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新模式

2024-07-26

护理新模式(共6篇)

篇1:护理新模式

体检护理新模式探讨

现代社会对护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还应担负起为人们提供高品位的人本服务[1]。如何在健康体检的护理领域大胆创新,发挥新的作用,由传统护理向现代健康护理转变。将影响护理工作在健康体检中的形象和效益.影响其生存和发展。这种高品位的人本服务,除了优质的常规体检护理以外,还包括广泛传播医学知识、心理指导、维护生理卫生、健康指导等,这一切组成了现代护理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

健康体检人群对护士主动服务、微笑接待需求较高,护理人员应语言亲切、态度热情、解释详细,增加体检者的信任感,使其配合完成各种项目的检查[2]。

1.1 强调服务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渗透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健康为中心,一切为体检客人着想,处处关注客人的权利与尊严,时时关心其身心的需求。全心全意为体检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舒适的体检服务。

1.2 合理的体检流程、良好的秩序、缩短等候体检时间,是做好体检工作的基本条件本研究显示,体检秩序好、方便快捷,等候时间短是体检者对体检流程的第一需求;一站式服务,即所有体检项目均在同一地方(体检中心范围内),为第二需求[3]。挑选知识全面、工作能力强的护士,通过发放体检须知、体检流程、咨询服务等使体检者了解体检流程及体检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使其在体检时主动配合医

护人员,轻松、快捷地完成全部体检项目。

1.3营造人性化、温馨的体检环境“以病人为中心”是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服务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求,逻辑的终点是为人民服务。为体检人员营造温馨、舒适、安全、安静的体检环境,让体检中充满了暖意,缓解体检者的紧张情绪。各类指示标牌醒目、规范,候诊室放置沙发、报刊等,免费提供饮水和纸杯,配备轮椅、平车等方便体检者。

2、突出心理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干预作用

整体护理理念的广泛开展,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它贯穿于健康体检的全过程,能较好地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4]。

2.1 通过心理疏导消不良心理反应。在体检中发现疾患,作为负性生活事件对受检者是一个应激源,可以引起其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如果不到及时、有效地疏通,将会对疾病的进一步诊治及转归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体检中发现疾病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对他们实施心理护理,帮助其消除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渡过心理危机[5]。使他们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下能更好地配合后期的专科诊治。

2.2 心理暗示干预降低晕针率。精神紧张是静脉采血患者发生晕针的主要心理因素,患者由于心理恐惧、情绪紧张,导致血管性晕厥。有

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心理暗示同时配合被采血者深呼吸放松疗法,可以大大降低晕针发生率[6]。健康体检者涉及各年龄,各文化层次,各种职业的人员,需要护理人员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果断的判断力,以针对不同患者区别做出令其满意的心理护理干预。一是因为此方法将患者注意力从十分紧张地去感觉穿刺转移到和护理人员的交谈和思考过程中;二是如此事前干预可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放松,给了患者平静、轻松的感觉,使患者原来绷着的肌肉变得松弛,血管充盈度良好,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3、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提高对健康体检的作用

在健康体检中护理人员充当了多重角色:质询、操作、导诊、整理、宣教、管理等等。护理团队已经成为健康体检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其具备各种本专业及其它各种能力。

3.1 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讲和指导。根据体检者非常关注的体检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健康指导,包括讲解体检项目正常值,体检者目前的健康状况,体检中异常情况的发现以及如何对发现的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生活方式、营养、锻炼等方面的干预并跟踪指导,提出预防保健措施,指导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7]。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更要掌握保健卫生、人文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沟通技巧及观察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体检者的需求,提供高效、优质的体检服务。

3.2加强健康体检机构团队的培训与考核。健康管理学科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健康体检属于一个新行业,而且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健康管理学科发展动态,能够不断接受新理念与新技术的再教育[8]。在当前全国近5000个健康体检中心或健康医学中心(科)的各类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基本是由护理工作者、医疗工作者这转为做健康管理工作的,因此加强对健康体检机构各类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3.3 协助其它学科发展。健康体检既能够为体检者检查身体,起到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健康体检者涉及各年龄,各地区,各种职业的人员,具有样本随机性。是流行病学调查最天然的,最直接的资料库。护理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学习,就可对健康体检人员进行流行病学的基本调查,为医院甚至某学科提供最准确最可靠的调查资料。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人们对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也为了健康体检行业自身生存的需要,使健护理工作在健康体检中真正能得到充实与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现在的护理专业已经是一个多学科相交叉联系的专业。2010年护理专业已报批教育部申请一级学科,我们相信将来健康体检中的护理工作将有更全面更充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充当支配主导的作用,是创建体检品牌的金钥匙。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论是人性化护理、心理干预帮助、护理人员能力培养等等新兴的护理课题,都应该以服务好体检人员为基石,在健康体检工作中才将具有其真正内涵。[1] 吴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促进体检中心发展[J],Convalescent Med,Feb 2010,Vol 19.No.2:116

[2] 吴玮芬.对人性化护理的冷思考[J],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43—2144

[3] 赵慧.体检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27(4);114

[4] 李小妹.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74-75

[5] 娄凤兰,曹枫林,张澜主编.护理心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190-191.

[6] 牟晓玲,汪德凤,袁小玲.晕针机理探索及其相关因紊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397—398

[7] 薛小玲,孙志敏,景秀深.居民对社区健康学校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

[8] 许莹.加强健康体检机构自身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2(4):1

篇2:护理新模式

聆听专家讲课 感受护理新模式 六月是夏花绚烂的季节,就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由西安护理学会、西安医学会举办的“骨科病房-手术室一体化管理”骨科临床护理及管理新进展新技能培训班,会上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护理专家高水平的讲课,特别是来自上海等地的大腕的讲课和我院的手术实操演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室王晓宁护长的讲课,她谈了精益管理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诠释了精益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最高的价值,并且完美的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医院的高效运转、手术的职业防护、手术的压疮预防,王护长在讲课中多次运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并讲到了用先进的仪器做好骨科手术防护,非常具有科学性,大大的开拓了我的护理视野。由我院手麻科1名医生、2名护士配合组成的手术实操演示和精美的PPT,旨在给手术室及病房护理进行指导,给我这个从未接触过手术室的护士从视觉、听觉上都收到了极大地震撼,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护理理念,我为我是红会医院的一名护士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次学习,为广大骨科护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的平台,也为手术室护士、骨科护士 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开启了全新的模式。我院作为西北骨科航母,从各个方面正在赶超国内先进水平与国际接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么作为一名年轻护士,就应该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将所学的新知识、新理念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特别是提高围术期的护理质量,同时加强骨科护理及相关专业的相互促进,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并且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代表红会医院在各级学术平台上和前辈、同仁们进行交流,为我们的护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3:高职护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新途径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 面对迅速发展的用人市场和越来越激烈的招生与就业竞争, 高职护理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 以服务为宗旨,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教育更贴近社会、市场、需求、职业及岗位, 相比传统的以学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而言, 高职教育办学新理念的提出无论是在教育模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见图1) [1]。

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是为医院培养和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医院和高职院校构筑了亲密的纽带关系, 即把学校融入医院中, 把医院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医院与职业院校通过建立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 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一形式开辟了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 高职护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要

针对我国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运用科学发展观, 探索从高职护理实际出发,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高职护理教育培养模式。高职护理教育不应是学科理论型教育的翻版, 也不应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压缩, 而应是针对护理职业岗位群, 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育[2]。即高职护生应具有“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知识、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操作能力、适用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

我国高职院校结合国情, 提出工学结合模式,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高职护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结合上。 (1) 学习与工作结合。表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与工作岗位结合, 构建边工作边学习、为工作而学习的培养模式。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 安排1~2学期直接到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顶岗实习, 在实际工作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专业技能。 (2) 学校与医院结合。院校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和医院双方签订培养协议, 医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并提供一部分“双师型”师资, 在医院设立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优秀护生毕业后由医院聘用, 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3) 双证结合。指高职院校护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后, 必须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即在教学中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最前沿的操作技能, 并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 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4]。

2 高职护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培养模式, 其主要目的是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学生。要求学校、医院、学生三方共同参与, 其核心是“学”, 是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做”是教育过程, “学”是最终目的。为使工学结合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1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指学生以医院实习护士的身份参加, 并承担一定的具体工作。医院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内容, 并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医院所需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例如, 高职护生掌握基本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后, 直接进入实习医院, 在医院带教教师的指导、监管下, 参与护理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模式, 不仅提高了护生的实践能力, 也促进了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 并为医院提供了择优录用毕业生的机会, 为学生拓展了就业空间, 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适应期”。

2.2 学工交替

学工交替指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 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一段时间到医院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 一切按医院的规章制度管理。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和医院的资源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校和医院交替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定期的临床实习,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其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真正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3 校院融合

校院融合指通过将医院的护理部门与学校的护理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 采用校院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校院合作措施, 共同培养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学校从实习医院选拔既有丰富工作经验, 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他们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及学科研究, 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和技术交流, 做到优势互补。同时, 为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相应专业教师、实验与实训教师到各实训基地挂职锻炼, 强化实践能力, 使其更新知识, 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校院应紧密合作, 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保障下,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与实训中心、校外临床实训基地, 体现其开放性和通用性。学校和医院在共赢的局面下共同培养高职护生。

高职护理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 是校院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有效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学校把办学空间延伸至医院, 争取医院对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支持, 为护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就业岗位。同时, 学校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医院输送适应临床需求的护理人才, 从而达到校院合作的双赢目的。

参考文献

[1]霍瑞红.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31.

[2]张生皆, 曹世明.高职护生入学教育方法改革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24) :114~115.

[3]张生皆.高职护理“零距离”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2 (6) :1687.

篇4:护理新模式

【关键词】 产科护理 新模式 自然分娩

【中图分类号】 R2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58-01

由于产妇对自然分娩知识缺乏,加之对自然分娩疼痛的恐惧等原因,盲目地选择剖宫产,使剖宫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因此宣传自然分娩优势,降低剖宫产率成为妇科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本院2012年7月~2013后7月期间对妇科184例待产产妇实施产科护理新模式,有效提高了自然分娩率,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产妇368例,年龄23~42岁,平均32.5岁。孕期36~41周。初产妇341例,经产妇27例。产前经B超检查,胎儿均为足月,发育正常。产妇身体健康,未合并其他妊娠合并症,符合自然分娩条件。将368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4例。两组产妇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孕周、胎儿发育情况、产妇血压、体重等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全部孕妇均行血压、胎心等检查。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产妇实施产科护理新模式。

2 产科护理新模式

2.1 产前宣教

病室或走廊设宣传版,张帖有关自然分娩优点、自然分娩对母婴的健康影响以及剖宫产弊端等方面知识、图片等。并由产科医师向孕妇及其家属进行产前宣教,讲授自然分娩可增加婴儿智力、利于胎儿的健康成长并减少产道并发症等知识。了解产妇惧怕自然分娩原因,帮助其减纠正对自然分娩错误理解与认识,使其重新认识自然分娩的优点,摒弃自然分娩会挤压胎儿、影响婴儿智商以及体型不易恢复等错误思想。

2.2 心理护理

孕产妇特别是初产妇因对分娩疼痛恐惧、担心分娩会有生命危险,以及顾虑婴儿健康等原因,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疏导与安慰,多与孕产妇沟通与交流,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倾听其对分娩的心理诉求,向其讲解产程时间及症状,帮助其正确认识分娩过程,以减少紧张恐惧心理,从而积极、乐观选择自然分娩,有效减低与剖宫产率,促进母婴健康。

2.3 个性护理

主动与孕妇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耐心指导产妇掌握临产相关知识,向孕妇讲解3个产程时间与过程并指导其配合要领,讲解分娩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及应对技巧。在产前、产中要为孕妇提供心理支持,使孕妇对自然分娩充满信心和勇气。

2.4 饮食护理

分娩时要消耗大量热量和体力,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进食蔬菜及水果及鱼、肉、蛋类,以保证孕妇营养需要。

2.5 分娩护理

产程开始后,初产妇因疼痛而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感,应让家属陪伴孕妇身边,给予孕妇情感支持,鼓勵其进食和休息,以保存体力,自主体位选择应注重个体化[2]。进入分娩室后,应安排专科护理人员指导产妇保持体力,正确配合产程发展用力,以增加产妇安全感和自然分娩的信心。宫缩时产妇疼痛加剧,护士可握住产妇的手,给予安慰和鼓励。宫缩间歇时,应指导产妇休息,储存体力。并可给予饮水和饮食,以保证体能和热量。

2.6 产后护理

胎儿娩出后,护士应立即剪断脐带,并迅速包好婴儿抱给产妇。指导产妇给新生儿吸吮方法,锻炼新生儿吸吮能力。产妇或家属对新生儿性别产生失望者,应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并耐心说服教育。早期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婴儿,讲授母乳喂养的优点,安排母婴同室,让产妇多与婴儿接触,减轻产后宫缩疼痛[3]。

3 结果

本组368孕妇中,对照组选择自然分娩76例(41.3%),分娩成功39例(51.3%);观察组选择自然分娩177例(96.2%),分娩成功172例(97.2%)。两组产妇产前选择自然分娩方式及自然分娩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产妇疼痛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未发生难产、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4 讨论

孕妇产前选择何种分娩方式与其对分娩的认知、文化知识结构以及自身及家属意愿都有重要关系。传统分娩过程均以医护人员为主导,产妇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因此增加了选择剖宫产几率。随着医学发展和人们认识观的改变,在产科实施护理新模式可有效减少孕妇对分娩的紧张与恐惧,加之正确宣教及有效沟通,可大大提高自然分娩率,并促进自然分娩成功。护理人员应认真向可行自然分娩的孕妇及亲属方宣传自然分娩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并说明剖宫产是对难产、胎位不正以及其他不宜采取自然分娩者的补充分娩方式,并易发生产后大出血、麻醉意外以及新生儿呼吸道疾病等缺点。从而提高孕妇及家属对自然分娩的认识,积极选择并宣传健康的分娩方式。

参考文献

[1]惠晓莉.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促进自然分娩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3(29):195-196.

[2]陈娟英,马麟娟.不分娩体位对产程及围生结局影响的研究[J].护理与健康,2010.9(6):465.

篇5:护理模式

从“疾病中心”到“病人中心”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护理体制由长期一统天下的功能制向责任制转化,将护理的中心从“疾病”转向了“病人”„„新的护理模式,即系统整体护理

又被引进,它是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用于临床业务管理的工作模式。它是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以健康教育为特征,解决病人健康问题为导向,满足病人需要为目标的高质量护理服务。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护理体制由长期一统天下的功能制向责任制转化,将护理的中心从“疾病”转向了“病人”,从此,重视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对疾病变化的影响。为适应现代护理学的迅猛发展,新的护理模式,即系统整体护理又被引进,它是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根据我国护理队伍的现状和各级医院的实际情况,目前,试图大范围地全面推动整体护理,无论是条件还是时机都尚未成熟。但实施整体护理已成为护理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和民众对护士的期望。在这种背景下,经国内外护理专家介绍,于90年代初,引进了符合人类要求的护理模式———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在国内少数医院进行尝试。1995年,卫生部通过联合国开发署项目所建立的模式病房,开始进行了有组织的整体护理的试点工作。1996年8月,卫生部又成立了“全国整体护理协作网”,推动了整体护理开展的进程,要求三级医院整体护理模式病>30%,二级医院>20%。

由于整体护理在我国的推行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整体护理的理论,转变护理观念,明确工作任务,还要用大量护理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运用知识的技巧。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整体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感于此,湘雅医院将试行整体护理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多方面经验进行总结,组织各专业人员编写了《医院整体护理指导丛书》,以满足护理工作者的需要,同时也为护理教学提供参考。此套丛书包括三大部分,即《整体护理程序与操作》、《病人健康教育指导》和《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程序与操作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基础。有效的管理是使各项工作安排有序,并保证整体护理的模式病房发挥优势,从而保证病人得到优质护理的前提。《整体护理程序与操作》正是从这种有效的管理出发,主要论述了护理学的发展史和整体护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介绍了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的程序与操作,阐述了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筹备、建立、运作、管理、质量评价、支持系统等,较详细地举例说明了护理的组织结构、护士的职责、排班的形式,质量评价的表格、支持系统的具体运作等,并讨论了整体护理工作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因此,它不失为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建设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合理而科学的、护理管理者及护士临床工作的重要参考书。

整体护理扩大了护理功能,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即护士不仅要估计病人需要,按其功能水平及个体差异给以适当的护理与治疗,更重要的是教给病人相应的健康知识,如如何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如何防止复发与自我保健。《病人健康教育指导》一书正是满足了护士对宣教的内容、交流技巧等急需了解和掌握的需求。该书中,介绍了内、外、妇、儿、传、五官、神经、皮肤以及常见诊疗技术等健康宣教内容,并且每一种疾病均从指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心理健康指导、营养与饮食、休息与活动原则、特殊用药、特殊检查指导、手术前后准备、并发症的预防、自我护理方法、出院康复指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反映了各专科病人应该了解的健康知识。该书不仅可作为临床护士对病人进行宣教的蓝本,也可以作为模式病房宣教质控的标准及护理学教师和各科医生的参考书。

护理计划是护理程序的理论体现,是一种较详细、较全面的护理行为指导。在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有感于护士缺乏规范的护理计划和标准的护理问题、目标、相关措施及其评价等,以致影响护理程序的实施质量,因此在整体护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一书得以出台,为广大临床护士提供了有目的、有预见的护理活动指南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参考依据。该书分为三册,即内科分册,外科分册,妇产、儿、传、五官、皮肤科分册,囊括了几乎所有临床常见疾病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并且每一个护理问题中均包含了相关因素、主要表现、护理目标、护理措施、重点评价等内容。该书不仅适用于临床护士,也可作为护理教学时参考。

与国内其它有关书籍相比,此套丛书内容新颖、全面,集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于一体,且通俗易懂,既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适用于护理教学和临床实习,其中《病人健康教育指导》和《病人标准护理计划》还适用于病人、家属及陪护人员,此丛书可谓名副其实地开展整体护理的工具书。

整体护理模式的运作过程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职能赋予新的内涵,整体护理这种新型的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使护理工作的职能得到拓宽,在1995年北京协和医院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VDP)资助项目,建立模式病房,随后全国各医院也先后运用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对病人进行治疗、生活和心理方面的整体护理,使护理这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得到完善和发展,现将近几年国内整体护理的运作过程综述如下: 更新观念,统一认识〔1~6〕

为了使整体护理这一先进的护理模式得到推广应用,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医院护理工作需要重建职能调整方法,面对护理工作现状,采取积极的态度,投身改革,才能实现护理模式的转变。

1.1 转变领导观念,争取院领导支持是首要问题。由主管护理副院长或护理部主任介绍国内护理模式的趋势,讲述开展整体护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方案呈报领导讨论,从各方面得到支持。

1.2 改变护理人员传统的护理观念,拓宽知识面,要求护士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护理程序运用以及相关护理学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增长护理人员整体技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3 改变传统的以医嘱为中心,护理不分层次的工作方式,而代之以护理人员按职称上岗,学分制,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模式,提高护理整体水平。

1.4 认识整体护理与责任制护理的区别和联系,责任制护理要求对个体进行24小时负责,但实际上只有8小时负责,而且重点放在制定和记录护理计划上,大量文字书写,忽略了护理评估,造成写和做脱节现象,影响责任制护理质量,而整体护理是对群体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性的护理,把护理评估作为病人解决问题的开始,并将护理表格格式化,只需简单打勾,书写量减少,明显提高护理质量。

1.5 整体护理区别于传统护理的重要标志是对患者进行心理及感情的沟通、治疗方案、健康知识介绍和宣教及自我保健知识的指导。

1.6 努力改善护理队伍现状,合理调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加强护士长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7 护理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并且通过护理模式改革其工作职能,以确保护理人员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1.8 加大宣传力度,在院内的宣传栏中附生动的图片、病人的感谢信、各种宣传材料,召开病人、家属座谈会,动员全院人员介绍推行整体护理的目的及意义,使广大服务对象真正体会到整体护理的优势。整体护理教育〔7~13〕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现了现代护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适应整体护理模式转变的产物。所以确定教育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才能保证新的护理模式的正常运转。

2.1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是当代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在职临床护士组织自学整体护理课程和有关课程,如系统化整体护理、心理学、伦理学、现代护理诊断手册、标准护理计划、症状学等,以强化护理教育,使临床护士能运用学习交流技巧,正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中准确发现拟定护理诊断,确切地制定预期目标,运用合理的护理计划,能有效的实施护理措施,使之在临床中顺利开展整体护理。

2.2 临床整体护理的教学是推广运用的首要环节,更新护理理论,运用护理程度讲授临床病例,使临床护士学会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解决问题,以达到将护理程序运用于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等护理工作中。2.3 课程设置时加重人文学科的比例,护生多数起点为初中水平,24门课程均为文化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课,而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环境学、行为学、美学等尚未列入教学计划中,所以延长学制,改变学历层次结构,改革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使护理教育开始摆脱医疗的单纯重视疾病的课程设置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教育模式,从而拓宽知识面。

2.4 对传统中专护理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加强护生的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真正体现护理工作的内在价值和深远意义,着力普及整体护理观念,注重护生临床实践训练,使全体人群均能适应护理功能的转轨。

2.5 护理队伍培养方向,重视高年资护士提高学历层次,注重高学历护士的综合技能,加强低年资护士的三基能力。

2.6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需护理大专以上学历,并先接受整体护理全方位教育,发展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建立整体护理观念,才能对护生的护理程序实习的教学进行改革,运用APIE程序(调查分析、计划、实施、评价)在带教程序、实习考核等环节进行相应改革,使之更好地与护理程序要求相配套,以保证实习效果,为临床输送相适应的护理人才。创立模式病房〔14~24〕

为促进功能制护理尽快向整体护理过渡,实施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护理程序为理论框架,以高水平的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所以创立模式病房,逐步全面推广扩大,加快护理模式的转变。

3.1 成立领导小组,从院领导、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对全院的科室进行评估,选择基础较好的科室为模式病房,人员配备在质量和数量上进行调整,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1∶0.4,以建全护理人员组织结构。

3.2 选派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分期、分批、分层次地参观学习,组织整体护理专题讲座,参加学习班,利用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改变护理人员传统的护理观念,拓宽知识面,掌握整体护理概念、现代护理理论,明确模式病房建设的意义,帮助护士尽快适应满足病人需要,围着病人转的工作模式。3.3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采用组长负责制,根据病人及床位,将护士分成2~3组,每组15~20病人,由年资较高护师(主管护师)担任组长。根据工作量和病人需要,实行弹性排班。按照护理程序,由高年资的护士根据病人护理需要,护士职权内建立护嘱。各组间分工互助,以保证病人护理的连续性,最大限度满足病人对护理的需要。

3.4 重新设计和修订护理表格,制定各种疾病标准护理计划、教育计划、病人入院评估表、住院病人评估表、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单、护理记录单、护理质量检查、病人出院计划单,这样使护理程序简单明了、省时省力,减少重复的文字书写,能反映病人情况,建立护理病历。

3.5 建立护理工作支持系统,通过各部门协调合作,把护士从非专业性的平常劳动和部分间接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护士与工作量增长的矛盾,减轻护士长的负担,通过各部门协调,为开创模式病房提供了有利环境。节约护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3.6 质量评价标准,把质量检查的力度放在为患者做实事上。管理的视角放在发现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行政管理解决问题,让更多的让病人及家属进行评价,将收集的评价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护理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水准。主要管理指标有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医生调查表,健康教育效果调查和表格记录合格率,采用问卷、病历抽查、现场检查、护士长夜查房等检查方式,每月1~2次。注重健康教育〔25~27〕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和鼓励人们产生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到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尽力做好自身保健,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4.1 健康教育立足于医学,教育者只有掌握丰富、全面、更新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知识(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才能通过教育手段普及到病人及社会人群中。4.2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人们的健康,使每个人和群体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奋斗;提高和维护健康;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4.3 掌握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口头宣教,科普宣传资料、健康教育手段、版报、录音带、录影带、卫生咨询活动、保健讲座。

4.4 在临床上健康教育的方向对不同类型疾病的病人,其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同。需了解病人心理、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其致病因素,健康状态决定因素和不良健康状态相关因素,结合病人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及致病危险因素认识,制定适合各位病人的教育计划。4.5 临床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疾病方面的知识:病因预防教育,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致病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防止疾病发展教育,主要目的是使病人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争取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阻断其发展;临床预防教育,防止病残和促进康复、饮食方面的知识、所用药物方面的知识、各种检查治疗的知识、锻炼和休息方面的知识。

4.6 临床上采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护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传授病人所需知识,并强调护士—家属—患者三体为一的协同护理模式,以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4.7 对病人进行教育时,应争取病人积极配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注意教育对象的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进行有效的教育,使病人明白,护士的工作都是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解决问题。

4.8 健康教育对每个病人实施一套教育计划,有登记,每周进行考核评估,每月院检查,以保证质量。

怎样当好责任护士 整体护理是未来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院领导的天力支持和关心下,我院也积极投入到整体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现将自己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介绍给大家:

一、转变护理观念,端正服务态度

一位农村住院患者十分动情地说:俺的眼刚一发病,在你们这里住院的一位邻居就告诉我,你们医院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于是我就十分放心地直奔你们医院治疗。

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前提和基础。我佃首先从倡导文明用语、杜绝服务禁语做起,一改往日口难开、脸难看的冷面孔,实行微笑服务,礼貌待人,责任护士每天都从—个病房到另——个病房,从一个床位到另一个床位,向病人反复讲解各种疾病的知识,认真细致地执行每一项操作,不厌其烦地回答病人的每一次提问,全面细心地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体贴入微地照顾每一位患者。

二、强化整体护理意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住院病人及家属风趣地说;我们在这里不仅治好了病,而且还学到了一些护理病人的方法和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提高护理质量要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做到环环相扣、协调一致。当每一位病人踏进病房时,首先我们就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主管医牛和护士,介绍医院的制度、环境、设施、安全知识等,并根据病情的缓急程度,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处理好病人,尽快地解除病人的痛苦。

一般情况下责任护士每天上午都不能离开病房,各项治疗操作都到病床前,并观察病情,经常同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适时实施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如给病人点眼药,看起来人人都会,但我发现大多数病人家属点眼动作不规范,不仅不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还会引起其它不良后果。于是我就积极地为他们讲解点眼知识及其操作方法。

三、加强病房管理,创造舒适的静养环境

有病人真诚地说:“你们这里比一些宾馆都强,这是你们用辛苦换来的,谢谢你们!”

病房是病人治疗、休息的主要场所,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从病人感受到的细微处入手,加强病房管理,每天早起为病人作晨间护理,保证病房床位平整、整洁,室内物品摆放井然有序,禁止室内抽烟,保持室内无痰迹、无异味,卫生清洁,空气清新,使病房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增强了病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服务意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1997年9月,笔者随中国高级医院管理及护理官员团赴新加坡考察了6所医院,感受最深的是新加坡医院管理中强烈的“服务意识”。

新加坡医疗保健服务是市场化和开放的,各医院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每

家医院都力求以最好的服务给患者留下好印象,从就医而言已不再是患者求医而是医求患者。每个员工须以自己良好的服务成为推销本医院的公关已成为不成文的规范要求。医院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是:从我们这儿出去的患者会不会向别人推荐我们的医院?如不会,是因为什么?哪些方面急需改进?医院的宗旨是“竭诚以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医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选择”。许多医院平均每月向就诊患者发400~600封征求意见信,并奖励提出批评意见的患者。为使患者满意,医院从病员裤带的长短到手术间空调的摆放位置一一认真改进,以诚恳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改善服务,所有封闭式窗口被取消,代之为柜台式面对面热情服务,还限定了各环节病人等候的时间,尽一切可能方便病人。

新加坡的医院聘用员工除了素质外还必须会关心人,工作标准高,能与人合作,有人际交往能力。新上岗人员要进行3 d的品质培训,每个员工每年素质培训不少于55 h。为提高服务水准,医院组织各类人员到五星级酒店、航空公司学习服务与管理,并设立品质管理圈,监控各类人员的服务质量。医院甚至设立了个人、集体服务质量奖,获奖人员佩带金色徽章,倍受尊敬。医院行政首脑要求服务质量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自己的母亲住院不需做特别的安排”,也就是为所有的患者提供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的服务水准。医院领导认为,管理的密诀就是以身作则,故而率先垂范,把员工当成内部的顾客,经常听取员工的意见,并对提出改进服务合理化建议多及意见被采纳的员工实施奖励。医院提出的口号是:每一次没有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就伤害了我们的病人,并且浪费了金钱,有关患者的工作必须每一次都做对、做好。所有这些做法都表明新加坡的医院在行业竞争中,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新加坡医院的考察学习我们体会到,新加坡医院管理中的服务意识从根本上讲与医疗保健服务推向市场密切相关。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医院吃大锅饭,没有竞争,造成长期以来坐等病人上门求医的局面,医院的服务与医院的利益关系不大,造成经常可见的医护人员呵斥病人以及病人在求医过程中东跑西颠,不知所措的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医疗保健服务趋向市场化,医院行业投入市场、参与竞争,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在技术、设备、服务三方面,三足鼎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许多医院在引进设备、技术、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共识,但在开发服务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大型设备基本饱和的今天,把目光投向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我国许多精明的医院管理者已先行一步,为解决门诊就诊中三长一短现象,开展窗口文明服务,建立生命绿色通道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对更多的医院来讲,确立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仍是薄弱环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新加坡医院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服务。1 培养和强化服务意识:随着医院走向市场,良好的服务是医院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每个人的服务水平与医院的对外形象紧密相关,而且医院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可衍射到与每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医院必须以服务质量造声势,创名牌效应。从抓服务态度入手,有计划地对各类人员进行礼节礼貌、沟通技巧等服务素质方面的培训。确立服务意识下的服务体系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以此改变现存医院各系统、各部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局面。各部门的内部管理、局部利益要服从医院整体需要,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各部门应设立自己的服务承诺,定期考评服务质量,形成后勤系统围着医疗系统、医技系统围着临床科室、医生护士围着病人的环形服务结构,造成一个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人人多做工作,服务到家,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服务的整体效益。严厉查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收红包、吃请、受礼、药品回扣、乱收费、乱开检查单等丑恶现象,从制度上做出严格的规定,发现问题不遮不掩,公开处理,院内外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表彰和宣传那些视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好同志,树行业新风。4 重点抓好门、急诊窗口行业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对门诊、急诊布局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彻底改变脸难看、话难听、排长队、找不见等现象。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建立良好的院内秩序,改变重医轻护的现状,积极推行整体护理,使住院病人切实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悉心的照顾。建立和完善服务监控体系,通过各级管理人员自我监控、伤病员的意见、上级部门定期检查三个方面完善制度,使服务质量在不断的检查、检讨和改良中提高。

我们必须意识到,确立服务意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医院立足于社会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不仅为人民健康事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而且对医院员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有深远意义。

新形势下护士应具有的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这一格局的形成,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速,护理改革也在所难免.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更好地应对人世,护理工作者要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竞争意识 众所周知,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引入了竞争机制,当然也包括护理,如护士长竞聘制、护士实行星级服务、护理人员全员竟聘上岗制度等。护士不再是按步就班地被动执行医嘱,而应以全新的面貌去参与竞争。“优者胜,劣者汰”,只有适者才能在竞争中幸存,并在神圣而平凡的护理领域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快与国际接轨。

⒉ 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知识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费用的持续高涨,医疗纠纷越来越多,甚至令人触目惊心。这使得护理人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了解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应加强责任心,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使自己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这样既可以减少纠纷,也能够做到自我保护。

⒊ 学习意识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我们原来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更无从说与世界接轨了.现代护理要求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而且要会电脑、上网,英语等,以便多渠道,快节奏地获取信息,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理论,并把这些技术,理论真正运用于临床,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护理质量,追赶时代前进的步伐。

⒋ 沟通意识 医学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使得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有条件的医院都开展了系统化整体护理;,且这种新的护理模式因具有很多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整体护理要求护士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核心”对病人进行身心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它包括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与评价五个步骤。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有沟通意识,掌握沟通技巧,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护理问题,正确地做出护理诊断、完善护理计划,然后有的放矢的实施护理步骤,并进行评价、完成整个护理程序。

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护士的自我管理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模式。现代护理观充分体现了系统思想、整体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要对人进行“开放式 ”的从健康到疾病的全过程的护理,要护理人员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生命科学中,因为人是心理、社会、生物、文化发展的多维体。护理人员要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广泛内容的措施和心身全方位服务。而护理程序(评价—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其实质是系统化的科学方法论,护理管理又与护理哲理、护理制度、护理教育、护理品质保证、护理临床业务等相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需要充分的协调。由此可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提高护理质量、完善整体护理关键。现从以下几点,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特点,说明护士应怎样如何实现自我管理。转变护理观念认识完善自我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对护理工作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护理工作不仅是打针、服药、灌肠导尿,还要注重生理、心理、躯体和精神统一的相关因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临床医学、护理学的理论及精湛的操作技能,必须学习心理、社会、医学基础及现代科学技术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并对自己服务的工作和服务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误差,及时调整,勇于开拓,重视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善于把病人的要求和社会希望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体态、语言和工作作风是完善整体护理的关键

护理人员的仪表和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治疗效果。病人入院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各种情绪变化,如焦虑、恐惧、忧虑或悲观等心理现象,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积极而稳定的情绪、主动热情的工作态度,尽可能得对病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护理人员应重视自己日常工作的仪表、言行和态度,工作中举止应轻柔、敏捷、步态快速轻盈无声,使病人从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中获得安慰、依赖和希望。每一个护理信息的取得都是与病人沟通的结果。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保证护理质量提高的基础保证。一个护士进入病房,从观察病情、处理医嘱、打针、发药、生活、心理护理等各项工作,要养成严、细、勤、查、想的作风。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细:观察病人细。勤:危重昏迷病人勤巡视。查:岗位责任制完成情况。想:接班后想一下本班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下班时想一下,有无遗漏的工作。严、细、勤、查、想的工作作风形成一是靠护士自觉地科学工作,二是靠严格规章制度的保证。

总之,高素质的护理群体是确保整体护理有效开展的基础。整体护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主要体现三方面特点:一是对病人的护理是连续的,系统的,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以及出院后的保健均纳入护理日程,保证护理工作的不间断性;二是对病人的护理是主动的、积极的,实施护理程序,通过护理计划,使各种护理措施走在前面,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对病人的护理是全面的,即包含疾病护理、心理护理,也包括了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内容,体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因此,有效地实施整体护理,必须具有一组高素质的护理群体。

护理模式类型

一、功能制护理

(一)功能制护理的概况

1、功能制护理的基本理论

2、功能制护理的特点

(二)功能制护理的组织管理特点

二、责任制护理

(一)责任制护理的概况

1、责任制护理的基本理论

2、责任制护理的特点

(二)责任制护理的组织管理

1、责任护士

责任护士的具体职责是:

(2)通过交谈、体格检查、资料整理,找出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在24小时内写好护理病历,订出护理计划。

(4)帮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宣教一些健康知识,促进病人康复,指导病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疾病。

(6)病人出院时,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出院指导。

2、组织结构管理

三、系统化整体护理

(一)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概念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按护理程序作框架做护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它要求护理哲理、护理计划、病人宣教计划、护士职责及评价、人员组织结构、护理表格书写记录等,均以护理程序为主,环环相扣、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体护理服务的水平全面提高与维持。

(二)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意义

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第一项就是设立护理哲理(nursing philosophy)。“哲理”就是信念,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价值取向。“护理哲理”就是护理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它是由各部门的护理人员共同制定的,它集中了全体护士的意愿,它代表了全体护士的共同信念,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使护理工作摆脱了多年来只靠“医嘱加常规”的被动工作局面,是以“为病人解决问题”为目标。因此,要求护士无论做哪项工作,都要想到病人,想到为病人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自己的言行、工作质量。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逐步改变以疾病为中心,把执行医嘱指定的工作和技术操作作为护士工作根本目标的状况。改变护士只关心病人与技术、不关心整体的人与健康。改变分工对象只是工作而不是病人,忽视病人角色和权力,护理人员没有起到应有的护理作用的状况。

3、以“护理程序、护理诊断”为护理工作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护理理论建设和护理科研

4、标准的计划护理、宣教计划、文书表格和规范的书写方法,有利于护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5、考评护士的专业行为,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6、有利于各层次护理人员的职能发挥,促进护理整体改革

(三)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护理程序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按照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进行的,并且易操作、规范、科学、求实。(参见第七篇第三章第三节《护理程序的管理》)

(四)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

2、树立新的护理观:目前我国的护理工作正处于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交替阶段。各医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护理人员没有真正从事其本质工作(即为病人解决问题,其中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对病人的影响)的现象。多重视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忽视护士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实效,加之市场经济对医院管理的冲击,部分护理人员对专业思想不牢固,使部分责任制护理流于形式。自开展医院评审工作后,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员的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所起的作用差距不大,久而久之,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缺乏生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树立新的护理观,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运用护理程序这个科学的工作方法,真正实现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这既是改变现状的唯一途径,也是组建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宗旨。

哲理是一个信念,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价值取向,可以认为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护理哲理就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所具有的思想与行为的信念与价值观。在我国,护理哲理是护理人员所接触的新内容,实际可以理解为指导思想和方针。国家有大的方针,各部门应设立与国家思想方针相一致的、更具体的思想方针,使本部门人员在工作中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共同去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因此可以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各部门有什么样的护理哲理,其护理服务中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就会指导护理人员做出相应的服务,所以护理哲理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行为及护理质量。

4、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护理人员的职责管理

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必须制定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整体护理为目的的、科学的、具体的各极护理人员职责,做到“职责分明”,使护理人员主动思考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体现个体差异,有计划地解决各种护理问题,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保证护理服务水平和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根据专业不同,所制定的职责也不同。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护士长及护士的职责如下:

①根据病人病情及需要,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做到责任到人。

③新病人、危重病人的护理记录及时审订修改,并检查指导实施情况。

⑤每月对本病区护士进行一次工作评价,并及时记录。

⑦指导各级护理人员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检查、指导分管护士的工作。

(2)分管护士职责:

②监护病人、重症护理病人每天按护理程序估计→计划→实施→评价病人的健康状况,实施整体护理,并作好记录。

④参加主任医师查房,全面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

⑥实施并记录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内容,及时评估宣教的效果。

⑧与病人、家属、医生、护理人员及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组织管理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行护理管理体制,配合护理程序与整体护理的实施,应将功能性的护理工作模式改为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也就是由护士负责病人的一切健康问题。建立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模式病房中合理的人员组织结构,是该病房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及顺利进行的关键。

四、其他护理

(一)个案护理

(二)小组护理

(三)综合护理

(四)长期护理

ADLS(日常生活)包括进食、洗澡、上厕所、移动物体、穿衣五项内容,IADLS(日常生活使用简单用具的活动)包括做饭、洗衣、购物、打电话、处理财务、知道使用方法、轻家务劳动七项内容。

由护理者和被护理者共同合作的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被护理者的独立生活能力的长期护理服务的工作模式有三种:

2、医疗模式:包括护士在内的卫生工作人员作为护理的提供者、指导者。

提高护士长协调能力,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 协调能力是协调主体从事有效活动的内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具体的协调活动中则表现为外显性。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科室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搞好“护护”、“护医”、“护患”、“护勤”

等协调工作。护士长协调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在知识激增、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护士长在医院管理中作用的复杂性、责任性迅速增长,“经验式的管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护理活动要求[1]。护士长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从提出计划到付诸实践,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活动。这就给护士长协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协调能力是当代护士长优质高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必备的条件。那么,如何提高护士长的协调能力呢我院自1996年以来,将护士长管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协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护士长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护理部从护士长的岗前培训、护士长例会到护士长培训班、日常管理工作等,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不失时机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护士长的协调能力,现将实践探讨介绍如下: 1 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知识层面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形成能力的前提。一个护士长要使自己有能力,除了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是一个博学多识之士。

1.1 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护理工作的对象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群体的人,如社区、家庭。面对的问题包罗万象,需要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要学习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更要学习与协调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如行为科学、运筹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开拓视野,触类旁通,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使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合的最佳方式。例如,随着医院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劳务费分配成为医护关系的一个敏感点,有些医生认为:护理人员创造的经济价值低,理应享受低劳务费。但事实上,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医护共同劳动的结果。护理人员所创造的价值不在于打针、输液所得的注射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对医嘱的处方和药房的司药有查对和监督职责,下对病人执行治疗、观察病情、实施全身心护理,遇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并积极抢救。这些又等于多少价值呢因此,护士长必须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论证,找出使医护双方都接受的比例,协调好科室的医护关系。

1.2 注重协调理论的学习80年代出现的协调理论,是一门专门研究协调规律的新兴科学,是协调工作最直接的专业知识。它所研究的协调概念、规律、原理、原则和方法,协调机制的建立等基本问题,对具体的协调工作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护士长认真学习并掌握这方面知识,可使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1.3 提高知识层次 参加护理专业自学考试,提高学历,是我院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护士长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新旧护理模式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目前我院已有61%的护士长获护理大专文凭,有89%的护士长仍在提高相应的学历。为协调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心理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智能、情感、意志品质及其他各种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护士长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理管理质量有很大的影响[2]。护士长应重视心理修养,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1 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坚韧不拔的意志来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我能力的相信,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的精神,是护士长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因为协调工作是艰巨的,永无止境的,不但一种协调状态的形成需要反复的努力,而且刚刚形成的协调状态也常被一些偶然的因素破坏。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在增强,医患间往往为一件小事需要护士长费尽心机才能协调;而刚协调好的一件事,又因医护人员一句不注意的话而再起**,甚至发展成医疗纠纷。因此,护士长除了有长期做协调工作的思想准备外,还必须有不为困难所动的坚韧意志。

2.2 培养稳定的情绪 人既有理性、理智的一面,也有受情绪影响的时候。护士长不仅担任工作中的“十大”角色模式,也担任妻子、母亲、女儿、儿媳等多种社会角色,事业和家庭的重任,使护士长们承受很大的压力。故而要求护士长在进入工作状态时,要善于激发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使自己进入愉快而冷静的角色中,以稳定良好的情绪感染周围的人。尤其是对护士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不要抓住某个弱点借题发挥,或拿护士当出气筒。那样就会造成负面效应,无法获得护士的信任和尊重,也无法协调好“护护”间的关系。

2.3 培养谦让容人的胸怀 宽宏大量,谦让容忍也是护士长的一种美德。护士长应客观公正,有博大的心胸,待人以宽,责己以严,设身处地的为同事为患者着想,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友好。在科室给护士们有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知人善任、恰如其分地分担职责,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良好关系,创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群体氛围。不应担心个别护士会超过自己而妒才忌能。又如在要求后勤部门配合工作时,应理解后勤人员肩负全院的保障重任,难免有不及时、不满意之处,应诚恳的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不应一味强调自己科室工作何等重要,稍有不尽人意之处就不分场合的贬低其他部门的工作,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交流障碍。日常工作中不难看出,有些护士长碰到方方面面问题很快就能妥善解决,而个别护士长的一些老问题就是解决不好。这里面包含了护士长的协调能力和技巧。3 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协调能力

实践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一方面可以运用原有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总结和创新,使自己的协调能力得到飞跃。护士长要在实践中有意识的提高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3.1 统筹全局的思维能力 护士长立足于全面和整体,充分协调好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的关系,把科室之间、上下级之间、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理顺,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3.2 敏锐的洞察能力 要善于观察和预测,特别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及时准确掌握每个护士和病人思想、行为的具体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对不协调现象的原因、性质、范围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3 较强的表达能力 从护士长的工作特点中看出,护士长领导工作的实质就是协调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表达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向护理部或院部汇报工作,还是向下属护士布置任务或做思想工作,都需要把自己的意图、想法表达出来;同样,要使协调对象理解、接受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就应该把自己的正确观点清楚的描述。因此,护士长必须重视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演说和写作能力。

3.4 适时反映,随机应变的能力 医院是个社会化的活动场所,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随机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护士长在协调活动中,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事物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反馈,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病区护理工作的分方式

病区护理工作的分式方式是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能力组合设计的动作方式。通常有以下一些分工形式:

(一)按职务分工

1.按行政管理职务分工 医院有专职管理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护理部设主任、副主任;临床科设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护士。

2.按技术职务分 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

以上各级护理人员均应按1994年总后卫生部正式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医疗工作暂行规则》中规定的“各级医务人员职责”分别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按护理运作方式分

护理运作方式是指用来开展护理工作的组织形式。护理运作形式随着护理学的进步与护理内涵的拓展而演变的。护理质量受护理运作方式的制约,不同的运作方式有不同的护理效应。

1.功能制分工方式 所谓功能制是按照流水线的工作方法分工,以岗位为中心,分段、分类完成任务,如治疗护士负责为病人进行药疗注射;临床护士负责临床护理;办公室护士负责处理医嘱等。其优点是:以最少的人力提供最基本的护理,节省人力、设备和时间;任务单一,责任明确,便于组织落实;有利于熟练掌握技能技巧。但对于每一位病人来说,由于没有固定的护士负责,对病人的病情和身心需求缺乏全面的了解,难以实现整体护理效应。

2.分组负责制方式 分组负责的方法又有两种。①医、护搭配组成一组,负责若干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②根据病情轻重, 将重症或大手术后病人相对集中,由一组护士负责他们的全部护理工作。分组负责的优点是:有利于观察病情;及时了解并满足病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但需要有相应的人力配备。

篇6:护理新模式

一、护理模式转变

1.1功能制的护理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式主要是进行功能制的护理。功能制的护理模式十分被动,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工作中只重视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所含的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心理感受更是缺乏重视,导致患者对医院产生了恐惧感和陌生感,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1.2整体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逐渐向整体护理方向转变。整体护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护理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过程中重视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满足,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有计划地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采用1名护士对几个患者进行固定管理,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和沟通交流,培养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使患者能身心放松,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这对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护理人人员也由传统的护理给予者转变成为了集服务、观察、交流沟通、管理、教育为一身的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对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精湛、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预防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还应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宣传教育的能力等。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各类医疗机构均采用了这种以护理程序作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大量实践证明这种护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改善了医院及护理团队的整体形象,更好地体现出了护理的价值。由此可见,推广应用整体护理模式十分必要,是现代医疗护理学科的必然发展趋势川。

二、护理教育现状

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2.1护理专业课程缺乏专业特色护理学与医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目前,很多护理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与医学专业类似,多为医学专业课程的缩小或者翻版,缺乏专业特色,护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训练方面的特色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2.2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目前,很多院校关于职业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课程还比较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导致学生在从业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很多的护患矛盾都是由于护理人员的态度冷漠、缺乏责任心或者操作马虎等造成的。医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身心上给予患者帮助。

2.3缺乏礼仪教育和人文知识相关课程护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服务性的工作,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不仅要帮助患者康复,还需要给予患者各种周到的服务。因此,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较好的礼仪和涵养。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关于礼仪和人文知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设还不够,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对医嘱的理解不准确,在进行护理时与患者的沟通不好,在交际中的礼仪、心理、服饰、艺术欣赏以及语言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都还比较欠缺,而这些都有可能加重护患矛盾。

2.4临床见习不足护理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医护教育必须加强临床实习和见习。由于很多见习或实习基地的场地、患者、设备设施以及师资等都还比较缺乏,学生见习实习安排较为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仅通过教学很难让学生切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解决问题方面缺乏灵活性和高效性。

三、加强护理教育改革的对策

3.1改革教育理念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与人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的必然途径。传统的护理教育严重存在着重理论轻临床、重知识教育轻人文和素质教育的现象,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模式陈旧,教育效果不好。因此,必须进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的改革,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3.2加速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医学教育为向导的课程体系,加强护理专业的特色建设,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加强人文教育和礼仪教育,全面建设新课程体系。护理教育应合理地改变并完善教学目标,以体现专业需求和护理教育价值观。尤其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护理专业的安排,适当地加设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课程。

3.3加强临床护理实习应加强临床护理教育实习带教,使学生在实习中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能够将在校学习到的医学、护理学、社会学、人文和礼仪知识等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培养护理生的沟通能力和护理水平,提高护理整体素质。

上一篇:法在心中主题班会材料一年六班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师三年职业规划