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2024-07-16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共6篇)

篇1: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能忠于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培养新世纪人才默默耕耘着。自2010年到观音学校以来,在校领导的关心下,我踏实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多种形式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内外的时世政治。与时俱进,忠诚党的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对自己的工作尽忠尽责。

二、德

任职期间,本人热爱祖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甚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本人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三、能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5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促进实践。本人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网络资源了解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前进。

本人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讲究情感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教室,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创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能投入的、感兴趣的去学,去

本人xxx,女,1972年2月出生,新疆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自2001年10月被州职称改革办公室评定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已有5年时间,现将两年来工作情况总结:

一、德

任职期间,本人热爱祖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甚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本人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能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14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促进实践。本人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网络资源了解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前进。平时,涉猪赞科夫的“科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构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本人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讲究情感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教室,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创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能投入的、感兴趣的去学,去听,去写。还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网络资源料辅助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道德的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中,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求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中考成绩相当优秀。

我原在xxx中学从教10年,一直进行循环三年初中语文教学,并兼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

2002年10月,调入xxx县第二中学,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班主任工作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讲求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分类推进,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

三、绩

2001至2002,我教初二语文共2个班,每周12节课,任班主任。2002至2003,教初三语文,共2个班,周12节课,任班主任。2003至2004,教初一语文,共2个班,周12节课,任班主任。2004至2005,教初二语文,共2个班,周12节课,任班主任。2005至2006,教初三语文,共2个班,周12节课,任班主任。

本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勤快,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的班成绩高,差生转化明显,担任14年班主任,所带的班均是校先进班集体。

我的作文教案荣获2003年区级 “初中作文优秀教案”评比三等奖; 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一点体会》2005年7月被评为区级优秀论文; 2003年获本县当堂作文指导教师一等奖;

2004年10月获第二届“西部之星”作文大赛优秀辅导一等奖; 2005年10月获首届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指导教师二等奖。

四、勤

除生病做手术请假,其余均为全勤。

(任期)工作目标摘要

1、全面贯彻当地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积极课改实验,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备、讲、批、辅,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与经验论文。

4、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成绩优秀。

5、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思想配的教育,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篇2: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为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79号)精神,现就全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

2、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

3、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5、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改革实施的范围

全省范围内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省、市、县教研室和校外教育机构中,在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体系

1、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2、统一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3、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4、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制定和执行新的职称(职务)评价基本标准

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综合考虑全省不同地域教育发展情况,结合各类中小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统筹兼顾其它系列评价标准,注重向特别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制定执行我省新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具体标准条件。

(三)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评价监督机制

1、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完善评委会组织管理办法、评委会工作程序,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范围,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2、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在认真总结推广同行专家评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办法,采取说课讲课、考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全面推行回避制度、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增加评审工作的透明度。

3、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要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行“六公开”制度,即:公开岗位数额、标准条件、评聘程序、个人业绩、评聘结果、监督电话,主动接受广大教师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评聘工作程序公正规范,过程公开透明。

(四)实现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1、职称制度改革要根据中小学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科学设置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岗位空缺,教师可以流动到空岗学校评聘,以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考核制度和聘后管理制度,通过岗位聘用、竞争上岗、解聘辞聘,真正建立退出机制,使中小学教师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2、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内进行。中小学教师竞聘上一职称等级的岗位,由学校在空缺专业技术岗位内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职称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教师岗位,兑现工资待遇。公办中小学教师的聘用和待遇,按照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管理和规范。

3、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根据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体系,按照国家和我省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基本程序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各学校要组建评聘委员会,制订评聘工作方案,并经学校全体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个人申报

各学校评聘委员会根据核准的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公布拟聘岗位数额及竞聘条件。申报教师按照自愿的原则,向学校评聘委员会提出申报。学校评聘委员会按我省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对竞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拟定竞聘人选。

2、考核推荐

学校评聘委员会对参加竞聘的教师进行综合考核。从任现职以来各的职业道德、业绩能力、学术成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采取说课讲课、考试答辩、专家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竞聘教师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根据考核结果,经集体研究,由学校评聘委员会根据教师岗位空岗数,择优推荐拟聘人选参加各级别专业技术水平评审,并在学校公示推荐人选。

3、专家评审

——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山西省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工作。正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根据国家下达我省的正高级教师岗位数额,经省高评委评审确定后,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备案。

——一级以下教师职称的评审工作。一级以下教师职称的评审按评审权限由市、县(市、区)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中小学一级及以下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工作。评审结果公示无异议后,由同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

凡改革前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未聘任的教师,不再重新评审,参加统一考核过渡,符合聘任条件的可由学校直接聘任到相应岗位。

4、学校聘任

中小学校根据上级或同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结果,按照我省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有关要求进行岗位聘用。

民办中小学可参照本程序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

五、改革的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为确保全省改革工作的积极推进、稳慎实施、分级负责,改革工作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工作任务如下:

第一阶段:筹备工作(2016年3月)

1、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保证改革工作的平稳推进。改革工作实行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既要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又要密切配合,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改革工作经费在教育附加费中列支。

2、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为改革提供真实依据。按照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等级体系和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调查摸底,核清各学校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职称情况等)和岗位空缺情况,摸清底数,掌握情况,为改革提供准确数据。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及配套政策(2016年3月)

1、根据国家《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我省改革工作方案、中小学教师职称过渡办法、评审办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具体标准条件以及具体实施办法。

2、工作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阶段:动员部署(2016年3月)

1、召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传达国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改革工作。

2、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教师宣传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方法、步骤及具体要求等。通过宣传发动,使全体中小学教师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2016年4-10月)

1、核定专业技术岗位。按照国家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和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教育厅按照国家批复的正高级教师数量,确定各地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推荐名额,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管理权限,分别会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各校高级及以下各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及数额。

2、开展现在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过渡工作。学校根据聘任教师情况和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统一登记过渡人员,公示无异议后,按照隶属关系报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核准并联合发文公布。

3、开展考核推荐工作。过渡工作结束后,各学校根据空岗情况,按规定程序推荐拟竞聘上一职称等级的人选。

4、开展评审工作。按管理权限组建专家评委会,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工作,公布评审结果。

5、学校聘任。学校根据评审结果,在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岗位数内予以聘用,并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阶段:检查验收总结(2016年11-12月)

全面总结改革工作。评聘工作结束后,各市要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相关政策规定、工作程序和操作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特别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办法,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共同组织检查验收各市工作实施情况,总结做法和经验,形成改革工作报告,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六、改革工作的几点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改革本身涉及人员过渡、标准制定和评审等诸多环节,工作十分复杂,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开展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市、县(市、区)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按照现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结合实际,周密部署。各市要根据省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抓紧制定2016年本地区的改革方案,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批准后组织实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各市、县(市、区)要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充分掌握本地区中小学情况和教师队伍状况,全面考虑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预案,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平稳过渡,稳慎实施。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妥善做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工作,平稳过渡,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按照隶属关系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对应关系,以及现聘岗位,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手续。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各级别新的职称(职务)评聘工作,严格按照方案的原则要求、标准条件、评价办法、评聘程序等进行。

篇3: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 今天在这里召开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全年教育工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对今天的会议高度重视, 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下面, 我就2014年教育工作进行总结, 对2015年教育工作进行部署。

一、2014年工作总结和回顾

2014年, 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 深化综合改革, 开展专项治理, 出台重要政策, 推进重点工作, 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2项关键绩效目标以及政府为民十件实事涉及教育事项,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新需求, 市教育局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项和荣誉20余项。一年来, 全市教育工作概括起来讲, 我们认为有十个方面的亮点。

(一)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其一, 为期三年的以教育质量综合

评价改革国家试点为核心的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研制并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对为期三年的实验进行周密安排。召开了全市启动部署大会, 成立了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按计划已研制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共39门学科学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年前, 我市参加教育部召开的30个试点城市汇报会, 武汉和上海、石家庄、安庆等四城市受到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的表扬和肯定。组织开展了全市第三次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并发布了监测结果。有些指标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促进了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出台了中考招生方案, 对中考科目、时间进行了调整改革, 减少统一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 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加大了分配生招生力度, 使在每个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 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 缓解了择校热。不断完善远程网上录取, 操作更加科学规范, 进一步促进了阳光招生。

其二,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学校内部教师岗位聘用管理, 深入推进“按需设岗、逐级聘任、双向选择、绩效考核”新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学校已在改革中见到成效, 尝到甜头。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在常态中探索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提前择优招聘。在每年的教师招聘计划中拿出一定比例, 尝试提前到高校择优招聘。目前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行动;其他区也将在今年开始试水。针对农村偏远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严重缺员问题, 面向社会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偏远小学志愿服务, 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

其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为目的, 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在规范管理的同时,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50万元, 支持民办学校提升质量, 办出特色。强化公参民办学校的规范发展与管理。督促指导各区完善公参民办学校“四独立”工作, 满足相应人群的教育需求。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现状的调查与管理。提请政府研究决定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同时, 开发新版“武汉市民办学校网上查询系统”, 不断提高民办教育信息公开水平。

其四, 完善督政督学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将政府教育督导延伸到每所中小学, 并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全市15个区均建立了责任督学制度, 共建立114个责任区, 聘请区级责任督学275人, 开展挂牌督导3228人次。挂牌学校967所, 占比达100%, 实现全覆盖。在调研的基础上, 在江岸区召开现场会, 推介他们的经验, 促进全市督学责任区制度的落实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成立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研制并颁布了《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督导评估方案 (试行) 》, 力求通过督政督学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其五, 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着眼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启动实施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工作, 产生了积极效果。9所在汉高职院校联合15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 共同招收288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 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 后2年在高职院校培养, 吸引了一批优质生源就读职业教育。2014年全市中职学校招生普遍向好, 此项改革试点举措深受中职学校欢迎。

(二) 启动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在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的基础上, 市政府已颁布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并启动实施。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格局。强化已有政策机制的实施完善。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重点建设薄弱地区学前教育, 突出学前教师编制的落实、队伍建设和内涵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品质,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好入园, 入好园”的需求。

(三)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基本均衡

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中, 武汉市以第三位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区域基本均衡的督导评估复查。积极推进50所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推进小班化教学试点, 积极探索推进学区制、托管制、集团化办学等, 全面提升内涵、质量、特色。全市义务教育开始向新的目标优质均衡迈进。

(四) 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协调发展

继续保持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合理比例, 普高招生人数与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大体相当。积极推进普通高中以课程多样化为重点的优质多样化发展。不断改善实验条件, 推进实验室建设现代化。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 2014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 在确保全口径上线率保持在93%以上的同时, 一本重点上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 约占全省一本上线人数的1/4 (武汉参考人数只占全省参考人数约1/7) 。新疆内地高中班由混校逐步走向混班, 武汉西藏中学受到国家民委表彰。

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2”、“五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改革, 激发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五) 市属高校合理定位, 科学发展

目前我市共有4所市属高校, 其中综合性大学1所, 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 高职院校2所。各校根据各自定位, 注重内涵, 科学发展。特别是武汉商学院在改革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越, 由全省最晚一批升入本科的院校华丽转身, 以应用型本科为发展方向, 在转型中处于全省应用型本科首位, 并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代表, 加入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召开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城市高职品牌专业建设研讨会。加强了相互交流与合作。

(六) 绩效目标、为民实事涉教事项、重大教育建设项目全面完成

推进新一批40所公办幼儿园的新改扩建工作。完成100所公办小学的标准化学校建设。强力推进新建小区学校配套建设, 强力推进普通高中实验设施现代化建设。完成最后一批116所农村学校食堂的标准化改造和56所农村学校旱厕改造工作。新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10个。会同市国资委, 为全市31万名新入学的全日制大学生每人赠送一张100元的“武汉通”公交卡, 等等。

(七) 内涵发展取得可喜成效, 对外影响不断增强

从“十二五”之初开始启动的“有效德育”工程和“高效课堂”工程持续深入推进, 并产生了良好效果, 2014年参加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成果评比获二等奖。持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以文化人的意识、氛围不断增强, 育人效果不断突显。体育三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武汉市学校体育在全国的地位不断增强。在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学生近视防控实验区的基础上, 武汉市又被确定为国家校园足球试点城市。国际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准备工作全面推进。市、区共投资1个多亿用于比赛场馆的改造建设。今年6月, 将有50多个国家的中学生选手聚集武汉, 这也是此项赛事第一次来到亚洲, 来到中国。2014年, 有近20个城市教育部门来武汉市考察教育工作, 武汉教育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八) 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覆盖全市域

2014年, 我们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 (2013~2020) 》, 将全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面积由原来的中心城区扩展到所有远城区, 为全市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足够的土地空间, 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分布的学校布局体系。在此基础上, 在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探索农村教育城市化试点, 并形成了初步规划。同时完成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规划的编制。

(九) 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有序推进

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并全面转入规模化应用。在全面推进实施的基础上, 召开了现场推进会。教育部科技司和中央电教馆领导亲临大会指导。会后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又亲自进行实地考察指导。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日趋深入, 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有15个城市教育部门考察了武汉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有的是专程, 有的是与考察其他方面的教育一并进行。

教育国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学校由原来的长江国际学校1所, 增加至现在的3所, 即新增了武汉枫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和武汉法国国际学校。国际交流更加深入, 国家合作更加广泛, 全市现有校际合作项目30余个, 涉及各类教育。2014年, 共接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批次、180多名教育同行访汉, 就相关教育合作项目与活动安排达成初步意向。

在率先研制出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正与高校联手立项研究武汉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现代学校制度以及教育现代化推进策略。其中, 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部委托武汉市研究的重要课题。初步形成了以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城乡教育一体化 (即农村教育城市化) 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格局。

(十) 抓住“电视问政”契机, 强化教育治理

强化规范四个方面突出问题的整改承诺, 抓清理, 抓自纠;抓督查, 抓整改;抓问责, 抓处理;抓建制, 抓长效。全年市、区教育部门共受理投诉922件, 市本级受理304件, 查处率、回复率100%, 满意率98.4%, 共对132名违规收费责任人进行追责, 清退违规收费1250万元 (含自我清退和责令清退) 。出台“1+10”系列制度文件, “电视问政”承诺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时同时, 我们积极配合市创建办、全力落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 发挥教育的优势, 通过小手拉大手, 强化对广大市民的教育影响。实现了“保底线, 作贡献”的工作目标, 为全市文明城市成功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强化“三个清单” (即“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 的清理编制, 强化教育经费的管理与保障, 强化依法行政, 依法治理, 提请市政府颁布了《武汉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强化安全信访维稳和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 确保全战线平安稳定。

以上是在回顾2014年全市教育工作时, 我们认为值得总结的十个亮点。还有许多工作因时间关系, 不能一一列举。

当然,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还任重道远;办学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教育经费和师资保障还需进一步强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缺员和中小学配建等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克服。

二、当前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的一年是武汉市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做好2015年教育工作, 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的一年是教育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面对我国经济进入换档调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 教育必须有新思维、新方法。要以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主动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

新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体现在教育战线, 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巩固“电视问政”取得的成果, 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引领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

新的一年是“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谋划之年。我们要咬定目标, 狠抓落实, 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指标和重点建设任务, 把教育发展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要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要求, 科学研制“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新的一年是深化教肓领域综合改革关键的一年。去年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意见和政策措施, 武汉市全面启动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改革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和要求, 克难攻坚, 精准发力, 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进一步激发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新的一年, 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种种困难与压力, 抢抓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克难攻坚, 扎实工作, 确保完成年度教育工作任务, 努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和安排

2015年全市教育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总体工作部署,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具体来讲:要围绕战略目标, 坚持核心理念;聚焦战略主题, 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质量;坚持依法治教, 促进教育公平, 圆满完成“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任务,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作出新贡献。2015年主要工作在要点中已有详细安排, 我就不一一讲了,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 坚持依法治教, 强化教育治理。

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意识。研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武汉教育与法同行”主题系列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 深化“法律进学校”工作;会同市司法局组建市、区教育法律顾问团, 依托高校筹建教育法治培训基地;继续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强化依法行政, 严格落实“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行风建设, 深化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力度不减, 班子不散, 巩固“电视问政”成果;继续开展“群众满意中小学”创建工作, 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依法抓好安全信访维稳工作, 确保教育系统平安和谐稳定。

(二) 突出改革重点, 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推进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重点的招生评价制度改革, 力求有成效、有特色、有推广价值。二是深化以“按需设岗, 逐级聘任, 双向选择, 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教师岗位聘用改革, 力求高中大面积进入, 初中、小学有序推进。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努力化解矛盾,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深化以优化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为目的的办学体制改革。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支持资金。提请市政府建立民办培训机构规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研制《武汉市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四是深化以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教育督导机制改革。推进督学责任区制度, 深化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完善教育督导公示公告、公众满意度调查制度。五是深化以培养方式多元化为平台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深化“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组织开好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三) 强化教育前瞻性, 深化教育发展研究。

一是围绕战略目标, 按照立足实际、引领未来的要求, 研究制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明确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库。二是深入开展教育现代化研究。以武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依据, 整合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两方面的资源, 研制教育现代化推进策略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三是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政策。开展农村教育城市化试点, 从发展规划、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方面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建立武汉市年度教师评选制度。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为基本标准, 开展“武汉市年度教师”评选, 有关方案今天已随大会资料下发, 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 (2) 建立20个名师工作室, 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3) 加大教师队伍补充、交流、培养和选拔力度。 (4) 深化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 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和选拔机制, 重点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及梯队建设, 不断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五) 强化内涵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深入开展有效德育建设, 深化实施有效德育五大体系、研究完善相应资源。 (3) 持续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工程,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运用信息化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整合、广泛运用, (4) 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继续完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有序推进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 (5)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武汉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 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抓好校园足球国家级试点工作, 遴选300所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试点开展游泳进课堂工作。做好学校卫生工作, 开展学生视力保护, 预防学生传染病的发生, 促进学校体卫艺工作。与此同时, 要支持组织开好国际中学生田径锦标赛, 组织工作要达到空前的水平。

(六) 补短板与发展并重,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

新改扩建幼儿园48所, 进一步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矛盾。推进9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推进23所中小学配套建设, 努力解决城市开发建设后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推进“全面改薄”工程, 改善103所薄弱中小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教育云建设, 提高生机比, 力争用两年时间达到7:1。强力推进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运动场塑胶化改造工程, 为300所中小学配备体育器材。认真办理政府为民十件实事涉及教育事项。新建、完善300所中小学校内安全视频系统, 实现中小学校内安全视频系统安装全覆盖。改善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饮用水质量, 为全市中小学安装直饮水设备。再建1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等等。

(七) 统筹谋划,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优质发展。

一是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 强化有关教师编制等政策、制度的落实。构建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 开展城乡结对、公民办共建、示范园帮扶等活动, 推动城乡幼儿园共同提高。强化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切实有效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二是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程》。该规程已随会议材料下发, 今后就是武汉市义务教育管理的总纲。研究制定武汉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 推行学区制、教育联盟、学校共同体建设, 探索委托管理。继续推进学校办学理念、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继续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特色校评估, 2015年将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评估前期工作, 发挥督政督学双轮驱动作用。三是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推进以课程多样化为重点的优质多样化发展, 抓点促面, 科学规划项目实验校试点。加强新高考改革前瞻性、适应性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认识, 在研究中统一思想, 在研究中逐步适应, 为正式进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编制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提请市政府出台加快武汉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行业类职教集团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继续实施示范学校、品牌专业、重点实训基地三大工程。五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市属高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 重点支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建设接受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开展第四届市属高校学生创业规划大赛。实施产学研资助计划, 鼓励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组织市属高校重点实训基地和第二批“市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八) 规范经费管理, 强化经费保障能力。

积极协调市级有关部门落实教育经费。强化依法理财, 认真执行新《预算法》, 以法治方式求解教育财务管理的“方程式”。健全预算体系, 改进教育专项经费预算分配机制, 统筹财力安排, 优化支出结构, 确保各学段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市级教育资助配套资金等专项资金需求。调整专项资金审批拨付规程, 推进教育财务信息公开, 强化专项经费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教育经费审计, 加大内审力度, 强化教育经费过程监管, 务求经费使用安全。

(九) 推进教育信息化、国际化, 促进全市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信息化, 完善信息基础环境。建立完善教师应用、创生优质资源的激励机制, 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 深入推进数字化高效课堂等五种规模化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使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为常态, 要使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自觉, 要使信息手段应用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教育国际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国际教育园区建设。新增20对中外友好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启动武汉市国际友好城市高中生来汉交流学习工作。加强学生国际理解教育, 创建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和示范区。强化顶层设计, 尽快完成现代学校建设校标准和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统筹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

篇4: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实施办法》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电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和教研人员。民办中小学校可参照《实施方案》,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

《实施办法》明确,在职称体系建立上,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与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在职称等级设置上,改变原来中学教师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为五个等级,资格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员级)、二级教师(助理级)、一级教师(中级)、高级教师(副高)和正高级教师(正高),与原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对应关系是:三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三级教师、二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一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对应原中学高级教师。也就是说,中学教师在原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级)的基础上,可申报评审正高级教师;小学教师在原小学高级教师(中级)的基础上,可申报评审高级教师(副高级)和正高级教师(正高级)。

此外,《实施办法》还包括按照突出师德素养、教育教学业绩的导向要求,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学历和论文的倾向;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业内评价机制两方面的内容。

据了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将于2016年年底前完成首次评聘,初步实现制度入轨,具体步骤为:6月底前完成资格过渡,8月底前完成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的评审和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推荐工作,10月底前完成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2017年全省转入常态化评聘。

双江县多种措施抓实教育精准扶贫

《云南日报》消息 双江县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把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谋划,把群众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8个重点之一来抓,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子女入学难,实施贫困村、直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自2014年起,双江开始实行高中阶段免学费入学,统一由县财政拨款支付。去年全县财政收入达48 356万元,教育投入达到25 666万元。从2014年至今共免除高中学费416.72万元。“2017年要实现全县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达到90%以上,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确保无因贫辍学学生;继续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农村贫困户幼儿入园每生每年补助300元,2018年起实施14年免费教育。”县委书记黄光富介绍。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双江县全面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深入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面向全县招收品学兼优的4种主体民族学生各15名,县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补助1 000元,并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培养。

同时,该县积极争取云南民族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每年面向全县定向招录30名贫困村学生,力争用10年时间,为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5名大学生;发挥好职业中学的作用,并积极协调联系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培养100名不同类别的乡土人才;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1+1”城乡结对帮扶共建计划和“百企帮百校”行动计划。

篇5: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一、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一)直接监管行业。我局为强力推动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安全发展规划,严格执行高危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淘汰非煤矿山、工贸行业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进园区,制定烟花爆竹经营准入标准,全面推进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和安全责任险。

(二)综合监管行业。为推进我县重点项目建设,我局制定了需安评的项目筛选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对宁定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积极协调交通、建设、电力等部门和涉及的镇,按照责任分工,严格行业标准,加大了安全监管力度;加强了危桥、危隧、危路整治,加强了建筑市场监管,强化了消防检查,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安全产业,强化基础建设。

(三)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引导企业实施安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技术示范项目,着力提升安全科技支撑保障能力。非煤矿山领域,突出地下矿山开采事故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的使用,重点督促岿美山钨业公司落实“六化”建设和存窿矿装载先进技术。危险化学品领域,突出化工园区防管控一体化监测监控技术。全力协助了国盛铁路公司装备在线监控。职业卫生领域,突出先进适用的矿井劳动保护用品、尘毒防护与治理技术、有毒有害物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先后在优能特公司、大华新材料公司和岿美山钨业公司推广了新产品、新工艺。应急救援领域,突出快速救援技术与装备、便携式救灾器材的应用,积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道路交通推行了在线监测,实施动态监控系统等安全信息系统。我局建立了全县的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完善了全县7个镇和工业园安全监管机构和监管装备,公开了举报电话:。

二、建立隐患排查和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上半年,县安委办制定了《XX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和《安全生产》、《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全面推进了企业分级分类管理系统、事故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制定了全标准体系、安全教育培训等系统工程建设,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企业安全标准化评级、企业事故隐患排查登记等工作平台的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形成属地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统筹协调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力争用2—3年时间,在全县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深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推动企业安全达标升级,实现长治久安。

三、制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企业公告制度

篇6: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

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为了全面反映全市上半年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经认真了解掌握各领域改革进度,现将深化改革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5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委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2015各项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初步成效。

(一)改革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6个专项小组和改革办,制定了《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了领导小组、专项小组、改革办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深化改革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2.分解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市委关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党发„2014‟1号),明确了深化改革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推进步骤、重点任务。制定和印发了《贯彻实施<中共市委员会关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责任分工方案》(党办发„2014‟41号),确定了6大块、23个方面、175项改革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协调单位、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各专项小组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指导和督促各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制定了本专项小组承担的改革工作方案。市改革办制定了《市2015深化改革任务及推进计划表》,确定了71项重点改革任务。全市32个主要牵头单位制定了深化改革推进任务表,明确了重点改革事项计划,为扎实有效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3.调查摸底重点改革进度。协调各部门报送了2011年以来承担全国、自治区改革试点和全市性重大改革事项进展情况,收集了近三年来我市已经出台的改革规划、方案、政策、办法、制度等资料,为做好重点事项备案、评估重点改革实效、深入谋划重点领域改革提供了依据。

4.开展重点改革事项调研。各专项小组及相关部门围绕承担的重点改革任务,组织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中小微企业发展、政府性债务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等调研,为推进重点改革理清思路、制定方案、明确重点、提出对策提供了参考。

(二)行政体制改革

1.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市编办牵头开展调研、分析论证、讨论修改,提出了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初步意见,已按规定报市委、自治区逐级审批。

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印发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办法(试行)>补充规定》(党办发„2014‟17号),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管理。对市属105家事业单位工作职能和目标任务逐项进行梳理,初步将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等类别,为全面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奠定了基础。稳步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促进市光明中学国家试点、市中医院自治区试点工作,已组建了理事会,制定了章程,建立了法人治理机制,为全市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积累了经验。改革县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对一县两区146家事业单位开展调查,已经完成了大武口区26家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岗位设置工作,其他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较快。围绕审批事项(项目)平均办结时限压缩50%以上,实现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四减少”和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两提高”的改革目标,部门联动,多策并举,精简、合并、优化行政审批。一是全面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查。印发了《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方案》,梳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233项。制定了《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党发„2014‟11号)等十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采用取消、下放、合并和调整管理方式等措施,积极推动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和优化。二是减少项目前置审批备案程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初步拟定了我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力争年内正式颁布实施。初步制定了《企业投资审批流程优化方案》,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正在细化《优化前置手续办理流程及时限表》。在网门户网站开设了“在线政务大厅”平台,完成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和行政审批督查督办平台等软件功能,6月底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平台、智慧政务网上办事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开始对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机密的审批事项在网上直接受理办理。三是积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初步拟定《市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初稿),清单初步列出了限制类14种205项、淘汰类14种228项、落后产品9种114项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和领域,逐步将投资由“严进宽管”审批制转变为“宽进严管”备案制。四是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了《市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了行政事业性收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与收费标准,对两个辖区和市属108个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18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审核,重新申报和发放行政收费许可证,注销了15项商品价格和收费管理文件,保留了144项有法律法规依据的项目,在39项临时性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取消收费项目20项,将19项“自愿有偿”项目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五是进一步降低中介服务收费标准。对全市73家中介服务组织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逐一进行审核,重新核发了《服务价格备案登记证》,严格落实自治区减免标准,对建设项目前期咨询费、工程监理、勘察设计、环境影响咨询等12项收费项目全部降低了收费标准,对监理、招标服务类和测绘、检验、评估咨询服务类等42项属于市场竞争和协商确定收费价格的项目予以保留,工业企业涉及的共同性项目评估报告以开发区及园区为单位统一编制。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健全完善经济转型升级机制。围绕国家老工业城市转型示范区建设,编制了《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配套方案,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已启动,《惠农区西河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编制了《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及《市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市农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市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三个专项方案,《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委托专业机构启动调研和编制工作,《关于支持陆港经济区发展若干意见》已报送自治区相关厅局。围绕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落实《市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2015年重点实施29个试验区重点项目,上半年已开工建设21个,完成投资10.8亿元。制定和印发了《市重大项目推进管理办法》,促进项目引进、储备、推进、建设、考评奖惩科学化。

2.进一步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党发„2013‟1号)和《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和事权下放的意见》,以理顺体制、健全机构、下放事权为重点,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惠农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了开发区工作机构,调整核定了人员编制,下放干部人事、项目审批、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9大类24项市级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明确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市、惠农区之间的关系,基本理顺了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

3.大力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印发了《关于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党发﹝2014﹞13号)、《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党办发﹝2014﹞38号)两个指导性文件,完成市保安公司、童龙公司、沙湖机场公司等7户企业的清产核资及财务审计工作,完成了沙湖机场、童龙公司等企业股权划转,做好了九柱集团生活垃圾填埋厂财产清查、资产清单、产权划转等准备工作及市环保研究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工作。探索建立市属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修订了《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办法》。探索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础天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基础,初步拟定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组建(改组)方案。积极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定了广西柳州化工与市环星海湖开发公司产权转让《方案》。

4.多策并举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一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市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市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完善“单位绩效自评”制度,公开2015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报告及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民生支出预算,市直66家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公开部门预算、“三公”经费预算。二是改进行政成本控制方式。强化以“三公经费”为重点的行政成本支出监管,修订了《市本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暂行)》,制定了《市本级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进一步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加强预算单位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会议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11项指标。1—5月份,全市党政机关行政运行支出同比下降38.99%,其中公务接待费、会议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日常办公费分别同比下降70.34%、42.99%、25.97%、38.17%。三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制定了《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方案》和指导目录。四是建立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出台了《市本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业金融考核办法》、《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有效利用自治区财政厅间歇性资金4.5亿元。

5.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房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平罗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颁证率、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颁证率和农民房屋确权登记率均达到100%,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颁证率分别达到97.2%和96%,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惠农区红果子镇等9个自治区试点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在全区全面推开,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颁证率分别达到86%、83%。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及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平罗县国家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深入,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规模生产经营、农村土地产权抵押交易、农民土地和房屋产权自愿退出转让三项机制,探索开展了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和以地养老、以权养老两项试点,已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4100多笔,发放贷款1.6亿元;办理各类农村产权交易650多笔,交易金额5700万元;退出转让宅基地和房屋农户720户,退出转让耕地3600多亩。惠农区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成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投入试运行,现呈报自治区金融办待批,正探索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健全农村产权交易规则和建立农村产权评估机构;与银行对接采取担保加确权合同抵押的方式提高贷款额度,发放农业贷款160余万元。三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改革。平罗县对23个试点村集体“三资”及债权、债务等进行了全面核查清理,制定并修订完善了《平罗县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暂行办法》,积极探索农民对集体“三资”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继承权机制。惠农区对38个村集体“三资”进行了清产核资,实行村级“三资”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加强对集体“三资”处置行为的监督。

(四)社会事业改革

1.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党发„2012‟28号)和《市实施“两名三提高”工程方案》,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以县区为主每年按10%比例实行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市、县(区)两级政府制定每年10%自治区、市级骨干教师到偏远落后学校支教。健全教师职称评聘分离机制,研究制定了《推进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实施方案》,探索推进教师职称评聘分离。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制定了《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办法(试行)》,细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申报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审核评估细则》,扶持发展以学前和普通高中教育为重点的民办教育。探索新建公办幼儿园政府购买服务办法,提高了新建公办幼儿园经费补助标准。整合宁夏煤炭工业学校、西北煤机制造高级技工学校、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组建联合学院。

2.改革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总量、类别、等级及其数量的设置和调整办法,初步起草了《市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激励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特设岗位”聘任工作,初步拿出了专业技术人员“特设岗位”聘任名额分配方案,待市政府研究审核后步实施。

3.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市属医院已打破编制界限,全部实现同工同酬;县级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探索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推动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在市中医医院2013年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员岗位竞聘方案》、《外聘职工收入分配方案》及奖惩办法等制度性规定。将平罗县定为全国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4.健全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一是开展智能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成硬件设备安装及门户网站建设,形成“同人同城同库同网”,基本实现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就业服务全程自动化、网络化和一点登陆全市查询。二是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着手成立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开展服务机构诚信状况评估,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三是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出台《市大学生创业园区优惠政策和服务实施意见》、《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管理办法(暂行)》等一系列创业孵化园优惠政策,完成了26个项目的征集、评审和入驻。四是实施职业培训示范创建工程。制定了《市鉴定中心建设方案》,成立了筹备工作协调工作小组,统筹现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立鉴定资源共享、鉴定信息互通的联系协调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订单、培训机构让利、个人适度缴费”的培训机制。

5.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是完善大病保险救助制度。出台了《关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增门诊大病有关规定的通知》,增加了4个城乡居民门诊大病病种,提高了城乡居民在基层卫生院住院报销和肾透析等20种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已累计兑现赔付1129人次,赔付金额724.8万元,共有821户家庭受益。二是改进医保监控机制。制定了《医保基金控费管理若干规定》和《市职工生育医疗费用人头包干结算标准》,完善协议医疗机构准入退出制度、协议管理制度、住院病历二级审核制度、医保用品和一次性医用耗材监控制度、医保医师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协议医疗机构诚信制度等八项制度,促进协议医疗机构诚信履约、自觉控费。三是完善就医转院和跨地区就医结算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与银川市9家医疗机构连通了医保结算系统,解决了7000多名在银川居住的籍离退休人员就医即时结算难题,方便了市参保患者区内就医。四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草了《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筛选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26个,利用农村闲置村部、学校,新建、改建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争取民政部批准建设市失能失智护理院项目,市永峰养老院一期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五是做好低保提标扩面。把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统一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城镇居民低保提高到30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每年420元调整到1930元。六是健全完善保障性住房建管机制。制定了《市保障性住房租售并举管理办法》、《市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管理办法》、市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办法,具体事项正在实施。七是完善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政策。立足于扩大住房公积金政策惠及面,将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30万元调整到50万元,最高贷款年限由25年调整到30年,大病提取住房公积金范围由9种扩大到15种,实行父母与子女间联动使用住房公积金归还个人住房贷款,对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30%(含)以上的低收入家庭可凭证明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将机关事业单位支付工资、且与单位签定劳动合同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三个月以上的职工纳入缴存范围。

(五)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清理社区创建达标、考核评比,梳理各部门组织或批准的创评活动共有26项,其中保留24项,撤销2项。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市社会组织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市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一律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实行由市、县区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对社会组织的分支机构不再进行登记审批,异地商会、非公募基金会的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市、县区民政局。

2.健全完善依法治理机制。一是在党政机关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制定了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规则,建立完善了法律顾问定期服务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顾问律师工作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明确政府法律顾问团的职责定位,进一步规范法律顾问行为。二是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意见》及具体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三是健全完善依法处理信访问题机制。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加强涉法涉诉信访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成立了涉法涉诉信访接访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政府法律顾问服务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信访值班律师受理分流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涉法涉诉信访联调联动法律服务工作机制、涉法涉诉信访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联合接访。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将市、县(区)信访任务较重的职能部门接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实现办理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

3.改进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了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与社区服务两项档案制度,制定了《市社区矫正对象定位手机管理办法》,先后为400余名社区矫正人员配备了定位手机,确保矫正对象不脱管、漏管。改进农民工资支付方式,严格执行“月支付、季结算”制度,在13家建筑施工企业推行农民工工资银行直接支付工作,办理农民工工资卡3000余张。完善劳动监察与行政司法的联动机制,研究起草了《关于建立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联动机制的意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五)文化体制改革

1.整合组建新闻传媒集团。整合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网络信息中心3家市属新闻单位,对现有人员、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和清产核资,组建了新闻传媒集团,目前三家单位已实行集中办公。建立重大新闻宣传报道媒体联动制度,在网首页建立《日报》电子版,网取消时政新闻采写,时政记者岗位转型,时政新闻统一采用日报稿件,实现一稿多用,促进报网融合。在网设立网络广播电台专栏,实现网上收听广播电台。

2.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组织实施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活动,选调基层优秀文艺节目进城市、进社区、进企业,扩大城乡文化交流演出。建立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下派的36名文化辅导员协助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建文化活动团体,引导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将加强“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加大投入、增强服务、组织落实,在服务供给、人才培训等方面努力实现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欣赏、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在体验经济发展的同时,享受“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的便利和“流动文化服务”愉悦身心的快乐,实现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文化活动、免费开放、流动服务、电影下乡、信息共享等工作有序组织实施。

3.推进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制定了《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确定了建设市图书馆数字化系统改造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化馆电子阅览室、大武口区文图两馆达标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建设、47个社区193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配置及挂牌工程等7项重点建设项目,各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五)党的建设体制改革

1.健全完善组织工作机制。制定了《市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联系工作机制》,推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出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制定了2014——2018年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努力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干部培训体系。认真落实《市处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新任职副处级干部到信访部门跟班学习管理办法》的制度,建立全市处、科级优秀年轻干部库。建立干部“干事档案”核查公示和组织部门“双向约谈、深入走访”制度,形成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查机制和综合分析研判机制。在大武口区开展“智慧党建”试点工作,在惠农区开展机关干部到社区报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制度,成立了市大学生村官促进会。改进干部培训机制,落实《市选派非公有制企业指导员暂行办法》(党办发„2013‟89号),进一步健全完善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机制。落实《中共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党发„2013‟42号),推进市县党校改革,撤销大武口区委党校和惠农区委党校,原工作人员和编制由各县区消化,干部培训工作由市委党校承担;平罗县委党校挂市委党校分校牌子,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共享。

2.健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公开述廉制度,制定出台了《市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市纪委全委会公开述廉制度(试行)》,在全区率先启动了领导干部在纪委全委会上公开述廉工作。调整市反腐败案件查办协调领导小组成员,修订完善了工作规则,建立了重要信访举报情况、重大案件线索分级移送、处分问责通报等工作机制,强化各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了工作合力。加大对县区和部门纪委(纪检组)查办案件的指导和考核,重要案件坚持下查一级,防止压案不查、瞒案不报和查案不力等现象,先后严肃查处了三起严重违纪违法案件。3.健全完善人大、政协工作制度。市人大围绕健全完善人大工作制度,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使代表依法履行职权,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制定出台了《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建议督办办法》。市政协制定了政协领导直接联系委员工作制度、政协委员联络服务基层群众工作制度,围绕建立党政府和政协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制度,制定了《市政协2015协商计划》,确定了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8个协商课题,在市政协十届二次全会上审议通过,积极促进常委会协商、主席会协商、字正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等多层次广泛协商,目前已完成政府采购、中小企业技改资金、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等课题调研,以咨政形式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了协商。

二、深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等待中央、自治区出台改革决策政策和报批事项。中央、自治区相继召开了2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了一些重大改革事项,但目前相关文件和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我市各县区、各部门担心“抢跑”与中央、自治区改革要求不相符,同时也期望参照中央、自治区改革“蓝本”制定相关规划、政策;一些改革《方案》、《意见》已报送自治区相关部门,但一直未下批复,影响改革事项的实施。

(二)部分改革事项研究不够深入、《方案》不够完善。目前,对一些本市能自主改革的事项,相关部门已草拟了《方案》或《意见》,但由于政策依据不够充分、改革措施可行性不强等因素,有的一直在反复修改,有的未能提交会议研究,影响改革进度。

(三)部分单位对承担的改革事项重视不够、推动乏力。一些单位没有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工作创新等方面研究思考改革,把抓好常规工作当做推进改革,抓不住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事项,市委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若干意见》及其《分工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没有有效落实。

(四)各部门(单位)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深化改革事项多、任务重,各专项小组牵头单位人力、精力有限,对各专项小组成员单位的改革事项不完全熟悉,推进改革主要依靠承担改革任务的责任单位。对于跨部门的改革事项,相关单位还缺乏深入沟通,分工负责、协力推进机制还不到位。部分单位牵头责任意识不强,协调配合单位不主动,使改革事项各部门、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各环节之间的进度不平衡,缺乏整体推进的协调性。

三、下半年深化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一)强化领导小组决策职能。组织召开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第三次会议,进一步完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议事机制,健全深化改革事项会议研究、资料备案、信息报送、督查考核等制度,强化深化改革的决策研究和指导落实职能。

(二)开展重点改革事项研究。领导小组各成员、个专项小组及各责任单位要及时研究国家、自治区深化改革决策和政策,围绕全市重大改革事项,确定调研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深化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三)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制定《市2015年深化改革任务和推进计划》,指导各专项组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抓好各领域改革工作。各专项小组要强化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职责,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增进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动2104年71项重点任务,梳理确定重点改革事项和试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四)加强深化改革督查考核。建立深化改革督查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发挥考核导向作用,促进各县区、各部门切实抓好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市改革办每月对深化改革工作进行统计汇总,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和通报,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评。加强与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及各专项小组办公室协调,联合开展改革专项工作督查,推动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实。

上一篇:关于2012年就业失业证换发的通知下一篇:机床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