少公务支出中的现金提取和使用。2012年9月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 要求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确保2012年年底前将改革覆盖到各级基层预算单位”。目前, 中央部门及所属1万多个中央基层预算单位, 3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本级、328个市 (地) 本级、2833个县 (区) 本级、7114个乡 (镇) , 共计38万个地方预算单位实行了公务卡制度改革。

(二) 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

公务卡是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 主要用于本单位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结算的适用范围为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开支, 包括办公用品、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5万元 (人民币, 下同) 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以及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中规定的其他支出。凡是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规定的公务支出项目, 应按规定使用公务卡, 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结算。

公务卡结算制度要求公职人员严格执行一人一卡、实名制开卡、持卡信息备案制度, 每笔消费记录都会在公务卡管理信息系统中留有痕迹。财政部门可以实现对预算执行的全程监控, 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提高公务消费透明度。

二、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 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内容

开展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能力, 目标就是要将公共财政支出置于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下, 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化与透明化, 提高财政资金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公务卡结算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号体系为基础, 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现代财政支付管理制度, 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创新理念和支付方式革新的体现。推行公务卡结算, 可以减少现金使用,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风险, 确保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之前最大程度的保留在国库。推行公务卡结算, 弥补了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对现金支出缺乏管理的缺陷, 通过公务卡管理信息系统对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的补充, 加强财政监督, 促进预算单位规范执行预算。

(二) 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支出透明度, 加强廉政建设

公务卡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大量的公职人员个人信息、公务活动信息以及有关交易数据和明细信息,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单位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通过联动机制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动态监控, 加强对公务消费行为合规性、真实性的监督, 促进财政资金支出透明化。实行一人一卡制度, 既每人唯一一卡制度, 所有费用开支能明确到人, 同时可以反向查询个人使用单位经费情况, 从源头上防治浪费和腐败。实行公务卡结算, 堵塞了现金结算无迹可查、信息不透明的漏洞, 避免通过虚开发票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和廉政建设, 打造“阳光政务”、“廉洁政府”。

(三) 是提升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 预算单位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现金支付和报销方式仍存在环节多、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审核难等诸多弊端, 制约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公务卡结算取代现金支付报销方式, 是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也是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利用公务卡结算可以避免财务人员权力过大、越权提取和保管现金问题, 降低财务风险, 减少职业犯罪的可能性。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原则上不批准工作人员向单位借款, 避免现金预借环节产生的单位与个人之间的矛盾, 简化公务支出的报销流程, 减少财务人员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开卡率低是公务卡制度改革开展初期遇到的重要障碍, 由于办理公务卡时间长、手续多, 并且可选择银行少, 部分人存在“不愿开卡”、“不愿在中标银行开卡”的想法。使用率低也是一个难题, 思想保守的人习惯现金结算方式, 并不接受信用卡消费, 认为刷卡有风险, 存在畏惧或抵触心理。如果预算拨款不能及时到位、报销周期长, 有可能使报销资金无法及时到账, 可能造成外出工作人员或者经办人员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 出现有卡不用的局面。预算单位干部职工对推进公务卡结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应用推广公务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财政、人事、纪检监察、预算单位、金融机构等多个层面, 需要在政策上形成合力, 合理调配资源, 打造统一平台、一体化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沟通、紧密配合, 无论哪一个部门存在推诿、拖沓, 改革都无法顺利开展。

我国幅员辽阔, 经济发展不均衡, 有部分地区金融网点少, 刷卡环境尚未成熟。全国至上而下均要求强制办卡用卡, 同时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改造, 开发公务卡管理信息系统, 与发卡行联网, 这样对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要求, 时间紧, 覆盖面广, 执行难度大。

公务卡管理信息系统与多个部门信息系统相链接, 数据交换频繁, 操作端口多而且分散, 被盗取信息和植入病毒的风险高, 要加强安全性设置, 运行维护成本高。系统中既包含预算单位信息又包含工作人员个人信息, 如果在数据交换过程中没有设定合理权限, 容易导致信息泄露, 损害单位和个人权益。

四、完善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公务卡使用率

从打造政府廉洁形象和保护干部职工的角度出发, 向单位和个人宣传与推广公务卡结算制度, 提高公务卡使用率, 让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充分认识并接受公务卡结算方式。各级财政部门可以与人民银行或者银联公司进行磋商, 研究编制公务卡使用手册, 详细讲解公务卡的有关规定和使用方法, 发放至预算单位, 帮助预算单位和个人了解公务卡消费与报销的具体操作方法。各级预算单位也应根据财政部门的文件要求, 在全体干部职工范围内开展宣传教育, 转变消费观念, 适应改革要求。单位内部财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 对于违反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使用现金结算的公务消费, 一律不予报销。同时, 财务部门也要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报销时间, 及时还款, 消除报销人的顾虑, 调动工作积极性, 提高公务卡的开卡率和使用率。

(二) 改善用卡环境, 优化公务卡信息管理系统

用卡环境的不理想, 直接影响公务卡的推广应用。为营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财政部、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总行、银联总公司等部门应该积极协调, 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研究对特约商户的财税支持政策, 对受理公务卡的定点商户给予适当的补贴或税收优惠。合理界定银行与商家扣率, 鼓励推广POS机, 提高商家刷卡交易的积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通过信息化服务技术的提高, 帮助公务卡结算制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务卡结算体系, 这套体系与银行结算体系相链接, 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银联跨行结算网络系统, 优化升级系统平台, 提高网络运行的速度, 缩短数据交换时间, 确保预算单位调用公务消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实现公务卡信息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有效对接, 借鉴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数据传递模式, 简化操作流程, 提高操作便利性。加强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定期汇报和总结公务消费信息, 实现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

(三) 深化财政综合改革, 加强公务卡结算监管

科学核定预算单位的现金提取范围及额度, 对超范围、超额度提取现金的业务必须报财政部门审批。将公务卡结算执行情况纳入预算单位年度财务审计范围, 对公务卡制度执行不力、现金提取量大的预算单位, 予以通报并要求整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以后, 部门预算的编制、审批, 经费的划拨和使用, 都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里操作完成, 大大提高了财政部门的监管力度。财政部门还应在细化预算编制、跟踪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 不断加深财政综合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加强公务卡结算监管, 促进公务卡制度改革规范有效的进行。

(四) 加快公务卡制度改革进程, 完善公务卡管理制度

加快推进公务卡改革, 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卡管理制度, 使公务卡结算工作有章可循。财政部门在推行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通过到基层单位调查研究, 掌握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了解基层干部职工的真实意愿, 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积极发展公务卡结算的试点工作, 开展多模式和灵活性的试点工作, 在试点过程中可以弹性操作, 在保持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框架不变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地区财政规划和部门特殊性做出适当调整。财政部门在充分调研和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具有指导意义的公务卡管理制度, 加快公务卡制度改革发展的进程。各级预算单位应根据本单位情况, 制定公务卡管理办法, 明确公务卡使用和报销流程, 提高基层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力, 促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

参考文献

[1]王迎红.试论预算单位推广公务卡的意义及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02) :30-33.

[2]李江华.浅析高校单位公共卡的发展益处[J].科技信息, 2010 (12) :23-27.

[3]张宝江.试论预算单位公务卡发展的创新思路[J].内蒙古教育.2012 (03) :44-48.

[4]孙红.论我国政府单位开展公务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0 (01) :100-103.

篇4:2024宁夏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为加快推进我市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根据《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车改〔2015〕35号)、《吉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吉林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吉车改组〔2018〕1号)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事业单位行业类别众多,单位类型复杂,经费来源多样,人员身份不一,车辆规模庞大,必须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厉行节约,保障高效。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各参改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公车改革节支情况进行详细测算,确保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支出低于改革前支出,不能因此增加财政预算支出。积极创新制度,探索符合事业单位公务出行特点的市场化

25.市、县(市、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车改车辆处置办法,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对本级保留车辆进行统一的标识化管理;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车改后车辆保留办法及保留车辆管理办法,指导参改单位做好相关工作。

6.市、县(市、区)人社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车改司勤人员安置实施办法,指导参改单位做好相关工作。

四、改革方式

(一)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费用报销的范围、标准或额度 各级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所属各类事业单位,从严从紧核定实行公务交通费用报销的岗位和人员范围。严格按照据实原则实行公务交通费用实报实销,所报销费用应是符合公务出行要求的正常开支并符合相关财务管理规定,严格禁止普遍发放交通补贴或允许限额报销的福利化倾向。公务交通费用报销的额度在本单位公务交通成本节支的前提下,不超过改革前成本,不高于同级党政机关相应标准。公务交通费用报销的岗位和人员,根据工作实际,结合各参改单位节支情况确定。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一般事业编制人员可参照本方案实行公务交通费用报销等制度。

(二)从严核定保留车辆

严格核定各级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所属各类事业单位保留车辆。参改人员实行公务出行交通费用报销制度等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其公务出行,不再配备实物保障用车。

人员众多、业务繁重的事业单位可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用车;各事业单位可根据业务保障和专业技术活动工作实际,保留必要的医疗救护、新闻转播、科学考察、技术勘察、检疫检测、环卫清洁等特定功能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必要的业务用车,由方案审批部门在满足节支率的前提下从严核定。鼓励班车通过社会化方式保障,比照党政机关车改相关规定执行,即原有班车的,暂时保留,不再大修,报废后不再更新,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对社会化公共交通保障能力不足或单位地理位置偏远特殊的大中专学校、高速公路收费等单位,保留必要的班车的,车辆保留类型为大中型客车。单位地理位置偏远需保留必要的班车的,应予从严认定、确保节支,在车改方案中特别说明,并报方案审批部门核准。

保留的车辆要有预算,进行标识化管理,其中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不得在公车改革过程中新增车辆。

(三)真实详细测算车改节支情况

各单位保留的各类公务用车车辆运行费用要统一纳入改革“节支率”测算。各参改单位要严格按照节支率计算公式,对本单位公车改革节支情况进行详细测算,确保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支出低于改革前支出,不能因此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新增公务交通报销额度等相关费用支出总额必须低于取消车辆对应的综合成本。改革前成本按2013-2015年实际平均支出计算。

6理。保留的机要、应急、特定业务用车和特种专业技术车辆原则上要根据其使用性质和用途进行外观喷涂,统一标识化管理,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各事业单位要严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使用纪律,不得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车辆,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车辆或长期租用车辆变相作为个人固定用车,不得违规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篇5:2024宁夏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文件及政策解读

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8月

青车改组字〔2018〕3号

关于印发《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

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直各部门(单位),市直属各事业单位:

《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请及时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附件: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2018年8月16日

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4〕40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鲁办发〔2015〕45号),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6〕15号),参照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印发的《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车改〔2015〕35号)和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印发的《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鲁车改组字〔2018〕1号),结合我市市属事业单位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改革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改革目标。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创新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机制,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务出行实行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实现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高效、费用节约、成本下降和管理规范。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二)总体要求 1.坚持厉行节约,保障高效。各参改事业单位要科学制定改革实施方案,详细测算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节支情况,确保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低于改革前支出,不能因此增加财政预算支出。积极探索和创新市场化交通保障机制,确保事业单位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工作不受影响。

2.坚持从严从紧,应改尽改。将应改单位和符合参改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从严核定保留车辆,从紧确定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或公务交通补贴范围和标准,坚决避免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现象。

3.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根据事业单位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区分不同单位性质、岗位类别和人员身份,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切实搞好与事业单位工资及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方面的统筹与衔接,确保新旧制度平稳过渡。

4.坚持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要根据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各参改市属事业单位要正确理解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掌握政策标准,落实分工责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各负其责,确保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任务按期完成。

二、改革范围

(一)单位范围。市属事业单位(包括市直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所属事业单位)参加本次改革。省垂管系统中所属事业单位按照属地原则参加同级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可按照本意见要求实施改革,也可参照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实施改革。对处在转企改制或职能机构调整过程中的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研究提出改革方式。

(二)人员范围。市属事业单位中,原符合配备公务用车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参加本次改革。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原则上维持现有方式。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取消市属事业单位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业务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等车辆,规定区域内公务活动出行通过社会化方式保障。规定区域以外公务出行的相关费用,按照差旅费有关规定执行。

(二)从严核定保留车辆。按照实事求是、从严从紧、节约开支的原则核定事业单位车辆编制和保留车辆数量。改革前未配备的,不得借本次改革之机增配车辆。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保留车辆统一纳入市级公务用车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监管。

1.业务用车。市属事业单位根据编制总量和工作性质可保留必要的业务用车,主要用于机要通信、应急和业务保障。2.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市属事业单位可根据专业技术活动工作实际,保留必要的医疗救护、新闻转播、科学考察、技术勘察、检疫检测、环卫清洁、校车等特定功能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保留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要有预算,实行编制管理,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并进行标识化管理。

3.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市属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暂不参加改革,但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规范管理。

(三)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发放范围、标准及费用报销额度

1.市属事业单位中,原符合配备公务用车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取消原配备的公务用车后可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在规定区域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交通费用。公务交通补贴的具体标准根据取消车辆数量、运行成本和改革前公务交通费支出情况,在确保节支的前提下,按照不高于市级党政机关相应层级公务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的原则从严确定,具体人员范围和补贴标准由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

2.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实行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方式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规定区域内的公务出行,并按照节约开支的要求从严控制单位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

3.建立公务交通补贴总数和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与所在单位规模增长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妥善分流安置司勤人员。市属事业单位参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司勤人员安置办法》(青办发〔2016〕16号),根据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内部消化,认真做好涉改司勤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对需要解除、终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司勤人员,要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五)规范处置取消车辆。市直事业单位取消车辆参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车辆处置办法》(青办发〔2016〕16号),移交市公务用车主管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统一处置。市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取消车辆要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严格履行资产处置程序。取消车辆处置收入按《青岛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管理办理》(青财综〔2015〕24号)执行。

四、严肃公务用车纪律

市属事业单位要严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纪律。不得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车辆;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定向化保障的车辆或长期租用车辆变相作为个人固定用车;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不得以允许限额报销的方式进行变相的福利化。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检察,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依法依纪查处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和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审计部门要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改革后保留车辆的配备及运行维护费等经费支出、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审计监督。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本意见及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予以严肃处理。

五、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事业单位行业类别多、单位类型复杂、经费来源多样、人员身份不

一、车辆规模较大,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实施意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主管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好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严格政策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认真做好组织实施。

(二)严格实施工作程序。市属事业单位要在深入研究、全面摸底、细致测算的基础上,按照本意见要求认真制定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本单位节支率详细测算情况),报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或所属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报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按照隶属关系报市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参改事业单位要根据批准的改革方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三)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市属事业单位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实加强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舆论宣传工作,做好政策解读,阐明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使事业单位人员了解、支持改革,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已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市属事业单位按本意见统一规范执行。

报:省公车改革领导小组,送:市车改办成员单位。

青岛市公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8月16日印发

《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

改革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根据中央、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依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6〕15号),对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青车改组字〔2018〕3号)(以下简称《市属事业车改意见》)进行解读,便于规范操作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一、关于改革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关于改革的方向、方式和原则。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自上而下”重大改革任务,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服从大局,按照中央和省、市车改部署,不折不扣的完成改革任务。“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车改革”是分类、分级、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各部门、各参改单位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深刻理解改革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政策红线,区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积极稳妥推进。

(二)关于改革的总体要求。一是按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和车辆编制做到“应改尽改”;二是按车改政策规定和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和保留必要车辆;三是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要比改革前支出减少。

(三)关于时限要求。“全市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动员部署培训会”结束后,市直事业单位要按市车改办通知要求,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并及时报送市车改办初审,初审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将正式方案报送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市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要按主管部门通知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并及时报送主管部门初审,初审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将正式方案报送所属主管部门审批。

二、关于改革范围

(一)单位范围。参加本次改革的市属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市直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和市直国有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

省垂管系统中的市、区(市)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照属地原则参加同级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属地”统一掌握为事业单位法定注册地或办公所在驻地。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按《市属事业车改意见》实施改革,也可以按照《青岛市市属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青车改组字〔2018〕4号)(以下简称《市属企业车改意见》)实施改革。市直部门所属单位中如既有事业单位、也有国有企业的,事业单位执行《市属事业车改意见》,企业执行《市属企业车改意见》。

市属事业单位除转企改制、职能机构调整外,可能还有国家、省部署的其他改革事项,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脱钩、单位注销、破产清算等诸多情况,以2018年8月16日《事业车改意见》印发实施之日为界限,在此之前已经进入(或正在进行)其他工作程序的,可暂不参加本次车改,但要由其主管部门向市车改办提交书面备案说明;未进入其他工作程序的,先按规定参加车改后再进行其他工作程序。

青岛市编制部门只批机构、未安排人员、车辆编制和经费预算的事业单位,如: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青岛市海洋装备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要对参改人员、车辆进行认真核实,如确无参改人员及车辆的,要做出书面说明,报主管部门备案。

(二)人员范围。本次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的人员范围明确为原符合配备公务用车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青办发〔2012〕15号)确定的标准,其中,在职副局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改革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方式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维持现有方式。

三、关于车辆保留和处置

(一)改革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本次车改后,市属事业单位留用车辆分为:业务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等。各参改单位要按照实事求是、从严从紧、节约开支的原则核定事业单位车辆编制和保留车辆数量,改革前未配备的,不得借本次改革之机增配车辆。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事业单位要按照公务用车管理平台要求,对保留车辆实行集中管理,喷涂标识,健全车辆日常使用登记和公示等制度,规范车辆使用管理,经批准保留的车辆要严格用于规定用途。

1.业务用车。市属事业单位根据编制总量和工作性质可保留必要的业务用车,主要用于机要通信、应急和业务保障。保留数量参照青办发〔2016〕15号文件确定的标准执行(人员编制301名及以上的不超过5辆,201名至300名的不超过4辆,101名至200名的不超过3辆,51名至100名的不超过2辆,50名及以下的保留1辆)。承担供排水、疫病防治、食品药品监测、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监督监测、社会公共服务等与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可按需保留。市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业务用车保留车辆编制数量由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车改办备案。

2.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市属事业单位可根据专业技术活动工作实际,保留必要的医疗救护、新闻转播、科学考察、技术勘察、检疫检测、环卫清洁、校车等特定功能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保留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要有预算,实行编制管理,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并进行标识化管理。市属事业单位根据专业技术活动工作实际,保留必要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一是要有经费预算;二是要实行编制管理;三是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四是要进行标识化管理。

根据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71号文件规定,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编制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送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备案。

3.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按照市公务用车主管部门确定的“6至50人的核定1辆、51至150人的核定2辆、151人以上的核定3辆,最多不超过3辆用车编制”标准进行规范,留用车型以商务车或面包车为主,标准参照中央和省配备标准执行。

所有参改事业单位经审批后可保留的车辆统一在单位现有车辆中保留,其中,现有车辆超出应保留车辆的按规定予以取消;现有车辆少于应保留车辆的按实有车辆和差额车辆编制保留,差额车辆待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按有关规定配备。

(三)关于规范处置取消车辆。市属事业单位取消车辆参照《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车辆处置办法》(青办发〔2016〕16号),移交市公务用车主管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统一处置,处置收入按《青岛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管理办理》(青财综〔2015〕24号)执行。

四、关于公务交通补贴

总的原则是要严格确定公务交通补贴发放范围、标准及费用报销额度。

(一)公务交通补贴发放范围和标准。市直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中原符合配备公务用车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取消原配备的公车后可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在规定区域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交通费用。

市直属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公务出行交通补贴保障范围,也就是文件当中表述的规定区域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

青办发〔2016〕15文确定的市级党政机关相应层级公务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为:正局级1560元、副局级1430元。

(二)交通费用报销额度。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实行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方式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规定区域内的公务出行,并按照节约开支的要求从严控制单位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市属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后,以为计算单位,按规定保留的各类车辆(含司勤人员工资)费用以及本单位发放公交补贴费用,本比上一个要有所减少。

(三)交通补贴调整机制。根据交通成本等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建立公务交通补贴总数和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与所在单位规模增长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建立调整机制的权限在中央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我市主要是贯彻落实。

(四)交通补贴发放时间界定。各参改单位完成取消车辆停驶、封存工作后,由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交通补贴发放时间。未按规定时间封存取消车辆的,暂不发放,计发时间另行研究。目前,市级党政机关执行的标准是完成取消车辆封存、停驶工作的当月发放,每月发放的时间是最后一个工作日。

(五)公车改革成本节支测算。市属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业车改意见》,详细分析测算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前、改革后总支出,明确节支目标。

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涉改公务用车实际更新和新增平均购置费+涉改公务用车运行费+涉改司勤人员支出+已实行车改的事业单位负责人交通补贴+其他相关支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保留涉改公务用车运行费+涉改司勤人员的支出+其他相关支出。

节支率=(1-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100%

①公务用车平均购置费=公务用车购置费总额÷10年;

②司勤人员支出包括人工工资总额(含行车补贴)、五险一金等保险费用和福利费等费用支出。

③改革后交通成本测算应按上述事项、支出标准等折算为成本。

④其他相关支出包括租赁公务用车费用、大型会议及重大活动等公务活动交通保障费用等。

五、关于司勤人员安置

(一)关于司勤人员安置原则。市属事业单位参照《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司勤人员安置办法》(青办发〔2016〕16号),按照“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内部消化,采取多种方式安置,不能将人员简单推向社会,具体工作中要坚持按照依法依规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维护好司勤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司勤人员安置范围。车改司勤人员安置适用范围仅限于在本次车改中所直接涉及到的公务用车司机、维修岗位上工作,且与用人单位建立人事劳动关系的司勤人员。在未涉及岗位上工作的司勤人员不在范围,对借调、返聘人员应做好清退工作。

(三)关于内部转岗。内部转岗适用于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本单位有适合安置司勤人员的空缺岗位,应优先用于安置涉改司勤人员;符合条件的,可按照《青岛市事业单位人员转岗聘任工作实施意见》(青人社办发〔2010〕44号)等规定办理转岗聘任。

(四)关于申请提前离岗人员条件。此次提前离岗政策计算基准日为2018年8月16日(即《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印发日)。对本次车改中所直接涉及的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截至2018年8月16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审核批准,可以提前离岗。提前离岗人员在离岗期间,不再晋升职务、岗位、技术等级。

(五)关于提前离岗审批。符合条件办理提前离岗的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按照人事管理权限进行审核批准,审批结果要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工作中,各有关单位应重点审核司勤人员是否符合提前离岗的年龄条件、是否属于车改涉及在册正式人员、现工作单位及职务(岗位)等信息。其中,审核提前离岗人员出生日期,应当以司勤人员人事档案和户籍档案中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依据;现工作单位应为司勤人员人事关系所在单位。

(六)关于提前离岗期间工资福利待遇。提前离岗人员在离岗期间不再享受应休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他各项工资福利待遇按同职务同条件在职人员享受,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公积金等费用,并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离岗人员不参加考核,没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可按考核合格对待。离岗人员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退休条件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七)关于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解除聘用合同。事业单位与本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解除聘用合同的,应根据《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国办发〔2002〕35号)、《山东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鲁厅字〔2005〕43号)和《关于印发青岛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办法的通知》(青办发〔2010〕13号)有关规定办理。其中,符合支付经济补偿情形的,单位应当根据司勤人员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以司勤人员在本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

未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解除人事关系的经济补偿参照解除聘用合同的规定执行。

(八)关于解除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社保关系转移。对于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解除人事关系后进入企业工作的,可先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需办理基本养老关系转移的,待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移工作正式启动后,再按《关于转发人社部规[2017]1号文件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规〔2017〕12号文)有关规定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接续。

(九)关于非在编司勤人员调整工作岗位。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继续留用与单位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在编司勤人员的,应当与司勤人员进行协商,就调整的岗位、薪酬等事项达成一致,并用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双方须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司勤人员各执一份。

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继续留用劳务派遣制非在编司勤人员的,应当与劳务派遣单位和司勤人员协商,就调整的岗位、薪酬等事项达成一致,并用书面形式变更派遣协议。派遣单位应当与司勤人员用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司勤人员须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劳务派遣单位和司勤人员各执一份。

(十)关于非在编司勤人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程序。事业单位不再留用非在编司勤人员的,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与非在编正式司勤人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

1.与单位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在编司勤人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用人单位与非在编司勤人员解除劳动合同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司勤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司勤人员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司勤人员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车改期间非在编司勤人员劳动合同到期终止的,经济补偿按照非在编司勤人员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分段计算:2002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按照每满一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不满1年按1年计算,最多不超过12个月;2002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工作年限是否支付经济补偿由单位和非在编司勤人员协商确定;2008年1月1日以后的工作年限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司勤人员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司勤人员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是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司勤人员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司勤人员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当日结清并一次性支付司勤人员应得工资,同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出具《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送达司勤人员本人,并要求司勤人员本人签字、盖章确认。

用人单位与司勤人员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在十五日内为司勤人员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用人单位与司勤人员应当及时办理工作交接,经济补偿应在办理工作交接时支付。

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的规定,对劳动合同文本等资料至少保存二年,工资支付表至少保存十五年备查。

2.以劳务派遣形式使用的非在编司勤人员退回派遣单位的程序。以劳务派遣形式使用的非在编司勤人员,需要退回派遣单位的,用工单位应当与派遣单位进行协商,按照有关法律规章的规定和双方劳务派遣协议的约定,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

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未就被派遣司勤人员的经济补偿作出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应就支付经济补偿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确保被派遣司勤人员的合法权益。经协商由用工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用工单位已经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以后不再计入被派遣司勤人员在派遣单位的工作年限。用工单位向劳务派遣司勤人员支付经济补偿时,应让劳务派遣司勤人员和派遣单位签字确认。

(十一)关于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非在编司勤人员社保关系转移。对于已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在编司勤人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后重新进入企业工作的,可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9〕6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山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50号)以及我市有关政策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解除劳动合同后未重新参加工作的,可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相关规定继续参保缴费。

(十二)关于司勤人员安置结果公示。司勤人员安置工作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对安置方案、安置结果等要采取单位公示的办法,保证所涉司勤人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六、关于公务用车纪律

牢记“六个不得”。

(一)不得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

(二)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

(三)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车辆;

(四)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定向化保障的车辆或长期租用车辆变相作为个人固定用车;

(五)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六)不得以允许限额报销的方式进行变相的福利化。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规定的有关单位领导和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予以严肃处理。

七、关于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报送

(一)方案制订。市直事业单位按照市车改办《关于报送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报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请示》模版(另行发文)研究制定本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

(二)报送程序。市直事业单位将本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纸质版1份)报送市车改办初审;初审合格后,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纸质版10份),首页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附表1-11首页均加盖公章)后正式报送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电子版通过金宏网发送市车改办(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

市直主管部门将本系统所涉及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全部审批完成后,要形成统一汇报材料(纸质版7份),由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附件中涉及单户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均需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于9月份最后一个工作日前报市公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电子版通过金宏网发送市车改办(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

八、加强组织领导

市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公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事业单位要明确本单位公车改革的分管负责人、专门机构和联络人员,认真作好本次车改的组织实施工作。

市直部门可参照市直事业单位车改程序、借鉴市车改办《关于报送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报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请示》(模版),组织本系统事业单位车改工作。

各区(市)可参照参照市级改革模式组织本区域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改革实施意见须报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备案。

业务咨询联系人:

市发展改革委:

盛文宝

85911322

***

办:

姜志磊

83881571

***

市机关事务局:

刘润先

85913307

***

局:

张金波

85855853

***

市人力资源社保局: 唐起照

85912182

***

收发文件: 府新大厦0610 电话: 85822823 85822760

事业单位审批:

府新大厦0608

电话: 85822681

企业审批:

府新大厦0606

上一篇:品质管控的三大要素下一篇:快乐五一节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