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

2024-07-20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精选9篇)

篇1: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

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在纵观高考作文试题的基础上,展望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笔者有如下预测与建议。

一、把握一个趋势

这个趋势,就是高考作文已进入“一元(话题作文)为主,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

多年考查话题作文.固然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宿构现象难以避免,学生作文文体意识淡化等),但话题作文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与发挥空间的优点不容抹杀。这一优点,具体表现在思考方向的多向性、文体选择的多样化、思维特点的多重性等方面;这与多元、民主、开放的时代特点是相吻合的,与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话题作文的有益补充。所以在的备考中,话题作文等四种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特别是那些已连年考查话题作文的省份(如广东、江西、浙江)的考生,一定要多练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及命意作文(所谓“命意作文”即提供材料并略作提示,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

二、重视两种题型

两种题型.指“寓意”类话题作文和关系类作文。

(一)“寓意”类话题。

即本身含有比喻义、象征义等隐含意义的话题。如,20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对于“寓意”类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应当像材料作文那样。充分理解、准确把握设题材料的内涵.这是把握题目的关键。具体应注意:

(1)从材料中找到暗示话题含义的关键词(句)。比如在“雨燕减肥”的材料里,有多个关键词应引起重视,它们是“安乐窝”“离巢”“减肥”等,大体说来,它们分别比喻安逸的生活环境.走出安逸环境而接受考验,改掉自身的种种不足。其中的关键句为“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这句话意味着强化自己的能力,就能迎接人生风雨的洗礼并一展抱负。

(2)要有整体意识。比如,“雨燕减肥”的材料,从整体上看,包含一组对比:幼年的雨燕……第一次离巢前……构思作文时就应根据这组对比,由物及人加以迁移。

(3)试着把原话题改换成一个显性话题。比如,“雨燕减肥”说白了就是“磨砺人生,不做温室中的花朵”“挑战自我,‘飞’向社会”“一味溺爱不足取”等。

(二)命题作文

三、突出三个方面

关键词-“体验”“理性”和“人文”。

(一)“注重体验”将是20高考作戈命题的基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部分的“教学建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可见,“新课标”特别强调“参与和体验”,才可能有深刻、独到的“感受与思考”。否则,要想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等要求,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注重体验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的情感和人生经历,理应是2007年高考命题的侧重点。

(二)“讲求理性”将是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浓重一笔。

“理性”,就是看问题要全面、辩证,不走极端;“理性”,就是强调个人的行为要受理智的约束;“理性”,还指善于从另一个角度(即不同于惯常思维的视角、眼界、观念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

(三)“宏扬人文精神”将是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精髓。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在物质主宰一切的今天,拥有丰富的入文精神尤显重要,这自然也将成为考命题者关注的热点。

四、做到四个“强化”

(一)强化审题意识。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

即指题目规定的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等。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题目,题眼在于一个“想”字(表示一种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这道题与“我握住了你的手”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命意作文”的审题上,准确解读题意是基础,也就是说,要善于从题目中悟出写作话题,把它转化为话题作文。比如今年湖北卷的题目.就可转换为“请以带“三”的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强化思维训练。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特别是要加强对联想、想象能力的开掘。比如,今年辽宁卷考命题作文《肩膀》,此题既可实写,又可虚写。看到试题,我们可以想到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进而围绕“肩膀”也来写一个亲情故事;想到现代汉语中的“身肩重任”‘“肩膀儿硬”、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取其“承担责任”的含义构思成文;还可联想肩膀相靠是团结协作的象征,人们不是常说“并肩作战”吗;联想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的“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这个“肩膀”,喻指“基础”;联想诗人舒婷《神女峰》中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个“肩头”指一种“依靠”……可写的内容相当多,关键是如何精选角度展现出一定的新意与深度。

(三)强化素材积累。

强化素材积累,首先要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素材。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地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强化素材积累,还应博览课外读物,常咀时文精华。从近年高考看,高分作文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所以,丰富文化积淀,多读多思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短文,自然是非常必要的。在多阅读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手册。这个手册要分门别类,有作文题,构思路数、文章概要和写作资料等。并要编个索引,以后要看哪一方面的内容,知道到哪里找。

(四)强化分析能力训练。

这是克服议论文写作中“以摆代论”毛病的重要保证。所谓分析,就是找联系.找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找某一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普遍和个别之间的联系”“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联系”。等等。能够把这些联系找充足,就是说理充分;能够找到最本质的联系,就是说理深刻。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

篇2: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

2010福建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高考作文分值高达70分,关系到语文全局的成败。离高考两月余,在这段时间里,如何为写就考场高分作文做铺垫,我们精心邀请了厦门市10位资深语文教师为高三学子做指导。

名师档案

钟斌 厦门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福建省高考优秀评卷老师。

三国鼎立:2009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启示

2009年全国共18道作文题,命题作文共8道,分别是北京、重庆、湖南、江苏、四川、山东、湖北、福建。其中湖北和福建的为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有两篇,分别是天津、广东。材料作文8篇,分别是全国卷

一、浙江、辽宁、海南、全国卷

二、上海、安徽、江西。从命题形式和内容来看,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呈现出“三国鼎立”的繁荣。

从近年的走势和各地考查的热点、重点来看,个人以为,2010福建高考,新材料作文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在迎考过程中,应重点训练新材料作文,兼顾其他。凸显理性:2010福建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各地自主命题以来,我们的命题呈现重视文学性的趋势,造成理性思辨不足,西方国家则过于重视哲学方面的观照。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老师认为:就诱导批判性思维方面而言,我们的命题局限性是明显的。东西方在作文命题上的差异显示出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的深刻差异。我们的教育正在和国际接轨,考查理性思维确实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因此,2010年,“理性”必然成为命题的关键词。素材积累:70天作文提升策略

目前,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和走势,业内人士有以下共识:

(1)降低审题难度。命题只要给学生清晰地圈定一个范围即可,题干越简洁越好;(2)禁绝观点入题;(3)有利张扬个性;(4)留有选择空间。命题既要有所限制,又不宜限制太死,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留有余地;(5)提倡规范写作,重点是规范叙述类和议论类文体,兼容各种文体,让擅长不同文体的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根据新课标和新考纲,2010高考作文将以凸显生活体验,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和两个回归——— 回归人本,回归生活为目标。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其中包含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等。

建议考生注意积累以下题材:

① “人与自然类”话题。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用眼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用情去呼吸它们的气息。

②“生命”话题。着眼于真实的自我,关注自己的成长感受、人生体验、心灵空间,用巧妙灵活的形式展示血肉丰满的自我。

③“人格类”话题。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意识,学会与周围人交往、交流、和谐相处,懂得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和感恩,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④“精神家园”话题。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观照自我,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摆脱“小我”,提高人生品位,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

⑤“哲理”话题。探求人生的哲理,懂得辩证、理性地思考评价生活现象。

篇3: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

一、“教学立意”将成趋势

高考将逐年淡化须通过大量、集中训练来应试的命题倾向, 而注重考查学生长期的、平时的语文学习的积淀。这对教师的常态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很多教师要改变平时教学风花雪月、考前训练招招见分的不正常的教学思路。

1.各省命题显示, 考查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积累的试题, 考查中学一贯乃至小学中学连续性的语文学习积累的试题频频出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要“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2015 年湖北卷语言文字运用题, 有一道是请学生从给定的构字部件中选两个不同的部件, 另组一个汉字, 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 再以该词立意, 写两句感想。这道题的任务, 涉及偏旁部首组字、两个单字组词、词语造句或联想扩写等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 不偏不怪不难, 称不上高大上, 但是很基础, 也很重要。考查的是平时习得的语文能力, 不应该也不可能或没必要通过应试训练去完成。

2015 年北京卷考查“凹凸”第一笔的正确写法。笔顺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 这种笔顺的试题在2014年北京中考曾出现过, 今年在高考再次出现。体现了中小学12年一以贯之的语文连续学习的特点, 破除由于小升初、初升中因学段原因造成的语文教学中的“断代”思维。

以上的高考命题, 都有回归基础的趋势, 都在引导师生关注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延续性。那么每个学段的教师, 就不能紧盯着本阶段的“一亩三分地”的小目标, 还要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立足当下, 远观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 才能更好完成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语文教学。比如, 高中阶段, 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的书写笔顺、字体结构等“小儿科”的问题, 因为在意识里已经把它们抛到低年级的范畴里了。其实教师可以在更高层面去引导学生, 从汉字的音、形、义、境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字源、词源等演变角度, 结合社会文化背景, 深入理解汉字和词语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打通初级和高级之间的联系, 让文字和文化成为浑然天成的教学内容。再比如, 一些经典篇目,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习过的, 不妨经常作为新内容学习的切入点, 温故而知新, 让经典浸入我们的生活, 不让它成为过去时。

2.高考中主题读写的考查, 是中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反映, 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学语文主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是主题阅读的主要考查方式, 以北京卷的探索最为典型。2015年北京卷首次考查关联主题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汉字照排技术的创新主题下, 选编了三个相关的文本材料。三个材料分别从“中国印刷业与国外的巨大差别以及面临的巨大的危机和挑战”“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我国的科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三个方面, 进行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论述。

传统教材按照文体分单元, 除了文体相同, 文章间在内容上几乎没有关联度和可比性, 有的是八竿子都打不着。一般的老师, 按照课文一篇一篇讲, 文章间是割裂的、碎片化的。也有很多教师, 把单元、学段甚至课内外打通, 进行大胆整合, 内容上形成有意义的主题单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以同主题多文本阅读的方式拓宽了内容的广度, 在多文本的比较中挖掘了内容的深度。更有追求的老师, 会形成自己的语文主题学习校本教材。

过去的高考中, 还没有以主题的方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这反映了一线教学独篇教学的现状, 同时也少了主题阅读教学的引导。2015年北京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 为引领高考语文主题阅读的考查开了一个好头。

写作与阅读进行关联命题, 是针对主题读写的命题尝试。阅读和写作教学, 比较普遍的情形是, 阅读的归阅读, 写作的归写作。而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也是一种教学常态。但高考中阅读和写作的考查一般是截然分开的。2015 北京高考大阅读和写作之间, 形成了主题相关、读写结合的良好互动。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取的是一篇文化散文《说起梅花》。而写作题如下: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 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 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 ( 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 , 可议论, 可叙述, 可抒情, 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这道写作题的素材和核心立意, 来源于阅读文本《说起梅花》。换一个视角, 写作也是阅读的延伸。写作的立意能否紧扣题意, 与阅读的准度和深度相关。这不正是我们常态教学中常做的事吗?我们的写作练习, 很多不是源于课文教学吗?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布置过多少续写的练习呢?有的老师会让学生续写《项链》, 有的会让学生续写《木兰辞》……续写是阅读的延续, 是对文本理解走向的一种形象化的确认。常态练习成为考题, 教师的教学就不会分裂为“素质”“应试”两个极端。坚持语文教学中那些看似中规中矩, 实则符合规律的经典练习, 与应对高考的目标不矛盾。

二、“能力立意”的导向将向更灵活、更综合的方向发展, 将向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方向发展

教师应关注即将出台的新的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中把培养学生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各种能力作为重要的考量维度。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如下表述:“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高考命题会更多考查学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2015年北京卷为代表, 整张试卷由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组成, 以往第一卷单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5道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试题, 转化到阅读试题中, 首次设置三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长阅读考查, 整张试卷文字量为8500字左右。非连续性文本, 贴近日常文章阅读和语言学习的真实场景, 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的特点, 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把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 文本虽然是非连续性的, 但内容彼此并不割裂。文本间的关联性是怎么建立的, 这对学生立体思维、关联能力、建构能力提出了要求。

精读和研读是语文教师的长项, 单篇阅读教学也是常态。教师平时较少关注学生速读方法的指导和快速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也对多文本阅读缺乏系统性关注。而信息化、碎片化的文本阅读, 是当下的阅读常态。2015北京卷的尝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它必然会对其他省的命题有所启发, 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 指引了一种能力培养方向。

2.高考命题将会更多考查立足现实情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 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题, 要求学生针对一张邮票的图形, 写出构图要素, 说明图形寓意;2015年天津卷和广东卷语言运用题不约而同请学生写一段话, 分析劝阻吸烟的手势的劝阻效果。这些试题都是取材于当下的现实生活, 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贴近。从能力的考查看, 对学生的读图能力, 也就是视觉观察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进行考查。

这些试题明确无误地引导师生, 语文学习不能躲在象牙塔里, 躲在有限的教材、练习资源里;也不能仅与经典对话、与历史对话, 还要和当下的社会生活对话, 成为社会生活的关心者、思考者、参与者、建设者。这样的语文观是母语情境下的大语文观。

3.高考命题会更多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如2015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选取课本《论语 · 侍坐》的内容, 提供两种标点, 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分析。这种开放性试题与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中的“如来和玉帝谁更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标准答案, 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方法。

想象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 高考命题也在增加想象力的考查。2015年湖南卷的一道选做题, 题干明确了考查能力就是想象。试题是根据首尾语句, “发挥想象, 有创意地补写中间一段文字”。2015 年北京卷大作文1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中华英雄, 叙述和他 (她) 一起生活一天的故事。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2015年北京卷微写作3要求以“圆”为题, 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 也需要通过想象赋予圆丰富的内涵。

探究、创新、想象, 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语文学科有更多的可能因而也有更多的责任, 为培养学生钻研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提供更多有意义的训练。

三、“文化立意”将成为一种导向, 经典阅读将会成为常考内容, 核心价值观也会适度渗透

语文教学虽不能“包打天下”, 但是作为母语应该承载的育人功能、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主流价值的传播功能, 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语文教师要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2014 年3 月26 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的通知, 对中学语文的课程、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 《指导纲要》必然对课程标准的修订起到引导作用。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文化理解和传承必将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时重点关注的内容。《指导纲要》还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 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那么各学段、中高考将涉及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呢?《指导纲要》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阶段,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

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 都是课程标准修订和高考命题的应有之义。中学语文教学理应成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主阵地, 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 应增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比重。

经典阅读将成为高考命题的必考项, 一般包括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相较而言, 文学名著考查占比大于文化经典, 文化经典考查难度大于文学名著。

一些分省命题多年来坚持考查文学名著, 形成稳定且有特色的考查内容和方式, 呈现从浅易了解到深层理解等不同的层次。

北京卷2014 年开始也增加了经典阅读的考查。当年的文学常识考查了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确认, 微写作请学生用一段话推荐《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等名著的章节或片段。

和文学名著相比, 文化经典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考力、思想的成熟度。因而也更具区分度。

相信有更多的省份会把经典阅读的考查纳入范围。经典虽然如汗牛充栋, 但最基本的作品大家能达成范围上的共识。北京卷2016 年考试说明给出12 部文学和文化作品的范围, 可供学生们做基本阅读的书目。基于这样的一种趋势, 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大部头”, 对常态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只要教师对此有共识, 可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比较多的。比如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相结合、专题阅读研究、做好名著和学段的合理分配、比较阅读、阅读小组活动、读书心得报告……方法不拘一格。即便没有高考要求, 经典阅读的指导也是语文教师应担负的神圣使命。教育现状是, 凡不在考试范围的, 往往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所以, 经典进入考试, 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只是教师不能以做题代替阅读, 把经念歪了。

除了经典阅读的考查外, 文化立意的导向还体现在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上。这既体现于命题选材上, 也体现在命题引导上。前者比如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人物传记, 一般会选取不同领域的英雄人物, 而不是随便什么人物都可以;分省命题的文言文阅读素材往往体现优秀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后者比如2015 年北京卷“作文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引导学生认识英雄, 向英雄致敬、学习。这些试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立意是显而易见的。鉴于篇幅所限, 此处不再展开。

篇4: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及应对

一、作文内容将沿续历年关注社会、探讨人生、崇尚美德等贴近广大青年学生生活的话题,命题趋势在子对这些内容增加制约因素,为考生写作设置必要障碍

鉴于话题作文的种种优长,今后高考作文命题,当然话题作文仍是首选。然而,话题作文的命题思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考查近四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单从话题内容的制约因素来看,话题作文的命题基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像1999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类作文只提供某个触发点,写作时话题内容和中心的制约非常小,写作自由度特别大,取材空间又异常广阔。“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制约因素非常小。在这样自由开放的前提下,既可以写记忆移植的正面意义,也可以写记忆移植的负面效应,还可以写记忆移植的过程和步骤(如何移植,移植的具体方法)。这类作文只要在行文中照应话题,与话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写进文章中。第二类像2000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类作文提供某种道理(有时是几种道理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作时具体内容虽然没有限制,但作文主题必须体现出作者对这个道理(话题)的肯定或否定评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表述的是一种道理。这个道理是一个完整判断,不能拆开单独行文。考生应该对这个完整判断进行形象的(记叙类作文)或抽象的(议论类作文)肯定评价。第三类像2001年的高考话题作文“诚信”和2002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这类作文是以某种范围或对象为话题,并对话题的对象、范围加以限制或缩小,以便检测考生准确的判断能力。从近两年高考实践来看,这类话题作文比前两类话题作文对考生思想与语文水平的考查更贴近素质教育的实际,更能体现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其一,有利于检测考生的辨识能力。这类作文要求考生在写作前的审题阶段必须看准话题对象是什么,范围有多大,命题者特设的制约在什么地方;其二,行文时要注意理清线索,切入主体内容之后不可转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命题者设置的障碍(即制约因素)就包含在“诚信”的词义之内。“诚信”是指诚实、守信用、讲信誉,就是说作文答卷应该围绕“诚信”词义范围展开记叙或议论,作文立意框定在诚实、守信用、讲信誉之内。然而,在考生实际答题时,却出现了三个层次的作文:第一层次是“切合题意”,作文无论怎样选材立意,其内容均涵盖了诚实、守信用、讲信誉;第二层次“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作者将“诚信”的词义拆开,或单写诚实,或单写信用,或单写信誉,对“诚信”的词义理解偏颇;第三层次属于“偏离题意”,作者把“诚信”错误地理解为“诚心”、“诚意”,“信任”、“相信”、“信念”、“自信”等。文章抓住以上这些并不是“诚信”涵义中的某一个或记叙或议论,因而得分不高。

二、面对高考话题作文增加制约因素的趋势,备考学生必须牢牢抓住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这个根本,加强审题训练,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话题作文的审题,除了与命题作文有共同点之外,还有其特有的个性。须知,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故事、寓言,有的是名人名言、生活哲理,有的是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警句、原则等;第二部分是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和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写作的注意事项,在文章立意、文体、标题、字数、不得抄袭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于话题作文的这种特殊的命题形式,每一部分都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特别予以重视。尤其话题范围应该准确把握,进而正确无误地理解题意,这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例如,2002年的高考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在认真阅读了登山者遇险——救人——双双得救的故事之后,考生对导引词的提示,对故事主旨、题意,尤其是话题范围(命题者要求考生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要特别予以关注。“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范围制约因素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选择”前边所加的修饰定语“心灵”,构成了“名词+动词”的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选择”,即“挑选”的意思。修饰性定语是“心灵”,即指人的精神,如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等。“心灵的选择”准确涵义是选择者在矛盾的境况下,对某种思想、精神、品德、情操等向真善美的升华。考生只要围绕这方面选材,无论所写内容是自己亲历的,还是遇到、见到、听到的,都符合作文要求。而这一年的高考作文,不少考生由于审题不细心,尤其对话题的制约因素缺乏认真分析,只是在“选择”上做文章,恰恰忽略了“心灵”的矛盾斗争的阐释或叙写。而一些优秀记叙性文章非常切合题意地写出了主人公在心灵矛盾的境况下,经过内心深处“翻江倒海”般的斗争,最后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心路历程。这种心灵升华的具体、生动、形象的过程,才是记叙类文章“心灵的选择”确切涵义的准确展示。像河北考生的作文《千年古莲的自述》、《拷问灵魂》、《选择》,则称得上视野独特、构思精巧、形象丰满、真切感人,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文学才华和勃勃的写作灵气。比如《千年古莲的自述》是以第一人称“古莲”(我)的口吻,形象而生动地叙述了自己向往“阳光”,向往“与风为伴”,向往很精彩的“外面的世界”,最终“奋力一挣,钻出了淤泥,露出了水面”的艰苦历程。此文构思非常巧妙,为了切合“心灵的选择”的准确的涵义,作者特意设计了三组细腻曲折的心理冲突:在未浮出水面之前,“我”向往光明,又害怕外面的世界;“我”有追求,而厌氧菌的劝阻,又与“我”的向往构成了一对矛盾;冷静分析之后,“我”鼓起勇气向上,与母亲姐弟的苦留构成一对矛盾。考生在文章中以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细节使矛盾相互交织,展示了曲折复杂的心理冲突,最终真善美战胜了假恶丑,使古莲的情感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升华,心灵得以至真至淳的选择。可以这样说,如此优秀的作文答卷,是考生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意的结果,更是作者长期积累、有丰厚的文学底蕴、有全面文学修养的必然而真实的反映。

与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意的做法相反,有的考生认为话题作文范围宽泛,用不着认真审题也能写出好文章,获得高分。这是对话题作文制约因素的忽略与漠视。2002年就有考生根本不按限定的话题“心灵的选择”写作,而是叙述或议论与话题不沾边的某件事或某种观点。比如,有的考生拟题为《选择友谊》,重点叙述高中求学期间择友时遇到的一件事,表现青年人择友应该慎重的主题。有的文章拟题为《选择社会主义》,论述1949年我们国家民主革命胜利后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当然,这些作文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得分也不会高,因为作者没有认真审题,忽视了话题作文的制约因素。衷心希望备战2003年高考的同学,从这些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重视作文的审题,尤其对话题作文的制约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作文形式倡导灵活多样,尤其文章体裁仍不加限制,题目仍自拟,为考生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话题作文内容增加制约因素,设置必要的障碍,但形式上仍倡导灵活多样,尤其在文章体裁方面仍旧不加以限制,题目仍旧由考生自拟,这就为考生在文章形式方面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2002年高考作文答卷来看,文体确实多种多样,除去较多的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还有不少属于文学创作范畴的小说、散文、寓言、故事、诗歌、戏剧,更有选用了应用类文体,像日记、书信、说明性广告等。文学体裁的形象化特点,写作时的巧妙构思,情节结构的精心设计,细节描绘的真实细腻,语言强烈的感染力量,这诸多的文章“亮点”,为擅长文学写作的考生争得了较高的分数。如何适应高考作文文体多样化的趋势?一个重要原则是“扬长避短”,即以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为答卷文体的最佳选择。要知道,对涉世不深的广大中学生来说,什么文体写得都出色的毕竟不多。有人擅长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的一般记叙、议论和说明性文章,有人擅长编写故事、寓言,有人擅长写作长于抒情的散文、诗歌。在高考话题作文文体空前开放的前提下,考生应选取最擅长的文体表达自己对题意的准确理解。那种在文体选择上“扬短避长”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与文体多样化相映衬,作文题目也是异彩纷呈,从这个侧面同样显示了考生的才华。像《千年古莲的自述》、《拷问灵魂》、《心星点灯》、《十字路口》、《为了祖国》、《苇岸边的风景》、《老张算命记》、《花与女孩儿》、《不看世界杯》、《那两条鱼儿》、《在心田上开放》、《一次超越心灵的选择》、《一名律师的日记》、《静夜思》、《黎明前的选择》、《义为心灵最美的栖园》、《听,天籁又起》、《心灵悟语》等,这样的作文题目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对读者(即阅卷教师和质检人员)产生的魅力吸引与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为了对考生写作灵性与才华给予热情鼓励与充分肯定,实行了三年的“发展等级”评分法仍将继续执行。这个评分法的12个评分点,涵盖了考生作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方方面面。三年来,这12个评分点的具体表述和前后排列虽然有些许变化,但其实质未变,那就是极大地鼓励有写作灵性与才华的考生,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同时,这些许变化也显示着命题者意在强调“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以及作文要“有文采”。这样的命题意图会在2003年的作文要求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希望备战高考的同学们要进行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发展等级”方面多拿分、拿高分。

篇5:预测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预测2006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今年福建省高考的作文题延续了往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三自原则”,也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为作文命题的趋势带来一些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回避社会热点,远离道德拷问,回归写作本质,契合新课标的理念和培养目标

没有直接选择大家公认的热门话题来命题,既与“和谐”无关,也和“人文关怀”无涉,也没有表现出以往高考作文突出而强烈的现实色彩,这与近年来高考作文关注社会、聚焦热点的特点似乎不太一致。这就使得高考作文“猜题”、“套题”和宿构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继去年走出道德怪圈强调人文素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已经完全丢弃了以往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以及“心灵选择”的残酷拷问,而是转为强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这也是对写作本质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培养探究、发现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适当回避社会热点,远离道德拷问,将关注目标指向写作的本质,对于一道高考作文题来说是必要的。当然,这并非是要引导学生不去关注现实、逃避道德的修养,这恰恰正是要让考生在关注和贴近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养成“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观察、发掘、思考生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深刻思考和创造探索的思维习惯,学会“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这才是真正与新课标的理念和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这样的作文命题才能真正引导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走向正轨。

二、话题由“显”而“隐”,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话题作文走到今天,我们在承认其优点的`同时,也应以现它的弊端和缺陷。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高考选拔的公平和公正,已给中学写作教学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的出现无疑是对话题作文流弊的一种有力反拨。今年福建的考题不再明确规定话题,而是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形式命题,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图形(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展开联想,寻找感悟,变为“无话题”作文。话题由“显”而“隐”,审题难度加大了,考生必须在领悟这两个图形内涵的基础上,把握二者间的内在关系,积极展开联想和想像,联系生活、联系人生,才能寻找到恰切的立意,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出考生包括思维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同时,思维难度的提高,也符合“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

三、赋分增至70分,字数限制增至900字,增加选拔的区分度

赋分增至70分,字数要求增至900字,试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增加,这也是本次作文题的一大新变化。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的直接任务是为高校选择优秀学生,那么,高考语文理应选出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即会读善写的学生。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最主要依据是其作文水平,提升作文的分值,加大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在提高作文审题难度的前提下,能够较好地拉开考生间的分数距离,有利于语文素养较好的考生脱颖而出。毕竟,在特定时间内,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积累和写作能力,900字的写作任务是不容易完成的,更不要说要写得好了。因此,赋分增至70分,字数限制增至900字,增加选拔的区分度。

篇6: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

2018年中考的脚步悄悄走近。教育部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考改革和命题的改变也是应有之义。针对中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求变,即有所变,有所不变。2018年中考作文命题对教育改革的主题与价值取向等一定会有所体现。此外,中考作文命题还要保持稳定性,切合语文学习规律、写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我在对近三年尤其是2017年中考作文真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中考作文命题的六大特征和趋势,同学们务必要了解这六大特征,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掌握对应的应考策略。

【本文选自《疯狂作文 初中版》2018年5-6月合刊;作者:赵福楼(天津市特级教师)陈思思】

一、作文格局:大作文占主体,微作文在增加

近几年中考,多个地区采用大作文加微作文的方式,全面考查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微作文以写应用性的文段为主,与大作文一起对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如2017年浙江湖州卷要求写栏目设计说明,湖南郴州卷要求写请假条,内蒙古呼和浩特卷要求作情节续写,浙江温州卷要求学生给校长写一封信。而北京卷由一个选题微作文和一个选题大作文组合而成,大小四道题目,考查面十分广,而让学生自由选择,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并且能展现各自的特长。

这些命题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对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种大作文加微作文的综合考查形式会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同学们在考前的训练中,一定要兼顾大作文和微作文,不能抓大失小。

二、作文形式:命题作文为主,多种形式并存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主要有命题作文(含全命题和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任务指令型作文等形式。从发展趋势来看,2018年中考作文还是会延续命题作文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命题格局。

在笔者收集到的2015年、2016年、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命题作文(含全命题和半命题)所占比例分别是71%、74%、75%,可以说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主力军。命题作文有效地降低了原先话题作文带来的宿构、抄袭的可能性,所以话题作文渐渐式微。不过,现在的命题作文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命题形式,我们可以叫它“新命题作文”,因为它兼有命题作文的限定性和话题作文的自由度和开放性。新命题作文的基本形式是“语境+命题”。有了清晰的情境,学生更容易根据题干抓住写作的主题、对象、题材等,更易于写出佳作。因此,笔者认为,提供语境的命题作文将继续成为主流。

中考作文命题的另一个趋势是任务指令型作文会逐渐增多。如2017年江苏南京卷:2047年6月17日,30年后的今天,同学们相约回初中母校聚会,要求每人发言。请你发挥想象,以“无情岁月有味诗”为题,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任务指令型作文的核心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语文本身就是交流工具,而作文的交际性越来越被大家重视,任务指令型作文在中考中的比重应该会逐步上升。

对于各类题型,写作前的审题尤为重要,考前同学们一定要巩固、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尤其是对新的作文形式,要多加训练。

三、作文视角:以“我”为中心,关注学生成长

中考作文命题多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关注自我,从而促进自我的反思与心灵的沉淀。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标题中直接出现“我”的约有30道题,而间接写“我”的几乎占了80%。

如河南卷“越来越 的我”、安徽卷“这就是我的承诺”、浙江杭州卷“本来我可以 ”、山东青岛卷“做了一回最好的我”、山东滨州卷“那一刻,我流泪了”、山东菏泽卷“我在 ”等,这些命题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作文的基本原则就是“我手写我心”,《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中考作文命题以“我”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使得作文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也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以“我”的视角看世界,进行表达,一直是中考作文的热点。因此,在考前阶段,同学们要多积累关于“我”的优质素材,形成“我”的独特思考和看法,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展现“我”的独特风采。

四、作文取材:根植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现实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扎根于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情景,都要让学生体悟到写作的真正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2017年山东烟台卷直接以“生活,是一面镜子”为题让学生作文,还有的考区则关注“一次难忘的经历”“青春岁月”等。湖北随州卷以“共享”为主题,引导学生对共享时代的深层含义进行思考。这些作文题都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心怀更大的社会责任。

生活是作文的来源,也是归宿,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不必赘述,但是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的生活,为大生活。所以,中考作文除了聚焦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感悟之外,还要求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间接感悟生活,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独特见解,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单纯,所以作文题往往先是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再由个体生活向社会生活辐射。因此,同学们要真正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并且跳出个人、家庭、校园的小圈子,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为自己的中考作文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

五、作文价值:着力精神建构,传递正能量

语文学科具有独到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特别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紧贴学生的精神世界,传递社会正能量,聚焦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比如,2017年辽宁沈阳卷写“家与国”、山东泰安卷写“善与乐”、重庆B卷“我不只属于我”写学生的责任。再如北京卷作文题一:古人云:“万物贵其真。”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做事,都贵在一个“真”字。请将“____贵在真”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万事万物贵在真,该题的核心词即为“真”,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考作文命题考查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而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作文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阳光坚韧、积极向上的精神人格,这是未来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向。针对这一点,同学们在平时要多关注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品质,写作中要说真话,提倡真善美,避免假大空,表达真情实感,文章立意要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六、作文品格:鼓励个性思考,彰显创新能力

中考作文兼具体验和思辨,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这是中考作文近几年的新趋势。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说,思辨写作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应然取向和发展路向”,可以说,现在它也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取向和发展方向。从2017年浙江绍兴卷的“开始与结束”、丽水卷的“庄子与鱼”,到山东临沂卷的“借我一双慧眼”等,无一不是要求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初中生的思想在由感性渐渐转向理性。写作教学的责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在中考作文题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如关系型材料作文,思辨性非常强,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尤其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些作文题既要求学生读出材料背后的深意,又要求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辩证思考。这类命题将会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新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敏锐的思维能力;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力求文章的观点和角度都能出新。

篇7:全国卷语文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第一曲:梦想启航。沙粒从高高的沙堆上滚了下来,它望着遥遥的海岸,艰难地移动它的`步伐。凭借着海风微弱的力量,它每一次咬紧牙关滚动,就离海岸近了一小步,即使在别人眼里是那么微不足道。看着沙粒追逐时的痴呆模样,别的沙粒也曾劝它放弃,可它总是坚信自己是不平凡的。每当它的精力用尽时,它总是会想到那颗珍珠,接着又开始了它的旅程。

第二曲:奋斗岁月。在经过了无数个日子,沙粒总算被风吹到了海边,看着眼前这波涛汹涌的大海,沙粒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海浪将沙粒一次又一次地甩上海滩,又一次次地将沙粒拖回到海里。沙粒在海水间来回滚动,即使风浪再大,它也只是坚强地承受着。在无尽的漂泊生涯里,沙粒曾想过放弃,曾想过在途中找一个沙滩安稳地去生活。可是这时它又想起了那颗珍珠,它在海面的黑暗里抬头,望见了那轮皓月,正散发着梦想的光芒,燃起它的奋斗激情,继续在海浪中飘荡。

第三曲:梦想成真。沙粒在海水中徘徊了数日,在海浪的逐渐宁静中停止了飘荡,慢慢沉下海去。一只蚌吞下了沙粒,沙粒被蚌在体内不停地揉搓着,巨大的痛既带给了蚌也带给了沙粒。刚开始时沙粒在痛苦的折磨下后悔了。但眼前的现实它无法改变,只能静静地等待着。不知过了多久,沙棱被磨平了,只是沙粒仍无法脱离困境。它在黑暗中等待着,等待着蚌张开嘴,自己就能回沙滩。突然有一天,沙粒被人从蚌中取出,它庆幸自己脱离了黑暗。此时的沙粒已变成了人人喜爱的珍珠了。沙粒从原来的沙滩中的同伴的眼光中看到了羡慕,便更加努力地绽放自己的光彩,似乎在证明着奋斗的奇迹。

当你是一颗沙粒时,不要仅仅只是羡慕着珍珠,而要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平凡的生活,让自己也成为珍珠。杨幂曾说过:“你只看到萤火虫身上闪烁着的光芒,却没看到它身后拼命扇动的翅膀。”在别人实现梦想的时候,不要只闻到别人散发出的“香水”,更要看到别人背后洒下的汗水。不断地激励自己,让自己不断为梦想而奋斗,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人生彼岸的鲜花是用汗水浇灌的。

唱响吧,我的梦想三部曲!

篇8: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与应对策略

一、传统文化考点分析与应对策略

仔细研究今年的高考《考试说明》, 我们发现它在保持总体框架不变、整体考核范围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做出了一些调整。在《考试说明》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的考查, 这是与当前思想文化建设, 重塑国人道德价值观念的大形势紧密相联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宗教信仰的意义和作用, 维系着中华民族的血脉, 于无形中影响和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决定着我们对于善恶是非的判断和衡量。《考试说明》的这次调整符合国家发展需要, 是广大人民对于中国传统精神价值观念的深切呼唤, 是语文教育本应该有的题中之意。所以, 必须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广大教师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侧重, 注意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实质的区别与联系, 避免走回读死书、学死书的旧道路上去。

在考题总体框架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能够把传统文化考核体现出来的题型应该在文言文、诗歌鉴赏和语言文字运用上。那么, 如何应对这一考核变化呢?

文言文考试和诗歌鉴赏考试都保持原来的复习策略即可, 因为这两个题型是以考察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为基础, 传统文化的体现应该是春雨润田般的无影无形, 应该不会出现直接的问题, 需要我们注意的还是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考题形式有:汉字书写、楹联、传统礼节、古代文学常识等。这就需要我们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一是要强调硬笔书法练习, 把书写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加以重视;二是夯实诗歌教学, 让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楹联, 在懂得合辙对仗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境界, 体现传统的美德;三是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可以选读原来私塾中常用的启蒙读本, 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来丰富传统知识, 接受那个时代的文化熏陶, 这对于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是非常有帮助的;四是拓宽古代文学常识, 这是个可以集中突击的问题, 可以通过大量的信息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识记古代文学创作的大概情况, 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 通过对创作者的研究来认识影响他们思想的文化源流, 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从中获得某种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是非常有道德操守, 有价值追求的读书人, 正是我们可以汲取力量的地方。

此外, 了解传统文化还有两个不错的渠道。一是阅读人物传记, 比如《孔子传》《老子传》《李煜传》《陶潜传》等, 通过传记的阅读可以看到在古人心中最有价值的信仰是什么, 看到他们对于社会和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比较容易的学习方式, 能够让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有个大概的了解。二是阅读笔记小说, 不仅可以阅读《世说新语》这样的人物随笔类短文, 还要阅读明代的三言两拍, 从那些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古人的道德操守、思维方式等。

二、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和应对策略

今年新增了新闻类文本的阅读, 在《考试说明》中, 这个题目是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出现的, 我们发现考察的重点:一是概括对同一事件报道中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不同;二是比较由于视角不同、立场不同、目的不同报道侧重点有哪些不同;三是针对某一现象不同记者有哪些观点分歧。可以说, 这是个与时俱进的考题设计, 也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舆论的关注, 从侧面反映了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分辨是非正视听的重要性。

用比较阅读的形式出题, 阅读量明显加大, 难度增加, 由于学生对新闻体裁不熟悉,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类文体的特征、表现手法。通过专题训练, 提高他们应试能力。另外, 面对可能出现的变化, 我们不能放弃对文学类文体的阅读复习。据北京市年前考试统计, 采用新闻比较阅读题型后, 学生得分率大幅下降, 甚至低于文学类文本阅读, 所以在注意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同时, 还要加强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具体方法:一是要让学生懂得新闻的体裁特点, 加强他们对新闻文体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围绕某一个社会事件选择同时期不同媒体的不同评论, 让学生习惯媒体的各自发声, 让学生知道在各种意见相左的报道中, 会有偏离事实的失当报道, 然后再选择持续的报道, 直至还原事实的本相。教师要向学生强调, 任何媒体看似言之凿凿的说辞也不过是一家之言, 往往会因为调查不够深入、立场不够客观而导致报道的失真。更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许多人并不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 往往是夸大其辞或者闪烁其辞, 混淆视听, 他们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甘心做标题党, 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三、理清思路, 规法答题

高考语文和中考语文有许多内容都是前后相沿、彼此联系的。它的难度体现在题材的拓宽和思考的深度上。如果从思维方式上来加以区别的话, 那么可以说中考语文还可以依靠感性思维获胜, 而高考语文则要依靠理性思维了。高中生已经成人, 就需要有理智, 表现在学习上就是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问题要分点说明。所以, 在高考语文中, 无论是考试说明中增添的新内容还是传统的考题, 都需要学生厘清自己的思路, 把问题想清楚后, 再分条回答。

这里就需要教师在训练中让学生养成分点回答的好习惯, 让他们习惯用清晰的思路去想问题, 用规范的语言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反复做题过程中会出现倦怠现象, 做题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教师反复讲, 会让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对此, 教师要抓纲务本, 革新复习方法。比如诗歌鉴赏可大力挖掘课本的应试价值, 利用已做过的典型试题以少胜多, 提高复习效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对这首怀古诗比较熟悉的优势, 让学生根据高考考点自己出题、自设问题答案和评分标准以强化答题的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明白题目是怎么出的, 为什么那么出, 怎么回答才算规范。

摘要:本文对高考语文的新动向做出了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分析, 强调了对于传统文化考试的必要性, 揭示了分辨是非能力在信息筛选中的重要意义, 并就应对策略做了尝试性的论述, 最后还强调了思路清晰和答题规范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分析,应试策略

参考文献

篇9: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

高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导向功能,也要体现人才选拔功能,如何使高考复习备考与高中数学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研究近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和趋势,分析考生在答卷中的常见错误,可以更好地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对于新课程的目标、重点与难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回顾近三年全国高考广东卷及各省市区的数学试题,可见数学科命题的若干趋势正在逐步形成.

1. 依纲靠本,更加重视基础

所谓依纲,就是严格遵从课标与考纲的精神命题,课标以外的专题,考纲规定范围以外的内容,不在考试命题的范围.解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应该回归到课本的基础知识.例如,2009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广东卷)令部分考生感到棘手,细想起来,回归基础仍然是整套试题的最大特色,选择题、填空题固然离不开基础,即使是文(理)科考题的19,20,21题,所需要运用的都是函数、平面解析几何、数列、导数及其应用等高中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学生的问题在于基础知识漏洞较多,在于阅读理解能力、基本运算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比较薄弱.

2. 差别拉大,反映不同需要

文、理科考生未来的学习,对数学有不同的需要.对于文科考生,需要注重数学的直观性,需要具有对数学原理和知识的初步运用能力,需要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模仿记忆与模仿的能力.对于理科考生,除了具备文科考生所应该具备的上述能力外,还应该具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探索发现、逻辑推理、分类讨论等更高层次的数学能力.近三年以来,对文理科考生理性思考推理论证的数学要求的差距逐步拉大.文科数学卷难度稍有降低,理科数学卷难度有所提高,从而反映了两卷数学要求的差异明显拉开,但是文科考生数学水平实际上低于理科考生,因而从成绩的统计来看,文科数学平均成绩与理科数学平均成绩反而相对接近了,差异大约为5分左右.这种差异是合理的.

3. 既稳亦活,有利考生适应

经过三年新课程与新高考的实践,对于面向新课程的高考考卷设计,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形式,包括:①以选择、填空、解答题为骨干的三大题型保持稳定.选考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文科二选一,理科三选二);②考点稳定分布在反映新课程主干内容上.变量与函数(包括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变换、数列、导数及其应用),几何与空间(平几、立几、解几、向量),概率与统计(包括随机事件的概率、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统计案例)始终是考卷结构的主干部分;③难点与差异点集中在函数、数列、不等式和解析几何等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上,知识的综合性与灵活性成为拉开考生能力差距的指导思想.

4. 渐广渐深,加强新增专题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与时俱进地看双基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考就是要考察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近年全国高考广东卷明显地加大了对高中新课程的支持力度,与新课程的新专题相关的试题,权重明显加大,考查逐年深入.例如,导数及其应用、概率、统计、平面向量、空间向量等专题的的考题在全卷中所占比重明显加大,所涉及的知识面有所扩散,综合性、应用性与灵活性有所加强,这对2010年的高考复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由上表可见,近三年有关概率统计的考点逐步扩散,综合程度提高;反之,有关导数及应用的考查,常常与函数单调性、函数极值、导数的几何意义等结合起来.

5. 鼓励应用,展开广阔视野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是当前数学重要趋势,随机数学在新课程中地位的提高又促进了高考更进一步注重应用.以2009年试题为例,近年高考数学卷在应用方面的趋向是:①用数学解决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如文11,理7;与亚运会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文10,运动员投三分球数统计;②产品的质量控制问题,如理9,产品长度测定,等等;③职工年龄分布问题,如文12,学生的身高统计问题,如文18;④公路标识墩的视图及其体积计算问题,如文17;⑤汽车的速度曲线与所走路程的关系问题,如理8;⑥空气质量监测与相关的统计计算问题,如理17.

其中文科数学要求联系实际更广泛,与应用相关的问题共占41分;理科数学与应用相关的问题共占27分,比文科数学应用问题少14分,但要求联系实际层次更高,难度更大.数学应用的另一个趋势是综合性强、联系面广,与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算法等具体内容相结合,又要求考生对逻辑框图、函数图像、视图、统计图表有良好的阅读理解、分析识别转化等能力.

6. 保限兼施,高考与课改双赢.

新课程为新高考指明方向,新高考以巨大的热情支持新课程.例如,新高考的数学卷(广东)设立数学选作题,是面向选修4而设立的, 选作题的设立巩固了选修系列4在课程中的地位,使之能真正进入课程,确保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等重要专题在高中站稳脚跟,不会形同虚设.

选作题只限定为文科两个专题,理科三个专题,每个选做题满分为5分.这就使得选修系列课的开设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从而内容更集中,要求更合理,保证了这些专题的教学质量,限制了高考数学复习课的过重负担.

必须指出,选考题限制在选修4的2-3课专题开设,不等于对这些选修专题的考试就限制为填空题的形式.以不等式选讲为例,事实上,2007年理19题,求函数V(x)的最大值,2008年理19题,研究函数F(x)的单调性,都与不等式有关.2009年理21(2)更是要证明难度较高的两个不等式,从而使高考压轴题以证明不等式的形式出现,这就明示了不等式的重要地位.

7. 广进多出,实现合理评价.

所谓广进,就是入口宽,思路广,鼓励不同能力的考生发挥优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以2009年理21题为例,第1问至少有八种以上的解法,第2问事实上要证两个不等式,证明每个不等式又有多种思路,所以该题是两个小题,三个设问.又如文19题,其中的第3问是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有五种以上的解法.

所谓多出,就是出口多,采分点多,为广大考生设计了丰富的得分机会,为他们发挥才智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广东卷)的综合性、应用性与灵活性有所加强,然而,全卷的难度仍然有效地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试题的研制中,合理地设置了多个切入点,适应不同考生按照自己的优势方向切入.如表3所示,解答题实行分步设问,前面的问题为后继的设问作了巧妙的暗示,使得认真思考的考生,在解答前面小题的过程中,能在不同程度上找到对后继问题的有关思路.此外,部分填空题也也实行一题二问,或一题两处采分等.

在评卷中每道大题设立多个采分点,能够让考生找到反映自己实际水平的得分位置,从而实现了评价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这也是值得注意的趋势.

二、把握主线,整合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

通过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近三年高考考纲及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教学上要认真分析近年历届以及2009年各试验区高考数学卷出的有关常见考点.这些考点的分布与课标及考纲的内容相衔接,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体现了数学不同分支的内在联系.

例如,函数既是高中数学的一条重要主线,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在复习中,宜把集合、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内容,与函数变化率、导数概念、导数应用、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简单应用等主干内容整合在一起,反映高中数学与函数相关的内容与线索,这样把必修1与选修1-1、选修2-2等整合在一起,便于师生体会数学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科学地研究考点,把高中数学不同模块、不同系列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块,便于教师的教学安排,也便于学生复习与掌握.

又如,概率与统计也是高中数学的另一条重要的主线,在复习中应该把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随机事件与概率、古典概型与几何概率、统计初步、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统计案例等机密联系起来,从而把与随机变量有关的考点联系起来,即整合高中数学必修3:概率与统计,选修1-2:统计案例,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与概率等有关内容,展示高中课程的新增内容与近年高考的新热点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既便于教师以温故而知新的观点,有效地组织复习,也便于学生整理知识,加深理解.

三、分析试题,把握考点,作出精确的诠释

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数学试题,是数学教育专家,考试研究专家以及大中学数学教师精心研究成果,反映了专家们对课标与考纲的认识,对难度与区分度的准确把握,对试题考点分布的综合思考,对试题入口与出口的合理控制,对试题的综合性、创新性、简明性和亲和性的全面思考.

近年各省、市、自治区的专家们在试题的设计上,取得丰硕成果,一批饶有新意的试题脱颖而出,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多项能力,又能从一些侧面上反映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暴露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学生在某些能力方面的缺失,从而为查缺补漏指明方向.

为了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需要在对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数学试题精心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筛选一批具有代表性、启发式的优秀试题,这些试题可来自试验省市区独立命题,也可来自面向全国的试题,既可以供教师作重点讲评,又可以供考生作针对性演练.

四、讲练结合,及时点评,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高考复习与应考是学生毕生的大事.复习的效果有赖于教师的精心指导,更有赖于学生本人的努力.高考数学科的考试过程,实质上就是阅读,理解,分析问题,寻求解题途径,表述推理与解题思维的过程.为了在短时间内有效复习,疏理旧知识,取得新领悟,提高解题思维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做足够分量的练习.各种复习资料各有所长,所精选的高考试题,要有利于考生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练习,反思,巩固与提高.

广东省各重点中学,如广州的华附、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深圳的深圳中学、深圳实验中学、深圳外语学校等中学,在数学教学和复习备考方面成绩显著,数学教研活动成果丰硕,在组织高考复习与备考中也取得较喜人的成绩.我们期望,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对教师们的教学和复习指导工作有参考价值,也希望各兄弟学校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广东省各校共同繁荣昌盛,进而能够促进我省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教学评价研究向前跨进一大步.

上一篇:古诗三首课内阅读下一篇:小学扫黑除恶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