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是给人类带来和平还是灾难

2024-07-10

科学的发展是给人类带来和平还是灾难(通用2篇)

篇1:科学的发展是给人类带来和平还是灾难

科学的发展是给人类带来和平还是灾难

-----软件工程8班

学号:20112110010826

姓名:吴迪

如今,科技发展立竿见影,日新月异。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在今天,在科技的帮助下,几乎都能实现。但是,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是成正比例的,利大了,弊也就大了。那么,将利与弊放在天平的两侧,谁会拔得头筹呢?

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航天飞船,各式各样的现代交通工具;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打印机、计算机,多姿多彩的家用、办公电器;电梯、电子屏幕、特效灯光,有模有样的公共场合用具„„这些给我们带来不计其数的便利的物品,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伴随着这些高科技产品的问世,一连串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上述这些物品每天与你相约,你的生活将会怎样?如果没有电视,你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如果没有轮船、飞机,你的生活节奏将会变得异常缓慢;如果没有计算机,你的生活将会变得一无是处。

从以上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这点毋庸置疑,各种各样的科学发明,不断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使得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简单,但却又充满色彩。似乎,科学的发展真的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利,但又真的如此吗? 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灾难

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了苏联对核事故消息的封锁和应急反应的迟缓。在瑞典境内发现放射物质含量过高后,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4月,在按计划对第4机组进行停机检查时,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公里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0.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0.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接受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食品。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

1939年发生了一件事,似乎对全世界的农民以及对诸如疟疾一类热带病流行的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有一种新的、“安全的”、名称为滴滴涕(即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的商品名)的杀虫剂被发明了出来。昆虫一碰到它,便因神经系统麻痹而被杀死。将它喷洒在农作物上,或喷洒在带菌昆虫赖以繁殖的沼泽类地区,会收到良好的灭虫效果。在后来的30年间,千百万吨嘀滴涕在全世界被使用。在非洲,它可能拯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消灭了虫害,农民的收成剧增。

但不久以后,科学家们开始担忧起来,因为有些昆虫对滴滴涕产生了抗药性,药效不如从前那样明显了。后来人们还发现,动物在吃了喷过滴滴涕的植物后,滴滴涕会在体内长期积累。由于滴滴涕在动物体内未被降解,这使人担心它会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最终的受害者必将是人类自己。

对滴滴涕积聚的最初警告信号是来自对鸟类的研究。鸟类从吃下的昆虫那里吸收了滴滴涕,从而使所产的蛋壳变薄。薄蛋壳很容易破碎,致使幼鸟死去。既然滴滴涕能影响鸟类,难道它不会影响人类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都开始禁止使用DDT,直到今天,科学家们还能从许多动物体内检测到DDT。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合适的替代用品,非洲的疟疾又有流传迹象。

1945年8月6日早晨8 时整,3 架 B-29 美机又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这时很多广岛市民并未进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机。在此以前,B-29 已连续数天飞临日本领空进行训练,但这一次的3 架飞机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5 吨重的原子弹。此时正奉命来轰炸广岛。9点14分17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广岛中心的相生桥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了。60秒种后,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这时飞机作了一个155°的转弯,俯冲下来;一瞬间,飞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远离爆炸地点。45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马上沦为焦热的火海。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10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当时广岛人口为34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以上数字不含军人(据估计军人伤亡在4万人左右);全市7.6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4.8万幢,严重毁坏的有2.2万幢。

当你看到核泄漏,滥用DDT,广岛原子弹事件的时候,你还能认为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是绝对的利益吗,这些还只是许许多多的灾难中的一点点,它们只是其中的典型,还有许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或者说还未曝光的事件。说到这,不觉为之一怔,科学到底是在造福人类还是在摧残人类,这是个值得人类深思的问题。

话又说回来,尽管有人对科技发展持消极看法,但是换个角度,从积极一点的方面来看待科学的发展,你又会发现,其实它也给人带来和平。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和平

一、科技进步催生了战略核武器系统,核均衡态势反过来成为遏制世界大战爆发的异化力量 战略核武器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军事领域乃至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划时代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等五大杀伤破坏效应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极大地超越了人们在常规战争下所形成的概念,使之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筹码。

然而,物极必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地位逐渐丧失,诸多强国纷纷拥有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进而促使“大规模报复”、“相互确保摧毁”等现代战略思想的出现,战略核武器系统那种令人难以承受的杀伤破坏力反过来成为制约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异化力量。尽管这种以人类的生存与文明作抵押,以人类的理智为前提的和平存在方式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不应该把它作为维系和平的保障方式,但是,纵观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恰恰是这些可怕的武器的出现,给人类带来最长久的和平时期之一”。今后,人类离核武器的完全销毁还遥遥无期,这种以恐怖求和平的方式还将存在下去。

二、科技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料与市场的“追求”,“文明的”、“合法的”掠夺方式取代了暴力行为 占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占领广阔的市场,工业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它往往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基本动因。本世纪所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如此,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初生的海湾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算是一场“石油争夺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迎面而来,人类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空前增强。比如,受控热核聚变可使“海水变汽油”,大规模集成电路可使“石块变电脑”。这就使得以往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获取的东西--原料产地和市场,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得到缓解甚至解决: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或者找到代用原料,或者使原料得以百分之百的运用,从而减少需求;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产品价廉物美,能够比发动战争更为有效地占领市场。

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生产技术产品来获取原料和占领市场,要比采取战争手段优越得多:一是不需要像战争那样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付出巨大的代价,获取的都是“纯利”;二是不会像发动侵略战争那样冒遭世界舆论遣责的政治风险,反过来还可能在国际社会中扩大其政治影响。因此,依靠科技优势为自身谋取经济利益,已成为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首选。众所周知,以科技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旋律。虽然说这种和平存在方式依然充满着激烈的争斗,犹如没有销烟的战场,但它毕竟摆脱了低层次的、以暴力为主的、给全人类带来灾难的竞争方式,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

三、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全球一体化,利益关系相互交错制约着战争,维系着和平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必然出现跨国界流动的现象,而且科学技术越发展,国际分工就越显著,国际合作就越广泛。科学技术的这种横向渗透不断深化,把越来越多的国家组合在世界科技体系之中,形成彼此渗透、相互依赖的网络体,从而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当今世界经济已经形成显著的区域化、集团化特点,而且全球经济体初见端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往将会越来越密切,利益关系犬牙交错,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会在另一些国家产生连锁反应;一个国家想做或正在做的事情,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另一些国家的政策与行为。未来世界这种“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发动战争者不仅自身利益受损,而且还会招致众多国家的强烈反对,从而对战争产生强有力的制约作用。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何无战争?主要原因就是经济一体化使它们之间形成了“一损俱损”的局面。对于矛盾,它们不希望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而是通过频繁的谈判来调整。科技进步使得军事威慑这一古老的命题“青春焕发”,“不战而胜”成为大多数国家追逐的目标

一般来说,有效的军事威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支足够的、可靠的军事力量,二是要有使用军事力量的决心,三是要使对手清醒地认识到以上两点。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就不起作用;如果没有诉诸武力的决心,再强大的军事也无济于事;如果只有威慑一方的决心,而被威慑一方没有获得对方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不准,同样不能构成有效威慑。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上,军事威慑一直被古往今来的战争指导者们所运用。但是,由于威慑力量的不足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被威慑者往往难以认清不接受对方条件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导致威慑失灵,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新型武器特别是战略武器的作战威力达到了空前水平,能够直接给对方以毁灭性打击。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递手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信息传输的质量效率空前提高,从而使军事威慑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这就使军事威慑这种古老的军事斗争手段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具有前所未有的震撼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只要有效传递自己的战争决心,就有可能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从而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由于军事威慑强调“抑战”、“遏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它属于一种非战争手段,有利于和平的维系。虽然这种和平纯属“另类”,但它毕竟能在客观上减少战争的次数,增加和平的几率。

四、科技进步引起现代侦察监视手段的变革,使得各国之间的军事透明度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战争的遏制

随着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红外探测技术、雷达成像技术、定向能技术、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突破,现代侦察监视系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航天侦察距离从120公里增加到1000公里,地面侦察距离由5公里扩大到200公里。未来的侦察监视系统将采用多种新的监视、探测技术,使侦察手段趋于多样化。这些新型侦察监视系统的全球全时监视和逐层交替探测跟踪能力,使国与国之间的军事透明度达到了空前水平,任何战略级的军事活动都很难掩人耳目。这对遏制战争的爆发,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一方面,欲发动战争者因为对能否达成突然性及能否突破对方防御感到没有把握,缺乏取胜的信心,故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即使其中一方定下了进攻决心,正在进行作战准备,另一方也容易通过侦察监视系统发现战争征候,及时予以警告,并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调停、协商,或公诸于世,以国际舆论的压力迫其放弃武力。总之,随着各国侦察监视能力的提高和军事透明度的增强,人们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机会。

从另外一方面看,科学又给我们带来和平,这一点同样有它的道理,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美国当初对日本投放原子弹是不人道的,但是这一下之后,日本更多的是与美国一起合作,争执更少了,也没有再爆发战争。所以说,事物总有它自己的对立面,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

该如何面对科学的发展

既然我们不能说科学的发展是绝对的好,也不能说是绝对的不好,二者兼而有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学会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是要持积极态度。因为人类要发展,必须要依赖于科技的强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进步。

但是当一项科技被挖掘出来,成熟之后,将其投入实际应用的时候,我们就必要要有自己的正确立场了。用科学为人类谋求福利,带来和平,这样的发展,我们是要大力支持的,就算是用在战场上,但是只要是正义之战,我们就要无条件的站在正义一边;而当其用于不正当,不人道,有意图打破人类和谐,破坏世界和平的事物上时,这时,我们的态度也应该很明确,坚决的反对,必须强硬,破坏地球,摧残人类,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篇2:科学发展带来的荒诞人类

关键词:荒诞人类;文本世界理论;《猫的摇篮》

《猫的摇篮》是一部典型的冯内古特小说,正如Peter Reed所言:“《猫的摇篮》是一部几乎展现了冯内古特所有的写作技巧、态度和主题的小说。”(1972:119)迄今为止,诸多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过这部作品。例如,国外学者Vincent Marino从黑色幽默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的弊端。Katie Elizabeth Robinson从技术革命的角度阐释作者对当今的环境问题提出警示。国内学者梁庆峰通过文学人类学中的叙事治疗理论指出文学叙事可缓解人类的精神创伤。彭娜娜从科学和宗教的宏观叙事这一视角阐释了冯内古特对科学与宗教的看法。但几乎无人从文本世界理论这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尝试应用文本世界理论对《猫的摇篮》进行分析,阐释读者在阅读时如何构建文本世界和各种世界,从而理解作者对畸形的科学发展的批判,以及对受科学所控制的荒诞人类的同情。

《猫的摇篮》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被畸形发展的科学技术控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备受迫害的是科学家费利克斯及其三个子女。受科学信仰的控制,费利克斯是位没有任何感情,把一切当作游戏对待“坏科学家”。他专注于科学研究,发明了毁灭世界的武器“九号冰”。他对任何人都很冷淡,甚至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也是如此。因此,三个孩子变得性格怪异,情感残缺。

文本世界理论对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解释力。Werth把文本世界理论划分为三种世界:语篇世界(discourse world),文本世界(text world)和亚世界(sub-world)。语篇世界是最高层面,指“言语事件的情景语境”(1999: 83),在文学作品中,即作者和读者所处的世界,包括交际情景中被参与者直接感知的物理环境和参与者理解言语事件所需要的经验、记忆和相关知识等因素。这些经验,记忆和相关知识由文本驱动。文本世界指“语篇描述的事态”(同上:87)。随着文本世界在语篇中的建立和发展,许多不同的世界就会在时空维度上偏离原来的文本世界而建立各种亚世界。Werth把亚世界分为三种:指示亚世界(deictic sub-world)、态度亚世界(attitudinal sub-world)和认知亚世界(epistemic sub-world)(同上:216)。

一、语篇世界

在文学语篇中,语篇世界的参与者是作者与读者,他们分别是文本的创作者和接收者。语篇世界的因素包含参与者的信仰、知识、记忆、希望,梦想和想象等信息。然而,在分析语篇时,这些信息因人而异,从而对文学语篇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选出冯内古特个人对科学的看法与态度,以及影响这部作品创作的经历,旨在解释读者如何和作者走进同一文本世界,理解作者批判的主题:科学发展带来的荒诞人类。

生于信仰科学的家庭中,冯内古特早期曾认为科学能使人受到尊重,也能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他甚至称科学是他们家族的唯一信仰。他尊重科学并且崇尚那些能力非凡的科学家们。他们“总是在大脑里做着实验。就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仍然在大脑里尝试并且思考那些永远都不能被展示出来的实验。”(Abadi-Nagy, 1996:20)然而,在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等事件之后,他深切地体会到畸形发展的科学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尤其是那些被用于军事战争的科学,成为了人类灾难之源。因此,他严厉批判畸形发展的科学,企图唤醒人们,偏离人道发展的科学,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战后,他在通用电气公司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对这部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用电气公司先进的技术让他感到惶恐,这里的科学家宣称自己是简单的真理,一种“永远不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的真理。”(Davis,2001:153),他们热衷于疑难问题,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似乎从不考虑他们发明的产品会以何种方式用于何种目的。他们是小说中费利克斯的原型,不具有任何道德意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科学,制造高科技技术。

在解读和自己时空上、文化上相隔很远的作者提供的信息时,读者会参照自己头脑中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了解过作者对科学的看法和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段工作经历的读者,在阅读小说语篇时,他们头脑里有关冯内古特的这些背景知识就会被相关的语篇激活,从而解读出作者表达的科学发展带来的荒诞人类这一主题。

二、文本世界与亚世界

在解读语篇的过程中,读者会在头脑中根据语篇信息建立一个文本世界。随着文本世界的建立和发展,语篇定义出的空间会在原有的时空维度上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各种亚世界。世界由时间、地点、人物和物体构成。这部分将分析文本世界与Werth提出的三种亚世界的建立,以及这些世界如何驱动和挑战读者头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解读出畸形发展的科学带来的荒诞人类:缺乏感情、道德与责任的科学家费利克斯,孤独、不幸的家庭主妇安吉拉和信仰科学、冷漠自私的弗兰克。

(一)缺乏感情、道德与责任的科学家

小说第6章的文本世界描述的是费利克斯的小儿子牛顿给叙述者的回信。该文本世界中人物是牛顿,时间是叙述者收到信的第二天,物体是信,地点未提及。随着这封信所写内容的展开,叙述者会随着牛顿进入各种亚世界,这些亚世界展示了荒谬怪诞的科学家费利克斯,他对任何人都很冷淡,甚至对妻儿也没有一丝感情。例如,在牛顿的态度亚世界里,他对父亲的评价是:“Maybe I did hurt him, but I don’t think I could have hurt him much. He was one of the best-protected human being who ever lived. People couldn’t get at him because he just wasn’t interested in people.”(22)叙述者在这个亚世界里看到了缺乏情感的费利克斯,他对任何人都不感兴趣。接着,在牛顿回忆关于母亲的指示亚世界中,又展现了父亲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冷漠至极,他不记得任何关于母亲的事情。“I remember one time, about a year before he died, I tried to get him to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my mother. He couldn’t remember anything about her.”(22)

nlc202309031905

这些亚世界让叙述者体会到霍尼克尔的怪异性格,冷漠、缺乏感情,时常做出荒唐的让人哑然失笑的事情;他无视身边家人的存在,没有给予妻儿正常的关心,没有承担作为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这样一位丈夫与父亲与读者头脑图式中的丈夫与父亲是截然不同的。读者头脑图式中的丈夫与父亲富有责任心,非常疼爱妻儿。牛顿的这些回忆破坏了读者关于父亲与丈夫的图式,Stockwell指出解读图式破坏(schema disruption)的方法有两种:补充图式(schema adding)和图式修正(schema refreshment)(2002: 79)。在读到这段关于费利克斯的描写时,读者需要修正关于父亲与丈夫的图式。

作为一名科学家,费利克斯缺乏责任与道德在牛顿的回忆亚世界和文本世界中都有体现。例如,小说第5章牛顿在写给叙述者的信中回忆原子弹投入广岛那天,“I remember I was playing on the living-room carpet outside my father’s study door in Ilium, New York....He was wearing pajamas and a bathrobe. He was smoking a cigar. He was playing with a loop of string. ” (18) “remember”将叙述者带入指示亚世界,这个亚世界里,父亲悠闲地在书房里玩着猫的摇篮的游戏,似乎暗示着他根本不关心原子弹的爆炸。了解原子弹投入广岛历史事件的读者,在读到此处时,读者头脑中相关的知识被驱动,这些知识几乎是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各种可怕的后果。因此,他们头脑中的认知图式与上述亚世界中费利克斯的举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读者解读出这位科学家毫无道德与责任感,在原子弹给广岛人们造成严重灾难的那一刻,他却玩着幼稚的游戏。

(二)孤独、不幸的家庭主妇安吉拉

小说中有大量的微型亚世界体现了安吉拉的孤独与不幸。例如,马尔文·布里德回忆关于安吉拉时说,“That man, who’s so famous for having a great mind, he pulled that girl out of high school in her sophomore year so he could go on having some woman take care of him. ”(65)在该亚世界中,费利克斯强迫中学二年级的安吉拉退学以便在家照顾他。又如,小说第6章牛顿的回忆亚世界:“She had been the real head of the family since she was sixteen,...I can remember cold mornings when Frank, Father, and I would be all in a line in the front hall, and Angela would be bundling us up,treating us exactly the same.”(23)在此亚世界里,十六岁的安吉拉成为了家庭主妇,全心全意照顾着父亲、弗兰克和牛顿。这些描写驱使读者修正关于一位十六岁少女的图式。十六岁本应该是少女的花季,可以享受这个年龄阶段各种美好的事情。

根据小说的描述,我们知道在没有成为家庭主妇之前,安吉拉拥有正常女生应有的快乐。例如,小说第53章中,当安吉拉在前往圣洛伦佐的飞机上遇到叙述者并展示照片给叙述者看时,“She showed me an adolescent girl six feet tall. She was holding a clarinet in a picture, wearing the marching uniform of the Ilium High School band. ... She was smiling with shy good cheer.” (100) 文本世界理论认为,指示亚世界可出现在人物看到的任何场景中(any view onto another scene)( Stockwell, 2002 :140)。安吉拉这张中学乐队的照片使文本世界中嵌入一个亚世界。在该亚世界里,安吉拉和“前进的百人乐队”的队员们和谐地相处,一起欢快地练习单簧管。这个亚世界中快乐的安吉拉与称为家庭主妇的她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读者感受到安吉拉的不幸,本可以一直吹奏着自己喜欢的单簧管,可信仰科学的父亲却强迫她退学在家,照顾着身体健康而精神残缺的他和两个弟弟。同时,读者从叙述者的描述中感受到他对安吉拉的同情。

小说中的亚世界表明安吉拉是科学的产物。畸形发展的科学造就了一位不幸的少女,具有毁灭人类能力的科学产品“九号冰”造成了一位独孤的女性。例如,在马尔文·布里德回忆亚世界中,“All she had going for her was the clarinet she’d played in the Ilium High School band, the Marching Hundred...Every so often at night she’d lock herself in her room and she’d play records, and she’d play along with the records on her clarinet. ”(66) “often”使读者进入一个亚世界,这个亚世界里,孤独的安吉拉把反锁在房间,吹奏着自己唯一感兴趣的单簧管以缓解孤独。同样,牛顿的回忆亚世界展现了安吉拉不幸的婚姻, “Her husband is mean as hell to her,...He hardly ever comes home---and when he does, he’s drunk and generally covered with lipstick.”(148),在该亚世界中,安吉拉的丈夫为了得到“九号冰”而与她结婚,得到“九号冰”后,他无视安吉拉的存在,经常彻夜未归使得安吉拉自己独守空房。由此可见,安吉拉和丈夫只是名义上夫妻,这种虚假的婚姻生活更加重了安吉拉的孤独感。

nlc202309031905

(三)信仰科学、冷漠自私的弗兰克

小说中的文本世界和各种亚世界体现弗兰克也是科学的产物。他和他父亲一样冷漠,他信仰科学,脑子里总是想着实验;他冷漠自私,利用“九号冰”换取了“圣洛伦佐共和国科学与进步部部长”这个职位。例如,在牛顿的回忆亚世界中,他受到科学的控制,总是在做试验。 “That’s what Frank always used to say when people asked him what he thought he was doing. He always said, ‘Experimenting.’ ”(23)又如,小说第124章,叙述者构建了一个有关弗兰克沉迷科学的文本世界,即使“九号冰”已经用它的威力毁灭了人类,可侥幸生存下来的他还在做着试验,丝毫没有反省畸形发展的科学的弊端。

“He was watching an ant farm he had constructed. He had dug up a few surviving ant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world of the ruins of Bolivar, and he had reduced the dimensions to two by making a dirt and ant sandwich between two sheets of glass. The ants could do nothing without Frank’s catching them at it and commenting upon it. ”(225)

文本世界和各种亚世界中的弗兰克非常冷漠和自私。叙述者在戴尔·普拉多酒店遇到妓女桑德拉,在桑德拉的回忆亚世界中,弗兰克行为怪异,举止冷漠。“He wasn’t on anything...He never got on any committee, never played any game, never took any girl out. I don’t think he ever even talked to a girl. ”(29)同样,小说第109章中的文本世界也描绘了一个极其自私的弗兰克,在该文本世界中,圣洛伦佐的国王“老爹”服用弗兰克给的“九号冰”自杀而亡,知道事情真相的安吉拉和牛顿开始责问他,可是他丝毫没有为自己的自私而反悔,反而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Frank pried his sister’s hands from himself. ... ‘I bought myself a job,just the way you bought yourself a tomcat husband, just the way Newt bought himself a week on Cape Cod with a Russian midget! ’ ”(198)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弗兰克无比自私,用“九号冰”满足了自己对“圣洛伦佐科学与进步部部长”这个职位的需求,表现出叙述者对受科学控制的弗兰克的控诉,以及对畸形发展的科学的批判。

三、结论

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分析《猫的摇篮》中的科学家费利克斯·霍尼克尔及其子女这些人物的构建,可以再现读者在阅读时构建的文本世界和各种亚世界,特别是大量与这些人物相关的指示亚世界,从中了解费利克斯及其子女的荒诞之处,从而解读出作者对畸形的科学发展的批判,对受科学控制的费利克斯和弗兰克的控诉,以及对科学的产物——安吉拉的同情。

文本世界理论可以解释读者在阅读时,如何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补充或修改读者头脑中的认知图式,理解作者建构的世界。因此,读者在读到有关费利克斯、弗兰克和安吉拉的描写时,会修正关于科学家和一位十六岁少女的认知图式,理解作者构建的各世界中总的主题:科学发展带来的荒诞人类——缺乏感情、道德与责任的科学家费利克斯,孤独、不幸的家庭主妇安吉拉和信仰科学、冷漠自私的弗兰克。

参考文献:

[1] Abadi-Nagy, Zoltan."Serenity, Courage, Wisdom: A Talk withVonnegut, 1989." in The Vonnegut Chronicles:Interviews and Essays[M].Peter J.Reed and Marc Leeds(ed.).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6.

[2] Davis, Todd F.(ed.) "Apocalyptic Grumbling: Postmodern Humanism in the Works of Kurt Vonnegut." in At Millennium's End: New on the Work of Vonnegut[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1.

[3] Gavins,J.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7.

[4] Katie Elizabeth Robinson.Symptomatic of Excess:Apocalypse in the Novels of Kurt Vonnegut[D]. PhD Dissertation of Liberty University,2009.

[5] Reed. Peter J. Kurt Vonnegut, Jr[M]. New York: Warner Paperback Library, 1972.

[6] 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l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2002.

[7] Vincent Marino.Creating Conscience Through Black Humor:A Study of Kurt Vonnegut’s Novels[D].PhD Dissertation of Southwestern Louisiana University, 1978.

[8] Vonnegut, Kurt. Cat’s Cradle [M]. 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 INC, 1970.

[9] Werth,Paul.Text World: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M].London:Longman, 1999.

[10] 贾晓庆,张德禄.为了温暖而偷——文本世界理论分析《偷窃物》[J].山东外语教学,2013,(1)42-46.

[11] 库尔特·冯内古特.猫的摇篮[Z].刘珠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12] 梁庆峰. 叙事与疗伤——冯内古特《猫的摇篮》的文学人类学视角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 彭娜娜.挑战科学和宗教的宏大叙事——冯内古特《猫的摇篮》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0.

[14] 杨玉茹.《猫的摇篮》:后现代人类生态环境反思[D].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上一篇:《花开了,结果了》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