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矩的文章

2024-06-26

关于规矩的文章(精选3篇)

篇1:关于规矩的文章

打狗打出规矩来哲理文章

几年前,星期五和星期天骑摩托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要经过山区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养了只土狗,一见有车子经过,就跟着车子紧追不舍,撒开四脚一阵猛追狂叫,多数人都是加大油门,摆脱这只狗的追击,惹不起,躲得起。

越是这样,等于越是纵容了这只狗,它越发兴奋,见车就追,见人就咬,特别是遇到骑摩托车的人,跟在后面边追边狂叫,着实让人害怕,刚好那段路又在上坡的弯道上,非常危险,有好几次都差点弄出交通事故来。

有一次,两个同事骑摩托车从那里经过,那只狗就像以往一样又摇着尾巴追了上来。两个同事心里早就做好了准备,等狗追上来一段距离后,来了个突然刹车,那只狗根本没有料到会有这么一招,一下子控制不住自己的身子,撞在了摩托车的排气管上,滚成一团,后座上坐着的那位同事,挥动着事先准备好的木棍就往这只狗身上打去,打得狗嗷嗷直叫,吃了亏的狗,歪着身子,悻悻地赶紧往家那边的方向跑。两位同事哪里肯饶过它,调转车头,加大油门一路追去,狗被撞之后,本来就心虚到了极点,见摩托车追了上来,躲闪不及,只能避在路边的一个角落里,缩成一团,夹着尾巴,浑身发抖。

打那以后,车子和人从那户人家门口经过,那只狗再也不敢见车就追,见人就咬了。

后来,说起那次经历,大家问两位同事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整治那只狗的`,同事笑笑说:狗有个脾气,你越怕它,它胆子就越大,越来追你,吃亏的是你。农村有句俗话叫“狗怕蹲下”,是说狗追上来时,你得蹲下捡石头去打它,它就会识趣地落荒而逃;如果你以为狗就此罢休不会来追你了,你可就大错特错了,他见你只是蹲下身子,没有捡石头打它,就会再次追上来咬你,你要做的只能是捡起石头打它,形成条件反射,让它实实在在感到追人是要吃亏的。表面上你是在打狗,在更深的层次上,也是为过路人长久的安全着想,是在维护一种秩序,让狗养成一种规矩:不能乱追车,不能乱咬人。

建立好一种规矩,暴力就难以大行其道了,这就是两位同事打狗打出的道理来。

篇2:关于规矩的文章

一、快速立意

立意要新颖、深刻。立意要与时俱进, 积极健康。思维要创新独到, 标新立异。

1.象征构思, 咏物意蕴。

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事物的描写, 去抒写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 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方法。象征构思, 咏物意蕴的方法, 第一步作者要在记叙的基础上自然引入要描写的对象, 并对其进行泼墨重彩的描绘, 这种描绘不是涉及全部, 而是抓住其主要特点体现其精神内核;第二步作者应在咏物基础上赋予这种物以社会性的内涵, 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 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 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

2.深入开掘, 画龙点睛。

所谓“深入开掘”, 就是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在文章的关键之处, 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 使文章生动传神, 大放异彩。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 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 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 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人警醒, 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二、快速选材

大千世界变幻无穷, 客观生活丰富多彩, 只要留心就有材“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 亲情、友情、师生情等, 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 冷暖寒暄、人生百味等。生活应该是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源”。平时我们要注意写作材料的搜集、积累。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要多想, 多抄, 多背。作文时, 材料的详略一定要为主题服务。

1.小处切入, 小中见大。

就是从写“小题材”入手, 由点及面, 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日常生活中细致、平凡的题材, 是可以从某一生活侧面、某一生活片段折射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这类文章记叙的虽然是一些细微平凡的人与事, 但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如同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 同样可以表现时代风貌。莫怀戚的《散步》, 其切入点就是傍晚时分一家四口人散步这一生活场景, 将亲情、温情于细微之处刻画得淋漓尽致。

2.寻找感点, 以情动人。

事物的意义往往是多元的, 我们无力面面俱到, 所以要抓住引发思绪的一个点或事物的某个特点来写。这个感点可以是一张照片、一件礼物、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个想法、一个片段、一个场面等。“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如能激发感点, 叩动读者的心扉, 使阅读的人或兴奋, 或压抑, 或喜形于色, 或黯然神伤, 或如获至宝, 或若有所失, 让读者产生心灵共鸣, 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

3.虚实相生, 尺水兴波。

就是指在很短小的篇幅里也能将故事情节处理得一波三折。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记事曲折才动人。”记叙文的构思最忌平铺直入, “取巧”是完全有必要的一种方法。要想做到巧, 选材时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来审视, 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 以实带虚, 虚中见实, 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

4.旧中翻新, 串而得神。

挑选健康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 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面对一些旧的材料, 如果别具慧眼, 独运匠心, 也能有新的发现, 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有许多材料, 如果孤立地看平淡得很, 但联系起来看, 得到的神韵却令人耳目一新, 显示出材料的不俗。

三、快速安排结构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那么, 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壮坚实、功能齐全的骨骼, 血肉无所依附, 灵魂无处寄托。如果作文构思疏于配齐、锻炼文章的“骨骼”, 就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写事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事件发生 (清楚明白) +事件发展 (生动曲折) +事件结局 (含蓄启迪) ;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切入 (用外貌、语言、环境、细节入题) +铺垫 (简述几个事件) +高潮 (详叙典型事件) +点化 (用点睛的议论或抒情句收束) 等。上述结构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演绎出许多的变式来。

1.彩线穿珠, 形神合一

彩线穿珠式, 也叫“冰糖葫芦式”。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中, 以一条主要的线索贯串全文, 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组织串联起来, 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进而形成一篇中心突出、内容集中、脉络分明、形式优美的佳作。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时间线, 地点线, 感情线, 人物线, 事物线等。

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中, 比如珍藏回忆的一张照片, 老师窗前默默吐香的米兰等。这样的物品就可以作为我们写作时的线索。作为线索的物品要在文中反复出现, 可以在故事情节中出现, 也可以成为人物的一个特定标志, 伴随着人物的出现而出现。

2.书信作文, 情理交融

书信体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 用作考场作文时容易表达自我, 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显得自由灵活, 亲切真实, 但要注意格式正确、表达得体。从写信的对象来看, 常用的是自己给别人写信, 如给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老师等。有时根据表达需要, 还可以给古今中外的名人写信, 如给诸葛亮写信, 探讨用人之道;给美国总统写信, 表达和平愿望。还可以用别人的口吻给另外的人写信, 如以妈妈的口吻给儿子写信, 以猪八戒的口吻给孙悟空写信。还可以自己给自己写信, 倾诉心事, 剖析灵魂。

需要提醒的是, 书信作文的语言、语气要视不同的对象和内容而异。写信用语要看对象, 对长辈要谦恭, 对平辈要尊重, 对晚辈也要避免使用教训的口吻。给文化水平较低的收信人, 要写得通俗易懂;对文化水平较高的收信人, 可以写得典雅一些。写信用语还要看内容, 如报喜祝贺的, 要热烈欢快;吊唁安慰的, 要真切沉痛;探讨商洽的, 要心平气和;请教求助的, 要谦虚诚恳;规劝教育的, 要以心换心, 晓之以理等。

3.画面组合, 三江并流

在写作中, 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几个生动、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情节片断, 或景物描写片断, 使它们并列或交错展开, 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 就是“画面组合, 三江并流”法。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结构如下:

开头:表达中心主题或引出话题

主体:并列结构标志句 (1) +事例描述 (或情节片段)

并列结构标志句 (2) +事例描述 (或情节片段)

并列结构标志句 (3) +事例描述 (或情节片段)

结尾: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

标志句的写法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1) 同句反复; (2) 与主旨有关的诗句或名言; (3) 排比分散铺陈; (4) 提炼段落主旨句。标志句的写法还有很多种, 还需要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和创新。但是写标志句要注意四点:一是要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 防止交叉或从属, 又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二是标志句一定要紧扣文题、主题;三是每个事例都不能空洞陈述, 要详尽具体并注重细节性的描绘;四是因为标志句放在段首, 很醒目, 所以要做到精练传神、句式工整, 能彰显作者的文采。

需要注意的是, 文章的那些“画面”不是可以随便摄取和组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分工而又合作, 独立而又集中的。所谓“分工”, 就是各个画面表现的角度不同, 侧面不同;所谓“合作”, 就是所有的画面都要共同表现某一个主题思想。这种方法还可使用简洁的小标题, 既有提纲挈领, 条分缕析之效, 又可减少过度的文字铺排, 使重点突出;既可让文章疏密有致, 卷面赏心悦目, 又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 吸引读者注意。

篇3:关于规矩的文章

“除夕更阑人不睡, 。”辞旧迎新,阖家团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人气的传统节日,当举家欢聚一起,当整个房间弥漫着年味和亲情,这是一年中最舒心的时刻。

每到佳节思民俗。传统文化就“躲藏”在一个个民俗之中,就跳跃在一个个有文化的细节之中。比如,“杯不出栏,筷不出缘”。再比如,《礼记·曲礼上》记载:(共餐时)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诸如此类的禁忌,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生命力。

我们的父母也许没读过《礼记》,甚至大字认不得几个,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讲规矩、懂礼仪。这就牵扯到家风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以春节吃团圆饭为例,无论座次安排,还是举筷夹菜,无论敬酒还是言谈都是有讲究的。在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告诫道,长辈不先动筷,小孩子不能动筷;夹菜时,不要站起身夹远处的菜;向长辈敬酒时,酒杯必须比长辈的酒杯低一些……

这些都是规矩,也都涉及文明;这些都关乎家教,与涉及家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些规矩永远都不会过时,也不应过时。如果坏了规矩,就乱了;如果忘了规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那条含有文化基因的河流就可能断流。

父母将家风传给我们,我们又把家风传给孩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就是家风的魅力,也是传统文化的力量;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子女的义务。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始终散发着勃勃生机,灿烂的风俗民俗之所以灿烂悠远,正与一个个家庭善待传统文化有关,与薪尽火传的文化使命有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注重”已是无数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是千百年来的信念基石。在言谈举止中,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感受到了家教和家风的巨大分量。

要求孩子懂礼貌、讲规矩,只是家风的一种。晚清重臣曾国藩,子孙后代英才辈出,与其良好家风大有干系。比如,曾国藩将“勤”字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要要求子女勤劳,“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平凡如你我的底层子弟,同样受益于家风,比如打小父母要求我们“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百善孝为先”等等,父母有时并未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而是将家风包含在一次次的身教中,使我们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当历史与现实对接,总能找到交集;当家风与家教重逢,总能滋养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因为优秀的文化品质穿插其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春节这个特殊时期,在每一天都感受家风,都传承家风,用精神的力量穿越一道道险关与滩涂,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将更有风采。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7日)

1.阅读文章第一段,给横线处补写出下联。

2.如何理解“杯不出栏,筷不出缘”呢?

3.父母为什么将家风传给我们,我们又为什么把家风传给孩子?

4.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有什么作用?

上一篇:讲述成功的道路作文下一篇:关于下雨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