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未成年人组织机构

2024-07-07

社区未成年人组织机构(通用8篇)

篇1:社区未成年人组织机构

花苑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富兴街道花苑社区

二〇一三年

花苑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富兴街道花苑社区

二〇一三年

花苑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保证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爱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特拟定以下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社区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未成人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咨询师与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知识。深入学习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2、完善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并坚持开放,做好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信件回复工作,做好记录工作。

3、充实心理阅览室的图书资料并隔天开放,让辖区内的未成人自由阅读,达到“自助”效果。

4、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宣传册、网络等形式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把来做心理辅导的未成年人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6、做好期末总结工作。

富兴街道花苑社区 2013年4月2日

花苑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心理辅导室在街道、社区领导高度重视和全体干部及心理辅导专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半年来,辖区内的未成年人打开 心结做了许多工作,成了我社区未成年人思想街道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队伍建设和机构设置

在社区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被纳入社区行政工作计划中,社区建立了一支由7名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组成的强有力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队伍。社区还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将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得温馨、典雅,该室集阅览、松弛、咨询于一体。

二、心理辅导工作

1、继续执行心理值班制度,辅导室每周一至周五,晚上19:00——21:30星期

六、日上午9:00——11:00点;下午3:30—5:30,并按时做记录。

2、建立“知心朋友”信箱,做到有信必回。

3、开设心理辅导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心理辅导室设立授课计划,授课内容包括学习、人际交往、应对不良情绪等。对心理辅导课进行不断探索和改革,采要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教育,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4、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画展,使学生在欣赏中受到了鼓励与教育。

总之,我社区心理辅导室本着理解与尊重、爱护与保密相结合的原则,尽力辖区的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心境,为我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街道教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富兴街道花苑社区

2013年6月29日

篇2:社区未成年人组织机构

为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引导未成年人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自信自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成才,社区将在辖区未成年人中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活动(以下简称“五心”教育活动),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针对各族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行为养成教育,按照简单易行、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开展忠心献祖国、爱心献社会、热心献他人、孝心献父母、信心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争做“美德少年”和“民族团结好少年”。

二、主要内容

(一)开展“忠心献祖国”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利用3月“公民道德建设月”和9月20日“公民道德宣

传日”,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社区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升华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坚定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

2、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导小学生在中华经典中体验国学魅力,在诗文感想中赞美家乡,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

(二)开展“爱心献社会”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爱的情感品质,引导他们奉献爱心、健康成长,懂礼仪、知感恩、能宽容、明责任。

1、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的文明礼貌教育,强化道德养成,教育未成年人在行动中学会文明、礼貌、感恩。

2、以“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为主题,开展送温暖、爱心一元捐、公益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未成年人清扫公共场所,培养他们珍视公共环境,爱护公益设施的意识,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三)开展“热心献他人”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助人为乐的品质,让他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思想境界更加高尚。

(四)开展“孝心献父母”教育活动,在未成年人中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美德,倡导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和敬爱。

1、以“亲恩永在·感恩永远”为主题,组织开展“父母与我温馨瞬间”摄影、绘画、书信等比赛,体现父母与子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真实感情,抒发未成年人感恩父母、赞美父母,思亲颂恩情怀。

2、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实践活动。教育未成年人关心父母疾苦,体谅父母艰辛,让辛劳的父母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感谢老师的培养,让辛勤的老师感受到真诚的报答。

3、开展“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关怀孤寂老人”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从小接受“孝德”熏陶。

(五)开展“信心留自己”教育活动,以自信自强为核心,弘扬自信、自强、自立的个性意识,培养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1、组织未成年人开展“我能我秀”特长展示,培养未成年人树立快乐心态、良好习惯、合作创新、追赶目标的意识,坚定“我能行”的信念,感悟“我能行”的意境。

2、发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我健康,我快乐”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良好心态,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要将“五心”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举措,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突出主题,创新载体,切实抓紧抓好。

(二)统筹协调。“五心”教育活动涉及多方面工作,将“五心”教育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校园内主题教育之中;融入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切实提高活动质量,扩大活动效果,在校园里掀起“五心”教育活动的热潮。

篇3: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

一、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在逐年上升,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多年来, 从立法机关到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制定和完善了诸如附条件不起诉、分案审理、档案封存等一系列制度和做法。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特别程序的一章加以规定, 通过少年司法制度的构建, 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虽然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运行十年有余, 但并未构建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社区矫正制度, 在实践中, 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12年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作为第33条加以规定,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 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二) 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 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 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三)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四) 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 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五) 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 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六) 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七) 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八) 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 适用前款规定。尽管在实施办法中规定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方针以及一些具体要求, 相较以往的制度有重大的突破, 但仍不够全面具体, 在具体的制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试做一简单分析:

第一, 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尚缺乏普遍认同。一方面, 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家庭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不足, 不能履行好家庭监护职责。另一方面, 部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能明确未成年社区矫正的运行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现实意义, 忽略了未成年人这一犯罪团体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巨大的可改造性, 以致在具体执行中对矫正工作做得不到位或流于形式。第三, 将未成年罪犯放在社区里教育和改造, 其成功执行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大力配合, 因此需要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 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仍缺少分别化。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施行以前, 在大部分地区的社区矫正实践中,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不与成年人分开接受矫治, 这极有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的严重后果, 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施行后, 如何将青少年与成年人分开管理, 并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机构, 使其专门化, 仍需要进一步在立法上与实践中的完善。

第三, 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缺乏专门化。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是社区矫正中的一类特殊群体, 十四至十八周岁仍处于青春期, 身心尚未成熟, 易怒、紧张、好面子, 比成年人更不能承受压力。所以, 从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应当知晓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与未成年人交流的能力。由于“罪犯”身份及所处“场域”的特征, 社区矫正青少年遭遇了极为严重的社会排斥, 在就业和精神健康等诸方面均存在显而易见的脆弱性, 表现出突出的弱势群体特征。因此这决定了在选任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方面, 要选择有经验、了解青少年身理及心理状态的、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

第四, 未成年犯罪人缺乏自我建设。由于青少年普遍年龄较低, 其自身的承受能力与接受力远没有成年人强。特别是在他们不被社会接受, 面对来自家人以及社会圈的排斥与歧视, 自我的心理建设能力较差的情况下, 他们的社会功能会被严重损害。因此, 加强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的自我心理与生理的建设, 调整好自我的状态, 以积极的状态再次融入到社会网络中, 对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发挥更好的作用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二、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上述诸多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实践运行的不足, 《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虽然宏观上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进行了初步规范, 但系统立法体系的缺失、相关具体执行规定的不完善、公民社会发育不良等等导致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实践成效缺乏, 制度发展缓慢。

(一) 系统完善的社区矫正立法体系的缺失

社区矫正工作是以2003年颁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标志正式启动的, 而后于2009年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作为在全国全面开展社区矫正的工作方针, 2011《刑法修正案 (八) 》首次明确提出“社区矫正”这一概念, 结束了社区矫正8年来缺乏法律依据的尴尬地位, 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执行方式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下来。2012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作为其中一条加以规定,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但是从具体条文内容来看, 大多是从宏观上来规定, 没有关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一个系统构建, 也没有细节的设计, 一条简单的规定远不能解决现实的繁琐问题。

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具体法律体系建构不足是制度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未成年犯罪群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回归主流社会的法律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从青少年犯罪数量的增多以及其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来看, 此制度急需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我国缺少一部专门的法律, 明确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模式, 并进一步规定制度实施的明细, 明确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主体, 解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合法性问题等等。我们可以借鉴外国比较成功的以及成熟的社区矫正的做法, 将其与我国的现实状况和未成年人发展阶段相结合, 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 促使青少年矫正对象真正回归社会。

(二) 公民社会发育不良

社区矫正制度得以生成的前提条件和顺利运转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社会的构建。公民社会是与国家形态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形态, 集中体现为非政府机构、民间组织机构、中介组织等非官方的社会组织的存在, 证明了社会发育的文明化、经济独立化与民主化。“这种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社区治理结构实现了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 通过协调合作, 实现社区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满足社区需求, 优化社区秩序,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4]但我国的司法机构属于由行政自上而下设立并推动运作的类型, “政府主导推动, 社团资助运作”是制度实践的主导模式。从社会机制运转模式来看,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运行过程的进行及其主要司法资源大多依赖于行政管理体制, 一旦没有了挂靠单位, 离开了上级组织, 其行为就会变得僵硬而艰难, 机构员工聘用、服务项目选择等受行政干预较多。同时, 对作为社会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体而言, 社区矫正青少年需要满足的个体具体权利并没有被关注, 这些社会组织或机构更多关注的是主管行政部门的工作安排, 未能有针对性地满足青少年犯罪主体对生活、就业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或者脱管、漏管、任矫正对象为所欲为, 或者变相地成为对青少年犯罪主体的监管方式。工作重心的偏离, 针对性的缺乏, 使得这一部分组织和机构不能成为社区矫正青少年寻求支持与关爱的矫正主体。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由于其发育不良以及无法超越其自身的狭隘性, 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 对社区矫正青少年的歧视与偏见

就普通民众的观念认识来看, 大都认为犯了罪就应当被处刑, 除了生命刑就应该被监禁, 让罪犯回归社会势必会对社会造成新的危害。对犯罪人普遍的不信任感, 使得民众对贴上“罪犯”这一标签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同样有强烈的排斥感, 未成年犯罪人同样被要求与社会隔离。社区矫正这一行刑制度的主旨与民众的一般认识有很大不同之处, 社区矫正希望通过将服刑人置于社区中服刑, 使他们尽快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但矫正对象作为服刑人员, 在民众眼中已被贴上了“罪犯”的身份标签, 尽管从场域上看确实在社区服刑, 未剥夺未成年人的自由, 但身份标签的客观存在使大多数民众在心理上对其具有明显的不信任、不欢迎之感。进而造成对社区矫正未成年人的种种歧视和偏见, 并体现在家庭邻里关系、社会认同及就业晋升等各种交往与发展过程中, 未成年矫正对象被广泛排斥, 并且这种排斥会存在很长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 “一旦社区矫正的青少年被打上这种被排斥的标签后, 他们会将来自社会的观点内化, 自觉将自己归属到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或不被认可的群体, 从而产生内心的羞辱, 表现为退缩、逃避等行为, 并出现抑郁、适应不良等心理症状, 减少与主流群体交往的主动性, 这必然会影响更多社会资源的获得, 阻碍他们融入主流社会。”[5]社区矫正中未成年矫正对象持续被排斥的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错误, 是内因和外因、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造成了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运行的困难。笔者认为, 这些实际困难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 我们应立足我国现实, 逐步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 并努力使之发挥应有的制度价值。

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运行之完善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提倡非刑罚化、非监禁化、轻刑化的理念, 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萌芽并最终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意义体现在多方面, 既有利于对未成年罪犯实施社会化教育, 提高他们的可改造性;又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 减轻国家行刑成本;还有利于体现司法的文明和民主。虽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不乏社区矫正的共性, 但更有区别于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特色, 许多西方国家已采取了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和模式, 建构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不同于成年人的专业化管理人员。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作出分析。

(一) 完善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是制度良性运行的基础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特殊性, 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必然要做到质上面的区分。未成年人是我们国家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体支撑, 他们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未来。因而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也要慎重而特殊对待, 制定一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有其必要性。

1. 未成年矫正对象的自身特点的要求

未成年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特征、行为特征这主要的两方面上跟成年矫正对象有着很大的不同。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大多具有偶然性, 而且一般来说他们犯罪大多产生一些性质不太严重的后果, 相对来说可以使用金钱或其他物质去弥补, 从这方面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体有矫正的价值。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对犯罪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对犯罪未成年人实施矫正措施的特殊性。将涉及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内容独立出来进行立法, 从而避免未成人和成年人之间的混淆, 体现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特殊性。

2. 适应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体系的需要

目前, 我国现行的有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甚至是整个未成年人刑罚执行的立法, 确实存在相当明显的问题。其一是法律规定欠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 与未成年罪犯刑罚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刑事诉讼法》、《监狱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矫正研究法》以及《未成年犯管教所管理规定》等。在上述法律法规中, 都规定未成年犯管教所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之一, 负责对未成年罪犯的刑罚执行, 并没有对未成年罪犯适用社区矫正以及如何进行社区矫正作出规定;其二是已有的规定效力层次不高。目前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尚以通知、细则、办法的形式出现, 这些规定的层次都较低, 不足以协调整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权威不够, 有待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因此, 有必要设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 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体系。[6]

3.《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立法的具体建议

鉴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上文所做的分析, 最好要有一部与成年人犯罪相区分的专门法律, 因而我国制定一部独立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有其存在的意义。这样一来, 司法和执法人员就有法可依, 从而使得社区矫正有了合法的地位与执行力, 避免了权利的滥用和腐败问题, 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部法律中, 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 (2)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适用主体; (3)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运行方式和程序; (4)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5)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经费管理。相较《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只从宏观上把握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做法, 上述立法结构要更为具体和全面, 通过可操作性的提高使社区矫正制度功能得以发挥。

(二) 配置专门化和专业化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机构与人员

从宏观上来讲, 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实施刑罚, 因此社区矫正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得到切实保证。从主观方面来看,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心理的脆弱性以及承受能力弱的特点, 这就需要一个相对专门化和专业化的矫正团体对他们进行教育。一方面, 从专业队伍建设角度出发, 要加强对矫正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通过对他们进行法律、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知识培训, 使其具备专业思想和操作技能, 以增强矫正工作的效果。尽可能多地雇佣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组成顾问小组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 需要广大的志愿者来参与, 这部分志愿者可以从大学毕业生的群体中寻找。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普遍较高, 而且他们的年龄与未成年人相差不大, 可以很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未成年人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 也会因为年龄差距的缩小而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的心理逆反度。

(三) 不断提升对社区矫正的公众认同度

社区矫正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让犯罪未成年人回到社区, 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矫正。对这种“放虎归山”的做法, 民众难免会出现不理解和不支持的情绪。对于这种负面情绪, 新闻媒体和宣传应当充分关注我国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 要注重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正面宣传, 加大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 提升对社区矫正的公众认同度。一方面, 宣传应该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民众对这一刑罚执行方式的顾虑。在宣传时, 可以向群众讲清楚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经过司法部门按照严格的标准予以筛选和鉴别, 已经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罪犯, 并且是在社区矫正组织的严密监控下执行刑罚的。如果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 有违反社区矫正制度的行为, 那么就应当停止社区矫正行为而对其采取其他惩罚性措施。当然, 在宣传时应当实事求是, 不应该随意夸大社区矫正的积极作用, 照顾群众的心理接受能力, 在其能接受的范围内进行社区矫正。通过宣传活动, 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及广大社区群众进一步认识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 消除少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模糊认识, 打消广大社区居民的思想顾虑, 从而赢得他们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7]另一方面, 宣传的方式要多变, 宣传的内容要符合未成年的兴趣所在: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对象中, 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未成年人对计算机、网络、运动等等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宣传的过程中, 加大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承载量, 增加未成年人所喜闻乐见的活动的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的兴趣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使他们脱离原本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 面对犯罪低龄化的严峻现实, 未成年人特殊的身心特点与成长需求, 以及刑罚观的不断发展, 社区矫正方式的运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现有制度规定和地区实践出发, 对我国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在现有的社会基础和法律条件基础上, 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制度经验, 通过《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立法, 有力的宣传措施, 强化公众的社会认同, 提升矫正的专业化, 细化具体的矫正机制, 真正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善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

参考文献

[1]吴宗宪.社区矫正制度适用与执行[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2页.

[2]管元梓.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初探[J].探索与实践, 2012年第10期.

[3]管元梓.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初探[J].探索与实践, 2012年第10期.

[4]井世洁.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排斥成因初探[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2年第4期.

[5]莫瑞丽, 金国华.对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中的社会排斥分析[J].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08年第3期.

[6]涂龙科.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若干立法问题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8年第4期.

篇4:社区未成年人组织机构

摘 要: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根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这些数字客观表明了我国老龄化进程呈加速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生活质量的研究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养老体系;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在北京东西城区随机抽取相应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为调查研究对象。养老机构(1)中精众和; (2)慈爱嘉;(3)金隅爱馨泰和;社区机构(1)泰康人寿;(2)万科集团社区养老机构;(3)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地区的社区服务;根据现场观察法、资料分析法、深入访谈法等不定时到这2家养老院进行观察和访谈,根据常用生活满意度指数(天河李飞LSI)研究老年人群体现今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限定为北京东、西城区的3个养老机构和3个社区养老组织中进行。这两个区中的老年人人口居住相对固定,绝大多数为拥有北京市户口的本地固定人群,流动人口最少,所以最能在根本上反应北京市人群的特点。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为 200 份,有效率为 93.7%。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调查问卷中问题答案以:同意和不同意两种答案依托,同意得2分,不同意得0分,带星号的为反序计分。总得分为:分数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中的基本情况:老年人群普遍存在较低的文化水平,80%的老人处于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可能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老年人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不高有关。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独自一人生活的情况(丧偶)较为多见,一半的老人处于丧偶情况;在2个机构中,老年人的性别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人数分布也无明显偏差,都为50%的比例,这可能与中国早期没有进行计划生育有一定的关系;在老人的年龄方面,80岁以上的老人在所有的老人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在20%左右,可能与我国经济状况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状况不断完善存在很大的关系,使得老人寿命延长。

2、根据熊跃根既往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基本可以划分为五个层面的指标分别为:个人基本特征,家庭关系,身心健康状况,生活状况,经济状况;探讨老年人自觉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中,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的票最多的是:经济状况。在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时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认为其经济状况是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因素。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自觉经济状况影响重的人数明显高于社区养老中老年人的人数。在社区养老中,自觉家庭关系和身心健康状况影响人数明显高于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人数。

三、讨论

对老年人而言,其作为一个自我评价体系,生活满意度既反映了老年人群体生活欲求的满足状况,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欲求的期望心态,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色彩,并与老年人生存状态的主、客观双重属性相对应,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问题的分析,能使我们较全面地把握老年群体的生存状态。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北京养老人群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课题所选取养老机构和社区生活小区为研究对象,对两组的各个区进行编号,用软件获得随机数据,将随机数据由大到小排列。在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时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认为其经济状况是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提高老年人经济水平是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必行措施。本研究发现:经济因素是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影响因素中自感影响最为严重的因素,这可能与北京生活水平和其他城市相比,生活水平高,经济发展快,物价相对较高等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在对所有老人进行基本资料统计时发现,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老人的经济水平。

关注老年人生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尽可能多的让老年人能度过一个祥和、安乐的晚年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体现和重要举措,也是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老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在他们年老时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口的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篇5:社区未成年人教育

2009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北林路街道办事处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依托社区较为完善的功能场所、爱心群众等育人资源,加强与学校的共建共育、与家庭的沟通联系,积极搭建教育平台,拓宽有效载体,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现将2009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和领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党工委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专题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几次学习,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一)充分发挥社区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中的保障作用。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办事处副书记担任组长,宣传、司法等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负责同志为

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社区德育教育计划,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把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整体推进,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统筹领导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基地,依托社区各种阵地和设施,发挥社区人才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开展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贯穿起来的活动,保证学生校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让未成年人时时受到教育,处处得到关爱,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二)积极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开展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引导未成年人“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继续深化小公民道德建设“五小行动”(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18岁成人仪式、16岁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基层进一步开展“老少共建”、“手拉手”等形式多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使更多老同志发挥优势,更多的未成年人从中受益,达到“老少共进”。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一)实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阵地建设工程。积极协调辖区单位,争取与河南省博物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免费集体参观,对在校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家长携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积极协调辖区内的图书馆、文化馆设立专门的少儿阅览(活动)室,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等场所要积极发挥教育阵地作用,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二)实施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爱工程。各社区广泛开展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自救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和禁烟禁毒教育。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教育活动,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建立健全“一校一警”机制,选聘公安干警或法律工作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使法制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对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努力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控制工作。

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上级指示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方法,克服弊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巩固现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采取更扎实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篇6:社区未成年人活动方案

招募对象:6岁以上未成年

活动内容、时间:

1、“美味烘焙,你也可以!”——手工曲奇培训班;

时间:7月5日

2、“我运动我快乐”——暑期亲子运动会;

时间:7月14日

3、“动物世界”——缤纷手工兴趣班;

时间:7月20日

4、“绿巨人”——环保体验活动;

时间:8月2日

5、“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儿童青少年禁毒教育;

时间:8月16日

6、“小小导游”——社区导赏团

篇7:社区未成年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促进我社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主要工作职责???

积极做好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导向;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未成年人成长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治理,消除各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是未成年人除了家庭、学校之外最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无疑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全方面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我社区成立未成年人协会,用爱心竭诚为社区内的广大少年儿童服务。

特制定如下计划:

1、搞好社区教育,建立好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好学生德育教育基地。

2、宣传、贯彻国家及省、市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监督、检查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情况;

4、制定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计划;

5、提供图书千余册,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

6、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一批为广大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精品文化资源,把优秀的精神食粮送到未成年人群中去。

7、加大针对未成年人的课外文化教育和体育项目培训指导,提高培训水平。

8、建立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队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法规、技能培训,加强监督。

9、开展“尊重知识,拒绝盗版”为主题的出版物市场法制宣传活动,提高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篇8:中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重新犯罪率非常低

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地方的统计可以看出,实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的重新犯罪率很低。例如2012 年10 月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下降趋势,未成年罪犯占全部罪犯的比例逐渐减少。2002—2011 年,经过各方努力,中国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基本控制在1%~2%。未成年他们大多能够改过自新,以新的面貌走向社会。可以说社区矫正工作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帮助是巨大的。

(二)立法取得重大进步

2011 年2 月25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是社区矫正立法方面取得的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成就。2012 年1 月10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并具体提出了几项实施细则。另外,《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也涉及对未成年特殊保护程序。 其中明确规定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268 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

(三)理论研究得到发展

随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发展,社区矫正已经成为中国法学界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领域。而在这其中,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也是一项重要研究。在2001 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发表内容涉及社区矫正的文章,关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更是少之又少。自2003 年以来,这方面文章不断增加。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管理机制不健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了对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但在实践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缺乏,成本太高等原因,很少有能够做到设立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部门的地方。

(二)从事社区矫正的专业人员缺乏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这就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一旦矫正效果不好,使他们重复犯罪,进行再次矫正的难度很大。

(三)不重视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

由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心理辅导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青少年犯罪大多有从众心理,容易受外界影响。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对于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出困惑。由于现在社区矫正刚刚起步,很多社区矫正单位往往忽视了对未成年社区矫正的心理辅导。

三、对现阶段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管理机制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根据司法部2011 年3 月的统计,在全部社区矫正对象中,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8626 人,占社区服刑人员总数的2.8%。可以说,这个比例是相当小的。由于未成年服刑人员的特殊性,应该针对未成年服刑人员单独设立部门,对他们予以矫正。

由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数量较少,设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部门是可行的。只需要抽调现有社区矫正人员组成单独的未成年社区矫正部门。这样,既可以完善我们的社区矫正部门,也可以为未成年服刑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矫正环境。

建立健全未成年社区矫正机制还应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建章立法。 应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并建立起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司法和执法人员才能够在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中有法可依,不仅可以规范社区矫正,也能够避免权利的滥用问题。

(二)完善未成年社区矫正教育引导工作

由于未成年服刑人员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教育引导是特别重要的。他们刚刚摆脱儿童期,还没有不步入成年期,在各个方面都不成熟。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多数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脱离学校,学习知识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区矫正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未成年服刑人员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时事的学习,这样在他们完成矫正以后不至于和社会脱节。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

对于未成年服刑人员的教育引导还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一对一引导。由于未成年人思想叛逆,个性强,统一的教育引导可能作用不大。进行一对一帮扶引导能够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未成年社区矫正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三)加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

由于未成年服刑人员是一个自我控制力较差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而进行不良行为,这给未成年服刑人员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所以,对于未成年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对未成年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应做到科学化、系统化。未成年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中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针对未成年犯罪人处在人生过渡时期、心理问题较多的特点,应当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加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心理矫正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促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在中国多个城市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有的城市的社区矫正管理部门专门针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组织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并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这说明了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正在逐步受到重视,值得推广。

(四)落实和加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行为监管

社区矫正的主要内容是对服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而未成年服刑人员具有结群性的特点,他们的自主性差,很难独立地认识和处理事务。往往需要借助他人来形成认识和做出判断。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看到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群体性犯罪。如盗窃、聚众斗殴,大多都是成群结队的。这就给我们的监管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

社区矫正管理部门应根据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办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以减少他们发生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吴宗宪教授认为,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不是惩罚他们,对他们进行报复,而是避免他们重新犯罪和帮助他们顺利成长。为此,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应当避免对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进行过多的干预。

避免过多干预和加强监管看似互相矛盾,一方面,要加强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多干预。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恰恰是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对于预防未成年犯罪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先进经验,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让未成年罪犯通过社区矫正,接受积极的教育感化,在和谐的社会环境里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尊、自信的心态,让他们彻底悔过,早日回归社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摘要: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于新中国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修正案首次在国家法律中明确规定要“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说明,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式确立为一种法律制度。然而这个新的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未成年犯罪自身的特点,对待未成年犯罪一直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实践中未成年犯罪人大多被判处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重要执行程序,对于帮助未成年人改掉恶习,重新做人以及节约司法成本,预防再次犯罪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社区治安新解视频联防联动下一篇:物业公司保洁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