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案例与分析

2024-07-05

纳税评估案例与分析(精选8篇)

篇1:纳税评估案例与分析

优秀评估案例、案头分析、评估模型

评选方案

一、评选要求

1、案头分析评选要求

将CTAIS中的涉税信息与纳税人生产经营有关的数据信息,按照纳税人经营业务的流程和增值税计算因素,对纳税评估数据采集、指标计算、疑点分析进行表格或文书式归集。

一是各项分析指标计算清晰。将从CTAIS查询调取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形成《纳税评估分析工作底稿》,对企业的税负率、毛利率、存货变化、税款形成等指标进行计算。

二是分析思路清晰。利用案头分析指标,评估人员结合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针对指标体系,逐个分析、排查异常点,准确锁定被评估对象的异常点和疑问,确定进一步约谈和核查的重点。

三是分析文书规范。利用案头分析形成的《纳税评估分析工作底稿》实现数据调取、分析比对和对被评估对象的信息采集、指标计算、疑点分析、处理建议等,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规范化、效率化。

案头分析的内容:税负比对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能耗测算分析、工时(工资)耗用分析、主耗材料分析、存货变动分析、资金流量变动分析、进项税金分析、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费用)和利润的配比分析等。

2、评估案例评选要求

根据纳税评估过程中的实际评估情况,对案头分析准确、评估实施规范、完整、评估税款入库及时、帐务调整到位的评估案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一是要格式规范、语句流畅、层次分明。主标题是对整个案例特点的概括,要在案例概括、案例介绍(评估背景、数据采集、案头分析等)、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结论、评估处理和评估建议等方面详细阐述。

二要数据真实、分析准确、疑点详细。根据案头分析列举的数据,既要有横向比对,又要有纵向比对,要有较全面的数据分析,分析结果与列举的疑点相匹配。

三是评估实施规范。对约谈举证要有具体的疑点分析和解释,对不能消除的疑点在实地调查中要有针对性的查验数据。

四是评估后续事项要完整。评估结论要客观、公正,处理结果中要包括帐务调整,评估建议要有对评估对象的特性及其行业共性在加强税源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达到以评促管的目的。

3、评估模型评选要求

纳税评估模型,是在行业纳税评估的基础上,对行业共性所涉及的税负、投入产出、能耗、工时(工资)、主耗材料、市场价格、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费用)及利润的配比等方面测算出的峰值,应遵循下述原则。

一是外部性原则。纳税评估,是企业申报导入征管信息系统内部的税务报表、财务报表、发票等数据,通过企业报送的财税数据进行同行业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疑点和问题。外部数据指企业报送的财税以外的数据,也即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比如生产工艺流程、机器设备、工资能耗、原材料、产成品、技术指标、生产标准、质量体系、价格信息等。这些外部数据的采集来源可以是直接到企业实际采集,也可以由企业定期报送,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得,比如对水、电以及原材料、产成品的价格信息等可通过供水、供电部门和行业行情权威发布部门获得。

二是可比性原则。在数量上,同行业纳税人应达到一定数量;在时间上,同行业纳税人开工投产时间应该基本接近;在空间上,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相同地理位置的同行业可能差别很小,因此同行业对比也建立在适当空间地域的基础上;在规模上,同行业纳税人大小规模相近,其生产经营模式可能接近。因此,在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可比性。可比性越大,数据越有行业代表性。

三是动态性原则。行业纳税评估遵循固定的模型,评估模型建立后,指标和数据应该是动态的,应经常进行维护。建立纳税评估模型指标,对数据要定期采集,要不断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更新公式、指标和各项数据。

二、参评条件

1、根据《纳税评估考核办法》,税源管理单位和专业化评估每季应分别报送一篇评估案例,在此基础上评选优秀评估案例。

2、税源管理单位和专业化评估于应将不少于二个案头分析和评估模型报送专业化评估办公室。

3、其他单位在参与纳税评估过程中制作的评估案例、案头分析和评估模型,也可报送专业化评估办公室,一并参与评选。

三、奖励办法

组织专业的评审人员,对各单位报送的评估案例、案头分析和评估模型实施评选,评选结果将设一等、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分别给予适当奖励。

篇2:纳税评估案例与分析

XX市某房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于,注册资金1000万元,登记注册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滨江大道555号,主要经营范围是:房地产开发及销售、水电安装等,该公司开发项目是××家园,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峻工后销售情况良好,12月市稽查局进入该公司,对××家园的税收进行了清算,当期应征税款已全额入库。该公司开发的商住楼及门面已处在扫尾阶段,销售额骤减,20帐面销售额2362095.2元,缴纳地方各税300585.4元。

篇3:纳税评估案例与分析

大多数企业对于客户关系的理解普遍停留在满足客户需求、了解和迎合客户喜好的层面上。但是正如帕累托定律所描述的,企业的大部分利润通常只来源于小部分高价值的客户,而对于占大多数回报不高的客户,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是严重不平衡的。尽管如此,许多企业仍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最显而易见的市场和最唾手可得的客户身上,而错失开发和维护那些为企业带来更多、更长远利润的高价值客户的机会。在竞争日趋激烈、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外贸企业更应该走出“装进篮子的都是菜”的惯性操作,学会辨别客户价值,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尽可能高的回报。

一、H公司客户管理案例

H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由于其技术优势,产品成功打入美欧市场并受到用户肯定。H公司的劣势是起步较晚,市场格局已经相对成熟,无法直接接触到国际上规模较大或者知名度较高的销售商和企业用户。H公司的策略是维护好现有客户,确保客户不流失,同时寻找突破口打破僵局。

ST公司是H公司现有客户中活跃度较高的进口商,订单频率和金额在所有客户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作为行业的新兴力量,ST公司正利用其资金实力建立自有品牌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从市场开拓的角度看,其目标和H公司是一致的。综合上述因素,H公司大力支持ST的市场拓展计划。为了配合ST开发差异化产品的需要,H公司免费为其开制所有模具;同时还积极解决任何售后问题,使ST可以专注于市场营销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H公司也提出了订单量的要求,给予ST一定的销售压力以确保自己的投入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具体的回报。H公司测算的订单金额虽然超过ST当前的销售水平,但是符合其资金实力和市场预期因此得到了ST的响应。经过几年合作,双方的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新颖优质的产品使ST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销售量显著提升。

ST公司产品在主流市场曝光率提高,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TOP公司的注意。TOP公司的一个项目对防护有特殊要求但是一直找不到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因此向包括ST公司在内的多家防护用品公司咨询。ST一直以来得到H公司全面可靠的技术支持,直接将问题转发给H公司解决。ST公司明确表示由于该项目的投入回报太低,很多公司都不愿意接受。鉴于TOP是著名企业,可以解决当然最好,不能做也可以放弃。虽然项目很小而且要专门购买测试设备开发新的配件,但是H公司高度重视,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得到TOP公司的认可。方案的实施需要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取得现场数据,而ST公司作为销售商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H公司特地组织技术力量到现场进行测试并对方案作出相应调整,有效地解决了TOP公司的难题。

H公司也曾经以相同的力度支持过另一家与ST类似的品牌销售商MG,但是没有取得预期效果。MG第一年的订单金额也比较大,受到H公司的重视,任何新产品推出都寄送试用。MG公司对其中一项十分感兴趣,但是一方面策略保守,一直在做市场评估无法下定决心;另一方面,管理存在问题,销售团队人员变动频繁,无法象ST公司那样高效地组织营销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MG公司不但未能进行产品升级换代,而且原有的客户群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订单量萎缩。H公司只能把它列为一般渠道商,不再为其提出的开发要求提供便利,只发挥其常规渠道职能如产品匹配和分销等。

H公司的渠道多样,除了直接销售给国外进口商,也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其中EK外贸下单频率最高,数量不大但涉及国家和行业广泛。可见EK正积极尝试拓展不同市场,只不过碍于自身实力无法接触到大客户。EK开发了一个新客户NICHE属于劳保用品市场中比较小众的细分市场的领导者。为了帮助其抓住这个机会,H公司对要求开发的新产品多次送样,尽量修改满足要求。在沟通过程中发现EK对于产品的相关知识不够熟悉又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目的没有全面转述客户要求,给开发过程带来了一系列阻碍。订单完成后没有再接到这个客户的需求。H公司后来在展会上有机会重新结识了这个客户,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消除了之前的误解,改进后的产品重新获得了客户的青睐,开发出又一个利基市场。EK也继续作为H公司的外销渠道存在,并没有因为在开发这个客户上的失败影响双方的合作。

二、案例分析

H公司的案例体现了大多数中小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现状:尽管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然而找不到进入相应国际渠道的突破口,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获得有规模的订单,也不可能自建渠道直接接触到终端消费者。只能依赖网络和展会随机联系上的中间商逐步搭建出口渠道。因此所谓按成本、资金、控制、覆盖、特点、连续性、信用和能力八个要素来选择中间商并不现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的中小型出口生产企业不具有挑选中间商的主动权,而是处于被挑选的局面。

和大部分企业不同的是H公司并没有止步于此。一开始交易时积极配合,获取中间商的信任,积累渠道资源。之后则通过交易过程中的互动反应和取得的信息对中间商进行评估,确定不同渠道资源的价值。最后根据不同渠道资源的价值和特点合理分配企业的资源,调整管理策略,使每个渠道商都充分发挥其职能。

上述案例显示,H公司评估中间商的第一步和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显著区别,主要仍是以这些销售商给企业带来的货币价值为标准。把H公司和那些做一单算一单的企业区别开来的是评估的第二步。从ST,EK与MG三家公司的案例对比可见,战略目标一致性是货币价值之外区分中间商的一个重要标准。H公司进入市场较晚,还在开拓市场,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而ST也处于类似的发展阶段,希望以积极的市场策略扩大影响力,确立自己的品牌。并且ST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能够在所在国有效执行市场调研开发的相关计划,符合H公司的发展目标。ST公司的劣势是对产品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不够熟悉,这却是H公司的优势,能为ST提供支持和给予必要的制约。从TOP项目可以看出,ST公司的配合度较高。双方的实力相对平衡,因此现阶段ST公司是很有价值的渠道商。

尽管EK的规模和实力远小于ST和H公司,但是EK和ST一样奉行积极的市场开拓战略。对于H公司而言,保持与EK公司的合作,支持其对市场进行挖掘的成本较低但是可以获得广泛的市场信息。这些零散的信息通过持续关注和合理分析能够帮助H公司丰富对市场的认识。

反之,MG公司尽管有一定资金实力和市场资源,但是保守落后的市场策略与H公司的目标不符。从渠道职能的角度看,MG没有意愿共同承担产品引入期的渠道风险,只能履行常规的产品匹配、分销等职能;MG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固守原有的客户群体,甚至出现客户流失,因此也无法提供有质量的市场反馈。作为渠道商,MG的发展前景有很大局限,不值得大量投入。

失而复得的NICHE带来的利基市场虽然不大,但是作为领导者该企业占有该市场的绝对份额。利基市场一方面有相对特殊的准入门槛,比较难进入;另一方面也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较高的市场利润。这样的市场既有战略价值又有货币价值。拿下利基市场的领导者对于H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是非常有吸引力。

由ST衍生出来的TOP公司项目不能带给H公司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却获得了一系列间接的市场效应:直接接触到顶级终端用户,取得了第一手技术数据,为将来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成功完成大企业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锻炼了技术队伍,提高了公司的士气;产品进入了世界一流企业视野,今后被选用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项目作为成功案例可以借助TOP公司的知名度进行推广,提高争取潜在客户的成功率;展现了技术实力,进一步取得ST公司的信赖。

把这些渠道客户及项目分成货币价值和战略价值两个纬度进行评估,用圆的大小代表这些公司的规模,可以得到下图。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MG是可以马上获得经济回报、货币价值较高的客户,ST和NICHE。对今后的发展有利,战略价值较高的是TOP,NICHE和ST。综合看来,NICHE和ST是H公司目前最有价值的客户,是资源和服务投入的方向。

三、出口渠道客户价值管理经验模型

企业的视角下,客户价值是指客户能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包含货币价值和战略价值。货币价值是指客户直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财务报表很容易衡量。战略价值则指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客户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资讯等带来的有利于企业发展方向的潜在效益。战略价值的评估没有十分客观的评价标准,需要企业对自身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和经营目标有清晰的认识。雄厚实力的国内大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是扩大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产品单一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可能要集中深耕某些市场,突出自己的专业化特色;小贸易公司则着眼于稳固的生存基础。尽管如此,从H公司一系列案例仍可以得到下图的客户经验模型。

I和IV形成的区块代表的是现阶段的利润来源,I和II是未来的开拓空间。企业的客户不需要在四个象限内均匀分布,但是在这两个区块都应该有代表性的客户,才能兼顾成村和发展。

I中是兼具货币价值和战略价值的客户。这就是那20%能带来80%利润的市场领域。这个区域的客户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除了提供超越客户预期的支持取得客户信赖,也要主动出击,提出要求给客户相应的压力,确保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得到持续的回报。

II中的客户往往具有一定资源和实力,很有吸引力。这些客户之所以不能给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介质,无法带来明显的货币价值,可能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实力悬殊(如H公司与TOP的案例)或者双方的发展目标不一致等等。对于这类客户,出口企业的着力点在于挖掘客户的其他功能,如技术发展、品牌效应等,为企业将来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与I相反,III中的客户是那些耗费了80%的资源只能带来20%利润的出口渠道中介。他们是大多数出口企业最容易接触到的客户,订单分散无规律。如果一个出口企业中主要是这类客户,那么就容易陷入来一单做一单的局面,无法建立起稳定的渠道。一旦经济形势出现变化,这样的企业必然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

要摆脱这样的局面对III中的客户不能来者不拒,而要仔细评估他们是否在渠道功能上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是否能提高目前的市场覆盖面和是否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反馈等。对于能在渠道功能上起特定作用的客户,即使货币价值不高仍要给予必要的支持,使起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们能够帮助企业加深对不同市场的理解。即使渠道商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合作,企业也对相应的市场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寻求其他合作或者自己直接进入这一领域,确保市场经营的持续性。对于无特定功能只提供零散订单的客户需要提高价格门槛,避免过度消耗企业资源。也就是说,要维护的是那些有机会向II或IV发展的客户。

IV中的客户常常被出口企业奉为VIP,因为他们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许多企业会对这样的客户重点保护,全面配合,有求必应。但是从模型中的分析可见:他们缺乏战略价值。长远来看,这些客户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不一致,他们的渠道未必能为企业的发展服务。除非在合作过程中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这些客户是没有成长性的,只能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市场资源实现销量和利润的最大化。

客户处于哪个象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象MG公司一开始是对于H公司而言是第一象限的客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第四象限的客户。一方面,出口企业应该定期对自己的客户群体进行价值评估,分析他们的发展动态以及对出口渠道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主动把客户向对自己有利的象限培养和引导。

通过H公司的案例可以看到客户价值评估经验模型为出口企业提供了评价客户的基本框架,可以直观地了解企业当前的客户情况和渠道资源,有助于分析客户维护与开发的方向。在这个框架下,企业能够以现有客户为基础,主动进行渠道规划,扭转被动地等订单接订单的不利局面。在目前的外贸形式下,有意识地对客户作出价值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有效地管理渠道,充分发挥渠道的各项功能,是迅速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摘要:某公司出口渠道客户管理案例揭示了中小型出口企业渠道建设操作的有效方式。经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演出客户价值评估的经验模型,给出了客户价值评估的具体分析方法和处理方式,有助于企业改变被动的出口局面,通过渠道建设迅速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出口渠道,客户价值,经验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朝辉.营销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66-68.

[2]徐永兵.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国际客户丢失与外销渠道的重构[J].对外经贸实务,2014(4):65-67.

[3]瞿艳平.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J].财经论丛,2011(5):111-116.

篇4:纳税评估案例与分析

【关键词】轮滑 技术 评估标准

1引言

轮滑是世界上最适合各类人群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之一,据调查,美国的轮滑参与人数就有一千万人次,欧洲也有几百万人数。在法国轮滑已成为新兴体育的代表,每周固定的时间,轮滑爱好者都在固定的街道、广场有序进行,在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轮滑参与人数也有百万。

轮滑运动十九世纪传入中国,当时只有沿海个别地方出现,作为娱乐活动,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发初期轮滑才开始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广泛传播。近几年我国的轮滑运动,发展形势蓬勃,一些地区的学校也将轮滑加入课程,轮滑是以滑轮为运动工具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轮滑爱好者对轮滑技术及轮滑技术的作用不甚了解。

2关于美国中学生轮滑技术能力评估的案例介绍

课题名称:轮滑的评估

活动的目的:为了评估学生的轮滑能力

建议水平等级:4—5

创意说明:

这个评估的课题有计划的覆盖了轮滑技巧教学训练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观察记录这些运动技能、行为,并在轮滑结束时,他们做同样的检查清单作为一个自我评估,然后将他们同我作比较。

我会用计数符号来记录他们摔倒的频数,当我看到他们摔倒后能根据评估表上的提示列表能以正确的技巧站起来的次数也会记录下来。

下面是希望得到的一些数据:

1.是否能在脚步的参与下保持正确的站立。

2.跌倒的频率降低后是否能够做的正确。

3.他们在摔倒后能正确还是不正确的站立起来。

4.特殊的技巧:反向滑行,脚步交叉,流动波浪形,过锥。

5.行为:保持他们自己的双手,不打扰或捉弄别人,轮滑鞋的安全,不故意摔倒。

3美国轮滑技能评估对及背后反映的情况对我国轮滑运动在学校的开展启示

本研究中的轮滑教学评估内容,也符合我国的轮滑技能评估标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轮滑运动呈现快速发展之势。轮滑作为休闲和健身项目,在青少年中广泛普及。轮滑运动以其阳光、时尚、环保的健康形象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目前国外的许多中学中,都开设有轮滑课。

3.1轮滑运动加入中小学课程的分析

轮滑项目是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阳光体育进校园计划中的重要项目,我国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五个原则,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与社会体育与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轮滑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已达百年,轮滑的健身性,娱乐性,及对学生心理的正影响都是轮滑课走进学生课题成为趋势。学校依据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改变体育课的运动项目,既增加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增加上课效率,又让学生能身心两个层面的到更好的发展。轮滑运动可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运动者的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能,能够全面协调和综合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轮滑运动受气候和场地条件的限制很小,其用具便于携带、技术容易掌握,是一项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艺术、休闲、惊险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也是轮滑运动可以在我国中小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

3.2轮滑运动的价值分析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教育。素质教育这就要求轮滑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师生。轮滑的授课、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评价标准、考核动作标准,都必须顾忌全体学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素质教育还要求轮滑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

3.3轮滑运动在中小学开展的问题分析

本篇案例所讲的轮滑技巧的评估内容是自由式轮滑的技巧,国外对学生轮滑的技术的评估简单清晰,从这个教学案例的背后反映出,国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担任引导者的作用,教授学生基本技术动作,对于错误的动作,用言语指导的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样学生学到的东西才会牢牢记住。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中小学都已将轮滑运动纳入上课内容,但是考核标准一直是一個很大的问题,不知道采用什么评估方式适合学生,在本篇教学案例中就很清楚的列出一些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及能力评估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这是一个整体的东西,轮滑课程的开设,如何教授,如何评价在轮滑课程开展以前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4结论

对我国的轮滑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所要注意的问题,做好轮滑运动课程设置的改革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设置多层次班级,建立分层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改善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班级,设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提高教师轮滑运动技术水平,满足教学需求,提升轮滑运动项目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轮滑运动,使轮滑运动选修课可持续发展。轮滑课是一项由诸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组成的一门课程,只有各因素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促进轮滑运动选项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明石.对速滑初学者技术教学的探讨[J].冰雪运动,2006(2).

[2]王鹏,侯强.少儿速度滑冰基础技术入门教学探讨[J].冰雪运动,2010(1).

[3]曲作龙,李艳波.速度滑冰初学者教学研究[J].冰雪运动,2010年(1).

[4]屈强.高校开设速度轮滑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

[5]毛振喜,李文武,王金玲.我国近10年速度轮滑研究综述[J].冰雪运动,2005(4).

篇5: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案例分析

财税[2003]第186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药税收政策的通知》第三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自200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若干农业生产资料征免增值税政策通知》(财税[2001]113号)第一条第3项关于对国产农药免征生产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停止执行”。

为了适时掌握农药生产企业落实国家税收政策的情况,了解企业在国家取消税收优惠政策时的财务处理情况,根据增值税纳税评估规程,溧阳市国税局将该市农药生产企业-“江苏XX化学有限公司”确定为2004年3月增值税纳税评估对象。该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是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农药生产相关许可证件和农药生产、加工资格,主营农药制造、加工分装、企业产品和技术出口等。其生产的农药产品中杀虫双、杀虫单、苄嘧黄隆、精喹禾灵为免税产品。2003年企业申报产品销售收入13962万元,其中应税产品销售收入3942万元、免税产品销售收入8711万元、自营出口1309万元,应纳增值税63万元。

一、运用资料分析,发现疑点问题

1.市场调研,了解一般规律。为了能够分析判断农药生产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评估人员首先从查阅行业相关资料和进行市场调研入手,了解农药市场生产、销售一般规律,掌握农药生产企业季节性生产销售特点,以及生产农药产品的成本、利润等基本情况。

2.资料审核,掌握企业情况。评估人员对该企业税务登记资料、2003纳税申报资料及附列资料、财务报表、开具销售发票存根和申报抵扣联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审核,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方法、生产征免税产品原材料消耗、征免税产品进项税金的分摊计算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3.综合分析,查找疑点问题。通过对该企业按纳税评估各项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人员发现疑点一:该企业全年累计进项税额为1031万元,用于免税产品的进项转出为547万元,占进项税额的53%;而同期免税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的62%。将以上两项进行分析对照,存在明显的不合理。而且企业进项税额既有直接抵扣、又有按生产消耗计算、还有按销售分摊,方法是否得当、月度间是否平衡、是否存在用于生产免税产品进项税额作进项抵扣的情况呢?疑点二:一般农药生产企业每年的第二、三两季是销售旺季,而该企业全年销售收入13962万元中,12月份却申报销售收入4323万元,占全年总销售的31%;特别是12月份申报免税产品销售3352万元,占全年免税产品总销售的38%以上。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销售情况,是否与财税[2003]186号“从2004年1月1日起,农药免征生产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停止执行”的政策有关呢?企业会不会提前开票、虚报免税产品销售、而多享受国家免税政策呢?疑点三:企业2003年12月《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余额为-2373万元,会不会是企业知道财税[2003]186号文件精神后,虚报免税产品销售,或者是有意将进项发票推迟入帐、减少进项转出、今后作全额抵扣而造成的呢?企业12月份超出常规的免税产品销售与较大金额的存货贷方余额同时出现,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二、进行约谈说明,证实存在问题

带着疑问,按照纳税评估规程,评估人员向该企业发出了纳税评估《约谈说明通知书》,要求企业财务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以上疑点问题,进行举证说明。在约谈举证过程中,评估人员首先要求被约谈人员介绍农药生产行业的一般规律、产品生产销售特点,和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会计制度及帐户处理方法、产品销售和货款结算方式等基本情况。然后对评估中发现的疑点问题,要求被约谈人员逐一进行解释:

1.对于进项税额在征免税货物间的分摊计算,企业承认是按月计算,未作重新分摊计算,由于月份间的不平衡,因而存在一定误差;

2.对于为何2003年12月免税产品销售额较高、占全年比例较大、与农药产品销售规律不符,以及期末存货2373万元贷方余额,是否与财税[2003]186号文件有关、是否提前开票、虚报免税产品销售、而多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问题时,企业财务负责人开始坚决予以否认,强调企业是按财税政策法规确认销售、不存在虚报销售的情况;而对于财税[2003]186号文件内容,是2004年才知道的,所以也不存在虚报免税产品销售、而多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情况。但评估人员要求合理解释企业超出常规的免税产品销售与较大金额的存货贷方余额在2003年12月同时出现的原因时,企业财务负责人不能自圆其说,最后只能强调要进行财务核对后,才能举证说明。

三、开展政策宣传,企业自查补报

通过与企业财务负责人的约谈,评估人员感觉到:企业2003年12月的免税产品销售与存货贷方余额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且一定存在问题,企业不愿解释说明清楚,是对我们纳税评估工作不够了解,心存顾虑。针对这种情况,评估人员再次与企业财务负责人和企业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进行电话约谈,宣传国家税收政策法规,同时向企业说明,纳税评估是鉴于企业纳税申报之后税务稽查之前的一种税务内部管理行为,目的是促进纳税人真实、准确、合法地进行纳税申报;纳税评估的处理也不同于税务稽查,对于评估出的一般性非故意偷税问题,企业可作自查补报处理,但对于评估中的疑点问题,企业解释不清楚、又不补报的,将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查处。

通过税收政策的宣传,使企业消除了顾虑,从而如实说明了企业2003年12月产品销售金额较大和存货贷方余额的原因:由于农药产品市场原料价格上涨,农药经销单位看好2004年农药市场行情,2003年底许多经销单位预付货款、预定产品,并且要求开具发票,以防生产企业价格上涨;该公司为了满足客户要求,2003年12月在产品未完成生产的情况下,便根据客户合同和预收款情况开具了普通发票101份,金额2800多万元、其中免税产品2400万元,并在当月作了销售处理,由于没有完成生产,销售成本结转时造成了2500多万元的产成品贷方余额。并再三说明,这是公司在不知道财税[2003]186号文件以前的行为,公司无意偷逃国家税收。因此表示,对于2003年财务上已作销售处理、而货物未在2003年内发出的免税农药产品,已在2004年发出货物的部分,按适用税率补交增值税;货物尚未发出的,在实际发出时按应税产品处理,而且保证在三个月内处理完毕。

经企业财务人员计算和税务人员核实后,企业作纳税评估补充申报:补销项税金959372.69元、进项转出253311.59元,合计补交增值税1212684.28元,同时按《征管法》规定加收滞纳金22158.05元。

四、总结经验教训,规范纳税评估

通过对“江苏XX化学有限公司”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案例分析,给国税部门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加强对税收政策调整行业(企业)的纳税评估亟待摆上国税部门的工作日程。

1.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要有科学性,不能局限于计算机软件和简单指标分析,要根据国家税收政策形势结合国税工作实际进行,当国家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时,应加强对税收政策调整所涉及行业(企业)的纳税评估,以保证国家税收政策正确及时地得到贯彻执行。

2.对纳税评估企业的资料审核分析不能公式化,评估人员要对评估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特征进行分析,了解行业特点,熟悉行业财务制度,掌握行业税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审核分析中发现疑点。

3.加强税法宣传,优化税务服务,使纳税人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强化公开办税,开展信息交流,使纳税人能够了解纳税评估工作,从而能自觉执行税收政策,规范纳税申报,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篇6:纳税评估案例与分析

【案例简介】

服饰公司是2005年12月成立的,于2006年1 月开始生产经营,主要从事外贸服装生产和销售,该单位成立以来,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各种税收及基金费申报缴纳也及时。该单位为增值税纳税人,2006销售收入419.67万元,利润为5.59万元,增值税税负在1.3%左右,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征收,申报方式为直接上门申报。该单位资产总额为764.88万元,权益总额500.8万元。

【案例分析】

评估人员首先就该单位的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进行了书面审核,从申报资料可以看出,该单位2006年共申报印花税1299元,申报房产税18380.66元,申报城镇土地使用税6304.5元,申报了城市维护建设税27808.24元,申报教育费附加22246.59元,申报综合基金10491.94元,个人所得税全年零申报。从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实收资本500万,“在建工程”科目也有数据,肯定有建筑合同,经评估分析,该单位印花税肯定存在少申报。

根据上述评估分析,评估人员于4月18日向该单位送达了税务事项约谈通知书,请该单位财会办税人员准备好相关资料,就印花税存在的问题于4月19日到我局说明情况,接受约谈。

4月19日被通知人依约到我局接受纳税评估约谈,评估人员张从池、顾红玲对财会人员就有关印花税政策先进行了辅导,并就发现的疑点对财会人员进行了询问,该单位财务人员,对印花税存在少申报的行为表示认可,认为过去对印花税政策了解不深,也没有主动请教,致使印花税少申报。并要求回去后认真审核申报情况,进行补申报,并建议评估人员到该公司进行实地评估辅导。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于是评估人员在4月20日向该单位下达帐证核实通知书,对该单位相关纳税资料进行了详细检查,通过翻凭证,核对出入库单据,发现有运输合同3.37万元、实收资本500万元、建筑合同146.51万元、购买的房产95万元、证照等等都未申报印花税,最终确定少申报印花税3434.7元,其他税种未发现少申报。

针对上述评估情况,评估人员与该单位法人代表进行交换意见,该单位负责人对存在的问题也认可,认为这是我单位对税收政策不了解,不是主观故意的,希望税务机关以后多辅导,对少申报的税款近期内入库,并表示接受税务部门的处理。根据上述情况的评估和分析,该单位能积极配合我们的评估工作,主动提供相关资料;对少申报印花税的行为,进行了认真的整改;从会计核算看,该单位财务核算还是健全的,对印花税少申报现象,确实是财务人员不了解税收政策而造成的,也与税务机关宣传未到位有关,无明显或故意的税收违法行为。因此,我们认定该单位纳税评估结论为“纳税差异符合性结论”。根据有关规定,同意该单位自查补缴印花税3434.7元,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温馨提示】

篇7:地税纳税评估案例

QD市地税局征收局在开展宏观税收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纳税评估软件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税负以及财务状况进行“面”的“扫描”,发现金融业个别单位纳税数额较同业有较大下滑,与该行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于是通过纳税评估软件对纳税数额变化较大的纳税人的主要税种进行“线”的剖析,利用税收指标和财务分析指标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评析,发现中国农业银行QD某某支行营业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存在疑点,并采取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方式,指导纳税人补缴营业税及附加、房产税、个人所得税以及税款滞纳金共计32万元。

该支行隶属于中国农业银行QD市分行,属于中国农业银行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7万元,申报入库各项税收268万元。

按照市局下达的纳税评估工作目标的要求,确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通过“纳税评估软件”中设定的“利润率、税负率变动情况分析”和“税收收入变动情况对比分析”功能,对纳税人20期间的税负率、利润率与行业平均税负率、利润率进行对比分析,对2005年期间的纳税数额的增减数、增减率进行分析,与同期的纳税人的营业收入的增降率进行配比分析,筛选出税负率、利润率低于或者超出同业平均水平一定幅度、或者纳税数额总额增减、单一税种数额增减幅度较大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通过软件分析发现,金融业中纳税数额同比下降的有46户,减少税收740.28万元,减收比例为15.63%,移交税收管理员进行分税种的案头分析。

篇8:纳税评估案例与分析

本文将利用1999-2011年创新政策趋势图和国家研究综合政策信息系统(ERAWATCH)中对创新政策措施的描述,以及创新联盟记分榜各项性能指标的说明,来对欧盟的创新政策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欧盟创新政策的作用,思考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借鉴欧盟长达十余年的创新政策的经验教训。

1 欧盟创新政策简介

1.1 创新政策的演变过程

欧盟创新政策的发展变化与西方国家关于创新经济的理论体系演变基本一致,先进的理论思想给当时的欧盟创新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欧盟创新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企业创新理论。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之后,欧盟国家的创新政策呈现自由放任状态,市场经济就在此刻蓬勃发展。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旧的生产结构的破坏,同时其过程身却是新组合和新结构的创立过程,这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根据此理论,欧盟国家并没有系统的创新政策,只有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的市场规范管理。由于该政策只关注保护知识产权,因此该模式可以称之为“创新经济的点状模式”。

2)第二阶段:技术创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他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以索洛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首次将技术进步纳入经济分析的视野,利用总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推动了现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4]。

然而创新不同于其他的企业生产过程,它具有目的性、变革性、价值型等特征,创新的成果的本质是知识的体现,而第一阶段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会加速市场生产的流通,导致“技术外溢”现象,为了赢得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一味的实行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会使“外溢”情况不断恶化,这时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5]。

3)第三阶段:国家创新理论。英国学着弗里曼最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在1987年发表的《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将创新归为一种国家行为。1996年,OECD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6]。”该理论认为,创新系统中存在着系统失灵问题,这种系统失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绩效。为了解决创新过程中系统失灵问题,必须妥善处理企业、组织及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完善的政策评估体系,考虑创新系统参与者行为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合作、风险投资、资金转让等[7]。以前的科技研究只能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内部自我循环,科技政策也只是针对这些部门进行知识生产和扩散,却无法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因此,政府在使用政策工具时,包括人力资源R&D、创新技能教育、科研基金竞争、研发基础设施和创新网络平台等,要考虑国情采用政策工具的组合,形成一个由政府为主导的、各方参与的创新体系。

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欧盟国家才开始制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政策,政策措施也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松散走向系统。此时的创新政策实施主体是政府,创新政策已经从市场规范化的创新模式转变为政府推动型的创新模式。

4)第四阶段:集群创新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学者库克,他在1992年发表的论文《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性规划》中提出集群创新理论。库克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8]。国家集群政策是在2005-2009年期间最受欢迎的资金政策措施,如图1所示的2005年和2011年之间大幅上涨的资金集群,这也显示出大型集群创新项目的开始和结束阶段。自2005年以来,集群政策变得更加重要,一些欧盟新成员国推出了国家集群计划,如法国建立了新的竞争点①(CompetitivenesssPoles)。从2005-2006年开始,欧盟国家有了集群规划的趋势。集群和创新合作的重要性开始逐渐被重视,2003年在爱沙尼亚启动了“能力中心计划”,该计划是促进集群发展的第一步,它汇集了在商业和研究部门之间有相同技术领域的执行者;德国顶级集群计划资金的区域专题组,汇集了某些领域的公共研究和企业发展高新技术。

在此理论的影响下,欧盟的创新政策进入新的阶段,即集群创新模式阶段,以《欧洲2020战略》及其旗舰计划《创新型联盟》为标志,奠定了欧盟创新政策战略在今后欧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1.2 欧盟创新政策的特点

欧盟的创新政策:在传统上对技术政策有较强的干预性。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有的国家还建立了直接支持工业创新项目的全国性机构系统。如法国的全国研究成果应用局。其次,对某些新兴部门,国家的需求和近年的核心技术进行全面规划,这些规划不仅涉及R&D活动,而且涉及技术的应用的扩散。如英国在成功地实施了“阿尔维信息技术计划”后,目前正在实施的是“联系计划”,主要涉及分子电子学、半导体材料、毫微技术、结构复合材料、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96年英国政府宣布了投资9 200万英镑的技术预测挑战计划,以支持产、官、学合作参与技术预测计划所确定的24项优先研究项目。至今,政府已投入了4亿英镑资金。第三,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创新环境。如发展风险投资,加速资本市场现代化,建立科技园区、技术商业信息网、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发展地方技术机构网,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教育等。意大利1997年出台了新的企业创新鼓励政策,对中小企业与大学毕业生、硕士、博士签定科研合同,将由“应用研究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给予资助,允许公立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到中小企业临时工作。1997、1998年两年每年提供一定额度的减免税收,根据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开支,给予一定比例支持。第四,加强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如“尤里卡计划”就是著名的跨国高技术合作项目[9]。

2 欧盟创新政策的作用

在分析欧盟创新政策的作用前,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创新是交由市场自由发展还是由政府作为主导,引领国家创新政策发展?笔者认为创新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知识生产和扩散的过程,既需要市场的生命力也需要政府适当的干预。

由于信息不对称、创新系统的失灵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政府适当介入、及时修正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过程具有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特点,并存在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就需要国家对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或者通过财政、金融、教育政策鼓励创新,如贷款、担保、补贴和股权,加强行业之间的联系和科学创新咨询服务和提高认识度的措施。

政策措施被定义为一个通过公开(共同)资助的研究和创新方案或举措筹集资源(金融、人力或组织)的措施。而欧盟的创新政策措施有一个从市场驱动向政府干预、个人研究向合作研究的演变。本文的分析根据来源于1999年至2011年间创新政策趋势图和国家研究综合政策信息系统(ERAWATCH)中对研究和创新政策措施的数据描述,以及创新联盟记分榜(IUS)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说明。

2.1 创新政策组合与国情的匹配度有助于提高创新绩效

欧盟所有国家实行政策措施的平均持续时间为7年,还有一些政策措施使用的时间更久。这些欧洲国家无一例外的使用创新政策组合的形式为创新活动保驾护航。Flanagan和Uyarra强调创新政策的影响取决于执行模式和政策工具的选择[10];OECD提出找到一个最优的政策组合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11]。欧盟各国之间政策组合的差异被详细划分后分成了5种类型,欧盟27国根据性质不同被分成4个组别,5种类型被应用到不同的组别当中,如表1。

注:1-科学竞争研发:专注于在业务创新支持措施和研发税收激励的使用方面比例不断增加的竞争研发项目。2-科学合作:专注于协同研发,贷款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并没有利用研发税收优惠政策。3-商业化驱动:注重技术转移机制,为创业、贷款、风险投资和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广泛使用提供支持。4-企业研发创新:专注于企业直接研发支持、企业直接创新支持和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使用。5-科学与商业RDI:专注于有竞争力的研发项目和没有利用研发税收激励情况下的项目。

这个表格证实了在创新绩效和政策模型之中哪些政策组合不适合在这个国家实施的情况。在丹麦、奥地利、比利时、捷克、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中出现的“企业研发创新”政策组合,就无法在波兰、拉托维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保守创新国家中被找到,因为保守创新国家的商业RDI很弱,无法直接进行企业研发和创新。

分析结果证明,尽管各国之间有着相当广泛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但是各个国家的政策组合具有相对均匀性,政策组合的均匀性反映了创新绩效提高的可能性。

2.2 政策的有效性得以促进企业科学合作

“科学合作”的政策组合模式可以在所有IUS成员组中被找到,它的重点放在培养促进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方面,是欧盟成员国这十年来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

根据1999年至2011年间创新政策趋势图和创新联盟记分榜的数据分析表明,政府对促进行业科技联系的资金投入与企业、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得到更多的创新合作呈正相关系。

纵观欧洲中小企业创新作为绩效指标,政府通过除拨款以外的融资政策工具会比对中小企业直接地补助更加有效,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中小企业的组织力量相对较弱,而培养行业之间的联系就是欧盟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用方案,加强企业之间的科学合作,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在适度创新和保守创新型国家中。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创新政策应该侧重于资助自然科学,留小部分资金来支持商业RDI,资金措施在自然科学的有效使用会比直接支持商业RDI对中小企业更加有影响,持续改善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将会提高他们从事行业科学合作的能力。

2.3 创新政策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经济危机的影响

19世纪以前,经济学家几乎不承认经济周期的存在。19世纪以来,已有很多学者研究经济周期,其中包括马克思、熊彼特。马克思与熊彼特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周期性。但是,马克思和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原因的看法不同,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波动的原因。

根据图2所示的创新政策组合在1999-2012的资助情况,能够看出初创企业、企业直接研发和企业直接创新越来越受到政策资金的支持。如图3所示,欧盟对创新资金总额在创新服务、企业直接研发和企业直接创新中的变化,可见创新政策措施在欧盟各国中被积极地使用。

根据《Lessons from a Decade of Innovation Pol-icy》报告分析[12],企业直接研发支持和企业直接创新支持的资金支持数量一直没有呈现下降趋势,这反映出了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对工商部门的创新支持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关注度。从国家的层面上分析,在1992-2012年期间,资助企业研发是由匈牙利、捷克共和国、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驱动着,而资助企业创新是由斯洛伐克、捷克、罗马尼亚和丹麦驱动着,这反映了新的欧盟成员国对资助企业研发政策措施的重视度更高。西班牙的AVANZA计划用来提高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德国的“中央创新计划”成立是为了中小企业的科技研发度,还有荷兰的“初创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是用来帮助本国初创企业的创新研发力量的培养。相应的,贷款、融资、补助和贷款混合等资金政策措施所占的份额比例已经略有增加,这证明了经济危机已经有了方向性的调整。通过创新政策措施对企业研发和企业创新进行直接的资金支持,来抵消经济危机对其的影响。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1999年至2011年间创新政策趋势图和创新联盟记分榜的数据分析了创新政策在欧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基于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

1)国家创新政策的制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选择适合国家国情的创新政策组合才能提高创新绩效。

2)科学合作政策是欧盟国家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提高科学合作能力需要持续使用创新政策组合。

3)影响创新绩效结果的除了创新政策以外,创新文化、社会资本、教育水平或其他政策领域也发挥着作用,创新政策的影响作用需要创新体系对创新政策进行整体的评价。

对于欧盟成功的创新政策案例,我们能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现阶段我国应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政策体系。培养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欧盟成员国这十年来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但我国自改革开放后更多注重的是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支持,企业并未占有突出或核心的位置。这些创新政策措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技术发展,但在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我国创新政策体系中的缺陷。我国的创新政策应该更倾向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推行以企业为核心的项目计划。

2)根据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的创新政策组合。对于一些政策主题,各国虽然都共同享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但综合性创新政策依赖于该国特有的优劣势、政策更新频率、政策目标宗旨以及该国经济和工业禀赋等。因此,关键在于了解哪些特征是反映各国创新系统的共有方面,哪些特征是反映国家独有的因素,才能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该国的创新政策组合。

3)建立完善的创新政策系统评估体系。为了促进科学合作和商业RDI活动的发展,需要在国家相关的条件下,建立创新能力评估体系,评估体系能够提高创新政策的有效性,从来提高科学合作能力。寻找最优的政策组合也需要通过评估体系的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欧盟对成员国定期进行对创新政策与创新绩效的评估,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不断完善,成熟的机制和完整的框架体系值得我们借鉴。

4)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创新的联系。大学、科研机构是我国知识储备和高水平教育的体现,众多研究成果推动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企业的创新成果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必须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创新的联系,不能再出现“863”创新计划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虽是一个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项举措,但是从项目申请,到实施阶段都主要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完成,缺少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及自主研发成果。将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经验和资源带入到企业中,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的迅速发展,从而加快经济建设,对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也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摘要:为了提升中国创新能力,借鉴欧盟从1999-2011年实施创新政策措施的经验教训,在创新政策趋势图和创新联盟记分榜的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创新政策对发展经济、科技的作用。总结了欧盟创新政策成功的经验,并就我国如何制定合理、有效、完整的创新政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政策,科学评估方法,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聚焦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国的转折[EB/OL].瞭望东方周刊,20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749570.html.

[2]游光荣,刘建兵,柳卸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J].国防科技,2007(2):17-19.

[3]李卫兵,彭十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0):36-37.

[4]张正玉,姜强.创新经济学理论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07(7):140-141.

[5]李伟红,胡宝民.国外创新政策评估与设计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27-30.

[6]林衡博,陈运兴.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J].当代经济,2003(6):35-36.

[7]李伟红,胡宝民.国外创新政策评估与设计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29.

[8]PHIL COOK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65-382.

[9]姚勤华.欧洲“尤里卡计划”[J].欧亚观察,2002(1):5-8.

[10]FLANAGAN K,UYARRA E.Reconceptualising the“policy mix”for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1(40):702-713.

[11]OECD.The Innovation Policy Mix[DB/OL].OECD,2010.http://dx.doi.org/10.1787/sti_outlook-2010-48-en.

上一篇:英文语法口诀记忆下一篇:浅议中国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