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的魅力

2024-07-23

词语教学的魅力(共8篇)

篇1:词语教学的魅力

词语教学的魅力

李怀源

我举出一些词语教学的案例,多是“年代久远”的。在那个年代,往往偏重于课文的分析,而分析多是字面意思的理解,这恐怕是多数人的普遍认识。但我相信看过这些案例以后,会引发我们的反思,让我们愿意从过去的教学中获得营养。发现词语的现实意义

斯霞《我们爱老师》教学片断—— 师:“关心”是什么意思?老师平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 生:老师教育我们上课要用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姿势。师:这是老师关心你们的学习。老师还在哪些地方关心你们呢? 生:有一次,我把手放在嘴里,斯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把手放在嘴里,我说我的牙齿活动了,斯老师就替我把牙齿拔了。

师:黄晓说,前几天他牙齿活动的时候,老师帮他把活动的牙齿拔了,这是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

生:有一次,天很冷,周小松衣服穿得很少,斯老师就找了一件衣服给他穿上,这也是老师关心我们。

师:对!这是老师在生活上关心你们。呵,龚遵群也想说,你说吧!生:有的时候,我们有缺点,老师找我们谈话,要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

师:你们都讲得很好。老师从学习、生活、思想品德方面关心你们,所以课文上说:“老师关心我们。”现在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

解读:斯霞老师对“关心”的理解显然超出了“关心”的字面意思。斯老师更重视词语的现实意义,通过几个事例的说明,让学生明白,其实书上“老师关心我们”是有多种含义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更多切身的体验,使文中看似平常的语句“活”了起来,为“我们爱老师”奠定了真实而充沛的情感基础。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

霍懋征《月光曲》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师: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虽然是一间茅屋,但是,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那么幽静,那么美,这才叫做清幽呀。

片断二:

师:什么叫“微波粼粼”?

生:形容海中波浪不大。

师:微波是小的波浪。但被月光一照,这个“粼粼”怎么样? 生:像鳞一样,闪闪发光。

师:(描绘地)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师生同说: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片断三:

师:兄妹俩专心听贝多芬弹琴,有一个词叫“陶醉”,“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读词典解释)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心理活动上。

师:对。沉浸在里面,被美妙的琴声迷住了,什么都忘掉了,所以叫陶醉。记得上回我给你们讲过,画家吴道子看到嘉陵江美丽的山河怎么样啦?(生:自我陶醉了)只看到美了,什么都忘掉了,陶醉了,师:“等他们苏醒过来”,“苏醒”什么意思? 生:睡了以后,刚醒过来。

生:什么都不知道,昏迷过去了,清醒过来叫苏醒。

师:对了。一般人要是病重了,或者有特殊情况昏迷了,当他醒过来时,叫苏醒。兄妹俩不是别的,是沉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了。

解读:霍老师在处理“清幽”一词时,让学生把安静的意思说出来,又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到美,词语营造的意境就出来了。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这画面和词语结合在一起,再碰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清幽”这个词就会浮上学生心头。处理“波光粼粼”时霍老师采用了和前面相似的方法,教师语言的描绘,把词语放进了具体情境,也放进了使用的语境,让词语表达的意思立体起来,生动起来。霍老师在词语教学时更注重情境的营造。“清幽”注重了意境美,“波光粼粼”突出了动感美,“陶醉”与过去讲的故事情境联系。教师没有止步于词语的意思,总是把学生引入词语和句子共同表达的意境之中,启发学生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发掘词语的表现力

袁熔《狼和小羊》教学片断—— 师:这时候,“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

(板书:龇着牙逼近),想想,这时候狼是一副怎样的神情,它有哪些行动? 生:这时,狼睁着眼睛,非常凶狠。

生:这时,狼露出牙齿,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在想,这只小羊真会争辩,我一定要把它吃掉。

生:这时,狼张牙舞爪穷凶极恶地逼近小羊。

师:狼逼近小羊,大声嚷(在板书“嚷”字前面再添加“大声”两字),“嚷”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大声喊叫。

师:那么,我把“嚷”字换成“喊”,行不行? 生:行的。

师:但是,这里为什么用“嚷”不用“喊”呢? 生:因为狼想,我已经找了两次借口,都被小羊驳倒了,不能再和它讲了,应该给它点厉害看看,所以狼就大声嚷了起来。师:对。“嚷”字里边还包含着无理取闹的意思,狼存心要吃羊了,就大声嚷起来。解读:从袁熔老师对“嚷”字的处理来看,她重视词语对内心的表现力。通过对“嚷”与“喊”的形式上的比较,让学生思考,在此处为何用“嚷”?通过思考,想到狼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又能够切实体察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词语的解释方法

李吉林《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地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大家把这句话念一下。

(生齐念)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解读:从李吉林老师这个教学片断来看,她不只关注了一个词语,而是关注到多个词语。方法也是多样的。对“危”字的处理,让学生选择字典中的义项,除了锻炼查字典的能力,更是对学生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能力的训练。通过图让学生说“怪石嶙峋”的意思,特别是“嶙峋”,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就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很多怪石堆积在一起,才是“嶙峋”。选择义项,通过看图理解词语的意思,这都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左友十二《伟大的友谊》片断一:

师:同学们注意,这个“汇”是什么意思?

生:“汇”就是“寄”的意思。

师:那么,左老师有一封信要你寄一寄的话,能不能说这封信请你“汇一汇”?

生:“汇”是“送”的意思。

师:这支笔你送给我,能不能说“你汇给我”?

生:“汇”是寄钱到某个地方去。

师:“汇”有寄的意思,我们平时是这么说的,爸爸妈妈每个月都要寄钱给奶奶和外婆。但书面语言寄钱一般都用“汇款”或“汇钱”。

解读:理解“汇”,如果只理解到“汇”就是“寄”的意思,也没有问题。左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他能够让学生细致分辨词语的意思,教师又提出“寄”与“汇”“送”是否可以通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掌握了“汇”的用法。学词语不但是知道意思,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还学会了应用词语。

左友十二《伟大的友谊》片断二:

师:“热忱”是什么意思?

生:情意热切真实。

师:简单地说就是“热情”是吧,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解释?

生:热烈。

师:不确切。

生:热切。

师:不对。

生:热心。

师:还可以把“忱”字改成“诚心诚意”的“诚”字,说成“热诚”“热情”是不是?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释“热忱”这个词的?是用同义词“热诚”“热情”来解释的。这是我们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解读:左老师没有满足于字典里的解释,而是引导学生想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解释,学生就想到了“热烈”“热切”“热心”,虽然这些词解释得并不准确,但是学生能够抓住“热”字。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太熟悉的“忱”字换成比较熟悉的“诚”字。用同义词来解释词语,是词语解释的一种方法,这是教师在这里的教学重点。

左友十二《伟大的友谊》片断三:

师:什么叫“毫不在意”?

生:就是“毫不在乎”。

师:“毫”字没有解释。

生:丝毫不在乎。

生:一点也不在意。

生: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师:一个词语就可以用好几种说法来解释,中国的词语就是这么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好好学。

解读:让学生解释“毫不在意”,学生已经掌握了前面的方法,就是用同义词“毫不在乎”来解释。教师于是对“毫”字进行深究,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确切,学生的解释是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词语。在这里,教学重点是提示学生一个词语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解释。

左友十—:《伟大的友谊》片断四:

师:“厌恶”是什么意思呢?

生:厌恶是恼恨的意思。

生:令人憎恨、讨厌。

生:形容对事物或某人感到十分反感。

师:你背了词语手册上的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可以说对人产生反感。

师: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厌”就是“讨厌”,“恶”就是“反感”,“厌恶”就是“讨厌、反感”的意思。

解读:学生在解释“厌恶”的时候,已经能够使用前面的方法,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左老师显然还是不满足于此,他教给学生另一种解释词语的方法,那就是拆字法,把“厌恶”拆成两个字。通过这样的拆解,学生对词语的解释有了更多切身的体验。在以后碰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运用了。

通过左老师的教学实例,我们看到了词语教学的更深层意义,那就是让学生对词语更敏感,对词语的把握更细致,词语教学不止于理解,而指向欣赏和应用。这是左老师的案例给我们的启发。

通过看这些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在词语教学中既有语文作为工具的使用,又有语文中人文因素的发掘,是阅读教学一个不可忽略的台阶。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语的意境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这是词语教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小

篇2:词语教学的魅力

赵黎英

聚焦当今名师的课堂,我们发现,词语教学总是能和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细节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阅读课堂撑起一片蓝天。词不离字,辨析明义

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大量存在,词语意义相近或相通也非常多见,如何让学生准确分辨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语,在支玉恒老师的《月光曲》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演绎。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生答“曲”)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字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对吗?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曲服,决不曲服。

(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屈原的“屈”。

围绕一个“曲”字,支老师独具匠心,在比较和追问中让学生明白了“歌”与“曲”的区别。在正确理解了名词“曲”的含义后,支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对“曲”的另一个读音进行了辨析,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教学。词不离句,体验感悟

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怎么办?窦桂梅老师的《丑小鸭》这一课给出了答案。

师:细心的你在这三个片断中一定会听出来,鸭子欺负它都有一个动作“啄”,课文这里也有“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生答略)

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原文,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这里的“啄”表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疼爱。

师:是怎样的“啄”?

生:是疼爱的“啄”,是轻轻地“啄”。

师:好啊,把你的感受放到课文中去读读这段话。(生温柔地读课文)

师:鸭子欺负小鸭的“啄”是怎样的“啄”?

生:是狠狠地“啄”。

生:是讨厌地“啄”。

生:是无情地“啄”。

师:把你的感觉再送到文章中去读,你会发现你读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生有感情地读)

师:看似同一个词,是简单重复,但是内涵却是丰富的,这就是语言的内涵。

窦老师让学生把动词“啄”字置于具体的情节之中,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丰富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童话的味道来。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在第二课时后半部分还有一次精彩的演绎,窦老师引导学生分辨两处“藏”有何不同,“小鸭在天鹅的世界里为什么还要藏呢,它究竟藏的是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学会了从简单中看出深刻。词不独义,引而深解

汉语中的词语多有多重含义,尤其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由本义可导出引申义,或衍生出比喻义。如何让学生体会其所包含深层含义?薛法根老师在《卧薪尝胆》一课上为我们作了经典的示范。

师:整整三年,越王勾践都这样过下来了,他所受的侮辱、屈辱、耻辱,他都忍下来了,因为他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要报仇,这叫(生齐读“忍辱负重”)

师:三年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做国君,回国后,他是怎么做的?

生:白天,他„„

师:这就叫——

生齐:卧薪。

(生接着读)

师:这就叫——

生齐:尝胆。

师:现在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生读有关语句)

师:如果勾践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苦胆,这样做叫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你认为真正的卧薪尝胆还要怎么做?(生答略)

师:同学们,卧薪尝胆的意思可能人人都懂,可是它包含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要认书中读出来。我们一起读书。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学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学到这里,我要问大家,课文中的勾践卧薪尝胆,因为他要报仇雪恨,我们现在需要不需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因为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

生:其他国家都不和我们打仗。

生:我觉得表面上的意思是不需要的,里面的意思是需要的。

师:我觉得你说得还不清楚,能说得清楚点吗?

生:睡在柴草上,吃着苦胆,是不需要的,可是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需要的。

师:是的,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所以,这个苦胆,尝的是什么?

生:尝的是精神。

学生对“卧薪尝胆”字面意思的掌握往往十分容易,倘若没有薛老师的两度追问,“卧薪尝胆’一词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一个较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还是一个孤零零的元件,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对该词有了深刻的了解,将来提取运用这个词语也会灵活许多。

词文相连,串而寻源

在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与课文语境融会贯通的词语教学片断:

师:把你能够发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教师巡视)

师:我把四处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看: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咱们一组一组地读。

(学生读词串,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月夜的画面,读出感觉,并不时范读词语。)

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

师: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生: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生齐读)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再读。

(生再读)

师:很好。同学们,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段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

师: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生:只意味着可惜。

生:孤独、孤单。

这段长达十多分钟的教学一改“就词语而词语”的教学方式,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被引入了独特的意象,在反反复复的品读涵泳、想象感悟之中,让八个词语在孩子们的心中成诗成画,词语被赋予了温度,不仅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当学生沉浸在这美词美景之中时,教师却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的美景对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从而把教学环节推向深层。词语教学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了绝好的铺垫。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东方小学

抓几个词就够了

管建刚

一节课,40分钟是个常量,课文的长或短,却是个变量。中年级,课文四五百字;高年级,七八百、上千字的都有。高年级教师,课文长,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这里抓一下,那里挠一下,零零总总,里里外外,嘴里的唾沫星子已干,教学欲望却不休。小学语文,一周六个课时,去掉两课时的作文,用于阅读教学,不过四个课时。一篇课文,一般不能超过两个课时;超过,你得从其他课文里省,不然,你没时间做练习、搞复习。这是教学现实,必须正视。

必须要将课文教“短”,确保两课时内,将比较长的课文,一扫而光。这个“扫”,当然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地“扫”。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是文包诗,有文有诗,怎样处理文和诗的关系,历来是教这类文章的一个争议点。就《黄鹤楼送别》一文来说,我认为,只要把描写李白和孟浩然告别的那个故事熟烂于心,那么对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学生也就懂了;只要学生把故事中的李白和盂浩然的情感感受了,那么对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情,学生也就明白了。

怎样让学生较为快捷、有效、集中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我一步步地缩小、再缩小,从全文落到小节,冉从小节落到句子,再从句子落到词语,留下了四个词:“饯行”“依依”“伫立”和“凝视”。

“饯行”,出现在课文的第一小节。它的近义词是“送行”,与“送行”的不同之处在于:“饯行”是摆了酒席相送。李白又是在哪里摆酒席相送呢?——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它是怎样的呢?尽管课文只写了一句话,“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却也足以看出它的气势。李白送孟浩然,不是一般的“送”,而是摆了酒席相“送”,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摆酒席,而是在最著名、最豪华的酒楼里相“送”,这就是题目“黄鹤楼送别”的“送”。

“依依”出现在课文的第二节和第四节。第二节出现在“依依惜别”这个成语里。“惜别”的意思是“舍不得分别”。“依依”是什么意思?学生大都不知道。《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解:1.舍不得分别;2.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显然,此处的“依依”是第一个意思。“惜别”已经表示“舍不得分别”了,“惜别之情”已经够通顺了,作者觉得不够,还要加一个“依依”,再来一个“舍不得分别”,这是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

“依依”还出现在第四小节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句中,这里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初看,一口咬定第二种,即“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不妨让学生再吟咏一番,提示:此时此刻,在李白和孟浩然的眼里,“依依”的杨柳,仅仅是“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感觉吗?学生自然豁然明白,这个“依依”既有“杨柳随风摆动的样子”的意思,也包含着“舍不得分别”的意思,仿佛杨柳也在为友人的分别而“依依”。这就是一语双关,这就是借景抒情,这就是语言运用的精妙。

“伫立”和“凝视”都出现在第四小节。“伫立”的近义词是“站立”,是“长时间的站立”的意思。李白站了多长时间呢?直到孟浩然的船走了,看不见了,还“伫立”着。古时候的船,靠人划,靠风吹,速度慢,长江又很开阔的,能看得老远。李白一直站着,站着,直到船的影子都看不见,他还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用目光来送友人。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送”。

“凝视”,意思是专注地看。李白看什么?先是看孟浩然,再是看孟浩然的船。孟浩然的人和船都不见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他还在看,还在凝视,凝视着“滚滚江水”。不妨让李白转过身来,让他“凝视”的目光对着你,你会看到他的眼里满是离别情,留恋,惆怅,不舍,失落,空虚„„这是一种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一动也不动,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像滚滚的长江水,波翻涛涌,情不自禁,于是有了一笔挥就的、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黄鹤楼送别》,抓几个词,这就够了。抓住词,将词的内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联系、替换、吟诵、点拨等方式,一点点地放大,词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的内涵也立体起来,丰润起来。

篇3:疏“源”活水彰显词语魅力

一、凸显文字内涵, 培植学词兴趣

词语的教学从字开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 她充满灵性, 记载着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在教学中, 凸显汉字的构字特点, 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在学习生字时, 让学生关注字的内涵。譬如学习“自”时, 要读准音, 认清形, 了解义, 为何这么说?让学生追根究底。“自”不是指眼睛, 而是指鼻子。“自”在甲骨文、金文中都像鼻子, 今天的“鼻”字上还有“自”字;古人判断人是否还活着的动作是用手试试鼻子;我们说自己时, 也是手指着鼻子, 不会指着眼睛。这样, 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被点燃了。

在教学“歌”字时, 为防止学生把它的偏旁写成“攵”。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形似的偏旁“攵”和“欠”象征意义的区别。“‘欠’的甲骨文是一个面朝右跪着的人在打哈欠, ‘欠’字所象征的是与打哈欠相关的意义, 与之相关的‘吹’‘歌’等字都有张口打哈欠的形状;而“攵”字由‘攴’演变而来, 甲骨文, 右下方是一只右手, 上部是一根皮鞭, 是手拿皮鞭击打的意思, 后来“攵”所象征的就是击打的意思, 以“攵”作部首字也多与‘击打’有关, ‘攻’‘改’。”在追根溯源中, 一方面减少了学生错别字的产生, 另一方面学生探究汉字、掌握汉字的热情被激起。

二、探究解词方法, 培养自主学词

词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思、进入词语的意境, 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 能够使学生进入无限广阔的语言空间。课标对词语教学有明确的规定, 在教学中, 让各年段学生随文习得解词的方法。

1. 联系生活体会词义

《欢乐的泼水节》中“灌、瓢、互相”三个词的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方法。“灌”用表演的方法。“瓢”采用“本意探源法”, 它的右边为何是“瓜”, 看图知道因为瓢是用瓜做的。引导学生探寻汉字之源, 从字理上发现词语的妙处, 不但能让学生轻松掌握字形, 而且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互相”一词,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 在教学中创设“语用”情境:生活中你帮我, 我帮你, 就叫做——互相。这样的教学让词语与学生更亲近, 使学生不仅理解, 而且更好地悟到词语。

2. 联系语境体会词义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 组合相当灵活, 用法也极富有变化, 某一个词语只有放到具体的语境中, 其意义才是确定的。“偷采白莲回” (《池上》) 中的“偷”在字典上有三种义项, 一是偷盗;二是瞒着别人、悄悄地;三是抽出 (时间) 。这儿的“偷”该选哪种义项?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让学生选择字典中的义项, 除了锻炼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更是对学生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能力的训练。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 在阅读教学中要随文指导, 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 对词语会更敏感, 对词语的把握会更细致。这样培养出的学生, 运用语言文字时, 就能准确使用。

三、创设情境活用, 扎实词语根基

课标强调了课程性质的“实践性”特点。这就要求教者, 努力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根据教学目标把练习的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1. 多维听写, 从记忆走向运用

听写词语是进行词语的有效练习方式之一。教师报一个词语学生听写一个, 这仅是根据字音判断字形的练习。听写还可以多角度进行。“骨瘦如柴”一词, 如何在听写中达成训练目标的多元呢?一从“构词规律”角度听写, “骨瘦如柴”是一个比喻式的形容词, 像这样用比喻的方式来构词还有哪些呢?二从“词义内容”角度听写, “骨瘦如柴”是形容瘦到极点, 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消瘦?与之相反的, 又有哪些词语呢?学生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 构建起了具有关联意义的词语仓库, 便于今后运用;三从“语境运用”角度听写, 也就是听写带有“骨瘦如柴”的句子。

2. 情境运用

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 紧扣文中“奋笔疾书”一词, 引导学生感受谈迁在困难面前坚强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让学生结合生活展开想象, 说说谈迁奋笔疾书的情境。“谈迁刚从郊外考察回来……”“谈迁病了……”“寒冷的冬天……”学生凭借想象来丰富、放大这个词语的特写镜头, 对词语进行描述, 谈迁的形象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个文字符号在学生眼里还原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词语丰富的内涵生动地投射在学生的心潮上了。

3. 迁移运用

课文中的词语, 学生学习后如果不能加以运用, 那仍然只是一种语言符号, 没有实现其语用的价值。课堂上, 教师要创设多种渠道, 让学生有机会对学过的词语及时进行运用, 达到学以致用。

四、拓展空间积累, 丰实学词内容

“学语文是‘无序’的, 就是今天读一篇, 明天读一篇, 今天记住一个字, 明天学会一个词, 日久天长, 积累多了, 说话、写文章, 就越来越自如, 就能出口成章了, 下笔成文了。”充分利用教材, 教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 让学生多摘, 多记, 多积累。预习时, 引导学生养成画出好词佳句的习惯, 边画边读, 抄于札记簿中, 经常温习, 积少成多, 丰富词汇。养成边学边温习, 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适时梳理学习的词语, 如将词语归类, 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 让学生发现规律, 新词若用上2、3次就能掌握了, 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词语。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勤读书。“中国的汉字取其3000个常用字, 可以一个一个认, 一个一个学。但中国的词汇浩如烟海, 怎样一个一个学会?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如果熟读一个完整的故事, 那么对这个故事里丰富的词汇几乎都有一定程度的感受, 可以丰实学生词汇量的储备。处处留心、多思考, 激活词汇信息量, 学生说话、写作时, 就能举一反三、信手拈来, 左右逢源, 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篇4:让词语教学绽放生命的魅力

关键词 小学词语;教学探究

我国著名言语教学专家、教授李海林在其《言语教学论》写道:“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起来。”可是,我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课堂上,常常看到不少老师写出词语,然后教读词语,之后请学生朗读词语,最后老师请学生简单说说词语意思或再读词语、抄写词语,教师的词语教学就宣告结束。于是,那一个个原本生动、鲜活、充满意蕴的词语枯萎了,早早的让孩子们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字词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孩子们亲近字词,热爱语文呢?根据在长期语文词语教学中看到的一些情况和一直以来的不断探索,我从词语教学的“导、教、学、用”四个方面进行尝试,力求让词语教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让孩子们快乐学习词语,快乐学习语文。

一、让每一个词语向我们款款而来

词语不是一个个死的、无感情的符号,其背后蕴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我们老师首先要满含敬畏的感情走进词语丰富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透过词语去品味词语中所蕴含的情和爱,受到词语历史文化的熏陶。这样我们的词语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在学生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老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反复酝酿、诵读,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情和味。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读有关词语,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二、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课堂

俗语说“读书,读书,不读怎么叫读书。”所以,我们在词语教学中要在孩子们对词语的“读”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让学生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孩子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因为朗读可以赋给词语以生命,朗读可以使词语留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读好课文、读懂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火烧云》教学中,我不是逐词、逐句、逐段的讲授,而是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用适当的问题导语,把课文整体贯穿起来。课文主要写火烧云的几次变化?都是怎样描写的?哪次变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去读:朗读、默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重点的句子反复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读”不仅仅有助于把词语牢牢地记住它,更重要的是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不是教会的,有些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体会、去感悟,让每一个早晨朗朗的读书声唱响孩子们的未来吧。

三、让多媒体给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阳光大道(运用多媒体开展词语教学)

以前没有多媒体,老师遇到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词语就束手无策,责任心强点的老师就自己手工制作或画简笔画,现在有多媒体就好办多了。

比如,我在教孩子孩子们《鸟的天堂》中有一个句子:“……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为了让学生理解“应接不暇”一词,在设计课件时,我有意识的安排鸟儿飞起的场面:先是一只飞起,接着又是两只飞起,后来又是三只飞起……就这样,鸟儿一批一批的飞起来,有先有后,学生看到这个画面,很自然就领会了“应接不暇”的意思。

使用多媒体开展词语教学,将词语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孩子们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老师们,多辛苦一点,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别应付了事,多制作几张课件,让多媒体给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阳光大道。

四、让游戏走进我们的词语课堂教学

儿童天生好动,特别喜欢模仿和动手。因此,借助有效的模仿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我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的。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我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然后请学生自己“演示”,学生情趣高涨,相信这个词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了。”随之我又要求学生联系用“渐渐地”这个词联系说话,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的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激发了兴趣,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为此,有的老师说我的课堂像在“玩游戏”,其实,我是想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进行动作表演,在快乐的表演中掌握词语、运用词语。例如教学“打、拔、拍”等字时,我让学生用手表演动作,学生明白“提手旁”跟手有关;又如教学“跳、跑、踢”时,让学生演一演脚的动作,明白“足字旁”与脚有关。这样,肢体动作演示了字的形义联系,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

篇5:词语教学的魅力

魅力的近义词:

魄力

基本解释

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刘白羽 《日出》:“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前进吧,祖国!》:“祖国呵,你能告诉我吗,你的未来的道路究竟有多宽,多远,多美呵,你是以多大的魅力在吸引人们!”

英文翻译

1.glamour; charm; enchantment; fascination; charisma; spell; winsomeness; witchcraft; witchery

相关内容

用魅力造句

轻柔的夜晚具有诱人的魅力。

“夫人”是很有魅力的。

他的魅力对我不起作用。

他充满魅力,生气勃勃。

这种魅力是无法抵御的。

宇宙的循环模式显然富有魅力。

金钱对他已失去魅力。

她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他很快就让她的魅力给迷住了。

古董店对很多人有特别的魅力。

他的作品确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本书有一种难以解释的魅力。

她为自己的魅力自豪。

他懂得如何具有魅力。

浮光掠影的魅力,很快就会消失。

然而荒野的魅力却已经消失殆尽。

唯独她流露出信心,喜悦和魅力。

篇6:形容男人有魅力的词语

形容男人有魅力的词语1

玉树临风

【解释】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例句】试想:那梨花带雨,那玉树临风,那英姿飒爽,那秀外慧中,那高贵端庄,那白水生晕.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容男人有魅力的词语

风度翩翩

【解释】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温文尔雅

【解释】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风流倜傥

【解释】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倜傥:卓异,洒脱不拘。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

【出处】明·许三阶《节侠记·私仰》:“羡英年壮节堪多,似冰心在玉壶,散财结客,侠比三河,风流倜傥,名倾六辅。”

气宇轩昂

【解释】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形容男人有魅力的词语

【出处】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林中书彦振摅气宇轩昂。”

一表非凡

【解释】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才貌双绝

【解释】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五回:“久闻足下大名,果然才貌双绝。”

面如冠玉

【解释】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形容男人有魅力的词语2

一团和气、和颜悦色、饱经风霜、文质彬彬、慈眉善目、冷静严肃、容光焕发、有棱有角、沉着冷静、面冷心慈

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年少多金、神勇威武、天下无敌、宇内第一、寂寞高手、刀枪不入、唯我独尊、玉面郎君、仁者无敌、勇者无惧、金刚不坏、英明神武、侠义非凡、义薄云天、古往今来、无与伦比、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待友热情、对敌冷酷、阴险狡诈、无所不为、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对友赴汤蹈火、再所不辞、两肋插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慷慨大方、头脑精明、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百折不饶、百打不死、侠中豪杰、人中龙凤、有情有义、有胆有色、举世无双、既酷又帅、人之表率、诚实可信、谈吐大方、风度翩翩、气势凌人、气质高贵、单身贵族、貌赛潘安、智胜孔明、勇比子龙、义超关羽、巧越鲁班、至尊至圣、至高无上、华丽绚烂、英勇无比、道德榜样、千杯不醉、坐怀不乱、知识渊博、才高八斗、傲视众生、世外高人、光明磊落、公正无私、震古烁今、温文尔雅、理直气壮、口若悬河、年轻有为、谈笑风生、明眸皓齿、目光如柱、英姿勃勃、伶牙俐齿、面如冠玉、博学多才

形容男人有魅力的词语3

风度翩翩fēng dù piān piān

[释义] 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语出] 《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正音] 翩;不能读作“biān”。

[辨形] 翩;不能写作“篇”。

[近义] 风流倜傥

[反义] 尖嘴猴腮

[用法] 形容男子。一般用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门外走进一位男士;身材修长、~。

一表人才yī biǎo rén cái

[释义] 形容人的相貌;仪表都很出色。[语出] 元·关汉卿《望江亭》:“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嫁一个去?”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才;不能写作“材”。

[近义] 一表非凡 仪表堂堂 飒爽英姿

[反义] 呆头呆脑 其貌不扬 獐头鼠目

[用法] 含褒义。多指男子品貌出众。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仪表堂堂”;都形容人的仪表不凡。但~偏重于“品貌”出众;而“仪表堂堂”偏重于“堂堂”;有“仪表庄严大方”的姿态;而~没有。

才貌双全cái mào shuāng quán

[释义] 形容人的才学高;容貌姣美。[语出]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正音] 双;不能读作“suānɡ”。

[辨形] 才:不能写作“材”;貌:不能写作“冒”。

[近义] 才貌超群 才貌出众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形容人的外貌、才学兼备。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才貌超群”都有才能很高;外貌极美的意思。但~偏重在“双全”;两者兼备;而“才貌超群”偏重在“超群”;即才貌超出一般人;比~更深一层。

顶天立地dǐng tiān lì dì

[释义] 头顶云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也形容敢作敢为;光明磊落。[语出]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近义] 英姿勃勃 威风凛凛 气概不凡 傲然挺立 巍然屹立

[反义] 卑躬屈膝

[用法] 一般用于人;常和“英雄”连用。一般作定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一言九鼎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一身是胆

【解释】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篇7:形容男人有魅力的词语有哪些

如何形容一个男人有魅力?这可以有学问的,下面提供了形容男人有魅力的词语,希望对您有帮助~

风度翩翩fēng dù piān piān

[释义] 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语出] 《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正音] 翩;不能读作“biān”。

[辨形] 翩;不能写作“篇”。

[近义] 风流倜傥

[反义] 尖嘴猴腮

[用法] 形容男子。一般用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门外走进一位男士;身材修长、~。

一表人才yī biǎo rén cái

[释义] 形容人的相貌;仪表都很出色。

[语出] 元·关汉卿《望江亭》:“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嫁一个去?”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才;不能写作“材”。

[近义] 一表非凡 仪表堂堂 飒爽英姿

[反义] 呆头呆脑 其貌不扬 獐头鼠目

[用法] 含褒义。多指男子品貌出众。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仪表堂堂”;都形容人的仪表不凡。但~偏重于“品貌”出众;而“仪表堂堂”偏重于“堂堂”;有“仪表庄严大方”的姿态;而~没有。

才貌双全cái mào shuāng quán

[释义] 指的是人的才学高;容貌姣美。

[语出]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正音] 双;不能读作“suānɡ”。

[辨形] 才:不能写作“材”;貌:不能写作“冒”。

[近义] 才貌超群 才貌出众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形容人的外貌、才学兼备。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才貌超群”都有才能很高;外貌极美的意思。但~偏重在“双全”;两者兼备;而“才貌超群”偏重在“超群”;即才貌超出一般人;比~更深一层。

顶天立地dǐng tiān lì dì

[释义] 头顶云天;脚踩大地。指的是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也形容敢作敢为;光明磊落。

[语出]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近义] 英姿勃勃 威风凛凛 气概不凡 傲然挺立 巍然屹立

[反义] 卑躬屈膝

[用法] 一般用于人;常和“英雄”连用。一般作定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一言九鼎yī yán jiǔ dǐng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指的是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一身是胆yī shēn shì dǎn

【解释】指的是胆量大,无所畏惧。

篇8:语文教学中的词语魅力

一、辨析近义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理解新词时,我们常常以已积累的旧词来促进新词的理解,也就是借用已掌握的近义词来代替新词,从而体会词语的意思。这确实不失之为一种好方法,对低、中年级学生理解、积累词语是有很大的益处的,我们不能否认它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绝大多数近义词都不能完全通用,因为即便是近义词,它们也是有细微差别。有的是词义轻重不同,有的是适用对象不同,有的是运用范围不同,有的是词义侧重点不同,有的是感情色彩不同,有的是概念外延不同。如果笼而统之互换、代替近义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会停留在表面,理解就很粗浅,难以体会其中的味道。那么在作文时运用这些词语就谈不上妥帖、自然、生动了。

以薛发根老师《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为例。课一开始,薛老师出示拼音,让学生看拼音写词语,然后很巧妙地让学生将三个词语连成句子“糕饼尤其新鲜”,并追问:“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特别”“格外”。接着老师又问:“尤其”能换成别的词吗?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格外”“特别”有“尤其”之意但无其之味;“十分”强调与己比较,而“尤其”强调与他物的比较。

教师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词汇量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对词语运用的正确认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教学设计别具匠心,也利于学生接受。

二、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在《桂花雨》这一课的教学中,薛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浸在桂花香里”的“浸”时,依托具体的语言环境,与“浸在水里”比较,在感受与体验中深刻领悟文中“浸”将香味表现得如此浓郁。“浸”字虽是寻常的字眼,但在这样的语言文字中却韵味无穷、意境深远。在这样的引导活动中,学生深得其法,充分感受着语言文字的热度和生命活力,想对文字不敏锐都不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许多词语脱离上下文理解,是枯燥无味、了无生趣的,是为了理解词语而理解词语的,这样做实在难以体会到词语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引领学生揣摩品味词语在文中的表情达意和用法效果等。只有这样深入探究,才能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词语运用奥妙的领会,磨砺学生敏锐的语感,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比较同一词语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以《夹竹桃》一课教学为例,教者在体会“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一句话时,没有让学生抓住其中的两对反义词感受夹竹桃的韧性,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句子与“一朵花开了,又一朵花败了,一嘟噜花长了,又一嘟噜花黄了。”比较,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反义词因位置不同,表达效果的不同,进一步品味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了纵深,情感也引向了深刻。

教育家朱光潜说过:“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因此,小学阶段对词语的教学应顺应小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词语教学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之中,在品词析句中使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小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能促进小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

语言文字的教学离不开词语的教学,大量的词汇积累是语文学习、运用的基础,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许多老师的思考与钻研。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词语的世界,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与不可替换性,并能转化为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作者简介:朱坤银(1979.03—)女,江苏省高邮市人,现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下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