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2024-07-07

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精选10篇)

篇1: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通过观察,发现班上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有一下表现:

一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逃避。这些学生一般成绩较差,学习上经常遭受挫败,没有成就感。学习基础不好,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很困难,上课听不懂,平时作业难以完成,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很厌恶,想办法逃避学习。

二是做事懒散,没有条理。这些学生往往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做事随意,缺少责任心,打扫卫生、做作业、甚至参加班级活动,都兴趣不大,随便应付一下,不会尽力去做好。做什么事没有热情,显得很冷漠,整天无精打采。

三是对老师家长的教育很排斥。大概他们从小受到老师家长的责备批评过多,逆反心理强。只要老师家长开口说他们,他们就很反感,不管大人说得对与否,都一味排斥。或许表面上不反对,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听进去,过后一切照旧。对老师也不亲近,不主动打招呼,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

三是喜欢找借口。作业没完成、值日工作没做好,他总会有一大堆的理由搬出来,从不主动检讨自己主观上的问题。老问题一犯再犯,不会积极主动改正。平时也不主动要求做什么事,对自己没有信心。

四是容易受干扰,注意力不集中,稍有风吹草动就坐不住了。无论上课还是自习,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一会这里摸摸,一会那里看看,一节课下来,经常什么事业没有做。做事没有计划,没有目标。

五是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并不代表他们对什么都无兴趣。实际上正因为有另外的东西让他们专注,喜欢,吸引着他们,才会对学习缺乏兴趣。现在情况比较普遍的是,这些学生大多喜欢上网玩游戏,周末一放假,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玩,对不良东西接受也较多。

篇2: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1.厌学

表现:讨厌学习,不喜欢上课,不喜欢读书,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少,学习不努力。总是为自己的学习寻找借口,拖延时间,用其他活动来取代学习活动,占用学习时间。

原因分析: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引发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而是以运动、游戏、娱乐等为主要动机的话,那么他的学习行为则会相应少于主要动机的行为活动。影响学生做出这种选择的,是其内部动机、自身需求,也与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父母的教养及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等外部因素有关系。中国的学校都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够通过上学的途径实现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这种单一化的教育目的优势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甚至导致逆反心理,故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2.容易受干扰

表现:在从事学习活动时,注意力差,不能专心看书,思考也不能集中,学习活动经常因其他活动或想法而中断。

原因分析:在明确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之后,则要依*学习行为的执行才能实现学习目标。而意志则是个人对自愿选定的与自认有价值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内在心理过程。意志可以使个体的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也可以帮助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虽然求知是个体的内在需求,但学习的过程却常常是枯燥乏味的,如果缺乏意志,则容易出现以上表现。

3.目标选择盲从

表现:有些学生的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目标选择上,常常追随大家的看法,而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

原因分析:(1)从众现象。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个人实现学习目标来体现的,有些同学对学习目标的选择是自主的、明确的,但也存在大批的同学只是盲目地认同其他同学的学习目标,追随他们,其实并非自主的选择。这样,学习时就会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自我同一性阶段。出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埃里克森所称的自我同一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要达到认清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并且实现集体同一性,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能根据获得与自己和社会相关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策略,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或人生目标)。而不能获得同一性的学生,则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前者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后者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不能以学习目标为自己的目标的学生,则可能出于角色混乱状态。

4.伴随一定的负性心理或情绪

表现:对待学习和生活冷漠,没有热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没有意义的,整个精神状态看起来都无精打采,对什么都不在乎。

篇3: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典型表现可以从内部与外部、近期与远景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 内部与外部的角度

内部主要是内部心理过程, 看不见;外部只要是行为表现, 看得见。

1.以内心的放逐替代学习的追求。从表面上看, 你很难察觉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高低。他们在学习时间里, 甚至是别人学习之余的时间里, 都表现得非常勤勉, 到点来, 到点走, 从不逃课。但他们内心里并不想学习, 既不认为学习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也不想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这种学生表面上看是很用功的, 但实际却是学习动机缺乏者。

2.以逃课等不当行为代替上课行为。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外在行为上表现比较明显。逃课, 打游戏, 三五成群结伴游荡, 喝酒, 谈恋爱, 三天两头扎堆闲聊。说不上是违法犯罪, 但终日无所事事, 精神萎靡, 没有追求。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状况表现非常明显, 很容易识别出来。

(二) 近期与远景的角度

1.以享受当下为借口得过且过。人应该活在当下, 注重生活体验。但一些大学生以此为藉口, 得过且过。他们拒绝去思考未来, 拒绝接受打破现状的任何考虑。他们看起来也是勤勤恳恳, 但并没有很强的学习的动力。这类学生表面上看, 还容易感觉学习很用功, 其实是假用功。

2.以追求未来作理由焦虑度日。还有很少的大学生理想高远, 追求宏大, 他们唯恐不担心未来就失去了未来, 终日活在焦虑之中, 到处寻求追求未来理想的良方, 却从未付诸行动。于是, 学习就在这终日的焦虑里蹉跎了, 学习慢慢也就落下了。这类学生在学校里并不多, 但也不少。他们看起来很愿意追求成功, 很想搞好学习, 但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他们的学习动力存在于想象之中, 缺乏实际的学习动力。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五种主要原因

心理学在分析人的动机时,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成长史分析, 即分析个体生活经历, 寻找关键事件, 经过不同个体经历的对比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藉由对成长史的分析, 我们把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归结为五个方面。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述如下。

1.对学习方法掌握不够, 学习效能感缺乏。很多大学生的学习方法, 自小学以来从未变化。就像某些地方的农民, 其耕作方式几千年来从未变化。这种靠天吃饭的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的老师意识到了, 有的则尚未意识到。其直接的结果就是, 一旦有点课程落下, 整个课程的学习就会被动, 甚至是整个学习都乱成一团, 不知道如何补救。

很多大学生上大学生很不适应大学里的学习方式, 想不到要自己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改进已有的学习方法。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自暴自弃。他们会说“哎, 我不是学习的料”, 承认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料。另一种情况没有那么严重, 其表现是, 得过且过, 学到哪里算哪里。这类人在学校里也大有人在。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越学越没有信心, 即学习效能感越来越低。

2.对学习目标了解不够, 努力方向缺乏。清晰的目标对一个人的行为会产生很强的拉动作用, 但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却非常不清晰。他们常常陷入间歇性的迷茫, 常常会问, 我应不应该好好学习。曾经几度兴起的读书无用论就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由于对学习目标了解不够, 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会常常感到缺乏努力方向。

3.迫于小团体压力, 学习不用功。大学的管理不像基础教育阶段那么紧张, 显得有些松散, 因此大学生有大把的时间自由安排。大学生常常会三五成群, 结成一个个小团体。在小团体内部往往会形成一些小气候。如果这个团体的领导者能努力学习, 那么其他成员也会积极效仿;如果这个小团体的成员本来就是为了玩才聚在一起, 那么其他成员可能就会迫于压力而放弃用功读书。小团体是学校里的亚文化形式, 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在那些管理不严的学校或班级尤为突出。

4.对科任教师不满意, 缺乏学习兴趣。科任教师, 特别是第一任科任教师, 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我们访问过很多大学生, 让他们回溯其学习经历, 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之所以讨厌某门课程, 始终学不好, 其原因在于他讨厌该课的科任教师。这种厌恶甚至会投身到后来教授同一门课的教师。相反, 有些大学生之所以喜欢学习, 仅仅是因为他喜欢某个教师。颇有点“爱屋及乌”的味道。这种讨厌和喜欢都可能泛化, 从而变成对整个学校的讨厌和喜欢。大学生对学科任课教师的喜欢与否, 常常也会决定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5.与父母感情不睦, 缺乏自我价值感。与父母感情的融洽与否, 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虽然这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像前面几种原因那么直接, 但却可能是根本性的。因为它涉及到大学生对自己存在价值的看法和感受———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对自己价值的认识, 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得来的。这里的别人最主要的就是父母亲。对任何事情都会消极应付。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里更容易出现。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对策建议

前面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原因, 背后隐藏着一个假设, 即依照这些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我们就能改变他们的学习动机。这个假设站得住脚吗?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可能会说站不住脚。理由可能源于这样的教导, 即学生是否愿意改变需要他们自己来决定, 我们要“尊重”他们。这是典型的罗杰斯式信条。其实这种信条是不足为据的, 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信条与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教育不能放任自流。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提出下面这些尝试性的对策建议, 供大家参考。

1.分享学习方法, 增强学习效能感。在作者上高中时, 学校开了一门课, 专门介绍学习方法。当时同学们听了, 感觉收获不大。一是老师举的例子离我们的学习实际比较远;二是老师讲课像开中药铺, 内容很多, 我们不知道选择哪个。我觉得比较好的做法是, 发动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学习方法。让大家现身说法, 一是生动活泼, 二是能够激发同学“比学赶帮”的热情。让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 感到搞好学习并非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效能感。这里面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主持分享的老师也要积极参与, 在同学们总结不到位的时候, 进行总结提炼。若能编成顺口溜, 更便于记忆和传播。二是不可开中药铺, 让学生无所适从。最好是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一两条。

2.开阔学生视野, 坚定努力方向。为了深刻理解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 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 如参观当地的工厂、举办“为什么学习”的辩论会等。如果遇到时间不够的问题, 则可以找学生个别谈心。拓展他们的视野, 是主要的方法。视野越开阔, 学生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心理资源就越多;而且视野越开阔, 了解愈深, 目标就会越坚定。

3.积极干预学生中的小团体。要识别学生中的小团体就需要对他们有较深的了解。有时发动其中的学生报告也是比较可行的办法。摸清情况后, 如有必要需要积极干预。对其成员进行教育说服。对个别行为出格的学生, 要进行适当的惩戒, 以观后效。

4.关心学生, 增进师生感情。学生对教师若有意见, 问题大多在教师一边。比如, 有的教师上课即来, 下课就走。跟学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遑论感情联系。有的老师教了几年连自己班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这样是很难获得学生的信任的。学生不热爱教师, 学习多少都会缺少动力。师生感情联系好比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 于风雨中互通有无, 传递信息。平时桥梁修得好, 关键时刻学生就会想到老师。增进师生感情的方法很多, 比如作业本上留言, 单独谈话, 平时鼓励等。

5.正确处理学生与家长的感情纠葛, 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遇上与家长感情不睦的学生, 要留心观察。比如小学时父母离异, 这种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可能会比较低, 严重者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人会在意他了。对这类学生要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或是同学对他们的关爱。记下其生日, 让同学们一起跟他过生日就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再如父母亲长期在外经营生意, 学生长期一个人生活, 抱怨父母不理他。这类学生可能会变得不愿与人交往, 当然也不喜欢学习。遇上这种情况, 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教育, 告诉他们问题所在, 让他们做出必要的改变, 积极配合。如果家长不改变, 要指望学生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上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对策建议。但这些应对措施都是尝试性, 其中根本的一条是, 教师要跟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 取得学生的信任。

摘要: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既可能表现出来, 也可能不会表现出来;既可能表现为盲目地享受当下, 也可能生活在追求未来的焦虑里。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主要有:对学习方法掌握不够, 学习效能感缺乏;对学习目标了解不够, 缺乏努力方向;迫于小团体压力, 学习不用功;对科任教师不满意, 缺乏学习兴趣;与父母感情不睦, 缺乏自我价值感。分享学习方法, 增强学习效能感;开阔学生视野, 坚定努力方向;积极干预学生中的小团体;关心学生, 增进师生感情;正确处理学生与家长的感情纠葛, 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都有可能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应对

参考文献

[1]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中职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动机 对策

传统上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但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这一概念更多的含义。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本文试图对中职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

一、中职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

中职生学习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上课睡觉、逃课、不注意听讲。学习被动、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人的许多行为动力可以用目标导向来解释,例如参加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并取得好成绩是许多优秀运动员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他们刻苦锻炼的动力。当学生按照目标指引的方向去努力学习时,学生的这种学习行为是目标导向的作用。但是学生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他们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甚至感到很迷茫。很多同学把进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怎么样去为之奋斗,都不明确。导致一些学生刚开始学习还很有动力,但是渐渐的就觉得目标摇摇无期,失去了学习动力。

(二)缺乏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太枯燥乏味,没有一点乐趣,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知识内容本身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父母的安排,上课不注意听,结果到最后听也听不懂,索性就不听了甚至放弃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太陈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很乏味。甚至某些老师的教学态度也会使很多学生产生反感,从而讨厌学习。

(三)自我效能感较低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或可以控制的原因,如能力或努力,则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影响归因。若某人对于做某事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他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若他对于做某事缺乏自我效能感,他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见,奥苏贝尔和加涅主张在某些条件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不是从动机入手,而是从认知入手,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某些学科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制定详细、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会很迷茫,也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适当就是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过低了,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明确就是指学习目标要便于对照和检查。如:“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一目标就不明确,怎样努力呢?哪些方面要有进步?如:“今天要把计算机课的某一知识点掌握。实践操作能力要在班级达到中上水平。”这样就明确了,以后是否达到就可以检查了。具体 就是目标要便于实现,如怎样才能达到"数学中上水平"这一目标呢?可以具体化为:每天要上机实践操作4个小时。这样的目标就便于去实现和完成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关注细节,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有研究证明,教学方式不当是学生缺乏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扬弃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条件,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更加灵活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学生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形成也离不开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包含三个要素,科学、技巧、艺术”,这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在教学语言的生动表述、教学示范表现力、教学智慧的灵活体现、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选择、教学技巧与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以及人格魅力的展现上,都应体现出良好素养,并以此感召学生热爱学习。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要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就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訓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基本做法是:教师进行内部归因示范,对学生在内部归因方面的认识予以系统强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成绩不良是由于自己缺乏努力的结果,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教学指导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表扬,表扬要体现出即时性和适切性,强调激励作用。

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和运用,对于我们教育教学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吴红耘,皮连生. 任务分析与教师的教学技能发展. 心理科学,2004(1).

篇5:喜欢用短信交流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晓枫最大的问题是,他特别喜欢发短信,除了这种方式,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与人交往。朋友约他去谈心用短信交流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他就会直接跟他们说用短信联系。

像晓枫这样频发短信就容易形成过度内敛的个性,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甚至可能导致自闭。很多人对手机短信交流情有独钟,主要原因是短信沟通给双方留出了足够的考虑时间。但只用短信交流,就是存在沟通障碍,需要学会与他人面对面的沟通能力。

面对面沟通的策略有三条:

第一,80%的时间倾听,20%的时间说话,

倾听时不打断对方讲话,两眼注视对方,等到对方停止发言时,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更加理想的情况是让对方不断地发言,愈保持倾听,你就越握有控制权。

第二,即使对方是错误的,也不要指出。沟通的目的不是去证明对方是错的,很多人在沟通过程中不断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沟通天才认为事情无所谓对错,只有适合还是不适合。

篇6: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病变来源:

1)头部:因小儿身体各部骨骼的生长速度随年龄不同而异,故不同年龄有不同骨骼表现。①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指尖稍用力压颞部或枕骨中央部位时,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故称“乒乓头”。<3个月的低出体重儿近骨缝周围颅骨软化为正常现象。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发上的婴儿,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盒状”头形(从上向下看),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头形,方颅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形区别。③前囟闭合延迟:严重者可迟至2~3岁,头围也较正常增大。④乳牙萌出延迟至10个月甚至1岁多方出牙,3岁出齐,有时出牙顺序颠倒,或牙釉质发育差,易患龋齿,甚至可影响到恒牙名不虚钙化,恒牙的门齿、犬牙和第一磨牙常表现为釉质发育差。来源:

2)胸部:改变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①肋骨串珠:又称佝偻病串起(rachiticrosary),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成隆起,发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膨大的肋软骨也向胸腔内隆起而压迫肺组织,故患儿易患肺炎。②鸡胸及漏斗胸: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至胸肋向前突出,形成鸡胸;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则形漏斗胸。③肋膈沟:由于膈肌附着处的肋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又称郝氏沟(harrisongroove),卧位时尤其明显。上述胸廓病变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呼吸功能,并发呼吸道感染,甚至肺不张。

3)四肢:①佝偻病手、足镯:多见于6个月以上患儿。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②下肢畸形: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婴儿。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双下肢因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长骨可发生青枝骨折。正常1岁以内小儿亦可有生理性弯曲和轻微的姿势变化,如足尖向内、或向外等,发后会自然矫正,予以鉴别。来源:

4)脊柱:患儿在会坐和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后凸畸形,严重患儿可伴有骨盆畸形,造成生长迟缓,女孩成年后怀孕可造成难产。

(2)肌肉改变:由于低血磷所致肌肉中糖代谢障碍,引起全身骨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如蛙腹。来源:

(3)其他: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及贫血。

(4)血生化及骨x线改变:此期生化检测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3.恢复期患儿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骼x线影像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宽,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来源:

篇7: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一、学生缺乏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动机的原因分析

1.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得知,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甚至有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安排这门课程。这既与高考不考信息技术课程的因素有关, 也与教师上课的态度有很大关系。“高考指挥棒”的方向标使得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无暇分配给信息技术课程, 致使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无关紧要。调查中, 也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很有必要, 但由于学校课时安排较少, 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 对未完成的教学任务轻描淡写地简单介绍了事。还有一些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很不认真, 甚至让学生自习或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 无形中严重误导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2. 满足自身需要的动能不足

学校领导及教师更多地将教学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那些高考科目, 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处于停滞、淡化的状态。许多信息技术课上, 教师以讲解为主, 缺少对教学情境的精心设计, 难以吸引那些本来就对信息技术课程颇感陌生的学生。此外, 笔者从收回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 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让参加就参加”和“无所谓”的选项, 说明这部分学生缺失归属感。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方面狠下工夫, 鼓励学生参与合作, 让他们在团队活动中感受到温暖, 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3. 社会评价焦虑

笔者了解到, 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比赛表现出一定的反感情绪, 甚至是抵触。分析其原因, 在于许多学生更倾向于尽力而为, 而不愿在大众面前表现, 更不愿以比赛的形式来展示, 除非那些对信息技术特别感兴趣的极少数学生。在此启发下, 信息技术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创造一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 减少学生的挫败感。

4. 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

学校配备的硬件环境达不到人手一机的要求, 且有的计算机的配置比较低、运行速度缓慢、网络连接不顺畅等, 这些都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应对策略

1. 让学生从心理上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起来

信息素养是现代和未来社会, 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不仅仅包括对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 还包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处理能力。学习信息技术课,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并且与其他科目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交相渗透。

2. 着力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 电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 很多学生在平时的使用中就已经掌握了教材所安排的内容。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别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这样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和空间,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3.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中学生非常喜欢娱乐性的活动, 如聊QQ、玩微博等, 而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些小游戏, 或购买一些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软件, 引导学生“边玩边学”, 并善于抓住时机,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4.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教学的艺术性也表现在对时间的合理划分上。调查中显示,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多做演示, 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期望教师的演示时间不要太长, 10分钟左右最为合适。演示结束后, 教师可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教材知识。这时,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一些艰涩难懂的知识, 挫折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和及时的点拨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 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5. 教师要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篇8:中学生为何缺乏学习动机

关键词: 中学生学习动机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83-02

1 前言

学习动机研究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大部分研究着重于国外的动机理论,少有本土化的理论。近几年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思辨上,尽管有些学者做了实证研究,也仅仅是相关研究,而相关关系不等同于因果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至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的原因之一。另外,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在以往的研究很少注重研究的情境性,大多采用调查的方式。本研究注重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一文化背景,采用质的方法,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去探讨学生为何缺乏学习动机,作为本土化研究的补充。

2 研究方法

研究将主动前来辅导机构咨询的三名学生(均为高一年级)及家长作为个案,将在咨询过程中的部分资料提取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的家庭情况

表1 学生的家庭背景

学生A、C为独生子女;学生B有一位哥哥。三位学生就读的两所学校,均为重庆市最好的学校之一,学校学生大多经济条件好。三位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均好,父母均为生意人,在孩子儿时没有时间对其关心照顾。在家庭关系中,学生A的父母关系不良,父亲平时对其母子不关心,并且母亲常常随自己的心情变化来决定对A的态度;C的父母关系不良,母亲是全职太太,但对教育孩子却无计可施。

3.2 家庭教育情况

表2 家庭教育情况

从成长经历上看,三名学生三岁前都是由他人带大,并且A、B两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从亲子关系上看,三个家庭的亲子关系都很紧张,父子(或父女)关系处于不良状态。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不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关系。 从父母教养方式上看,以均以母亲教养为主,父亲基本不参加孩子的教育,父母要么专制,要么溺爱,均不属于民主的教育方式。并且在物质条件上,三个孩子基本都是在不用付出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均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根据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当孩子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后,则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

3.3 学习成败经历及亲子双方的态度

表3 学习成败归因及亲子双方的态度

三位同学初中以后都很少有学习成功的经历与体验。深入了解情况发现:三位学生所就读的学校均为重庆较好的中学,考试题目难度较大,老师把重心放在升学率上,无暇顾及成绩落后的学生。A、B同学在家教时都比较努力,但学校的考题太难,无法通过考试成绩看出他们的进步,孩子在学习中长期得不到良好的反馈,就会对学习产生“习得情无助”。在学习成功时,孩子归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没有成功时,则归因于外部。家长面对学习失败,则是责骂,归因为孩子没有努力。两方面归因不同,引发亲子双方的矛盾,尤其是在孩子已经努力的情况下,家长坚持认为他没有努力,孩子更会产生对家长的逆反、对学习的逆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易冲动,很可能会和家长赌气而放弃努力学习。孩子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会使其失去内部动机,而对家长的逆反则会掩盖孩子原本对学习的态度,产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假象。

3.4 亲子双方的学习观

表4 亲子双方的学习观

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学习的观念是为了考个好大学,为了个文凭,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素质的重要性。受父母的影响,孩子则认为自己以后做生意不用学习。家长过于重视文凭,而忽视了学习本身也是为了获得能力。孩子则更多的表现出对学习的迷茫态度。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是如此,但是这个家庭在父母文化都不高的情况下,父母都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家长也没有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习,这无疑给孩子的学习动机带来消极的影响。

4 结论及矫正策略的讨论

4.1 家庭氛围不良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夫妻关系不良常常会使家长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到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导致孩子在可能在完成好了学习任务的情况下,依然被逼着继续学习或遭到责骂。这样的情况若经常发生,则不能够让孩子建立起学习与奖赏的联结,反而是觉得学不学习家长对自己的态度都一样。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家长勿将自己的情绪迁怒与孩子或者带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家长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

4.2 亲子对学生学业失败归因冲突会对学习动机产生消极影响

否定的、批评式的教育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学业面临挫折的时候,他们内心其实也是失败感,同时他们也会担心回家父母的责骂。如果家长把成绩不良归因于孩子没有努力,孩子又认为自己已经努力了,那么此次亲子间会产生冲突,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肯定,索性不再认真学习。所以我们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对待方式,在孩子告诉自己成绩的时候冷静的对待,既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协助他们共同找到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3 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对孩子学习动机的影响

家长对学习本身是态度会通过行为、间接的语言传递给孩子。不管家长们平时再怎么强调要努力学习,但是如果家长本身就认为学习只是为了文凭,孩子也会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所以在案例中,两名学生分别表示:学习不好并没有什么,将来会跟着父母做生意。家长首先要正确的看待学习本身,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觉得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从而使孩子失去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篇9: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经临床证实婴儿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 其中男10例, 女5例, 发病日龄25 d~97 d, 平均48.2 d。全部病例为足月顺产及母乳喂养儿, 未添加辅食, 无围生期窒息史或产伤史。临床表现:呕吐5例, 抽搐11例, 昏迷、意识障碍7例, 发热9例, 前囟隆起10例, 注射及采血部位出血不止13例。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 g/L 6例, 61~90 g/L7例, 91~110 g/L 2例;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 (PT) 延长14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 Hispeed螺旋CT扫描机, 取仰卧位, 听眦线 (OML) 为基线, 层厚、层距为10 mm, 部分层面用层厚5 mm, 层距5 mm。全部病例均为平扫。

1.3 诊断标准

(1) 母乳喂养, 生后未给维生素K; (2) 生后2周~3个月突然发病; (3) 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 (4) 给予维生素K治疗后出血及贫血改善; (5) 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T) 延长3 s以上。

2 结果

CT表现:本组15例CT表现为广泛、多发大量颅内出血, 脑水肿、脑梗死等广泛低密度改变。其中单部位出血3例, 多部位混合出血12例占80.0%;脑实质低密度改变7例占46.6%, 见图1~图3。

3讨论

3.1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原因及发病机制[1、2]:

(1) 常见病因:a) 维生素K摄入不足:单纯母乳喂养, 而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少;b) 机体合成障碍:各种原因造成肠道菌群受抑制影响维生素K合成;c) 机体吸收不良:脂肪吸收障碍、肝功能异常等可致维生素K吸收不良、活性受限制。 (2) 发病机制:a) 维生素K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所必需的辅酶, 缺乏上述因子将使凝血活性丧失, 从而使出凝血时间延长, 造成自发出血, 此为主因;b) 婴儿时期颅内血管发育尚不完善, 血管壁菲薄, 同时又缺乏结缔组织的支持保护, 而此期脑发育又特别迅速, 颅内血管都需要发生相应改变, 以致颅内精细平衡被破坏, 此为造成自发性出血的解剖学基础;c) 惊厥易诱发颅内出血:由于发生惊厥缺氧, 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造成血液外渗出现脑实质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3.2 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CT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 并能发现脑缺血缺氧性改变 (脑水肿、脑梗死) 等并发症, 对临床早期诊断, 减少误诊, 降低病死率及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并可大致判断本病的预后, 由于CT无创、快速, 因此临床怀疑本病时, 应首选CT检查[3]。本病的主要特征为颅内出血广泛、多发、量大伴脑水肿及大面积脑梗死。 (1) 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呈团块状不均匀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纵裂池、大脑外侧裂池、小脑幕池等处高密度影;硬膜下出血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硬膜外出血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局限性梭形高密度影;脑实质内出血表现为脑室系统内高密度影。本组15例, 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 其次是脑实质, 硬膜外和脑室内出血较少见。多部位混合出血是本病CT表现的一个显著特征。本组混合性出血占80.0%。 (2) 脑实质内低密度改变。病变往往广泛, 波及多个脑叶, 这是由于出血后血液分解产物引起脑血管痉挛, 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脑水肿, 或由于血管闭塞导致脑梗死呈大面积甚至半球缺血性改变, 表现为脑实质内散在小片状或一侧或全脑弥散性低密度水肿改变, 灰白质分界不清, 并伴有大片脑梗死。由于出血量大及严重脑水肿常导致脑疝形成。本组7例有此表现, 占46.6%。

总之,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是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 其颅内出血多见, 后果严重, 有文献统计其出血的发生率为71%[4]。而CT检查可明确有无出血、出血量的多少及出血的部位、类型, 并排除易与之混淆的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症, 为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幕迪.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04

[2]朱新进, 方昆豪, 潘爱珍.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9, 18 (10) :620

[3]刘平, 陈伟, 刘哲, 等.CT诊断迟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症 (附133例报告) [J].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8, 14 (9) :548~549

篇10: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随着高中的大面积扩招和数学课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逐渐变难,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我国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可界定为:智力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在同类群体中,数学学习水平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这样界定不仅考虑到学习的外部条件,也注意了学生的内部变化。

数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智力水平发展滞后,思维水平低;非智力因素不良,心理不健康;认知结构存在缺陷;数学学习策略存在问题;外界环境的消极影响等。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数困生大多缺乏的是学习动机。

典型案例介绍:数困生Y,男,18岁,父亲开了一家电子厂,生活较富裕。我观察发现: Y课堂上总是显得漫不经心,当我面对同学讲课时,Y经常低着头发呆,很少和老师有交流活动。而一旦我转过头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Y就转过头和他的同学讲话,但当他发现我已转脸面向同学时,他的讲话也就立即停了下来。每次我提醒他注意听课,他最多只能坚持5分钟,老毛病又犯了。我又留意到Y作业中错漏很多,还经常缺交。作业中有时计算题只写答案,没有计算过程,肯定是抄来的。于是在他又一次抄作业后我找了他谈了一次话。

我:课堂上我讲课的内容能听懂吗?

Y:大多数能。

我:你觉得自己数学学得怎么样?

Y:不太好。

我:我观察发现你好像上课不大听课?

Y:不想听。

我:哦,为什么不想听数学课啊?

Y:不想学。

我:干吗不想学?

Y:我觉得这东西没有用。

我:你怎么知道数学没有用啊?

Y:我爸爸读书的时候数学也差的要命,但是现在生意也不照样做的那么好,而且数学又难学。

分析 :从对话可以看出,Y是典型的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由于他没有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没有亲身经历探究、发现、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学习的困难。另外,在我平时的工作中可以发现,高中数困生所暴露出来的很多现象都可以归为缺乏学习动机。

调查显示,数困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内部动机,基本上都因为高考才学数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没有体验到快乐,只是被动学习,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致使成绩跟不上,教师要理解他们,相信他们的潜能,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教学的精心设计,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数学的美,启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部动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施情感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数学教师要热爱、关心数困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深厚的情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一个强大的力量。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数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友好、那么学生的数学就学的较好,可数学老师经常责备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该班的数学成绩就会下降,数困生就较多,90%的数优生因为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目的性教育

学习是有目的性的活动,目的性越清楚,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就越强,数困生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学习数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数困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性教育。通过介绍数学学科与其也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动手操作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其他学科、是现代科技的工具和基础,要学好其他学科就必须要先学好数学,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白学好数学是高考升学和今后就业的需要,使学生意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

三、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物质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具体的做法有下面几种:

1、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景之间的冲突与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例如在讲解“椭圆的定义时”,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椭圆形的实物接触较多,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然而,他们还是无法揭示椭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此时教师问:“究竟什么叫椭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椭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2、创设新奇环境,唤起学生内驱

人类具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本性,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

展,而数困生,因学习失败,学习困难而对书本知识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在数学教学话动中必须保证学生既能较为轻松地学懂知识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自觉学习。

新颖的环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又能激话许多认知因索,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如果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也经常采用一批与众不同的教具,常常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使用眼、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使得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外负担,让学生不再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是一种享受,从而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3、创设趣味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信息技术时代到来了,带来了中学数学教学的革新,数学教师在教学话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索材,

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调查证明,学生喜欢的科目的成绩均在中等以上水平。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补充材料,把课堂教学内容化为切合学生学习心理需要的课题,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富有情趣的、活泼的、丰富多彩的启发性教法,利用电教设备,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求知欲,(如利用电脑设计几何体的模型,展示几何体的分解体,截面,侧面展开图等)。比如,在讲“物体的移动”时,我就在投影仪上反复播放升旗的时候红旗缓缓升起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物体移动时每个点的变化规律,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我们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开动脑筋,创设有意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4、给予成功的满足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而数困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往往失败的体验多,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甚至讨厌学数学,害怕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机会让数困生表现,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此外,教师要深入了解数困生,注意观察,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点成绩或微小的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热情地表扬与鼓励,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增强学习的信心。

5、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数困生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往往比较消极,会对其后期学习起消极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数困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例如,学习成功时,较多地归因于内部可控因素,易于增强上进心,促使学生加倍发奋学习,这就是积极进取的归因。如果总是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聪明这些内部不可控因素,则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若把成功常归因于教师教得好或家中有人辅导等外部不可控因素,学习就会松懈,难以长期保持学习的高水平。

学习失败时,多从内部可控因素归因,指出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克服困难。这样就能激发学

生的自信心。反之,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外界(学习环境、老师教学等),归因于不可控因素

(运气不好、头脑不灵等),势必会放弃自身的努力。

正确归因,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健全与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明的

教者还可从“学”的归因中,做出“教”的成败归因,获取“教”应予关注的信息,从而使教与学双向交流渠道畅通,使教学活动健康地开展下去。

上一篇:社区建设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全面展开下一篇:标准的参考文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